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企改革新思路》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国企改革新思路》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3 20:38: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国企改革新思路》的读后感10篇

  《国企改革新思路》是一本由卫祥云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企改革新思路》读后感(一):分类管理与国企改革

分类管理与国企改革
评《国企改革新思路》
国企改革应该是老生常谈了,而且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不同的声音交杂在一起,很难得到一个大家共同折中妥协、认可支持的方案,毕竟国企改革的背后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种种问题千丝万缕,且一旦开始行动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国企改革陷入了“不想改、不敢改,情况越来越糟越不想改、不敢改”的境地。如何从纷繁芜杂的众多利害关系中梳理出一条相对可行且有操作意义的改革思路来?卫祥云老师在《国企改革新思路》中给我们提出的是:分类管理。
我们的一生都在努力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对于国企改革这个老大难问题,同样面临这种要求。卫祥云老师从政府官员到行业协会管理者再到学者的工作经历,对于国企改革有着相对全面和深入的见解,早在他《改革的逻辑》书中,他的“顶层设计”方案作为政府的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改革措施,也是一种可控、可用的改革方案,体现了卫祥云老师作为官员的政治高度、作为行业管理者的政治智慧和作为学者的政治素质。在《国企改革新思路》中,他的“分类管理”思路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属于简单易懂且有操作性的方案。
方向不明决心大,简单问题复杂化,具体问题抽象化,理论问题教条化:这个尴尬现状凸显了改革的难度和思想转变的必要性。政府不断介入市场、国企不断侵占民企经营范围成为现今经济发展的一种常态,“对抗”(官民之间、国企与民企之间甚至是企业管理者与工人之间)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种特有的现象,体现了进入深水区、敏感期改革的难度。“先分类,再退出”则是一个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完成的改革方案,分类管理其实就是一种实用的改革手段,卫祥云老师建议把国企分为公益性国企、垄断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国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公益性国企、垄断性国企继续保持现状,但可采取不同的运行和兼管方式,竞争性国企分期分批不断退出,最终达到完全由民企经营的目标。
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要难,近期国务院取消了多项行政审批权,宣告政府减少市场控制的承诺的逐步实施,让我们对于改革的推进多了一份信心。先划清界限,然后再确定规则,这种改革的思路看起来非常清晰易懂,然而很多浅显易懂的改革思路,在涉及到利益的时候总会变得复杂多样化,这也是中国改革的现状。分类管理,抑或其他别的更好改革方案,无论是什么样的思路和方法,如果能不断推进国企改革,我们都会赞成并拥护。
2013-5-30

  《国企改革新思路》读后感(三):值得借鉴的国企改革新思路

       这本书的作者是卫祥云先生,卫先生先后在原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国家经贸委内贸局、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担任科员、处长、副司长、主任。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卫先生关注的重点,而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几十年工作和实践的积累的成果,是作者厚积薄发的之作,作者对国企改革的睿智见解尽在其中。
    对于国企改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很多。在卫先生看来,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分配”问题、“思路”问题、“垄断”问题、“效率”问题和“体制问题”这五个问题是亟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垄断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与国家公务员在薪酬分配上的存在着巨大差距,对于这一点,我认同卫先生的观点,也认为不妥。参照实公务员管理模式或者是“准公务员”管理模式来解决垄断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过高的问题,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选择。卫先生关于国企改革中有关“垄断”问题的思考,我也认为值得借鉴参考。他提出:国有垄断企业不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不同的国有企业经营的领域有所不同,都搞现代企业制度,都搞股份制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可取的、合理的,是发展的方向。但国有垄断企业的资产(行政垄断、资源垄断等)有自然增值和经营增值两种属性,并且其的自然增值属性可以无限大,达到无穷无尽。因此国有垄断企业实行单一的国有体制是更合理的选择。君不见,国有垄断企业搞了股份制 改革后,多少国有资产流失海外?
    在书中,卫先生提出国企改革也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我认同作者的想法。根据我的理解,“顶层设计”的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明确未来改革的正确方向。国企改革也需要明确大方向。而卫先生提出的“大国企”思路,对垄断型国企和竞争型国企实施分类管理等的政策建议,我认为也是比较符合国企改革的大方向的。对于卫先生对中国国企改革的新探索、新思想,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
    卫先生的关于中国国企改革的思路是清晰的,分析比较准确到位,极富理性和建设性。当然你可以批评卫先生的想法和思路,但基于卫祥云先生是一位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并勇于说实话、敢于说真话的经济学人,我愿意抱着“了解之同情”的心情,向读者朋友们推介阅读这本书。

