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花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寻花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15 20: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花经典读后感10篇

  《寻花》是一本由孙未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45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2006-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花》读后感(一):关于行走关于朋友关于爱

  继安妮之后,又轻易喜欢上了她。

  孙未。《寻花》。

  关于行走关于朋友关于爱。

  Google一下,网络上有铺天盖地关于她的评论。都是喜欢

  于是不在那些专业书评人后面班门弄斧了。

  就短短两个字“喜欢”。

  很羡慕那些可以自由开始旅程的人。

  总觉得,需好多的前提条件舍得和放下。

  我都做不到。

  只有坐在这里敲字羡慕的份。

  羡慕他们有大把大把的旅途美好难忘

  她的身体带着严重疾病,还是乐此不彼的徒步行走或是驹车劳顿

  向滇藏而行,向遥远梦幻圣境。结识善良淳朴的朋友。

  她是个早将将生死看淡,心灵纯洁的人。

  祝愿她能安好,不受病痛折磨。还有她那拍摄记录片的朋友。

  觉得自己甚是渺小,甚是平庸......

  “我不愿与你,从此失散在世界的两头。”

  《寻花》读后感(二):作为间离效果的旅行

  春天时候眼睛不舒服,整整一个月没有翻过闲书,每天下班做做家务、散散步、十点钟睡觉,凭空多出的时间让人手足无措。然后我去重庆一个星期,手边只带了一本薄薄的小说,叫做《儒尔和吉姆》,它字大、开本小、平装、适合携带,而且真的很好看

  我曾经想过给《儒尔和吉姆》写个书评,想出一个彪悍的标题:“穿越短的裙子表情要越镇定”,因为就技术来讲,这本小说实在不动声色地写情色的一个典范。不过当时,我显然弄错了这部小说背后的东西:这并不是洛丽塔式的天真无耻作者亨利-皮埃尔·罗什写这部小说时,已经七十四岁,褪去年少的矫情和中年的闷骚,他的文字岁月的明矾沉淀,他不动声色地让写那些耗尽激情生命的小说人物,让暗流潜于冷静的文字之下。

  在远离地面三万英尺的高空,我读着这部文字简单却蕴含巨大激情的小说,飞机到达重庆机场,在灰暗的天空向下俯冲,我闭上眼睛,耳朵轰鸣。在轻微失重的状态之下,或许你离头顶星空内心法则更近。

  就广义来说,我们都是宇宙中某颗叫地球的行星上面的旅客。我们这些渺小的不安分的生命,常常想要逃离、背叛,然后又怀念。没有目的并且忘记来时的路,叫做流浪。偶尔出逃但心里妥帖地记着家园,这叫做旅行。旅行者的思绪在时间和空间的纬度无限延伸,但无法逃离自己的时空,我们活在当下。

  天光渐渐长了,到夏至最长,然后又渐渐短了。陆续又读了些书,那种强烈阅读体验,直到我读Pontalis的新小说集《Elles》时,才又一次迎面扑来。

  ontalis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萨特的得意门生,1924年生,现在已经83岁了。

  Elles,意思是她们。那些流水一样从他生命中逝去的女人们。一个功成名就老年人回首,最难忘的还是他经历过的那些美好的女人。他的文字深谙世故,练达圆转。在有的短篇里,他推说是别人的故事,但我分明看到他在写自己,他的态度又眷念,又豁达,实在太可爱了。

  这些老作家青年时代隔着遥远的距离,由此产生了布莱希特所说的“间离效果”: “它能使人认识对象,但同时又使它产生陌生之感”。

  这就像摄影里的长焦镜头,拍出纤毫毕现层次分明的画面,可是摄影师离得很远很远。

  他们都像隔岸观火般看自己曾经的爱恨。

  他们都是老去得很可爱的那一种人,褪去铅华,返朴归真。张爱玲也是。她年轻时候比喻绵密、文采华美,可是我更喜欢她老去之后的文章,不再费心去构思妙语,却往往于不经意处,一语道破实质

  “有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她想。”(《同学少年都不贱》)

  一个人寂寂地在人生路上,磕磕碰碰地走了这么久,还肯这样去想,老去的张爱玲,让我觉得很单纯。历经世事的单纯是可贵的,是可靠的。那种单纯是低低的、从尘埃里开出的花朵,而不是空中的蜃楼。

  天光又渐渐短了,抓住夏天尾巴我想去云南。

  在时间的维度,我们有明确的始终,所以是不折不扣的一条路向下走的旅行者。而在空间上,我们的旅行是建立在对自己的生活眷恋之上的,对日常的小小背叛,你张开双眼,到处走走逛逛,无非是为了日后有东西回味和珍惜

  我在考虑,要带什么书上路呢?

