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辛亥残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辛亥残梦》读后感10篇

2022-05-13 12:46: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辛亥残梦》读后感10篇

  《辛亥残梦》是一本由金满楼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辛亥残梦》读后感(一):满清覆亡的秘密所在

  满清覆亡的秘密所在

  ——读金满楼的《辛亥残梦》

  1867年的一个夏夜,时任两江总督的满清重臣曾国藩与幕僚赵烈文聊天时谈到时局,忧心忡忡,不知清王朝还能撑多久。赵烈文答曰:“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1911年,满清“抽心一烂”,距1867年的夏夜仅44年耳,惊人验证了赵烈文的预言。

  帝国崩溃的前夜,究竟是如何一幅光景?满清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覆亡的?这些历史迷雾让人琢磨不透,在金满楼的新作《辛亥残梦》里,我找到了某种答案。《辛亥残梦》的副标题为“帝国崩溃的前夜”,乃是黎明前的黑暗。当然,我们知道,黑暗过去,期待的光明并没有随之而来。辛亥这段历史,可说的非常多,诸家的论述也是汗牛充栋,各说各话,见仁见智,好不热闹。

  金满楼在“帝国崩溃的前夜”,以一些细节故事向我们展现了满清末日的种种光景,譬如湖南长沙的抢米风潮、重臣张之洞的临终遗言、满清亲贵的胡作非为、科举制的终结、变调的新政以及近乎闹剧的“江湖乱”等等。正是通过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法,才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晚清,不被历史教科书所符号化。没有无数细节的充实,历史就会被疏离化,让人难以亲近。

  以往谈历史者,好高而骛远,故作深奥,百姓难得垂青。自互联网兴起,当年明月以“历史可以写的好看”而推出《明朝那些事》走红一时。从此涌现了一大批的历史写作者。他们并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写的历史著作却好看好玩,一点也不枯燥。民间写史读史热潮的兴起,看似异军突起,实则早就埋下了种子,是先前精英思想向大众的普及,民间史家们出现以及他们的努力本身就是在谱写新的历史。历史热对历史写作完成了一次颠覆。黄仁宇先生在1983年以《万历15年》埋下的种子,终于秀木成林。

  读《辛亥残梦》之前,我正好读完了曹三公子的《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和潇水的《谁杀死了秦帝国》,曹三公子以惊才绝艳的笔墨为大秦丞相李斯做传,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令人耳目一新,文字流丽多姿,为网络文学所罕见。潇水的书是一册白话网络版的秦帝国覆灭史,写得简洁生动,充满个性的解读。而金满楼则是以事件带出满清全貌,写出他对帝国辛亥年的反思,把笔墨倾注在辛亥前后的民生情况、社会各阶层的处境与心态、列强在华的利益纠葛等等方面。

  胡适曾经说过一句话:历史是任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大意)。然而观点可以有多种,事实只有一个。如何抵达历史的真实,却要看作者的见识才力,而不是当下所流行的戏说。史料有真有伪,于是作者整理爬梳,多方采纳野史,分析比较,自成体系,成一家之言。这种严肃的写作方式成就了《辛亥残梦》一书的厚重与扎实。金满楼自称自己是个讲故事的人,此种心态,造就《辛亥残梦》的好看,而不是干巴巴的历史讲述。

  言说历史最忌那种横扫一切的虚无主义,而应该具有钱穆先生那种“对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在《辛亥残梦》里常常看到作者对古人的同情与理解,甚至有为满清政府说好话的嫌疑。面对历史,如何言说成为一个问题。传统的历史讲述不但枯燥,而且成熟为模式化。民间写史的兴起,避免了传统历史书写的“内卷化”,而是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包容各种风格、各种形式、各种情调的新历史的存在写作。法国人布洛赫有一句话说的好:“唯一真正的历史就是总体历史。”传统写史与民间写史的互动互存,这才构成真正的总体历史。