  《国企改革新思路》读后感(四):国企不能一心与民争利

  以前读过卫祥云的《改革的逻辑》,关于国企改革也说了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此公的主张多数是围绕“顶层设计”来进行的。也就是说,他的主张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决定的,当然,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的理论都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不过,如果我们大多数人都同意某一种观点的话,自然也会对其产生足够的影响。所以,每一个普通人倒也不能随便妄自菲薄。换一个角度来说,即使是“顶层设计”,也要先深入群众。所以,对于每一个搞“顶层设计”的经济学者来说,他首先还是希望他的书有读者。
  其实,我们中国人比较习惯于思考政治问题,贩夫走卒不在其位也喜欢深谋其政,而关于国企的改革更是人们最常议论的话题之一。谈到国企,人们普遍的印象首先就是它“姓”国,占尽了国家的资源,这一点最为典型的就是“三桶油”和移动运营商,对于后者,可能不像“三桶油”给人的印象那样直观,但是要知道,移动运营商所使用的空气可是要归全民所有的;其次,国企可以得到各种优惠政策,尤其是贷款,同样是国企的各大银行都喜欢把款贷给国企,而民营企业想要融资则是难上加难;再次,就是国企垄断了市场,不管是“三桶油”还是移动运营商,表面上的竞争其实是寡头垄断的另一种形式而已。而占尽如此多的便宜之外,国企给人的另一个印象就是——它并不为普通老百姓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它姓国,却只是占尽国家的便宜,却不为国家尽义务——也许会交利税,但它的利税还不如民营企业;也许它也会带动就业,但它也不如民营企业。所以,国企就像某些政府部门一样,占便宜的时候到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让它付出的时候就消失不见了。
  那么,如果把国企全部变成私营又如何呢?我个人觉得这样也不行。就像郎咸平教授质问的那样:我不知道那些一心想把国企分掉的人是何居心。如果真的把国企全部变成私营,只会把这些名义还是国家的财产直接变成个人的,那些现在还打着国家名义聚敛财富的人会更肆无忌惮。也就直接滋生了我们一直担心着的“权贵资本主义”。如果因为无法分得国企的红利就把国企分给个人,这种逻辑就像别人欠我的钱不还,我就把钱直接送给欠债人一样。只有彻头彻尾的傻瓜才会想得出来。
  国企不能私营,但国企又确实没有给老百姓分红,这就像欠债人一直不还钱一样,当务之急就是想尽办法让欠债人还钱。那么,国企这个“欠债人”应该怎样还?还有就是如何让这“欠债人”不欠更多的债。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卫祥云的观点还是正确的,那就是要分别去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对于竞争领域的国企,一定要退出来。比如有些国企钱多得没有地方弄,就投资房地产,这样的国企一心只知道赚钱,注定会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就一定要勒停那些只知赚钱的行为。而对于一些真的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则一定要严格把关,让一些“国企”真的一心为国,而不是一心为利。像“三桶油”这样的国企,则要尽量收缩它们的经营范围,不能一直与民争利。总之,国企在一些领域不必一心只为赚钱,而真的赚了钱之后,则要尽量投资国家回报社会。就像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的教育、医疗、养老这压在普通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就可以让国企去直接投资,这样就是变相与全民分红利了。
  现在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政府、国企和银行绑在了一起,共同与民争利,这样下去,社会就危险了。

