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心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07 20: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读后感精选10篇

  《心》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68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读后感(一):这是个孤独故事

  夏目漱石,这次算是初次见面。好朋友说:“看过之后不大懂,你也来看看吧……”于是有了在图书馆里相识的机会……

  终于还是没有办法学究似的写出什么“真理”来。

  先生最后所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呢?先生为我展示的“黑暗人世阴影”是什么呢?先生希望在“我”胸中孕育的新生命是什么呢?

  其实多少还是可以理解先生的。在双亲离世,被血亲算计了财产之后,在由于爱情自私的背弃了好友K并目睹K的死亡之后……开始怀疑人生就很自然了吧?先生由厌世到厌恶自己过程恐怕是很痛苦的吧。于是“平时都是普通人,在发生了什么事情时,会一下子变成坏人”的思想产生也是很自然的吧?

  先生是矛盾的。胆怯的他逃离了故土,避免结交好友,甚至面对至爱的妻依旧无法放下心防……然而先生却又是渴望倾诉温暖的,在生命最后十天,他勇敢选择了将自己生平的所有讲述给这位“认真”的小友听。正如文中“我”所说的那样“能够爱,也招人喜爱,可是有人投向自己的怀抱,却又不能张开手臂紧紧拥抱——这个人就是先生。”

  先生死了,尽管很想用“让人心疼的”“可怜的”之类的词来评价,但是无论如何这样的词也说不出口。毕竟,他的死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是下定决心做出的决定

  尽管对于先生的死,我并不赞同。

  在我看来,自杀是逃避问题方式。有那样多的理由支持着生命,何苦要选择死呢?故事本可以有个更好的结局,为什么要以遗书的形式不了了之”呢?所幸夏目漱石早已对百年后的我做出了交代“不能明明白白的领会自杀的理由吧,那是由于时势推移而来的人的不同……所以是没有办法的。” 是的,生在二十一世纪的我,很难理解所谓“殉死”的意义了……

  这样看来,自杀对于孤独挣扎的先生来说似乎是一种解脱

  读过《心》,感想只有“真是个孤独的故事啊”而已。先生的“告诫”我宁愿用第三者的目光看待。因为真心对待每一个人,不管他的好与坏~我决定这样生活

  《心》读后感(二):我们都是善变的

  第一次看夏目漱石的书,刚翻开就被书中平实又细腻语言所吸引。《心》讲述的是一个经历家庭变故和朋友意外自杀的人,如何一步步厌恶别人,进而厌恶自己,最终走上自杀之路的故事。简单的故事情节,不简单的心理刻画和人性分析

  先生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家中独子,父亲热衷于诗、书和茶,在他少年时,父母相继因病去世,家产交由他最信任的伯父打理,因为信任,他对伯父完全没有戒心,把伯父当成自己唯一的依靠。后来,待他长大,想拿回家产时,才发现,父亲遗留的资产已被伯父挥霍很多,他通过其它亲戚,花费一番功夫要回余下不多的家产。自此离开家乡,再未回过。人是离开了,可是心里的伤害却伴随他一生,被最信任的人伤害,他心里也留下阴影,不敢再信任别人,总是对别人抱着怀疑的态度,并由此开始厌恶别人。

  后来他在东京求学,寄宿在一个太太的家中,她是军人妻子,是个寡妇,带着一个与先生年龄相当的女儿懵懂青年长期与少女朝夕相处,渐渐喜欢女孩,但是,因为他狐疑的性格,他始终未能明说。这时,他的朋友K因为和家里的矛盾,遇到经济困难,他提议让K来一起住,于是四人住在一起。K是一个果断的人,他看中精神上的修炼,沉默寡言。在这里,他也喜欢上女孩,当K把自己对女孩的态度向先生表明之后,先生开始忐忑不安,想到自己喜欢的人或许被K抢去,他焦急烦躁,最终为了得到女孩,他先下手,向太太提出娶女孩的想法,太太没有拒绝。而他始终未敢和K详说。最后得知真相的K,什么也没说,在一个夜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原来他厌恶别人,自从朋友死去,他开始厌恶自己。因为他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和伯父一样的恶人。