  小友向我推荐妹尾河童的《旅行素描本》,我拒绝了,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头名字。我们在大事上规规矩矩,小事上难道还不能任性点?我不喜欢这个日本名字所以就是不读就是不读就是不读。

  手指在书架上面划过。

  太厚太重的书不能带。

  有硬壳的精装书不能带。

  太简单的书不能带,不然第一天花一个钟头看完了,剩下的行程怎么打发?

  太难的书也不可以带,好不容易休息一下,还要折磨自己的大脑吗?

  挑来挑去,只知道一定要带的一本书,是孙未的《寻花》:

  字大、平装、表里如一柔软、适合携带,动人,还可做云南自助游攻略之用。完美!我要去看她看过的最美的花海,我要去丽江的菜市场新鲜蔬菜味道,我要代她去向雨崩的阿成问好,我要看“一路驶去,大地如席,天如盖。地平面在不断上升,四周的雪山在不断下沉,直到地与天的交界已经消失了所有山脉,只有几峰银色的山巅,远远的,与我面对。”

  在漫长的旅途,如果天黑下来,我会想起《寻花》里那个非常美好的句子

  “在那片浩瀚的黑暗中,我又想起了你,往事鲜花开满原野。”

  http://gallimard.blogcn.com/index.shtml

  《寻花》读后感(三):你在何处躲藏?

  去年夏天从《新京报》知道了此书,被故事的开头吸引,又因为鲁豫的推荐,我一直在当当网上寻找,将近一年了,终于买到了第二版。拿在手里的感觉非常好,广西师大确实存在着一帮家伙懂得图书装潢,我甚至都想象着这家出版社究竟在桂林市区的什么位置,是否大树环绕,抬头可见青翠的群山。一直以为“寻花”是寻人,结果我错了,作者其实什么也不寻,她只是在寻找未来足迹,在她既波希米亚又布尔乔亚的富足生活中寻找未来的记忆。我有些嫉妒愤怒了,特别是书中的故事非我所愿,又絮絮叨叨地探讨生命的真谛。其实书中没有故事的,只是她的日常感慨和游记心得,给不了我什么启迪刺激。因此我不是很高兴了,认为她是无病呻吟,矫揉做作。生活其实是很平凡的,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任何人任何事。如果字里行间把生活写得不平凡了,恐怕是温情泛滥了。如果作者愿意把大量充斥书中的心得和感慨去掉,只是平静地叙述去丽江、梅里雪山等地方寻人这一个故事,应该是一本很好的小说。当然了,花个周末的时间耐心把它当游记和散文读一读,也是开卷有益的,特别是开篇不久的那句话“往事如鲜花开满原野”,让人好生羡慕。前些日子一个老朋友去了一家清吧听老歌,发来短信,也有类似的感叹。丽江,打算今年再去一趟,8、9月份野花正是盛开的季节吧?孙未说的,它们都很茁壮,都很从容

  《寻花》读后感(四):《寻花》摘抄

  (不是从网上拷来,而真的是当时边看边摘抄的。我想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吧。)

  有一种关心,会把别人的身体,当作自己的,会把自己的心,当作别人的。

  你的病痛瞒着所有人,包括你的父亲母亲,和妻子。很久以前,你就搬出来独住,借口失眠。你不想让你的家人习惯了你表面的强壮,乐观,和我形我素的家人,时不时地看见你疼得面无人色,看见你憔悴无助,看见你全身抽搐倒在脚下的地上,看见你昏厥,无知无觉。你更不愿你的家人,为了尽他们的责任,而限制你最后的自由。

