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毒的父母》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0:53: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10篇

  《中毒的父母》是一本由苏珊·福沃德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一):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读《中毒的父母》有感

  人生的旅途上,你是我歇息的站,人生的旅途上,你是我避风的港。曾经,父母是我们的避风港,谁能想到,父母有一天会成为我们的对立面,最爱我们的人伤我们最深。

  读《中毒的父母》的例子触目惊心。控制型的父母,即使儿女成家立业,也不忘像摇控器一样控制着你。看到这里的例子感同身受。我的妈妈以前是单位的领导,这种风格方式延续在生活中。生活中什么都要听她的,吃什么穿什么都要管。连吃什么都没有自由。不听她的话,她就不高兴。俨然是一个负面情绪的发射器。即使这样,又怎样呢?

  生活没有完美的,没有完美的自己,也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可以宽容别人,为什末不能宽容父母呢?人没有完美的,都是有缺点的。父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确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就算全世界的人都离我们而去,父母也会不离不弃守候我们身旁。

  人是没法改变的。我们只能和生活和解。人的一生最多36500天,父母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已经倒记时。生命无常,我们无法预计父母的明天,我们只能好好的陪伴生命里的每一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我没法改变我的父母,我只能改变自己。

  当我的父母抱怨不休的时候,保持沉默,记住有用的话,有话好好说,让他们开心;有时间长回家看看,多和父母聊聊家常;有时间带他们出去旅游,下下饭馆。

  共勉。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二):王者农药及中毒父母

  lt;蹭热点瞎谈一下>

  前阵子网络上涌现一大波替打王者农药的小学生出头的大V。想到父母费尽心思禁止小学生玩游戏,自己却想尽办法玩手机打牌打麻将。。。不免觉得很讽刺。

  这时候想起这本《中毒的父母》。竟然是14年写的书评,哈哈哈。忘了怎么发现这本书,重读书评还是很有感叹滴。

  真心觉得每一个做了父母或准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诚心推荐!

  。。。。。。。。。。。。。。。。。。。。。。。。。。。。。。。。。。。。。。。。。。。

  这是一本写给孩子和家长看的书。

  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一些被你忽视的问题。在传统中国式家庭长大的孩子真的承受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好好听话,爸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爸妈不会害你的。”“打是疼,骂是爱。” “孩子不打不成才。” 爸妈们都希望孩子要顺从乖巧,不要违抗命令,不要叛逆,不要反抗,最好不要有自己的意识,这样控制起来更加容易。一旦出现对抗,错的一定是孩子。因为孩子都不懂事,不靠谱,不听话。我们久而久之也接受了这样的看法:爸妈生气是因为我不听话,是我的错,是我不懂事才让他们伤心难过。甚至,我们习以为常,不觉得这是父母给我们的伤害,父母只是在尽自己的责任。哎,可是当我们长大慢慢发现“爱”和“伤害”分明是两码事。大多数父母似乎都会把这两者混淆,或者故意混淆。父母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权而凌驾于孩子。为人父母,是一份沉重的责任,而不是一项特权。

  第二,可以把这本书当做方法论。尽量避免在教育孩子时给他造成伤害,我觉得这才是作者写书的目的。这本书里中毒的父母不分国籍,不单指传统的中国式父母。它剖析的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本书适合孩子读。它不是为了唤醒孩子们的痛苦记忆,而是让他们警惕自己,不要走同样的路。这本书也适合父母读。它不是为了揭露父母的“罪行”,而是审视自己的错误。找来读一读,应该都会有收获的。

