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4 03:0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读后感精选10篇

  《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是一本由[美] 林希·阿德里奥/著 By Lynsey Addario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读后感(一):读书就是看看世上有人和你活得完全不一样

  被传染了流行性感冒,咳嗽发热浑身乏力没个关节都隐隐地疼,可惜了重度雾霾前的大晴天,在这样的前情提要下,竟然用一整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内容很沉重,但作者写的很有趣,译者翻译的也不生硬,可读性很强。手都没抖就给了五星。

  不知道为什么中文书名要翻译成《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明明英文名叫《It's what I Do》。看完全书感觉还是英文名更贴切,作者细数了自己摄影工作的种种,尤其是战地记者的经历,从排出令人动容的照片到遇到车祸、被绑架等等,还有在高强度工作下穿插的作者生活的种种,恋爱遭遇渣男遇到此生真爱到结婚生子,这些就是what i do吧,完全没get到这与世界给你第二次机会有神马关系…

  读书的确是给你机会让你体会不同人的不同人生,像作者这样的生活我一个朝九晚五过周末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幸经历的,但看看书竟然恍惚有种在战场上看到那些孤独无助生理需求无法满足的难民,看到不知坚持何种信仰对他人拳打脚踢动用武器的士兵。原来世界上不仅有日本那般精细,欧洲那般时尚,澳大利亚那般安逸的生活,世界上还有索马里、利比亚、阿富汗、刚果……这样的国度,那里的人们还无法吃饱喝足,生命安全这样最基本的人权还无法保证。但更重要的是,世界上还有林希这样甘愿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把难民的真实情况反映给全世界的有志之士。

  感谢作者让我们有幸体会不一样的人生,你的人生和经历还有你一贯坚持的工作激情让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世界阴暗的一面,这已不是丰富阅历那么简单,而是触动心灵的震撼。推荐。

  《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读后感(二):世界虽然残酷,依然活出自己的精彩

  一本令人感动的自传

  将工作经历和情感历程完美结合

  一步一步从新人走到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超级战地记者

  也在这段历程中遇到了人生真正的伴侣

  不可不谓人生赢家

  可其中的艰难险阻,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了

  仿佛多平行世界间的穿梭

  战乱,贫穷,物质匮乏,徘徊在生死线间

  和平,富足,祥和美满,畅享着美好生活

  也许,这之间也就差个机票的距离

  可她可以冒着生命危险

  在一个未知的区域

  去战争前线,去战乱区域

  见证着人性,记录着流血,遭遇着死亡

  那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

  生活在和平世界的我们

  可能只有从他们照片中体会到那种残酷

  心中由此而生的更多的是倾佩

  世间真的有这种人

  放弃了安宁的生活

  甚至和爱人相处的时间

  带着那种使命感

  去揭露那些战争或暴乱下

  隐藏的事实

  去揭露那些无辜平民

  凄惨的生活

  ......

  她是经历过死亡的人

  也见证过死亡的人

  也许才更懂得取舍

  拥有家庭和孩子之后

  仍能奋斗于工作的一线

  令人倾佩

  只是加了一条标尺

  与家人分离的天数——衡量一个任务必要性

  真的是世界只给了一次机会

  而林夕活出了自己非凡的人生

  《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读后感(三):【书评天下-《勇敢去做自己》】

  有人说,一张照片能代表什么,它不过是把某一个瞬间记录在一个平面上。其实作为一名业余摄影师的我,却不这么看。一张照片就像是一幅画一样,虽然画面是定格的,但是那并不代表一瞬间。一张照片中,完全可以看出当时的场景,从其中人物的眼神中也能发现他当时的感情流露。这本书是作者林希阿德里奥的自传,也可以说是她的摄影集,其中记录着她自己都难以承受的画面,随着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跟她一起走到现场去感受当时发生的一切。