  所谓的正史,讲究的是政治正确,辛亥革命被包装为一种完全的合法性。但金满楼在《辛亥残梦》的第九章“坐晓鸡鸣风云天”里揭示出辛亥革命时各地起义的闹剧性质以及滥杀无辜,“为证明革命的合法性,辛亥年对旗人的杀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斗被有意隐去。”陕西西安,辛亥起义后“一万五千名满族人(男女老少)都被屠杀”。历史如此吊诡,1949年之后的政权同样如此,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到这里,回过头来看满清覆亡的原因。金满楼书中有篇“余论”,说的是“清朝覆亡的十大教训”,这些教训基本是就事论事,写出覆亡的具体原因。倘若我们着眼于大历史观,深味龚自珍所说的“万马齐喑”,可能会有另一番的感受。记得清代诗人沙张白曾有诗句云:“尔不见,中原连岁战争处,千里萧条无一村。”写这首诗的时间还是所谓的康熙盛世呢。或许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视到满清覆亡的蛛丝马迹罢。辛亥残梦,为我们画下一幅满清的覆亡图,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但历史往往轮回,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辛亥残梦》(金满楼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辛亥残梦》读后感(二):远望辛亥

  远望辛亥

  评《辛亥残梦》

  2011年是辛亥百年,100年前我们的前辈推翻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皇朝,在经历了38年的动荡之后,中华民族才在战火纷飞中静养生息,开始了中国民族复兴的征程。在100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辛亥残梦》不像是一本严肃的历史,它有点类似八卦新闻,通过100年前的一些大事的小细节、小事的全过程,来尽量解释一个真正的过去。

  辛亥革命之前,清王朝因为内忧外患,已经走到了灭亡的前沿:外部收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内部政府的无能,官员的腐败,还有经受过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之后国家实力的下降。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虽然给帝国注入了新的生机,无奈帝国如同一架破旧的机器,已经不是更换零件就可以重新上道的汽车了。在《辛亥残梦》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皇朝权贵们的腐化,官员们的贪婪本性和败坏道德,以及劳苦大众的艰辛与磨难。

  那不是最好的年代,也不是最坏的年代,那是一个处于变革的时代。处于时代变革的国家,总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说辛亥革命在武昌首先取得的成功,而不是广州,这就是历史玩的一个幽默;历史总是经常使用偶然这个工具,调侃一下我们严肃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八卦可以是一种捕风捉影形式的新闻,但绝非空穴来风的消息;《辛亥残梦》可以作为一些八卦新闻,供我们品味历史的幽默感。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的自私本性和无私本性同时展现在一个舞台上,两相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现实。

  中国或者中华民族一直有一种英雄情结,不论什么时代,也都有英雄存在,按照鲁迅先生的话说,那时民主的脊梁,他们虽然不能挽社稷之将倾,但也展现了中国民族的气节和优良品质。不管是晚清重臣还是民国先驱,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晚清遗梦或辛亥残梦,更多的是对我们的未来,增添了些许希望。

  远望辛亥,枪炮声已经不再,留下的是回忆和反思。

  《辛亥残梦》读后感(三):该是超越革命与改良的时候了

  改良还是革命?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更多的是一个伪命题,历时从来无法改变。但从当下的视角反思,则对我们是神佑裨益的。目前,这一类研究不说已汗牛充栋,但也谈得上众声喧哗。

  2011年,时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如何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推出具有重磅型的力著来纪念这一盛典,也许并不是“改良还是革命”这一论题所能涵盖的。