  没有中毒的父母是种幸运,但这样的幸运少到可怜。再怎样优秀的父母都做不到完美。

  实际上,我们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曾伤害过我们。同样,我们肯定也或多或少曾伤害过他们。这里不该讲到谁多谁少的问题,我们都得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以前觉得家暴、性虐待等问题距离自己很遥远,毕竟自己的父母从不会这样(虽然他们的某些行为确实让我感到难堪和尴尬)。可单看语言暴力这一项,父母就该负责。对父母来说,嘲笑自己的孩子并不会怎样,因为“自己的孩子想怎样就能怎样。” 所以,大部分父母都借着玩笑话说自家的孩子“太胖了”“太丑了”。或者当着面说,“我家孩子太笨了。”其实这种语言暴力就是一种伤害。很多人说,至于吗?不就是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吗?多听听一些这样的话,以后就不怕什么逆境和困难了。(哈?靠几句难听的话就想摆脱逆境???你也太天真了。)你要知道,有很多人在这种嘲笑中忍受了巨大的痛苦,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面对这类伤害,有的人练就强大的心脏,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选择性忘记。

  我有过一个同学,成绩很好,会日语,会弹钢琴,爱看书,自己还写歌,很优秀的一个人。可能是父母离异对他打击实在太大,再加上他母亲严厉管教,他给人的感觉有些奇怪,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有一次,他母亲来学校送饭(当时已经是高三下期了,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好,就送饭到学校来......),不知怎的两人突然吵起来,他母亲气急之下朝儿子扇了一巴掌。那个时候大家都差不多从食堂吃完饭回到教室了,所以好多同学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我实在想不出这位母亲当着众人扇自己耳光的原因,事情真的到了这一地步非得扇耳光才能解决问题吗?再说,扇耳光一定就能解决问题吗?她想过这样的后果吗?当然,我们都没有权利去评判任何人。但是作为旁观者,我认为这样一种行为实质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直接,露骨,不留一丝情面。我很难想象我的这位同学在家里是怎样。

  看了这本书后,我真的想把它推荐给同学的母亲,还有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孩子却自我还没有意识到的父母,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的父母。

  大家都知道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重要。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不幸的家庭呢?就算再幸福的家庭,父母难道就没有伤害过孩子吗?这里不是指身体上的虐待,我相信大部分家长还是有理性的,明白自己在做什么。问题是,这种或轻或重的心理伤害究竟会在孩子身上停留多久?短的或许一两天,长的几个月甚至一生,这样恐怖的后果仅仅是因为几句话?可能有人觉得我太夸大这个问题了,可是我不认为这种夸大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一问题,我想这种夸大也无可厚非。

  有时候,我很担心自己以后能否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能否做到平等的交流,能否找到一种平衡......很多问题迎面而来,毕竟做好父母不是易事。这条路还需要不断努力和学习。

  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懂爱、善良的人,而不是逃避、闪躲的人。

  。。。。。。。。。。。。。。。。。。。。。。。。。。。。。。。。。。。。。。。。。。。

  过去了三年,毕业后一天碰到了评论里提到的那位同学。日子还是照样过,他对母亲的

  怨恨似乎少了很多。时间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三):《中毒的父母》

  《中毒的父母》

  在网上看到了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最近引起很多媒体的关注。其中小组里经常提到一本书,就是《中毒的父母》。赶紧上当当查一下,结果无货。于是上淘宝,有卖电子版的,才0.01元,一分钱!呵呵,赶紧买了,很快就传了过来,打开一看,排版可不怎么的,我一边看,一边重新排一次吧。

  开头还是挺让人震惊的,后面的例子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的确我们的文化中把父母神话了,百善孝为先,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听父母的。可是父母也是普通人,父母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对子女也做了很多错事,也都伤害过自己的子女。我们也会成为父母,也会犯类似的错误,这并没有什么,当时我们堵塞了子女反抗的渠道,于是就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让很多父母和子女无法沟通,最后的矛盾越积越多。造成了很多悲剧。

  《中毒的父母》的作者支持当你受到父母的伤害的时候,你应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敢于和父母对峙,并且提供了详细具体的操作方法,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这对于那些深受父母伤害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解决心理问题的好办法。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四):独立和成熟

  父母终于答应把工资卡、学历证书和身份证由我个人保管。

  我明显感觉到母亲对此是很痛苦的。在她的观点中,我是她生的,我的大学是她供的,我工作的线是她牵的,但我最后还是拒绝了她的控制和照顾。

  母亲其实是很溺爱我的。

  母亲从事服装设计方面的工作,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儿童服装的设计。小时候我是她的洋娃娃,我的衣服在幼儿园永远是最亮丽而抢眼的。母亲的设计屡屡在相关比赛中获奖。那时候的母亲年轻而才华出众。

