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毒的父母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中毒的父母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33: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毒的父母经典读后感10篇

  《中毒的父母》是一本由(美)苏珊•福沃德 / 克雷格•巴克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一):中国人真写不出这样的书

  中国人真是写不出这样的书呀!文化的力量是那么强大,害怕被别人“不孝顺”、“不道德”的唾沫淹死的我们,牺牲着自己的幸福,压抑自己做着那么多违背本心的事情。很多主流的观念都是只是荒谬的集体无意识的产物。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二):我也不知道

  我的父母是不是真的那么的“不爱”我 那谁会爱我呢 我又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他们给我恐惧,让我面对让我唯一活下去的爱不知所措,我想活下去。。可我实在没办法面对他们给我的爱。。让我无法回报 只能唯命是从 心中充满愧疚

  大结局 幸福的大结局都是我们所想看见的不是吗

  最后坏人都受到了惩罚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三):对13章的实践

  看到第13章,说要和父母摊牌,刚发了2200字的信,不想面对面,我情绪一定会奔溃。结果还是边哭边写的。原来自己一直都活在那么深刻的悲伤,愤怒,负罪感,过度的责任感,虚假的安全感之中,原来父亲是不折不扣的一个言语虐待者,母亲是个纵容父亲伤害我的贱人。是他们,让童年的我没有安全感,信任,童真,爱。让我无数次在凌晨情绪崩溃。我现在将接受童年不幸这一事实,放弃我能有自己想要的那种父母的幻想。一定会摆脱父母的控制和摆布,像一个成年人一样。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四):我们的父母或多或少都中过毒

  《中毒的父母》又重新出版了,真是太好了!以前好多人想买都买不到。

  这本书的确是本心理学的经典,作者通过案例分门别类地列举出了中毒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无论是语言的虐待,还是肉体的伤害,造成的都是长久的伤痛。我还把这本书借给几个朋友看,一位朋友看后就啜泣起来。这本书让她印证了她父母无意间对她造成了很深的伤害,但也让她理解了自己的伤痛是父母无意间造成的,错的不是父母,错的是父母的方法。父母一直是深爱自己的,只是方法上出了问题。这也让她心情平静后马上给她妈妈打电话。

  《中毒的父母》的确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好书,无论对于父母还是子女。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五):爱是自由

  读了整整一个月才读完,内封送书的家人写,“深窥自己的内心,而后发现一切的奇迹在于自己。”

  整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在描述什么是toxic parents,长大后的孩子会有怎样的症状,后一部分在讲,如何治愈自己,这些创伤包括控制、虐待、乱伦等等。

  如果你有一对中毒的父母,你看这本书会觉得全身的愤怒、委屈、悲伤都好像被激活了一般,这书里面的很多症状,以及反抗的后果都好像是专门为你写的一样,它们都曾经那样真实又那样隐晦的发生在你的身上。

  如果你病的太重,也许会觉得作者是大逆不道,怎么能教人去跟父母对峙,让父母不开心,让父母悲伤,让父母难堪呢?怎么能教育孩子不为父母的情绪负责呢?但是,她描述的那些情绪,悲伤又扭曲的情绪,却由不得你不承认。

  爱是自由,别为了控制而爱,更别打着爱的旗号伤害你的孩子,爱绝不是一种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欲望用以换取的东西。那不是爱的真谛。

  生命珍贵,何不好好感受真实的爱?生命珍贵,何不真正的爱自己和周围的人?

  没错,别禁锢在那些从小被迫接受的教条里,请勇敢的打破它吧,一切的奇迹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六):90%的父母是祸害

  中国教育报居然发文说:“在我们这个极讲孝道的国度,历来是‘只有做错的儿女,没有不对的父母’,以此判断,《中毒的父母》这样的书名未免太忤逆了”。

  中国教育的悲哀就在于此,谁说父母就一定是对的呢?父母要是祸害孩子,教育方法不科学,难道不应该接受子女的批评吗?

