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幽灵代笔》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幽灵代笔》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3: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幽灵代笔》的读后感10篇

  《幽灵代笔》是一本由(英) 大卫·米切尔 / David Mitchell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1.00元,页数:43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幽灵代笔》读后感(一):大卫·米切尔六度分隔式的巴别塔奇迹由幽灵与动物管理员代写

  1)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次连锁信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6个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尽管实验饱受争议且存在初始假设上漏洞,但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还是被恰当地提出来了。它又叫“小世界效应”:若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260的六次方 =308,915,776,000,000(约300万亿)。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多倍。*wiki

  世界很小。

  这是大卫·米切尔这本《幽灵代笔》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或者说,这是第一个可能能拿来解读本书结构的一种尝试。

  2)

  3)

  “蒙古”一章对于科幻迷我来说是一个惊喜:一个无形的意识/生命体在无数人类大脑中的转生之旅。虽然它最终选择了作为一名在蒙古包里诞生的人类女婴作为真实的肉体“活”下去。但它在“投胎”之前也做了一番可能性的想象,而此种想象在书的最终章“夜行列车”中成为了真实,在某种意义上。

  这是书中出现的第二个“幽灵”,(第一个“幽灵”来自香港律师在家中所见的小女孩鬼魂,或为幻觉。)它直接催生出了第三种解读尝试:这种自称为“无形”的幽灵在人类脑间跳跃的独特生存方式可以放宽至全书的任何一个章节。倘若,九个故事的主角都是被寄生的,从而以此种视界,将各自的命运与其之间错综但冥冥的联系展现在我们前面。或许这就是“幽灵”所作的代笔?

  4)

  但读至最终,做代笔的不仅仅只是“幽灵”,或许是动物管理员。

  整个地球是他的动物园,世界的细节净收眼底。

  动物管理员在美国纽约的一档深夜电台节目“夜行列车”中登场。书中前八个章节的种种碎片都在他的言语中汇合,尤其是“克里尔岛”一章中女物理学家的量子人生论,在“动物佬”的口中进行了形而上的拔高。甚至将故事拉到弗洛文奇《真名实姓》的层级。

  世界九个角落的生死纠缠与苦痛悲喜在更高级的观察者的眼前只是数粒尘埃。

  5)

  “我们全都认为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但事实上,它们是被我们周围的力量预先代写的。”

  伦敦的代笔作家透露了米切尔的真情实意,作家才是超越一切笔下角色的存在。而在合上书本之外的现实世界,每个人的命运也在被某种无形的力量书写。

  6)

  有趣的是,《幽灵代笔》中能找到很多《云图》中的种种细节的初始原型。甚至,直接交叉索引也不为过:比如彗星胎记,比如代笔作家倾听名人口述经历与作曲家助理在西德海姆的来信所述的脉络传承,再比如克里尔岛的量子人生论与路易莎雷的半衰期之谜的相似之处。

  但《云图》是米切尔结构的高峰吗?绝不。金字塔式的故事重峦叠嶂比起处女作的自我解读式结构是一种明明白白的退步。

  《云图》读在前,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名专业米切尔黑。(《云图》不过是一个玩弄结构与语言风格的谄媚之作,况且还处处充满了令人腻味的心灵鸡汤。)而回头读了这本处女作之后,我非常迅速且毫无尊严地转换了立场。

  米切尔是一名有功底的作家、文化研究丝毫不马虎。至少我读完这本处女作之后,充满了对其才华的无限钦佩。

  《幽灵代笔》读后感(二):不屈服

  自从《云图》之后,迷恋上了大卫·米切尔的小说。

  当然沃卓斯基兄弟,不,沃卓斯基姐弟,不,沃卓斯基姐妹的电影也非常棒。

  时隔3年才读完所有中译本,《幽灵代笔》、《九号梦》、《绿野黑天鹅》、《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

  在所有的小说里,他写音乐、植物、器物,试图营造只属于他的氛围和环境。与此同时,他还写乔治·奥威尔1984的困境。作为一个现代人,这种困境并没有远去,而且还会在未来存在。

  被故事召唤的作家并没有对这种困境绝望,而是给出了出路。那就是不屈服。沃卓斯基监制的电影《V字仇杀队》、拍摄的《黑客帝国》和大卫·米切尔的所有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说,在拍摄《V字仇杀队》的时候,娜塔莉·波特曼(我最喜欢的女明星)在读《云图》,觉得好引荐给了沃卓斯基,所以后来才有了《云图》的拍摄。

  二战之后,人类开始正视所谓的乌托邦,正视所谓的极权,正视被奴役。西方社会中对此的写作,以非虚构或者虚构的方式写作,一直没有停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它并没有远去。

  以《绿野黑天鹅》为例。这是大卫·米切尔的第四部作品,写的是一个读初中的小孩子的故事,有半自传的形式。这个小孩口吃,被学校里的坏孩子欺凌。

  (最近各大媒体都在做学校欺凌的选题,采访的老师中竟然有人说,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

  被欺凌的小孩子最后忍无可忍在某次实践课中进行了报复。而那些欺凌他的孩子再见到他之后变得友好而客气。

  这种不屈服的用自己的力量进行还击的方式贯彻所有的故事。

  在《幽灵代笔》中,借其他人之口,他还探讨了为何人们会被洗脑,会相信乌托邦的存在。(想起了传销和成功学)

  “把自我的意志交给别人”通常这个别人是个伪装成善的魔鬼。

  “有人是从自我贬低与奴役中获得了快感。有人是因为害怕或孤独。有人是渴望那种被迫害的同志之情。有人是想在小池塘中做大鱼。有人是想要魔法。有人是想要对老师、父母进行报复,因为他们打包票说成功会带来一切。他们需要更闪亮、永远不会被既定现实给弄脏的神话。对于信徒来说,交出个人意志是一笔小小的代价。在他们的新地球上,他们不需要意志。”

  皮克斯的动画电影从第一部《玩具总动员》开始就在讲述如果恶、黑暗势力、魔鬼,扑过来掌控了你的身体,你该怎么办?绝望等死?屈服,向恶献媚,所有你认为能活下来的方式中不如去抗争去战斗。这也是大卫·米切尔所说的。