  先生说:“人的心地本是善良的,但是在某种情况下,顷刻之间就会变成一个恶人。”他最信任的伯父,因为钱,变成了一个恶人,无情的将他抛弃。而他为了爱情,又变成了一个恶人,无情的将朋友抛弃。

  不要说你是好人,不要标榜自己多么高尚。你没有变成恶人,只是因为促使你变恶的利益不够强大。人都是利己的,你总会在某个瞬间,某个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情的伤害别人。

  当年从延安回来的人,对宋美龄讲述共产党如何守纪和廉洁,宋美龄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话:“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尝到权力滋味。”事实果真如此,当共产党拥有权力的时候,毛泽东通过文革开始了一场政治的清算。这种政治的悲剧,就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文革,也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污点。所以,只要诱惑够大,人什么都能干得出。

  以前一直不明白哲学的用处是什么。最近看到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当一切有意义科学问题已被回答的时候,人生的诸多问题,仍然没有被触及到。我做哲学的方式中,哲学的目标是给出某种形式的表达,从而使特定的不安消失。”看到这句话,恍然大悟,哲学的意义就在与缓解人精神上的不安。我们追随着先哲的脚步,来探寻自己不安的答案

  一个朋友说,你每天别感慨有时间看点有用的。我知道从很多人的角度,我感慨的都是些没用的,有的偏执,有的又很生涩,每天花很多时间看书,写字,这些东西未来,对成功,对工作又有什么意义!是的,它似乎对工作,对世俗的成功没有意义,可是当我思考这些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放下了,因为意识到人性的善变,慢慢的放下那些伤害,原谅那些为了自私的目的伤害我的人。也对人抱着一种悲悯的态度,我们终究都是身不由己社会人,真正活的潇洒的又有几个……

  因为一直在想人生的意义,反而觉得人生无意义。生命活的是过程,让每一个当下过的充实就好。生命本来就是用来浪费的,只要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就好。所谓美好,人各有异,自己觉得喜欢就好。

  《心》读后感(三):日版罪与罚

  大和民族总是有种极端的倾向,表现文化上就是自虐式的细腻和狂热。最近看关于武士的动漫,既有樱花美人的温婉柔情,也有一言既出你死我活残酷决斗。本书前面各种铺垫,把后面的事态渲染的非常严重,当事人“先生”的心态流转刻画的非常细微,但是光看情节我总觉得单薄。他的行为总总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精神洁癖。看前言说这表现了当时日本知识分子的心理。莫名想起罪与罚,情节已经忘了,就记得主人公大段大段的精神剖析,沉闷而压抑

  另读长篇的大乐趣就是串联前面线索,然后结合后面故事进行解读。经常地,前文如果说 当时是怎样怎样的情形,某某某怎样怎样的欲言又止或者说了奇怪的话,而主人公没有注意,那么这个基本就是解读后文的线索。

  摘抄。

  “人在发生什么时,谁都会一下子变成坏人......天生的恶人在世界上是绝对没有的,大多数的好人,在发生什么问题时,会突然变成恶人,所以大意不得。”

  出于嫉妒,出于爱的占有欲,主人公觉得自己变成了最厌恶的恶人,总感觉双手沾满血腥。于是“当我认识到自己也是跟那叔父同样的人时,我突然摇摇晃晃地站不稳了。厌弃了别人,还厌弃了自己,我就这样变得不能无法动弹了。”

  在精神洁癖如此强烈者的心里,这样的煎熬至死方休。所以他死。

  《心》读后感(四):心的脆弱

  又读了一本日本文学,夏目漱石的《心》。总体感觉就是和中国文学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学都不一样,虽然夏目漱石与村上春树的风格也不是完全一样,可有一种共性在他们的作品里。