  而《辛亥残梦》则正是这样一部超越了改良与革命争论议题的一部好书,作者对历史事件看似寻常的选择,隐藏着极为巧妙的匠心。例如,首章“抢米”,这个似乎和辛亥革命关联性并不十分紧密的事件,在该书的论述中彰显了它的独特意义:宣告了王先谦、叶德辉、孔宪教、杨巩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士绅阶层在此后中国政治历史中的退场;第二章“世上已无张之洞”则从张之洞之死讲述清王朝已无支撑中央权力结构的股肱良臣;第三章“亲贵扬眉朝堂空”讲述皇族内部私而无公的擅权乱象,彰显王朝大厦无人可撑的局面;第四章“科举之痒”从废除科举的失误来显示这一举措嗣后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年轻的读书人没有出路;第五章“走,投军去”,讲述清廷编练的新军最终反噬清王朝的根源;第六章“变调的新政”对辛丑拳祸后慈禧主持的新政后继无人之象给予充分呈现;第七章“驱逐鞑虏”详解清王朝被推翻的深层次原因:大汉族民主主义的兴起,并对这股民主主义泛滥的危害性做了细致的分析;第八章“风云激荡江湖乱”讲述一直困扰清王朝政治统治的传统江湖会党对王朝政权的冲击;第九章“坐晓鸡鸣风云天”讲述革命风云激荡之势;第十章“被秒杀的王朝”讲述清王朝的黯然退场;第十一章“国际旁观者”讲述清王朝覆灭的外部原因——列强对中国政权的干涉;第十二章“阿Q的革命学”从普通民众的视角来观察和反思辛亥革命后遗症。末章余论“清朝覆亡的十大教训”绾结全文,对清朝灭亡所能带给我们的启示做了一个深度、富有创见的反思。

  这种突破了既往视角的观察和反思,确能让我们从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中获取更多的历史财富。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许这是我们阅读这本书的最重要的精神收获吧!

  《辛亥残梦》读后感(四):不谈革命 只说辛亥

  《辛亥残梦:帝国崩溃的前夜》一开始是从一个地区、一件小事、一个人物去展开描写的。作为一本通俗性的历史作品,如果试图以宏观的角度去展开是比较有难度的,如果从个别地区、个别人物开始展开,可能会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所以在《辛亥残梦》中,作者金满楼以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切入,是一个比较好的视角,也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因为这个风潮事实上折射了清末新政中的很多问题,那就是清末新政很大程度上没有让老百姓受益,这也代表了一种民意,而这种民意表现在一年后的辛亥革命中,民众对清王朝的垮台视之漠然的态度。

  仔细看过《辛亥残梦》的读者,不难发现,其实《辛亥残梦》有模仿《万历十万年》的痕迹,从小事件开始切入,然后过渡到亲贵擅权、废除科举、编练新军、变调的新政、革命党、江湖会党等诸多方面,由此构架出辛亥革命前一个相对全面的概貌,并从社会大背景的角度描绘辛亥革命为什么会爆发、又为什么会成功。从文风上来说,金满楼是比较偏向保守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对革命并不是太偏好,所以《辛亥残梦》更像是在揭秘和解释。《辛亥残梦》,准确的说并不是讲辛亥革命,而是将辛亥革命前的一个社会大背景。之所以要如此,可能是金满楼已经想到今年辛亥类题材的图书会很多,写一点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会更出色吧。

  ——《图书馆报》

  2011奶奶9月9日

  《辛亥残梦》读后感(五):中国唯一的“光荣革命”

  1911年10月10日凌晨,在我的故乡湖北,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我妻子的外曾祖父――邓飞鹏等人举枪逼黎元洪革命,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很多,选取的视角也各不相同。我本人比较感兴趣的一点是,自夏商周以来,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每一次王朝更迭均是以战争、流血为手段来完成的,但唯一的一次例外便是辛亥革命。