  现在,你已经过了保质期,剩下的时间,你交给工作。你有自嘲,说你这样一直贱命的鼻涕虫,没理由留不下一行足迹。

  你调侃着,用北京人特有的,那种满不在乎幽默感。我笑着,却在电话这头泪流满面

  再一次病势沉重,昏沉中,忽而见你说要离去,走入层层叠叠的远山中,光在烧,你瞬间坠落。我无数次惊醒过来,冷汗涔涔。

  看着手机屏幕上,一行行显示出来的字,我有一种疯狂念头,想要将你的痛,转移到我身上,想要将我所剩的生命,一并给了你。

  若你去了,你留我平安,又有何用?我们还是分离,隔着此岸和彼岸

  我真的没所谓只看你最好的一面,你的明朗和黑暗,我的身上都有。

  我们的时间何其短暂,这即将燃尽的光芒转瞬即逝。在一切归于熄灭前,我很想与你一同看这场烟花,也许我们彼此的烟花,会在我们的视网膜上从此留下印记,让我们有理由从此藐视黑暗。

  你总是太在意我对你的观感。我很想告诉你,如果要我评价,你是成功失败强大虚弱温柔或孤僻,我只会对你说,因为有你和我同在这世上,我觉得幸福

  我有一个天真的愿望。我望你有一天,终于信赖了我对你的关心。当你发现,我对你的关心,不需要你为我做任何来交换,不需要你表现得更好去争取,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去,你是否就信了,爱。

  某个黄昏,走出医院的住院楼,天正暗下来,墨一样的黑色,从城市上空压下来,光亮一线线隐去,就如病势渐沉时,感觉生命在一丝丝被抽离。

  我说,我要见你。

  你回,见与不见,有何分别。

  我说,我要见你。

  你回,何苦相见只为分离。

  我说,我要见你,只要遇见过,就有意义

  时间在走,不愿停留。

  你的右臂忽然间开始颤抖,你的笑凝固了,你很慌张,但是无法遏制。你用左手使劲按住右手,就像按着一只要挣脱飞去的鸽子。你不住地用眼角窥视我的反应,却避开我的眼光,你紧张着我对这番情景的观感,甚于病痛。

  从此以后,常觉岁月黯淡,身旁空旷

  让我们最后,再一起喝一杯吧。你的笑容温和伤感

  我不能移动了,也不能言语绝望的感觉更紧地抓住了我,令我周身如陷冰窖,我知道,结局来了,就在今晚,不管我们何时饮尽这一瓶酒,最后的时刻总会来。这一次的相隔,将是永远,我们将永在两岸,死亡的世界里不会再有日出,而我们终于无法相望。

  我知道,我应该保持笑,面对你,可是我禁不住流泪,封闭日久的悲伤,忽然间无力再遏制。火热的眼泪顺着我的脸颊而下,我醒来了,凌晨六点,我在枕头上痛哭失声。

  八时,风和日丽,大巴准时出发,载着我继续我的行程。

  我看见了最广阔无垠蓝天,明镜如洗的蓝天,遒云翻滚的蓝天。我看见了流云般连绵的山,利刃削过般磅礴的山,冰封雪冻的山,云雾缠绕的山。我看见了无边无际湖水映着天的湛蓝,雪白沙砾扑满的荒漠中开满了紫色的花,绿如凝脂般的草原中散落着如星斗般的黑牛白羊。

  一路驶去,大地如席,天如盖。地平面在不断上升,四周的雪山在不断下沉,直到地与天的交界已经消失了所有山脉,只有几峰银色的山巅,远远的,与我面对。

  在那片浩瀚的黑暗中,我又想到了你,往事如鲜花开满原野。

  真正地爱过,是会让人触摸到永恒的。那个人,十年,二十年以后,仍然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回首时,惊觉那种心动,近如昨日,惊觉岁月流逝,短若一霎。也许今天,故人已经散落在人海,往事早已风飘云散,那不变,却如许坚硬,还在我们心深处。

