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电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看电影》读后感10篇

2022-05-16 02:09: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电影》读后感10篇

  《看电影》是一本由李欧梵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电影》读后感(一):边看电影边成长

  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小32开硬皮精装本系列,我基本上是见到就买,目前只有两种搜而未得了。这套书既有学术上的价值,也有阅读上的轻松感。李欧梵的《看电影》就体现了这两个特色。作者李欧梵当年赴美求学时多有寂寞,便以看电影、听音乐打发时间,许多电影他都反复看了好几遍,由此竟也闯出一条新路,从而对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通俗电影有独树一帜的研究,退休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担任讲座教授,今年已届70岁了,书中却有关于《断背山》、《色戒》等较新电影的评介。作者自称:“电影陪伴着我成长,它是我的初恋;电影也是我的课外教本和‘新知’的来源。”“我的青春在电影院所独有的‘失落’气氛中茁壮,甚至开花结果,令我每天都在做白日梦,臆想到世界之大和异国文化之神奇,不知天高地厚。”2008年5月,上海三联书店也曾出版过作者的《我的观影自传》,与本书互有增删,书后附录了“我心爱的十大欧洲和日本经典片”、“我心爱的十大好莱坞经典名片”、“老婆中意的老电影”几则,可惜未曾读过。

  《看电影》读后感(二):想看电影——《看电影》

  近期看电影不是很方便,于是买了几本和电影相关的书籍,其中就有这么一本书。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选有二十几篇作者写的有关电影的评论杂感,其中又以李安电影,张爱玲的小说和电影相关的较多,从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二人的喜爱。

  作者是一个学者,但也是一个影迷。六十多岁的年龄了,抚今忆昔,追忆大半个世纪前的观影经历仍娓娓道来,历历在目,动情处动而不激,伤情处伤而不悲,没有经过岁月洗礼,非真性情中人,是很难有这等平实却又不乏味的文笔的。作为一个学者,作者没有从专业的角度论述电影,而是以一个影迷的身份,叙述自己对于某些电影某些影人某些现象的私人性看法,虽然由于年龄上的差距,不少观点不能苟同,但作者那份对电影的真挚情感还是颇让人感动的……

  看不了电影,看看和电影相关的书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看电影》读后感(三):学者看电影

  谁都会看电影。但就如一部《红楼梦》,经学家能看见《易》,道学家能看见淫,才子能看见缠绵,流言家能看见宫闱秘事,凡此种种,还能不一而论,可见同一个世界,不一定就有同一个梦想,同样一部电影,大家看到的估计也不尽相同吧。这也是我喜欢李欧梵先生的这本《看电影》的原因,学者看电影,有其独特的角度,从文学,从文化,乃至从人性都能洞若观火,深入三分。简言之,学者看电影,必然有能学习之处。

  李欧梵先生身为学者,著作等身,却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资深影迷,开始倒是让我颇为意外。学者的兴趣大都在学问之内,学问之外两耳不闻世事者多如是。像李欧梵先生有如此爱好者倒不多见。从书中《我的观影自传》一文中可得知,李先生家学渊源,自小接受艺术方面的熏陶,自中学起就开始接触电影,阅片甚多,渐入佳境,给杂志报刊写影评自然顺理成章。不过少年时写影评为稿酬,可以有钱看更多的电影,而现在写影评可以是为消遣退休后的大好时光,也可以为自己的文学研究增添些许的情趣。

  这本《看电影》精选了李先生近些年写的影评文字二十余篇,内容涉猎广泛,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歌舞片,到现在二十一世纪的商业大片,从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到欧洲的一些艺术电影,从中国的经典老电影《小城之春》到现今争议纷纷的《色戒》,从胡金铨导演《侠女》到张艺谋的《十面埋伏》,等等。一会从纵向到横行比较,一会又从细节到全局概括,点面俱全,看似杂乱繁复,无章可循,但一口气读下去,却能条理清晰,纹理分明。如果让我概括《看电影》这本看似不起眼的小书,我认为是从文学到电影是一条主线。作为研究文学的学者,自然看电影的时候会不免对文学与电影的关系作下比较,电影史上的许多经典都是根据文学中的经典改编,但是文学用的是文字,而电影用的光影。根据后现代的某种文化理论,一切皆为文本。文学可以作为单纯的文本研究,而电影同样可以作为文本研究,如此以来,从文本学的概念来研究电影与文学就有了共通性。李先生颇能利用文化方面的理论解读电影文本,比如从李安的《断臂山》和《卧虎藏龙》中能看到文化压抑;能从伍迪·艾伦的《赛末点》中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从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色戒》中看到个人面对民族和国家的那种无力的反讽,等等,都是那些所谓的职业影评人所体会不到的。更难得的是李先生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避免用学究式的术语把一部部电影娓娓道来。他写的兴致盎然,我读的也是兴致盎然,颇有收获。李先生在文中曾提到美国的影评家Kael写过一本影评集,叫做I Lost It At The Movies,这个“Lsot”很能代表我此刻的心境,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电影文本,都让人沉醉乃至迷失。