  《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读后感(四):编辑手记:经历人性至恶,不忘人性美好

  策划编辑 海杜马

  一个摄影图书编辑和摄影师都对这种战地摄影记者的题材并不陌生,一直以来,我都会关心这个领域的新闻、人物、作品、故事和历史。我一直觉得所谓战地记者的黄金时代应该是以二战、越战、巴以冲突和中东战争等为代表的那些年代——那时诞生了很多超级伟大的摄影记者,例如卡帕、乔治•罗杰、大卫•西蒙、黄功吾、艾迪•亚当斯、沙飞、李•米勒、拉里•巴罗斯、唐•麦卡林等等,而且他们拍摄出了很多足以改变战争进程甚至引起全世界关注的照片,例如“诺曼底登陆D-day”、“枪毙越共”、“火从天降”等。而事实上,令人震惊的是,人类之间的冲突和自相残杀从未停止,地区冲突从未间断,发生人道主义灾难的地区并没有被消灭,只是有些局部冲突和人道主义灾难在新闻和大众领域关注度没有那么强罢了,就像本书的作者林希•阿达里奥所经历的,她在90年代末期所拍摄的阿富汗女性专题从来没有各大媒体被关注和刊载,直到“911”事件发生,全世界的读者突然对荒凉的阿富汗一下子充满了兴趣,各大媒体在一夜之间都在寻找一切关于阿富汗的报道和故事!

  “911”事件可以说是现代新闻记者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悲剧是现代地缘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它直接开启了新的时代:反恐战争时代。从那个时间点开始,中亚、中东再一次成为世界的关注焦点,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欧洲难民潮;故事和新闻的主角从基地组织到塔利班再到ISIS……。本书的作者、摄影师林希•阿达里奥几乎一路见证了这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全部历程,见证了中东回归为世界新闻焦点的过程。只是她的视角并不是从“高大全”的宏观地缘政治概念来阐释,而是实际得多,更多的是从记者、女性视角来反应政治环境、战争环境对于人的影响。

  上述这些其实就是《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的主人公林希•阿达里奥成长和最终成为世界一流的摄影记者的历史环境,她自己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难得的环境和机遇对于她的重要性,她知道如何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她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从一个摄影小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摄影师和主流媒体驻外摄影师,并且持续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工作——《纽约时报》+《纽约时报特刊》(这个媒体会影响美国的最高决策层),《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英语世界影响很大的新闻和报道类刊物)、《国家地理》(她尝试新的、视野更加广阔的深度报道领域,在恰当的时候有意识地远离反恐战争)。

  林希•阿达里奥特别热爱摄影,她经历了很多困难和危险,是对摄影的热爱和对新闻的追寻使她幸存下来;但她并没有因为执着的对于摄影的爱而是她变得迟钝和固执——她依然是极其聪明、敏锐的记者,知道自己在什么阶段应该投入什么精力到某些关键的新闻和机遇上——她知道如何与24小时工作、永远赶发稿、永远为了上头版争得头破血流的文字记者合作,她知道如何与苛刻的、手里永远有大量备用摄影师和Plan B的媒体主编打交道;她知道如何在关键的时间出现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她知道如何让媒体主编们信任她并派任务给他。

  她的执着、睿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2009和2016两次国际报道类普利策新闻奖、getty图片社年度大奖、麦克阿瑟天才奖……

  她的天才经营头脑和对于摄影的执着使她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但是这些并不能够足够吸引我,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内容,除了一位女性摄影爱好者如何成长,如何“获大奖”,如何取得事业的成功之外,还有其他很重要的东西——一些让她回归人间、走下“普利策”神坛的故事。她是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在很长时间内不知感情归宿和不知道自己下一个月在哪里的人。她不是一个摄影、采访的机器,而是有很多脆弱的、无助的时刻,她自己如何艰难地平衡爱情、家庭、工作、职业机遇,你可以通过很多细节看到她的挣扎和呐喊——即使是一个思想独立、事业型的女记者,也有很多面临崩溃的时刻,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安慰。

  林希曾经身处最核心的新闻事件中心,只因为男朋友发邮件说:“我需要一个女朋友陪在我身边,而不是一个女网友”,她就飞了好几千公里回到她男朋友的身边;林希在阿富汗战事最激烈的科伦加尔山谷,因为遭遇伏击身陷险境而陷入崩溃,在激战中离开怀孕的文字记者同伴,独自回到土耳其的家中,躲在厕所里失声痛哭懊悔自己的“不胜任”……这本书好像是一个窥探的机会,窥探一个即使是被神话的战地记者,依然“残存”人类本能的恐惧和脆弱。这种弱点,让她的形象更加丰满。