  母亲最快乐的事情大抵就是为我做饭。做起饭来是变着花样。母亲做起饭菜来十分得心应手,从她手中也学会不少。

  成年后的我年轻而随性。

  整理房间的时候,我发现母亲居然还保留着大量我刚出生到小学时穿的旧衣服。

  我知道无论我心智成长到如何,在她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

  渐渐才发觉,过份深情的付出其实是对对方一种心理上的折磨。我常常对母亲说,我的事情让我自己来吧。

  我的薪水不多,但我想自己掌握薪水,而不是伸手向父母要钱。

  我想好好打理下自己的生活,理财、家务、人事都必须开始了,等到结婚时再打理就晚了。

  结婚的事我要睁大眼睛,宁可不婚也不错婚。

  我很怀念我的前男友,但我会努力不去怀念他了。

  争吵随后激烈,半夜,母亲把所有的东西都扔给我,她说,以后你所有的东西我都不会再管你!

  但凌晨时,还是偷偷潜入我房间查看我把这些资料是否放好在相关的抽屉里。

  终究还是放不下的。

  事后,父亲和我语重心长地交谈。大意如下:

  女孩,要有自己的主见,家事不可过份求助于外人,外人多会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过于愤怒只会让亲者痛而仇者快。

  女孩爱打扮不是坏事,但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节制和规划。买来的衣服可以很贵但必须得体常穿。无法在正常场合下穿的衣服再便宜再漂亮在买之前也要考虑。

  家中的电话费由你承担。

  张扬个性的时候注意周围影响,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婚姻的事情可提上日程。注意理财储蓄。以后这个家还是要交给你打理的。先从打理自己开始吧。

  其实父亲和我的性格很像,或许也同是天蝎座的缘故。语言上有情绪化和优柔寡断的一面,行动起来却是异常绝决。

  父母可能也发现,这个女儿终究不类己。

  同事小昕曾说我交际面太狭小。其实想想,从不认为交际面狭小的我开始反思这个问题。

  虽然我参加过那么多的俱乐部、有那么多的朋友,但终究也只是和一类人在接触而已。那就是都在城市里长大的心理还未断乳的成年人。

  也看到周围一些城市独生子女的婚姻,因父母的控制欲而毁于一旦的故事。

  他们的父母却口口声声说:不能让子女吃亏。

  中毒的父母,以为打点好子女的一切,子女的一生便安然无恙。他们忘了,趁着年轻,让子女多栽点跟头,多些历炼和坚强,不是坏事。

  这应该是所有城市家庭里成年子女和父母所面对的共同的矛盾吧。

  开始感谢父母在某种程度的开明。虽然他们并不是这样的人,但我还是非常开心地看到他们愿意接受这样的转变。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五):作为奢侈品存在的儿女

  这世界到底有多残酷,我是从认识以下这点开始了解的。

  没有人没有虚荣心,连父母也不例外。

  小时候辫子梳整齐,爸爸就会对我有耐心一点。

  长大了,在我取得荣誉的时候,我妈会特别骄傲。

  小时候,觉得我拥有世界上最棒的父母,他们平等、幽默、温柔、对我无微不至。

  我常常偷偷对天祈祷,请让我下辈子还做他们的女儿。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事情起了变化。

  做的最错的事是大学毕业回到父母身边。

  回来和父母相爱相杀,互相折磨。

  三年前我为什么痛苦,现在还为什么痛苦,丝毫没有改变。

  从小到大做的每件事都只是为了讨好父母,成为他们的骄傲,可是天知道他们有多难取悦。

  那种无论怎样都无法讨好她的焦虑,无论做什么都无法令她满意的绝望,像一股寒冷的毒气,侵入骨髓。

  我已经学会被骂的时候忍住眼泪一个人的时候再偷偷抹,再委屈再愤怒也不还嘴不争辩,好像没听见,好像自己根本就不在乎。

  冷静下来总是为父母找理由,他们是因为爱我,他们是因为为我着想。

  可是,我无法再忍受这样的冷暴力,一个对待下属温暖,对待老公温柔,对待家人克己为人,对待坏人包容理解的完美女性,为什么对我就变了一副嘴脸呢?她不是不知道如何爱人的,她只是不能公平地对待我。