  《国企改革新思路》读后感(五):国企改革的实质是政治改革

卫祥云先生作为一名曾经的政府官员、两家行业协会的掌门人,再到研究经济社会改革的学者,他始终关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改革,近年来重点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并且就此写出了多篇很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可谓成果丰硕。手头这本《国企改革新思路:如何把正确的事做对》,建设性的提出了关于国企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凝结了他近年来对国企改革问题的集中思考。
        
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它的改革是中国改革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一直以来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近年来也一直深陷舆论漩涡。从中石化的天价吊灯、天价烟酒,到最近中铁建的8亿元招待费,国有企业近年来屡屡成为公众舆论的靶子。而除了这些因为垄断、暴利、浪费、低效等原因而遭受的指责与诟病之外,它的赚与赔——在亏损时被认为效率必然低下而挨骂,赚钱了又被认为只能依靠垄断赚取利润而挨骂,可谓是左右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同样,它的改革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成败与否都会招来骂名,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动辄得咎……国企怎么了?国企改革怎么了?
        
这些问题看似两难、无解,但作者就对这些问题的症结一一进行了剖析,指出了解决之道。他把国企改革问题划分为价值和操作两个层面来分别加以论述。在价值层面,主要界定什么是国企改革的“正确的事”:关于分配,他认为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国企经营者实行公务员或者准公务员管理;关于思路,他认为应该把垄断性、公益性国企与竞争性国企分开,分别研究和部署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办法;关于垄断,他认为必须在正确区分垄断国企与竞争国企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关于效率,他认为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改革思路进行校正;关于体制,他认为不能纠结于概念之争,而应该着眼于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在操作层面,明确了国企改革应该如何“正确的做”,他就此提出了分类管理、统一出资、行业监管、阶段推进和产权到民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应该说,纯就所述内容而言,作者的分析很严谨、很客观,论述也很精确、很理性,提出的措施针对性很强,很具操作性。但是,他所提到的这些方法与措施,真的能够落实吗?真的能够奏效吗?照这样做就真的能够成功吗?我看未必,因为国企改革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政治。
        
他在专栏10《全民化如何蜕变为权贵化》一节中,引用了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罗仲伟的观点——国有企业不只是一个效率问题,而且是一个政策问题,是执政党的合法性需要以国企来保证,来体现,无论是调动财富还是自愿上缴,都需要直接控制一些企业实体。这才讲到了问题的实质——当前国企存废的争论,国企地位的尴尬,以及国企改革的两难都在于一个根本的原因——政权与政治!所谓国有企业,实质上是一个政治与经济的混合体,包含了国家、国民、国体、领袖、军队、意识形态等政治要素,同时也包含了产权、产品、市场、分配、管理等经济内容。可以说,它的存在,是政权的需要,是控制资源的一种手段,是经济战略安全的一种保障,也是一种象征,一张社会主义的遮羞布;而它的改革,则关系到经济与社会控制的强弱,关系到利益结构的调整与厘清,是政治改革的必然一环,没有政治改革的成功也就不可能有国企改革的成功。
作者显然是对此有足够认识与思考的。与他在《改革的逻辑》一书中的提出的观点一脉相承,他有关国企改革的思路,仍然对“顶层设计”情有独钟,甚至是膜拜有加,依然强调必须把国企改革问题纳入到“顶层设计”的体系中去,系统的加以解决。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当然还有书中与民让利,为民说话的态度)。但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是一个非常保守、非常缓慢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国企改革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并非一朝一夕可能解决,还需要足够的耐心和韧劲——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