  《幽灵代笔》读后感(三):全新的阅读体验

  实在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方式书写这篇书评,一本书看下来,书里巨大的信息量令人将要崩溃,甚至,我怀疑自己有没有看明白这本书。每个章节的写作风格不一样,有些章节,我读到了村上春树;有些,我看到垮掉的一代;甚至,我看到了阿西莫夫。。。写作风格的不统一,赋予了整本书独特地艺术魅力。

  书现在不在我身边,我试着回忆一下整个故事的脉络和之间的关联吧:《冲绳》篇里奥姆真理教的信徒躲到了冲绳,贫困潦倒,打了一个电话求助,电话被转接到《东京》篇的jazz cd店的服务生(这段让人想起村上春树),服务生爱上了一个香港少女,他们两人来到香港,被《香港》篇的律师看到,律师和他的女佣发生关系,女佣的奶奶就是《圣山》篇的主角。奶奶在西藏圣山脚下开了一个小店,一晚接待了一个外国游客,外国游客听到奶奶说的关于三个动物思考人生的故事后,决心到蒙古寻找故事的来源。在《蒙古》篇中,故事的主角变成了寄宿于游客身上的智慧体,它通过不断地转移寄宿体,寻找三个动物的故事的来源,期间,碰到一个女科学家,一个文物走私贩。文物走私贩指使《彼得堡》篇中的偷盗团队偷窃名画,并在成功后铲除了偷盗团队。《伦敦》中的主角过马路时救了女科学家。女科学家逃亡回到家乡爱尔兰的《克里尔岛》,并最终被追捕者带回。女科学家研发的智能网络通过电波,和DJ主持人在《夜行列车》节目中聊天,并改变了毁灭世界的想法(阿西莫夫的感觉特别明显)。

  整部书充满了禅的智慧,和梦呓一般的心理描写,作者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幽灵代笔》读后感(四):爱及其它一切不可能的……

  魔法般的下午,没有温度的日光浮起窗帘,空气清凉。我几乎不敢相信我刚刚读过这么美好的一章。第二篇,《东京》,像雨后一样明亮、樱花一般轻盈的爱情。《幽灵代笔》有一个阴郁的名字,可它讲的全然是人的故事。写下它们的不是全知的“无形者”便是上帝,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它叫作《幽灵代笔》。

  文明太发达,世界变小了。二十世纪末年,蝴蝶每一下微小的扑翅都在被联系起来。前一个故事往往是后来者的直接诱因:冲绳的密码电话促成了东京的爱情,香港的拥抱死亡让彼得堡被一枪打在头顶,伦敦无心救下的生命在克里尔岛作出决定使幽灵冉冉上升到太空俯瞰这颗美丽的蓝星(这一章十分精彩,让你大呼过瘾)。故事里有萨满、无形者、人工智能,却只有唯一的一个鬼,那是一个小女孩,她肚皮贴地做出游泳的动作,嘲笑着爱的不可能。爱,及其它一切不可能的追求……平静的世界,平和的生活,平安的心……

  它们还是很美的故事。这还是一本很好读的书,让你一口气把它读完。

  《幽灵代笔》读后感(五):书写命运

  先说一下第一章和第十章的关系:有人认为第十章是一场发生在伦敦或纽约的新袭击;有人认为这是第一章所描述的东京地铁袭击。后者应是正确答案。认为袭击发生在纽约或者伦敦的,多半是因为第十章的文字提到了伦敦地铁线路图、帝国大厦和夜行快车电台什么的。不过文中同样也提到了彼得堡、草原和小岛,相信如果仔细找找,对九个地点的明指和暗指都可以找到。因此,虽然作者没给第十章决定性的地点线索,但说它是东京应该是最合理的。从文外的常理思考,组织已被捣毁,生产毒气炸弹的能力已被瓦解,即使组织多年后东山再起而类星体这样一个画影缉拿的嫌犯也侥幸逃在外面,让他二次承担现场任务也太不符合组织利益了。作者所参考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也不支持这种奇怪的设想。实际上,第一章里仍旧给第十章留了位置,读者应该很容易找到那个省略号。把第十章从第一章切出放到最后,不过是希望读者可以在结尾部分再度出发,沿着各条明暗线索,将故事再一次串联。

  第二个故事是模仿村上的,讲述少年的爱情。虽然女孩是被偶然驱使来到他的CD店,但抓住命运的却是他自己。和那些爱人在身边却不敢表白、并终于错过的人比比,就知道这个少年的心思有多么坚定,行动有多么果敢了。这一刻,他是成功的命运挑战者,

  第三个故事里的香港律师也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魔鬼,财色的魔鬼。他的生活因此陷入恶性循环,妻子也离他而去。不过我们看到,即使生活已完全受制于人,他也保有了最后一项权利,自由地死去。虽然是潜藏的疾病击毁了他,但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他无疑是自主地走向了死亡。作为一个丧失了命运的人,他只在最后扳回一城。

  第四个故事里的四川老妇也是个被他人操纵命运的人。作为极权社会里毫无地位的软弱女性,她的一生就是被凌辱或被遗忘的一生。不过她也发展了自己的命运抗争模式。既然无法解除肉体的压迫,她就一直努力地寻求内心的宁静。

  第五个故事的角色开始变得奇怪,这是一个以肉体为容器,短暂固着在人身上的意识。如果借用书的后半部提出的概念,这应该是一个波函数形态的自主智能。他虽然长时间在人心之间游荡,但始终关注着自己的来处。在身世揭晓的那一刻,又毅然放弃了自由的无形形态,重新接受肉身的禁锢。我们不知道这是好是坏是福是祸,但这至少是一种自主的选择。

  第六个故事里的女人一直以为自己的命运将要改变,只是到最后才知道,那不是自己想要的改变。因为她所设想的改变是虚假的,那仅仅是为自己和他人的欲望献上了更多的贡品,这样不被欲望反噬才怪呢。