  但林希其实足够坚强,对于危险,她有着充分的准备:“我想看到更多的战斗,得到最新的新闻,不到受伤、被捕或死亡之前的那一秒钟,谁都不会停下。我们记者生来贪心,总是想得到更多。”即使她在利比亚遭遇了绑架,她依然没有被吓破胆:“我知道新闻报道摄影是我一生的使命,我必须接受恐惧、危险,它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我选择的职业道路如影随形。”林希知道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她觉得这就是她的快乐、她的生活。无论将会面对怎样的疲惫、压力或危险。虽然以此谋生,但她觉得这份工作更像是一项使命、一种责任和召唤,它让林希感到快乐,觉得生活因此充满意义。因为这个追求和选择了生活方式,她即使在怀孕的阶段,依然不间断地去采访和拍摄,哪怕医生极力阻止她外出拍摄。她去了海盗的故乡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她还去采访巴以边境,并且遭遇了以色列士兵的粗暴对待:她被强迫进行了三次X光全身安检扫描另加一次脱光衣服手工安检!对她的这种以身犯险的精神,我真是吃惊到极点。她的选择印证了那句话:不疯魔不成活。

  最后一个吸引我的内容使林希•阿达里奥的女性视角。这个话题其实原来见过很多,很多著作里面都有阐述,甚至还有一些有想法的编辑和作者,编过类似“女性摄影师眼中的XXX”、“女性摄影师自拍集”等图书。所以一开始我在读《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的原书时,虽然知道这个女性视角的特点但是并没有留意关注。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女性视角”是本书的巨大特色之一。我从来没有想到这样一个视角问题,对于主人公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对于她的成长和作品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

  我不知道林希•阿达里奥是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至少她对于性别问题极其敏感。她在采访过程中最最注意的就是不要给同行的男性记者、军人增加负担,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想做一个胆怯的摄影师或者变成妨碍男人们工作的胆小女人。”可能是因为新闻报道和摄影这个圈子传统上是男人的世界,尤其是战地摄影师这个职业。所以她一直按照男性记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包括体力、反应速度、社交等,而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当她因为性别优势而获得额外的机会,或者遭遇女性特有的威胁的时候,她才能想起来她是一个女性记者!

  进而产生的问题会让读者非常纠结:她其实不得不面对“自己是一位女性”的这个问题,她会被朋友、同行们问及何时怀孕生娃,但是她特别不愿意因为怀孕而放弃工作。她永远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即使她很自由,时间完全由自己安排,她也不想被别的摄影师顶替。她害怕一旦她放弃几次拍摄机会,立刻就会有别的摄影师取而代之,导致她会因为怀孕等女性特有的问题而在职业生涯上“留级”。

  在情感问题上,她觉得她很可能永远无法找到感情归宿,因为她永远在出差,在别的女人穿着普拉达、古奇的礼服参加各种大爬梯,享受红酒和接吻的时候,当别的女人在星巴克一边喝咖啡一边喂宝宝吃蛋糕的时候,她都在硝烟密布的冲突区域或者艾滋病、强奸横行的、充满人道主义灾难的国度拍照片。她觉得在新闻现场,每个记者都可以拥有短暂的恋情和一夜情以缓解巨大的压力,但是她很难找到那个真正支持她、懂她、成就她的那个男人。“事实是,绝大多数男记者都有妻子或忠实的女友在等待他们,而大多数女记者则无望地过着单身日子、在不同的恋情中挣扎,永远在寻找一个不被我们的奉献精神所吓坏并且不在意我们频繁出差的人。”

  这种平衡,在林希真正结婚并且生下宝宝卢卡斯之后,找到了新的方法。她会衡量任务的时间,因为任务的时间意味着她离开卢卡斯的时间。她也许会在上一周出没于硝烟密布的叙利亚战场,而下个礼拜则在伦敦的一个公园,带着儿子卢卡斯散步,这种近似于“荒诞”的场景转换,其实就像一幅漫画,描述着林希在事业与家庭上面的艰难平衡。