  虽然,辛亥革命也是以武昌起义为开端,且南方革命党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在湖北、江苏等地均展开了残酷的攻防战。但战争进行的同时,双方都派出了代表在上海举行“南北和谈”,可谓是以战求和,边打边谈。最终的结果是,南方的革命党在南京成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北方的袁世凯在北京逼清帝退位,结束君主制,然后孙中山推举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在这一过程中虽伴有流血牺牲,但无论是革命党还是袁世凯一方,既没有将清朝皇室赶尽杀绝,也没有相互残杀。双方均保存了实力,从战场上的军事对抗迅速转入中华民国体制下的政治角逐。从这一点而言,可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光荣革命”。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由于之后袁世凯的专断独裁以及国民党的革命幼稚病,使得双方之前达成的一切妥协、让步全部付诸东流。不仅上演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闹剧,更是让中国陷入了长年军阀割据、混战的泥潭。

  此外,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王朝更迭,除了外部反对势力的强大以外,更加主要的原因还是王朝末期自身腐朽而导致的覆亡。无论是面对强大蒙古铁骑的南宋,还是携抗战胜利之威的国民政府,“再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开始攻破的”,辛亥革命的成功也依然是如此。所以,我们在总结辛亥革命成功的经验的同时,也应当关注他的对手--清王朝覆亡的教训。关注清王朝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内忧外患,为何能在风雨飘扬中屹立70年而不倒?又为何自1901年实行新政之后,反而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迅速崩溃?

  读历史并非只是听故事,更重要的是要能以史为鉴,让今人不再重复古人的错误和失败。百年前无数先辈们追求的理想,百年后的我们依然在苦苦追寻。每每念及此处,无不感慨万千。这一百年间,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好好总结经验教训,让我们子孙后代不再为生活中一些最基本、最合理的诉愿而告求无门。

  以上,为读金满楼先生《辛亥残梦:清朝覆亡的十大教训》一文之后的一点感想。

  《辛亥残梦》读后感(六):辛亥残梦,民族之殇

  《辛亥残梦》读后感(七):辛亥残梦,该醒醒了

  由于某种不可抗力的阻碍,本人对清末到民国那段历史的了解始于作者的另外三本书:《帝国的凋零》 《北洋往事》 《女人当国》。这三本书采用的都是时间线索,正史为主野史为辅的写法。作者的文笔很好,叙事简洁而生动,个人感觉非常不错。

  这本《辛亥残梦》本人未读过通篇,只在新浪读书看到一些段落,评价难免偏颇,但是好歹也写出来吧。只说这本书的缺点,就是加入了太多主观的东西,使最重要的历史线索不甚清楚。

  傅斯年说史学只是史料学,认为史学家的工作只是尽力找史料,这个我是很认同的。历史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并不是史学能解决的,也不是史学该去试图解决的。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历史问题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其他学科,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自然科学等等。

  评价历史绝对不是史学家的本行,除非你有其他学科的才干,否则不宜在宏大历史题材的书中加入太多主观的评论,最好一点儿也别加,把事情叙述清楚即可,这就是历史学家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了。

  关于书中的观点,对于作者对那段历史的见解,我也不怎么认同。作者对于清末到民国各个政治单位都提出了很多的批评,指出各个政治单位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看这种批评过于泛泛,有点马后炮的意思。假设作者指出的那些问题都解决了,那么就能保证一切顺利吗。历史是复杂的,如果你的建议不能保证100%成功,那意义不大。

  政治体制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暴力型体制,暴力最强者得天下,其实中国一直都是这样。另一种是商议型体制,靠商议和规则来解决问题,不靠再暴力,也就是所谓的"西方模式","西式民主",(真)"共和",随便你叫它什么。看得出作者是个热爱和平的人,希望能够和平的解决问题。但是可惜,从清末到内战这段历史中国实际上还是处在一个暴力决定一切的时代。

  要我看,变法为何不成功,革命为何不成功,洋务为何不成功,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政策的实行者没有掌握足够的暴力。

  慈禧所以能够维持旧制度是因为她把军权抓在自己的手里,而后来皇室被逼退位正是因为失去了军权。洋务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大臣只能听太后的,而大臣和太后的区别在其实还是在于军权,历史上凭借军权篡位的大臣,打倒皇帝自己做江山的农民都不在少数。