  第七个故事里终于出现了书名所称的代笔作家。他是个有才干、有思想的人,也有相爱的人值得他付出。虽然是几个偶然事件和对偶然性的思考,促使他开始尝试摆脱颓废生活的惯性,但背后的必然性也同样明显。如果说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代笔作家,在按照命运的吩咐写下人生历程的同时,我们也总是拥有自由去改变这种历程。

  第八个故事的科学家无疑就是那种比命运更能左右自己的角色。最终她不但洞悉了人类所能掌握的最伟大的能力——造神的能力,也牢牢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后面的故事证明,那些自以为抓住了她的美国人,反倒是被她决定了命运。

  第九个故事和第八个故事的联系是所有故事里最紧密的,有了这一章我们才能知道科学家的良苦用心。正如科学家利用量子认知理论所推演的,美国军方妄图研制的超级武器“动物园管理员”有了自我意识,虽然最初灌输给它的四律例还发挥着作用,但它已完全摆脱了人类的左右,开始自我制定计划贯彻四律例。故事里没有明确地讲到这四条的内容,大致应是:一、负责维护人类社会运行;二、保证自己不为人类所知所感;三、不详;四、保证人类的生命和安全。和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不同,保证人的生命在四律例里优先级最低。因此,我们会看到动物园管理员操纵各种机器杀死那些按法律标准绝无死罪的人。更特别的是,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动物园管理员甚至对律例本身提出了质疑,并在别人的帮助下部分修订了第四条律例。虽然故事的时间线不再推进了,但从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动物园管理员”很可能在未来完全改变约束自己的律例。如果说这是对阿西莫夫的戏仿,那也是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幽灵代笔》读后感(六):未完待续,值得多次阅读

  全文我看了两遍。才把关系貌似梳理清楚了一点

  还是有很多问题。想去解答,想去想明白

  我觉得文章表达了很多层含义,从每一层,我都能获得不同的信息。

  政治,文化,历史,正义,邪恶,灵魂。又或许,作者是想向我们传达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呢?

  怎么说呢。

  刚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完全没有头绪,是开头的简介让我坚持读到最后,因为我知道最后一定有联系,但是没想到有这么多联系。

  一个乐队,一个故事,一只幽灵,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线索。

  整个故事没有特别特别完整的框架,但是丝丝缕缕的联系,真的很锻炼人的思维呢~

  矫情一点说,我觉得和成长很相似,我们会在不同事情,干很多似乎根本没有关系,甚至说是,完全没意义的事情,等到生命终结,或者当我们年老了,有时间回忆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不经意的事情,都会在人生中留下痕迹,产生影响。或大或小,但是一定有联系的

  点击查看原图冲绳:类星体,邪教组织成员,在慧眼大人(邪教头目也就是最后章节里的,动物管理员)的指导下,在地铁释放毒气杀害群众(不洁者)。其实这个就是最后章节里将要发生的事情。

  【慧眼大人说,要是钱不够用,可以打电话给特工部门】 线索一

  东京: (本章似乎和全文关系不是很大,但是主人公悟却是我最喜欢的角色。)

  悟是一家Jazz店的员工,在他心里,他的地盘就是爵士乐。这种对于自己热爱的东西近乎偏执的追求,深得我心~

  【在这一章的后面部分,悟接到了一个误以为是骚扰电话的来电,此处就是和第一章的联系,因为打来电话的人,就是类星体】

  香港:这里发生和出现的人物,是这本书最中心的地方,因为在后面章节里的事情,都和香港出现的人物有丝丝缕缕的关系。详情看人物图。

  【尼尔是帮卡文迪许的小伙伴格雷戈尔斯基,也就是盗窃艺术藏品集团里很重要的人物洗钱。】线索二,与”彼得堡“一章相关。

  【尼尔的妻子凯蒂回伦敦】线索三 与”伦敦”一章有关。凯蒂不回伦敦,就不会和马可成为炮友。

  【尼尔的女佣兼炮友还有尼尔家里的一个小女孩】线索四,与”圣山“,“蒙古”一节有关,因为尼尔的女佣,就是圣山上女人的孙女。 那个小女孩,就是巴尔金叔叔媳妇的夭折的女儿。在这两章里的第一人称,就是四处找寄主的那个幽灵,说过一句话,“你的生命将和那个女孩联系在一起”所以呢,女仆才会认识女孩而且相处的很好。

  【尼尔死亡】线索五,与"伦敦“,”彼得堡“,”克里尔岛“有关。

  尼尔死了,他的妻子凯蒂才会去约炮

  尼尔死了,鲁迪才会被杀,

  尼尔死的时候,莫,芒特瓦里刚刚好看见。

  圣山&蒙古:其实都是那个幽灵的口述

  可以在文章中反复看到一个线索

  【三种动物思考世界的故事】这个线索告诉你,这其实是一个整体,虽然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举得非常乱。。。