  《国企改革新思路》读后感(七):国企改革: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国有资产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难点,而核心问题又突出反映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上。最近几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各种策略、形式不断的出现在社会舆论中,基本反映为两种态度:其一,对国有企业应该一并改制,彻底的消灭国有企业;其二,强化国有企业的经济地位,甚至扩大国有企业的基本规模。可以说,这两种看法都是很片面的,卫祥云先生的《国企改革新思路:如何把正确的事做对》倒是给出了另外的选择。
自读过《改革的逻辑》,我就认为卫祥云在国企改革领域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尽管他的研究成果并非能让我全盘接受。国企在改革初期成为商业改革的重点,“抓大放小”的原则让很多不必要的、低效的企业成为被改制的对象,相应的国有资产也被私有化,也同时产生了一批下岗工人,当然企业开源节流的阵痛最终还是过去了。当时遗留下的一个问题即国有企业是否真的全然低效和无用,卫祥云用很多的数据和例证进行了证明,实际上新加坡的国有企业就做的非常的不错,因此完全的否定国有企业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其实,国有企业的性质就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它既然是企业就必须以营利为目标,目前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是在盈利的,不论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我认为国有企业目前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国有企业的生命力并非是长期持续的,它必须依靠有效的监督,这一点卫祥云在书中也有提及。国资委现在的作用发挥的比较有限,必须把政府机构相关的考核机制引入对国有企业绩效的检查制度中来,当然卫祥云在《国企改革新思路:如何把正确的事做对》提到了关于建立“国新公司”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对国有企业的资源整合,我认为这个办法是可行的,但是在目前条件下有效的监督则是第一位的。一些人很不理解为什么国有企业大多的绩效很差,为什么国家还是要下大力气扶持,这一点其实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来看,中国历史上现代企业、公司的出现就是在清末,洋务运动的兴起也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和发展,但是那些早期的企业都是政府出资创办的,实际上就是政府对私人企业的不放心,其中因素很多但最大的原因莫过于经济安全的问题。在现当代社会,就会面对更加艰巨的经济安全问题,对于国有资产的信任是绝对大于私人的,在每个政府的眼中国家控制资产的比重一定是要大于民营和外资的,南美洲曾经的悲剧是不可能被人忘怀的。当然,这仅仅是一些外部因素而已,仔细的思考后它们并不是国家推动国有企业影响经济的充足理由。总的来讲国家控制整个社会的大部分资源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保证国家经济的安全,但也会因为资源的过分集中使得社会活力衰退,垄断的出现也必然会引发利益集团和特权阶层的产生。因此必须要对国有资产的比重进行相应的调整,国有企业本身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资源整合。
在对于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问题上,我十分认同卫祥云的观点,他认为国有企业是否应该存在不是一个整体的问题,要进行具体的为分析和归类。国有企业有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垄断性国有企业等类型,而相应的类型又要进行相应的配套机制。国有企业的竞争问题是很明确的,国有企业的地位特殊本身就是国家公权力的一种象征,它自产生之日起就有很浓厚的官方背景,这样的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公平,也就是最终会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张维迎的态度在这里表现的很激动,他认为国有企业的存在本身就是罪恶,甚至认为国有企业应该彻底消失,还给社会一个纯粹的市场竞争。谈到这里,卫祥云的观点我就不敢苟同了,他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实际的问题,而曾经有过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现今要把解决问题作为重点,谈及主义只能空谈误国。然而,我却认为在谈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的区别本身就是主义之争的具体化,张维迎、茅于轼等人主张的将国有企业急速改制、私有化的背后就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作祟,当然大家可以认为这是两位学者研究具体问题的结果,行为的出现必然有意识在作为指导,只要还是认得行为,那就必然不是自然的、无意识的。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本身不是空虚的意识,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对具体问题的思考,最终的结论还是要先明确主义,也就是为什么邓小平当年即使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市场经济但是要加上社会主义几个字。