  她的这种“女性视角”也直接影响到她所选择的摄影报道专题:从“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女人”到“极端分子中的女性”,从“刚果的性奴隶”到“南苏丹的女性”……我惊讶于一个视角问题,竟然能够带来如此丰富的报道!她充分将这一性别优势发挥到了工作上。经过这么多观察、拍摄和思考之后,林希觉得身为一个独立的女性是多么幸福:“这些阿富汗女人让我重新思考我所拥有的权利、机会、独立和自由。作为一个美国女人,我是娇生惯养的:我可以工作、独立做决定、自力更生、与男性发展关系、穿得性感、恋爱、失恋、旅行。”林希目睹了很多女性的苦难,曾经失声痛哭,她看到遭受强奸的刚果妇女居然爱着、尽心照顾着因为强奸而出生的孩子!这种人性的震撼把她的世界震得粉碎,她开始重新解构她的世界观,平衡她的人生和工作。

  “作为一个战地记者和母亲,我学会了在两种不同的现实环境之中生活——从美丽的伦敦公园到一个冲突地区,这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但这是我的选择。我选择在平静中生活,旁观战争,去经历人性至恶,但仍不忘却人性的美好。”

  《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读后感(五):珍惜当下

  《 这个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这本书拿在手里的感觉和其他书籍的感觉很不一样,似乎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厚实沉稳的感觉,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让人沉重。封面一个女记者站在越野车上用她的相机在记录着发生的一切,乌云密布的天空,似乎也传递着阴霾忧郁的情绪,单从书名就会让人有太多的感想,太多的思索,这个题目特别沉重,压抑,让我们不自觉的有种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天,过好每一天。

  翻开这本书,优良的纸张,精美的做工,那一张张色彩鲜明,效果清晰的照片,处处彰显着作者的用心,战地记者在硝烟弥漫的子弹四飞的战场,冒着生命的危险,进行实地拍摄,采访,其工作性质不只用辛苦二字来表达,危险才是最大的考验,有一个比较著名的记者曾经说过,在战地拍摄照片,如果效果不清晰,那么只能说明你离的不够近,当你离的足够近,相片效果自然清晰,可是这时你已经身在战火之中了,那么随时都有丢了性命的危险,战地记者本就相当不易,更何况是一个女记者,这种困难有增加了不少,这么清晰真实的照片,这么可歌可泣的照片,背后的代价可不是人人都能付出的,作者被称为女神级战地作者,名副其实啊,向作者致敬。

  其实本文的作者也曾和其他普通作者一样,从最初的一个摄影爱好者开始学习,拍摄,在日常的拍摄过程中,利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这个世界的美好,带给大家欢乐的同时,自己也有一份比较不错的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的更多,思索的加深,慢慢的开始了对于战地记者一份深情,而且这么一做就是多年,虽然在这条充满艰辛,危险的道路上由于情绪的波动几经波折,可是还是坚持到最后,坚持完成自己一次又一次的使命。这份敬业和专业的情怀令人称赞。

  作者在利比亚这个到处充满了火药味,危险无比的国家和反政府武装一起行动,现场采访,拍摄。利比亚的总统卡扎菲在位40余年,在位期间搜刮民脂民膏,供己享乐,身边抢掠的美女更是无数,经常有人无缘无故失踪,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次反政府的战斗中,向往自由的人们拿起了不太会使用的火药武器,还有一些拿起了大刀长棍,更有一些没有武器的人,赤手空拳的也加入了战斗,这些被长久压抑的人们已经开始不在恐惧了,爆发了。政府武装的机枪,大炮,天上的飞机扫射,都动摇不了向往自由的人们的决心,处于中立地位的战地记者,在行动中被政府军俘获,抢夺相机,物品,遭到了侵犯,这些丧失良知的禽兽有时也会对手无寸铁的战地记者大大出手,甚至危害生命。我们看到的那些真实拍摄的照片很多都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是血的代价,看到那些人为了自由和让大家看到真实的历史所付出的代价,我想无论是谁,都会为知动容,毕竟生命只有一次,这个世界不会给任何人第二次机会,所以大家更应该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活好当下,珍惜当下,每天都要过的精彩。