  凡是讲科学,就必须按照科学来评判。要是父母没有一点约束,父母岂不是可以随意对待子女,任性妄为了?

  大凡考过教师资格证的人都知道,教育是一件细活,比绣花还细,涉及心理学,里面学问很大,有很多讲究。要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很难。我知道有个小组成员很多,叫“父母皆祸害Anti-Parents”,我看过里面的很多文章,谈小时候父母对待他们的不科学、不文明、不人道的言行。看完我的感受:大家说的并不是空穴来风啊!他们说父母皆祸害,我看太偏激了,但我认为大约90%的父母是祸害,他们曾经祸害过自己的孩子,这是真实的、有依据的,对此,应该引起重视。

  我们这个社会,对孩子要求过多,对父母却由于父母是大人,管不着而放任自流,我认为这个小组是有积极意义的,他告诉了那些60后、70后们,不能这样戕害孩子,不要没人管就可以无法无天了,科学管着你们。同时也在警示80、90后们,要当一个合格称职的父母不容易。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我们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七):不要眷念扭曲的舒适,幻想以血与眼泪温暖自己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八):处理上一代的心结,可能是生命延续的意义

  在中国的伦理观念里面,出现这样一本书,应该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它对个体的独立成长充满了重要的意义。当一个孩子能够凭着事实看待父母,理性处理这种关系的时候,那他一定能够达到心智的成熟。

  《中毒的父母》给我们一个安全的空间去看到父母的局限性,面对在这之后的信念崩塌,愤怒逆流,悲伤横行,当然最重要的是后面的自尊重建。案例,方法,步奏给的详实,易于操作。

  西方的心理学很注重分析一个人的行为如何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伯特·海灵格家排方法是其中一个很成功的应用。年纪不断增长的人,越来越善于控制情绪,维持表面的和平,能够为自己的偶尔的失常找到各种说得过去的理由。但是内心的那个孩子却一直在嘶吼。于是,在人际交往,婚恋,自我评价的各个方面,我们想不起来联系的往事,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们。他可能限制了我们的勇气,增加了我们对一些事情负面的看法,让我们缺乏行动力拖延,等等。面对才能重建,可惜,很多时候,连意识到这些事情的关联性都很难。

  如果养育下一代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成长和独立,那么哺育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意义是什么?从某个角度来看,新生命就是一个fixer。如果只做承受者,那么你并没有完成命运给你的使命。

  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根源,接受这个根源是第一步,这也是这本书教授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之一。然后好好爱自己,处理好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功课。当我们不断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满怀着正面的能量,还可以去试图修补、修正上一代的缺陷或是局限,或是接受他们的缺陷,不把怨恨的毒咒传递到新的生命,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可以做的。

  6月14日(40分钟书评)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九):原谅别人有时就是原谅自己——Leo鉴书116

  《中毒的父母》我观望着很久,与其说等降价,不如说是等合适的机会面对内心恶魔。

  书的理念就是讲“父母不都是对的,有坏的父母否定、伤害孩子,让后者很难在社会上顺利发展。”讲清这些有机会让我们真正面对自己的生活。我常说:“先有混蛋父母才有的混蛋孩子,天下没有坏孩子”也是表达此观点。书里更全面详细地进行了论述,从全面否定自己的孩子、身体伤害等等,都是案例说话,看着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身上),也许你我多少都有类似的经验——小时候是当被伤害的孩子,长大之后成了伤害别人的中毒的父母。

  中国人读这种书应该说还是有困难的,什么“发肤受之父母”、“父让子亡”之类的观点不但在父母中有市场,在孩子心里也有市场——很多年前,我就感觉这全都是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属于自己的,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让他顺利成长,那就是父母的罪。罪在父母而不在孩子。孩子做的不对,错也在父母,因为你们没有教育好。所谓,生恩没有养恩大;生而养不如不生,养而不教不如不养。