卫祥云在《国企改革新思路:如何把正确的事做对》中谈到“国民经济是公平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公正的平衡器”,然而国有企业现今显然是在背道而驰,因为没有人感觉到国有企业的存在会让社会更加的公平公正,相反却让民营企业感到生存空间的积压,面对明显的垄断也是束手无策;让普通民众感觉到国有企业里存在着特权阶层,他们不用很努力就能得到大的惊人的收益。其实这就是现今国有企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即公平公正问题,作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它们本来是要在社会保障体系外对社会贫富差距进行调整的主体,但是现实却是它们本身就是社会贫富差距的具体表现。在石油、电力、铁路等国企垄断行业中存在着巨额的暴利,甚至包括国企的普通员工都有着普通民众难以企及的福利。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很多关于国企改革的著作似乎都没有深入探讨过,即使有过探讨也如同隔靴搔痒一般。卫祥云的观点则是将分类后的公益性、垄断性国企的领导划归准公务员序列,这一点建议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针见血,我甚至为此还有些激动。在国企人事变动实践中,国企领导一直是最优的选择,既能瞬间成为地方行政首长掌握政治权力,又可以在国企掌门人的位置上享受高薪的待遇,这种双向选择可以让一个本来有着坚定原则的人轻易的坠入特权阶层,倒也不会轻易的堕落腐败,毕竟在国企掌门人位置上做上几年就不会在物质有别的所求了。实际上,国企的掌门人的性质只是为全民产权“看门”而已,然而现实中他们把国企当做了自己的企业,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管理层收购”的怪异理论,看似是想促发管理者的潜力,更好的带领企业发展壮大,实际上却是在随意的变卖国有资产。这些都是过分给予国企管理者自由权的结果,要将这一所谓的官场精英集团尽快的纳入准公务员序列,让他们接受公务员管理制度的约束,也许有人会怀疑这样做的后果会严重的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但是卫祥云已经一针见血的指出这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当下中国,‘官本位’体制对人才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这句话在我看来是最大、最经典的论述,我非常认同卫祥云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很多事情是我们自身想的太多,实际上改革的进展并非那么难以操作,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国有企业领导不会因为人事改革而进行难以调和的阻挠,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利益应该如何实现。国企的公平如何体现卫祥云提到了陈志武的观点,我是一只反对他的观点的,陈志武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为企业的利润和收益很难直接让全体民众感受到,那么应该以股票认购的方式将企业的股权分到每个民众的手中,这一建议是对社会大众的不了解。卫祥云甚至还在《国企改革新思路:如何把正确的事做对》中也提到了一个问题即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曾经也出现过国企向民众分送股票,但广大民众都不清楚股票的具体价值,甚至还不清楚股票是什么、如何运用等等的常识,最终很快被一些投机的人或者说新寡头阶层以低价收购,国有资产等于间接贱卖。我不明白卫祥云既然知道俄罗斯的经验,为什么还要赞同陈志武这个别有用心的建议,虽然社会发展到今天普通民众的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我也能十分肯定的指出一旦把股票分散到民众手中,用不了很长时间就会出现中国的寡头阶层,国有资产的流失就是必然现象。
关于顶层设计,卫祥云是下了功夫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要举措,当然会涉及到国家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甚至教育、医疗、农村等全方位的改革。那么顶层设计就是非常重要的,早在《改革逻辑》一书中卫祥云就表露出了“暗度陈仓”的谋略,实际上就是认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即通过各种掩护实现自己的真实目标,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初以经济改革为主,但是最终还是落脚到政治体制改革直到把苏联改的分崩离析,这里我是不赞同卫祥云的暗度陈仓的,但我很认同他关于顶层设计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对于国企改革来讲经济结构中出现大量的垄断企业和寡头阶层,政治也就必然受到影响,整个政治的结构也必然畸形发展,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缓慢也必然使得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缓慢,国企改革举步维艰面临重重阻力、压力。因此顶层设计在我看来,关键还是在于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它们才是真正撼动改革阻碍的关键步骤。
国企的性质决定了它虽然要追求利润,但它不能以追求利润为核心目标,它的利润最终是要让全体民众受惠的。那么对国企的改革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提升效率;一是如何体现公平,当然孟子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效率和公平亦是要做出选择,国企与民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单要更加靠近公平一些,这才是国企存在的真正目标,也才是国企改革的最优目标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