  《心》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它是体现日本人“菊与刀”性格的最佳读物。文字感情都很细腻,体现了人性的敏感与脆弱。作品中的主人翁“先生”,是一个忍受着自身不断自责所煎熬的品行善良的中年人,最后却自杀而亡,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作为给年轻人最后的礼物,也替自己的内心赎罪。

  发现书中的比喻也颇为奇特,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内。在此略记录一二:

  文:

  一走下海岸……由于来避暑的男男女女沙滩几乎在动。

  论:

  描写得很形象,能让人在心里放映出那样的景象

  文:

  先生的这种觉悟好象是种活生生的觉悟。那和一所火烧以后已经冷却的石造房屋的轮廓不同。

  论:

  这句比喻我现在还没理清,有没有朋友能为我解答?

  文:

  只是他的自白,像一座山峰似的云头,它把一种不可能了解真相的可怕的东西,覆盖在我的头顶上。

  论:

  他的比喻,要经过自身脑海的再创造,便可以鲜活起来。云,常常悄无声息地来到人头顶的上空。而先生的自白,给人一种无形的恐惧,刚好和云的特质相吻合,天衣无缝

  文:

  你的意思,不是以为人世间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为坏人的人吗?人世间是不可能有这种模子里铸造出来的典型坏人啊!平常都是好人——至少都是普通的人,就是这种人,在发生了社呢们事情时,会一下子变成坏人的。这才可怕呢!

  论:

  虽说有点以偏盖全,但也不能说是不无道理呢。总觉得他和村上一样,喜欢拿较长的一段文字,塞进主角的嘴里,感觉挺奇特的,貌似随意说出来的话,但我觉得是经过仔细总结的。所以也把他们书里的那些主角,看作是和平时见到的不一样的人呢。爱思考,不时常说话,说的话也总是不拘一格,是那些主角的特征,就我现在读的这两本看来。

  文:

  “你不要是把我的思想意见等等和我的过去混为一谈了吧。……不过,一定要把我的过去在你面前完全讲出来,那可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觉得不是另外的问题。先生的思想,就是先生的过去所产生的,所以我倒是把重点放在这上面。如果把两样东西分割开了,对我就几乎毫无价值。如果仅仅给我一个没有附上灵魂的泥人,那是不能使我满足的。”

  论:

  喜欢书里面的一些讨论,总使我感到很有意思。好象是纯理论的一些争辩,却又和情节环环相扣,连接得十分紧密。还有最后一句的比喻,也很贴切。发现我所读的这两位作者,都很喜欢用比喻,而且不是相类似物的比喻,而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事物,他们能将她们拿来做类比,让人乍一看显得相当突兀,可仔细一思考,又觉得合乎情理。就是这么神奇。而且往往是拿具象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我觉得这样的比喻才更难控制,也就更难得碰到了。

  文:

  我又觉得这张站在过去和未来中,划分了过去和未来的毕业证书,竟是一张好象有意义、又好象没有意义的奇怪的纸。

  论:

  十分同意他的看法

  文:

  正门里那盏亮着的电灯,本来是有光线从门缝中漏出来的,这时噗的一下灭掉了。先生夫妇好象就这样组进里边去的。我也单身到了黑暗的外边。

  论:

  感觉这句话显得格外凄凉,好象作者对于自己不能走入先生的内心,总像个局外人,是那么郁闷的一件事,甚至有些伤心。亮堂的里边,和黑暗的外边,自然而然地让人产生距离感,词句简洁,效果却更明显

  文:

  我在那里领教了他像啤酒的泡沫那样气势惊人的议论。

  论:

  很明显,是在讽刺。比喻显然相当形象,用泡沫的那样虚张声势华而不实的的特质,来比喻对方议论的空洞无聊,绝对精妙。

  好啦,明天读一读夏目漱石的另一本〈门〉吧。

  《心》读后感(五):真实

  在看此书之前,我对夏目漱石一点儿也不了解。准确的说,我看的关于夏木先生的书就是从这一本开始的。夏木先生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讲述了“我”和一个“先生”的事情。整个看书的过程,我习以为常的将书中的“我”当作了夏木。我甚至为书中的“先生”感到欣慰,此时在天堂或者火狱中的他要是知道身前他居然认识这样一个小毛孩在今后对于日本文学来说居然有着这般重要作用。这个先生一定感到非常激动以及欣慰。