  陷入在野地中,我们几乎被无边的长草淹没。天却意外地明朗起来,云散日开,蓝天再次如洗。斜斜的阳光传递着暖意,广袤的野草地闪闪发光。

  远处的群山脚下,我们可以望见那个美丽的村落,浓郁绿意中土黄的墙垣,暗红的屋梁,青黑的屋檐,小小的遥远的村落,沉睡在大山怀抱中,辽阔山野的那头。

  http://www.blogcn.com/u2/33/82/gallimard/index.html#

  《寻花》读后感(五):那片开满杜鹃花的所在

  周六,因着要会一个人,因着要等一个人,于是四处逛着,买了书,找了咖啡馆坐下。

  久光百货对面的咖啡店,座落在静安公园旁,四面是玻璃,甚至可以打开,我的左边,是绿树成荫,我的前面,是人来车往。

  拿铁淡而无味,好似是掺了很多水,不过香气仍然宜人,一饮而尽。

  本来是去找《美国众神》的,明明电脑里显示有,店员带领我翻遍书店,仍无踪影。于是购得《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和《纽约三部曲》,付账的时候看到《寻花》,也一并拿了。

  有时候,买书也是一种缘分。偶尔在另一本书上看到的蛛丝马迹 ,偶尔在杂志上看到的令人心动的书封,在合适心情,悠悠在书架之间找来- - - - - ,就算回家不读,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这恐怕是我始终不喜欢在网上买书的原因,目的性太强,等到整包书送抵家中,恐怕连包装都懒得拆,就束之高阁了。

  当然,你也可以说,也许我爱的并不是书的灵魂,我爱的,只是追寻它的过程。

  就像《寻花》这个名字,真的等到看到满山杜鹃了,也就无味了。

  络腮胡子摄影师的故事,我已经看过。我也曾经爱过那样一个无望的人,经由他,才得明白原来自己生命力茁壮。作者既不愿意称之为爱情,我们只能简而以“爱”概之。也是只是简简单单的爱吧,象上帝爱世人一样的爱,让他活下去,我则不足惜。

  公园里有两位新娘子,穿着白纱裙走出来,前面是摄影摄像,后面是两个准新郎,周六是阴天,我不知她们会不会对没有阳光的新婚照满意,我甚至想,你看,连婚纱照也是命中注定,没有太阳便没有太阳,怎样补救都不成的。

  也许电脑是可以制造那一丝穿过林梢的阳关,斜斜挂在新娘的眼角和眉梢,但是在记忆里,穿白纱裙,在公园里甜蜜地依偎着的那一天,是阴天。

  低头看书,书里写到那个整天打游戏,抬头就喊老婆做饭的大律师老公。

  奇怪的是,我也与那样一个人相处过。相聚的时间很少很少,最经常的活动就是吃饭,仿佛总是在上一顿饭的时候,计算着下一顿饭的时间。有时候等得太久,饿得满世界找水来填饱肚子,向来要作怪的我的胃,遇到这种情形居然也不敢发飙,结果时日已久,倒锻炼出个铁胃来,为日后的加班提供不少便利。

  终于去吃饭的时候,我满心欢喜地要与他独处,结果上菜前的大段时间,他便摸出游戏机来打,有时候吃饭也不抬头,我把菜夹到他碗里,他抬头吃两口-----继续打。 开始几次我会生气,生气也没用,游戏机里的情敌不能挖出来痛扁一番,结果养成习惯随身带书,要不然就去报亭买,不能买一般的报纸,要买厚厚的小说界,译林,万象之流,肯定也能混过一顿饭去。

  也没觉得特别不好,只要在一起,就算是好的吧?

  想着那个大脑袋的家伙,想着那样的情形,想着有时候我赌气把好吃的全部挑掉,他毫无察觉地一手抓着游戏机,一手把剩下的菜放进嘴里

  突然发现,已经泪流满面。

  只好假装看着玻璃外面。

  透明玻璃的倒影与外面总是相映成趣,同一个方向,不同的镜像重叠在一起,似真似幻,以前常想用相机拍,非常难捕捉到,在照片里,总是有一方完全地模糊不清。

  我非常非常喜欢镜面反射,我总是试图用相机来停留那一刻,我那么喜欢在地上的水面看见天空,在奔驰的后视镜里看见山门,在豪华酒店的大堂立柱里看见门外的乞丐。在镜子中,什么样的组合,都有可能实现。