  像利比亚,伊拉克,阿富汗这样的战乱之国大家可能都已经习惯了他们的无奈,但是那些比较奢华的大都市,像法国,美国这样的国家也是到处充满了令人厌恶至极的事情。轰动一时的美国911事件,给全世界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以前的灾难一般都出现在贫穷的国度,世界向往和平的人们可以选择不去那些国家,就不会受到伤害,可是这次事件出现在世界第一强的的美国,号称最自由民主的国度,而且灾难发生在最豪华,所谓的人才聚集地的五角大楼,伤害程度又是如此之大,令人瞠目结舌,那么还有谁不恐惧,不害怕,那里才安全,才可以值得信赖。除了911事件,发生在1999年的纽约变性妓女谋杀事件也让人嘘叹不已,所谓的民主自由国家也就是这样充满了危险和恐惧,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总之,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是不可替代的,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善待自己,尊重他人,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都要珍惜当下,毕竟这个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读后感(六):头也不回的选择一个自己的人生吧!

  我一直相信,每一部作品都是有生命的。而传记,仿佛是作者将生命中的片刻寄予纸张,为读者带来一个心灵盛宴。这本书,尤为甚。捧起这本书,沉甸甸的。像是生命的力量。

  林西·阿德里奥,2009年,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这本书,是她关于她的梦想,她的事业,她的生活的真实写照。书中的文字,虽然不甚华丽,但为读者带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我说不出具体是什么,这种心灵的如同磐石,坚定不移。

  不得不说,作者的经历可谓是一部传奇使,传奇的像一部电视剧,甚至比电视剧的情节还要跌宕起伏。关于家庭观的形成,作者可以勇敢的将事实说出来,现实虽然不堪,坦然的接受一切的状态至少让作为读者的我,暗暗的佩服起来。对于战地的紧张压抑惊恐中,林西能够在其中寻得自身的价值。

  所有的人的生活,除了工作,还有别的。对于林西而言,紧张刺激的工作之后,还有爱情的调味品。我很欣赏作者的对待生活状态,对于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周围人的启发,能够将这二者平衡的越来越好。家庭对于林西而言,可能纽带并不深。在遇到保罗之前,所有的爱情只是修炼,甚至连修炼都不能真正称得上,更像是紧张压抑生活的一味调味品。

  书中除了文字内容,更多的是林西的摄影作品。不得不说作为新闻摄影作品,林西的作品能够反映当时的情景。每一幅作品都有它的故事,有因为战争而遭殃的妇女和儿童,有说明战争的严酷和民众对于和平的渴望,真是站在一个中间立场而不是国籍立场来评断战事。摄影作品除了惨烈的战争,还有有爱的画面。我甚至有一点点羡慕摄影师们,能够用手中的相机,完美的记录这一瞬间。

  林西的工作很危险,战地记者,随时会被流弹击中或者被人绑架为威胁,有着许许多多未知的危险。我常常想,如果给我一个机会,会不会选择这项工作,我是一定不会选择的。对于大多数人,安定,平安,才是生活应该有的色彩。我们不能随意以工作难度等级评断人生的重量,也不能因为危险而不让有志于此的人放弃梦想。生活和工作都是过出来的,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出一个状态。作为读者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够像林西一样,选择一个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不后悔最初的决定就好。毕竟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读后感(七):珍惜生命里的每一次机会