  除了文学与电影这个主题外,这本小书还有一个明显主题李安和张爱玲。二十余篇的文字,涉及到李安和张爱玲的占据大半。其实文学与电影,李安与张爱玲这两个主题都息息相关,李安的电影大都改编自文学名著,其中就有张爱玲的《色戒》;而张爱玲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也不算少数。但是不得不承认想要改编像张爱玲这样的天才作家的作品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有个很著名的理论,认为名著不适合改编成电影,只有那些二三流的文学才能成为电影中的经典。这是个很讨巧的说法,但是的确说出了某种事实,名著在大众心目中巨大影响力势必会影响导演的看法,在经典之上成为经典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那些二三流的文学反而给了导演想象的空间。张爱玲的小说中《倾城之恋》是经典,每次改编都会引起很大的争议;而李安改编张爱玲的《色戒》却成为了经典之作。如果说大众知道了张爱玲的《色戒》,很可能不是因为张爱玲,而是因为李安的电影。文学经典能毁掉一部电影,有些吊诡的是,电影有时却能成就一部文学经典。文学与电影,互相用魅力影响着各自的发展和进程,有时又能合而为一。看电影时候纠缠在光与影的超现实中,读经典时脑中浮现的是文字的芳香和温暖。“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张爱玲的题词也很能代表了我读完这本小书时候的细腻而亲切的感受。

  思郁

  2008-7-22书

  看电影,李欧梵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定价:20.00元

  《看电影》读后感(四):学者的影评集

  已经忘记了是何等机缘之下买了这样的一本小册子,大概是本科的时候做《色戒》的论文,知道了李欧梵的名字,我向来对这种学贯中西的学者没什么抵抗力,从叶佳莹、郑培凯、孙述宇田晓菲到李欧梵,我觉得他们的文章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突破藩篱回首一望,熟悉的风景中看出新奇的韵味,深入浅出却又令人拍案叫绝。

  在两天之中,大概花了几个钟头把全书读完。从全书内容所占的比重可见,李欧梵先生是张爱玲的书迷和李安的影迷,推崇胡金銓文人武侠空灵的意境,并且认为李安的《卧虎藏龙》得其神髓。至于张艺谋,李先生婉转地嗤之以鼻,认为张之武侠只追求于表面的浮华,全无意蕴风骨,这点我倒是甚为赞同。记得以前有一个讲武侠电影的段子:你没看过张彻,张艺谋总看过吧,再不济张纪中总看过吧?言下之意,其实也就是一个不如一个。

  这本书其实是一个学者的影评集,所以艰深晦涩难以避免。尤其是他信手拈来的各种老电影和特殊的电影美学的概念,常让我觉得云山雾罩,没有一般的读嬉笑怒骂的影评文章的快感。看了这本书下面的几则简评,似乎对此大家的感受都差不多,我也就放心了。

  《看电影》读后感(五):闲言闲语

  有几年我几乎每天都在看电影,有时甚至一天看两场......那时候电影就是我的世界,一个与我的四周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我觉得在银幕上看到的世界更有分量、更充实、更须要,也更完美,而银幕以外的世界却只是些零散的东西随便混在一起——这是我的生活材料,毫无形式可言。