  但是,当我看完这本书,去搜集夏木先生的资料时,却发现书中的“我”并不是夏木先生,那一刻,留给我的,除了对夏木先生写此书的用情至深所感到震撼之外,居然还有那么一丝的遗憾。遗憾书中的“我”居然不是夏木先生。

  《心》读后感(六):愿留下一抹无暇

  “我”与先生相识在镰仓海滨浴场,之后慢慢熟稔,成了先生府上的常客。然而先生始终对自己的过去讳莫如深,对昔日性格大为转变的原因三缄其口,而夫人也是不知其意,早已伤神多年。先生是寂寞的,先生自己曾直言不讳地承认,且坦言好多次。但”我“想了解先生这种心态缘何而来,究其本质必然有因,可是先生依旧是推脱,仅言之时机不对,到时自会告知。

  先生自双亲离世,至叔父背叛,感受到人世间的恶,带着怀疑的眼光继续在世间生存。自信自身还是善的,别人即使恶,自身终究是站得稳的。然而在K君自杀后,先生幡然醒悟,自身也是恶的,并非洁白无暇,污点早已蒙上心头,只是未曾意识到罢了。原先看似稳固的信念不断土崩瓦解,先生终究是站不稳了,无法支撑身心,没有能力再向前迈一步。身心俱疲,然而生活继续,先生失去了以往的进取心,似垂暮之人,似游魂般,时光荏苒,了无生气。

  羞愧心要求先生自白天下,但对妻子的爱慕与呵护却要求先生一再隐瞒,内心的盘算、争斗、煎熬,却始终下不定决心。末了,先生还是选择了自绝于人世,选择了让妻子成为不知情的那个人,那个保持纯洁无暇的人,那个没有沾染污秽的人。

  【注】禁止转载

  《心》读后感(七):一生何求

  不谙世事的正太在海滩偶遇沉静阴郁的先生,顿生仰慕之心,偷窥之,跟踪之,终于成功搭讪,倾慕之情与日俱增。短暂分别后,正太难耐相思之苦,遂前往东京拜访先生,再续前缘。随着见面次数的递增,正太愈发难控汹涌情愫,先生却始终冷静持重,保持疏离。正太察觉到先生心中隐藏深重的悲伤,这种悲伤先生的夫人亦不知晓。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正太决定探究清楚此事,融化先生内心的坚冰。

  “我作为一个男人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满足你的。而且由于某种特殊的情况,我更是一直不可能给你以满足。恋爱是罪恶。”先生如是说。正太愈发好奇,意识到自己曾陪同先生拜访的坟墓与此事有着莫大的关系。这座坟墓是存在于先生头脑中的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妨碍两人自由交往的重大障碍。正太思索良久,计上心头,决定从先生的夫人入手,终于打探到隐情:先生自从至交好友K先生自杀后便性情大变,陷入阴霾。正太自此愈发温柔软款,却始终难以缓解先生对故友的愧疚和思念。百般权衡后,先生最终抛弃正太,留下遗书,细述与K和妻子之间三角情缘后,殉情身亡。

  走笔至此,好吧,如果我说以上就是我看到的《心》,一个有恋父情结的正太和一个对死去情人念念不忘的中年大叔之间以悲剧收场的虐恋情深,夏目漱石肯定想掐死我,借助于他附身的37岁家庭主妇的手。

