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疯又狂卡扎菲读后感10篇
《又疯又狂卡扎菲》是一本由彭征著作,凤凰出版社出版的246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1-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又疯又狂卡扎菲》读后感(一):独裁不是卡扎菲的墓志铭
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被捕后因伤重不治身亡。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位独裁者,却多了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卡扎菲,无论是站在民主角度将其斥为独裁者,还是站在民族角度将其誉为民族英雄,都无法否认这位中东强人的个性和魅力。
卡扎菲是一个毁誉参半却又魅力十足的人.他出身低微,他不畏强权,他独立独行,就连他的《绿皮书》和《卡扎菲小说选》,也充满了宗教情结和理想主义色彩。
卡扎非推翻了亲西方的傀儡政权,关闭美国在利比亚的军事基地,将美国在利比亚经营的石油企业收归国有.在执政期间,卡扎非开始修筑“大人工河”,梦想建设一个绿色的利比亚,他用石油收入的一半实现全民免费医疗和教育,他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但却提倡妇女解放,他经常微服私访,并用宗教教义约束自己的生活。
卡扎非公然对抗西方强权,支持恐怖主义,努力推动阿拉伯联盟和非洲联盟的建立,因此招致西方对利比亚的封锁制裁长达几十年;他废除党政组织机构,以革命领导人身份主政利比亚几十年,他武力镇压示威者,成了"独裁者"的代名词.
在利比亚战火纷飞的那段时间里,韩寒说,独裁者没有内政,杀戮者当被侵灭。但是,如果揭开卡扎菲这位独裁者的面纱,不难发现他的悲剧根源不在于独裁,而在于他的政治思想要么太落伍,要么太超前,更在于他领导的利比亚是一个虽落后却又让人惦记的国家。
美国战略学家乔治.弗里德曼在《未来一百年大预言》中指出,非洲国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通过战争划分国界,逐步建立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的阶段。利比亚虽然位于北非,属于地中海沿岸的中东国家,但是,利比亚曾先后沦为意大利和法国的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二战”结束后,利比亚虽然实现了国家“独立”,但这种独立根本不彻底,新建立的伊德里斯王朝只是西方的傀儡而已,所以,民族主义革命仍然是利比亚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
1969年卡扎菲发动的“绿色革命”,正是利比亚实现彻底独立的民族革命的关键一步。但是由于历史、宗教等原因,利比亚仍是一个由部族组成的落后国家,其经济基础,政治体制和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仍相差甚远。
在这种情况下,要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面貌,必须要发展民族经济,而要发展经济,首先要通过驱逐外国资本,实现经济的独立。无论实现经济的独立,还是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需要一位铁腕人物来领导。
虽然,集权或者强权最终必然会走向独裁,但是,在刚刚通过民族革命完成国家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绝大多数国家,集权都是巩固民族革命成果的手段,如果用民主的价值观来否认集权的必要性,那只能是书生之见。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宣称自己在实现民族革命的同时,也完成了民主革命,但事实上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美国和荷兰等少数国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国家在民族革命前资产阶级已经非常强大,这一点在很多像利比亚一样曾沦为殖民地的国家是不可复制的。
虽然,卡扎非最终倒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尝试过转型,其实卡扎非迅速垮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弃核”以及对西方的妥协和幻想;卡扎非被以“独裁”和“反人类罪”的名义处置,但并不意味着他的独裁已经到了人民不可容忍的程度,因为反对卡扎非的主力不是利比亚人民,而是西方势力支持下,想取代卡扎菲统治利比亚的其他部族,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力量。
卡扎菲被覆灭后的今天,那些取代他的部族一定能让利比亚实现民主吗?如果卡扎菲留下的权力真空很快被西方势力填补,那么,利比亚的历史就是一个倒退,而“独裁”只能是欲加之罪。
卡扎菲的“绿色革命”虽然让利比亚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但他的政治思想,要么太落伍,要么太超前,这就注定了卡扎非不可能让利比亚逐渐走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更不可能实现民主。
卡扎非年轻时崇尚纳赛尔的《革命哲学》,认识到军队的重要性。主宰利比亚后,他又通过控制军队长期控制利比亚,这种军人独裁的思想早已落伍于时代。卡扎非提出“第三世界理论”既反对社会主义,又反对资本主义,主张走“中间路线”,这种英雄主义的情结,在实用主义的年代只能给自己四面树敌。此外,他还反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反对近代文明。这些思想,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或者理论学说是很有价值的,但当成国策的话,显然是落伍的。现代文明虽然危害多多,但这不是抵制的问题,而是如何再利用文明成果的同时,通过预防、监管等途径,减少对人的异化的问题,所以,卡扎菲这种落伍的思想只能束缚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1973年,卡扎菲发动“文化革命”,宣布停止执行一切现行法律。1977年3月发表的《人民权力宣言》规定:《古兰经》为利比亚的社会法典,同时取消各级政府,代之以各级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组织。这种要宗教,要道德,要军队,要还权于民,却不要法律,不要行政机关,不要立法机构的做法,不但是自相矛盾的,而且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
卡扎非认识到成立阿拉伯联盟和非洲联盟的重要性,但却认识不到在一盘散沙的非洲和阿拉伯各国,联合的道路根本走不通。正如乔治弗里德曼所说,这些国家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国内的统治者要么是世袭的王室,要么是部落首领,这些自私的独裁者本来就擅长于出卖国家资源,牺牲环境,换来自己的奢华生活,让他们冒着被赶下台的风险去对抗西方简直是天方夜谭。况且,就连欧共体都是一盘散沙,更何况非洲?