  我无法理解他们“爱”的含义,他们想要一个死的学霸多过一个活的学渣。

  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奢侈品,是被我的父母拿出去炫耀的资本。奢侈品和子女有什么不一样呢?都是让父母骄傲的属性,可是前者是因为昂贵、比大多数人的同类产品高级才令人喜欢,她们耐心地保养和擦拭自己的爱马仕,下雨天宁愿自己淋雨也紧紧把包护在怀里,但不是因为真的爱这只包,而是因为这只包让她们有面子。她们努力把lv升级成爱马仕,越来越贵,越来越高级,并不是喜爱这只包的设计、懂得欣赏这只包的拉链,而是为因为别人看到这只包时候的惊叹和羡慕充分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

  唉,反正,从来没有一个人会关心她的爱马仕的感受。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六):勇敢的对峙是对自己的赦免

  我承认发现这本书是父亲节的时候我无聊又爬上了父母皆祸害小组。

  《中毒的父母》这本书的架构并不算完整,至少我家的案例就不在其中,但已经足够具有代表性和系统性,分析也比较独特,前半部以案例为主,后半部则是教孩子——也许已经是几十岁的人——如何摆脱中毒父母的操纵,这部分是全书的精髓,它直接将一本厕所读物提升到了自救手册的高度。

  在看这本书之前,私心里,其实我是在寻找一种认同,一种对我种种冷漠行为的认同。我大概真的是为数不多的能够面对父母说出“你不要说话,请听我说完我的想法你再说话”的孩子,我至今记得那天是炎热的夏日午后,我要一个人坐傍晚的汽车回老家,回去之前我和我娘坐在客厅的地板上,我把从小到大她对我造成的心理创伤扒了个遍,还总结说“我觉得你应该了解一下每次我听你说那些话的时候我是怎样的心情。”

  最后的结果是我妈泪流满面地听完之后问我:可是我也苦啊,需要一个人说说啊,你要我怎么办呢?(我娘是比较典型的中毒父母,按书里说法就是完美主义+一度的共存者+情感绑架都比较严重,但我还是靠自己的挣扎走出来了,这件事一直让我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

  我大概只跟三四个同学提起过这件事,她们无一不觉得我伤我妈很深,事实上我自己也有内疚,何况我妈本来就是出了名的玻璃心,但不得不承认,自那以后,我跟我妈相处真的毫无芥蒂了,我妈会在夸我的时候说“你当然聪明了,也不看看是谁的女儿”,我就很识相地接下句“那是,XXX(我爹名)的嘛。”我妈就追着我满家跑——这才是我喜欢的关系。

  尽管如此,好几年的时间里(谈话是在高中)我还是觉得那次事件把我妈伤到了,前几天更是重伤了我爹,在微信上丢了一堆我一直想对他说的话,说完不等他回复就把他的联系方式删了个精光——也不能怪我不等他回复,在那之前我发了五条微信打了四个电话他都不接!注意,是不接!挂掉!不是没听到!感觉我才是被甩的那个真是不爽(女王脸——事后越想越觉得自己简直是冷血大魔王。

  直到看到这本书的“对峙”部分,作者苏珊竟然觉得这是中毒父母的子女不得不走出的一步,而我竟在看此书之前把这件事完全践行了,之前因冷血而产生的内疚也缓解了很多。

  苏珊直言,很多中毒父母的孩子会找各种借口“原谅”父母的伤害,却把一切责任都归咎到自己身上,而事实上,他们什么错都没有,他们需要赦免自己,学会对父母表达怒气——对峙这件事是只有非常独立自信的、完全脱离了父母纠缠的子女才能做出的行为,看完此书,我也比较庆幸自己做到了。