  《心》读后感(八):很重的人生

  某日黄昏,学校人已散尽。我在校图书馆里看见这本小小的书。它的封皮是破旧的青蓝色,纸张已经全部泛黄了。

  先生

  刚看第一部分时,觉得先生这个人尤其闭塞。他厌恶自己,厌恶世人,厌恶爱情,她的妻子深爱他他却让她深受不解他的痛苦。那时候我觉得这样的作品意境真狭,一看就出自一个岛国作家之手(真抱歉,那时持有偏见),可依然被夏目漱石清冷平淡的叙述风格抓住。随着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的阅读,我的心越来越沉重了,因为先生的命运终于完完全全的铺展开了。第一部分先生的厌弃之苦得到了解释。此刻的先生已经不再是一个悲观厌世者的形象了,而成为了一个从不谙世事到被亲人欺骗又到深受自己人性中恶的压迫的无辜的世人。先生因恋着善而痛苦自绝于恶,他是崇高的,但他的自杀却是他在迫不得已中对人性的承认,这种软弱是每个人都无从摆脱的。

  “我只是深深地感到人的罪孽,那种感觉使我每月去上k的坟。那种感觉使我看护了妻的母亲。而且那种感觉又命令我要和颜悦色的对待妻。我为了那种感觉,甚至还愿意受不认识的路人鞭挞。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进展下去,又觉得与其受别人鞭挞,更应该由自己来鞭挞自己,而与其由自己来鞭挞自己,又产生了应该把自己杀死的念头。没有办法,我只好下定决心,把自己当作已经死了似的活下去。”

  先生为妻苦,所以他在遗书的最后仍嘱托我永远不要把他的事情告诉妻子而要永远给予她一个“纯净洁白的回忆”。

  我(少年)

  在小说刚开篇时,我也是一个如先生年轻时那样不谙世事的少年,但我却对这位神秘的先生有很深的兴趣,那兴趣就来源于对人生未知经验的求索,渴望从“人生中获得教义”。而少年的生活终究摆脱了年少的欢快,逐渐变得沉重,这主要在第二部分中体现。第三部分中先生的遗书后,已经没有少年任何的话语。

  在先生走后,少年迎接的是怎样的人生呢?

  先生与少年的命运似乎有着某种共通,而先生与k,与少年的父亲,这种种人的命运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不多,但彼此间的关系之复杂,还很值得进一步的阅读与思考。每个人物都怀有一种共通的对生之沉重的态度与精神。虽然这本书气象上不足以称宏大,但夏目漱石对任何人都要带上人性的枷锁的悲悯,尤让我感动

  除了人物外,小说的结构与叙述角度也很知道考究。本书值得二次阅读。

  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小书。北京的傍晚,寒风寂寞地吹着。我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捧着这本书看,还是牵挂着少年的未来。

  《心》读后感(九):【摘录】+【感想:悠长假期,孤独低吟】

  【平静的绝望,冷酷的剖析,突然的迸发。一个被社会规则驱使的俗人,而且没有自我放逐的理由,所以不得不为着自己的孤独苦恼。而我们的心,如此空虚,有如此充实,循着心里想的,有时如此善念,又是如此恶毒。小说里描写的孤独,既不夸大,也不刻意掩饰,只是真切。将我们的孤独推得最远的还是恋人,在信赖的她面前留下我们最光辉的一面,有些时候,善意的谎言减少了人生的摩擦,又有些时候,开诚布公的真实却如此诱惑我们追寻真善美的心。人就在不断的选择的矛盾中,戴上面具,焚烧过去,武装自己。悠长假期,孤独低吟。】

  - “过去那种在他面前的屈辱的回忆,这回将使你把脚踏在她的头上。我就是为了不受将来的屈辱,才拒绝现在的尊敬。我宁愿忍受现在的孤独,而不愿忍受将来更大的孤苦。我们生在充满自由、独立和自我的现代,所复出的代价便是不得不尝尝这种孤苦吧。”

  - “我不愿争论。男人就是好争论,好像很有趣似的。以为空谈一通就能解决问题。”