  我们的人生从来就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怎样的活着? 林希.阿德里奥,让我对战地报道记者多了一份新的认识,穿梭在阿富汗,刚果,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哪里有重大事件爆发,哪里就会有林希的身影,永远站在事件的第一前线,职位报导事件的真相还有还原人们的痛苦生活,以及哀求。她是漂流瓶,漂流到危险地区,为世界还原最真实的颜色。 这本自传也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真实色彩。我们看着林希一次次奔跑在阿富汗,伊拉克,索马里等危险地带,为了拍摄当时的真实场面,一次次泡在战争前线,她周围很多人为此做出了牺牲,而她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她遭遇了一次次绑架,收到了许多侮辱和骚扰,精神上时刻紧绷着,被摧残着,可是这丝毫没有使她停下正义的脚步。在书中,我们看到她的永不退缩的精神,不畏风险,勇敢直前! 工作从来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我们在书中看到,战地记着其实是一份危险的职业,时刻都处于危险的境地当中,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份工作其实很艰辛。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林希,从不放弃这份职业,只因这是一份神圣的职业,一份打从心底里热爱的职业。每一次看到她遭受危险,或被绑架,或被软禁,或被殴打,她虽然恐惧,但是从未妥协,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男友也因此离开了她,家人每次都为她感到担惊受怕,但她从未停止脚步,每一次痛苦都令她变得更加成熟,只因为她很珍惜这一份工作,爱着这份事业,每一次在痛苦过后,仍是背起相机,奔向前线。因为她明白,从来不会有第二次机会,也不能在事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停下脚步,新闻职业需要我,我也需要它,这是一份神圣又自私的职业。 生命从来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林希在拍摄中经常遭遇绑架,骚扰,身边的战友为了梦想一个个死去,每一次的危险都让她更加深刻的明白,生命的可贵。我们在她的自传中,也可以看到,在阿富汗,还是伊拉克,索马里,南苏丹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人性脆弱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光芒的一面。战争带给人民的只有痛苦,看到她拍摄下的那些无辜群众,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深深地恐惧以及渴望。在那些贫苦的地方,我们看到了秩序的混乱,四周都散布着紧张,血腥的氛围。男人们被拉去打战,或者是去参与打战,女性的地位低下,虽然部分地区会特殊对待孕妇和女人,但大部分战争地区,我们看到了人性令人恶心的一面,强奸,性骚扰,毒打,每一个场景的描述都令人感到震惊,以及愤怒,害怕。我们发现越是贫瘠,越是混乱的地区,这些现象就越是明显,因为没有人管,没有稳定的政策和法律,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低,一直处于“原始”的状态。这更让我们不禁深深地思考,生命是多么地可贵,我们看见那些遭受着噩梦的人,不禁要好好思考,我们这样安逸,无所谓,或者说碌碌无为地生活在这个世间真的可以吗?我们看见那么多人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真的可以吗?请看看这些可怜的人们,你就会觉得自己有多么地无知,多么地脆弱,多么地浪费!生命从来只有一次,请好好地珍惜! 看完这本书,内心只有深深地沉重感,任何事情都只有一次机会,这个世界从来不会给我们第二次机会,我们要醒悟过来,好好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读后感(八):真的有第二次机会?

  坐在一两百平的房子内对着电脑无禁止的工作,周围的人很友善,也很和平,大家做着自己的事。我能选择自己下班后吃什么玩什么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我很安全。无法想象21世纪居然还有这么多地方有战争,有这么多受苦受难的人,吃不饱,穿不暖,不能保护自己,更别说保护自己所爱的一切,想想就觉得很痛苦万分。

  林希的故事很真实,不管是工作还是感情,都坚持做自己喜欢并想做的。虽然生活并不是百分百让人满意,更多的时候是别无选择,但她坚守梦想,有方向。 她现在肯定依旧坚持着,希望平安常伴她左右,能让我们看更多更真实的世界。

  其实很感谢自己所在的国家,环境,如果不是,很多很多凄惨的经历可能就是自己的亲生经历,是真的没有第二次机会,生命如此可贵,人生的高度在自己手里,希望自己不需此行。

  第一次写书评,思绪有点乱,不过肯定会更好的。有丢丢鸡汤呀!!

  《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读后感(九):【书评天下-《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在我不曾对新闻、政治感兴趣的年岁里,一度以为这个世界在二战以后就已经进入彻底的和平,再没有战争,也没有困苦。

  就算十余年前读过一本唐师曾的《重返巴格达》,我也无知的以为那不过是地方冲突,打个群架而已。直到911事件发生,加上后来越来越多的阅读与战争有关的书籍,才发现战争并未远离这个世界,只是不在我的生活里,除了偶尔不可避免的在新闻里书籍中撞见它的影子。

  今天拿在手里的这本“沉甸甸”(内容与重量皆是)的书是美国战地报道摄影师林希·阿德里奥的作品——《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在本书的作者简介中可以看到其丰富的阅历,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她也只比我年长几岁而已。本书内容大致分为“探索世界”、“9.11事件后的那些年”、“寻求平衡”、“死亡与生存”等主题及尾声“重返伊拉克”。