如果卡扎非生在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其他国家,就算他的性格和作风再“拉风”,就算他再独裁,我想也不会被国际刑事法院以“反人类罪”诛灭的,但卡扎菲偏偏生在那个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又信仰伊斯兰教的利比亚。因此,即使美国没有所谓的“大棋局”,利比亚也很难不让人惦记。在卡扎非强硬对抗西方,支持恐怖主义,制造“洛克比空难”的时候,利比亚被列入恐怖主义国家而制裁;在卡扎非公开“弃核”,并对洛克比空难的受害者进行了巨额赔偿后,卡扎非却被以“独裁”的名义诛灭。可见,独裁并非卡扎非的墓志铭。
世间已无卡扎非,但卡扎非的悲剧既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又疯又狂卡扎菲》读后感(二):世间再无卡扎菲
说到卡扎菲,《又疯又狂卡扎菲》一书以卡扎菲饱受争议的评价为主线,重点展现卡扎菲我行我素、极富争议的独特风格,将卡扎菲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进行分类,从民族英雄、革命领袖、大独裁者、“中东疯狗”、政治狂人、虔诚教徒、多情作家七个不同侧面,带我们走进利比亚,走近卡扎菲,向我们详尽展示了这样一位中东强人的42年不归路。总的来说,他算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传奇人物,是一位谜一般吸引人眼球的领导人,人们对他褒贬不一。1969年9月1日,只有27岁,还仅是上尉的卡扎菲通过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夺取政权。他追随纳赛尔,信奉其革命哲学,以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富强为最高理想,借助石油收入,把利比亚从一个落后的部落社会变成了非洲最富裕的国家,由此被一些利比亚人称为导师、统帅、领袖、民族斗士、沙漠雄狮、阿拉伯雄鹰。同时,他又高举反殖民主义的旗帜与西方抗争,将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并多次与西方世界发生冲突,包括洛克比空难等事件,被人称为“恐怖公司”老板、“魔鬼”、“无赖国家”、“疯子”等等。
令人诧异的是,他在顽强对抗西方,快意恩仇之时兀自屹立不倒,却在频频向西方低头示好的过程中被西方武力所消灭。而此次,作为阿拉伯民族主义标志性人物的卡扎菲的死,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少了他的独立特行,无疑少了些许亮色;美欧则会拔掉心头大患而长松一口气,继而庆幸不已,拍手称快;但中俄则会因为自身利益感到不舒服,特别是中国还会丧失掉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这中间,影响最大的,却还是利比亚的民众。经过半年多战火的洗礼,利比亚已是满目疮痍,而且部落林立,在西方支持下夺取政治的执政当局是否有能力管理这个国家,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伊拉克,还是个未知数。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卡扎菲所留下的利比亚要比他所接手时进步许多,他的42年统治并非一无是处。然而,他死后的利比亚又另当别论,他的死也带给我们思考。这场革命风潮背后凸显的是大国利益的博弈,但是,阿拉伯国家显然也面临着严重问题,这问题的根源在文化、在民族、在宗教、在素质、也在传统,更在“土壤”,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本不可能通过一场突变式的民主革命就得以彻底的解决。我是个渐进论者,对于某些欢呼“利比亚人终于可以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填上一张选票了”的人,我自以为不值一驳。没有了安全,没有了生存和发展,投那一票又有何用?自冷战结束以来,选择西方民主制度的国家不下几十个,但它们当中能够真正挤身西方国家的能有几个?答案不言自明!民主是个好东西,都知道需要它。但是,民主没有教条,关键点是怎么实现它。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能盲目效仿、全盘照搬他国的民主形式,而是必须把握时代脉搏,选择与自己国情相适合的民主方式,民主才能发挥效用。
不管怎么说,世间再无卡扎菲!政治狂人卡扎菲已经远去,而利比亚的道路却还很长,他的传奇经历,他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失去了卡扎菲的利比亚,失去了卡扎菲的阿拉伯,将会何去何从,这些都颇值得我们去玩味,去思考,去借鉴。
《又疯又狂卡扎菲》读后感(三):性格极端的一代枭雄