  比起我妈,我爸并不是非常典型的中毒父母,甚至小时候他一度是我最宽心的存在,即使他吃喝嫖赌样样来,但从来也没有过醉酒打人这种事,跟我妈打架也永远是比较怂的那只(还好他是比较怂的那只),只是个人生活真是糟到不能更糟,比如会找我借钱,且借了不还;而且对待感情非常简单粗暴,过去无数次明明做了错事,却会抱着你说“我也不想伤害你的,但是我没有办法,你不知道我有多爱你”之类之类的话。

  非常、恶心;连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恶心。

  我自己也思考了很久,跟我爸断绝关系其实有很大程度是原因是我在他问我借钱的时候我没有办法拒绝,所以我干脆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绝后患,断绝关系对我来说比拒绝借他钱要简单得多,其原因或许是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过过我这辈子最穷的日子,也可能是我对他心里永远存在着“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的该死的0.01幻想。

  但看完这本书,我想我的做法并不是错的,苏珊认为面对无药可救的父母,如果孩子想要完全摆脱纠缠,断绝关系是不愿看到、却不得不走的一步,而这种做法也是一种对峙的结果,对峙的方式可以选择面对面交谈(如我和我妈),也可以选择书信(比如我连发了好几条长微信给我爸)——我也没想到我在看此书前就把这两种方式都践行到了,不过我觉得跟我妈的对峙确实是勇气的支持,跟我爸的对峙有挺大一部分还是在于逃避,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只是之后的事之后再说吧,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几条微信就能搞定,苏珊也不用出书了XD

  书看到后面的时候,有两件事我还是比较庆幸的。第一是我家没有乱伦,因为我也认识被乱伦过的同学(9岁被禽兽叔叔→_→),而且关系还不错,所以我大概听过一点那方面的羞耻。苏珊说有乱伦经历的孩子在对待性的问题上会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对性的极度羞耻以至于难以维系正常的男女关系,二是会不断地找性伴侣,但每一次都依然会觉得恶心——我那个同学是后者,而且还是双,既找男也找女,我以前直接问过她,你记得自己谈过多少男朋友吗,她说,大概接近200个吧,记不清了,有些连名字都不记得了。

  看这本书的时候一度想起她,就莫名庆幸自己家没有这种事。

  第二件庆幸的事是看完这本书,我找到了自己家庭畸形却没有成长为心理变态的一大原因——就是我在家里还是有很充足的表达空间的。虽然小时候每天为了取悦我妈疲于奔命,但长大以后因为心理一度扭曲,爸妈都对我宽容了不少,我也就走上了自由表达之路,苏珊说“健康的与中毒的家庭体系之间惟一的显著区别就是家庭成员在表达自己个性方面存在着多大的自由度”——这也是我初中时家庭关系一百八十度扭转之后能够逐步自愈的主要原因吧。

  最后再庆幸一件额外的事,便是我喜欢读书,初中毕业以后逐步逐步走出阴影,在人生观的各个方向和维度上不断成熟没有跑偏,不得不说,在这个过程中,书是最大的功臣,我习惯了不把家里的事说给朋友听,谈不上刻意隐瞒,只是说了也白说,我对人类信任度低、寻求慰藉的需求更低,所以大多数的鼓励和认同都是从书中得来,再内化成心智和自信,这基本就是我的自我成长之路了。

  以前谁说的,爱读书的孩子,都不会太坏,这一定是在夸我了(不要脸。

  读后感写得很随意(因为我赶着写论文啊混蛋!!),但总之,还是感谢在这两天的阅读里寻到的认同与反思,感谢苏珊的这本书带给我这么美妙的一段旅程。

  因为对我爹所做的事的那一点点内疚,也请翻篇吧。

  中毒父母的孩子们,希望你们都能赦免自己,是的,不需要原谅父母,但请赦免自己。

  我们一起努力。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七):每读一本书都要写点什么

  家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但家庭不能脱离大的外部环境。中外的家庭模式还是很不一样的。所以,这个苏珊写得一些东西,有些可能不太适合与中国。包括与父母的对峙与断交。在中国的大环境来说是很难实现的。