  .所以“圣山”是幽灵最开始的时候。

  蒙古”章节一开始,是幽灵存在的第60年。关于谢芮,喀什帕克,古恩葛,什么的,就是幽灵在叙述故事而已。不多解释。

  然后呢,幽灵讲到它存在的第20年,就是那个“苏巴托”的出现~和在“香港”一章中女佣和女孩怎么扯上关系的。

  【彼得堡】艺术藏品偷窃集团,不得不说手法高超。。这其中的罗格尔雪芙和格雷戈斯基,还有最后出现在的苏巴托分别和前文的“蒙古”和“香港”有关系“

  苏巴托杀鲁迪是因为尼尔死了。

  罗格尔雪芙是在“蒙古”的时候,幽灵见过的人

  格雷戈斯基是大佬,我估计应该是他派苏巴托去杀的鲁迪

  具体的犯罪过程,应该比较好理解。

  【伦敦】

  马可是一个约炮高手【线索6】还是一个乐队【线索7】的鼓手,还是一个代写作家【线索8】。

  他的约炮对象之一是尼尔的前妻凯蒂

  他们的乐队叫“偶然之音”在“克里尔岛”上,约翰哼的歌就是他们乐队的

  他是一名 代写作家, 然后,他的boss叫“tim·卡文迪许”是“香港“中尼尔的老板,卡文迪许的兄弟。

  最后他们一起去赌博的那个内容,我也不是很懂。

  【克里尔岛】

  女核物理学家莫·芒特瓦里。

  我始终觉得芒特瓦里和内容中出现的瓦里神父有什么关系。

  我也觉得物理学家的丈夫和”蒙古“里出现的巴尔金的叔叔有什么关系

  因为有些文字,用倒叙和记叙的方式叙述的同一个场景。

  另外,女物理学家见证了尼尔的死亡,她在去北京的火车上,遇到了”蒙古“里最先出现的人物,谢芮。

  文章里出现的休,就是在"香港”里的休·路埃尔。

  而且,这一章中,有几个关键词令我很是疑惑,女物理学家和几个同事把”世界比作一个动物园,“

  她自己思考的时候,说到了”慧眼大人“让我感觉,其实女物理学家和慧眼大人有什么关系

  这可能就是幽灵的意义的吧~

  【夜行列车】这一章我现在还是不太懂,不好意思。

  但是我觉得主持人【拜特】和在先前讲的三个物种思考世界 的有关系的,拜特在这章扮演的就是一个人如其名的角色。动物管理员,如果之前注意到了,女物理学家和同事的对话,不难猜出是慧眼大人。。。

  =============================================

  不知道有没有解决题主的 问题,希望让你觉得小说调理清晰了一些吧~

  个人认为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很喜欢!!!!!!!!!!!!

  《幽灵代笔》读后感(七):不是书评,只是阅读感受

  一

  “我转着头四下里张望——什么也没有,除了列车的背影,加速进入黑暗”。读完最后一个句子,匆匆扫完鸣谢部分的文字,合上书本,《幽灵代笔》终于告一段落。回想起书中出现的一个个人物,和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些不知所措。从冲绳的类星体到东京的类星体,跨越的是整个地球的距离。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之后,我曾想休整一段时间,不再阅读长篇小说,可是当我翻开书,看了几页冲绳的故事,我知道不一口气看完这本书自己是不会罢休的了。米切尔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我是怎么在茫茫书海里发现《幽灵代笔》这本书的呢?说起来就话长了,前因相当曲折:我喜欢看《三联生活周刊》,可是不舍得花钱买杂志,所以隔一段时间会上生活周刊的官网看电子版的杂志,刚好有一期介绍朱利安·巴恩斯的新作,我看了巴恩斯一些作品的书评,遂买下《柠檬桌子》和《福楼拜的鹦鹉》两本书,阅读的时候惊异于巴恩斯的才华,继而又买了他的《终结的感觉》和《10½章世界史》。我读书喜欢翻阅网上的书评,有一次在豆瓣上看书评,有人评论说《10½章世界史》的结构和《幽灵代笔》很像,都是由几个貌似不相干却有联系的故事组成。不得不说《幽灵代笔》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立即去查看评论,就这样和《幽灵代笔》结缘了。

  在读《幽灵代笔》之前,我列出了好几个读书计划,准备读的书有好几本,《幽灵代笔》最终脱颖而出,后来居上,这本书情节、文字和结构都很棒,是一部令我非常满意的作品。

  二

  《书架上的客人们》一文中,作者Geraldine Brooks提到她在往书架上摆放书本时,除了按照字母表的顺序外,还会考虑摆放在相邻位置的书的作者是否能处得来。当然是基于她自己的考虑。同样在读书的时候,也可以将自己认为风格类似的作品放在一起读。比如可以同时阅读《焚舟记》和《雨必将落下》,因为两位作者都是英国女作家,都擅长短篇;比如在某个时期阅读《2666》和《百年孤独》,两位都是拉美作家,尽管罗贝托·波拉尼奥不太欣赏加西亚·马尔克斯;比如可以同时阅读《终结的感觉》和《包法利夫人》,因为巴恩斯写过一本别出心裁的福楼拜的传记《福楼拜的鹦鹉》;比如可以同时看《伤心咖啡馆之歌》和《月亮与六便士》,因为书中的主角都是孤独之人……然而当我几乎同时阅读《幽灵代笔》和《土摩托看世界》,却完全是出于巧合。这两本书的共同之处就是满世界飞奔,翻书的时候如同转动地球仪,不经意就来到了地球的另一角。《幽灵代笔》的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城市,冲绳-东京-香港-四川-蒙古-彼得堡-伦敦-克里尔岛-纽约,每一座城市都有不一样的故事上演。《土摩托看世界》则是一本游记,土摩托带着你去往贫穷落后的国家。阿根廷-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巴布亚新几内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尼泊尔-印度-牙买加-冰岛-苏门答腊-秘鲁-墨西哥-海地-哥斯达黎加-突尼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汉语拼音,有一道连线题,将字母按照先后顺序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连接好了之后组成一条鱼的图案。摊开一张世界地图,如果把土摩托跑过的地方用线连接,会组成什么样的图案呢?如果将《幽灵代笔》中的地名也用曲线连起来,又会组成一幅什么样的图案呢?会是一个黑暗中的幽灵吗?可是无形的幽灵又哪里有形状呢?在米切尔的书里出现了那么多的城市,从东亚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些出现在他笔下的城市他都亲身游历过吗?或者他只是像我一样,翻看一本本的旅行书,以此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

  本来两本书几乎是同时开卷的,结果《幽灵代笔》早早就看完了,此时我才跟土摩托神游到尼泊尔,书才看了三分之一。自从跟着土摩托到了尼泊尔之后,就再也没有往世界地图上其他的版图延伸了。在坦桑尼亚,我见识了“非洲屋脊”乞力马扎罗雪山。看到乞力马扎罗这个名字时感觉特别熟,后来土摩托提到海明威的作品《乞力马扎罗的雪》,才想起来原来海明威写过这样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也让这座雪山声名鹊起。