  光绪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没有军队来对抗保守派,皇权遂成摆设。孙大炮之所以革命不成是因为他也没有自己的军队,开始靠军阀,后来被军阀耍了干瞪眼。后来孙大炮拿毛子的钱建立了革命军,蒋介石带着国民党自己的军队杀来杀去好不威风。而我党呢,在建立伊始便具有严密的组织制度,是个准军事化的组织,在建军之后更是把军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最重要的是我党的目标也只有一个,即夺取政权这个纯军事的目标。相对而言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却还要被司法制度,自由言论这些民主零件儿拖累,败给目标明确手段干脆的我党自然不算冤枉。

  为革命和改良的失败找那么多的原因没什么意义。在暴力时代暴力本身就是压倒一切的力量,什么皇权威信啊,文官体制啊,科举参加者的不满啊,反对党啊,革命家啊,初生的民主制度啊,

  只要你有足够的暴力,这些统统可以摆平的。假如王室能一直控制军权,什么革命党什么维新派,都砍了。光绪假如控制了军队,那么谁还敢反对维新?李鸿章掌握军队,直接篡位做个洋务派开明皇帝,名留青史。孙大炮有军队在,革命一次成功,直接翻版一个美国。袁世凯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洪宪帝制稳如泰山。那个时代只要你有足够强大的军队,你想建立什么体制就建立什么体制,建个奴隶制玩玩儿?可以。建个封建制?可以。建个美式民主?没问题。搞社会主义?随便。只要你有暴力在手,任何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反之假如你没有暴力,那可抱歉了,等着处处碰壁吧,两百年后的不肖子孙都得笑话你怎么那么失败那么不开窍,给你滥抓药。

  话说回来清末到今天这段历史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至少有两个意义:第一,它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值得你去了解;第二,它是一段愚昧野蛮的历史,并且与中国今天的社会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要想了解今天的中国,就必须了解真实的中国历史。

  但是相对于这本书,我更推荐作者的《帝国的凋零》《北洋往事》《女人当国》三本,是我目前看过最好的描写清末和民国历史的书籍了。

  另外吴思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是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最好的总结,这本书也非常值得一看。

  上面这些书都是关于暴力政治,而关于另一种政治形态,后来的"西方"民主制度,其最大贡献就是终于控制住了国家暴力,相反暴力政治的落后之处就在于它必须不断的使用暴力,即使是在和平年代。

  关于"西方"民主政治,首推林达的几本书《如彗星划过夜空》《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中国的历史大体上只反映了人类的愚昧野蛮,了解即可,深入研究1000遍也搞不出个鸟来。有时间不如多看看西方政治制度成功从暴力转向民主的历史。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了解才不会出乌龙。

  附一些可在线收听的资源,差点忘了~

  使用j.mp短网址跳转,便于记忆,有一定规律

  其中j.mp也可以替换成bit.ly,网址其他部分不变

  欢迎纠错

  《辛亥残梦》读后感(八):最牛的辛亥革命反思力著!

  改良还是革命,围绕辛亥革命,后人总是在哓哓不休的争论中对孙中山等革命者的革命行为做出如此或如彼的评论,但罕有论者对这场革命的另一位主角——被动或反面的主角清王朝在这场革命前后的行为或举措进行系统、专门的论述和反思。金满楼的这本书则填补了这一观察、研究视域的空白。该书从1909年湖南长沙的抢米事件讲起,然后逐次讲述张之洞等廷枢重臣的离世、亲贵擅权、废除科举的弊害、操练新军及其反噬之祸、变调的新政、大汉族的民族主义泛滥、江湖会党的危害、小人物掀起的大风暴、袁世凯的野心、外国人明火执杖的干涉、普通民众对于革命的反应等,详述清王朝之所以会被“秒杀”的深层原因,并据此得出清王朝灭亡的十大教训。

  全书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处处可见作者的巧妙匠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