  家庭就像是1984里面提到的那个培养皿。出生成长在什么样的家庭里,基本上就决定了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既是先天基因的提供者,也是后天环境的塑造者。特别是人的童年,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家庭中生活。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放任式的民主式的家庭很多。西方人很少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是神赐予的借由他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独立的生命而已。

  曾经参加过豆瓣“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后来给退了。因为有熟人在豆瓣上回问我,哎呦,你还在这样的小组里啊。口气中透着不善。后来想想反正也是只看不发言,也就把组给退了。不定期的还是会看一看。看了就会发现,原来这本书里写的很多情形,在中国家庭中也是存在的。父母的敌意、蔑视、嘲笑、虐待。看回复也很有意思,有些人会觉得“天啊!你怎么能这么说你的父母呢!”或者也有很多人都觉得”家丑不可外扬“。其实这个小组真的挺好的,很多有相同的经历的人,能在一起相互帮助,最起码能够倾诉。

  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大多数的父母勤劳的把孩子抚养大。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有一些父母,只是给了孩子生命,并未给孩子耐心的照顾和足够的爱。父母不能选择,所以只能接受。在有能力改变的时候,孩子应该有权利做出适当改变。孝顺很好,但在孝顺之前,得做一个幸福、阳光的自己。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八):和自己和解

  今天夜里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有点意犹未尽的意思。

  但是心情很平静,比我7年前刚开始接触这些的时候要平和太多太多了。

  少年时代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上是不会有人喜欢我的,那时候若是有人对我示好,都会觉得他们脑子有问题。

  我是那种很内向的人吧,属于不会哭的孩子。

  冷了饿了也罢,伤了痛了也罢,都从来不会跟父母说,因为失望多了,也就知道说了也不会被听见。

  一个人走很长的路,毕竟不喜欢谁也就不会被背叛。

  慢慢去修复,去重新自己养育自己。

  前些日子还听人说以为我是家里的小妹妹,任性天真,没看出来我是姐姐。

  曾经是很乖觉听话的姐姐,但是现在不是了,觉得挺好的,这大概就是我自己养育自己的成果吧。

  和自己和解了,也不再去计较父母的过错。他们终究不过是平凡人,达不到我的期许很正常,本来就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比他们有进步,就已经很好了。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九):对症下药

  在底线方面,你国父母还是远远强过美帝,中毒的点随文化差异有所不同。但固执己见,自私,不愿沟通或是不愿接受对方观点是一样的。根据固有生活习惯和个人经验,单方面去要求或实施对子女的“好”,你不接受我这样的好,就是你有问题,你变了,你精神失常,我这么好的东西都给你了,你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

  本书着重从对子女的实质伤害出发,以帮助子女走出阴影,重新面对阳光的生活为己任,是名副其实的治愈系书。但我更为关心的是父母与子女矛盾甚至对峙的本质,从本源上出发,找到一个solotion,才能惠及千千万万家庭,我更关心和实质伤害比起来,更广泛深远的固有观念问题,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平等的父母-子女关系才是健康的,对于这种观念,至少在我们为人父母之前,烙在心里,以避免日后成为自己现在讨厌的人。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心志是第一关。

  这本书是豆瓣上一个朋友推荐我来读的,简单的写一些感受。

  不应该说是中毒的父母,应该是中毒的人类。

  有一天你当了父母,尽管你避免重复你父母给你带来的影响, 但是你还是会无形的伤害你的孩子。人类很奇怪,可以对陌生人是一幅嘴脸,对自己最亲近的人是另一番嘴脸。

  难道不是么?