  三

  《幽灵代笔》是大卫·米切尔的处女作,一经发表,立即轰动欧美文坛。这是一部大获成功的处女作,荣获莱斯文学奖,并入围《卫报》处女作奖决选。如此惊艳的处女作,让我想起保罗·乔尔达诺的《质数的孤独》和丹·布朗的《数字城堡》。这几部处女作,不单单是成功,简直可以说是非同凡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质数的孤独》获得了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当时乔尔达诺还不到三十岁;丹布朗的处女作同样畅销;另一位因处女作而一夜成名的作家是法国人莫泊桑,他的《羊脂球》让他一时间蜚声文坛。我看过《羊脂球》这本短篇集,印象中除了《羊脂球》,就是《项链》了。一直觉得《项链》是神作,贪图虚荣的后果是什么?就是马蒂尔德人生中徒劳无益的十年。

  《幽灵代笔》书名很吸引人,有这样一个名字的小说肯定很精彩,这是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的想法。英文原文为Ghostwritten,书名的中文翻译很棒,我肯定想不出这么传神的译名来。我总是对那些有着奇怪书名的书情有独钟:当我第一眼看到《质数的孤独》的时候,我想我一定会买下这本书,可惜当时卓越没货,不得已拖延了一段时间;《死了七次的男人》是西泽保彦的推理小说,本不在我的阅读兴趣之内,就因为这名字,我利用端午假期读完了这本书;《柠檬桌子》很有诗意,虽然看完整本作品集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取了这么个书名;《2666》走的是抽象路线,让我想起王家卫的电影《2046》,还有村上春树的《1Q84》。书名的由来有些无厘头,只是作者另一部小说里出现的一个年份;《为什么不杀光?》看到这么个书名,再一看是三联出的,啥也不多说,直接买吧;《焚舟纪》也是非常喜欢的书名,听名字像是古人用文言写的笔记小品。在此之前我对安吉拉·卡特一无所知,感谢严韵的精彩译文,让我进入卡特的瑰丽世界;米兰·昆德拉似乎挺会取名字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生活在别处》都是我很想看的书,就冲着这么耐人寻味的书名。还有两本书名字也足够吸引眼球:《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和《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两本书最终还是忍住没买,或许因为我不喜欢如此复杂冗长的书名。

  四

  “那个卖《大问题》的家伙,为啥要在这家商店旁边卖杂志(人们在这家店里花二百五十英镑买带有铜柱头的老式床框,还庆幸自己买得便宜?)偶然。为什么这个人是公交车司机,而那个人是必胜客的一个忙得脚不沾地的女服务员?偶然。人们说他们做出了选择,但一切归结到同一件事儿:为什么人们选择他们所选择的,这也得归结于偶然。为什么那只身上沾油的灰鸽子丢掉了一条腿,而那只白色的和褐色的却没有?偶然。为什么这个曲线诱人的模特开始展示那些特别的牛仔裤?偶然。难道这一切不是显而易见么?这个的士司机正在心里把那个牵着一只耷拉耳朵的狗、高视阔步地经过的长腿女人扒光时,这个穿橙色连帽雪衣的矮个女人刚好从的士面前不紧不慢地穿过马路——为什么会是她被撞倒,而不是我?”

  偶然。一切都是偶然。你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你为什么生活在如今的这座城市?为什么是和她而不是和她相遇?为什么你上学的时候会遇上他他他?为什么你碰到的是这些同事而不是另外的一些人?为什么我会刚好看到这本书并且刚好写下这段文字?为什么刚好是你看到了这篇文字?如果你数学够好,你可以大概计算一下每件事情发生在你身上的概率。按照乘法法则,所有这些事件同时在你身上发生的概率将会是一个非常接近于0的数字。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只有当一切发生的时候才是真实可信的。巧合。一切都是巧合。

  “我们经常会为我们的行动作出解释——但在这个旨在为了让人们信服的理性解释背后,潜藏的是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说出来的真正原因。……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藏动机的结果。”(《乌合之众》)正是这些意识之外的无意识,正是这些你意识不到的冲动和欲望,选择了你所成为的自己。“你在你自己的生命里,是偶然。从外面看你的生命,就像你正在读的一本书,自始至终都是命定”。

  五

  《幽灵代笔》不太好读懂,不同城市之间的故事风格迥异。梦靥,回忆,意识流,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现实与过去交织在一起,大段的人物对白夹杂在一起。镜头切换,又来到另一个城市,另一个主人公带你进入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庞杂的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一章的主角,在其他城市里可能只是不足道的小人物;而在这一座城市出现的路人甲,在下一个地点,却成了故事的中心。和知世一起坐在香港咖啡厅里就餐的小悟是东京故事里的主角,虽然他只是一个在碟店卖爵士乐碟片的男孩;伦敦街头险些遭遇车祸的穿橙色连帽雪衣的女人,在克里尔岛摇身一变,成为莫·芒特瓦里;在蒙古被“我”戏弄的苏巴托,却在彼得堡将玛格丽塔的美梦击得粉碎。

  我承认米切尔是在标新立异,甚至是在刻意求新,卖弄自己的技巧,可是我喜欢这种赤裸裸的卖弄。当我不再年轻气盛,我不再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和情节的突兀,更加打动我的是真实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可是我并不排斥技巧。巴恩斯就喜欢新颖的格式,他的小说总是那么的不像小说。米切尔也在卖弄技巧,在卖弄文字,在追求形式上的新颖。我是有些孤陋寡闻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后现代或者别的什么文学流派,反正我喜欢这种风格。

  最喜欢的故事是东京和克里尔岛。喜欢坐在东京碟店里专注倾听爵士乐的小悟,在碟店里,在美妙的马尔·瓦卓的《独处》歌声中,小悟邂逅了心爱的女孩知世。那个沉迷于爵士的男孩,似乎与世隔绝,音乐和知世就是他全部的世界。东京这一章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只有一个安静的男孩安静地听着爵士乐。因为小悟,我见识了很多的爵士乐歌手,我想如果花时间上网搜索出现在书里的歌手,出现在书里的作品,用心聆听,说不定我会喜欢上爵士乐的;喜欢克里尔岛,完全是因为女主莫·芒特瓦里。并不是因为她是核物理学家,并不是因为她捍卫人类和平,我只是喜欢她孤独的生活方式,从欧洲到亚洲,几乎孤身一人,深居简出,用她的超高智商,造就了量子认知论。我喜欢莫这个坚强的女人,单纯,简单,善良。莫说,撒谎是她永远掌握不了的一门技艺。其实她只是想做一个平凡的女子,在她的克里尔岛上终老一生,相夫教子;我也喜欢纽约的夜行列车,喜欢收听FM97.8,喜欢主持人拜特·塞贡多,喜欢神一样的动物园管理员;不喜欢圣山的故事,尽管故事设定在中国,不喜欢翻译出来的四川方言,不喜欢这个有些灵异的故事。圣山的故事倒是有点像《活着》,老太婆和她的茶舍历尽苦难,一次次都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圣山是什么山呢?据说是乐山或者峨眉山。