  我把人生看成是无常的,把人的无所事事的天性轻薄,看成是虚幻的。

  - 经常在朝夕相处过于亲近的男女之间,会失去相爱所需的刺激的清新感觉。正如闻到香味只在焚香的一瞬间,品酒只在刚喝的一刹那,爱情的冲动也只存在于倾刻之间。一旦平静地度过这一阶段时,越来越驯熟,可是增加的只是亲密,而爱情的神经却渐渐麻痹下来。

  - 我现在不是还兴奋着么?我相信用灼热的舌头叙述平凡的道理,要比用冷静的头脑分析新鲜事物更为生动。因为人的身体是靠血液的力量活动的,而语言不仅能传导空气的波动,还更能强烈地摇撼那顽固的事物。

  - 我心中产生一种信念,不管世人如何,我本人是高尚的。但是当我意识到,因为 K ,这种信念已毁之殆尽,自己也不过是个同叔叔一样的人时,我突然惶惶然了。一向厌恶别人的我,也终于厌恶起自己,动弹不得了。

  - 酒虽然戒了,却什么也不想做。没有办法,我只好又读书。但读书也不过随便翻翻,任其自流下去。妻常常问我为什么用功,我只能报以苦笑。然而当想到,连世上自己最亲爱的一个人,都不能理解自己时,便不免悲伤起来。当想到有办法可以使她理解,却又拿不出勇气,就越发令我悲伤。我非常孤独,常常觉得在这个处处隔绝的世界上,只住着我一个人。

  - 我这颗抱着已经死了而活下去的心,时常由于外界的刺激而激奋起来。但是,当我正决心向一个方向冲出去的时候,好象不知从哪里钻出一股可怕的力量,突然紧紧地揪住我的心,使我丝毫动弹不得。而且这股神奇的力量压抑着我,似乎在说,你是个没有资格做任何事情的人。于是,这一句话就使我顿时颓唐了。过了一会儿,我正要重新振作时,又被紧紧勒住。我咬紧牙关,怒吼道,为什么总是纠缠着我!这股神秘的力量冷笑着说,你心里很明白嘛!我又变得沮丧了。

  《心》读后感(十):人艰不拆

  真奇特,这么简单的故事,简单得我都要弃书了~但是那人性的剖析,折服!

  人的利己心啊,确实如此。但利己心这种东西真的是值得斤斤计较讨论的么?觉得利己心是可以理解的呢,只是不能理解那些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不禁想起追了一半的日漫《寄生者的生存法则》。当那些寄生生物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生物间的食物链该怎样用道德去评判?无解呢。

  然而,这确实很为难向先生这样的有精神洁癖的人啊。觉得自己很多时候也有精神洁癖,可这个世界就是混沌~ 做人呢,还是不要想太多,不要执着太多,不要计较太多。像那个背着女子过河的和尚,背也背了,河也过了,那就该放下。

  书中的悲剧太多,但其实并不喜欢悲剧。希望每个人都有幸福的结局,哪怕是小说。所以会想,怎样才能避免悲剧呢。叔侵吞先生的财产导致了先生对人性的怀疑,K向先生自白后先生耍小手段导致K的自杀,先生因为放不下自己的耍手段行为终导致自杀其妻子也必然不幸。

  感觉终于找到了答案。就像那个妻子问丈夫我和你妈同时掉河里,你救谁的傻逼问题。不能选,怎么选都是错。最好的办法是避免那样的情景。是的,从绝境逃生的妙计应该是最初就不要陷入绝境。人都有黑暗面,所以不要给那黑暗面露面的机会哟~预,则立。

  但这,其实也是一种逃避吧~虽说不应用测试去证明些什么,但测试确实能证明什么。但与之矛盾的是,测试多了也就废了。而且,很多也是避不掉的。就像“我”父亲重病,兄弟甚为流露出的等死之感,真真让人寒心~

  真是人艰不拆啊!

  :看了夏目漱石的这小说,真是忧桑~ 他揭示了人性的黑暗,却不为读者找到出路- - 有出路么? 昼夜同在,善恶同根,最后这个问题也真是傻哈~

  :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作者写得太入目,让我做噩梦了啊啊啊啊啊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心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