  被父母骂和殴打之后,孩子心里会有伤痕,长大之后影响仍然不减。其破坏力会伤害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一代代受伤的孩子长大之后变成了伤害别人的恶魔,还不自知。读过书,我们也许能找到跳出这个诅咒的方法。

  回到我自己吧——小时候境遇不好(主要因为上课爱说话),长大之后脾气很暴躁,后来是在爱人和孩子的帮助下慢慢得到了改正,洗清了心里的毒,不会再伤害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看了本书之后,我更坚定了这个信念。

  最后,书里有个观点我不是很同意“不必原谅”,意思大概是即使父母是混蛋就不必原谅,认清问题之后走好自己的路最重要。我则认为:如果不能原谅中毒的父母,我们自己是很难正常走路的——与父母的关系就是我们与这个社会的关系,忽略有时不是办法。所以,我个人认为,无论父母肿么不好还是应该原谅,不是原谅他们所做的坏事、不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很多人死之前都不觉悟),而是为了我们,为了我们能走上一条合理、顺利、正常的人生之路(具体肿么做建议有空看书)。

  原谅别人是自我救赎的开始!

  《中毒的父母》读后感(十):无毒一家亲——欢迎加入解毒阵营

  很多次闲聊时,会被问到或自己想到:父母是怎样的人。

  若不把这个当作问题,我觉得自己很了解他们,因为每日生活在一起;若把这个当作问题,需要答案,我却又肯定答不上来的。

  看了这本书,我不但不能回答他们是怎样的人,还推翻了自以为了解他们的想法——我一直以一个孩子想体谅的角度看待父母,看待家庭关系,不够正确也有失客观。

  因为孩子从小都是父母教育、耳濡目染长大的,所以他们的观点、态度就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孩子的头脑,并被孩子内化成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特别重。所以说如果他们是中毒的父母,那么就很可能会有毒二代,可能是同样的毒,也可能是孩子为了以毒攻毒,而中了相反的毒。总之,“中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一连串的汽车相撞,造成的损害伤及一代、一代、又一代人。”

  作为一个自我定位善良、懂事、孝顺的人来说,我诊断自己已中毒。

  在很小的时候,我开始对父母产生不满,因为他们把控电视和家庭菜谱、不能记起我每一个朋友的名字、还会在人前埋怨我忽略我的感受;

  稍大点,就开始说服自己他们有难处,自学了站在父母的角度体谅他们,会在日记中写:他们不是不和你聊天是工作忙,他们安排的电视节目和菜谱都是为你好,他们为你付出心血但缺乏表达;

  这种乖巧体谅一直持续到高三,在报考学校的问题上,我们产生很大分歧,这次我第一次产生“为我好”不一定是“对我好”的想法,并用之捍卫自己的想法,争论之中,父母显得十分伤心与气愤。最终,我妥协了,纯粹是顾及父母的感情。

  这件事就成了我的心结,每每提起,都悔不当初。

  父母就是这样想控制我,很多时候我都游走在情绪上顺从他们、观点上反对他们之间,形成一种作茧自缚的窘境。很多时候明知父母不对,却不提,因为稍微控制不好语气,他们就会觉得受伤害,或者干脆会表现出一种“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别想改变我”的顽固,让人无言以对。

  做了书中的一个测验,结果是:我的生活和父母深度纠缠,检视了一下:虽然我已经搬离家里,但毒并未解,我依然会考虑到父母的情绪做决定,甚至是依赖他们的判断做决定。

  这些都是以前纠结在心里的乱麻,总觉得哪不对,却又无法跳出理清,直到看了这个心理专家(作者)的分析及很多实例,才明白因为所以,也痛下决心要给自己解毒,因为我很清楚地看到父母和爷爷奶奶身上的毒是同一种,不能让这个毒在我身上蔓延开,我要慢慢的,绝不矫枉过正地让自己健康起来。

  “毒”就像细菌,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但通常都被忽略。家里脏乱差也能生活,但如果打扫干净会生活得更好。就像解毒的家庭,肯定也会更幸福,家人会更成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