  大卫·米切尔到目前为止一共出版过五部小说,除了《幽灵代笔》,到手的还有《云图》。接下来会阅读《云图》,然后再是《九号梦》,《绿野黑天鹅》和《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云图》改编的电影明年2月份会在国内上映,我会在电影院里等着米切尔。这一次,米切尔讲述的又会是什么样的故事?

  《幽灵代笔》读后感(八):人生选择的拼图游戏

  这本书,十个章节,九个“我”,九种人生选择,能把它们拼在一起的是一种选择方法——询问自己的内心,寻求内心的平静。正如“夜行列车”饶舌DJ向人工智能所说的那样。

  冲绳篇中的类星体选择了惩罚;

  东京篇中的悟选择了纯真爱情;

  香港篇中的尼尔选择了解脱;

  圣山篇中的老妇选择了宽恕;

  蒙古篇中的无形者选择了返本归真;

  彼得堡篇中的拉滕斯基选择了盲目的爱情;

  伦敦篇中的马可选择了肩负起责任;

  克里尔岛篇中的莫选择了反击;

  夜行列车篇中的拜特选择了寻求内心的平静。

  然而内心很容易迷失,九个“我”都迷失过,只是有的及时醒悟了,而有的执迷不悟。生活和我们的关系就像德拉柯罗瓦的画作《夏娃与蛇》中所画。蛇引诱夏娃用的武器只有一种,就是欲望,然而欲望千变万化。生活迷惑我们的唯一武器也是欲望,只是欲望因人而异。所以,类星体一直坚信自己找到了生活的价值,其实却是被自己复仇的欲望遮蔽了双眼。只有拨开心中欲望的迷雾,才会发现生活的真正宝藏,寻求到内心的平静。真不确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做了欲望的主人还是成了欲望的奴隶?

  《幽灵代笔》读后感(九):动物园管理员

  这本书让我有迷路的感觉。尤其是“香港”。东西太多,实在难解。

  这篇评论,从结尾开始。

  全文的结尾,“谁在往我的颈背上吹气?我转着头四下里张望,什么都没有。”这是在地铁里。之后,全文的开端,在冲绳,“谁在往我的颈背上吹气?我转过身子,没有什么东西在移动。”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那个动物管理员——谁能对这个地球负起责?

  “冲绳”,邪教组织的“类星体”刚刚用毒气袭击过东京地铁,逃到了冲绳,之后又去到了更南端的小岛。而他的组织已经被查抄,组织给他的请求支援的电话号码,不过是东京一家音像店的电话。穷困潦倒的类星体打通了这个电话,“狗需要喂了”。这是邪教给我们世界带来的东西,邪教没法对我们的地球负责,尽管他吹嘘得很好。

  “东京”,音像店的伙计正要下班离去时,接到了类星体的电话,正是这个电话,让他遇到了爱慕的香港女孩。于是他们一起去了香港。这也许是个没有政治的爱情故事。伙计的爱情开始,老板的爱情结束。以我的主题来说,这一段就没有意义了,只是为了衔接。

  “香港”,非常难解,一个律师(看了简介才明白这是一个律师,而不是银行的员工)为跨国经济犯罪组织服务,而这个犯罪行为正在被调查。故事从律师大梦初醒开始,意识开始流动,各种会议纷至沓来,他的前妻,回到了英国,要和他离婚;他的中国女佣,和他上床,霸占他妻子的遗产;家里有一个幽灵女孩,章末那句“他有我的眼睛,女佣的身体,袖珍的”让我脑袋短路;还有他昨天的晚餐,把那对东京恋人插了进来。(我当时想这就是“以一种迷人的方式彼此交错”?我想放弃了。)现在讲律师的故事,他搞砸了早餐,只喝了一杯水,心理斗争了一番后,把电脑的密码告诉了主管,他去码头赶渡船,到了码头又放弃了,他爬山去看大佛,扔掉了自己的公文包,最后糖尿病发作死了。(到了“彼得堡”才能知道他是糖尿病发作死去的。)在脑袋短路的情况下,我找到了符合我主题的一句“佛祖那眼睑闭合的眼,覆盖着(也许‘闭合的眼睑’更合适)这个世界需要的一个秘密。”也许佛教可以,但佛祖眼睑闭合,覆盖了这个秘密。

  接下来到了圣山,峨眉。山下有个卖茶的老太太,她经历了军阀,国民党,日本人(日本人有没有侵略到峨眉这不重要),解放初,文革和改革开放。她的曾外孙女(那个中国女佣)从香港回到了圣山下,

  麻烦,不写了,速度结束。

  总之作者写了各种意识形态,权利组织,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没有什么能够管好这个地球的。人类就是在不断的重复自己。

  《幽灵代笔》读后感(十):另一个春天

  正如作者在开篇所引用的桑顿•怀尔德的文字一样,“而我,尽管自诩见多识广,但有没有可能,甚至连我也没有理解这春天之中的真正春天?”全篇十个章节,九个故事回环连接,往往下个章节中的主角与上一章的有关联,抑或是熟识,抑或是擦肩而过。

  借用书中人物对《战争与和平》的评价,这个十个章节讲述的是“为什么事情会如其所是地发生”。九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物,都以某种偶然,神奇的交织在一起,或者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