  讲述是从她的成长环境开始,喜爱结交朋友待人友善的母亲,内向的喜欢种植花草最后又离家的父亲,还有她的三个姐姐。之后是她如何爱上摄影并将摄影从爱好转变为职业的过程,在这其中,林希紧紧地抓住了每一次机遇,是的,就如她所说,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主要还是与战争相关的部分,以前在读《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等作品时,虽然也时时被书中的故事所震动,但总是难免将其当成纯粹小说故事来读,亦有一种仿佛战争并不存在的错觉。

  而这一次,林希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摆在了我的面前,那就是摄影所拥有的力量,影像穿透一切假像和迷雾,赤裸裸的呈现着。

  当翻到97页血肉模糊的伤者,107页一排排的尸体,141页荷枪实弹的士兵与尸骸时,你很难去忽略那一个个镜头下触目惊心的场景,就像书封后所说,这部作品“在用最惨烈而直观的证据,拨动生于安逸者的心弦”。

  在911事件之前,我都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词叫“恐怖分子”,可以说911震惊了世界,当我们还只是处在旁观的角度时,就很难体会身在风暴中的感受,就像我总是觉得阿富汗、伊拉克与我所处的生活场景是两个平行世界一样。

  而作者的图文就是一直在试图连接这两个世界,只是不知这内心的震动过后,会留下什么,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也是我对自己好奇的一点。

  在这一系列的追逐和讲述的过程中,林希也数次身陷生死命悬一刻的危机当中,但她从未选择后退,没有放弃将现实展示于众的机会,这让人无法不敬佩其所拥有的勇气与坚韧的品格,于是我们随着她的笔下讲述看她一次次死里逃生,也看着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在一步步的走向崩坏。

  书的后面部分,林希讲到了她的婚姻,她儿子的降生,在自身越来越幸福的时刻,林希依旧不忘这个世界还有不幸仍降临在不幸的地方,最终她又选择重返战场。

  这本自传已经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拍摄成了电影,希望有机会去观影,在另一场影像中感受林希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认清这个世界仍未和平的现实。

  疯猴勿杀20161216

  《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读后感(十):没有鸡汤,只有一个美国女性在战争中看到的现实

  是一篇公众号文章推荐了这本书,这鸡汤味浓郁的书名,加上林希传奇般的经历,我便毫不犹豫的在当当下单了。

  一个多月,断断续续零碎的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书。

  你若要问我,喝到浓郁的鸡汤了吗?其实,还真没有。这本书里,林希用一种近似于日记的手法,记录下了她这20年间,作为一个战地摄影记者的日常,其中也会掺杂一些自己对于家庭及爱情的记录,但那真的内容不多。

  书里,林希没有如书名那般去写,这世界是如何只给了她一次机会去选择,更多能看到的是她对这份职业的坚守与坚定。换做是我,也许真的在第一次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因为女人真的太需要安全感,爱人的安全感,家庭的安全感,物质的安全感。但林希,这个女汉子却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连生命安全都可能随时不保的工作之中。并且,在林希的工作伙伴里,像她这样的女性不止她一个。甚至是那个怀孕四五个月,却还依然穿着18公斤重的防弹衣和士兵们一起步行的伊丽莎白。这种事,对于我这个怀孕就辞去原来那份辛苦工作的女人来说,根本不敢想。

  林希每一次都在做选择,选择是否要去那些充满战乱的地方,但她毫不犹豫,并且奋不顾身。假若她有一次放弃,可能后来,她也不会得到美国普利策奖,更不会得到《国家地理》《纽约时报》的青睐。不过这些,对林希来说,真的实至名归。

  题外话: 书中记载的那些地区的战乱,都已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但是现在,每晚的央视新闻中,这些地方似乎还是没有真正的和平,老百姓们、那些可怜的孩子们,还是没有办法得到足够的医疗、食物,更没有家。世界和平,似乎遥不可及。

  今天写的有些杂乱。

  愿世界和平,愿每人都能在世界给你的选择前做出你觉得正确的选择,并像林希那样坚持去做吧,同时,不忘初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