这是一个个性十足的人物。他通过不流血的军事政变上台,并统治利比亚长达42年之久,然而并不担任行政职务,只以革命领导人的身份自居。他不是总统,不是总理,却不断的变更政治体制,使国家大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反对资本主义,也反对社会主义,倡导追求新式民主,并建立了自己的“民主”理论,却始终大权独揽,形成事实上的集权统治。他是伊斯兰教忠诚的宗教信徒,却一改教义提倡妇女解放,提高女性地位。他将石油经济赚取的财富广散于民,让利比亚成为名符其实的富裕国家,却又凶狠的将枪口对准人民,武力镇压异见民众。他是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极力对抗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对利比亚石油的觊觎,拼命维护自己国家主权的独立,却试图在中东或非洲内部实现所有国家联邦式的统一。他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他是民族英雄、革命领袖,却也是大独裁者、政治狂人,他是虔诚教徒、多情作家,却也被人骂为“中东疯狗”。他行事率直,敢于在联合国大会上骂遍所有的虚伪国家,却在伊拉克战争后一改往日姿态,主动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合解。他是按理想行事的人物,却也懂得向现实低头。所以,我们看到,他赢利了许多民众的爱戴和拥护,却也让许多反对派对其痛恨不已。他就是卡扎菲,一个独一无二并且极具双重性格的枭雄式人物。
以美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利比亚的军事袭击让这个国家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卡扎菲也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另一个萨达姆吗?利比亚战争谁对谁错?他应该被赶下台还是应该继续维持其统治地位?一时间,人们说不清楚,毕竟大多数人对他并不了解。于是,当这样一本《卡扎菲传》出现的时候,似乎打开了人们了解卡扎菲其人的途径。我也是正是抱着这种期望翻开本书的,然而读过之后,却没有我想象的精彩。虽然书中通过多个侧面描绘了卡扎菲的形象,但许多内容的不断重复让我读的极为不爽,说来说去,不就是说卡扎菲是个性格极端的矛盾共同体嘛。开始阅读时的好奇在作者的反复唠叨下变得枯燥,我不得不说这本传记只是基于一些新闻材料的堆砌,再加上作者这位“战略学博士”心得总结的应景之作。而至于卡扎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也说不清楚,是好是坏只能读者自己体会。当然,也不能说一点收获没有,毕竟通过这些材料,也能对卡扎菲其人有了概念上的理解,也能了解利比亚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还是有点资料价值的,只不过上升到传记的高度,我觉得还不够格。也许只有卡扎菲自己写的自传,才能充分的展示自己吧,不过没有机会了,在这本书面世不久,卡扎菲就去世了,他留给世人的只能是无尽的争议和唏嘘。然而,无论怎样,对于这样一个为自己理想中的国家始终奋斗不息的领导人,我是给予十二分敬意的。一代枭雄的结局异常悲惨,无论是在天堂还是地狱,都希望他能够保祐自己深爱的国家恢复安宁,早日实现人们理想中的民主生活。
《又疯又狂卡扎菲》读后感(四):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评《又疯又狂卡扎菲:落日强人卡扎菲传》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东西,不管是好还是坏,只要它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他的存在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这位统治了利比亚42年之久的中东硬汉,身上附有正义和邪恶的两面性格,饱受着毁誉参半的评价,确实很难给他一个完整的评价,即使是这本关于他个人的传记《又疯又狂卡扎菲》,也仅仅列出了他的双重性,而对于卡扎菲最终评判的这个艰巨任务,都留给了每一位读者。
卡扎菲应该算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了,在2011年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出现在主流媒体上,镇压、抵抗、逃亡直到最后毙命;即使再不关心国际政治的,也能轻松地将卡扎菲和利比亚联系在一起。这本《又疯又狂卡扎菲:落日强人卡扎菲传》就是818外人所不知道的卡扎菲的怪异性格,他集民族英雄、革命领袖、大独裁者、政治狂人、多情作家和“中东疯狗”于一身,一般人很难读懂他。他是总司令,但他只是个上校;他是国家元首,可是他根本没有总统称号。他反对资本主义,但也反对共产主义;他推崇民主,却自己一直在独裁;他一直在斗争,虽然也在不断妥协。果断、鲁莽、疯狂、天真、随性、自命不凡……所有的看似不可能的性格,却在他身上集中体现出来了。所以我说,他一直是一个人在战斗!