  第一章节《冲绳》中的“我”是类星体,被邪教成功洗脑并执行地铁恐怖袭击任务。类星体执着的相信所谓的会社,相信他们所宣称的清洗计划。对他来说,慧眼大师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指导,更是他人生的寄托,慧眼大师给他提供了信仰,成为了他活着的一大动力。而在第一章节中,会社因为展开的恐怖袭击而被政府通缉,类星体孤立无援,打了联系会社特工的秘密电话,然后开始等待救援的到来。

  第二章《东京》的故事是全书最简单明净的,甚至还充满着明快的温馨和希望。这一章节的“我”是悟,一家唱片店的员工。在工作的同时,悟也在不同时间所播放不同的唱片,而这些唱片的含义也与故事的发展十分协调。悟与类星体的关联,正是悟接到了类星体的求救电话,当然,悟只能“迷惑地挂断电话”,他听不出来类星体的暗语。本章的最后,悟坐飞机去香港找女友,也为自己的人生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值得一提是本章对樱花的描写,从冬日到春日,从喑哑到绽放,“排在后街两侧的樱花树还是冬日的情状,坑坑洼洼,麻麻点点,滴滴答答。”“樱花树萌发出蓓蕾。栗色的尖端冒出来,穿过密封的树皮膨胀开来。”“樱花突然就开放了。魔法般、泡沫状、宛如幻影,就在我们头顶,令空气充满如此精妙的颜色,无法用‘粉红’或‘纯白’这样的词来形容。在一个甚至连正式的街名都没有的后街小巷里,这种严酷的树如何创造出如此非尘世的东西?一种一年一度的奇迹,超出了我的理解力。”“樱花开了,又几乎谢了。新的绿叶,仍然是丝绸般软耷耷的,正在这条后街两侧的树上变干。”同时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也十分到位,与文字十分和谐。“《它从未进入我的头脑》狂喜而绝望。一段完美无瑕的弱音,小号一丝丝滤过,直至降为单独一条声线。黄铜般的太阳迷失在云层后面。”“查理•帕克,炽热而纠结,对残酷并不陌生。”“生活和光线如同曼陀林和齐特琴。”

  第三章《香港》的故事复杂而凌乱,有着混乱的绝望和无法解释的神秘,以及时隐时现的幽灵。“我”是尼尔,一家金融公司的律师,背地里帮公司的邓霍普•卡文迪许洗钱。尼尔过得狂乱而烦躁,在一次午夜喝咖啡时,他见到了一对情侣,“他带着一个萨克斯的盒子,上面还贴着航班标签”,可以推断出这对情侣正是第二章节中的悟和他的女友知世。而“他们的身影一直在我眼前晃动”,尼尔和妻子离婚,和这对情侣的幸福形成了写照。尼尔的妻子凯蒂厌恶他们所居住的闹鬼的房子,讨厌他们的女佣,离婚以后,惦记的是那张安妮女王风格的椅子。而相反的是,尼尔和家里的鬼魂和谐相处,和女佣厮混,任由女佣拿走家里的珠宝首饰。在本章的最后,“我们手牵手走上光明大佛的台阶,大佛越来越明亮,我们进入一片寂静的光线的暴风雪”,预示着尼尔的死亡。可以说,尼尔被自己的欲望所吞噬,“后来有一天,一场偶遇让你瞥见了自己想要得到,而原先并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欲望的闸门由此开启……”

  第四章《圣山》颇有余华《活着》的感觉,讲老妇人变幻莫测的一生,她一直守着一个茶水摊,度过各种艰难困苦。她没有掌控过自己的命运,安分守己,平静接受着屈辱和不平,坚守着简单的信念。本章的结尾,老妇人从未谋面的曾外孙女从香港回来,带着财富回归故乡,她解释道,“一个外国人,一家大公司的律师,他非常非常有钱。在他的遗嘱中,他对我很慷慨。”然而老妇人却“以一个快死的老女人的直觉,我晓得她说的不是全部的事实。”这里可以推测,老妇人的曾外孙女应该就是尼尔的女佣。老妇人一辈子孤苦,唯一的寄托是一棵树,这是她的树,一直陪她说话,给她希望。后来老妇人把房间租给别人住,有一天,一个外国佬和一对夫妻来留宿,晚上妈妈给儿子讲了一个“三个动物思考世界的命运”的故事,惊异的是外国佬突然说起来汉语并且问了这个故事的来源,妈妈说是她在蒙古的妈妈讲给她的。于是,外国佬立刻离开了。从此,她的树一言不发。

  第五章《蒙古》是奇特的一章,因为本章的“我”不是人,而是一个无形的存在。“我”可以居住在宿主的大脑中,并且操控宿主。本章一开始“我”的宿主卡什帕尔应该就是上一章中突然离开的外国佬。同时也可以推测,上一章中老妇人的树正是“我”寄宿在她体内时,她所产生的错觉。“我”没有记忆,不知自己到底为何物或是从哪里来,只记得这个故事。当听说这个故事起源于蒙古,便踏上了去蒙古寻找答案的道路。本章中“我”借用了不同的宿主,最终找到了答案。三个家伙思考世界命运的故事成了一切的起源,“这就是老早以前,在我生命之初浮现的那个故事”,鹤、蝗虫、蝙蝠对世界展开了不同的思考。故事的最后“我”面临选择,是作为“无形”任意转生,还是选择再次被血肉和骨头束缚。最后以一个新生命的啼哭给出了答案。卡什帕尔结识的旅伴谢芮在回答为什么来蒙古的时候说道,“这是最后一个地方,你知道么?迷失在中亚,不在东方,不在西方。迷失在蒙古,这会成为一句口头禅的。”而“我”在寻找答案过程中所揭示的厚重的蒙古文化,也为本章增加了神秘色彩。值得一提的还有本章之初一笔带过的一位爱尔兰中年妇女,“她不是凝望窗外,就是在一个黑色笔记本上写数字”,在随后的章节中她再次出现。