  ——卡尔维诺

  《一个电影观众的自传》

  《看电影》读后感(六):一个李安的极度崇拜者

  书早就看完了,早应该还来着,可是我真的忍不住在还之前说上两句,第一句“作者是一个李安的极度崇拜者”;第二句“他对李安的崇拜之情让我目瞪口呆”。

  如果说一本书能够让读者看出作者的特有风格就算一本好书的话,那么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确是“成功”的,作者的喜好、偏向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书中有一篇题为《安慰李安》的文章,当年李安的《断臂山》没有获得最佳影片的金像奖,而被《撞车》取代,作者对这一事件表示了极度地愤慨,感到十分不公,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安慰李安。文章中提到,作者早已料到《断臂山》无法得奖,“我没有看到《撞车》,但早已猜到《断臂山》得不到最佳影片奖”,后来又说“《断臂山》是一部经典之作,而《撞车》迟早也会‘Crash’,甚至被遗忘”,连《撞车》都没有看过,为什么如此确定它会被人遗忘呢?作者身为李安的超级粉丝,要安慰偶像,也不用这样贬低其他作品吧。作者为了抬高李安(当然,李安的确受得起这样的褒奖)而贬低其他作品绝不是只有这样一例,从作者把李安与张艺谋相对比就可窥见一斑,也许张艺谋的确不如李安,但作者对于张艺谋的“意淫”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作者评论张艺谋的《卧虎藏龙》时,有这样一段话:“看在‘真善美’这三者之间,张艺谋只相信美!在竹林大战中,更处处不忘‘美’,向胡金铨挑战,但玩起来又像是‘文革’小将打倒权威的作风:好,你是大师,我更是;你有一个竹林的全景镜头,我也来一个,但比你的更漂亮;你有三个追捕者,我把一群人调来追捕;你只用两匹马,我先就来一场策马入林;你砍几个竹子,我砍得比你更凶;你把徐枫吊上去再用特写飞下来,我给你来一个全班人马飞上飞下;你用吹烟营造雾气,我比你更厉害,先是这层层绿色你就办不到吧……胡大导,老前辈,我向你致敬,但你必须承认:老子比你更强!”不得不说,作者的“意淫”水平堪称一绝,尤其是最后一句,“老子比你更强”,他真应该模仿一下张艺谋的语气。

  当然,作者喜欢处处贯穿他的个人喜好也不可厚非,还有一句更经典呢,“强尼·德普连‘狗熊’都配不上,但偏偏有人仰慕他”!

  《看电影》前身是电影理论杂志《电影作品》,原刊极具艺术性,但是由于太小众,影响力不大,几年前开始转型,内容上迎合、满足广大电影爱好者需求,以全球最新影视资讯、电影界优秀工作者的专访、专题影评、绚丽的海报和剧照,为读者打造了一个内容丰富饱满的信息平台,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份学习资料。

  《看电影》读后感(八):怀念那些和我无关的旧事。

  在图书馆背单词,背腻了,就拿起它看上一篇。持续了一个星期之久。亦慢慢咀嚼了很久。

  突然,想重新看那些看过的电影。比如《色,戒》,比如《倾城之恋》,再比如《断背山》《卧虎藏龙》《十面埋伏》……

  还想看那些没有看过的老电影。比如《廊桥遗梦》。

  在这些故事里,怀念那些其实和我根本毫无关系的旧事。

  没有作者那些专业的视角和比较。但是,我知道,从他的叙述里,我看到了一部部更鲜活的电影。他感染着我对电影的另一种热情。那些黑白的片子里,有很多,刻在骨子里的浪漫和沧桑。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闪现的,居然是《滚滚红尘》。秦汉和林青霞,还有张曼玉的完美演出。画面似乎很灰暗,结局并不圆满,却充满那个时代的回忆。恩,就是沧桑和浪漫。恩,这大约和我在同一时间大量地看张爱玲和三毛有关吧。而《滚滚红尘》和张爱玲的风格太像了。

  嗯,可我还是比较三毛。^^

  同期在看张悦然主编的《鲤。孤独》。这是80后的写作和阅读,也是80后的主题。可是,看着看着,却味同嚼蜡。并不厚的一本书,看了很久。有时候,连翻开的激情都没有。文字很漂亮,比这本《看电影》漂亮很多,可仅仅是漂亮而已,她没有韵味。语言矫揉甚至有些造作,主题很自以为是。唯一觉得还可以的就是那几张照片。可巧,这也是我买这本书的初衷。

  我是标准的80后,小时候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剪纸,画画,默默地将家里的一面墙都画上图画。现在想来,是涂鸦吧。没有人陪,一个人走过童年,一个人上学。却照样过得很自在。i'm alone,but i'm not lonely.我喜欢这句话。一直认为孤独是心灵的东西。形单影只,不代表我们的内心就是孤独的。牵强附会上这样一个看上去文学气息很浓的词,是不是就是显得自己很风雅?无病呻吟的文字,那么苍白和无力。

  也许,是我自以为是了吧。

  然后,在某个晚上,我在悲伤地想,是不是我心就这么老了?宁愿回忆一部70年代甚至更久之前的电影,然后来bs一本同龄人的书?

  额。。。还是,无限不循环论证。没有结果。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