但是卡扎菲又是一个最真实的人,在国际政治中,尔虞我诈成为了常事。在利益面前什么样的领导都可以卑躬屈膝,唯独这个特立独行的“怪胎”,一直奉行着他心中的理想,为此他可以抵制西方的制裁,他敢于镇压国内的叛乱。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也不断地努力过,和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谈判,试图通过联合建立更强大的力量。他也曾经妥协过,为了延续他的统治,也向西方国家抛出橄榄枝。
中国有句古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卡扎菲在位42年,为利比亚甚至是阿拉伯世界、穆斯林国家做了很多事情,虽然也有过批判的声音,但主流的评价还是正面的。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在经济和政治上转移注意力,北非很多国家成了替罪羊,埃及、利比亚名列其中。如今卡扎菲死去,利比亚易主,“客观”的主流评价变成了负面的了。我们无从去理解这个易变的主流,只能说他的内在逻辑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2011-11-17
《又疯又狂卡扎菲》读后感(五):狂人卡扎菲《又疯又狂的卡扎菲》
狂人卡扎菲《又疯又狂的卡扎菲》
因为战争让我们懂得了很多地理知识,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这些并不知名的小国因为战争一次又一次的站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央。当然这并不是好事,战争为这些国家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伊拉克最困难的时候,在首都巴格达最好的小学中,那些政府高官们的孩子,竟然买不到铅笔。
在出版这本书的时候利比亚的战争还未结束,而书到手中时,卡扎菲已经亡命,但读完以后,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已经被抓住。美国和欧洲又打赢了一场战争。阿拉伯的这些独裁者因为石油而发达,有了钱就有了本钱,同时石油也为他们带来了没有想到的危险。如果他们的领土内没有石油,也许他们就不会有这样的下场。
通过这次战争才更加了解了利比亚了解了卡扎菲,以前只知道这是一个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国家,因为撒哈拉沙漠的阻隔,北非的突尼斯利比亚埃及都更喜欢和地中海对面的南欧来往,甚至不喜欢被划入非洲。在历史上这个地区被称为马格里布。但是和非洲其他地区一样,独立以后并没有进入繁荣和富强,而仍旧混乱不堪。也许只有这样的混乱才能够让一个国家接受一个独裁者吧。
利比亚面积不小,但多数地方都是沙漠,人口只有五百万,也就是沈阳和抚顺的人口,实在有点少。而且还分成各个部族,里面矛盾重重。卡扎菲也的确很有两下子,才二十七岁,就能够发动政变,当年军队也就只有五千人,所以他和那些青年军官们很容易就成功了,成功以后需要国旗,呵呵,可是还没准备好呢,就用一块绿布当国旗吧,这就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任何图案的单色国旗。没曾想卡扎菲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在独裁者中也算得上是难得了。这也许都因为得益于石油,在卡扎菲统治的初期利比亚开始开发石油资源,成为世界产油大国,名列前几名,而且人口又那么少,于是利比亚和卡扎菲暴富起来,老百姓也富裕了,这也是他能够独裁这么久的原因和基础吧。
卡扎菲的确很吸引人的眼球,特立独行,敢想敢说,和政治家们有很大不同,在联合国大会这样的场合上,他什么都敢说,到哪里都带着他的帐篷,保镖是由四十个女兵组成。一次遇到一个化妆成女护士的刺客,面对枪口,进入和刺客一见钟情,简直是传奇,两个人一个星期就结婚了。厉害吧,这说明卡扎菲的确有他的魅力,所以一直到最后,还是有很多人在支持他。
看到萨达姆的下场,卡扎菲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改变,不断向西方伸出橄榄枝。最近几年和欧美关系很好,所以才能够恢复他在联合国的席位,但是没想到因为部族反对者的内乱,欧美马上翻脸,卡扎菲肯定都没想到,四十多年这么多大风大浪都走了过来,在这么一个小河沟里面会翻船。
不过杀死独裁者容易,让这个国家稳定下来却并非易事,卡扎菲以后利比亚会怎么样,还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