  父母伤害着我们,等我们长大了伤害着我们的父母。人类就是在彼此伤害中变得强大了起来。

  在《知觉:你不知道的潜力与危害》这本书中讲到了一点我很喜欢。“在一些研究中,压抑的人会经常的想起与父母不接受他们、惩罚他们的经历;没感到压抑的人则会想起与父母更积极的互动。对于成年人也是一样。当他们的情绪波动时,对父母的情绪也波动;当愤怒来临时,直觉告诉他们是性情古怪的人;当情绪变好时,他们就一下子由魔鬼变天使了。”

  不要因为你自己压抑的情绪你判定你父母给你带来的伤害,当然我承认有些父母确实给孩子造成了伤害,但是你‘自我治愈’的能力一定要超过他们伤害你的程度。这也是对你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个和人的天生性格也有关系,像林黛玉这种估计就是‘一蹶不振’型的。

  我写过我以前不是很自信。你有想过我母亲以前当着满院子所有人,追着打我的场景么?不管我表现的多么优秀,他们从来不会表扬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依然爱我的父母,根据作者来说,我这属于一种病态。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一种病态,因为我理解了他们生育并抚养孩子的艰难。(我第一次做兼职的时候,我妈妈来看我。我哭的稀里哗啦的,我第一次理解我母亲抚养我的艰苦)。我可以说她的教育方法错了,导致了我内心的很多问题。自卑,嫉妒等等。上一代的人有几个懂得教育方法,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时代人类在进步,我们都只是历史的牺牲品。

  但是当你用爱化解矛盾的时候,你的世界会出现另一番景象。感谢我的心理问题最后在大学的时候遇见我最好的人生朋友,帮我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母亲现在也对他们以前做过伤害我的事情表示抱歉,我们家人都非常的珍惜在一起的时间。

  ※解决中毒父母的方式:

  那些造成的问题,已经存在了。与他们对抗是毫无意义的,只能通过后天自己治愈。像心理长出的刺,很痛。但是时间和经历会帮助你拔掉那根刺,你也会慢慢茁壮成长一颗更健康的树。所以,如果你还处于这种状态,请你自己更加的关爱自己,这种关爱不是通过物质化的消费或滥情的恋爱。而是通过与人交流你内心深处受过的伤害,通过心智模式的成长而化解。

  ※对“试图控制你的父母”说“不”:

  当他们说“这都是为你好”。大多数可以解释为谬论。20岁成年以后,大多数的人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我承认中国的青年比美国的青年成熟度要晚一些。但是已经有感知是非的能力了。如果你的父母在根本不了解你的前提下,说“我都是为你好”。抛弃这个思想。

  你可以反驳你的父母“你知道我是什么样的性格么?你知道我喜欢什么么,如果你不知道,请你较少的干预我的生活。你可以提意见,但是路是我自己的”。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很少的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这里感谢我的父母,在我18岁之后,支持了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虽然半途而废了很多,但是在半途而废的过程中,逐步地清晰起来。

  ※如果你的父母有“恶习”:酗酒,打麻将,吸毒,说脏话者,性虐待者。。。

  该教育的教育,教育不起作用了逃离。这不是你的错误,他们有这些毛病。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改变,如果改变不了即使退出环境,让你不要在其中自己痛苦。

  ※语言的暴力和身体的虐待:(已经存在了,不做解释,根治很重要)

  我来讲讲如何治愈吧:(结合我自己的经历)

  1. 找一个人生最好的朋友,分享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至少是长辈,有着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耐心。建立全方位的信任体系,这个人是你能信任的,把你的病症说出来。说出来的目的,帮你梳理自己的情绪。不管回忆有多痛,先要挖出来。

  2. 培养自己爱的能力,爱是化解心理伤痛的最好工具。这种爱不是男女之间的私爱。而是大爱,即使自己曾经受过伤害,所以你更能理解这种伤害。转变这种伤害变成爱的能力,去关爱你身边的人。然后爱上自己,喜欢自己。

  3. 把你的父母当成朋友,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被父母同样虐待过,所以他们才会中毒。从你开始,为他们解毒。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就解毒了。

  4. 让你自己成长,强大。让他们相信你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抛弃过去,接受现在。

  一切只为明天。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But a beautiful day.

  虽然很俗烂的一句话,但是道理很到位“风雨之后见彩虹”。

  谁的成长没有痛,就让时间和经历变成你的医生,让你变得健康又美丽。 这不是进化论,是钻石要被打磨过才能更闪耀,丑小鸭还要被人笑,在变成蝴蝶之前也只是只毛毛虫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