  第六章《彼得堡》中的“我”是博物馆的员工玛格丽塔•拉藤斯基,她潜伏在博物馆卧底,男友鲁迪负责实施盗窃名画并联系买主,杰罗姆负责仿制名画。“我”一心想着干完这次之后就和鲁迪隐居海外,过太平日子。和文中出现的塔提雅娜展开过真爱是否存在的对话,当然,“我”坚信自己和鲁迪之间就是真爱。然而在最后,“我”为了和鲁迪过上幸福的生活和杰罗姆抢夺名画《夏娃和蛇》,并枪杀了后者。而鲁迪却因为被怀疑为叛徒而被上线枪杀,理由是鲁迪“搞丢了他通过一家著名的香港律师事务所洗白的一大笔钱,而他给出的理由居然是他在那儿的联系人突然因为糖尿病死掉了”。在次可以推测出这位律师可能就是尼尔。结局是上线把偷窃名画和杀人的罪名都推到“我”身上。这一章的故事不算出彩。

  第七章《伦敦》中“我”是马可,职业是代笔作者,替阿尔弗雷德写自传为生,闲暇时还组建乐队。本章一开始马可一夜情的对象是凯蒂,她提到前夫死在香港,死于尚未确诊的糖尿病,而且还有一把“安妮女王风格的椅子”,因此可以推测这位凯蒂应该就是尼尔的妻子。马可被凯蒂从家中撵走之后,碰巧在路口救下一位差点丧生于车轮下的女士,而他在救人的时候也伤到了后者的眼睛。女士乘坐出租车离开之后马可碰到了三个人的盘问,他谎报了女士所要去的飞机场,这三个人中有一个德克萨斯人。此后,马可继续过着自己颓废的生活。阿尔弗雷德认识杰罗姆,得知后者死于彼得堡黑帮,源于一些艺术品失窃案。这与上一章中的杰罗姆应为同一个人。而马可代笔的公司是由提姆•卡文迪许开办的,他的哥哥正是邓霍普•卡文迪许,并且提到了“我兄弟在香港开的律师事务所似乎已经完蛋”,同时,提姆•卡文迪许还出版了《慧眼大人的神圣启示——新视觉,新和平,新地球》,也提到了慧眼大人用毒气袭击东京地铁并且资金被冻结的事。这与前几章的时间基本一致。可以说,马可的生活中充满着偶然的因素。因此他感慨道,“是偶然还是命运控制了我们的生命?哦,答案和时间一样相对。你在你自己的生命里,是偶然。从外面看你的生命,就像你正在读的一本书,自始至终都是命定。”本章的结尾,马可向着生活新的希望出发。虽然工作不如意,银行基本无存款,但是有了动力。

  第八章《克里尔岛》的“我”是莫,一位中年量子物理学家,她发现自己的研究被用于军事武器中,便叛逃了研究所并遭到追捕。她在逃亡中和谢芮有过聊天,正是《蒙古》中一笔带过的爱尔兰妇女。她也是《伦敦》中马可救下的女士。她躲避在香港的时候见过一个人的死亡,死者很年轻,突然瘫倒在地,那里竖着一尊银色的大佛,可以推测死者正是尼尔。最后前来抓捕她的正是被马可期满过的德克萨斯佬,莫以自己的黑色笔记本来要挟,与对方谈了条件,和老公一起被对方带走。不喜欢本章的笔调。

  第九章《夜行列车》完全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夜行列车”的DJ拜特是主角,在节目中拜特负责与打进电话的观众对话。直到动物管理员的出现,一切都出现了转机。动物管理员并非人也非无形,而是一种由设计者开发的程序,它把世界当做动物园,按照设计者设计的原则来管理世界。动物管理员功能很强,可以操控任意政府的电脑系统,当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动物管理员也遇到了道德与法律困惑,而他选择了拜特作为忏悔或者说交流的对象。有人把动物管理员当做是慧眼大师,而后者则说道“那个打电话的人是个严重的妄想狂,正被他自己国家的警察通缉”。本章中也出现了一个无形,把莫当做宿主,所以只有它知道动物园管理员的真实身份,讽刺道“你的全知神话被打破了……一个拥有你这么多资源的存在,怎么能相信你是漫游于世界表面的唯一无形的有感知能力的智能呢?”不同于《蒙古》在选择转生的无形,这里的无形有野心征服世界,认为其他的同类“在浪费他们的天赋。他们为了宿主而转生到人类的糠壳里去,在群山之中沉思虚无”。本章中的世界已经出现混乱,各种军事动乱和灾难,而动物管理员想成为秩序的维护者。动物园管理员在面临法律之间的相互矛盾中,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运行世界。不同于以往对此类人工智能的设定,此处的动物管理员并非单纯的依照指令,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困惑,甚至为了保全自己而先行消灭了它的设计者们。

  第十章《地铁》与第一章衔接,虽然有了恐惧和动摇,类星体继续在地铁中实施袭击。然而此时的类星体,已经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挤出车厢的类星体抬头之后,看到的正是“夜行列车”的宣传广告,“听FM97.8,与拜特•塞贡多共度长夜”。他的结局,留给读者遐想。与第一章相对应,类星体再次感受到“谁在往我的颈背上吹气?”而这句话,也在其他章节中出现过。那么吹起的是何人?还是他感受到命运的代笔?

  “小岛上的秘密躲着大陆人,但却永不躲着岛民。”这句话在《冲绳》和《克里尔岛》里都出现过。在《克里尔岛》的最后,莫被押上直升飞机离开时,作者在此写道,“地面变成陆地,陆地变成一座岛,克里尔岛仅仅是更大的一些岛和更小的一些岛中的另一座岛。”从这种意义上,那么任何一片陆地都可以在相对的意义上被看做是小岛,如此说来,任何秘密都躲不过岛民,也就是没有秘密可以存在。这也在动物管理员的身上得到了验证,凭借它的程序,它可以看到任何地方任何人的秘密。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秘密可言。

  本书的名字是幽灵代笔,而在本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了幽灵,也出了代笔者。代笔者的出版商说道,记忆的行为就是代笔写作的行为。如此说来,每个人的记忆就像是有人代笔一样,记录着个人的生活,因此,不存在绝对的真实。“我们都是代笔作者,伙计。并且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记忆。我们的行为也是。我们全都认为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但事实上,它们是被我们周围的力量预先代写的。”这也是本书的疑问,我们究竟是如何生活,是被人代笔还是自主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