  这次从公园里出来的是推着轮椅的老爷爷,轮椅上的,是歪着头,四肢无法动弹的他的妻子,一个孩子穿着桃红色的轮滑鞋从他们身边经过,情形格外动人。

  我的对面,是一个漂亮的女子,正在讲述旅途种种趣闻,对面的男子显然对她有意,他的脚在桌子地下,微微颤抖着,手则笨拙得用一个奇怪的姿势放在桌面上。

  我要等的人,显然误点了。

  《寻花》严格来说,并不是我喜欢的那类书,如果我只是在书店里草草翻阅几页,又或者只是看了一篇擅长市场营销的书商写的评论,我会把它视作三分读者文摘的励志,三分罗兰小语的悠闲,以及三分美女作家的炒作的那类书。

  但是有一天早晨,我在如厕时分翻开刊登着《两岸》的一本杂志,我却在马桶上流着泪看完了。正如我在这个人来人往的咖啡馆,毫无顾忌地流泪而用完半包餐巾纸一样。

  有一次我与桃花讨论孙未,我说她是那种勇敢的人,自己可以生产出许多爱,哪怕给与别人再多,也不会枯竭。桃花说她并不是勇敢,只是“纯善”,我突然觉得桃花说得对,这也许叫“无知者无畏”,这种无知,只是对于人与人的那些相互防备,相互猜忌,相互算计的无知。

  最早读孙未的时候,难免把《寻花》跟《莲花》放在一起比,你看,都是追求一种未知,木里和墨脱,都是令都市小白领向往蛮荒之地,都是一段无望的爱情- - - - -

  但是安妮宝贝是那种不肯把自己交与别人的人,对世事洞悉,是别人堤防,是那种,就算有无数的爱,仍然填补不了内心空虚的人。而孙未,则是一味的单纯,就算是生与死,也没有格外的惊心动魄,是那种就算付出很多很多的爱,内心仍然充盈的人。

  我等的人也快到了,书也快看完了,太阳也快下山了,肚子也快咕咕叫了,一天也快结束了。临走的时候,我突然想起那张满山杜鹃的照片,很象我高中时代贴在日记本上的一张明信片,我还用另外一页日记,将明信片贴死在两页间,在伪装起来的那一页上写道- - - - - “廿十年之后,再打开”。

  那就是一张满山杜鹃花的照片,杜鹃花的中间,有一间茅草屋,我买到那张明信片的第二天晚上,做了一个梦,白发苍苍的我,生活在那片杜鹃花中的茅草屋中,梦境如此真实,年少的我,把它当作箴言。

  《寻花》读后感(六):浮尘花开

  “我们就这样一路长大,我们一路丢失。如果说还有一些剩下的,能让我们在原本无关的轨迹中相遇,也许是天真。”

  就是这种天真,让一个又一个原本匆匆的人在旅途中交汇,擦出绝艳的火花。

  走走停停,且行且安。在一场又一场旅行中,在那段悲情的寻找途中,生活的画卷渐渐展开,文字开始跳跃出连续的音符。

  这是一位诗者的低吟,亦是一个灵魂的告白。从一开始,便能瞧见绮丽的风景,心就逐渐安静下来。

  在冬日的深夜,燃一盏暖黄的灯,倚床一字一句将淡白纸上的一切读进心中。看着文字在孙未的笔下绽放出最美的姿态,仿佛所有的喧嚣都离去,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开心或悲伤,无人得知。

  一切开始于那个络腮胡子的摄像,执拗而天真的人,为了找寻心中最美的景象,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美丽,于是一个人固执地前行。他不顾自己衰弱的身体,亦不理会好意的劝告,甚至是不与整个外界联系,踽踽独行。那样子像极了荆棘鸟,将自己钉死在最锋利的荆棘上,死前唱出凄美哀绝的歌,催人泪下。

  将生命奉祭给梦想,最崇高却最决绝的选择。

  于是他离开所有人,开始了自己的生命之旅。像夏天的雨滴一样,转眼消失无息,生死不明。

  作为知己的作者,却总是与他错过。仿佛是河岸两侧的人,守望着彼此的灵魂,鲜有交汇。他们的命运似乎紧密相连,一个坠入黑暗,另一个也将万劫不复。于是,在担心与希望中,她开始了一场悲伤的寻人旅途。

  沿着记忆中的路线,亦是之前策划好的路线,一站一站走下去。北京、广州、天津、安徽、上海,武汉、长沙、西安、丽江、雨崩、梅里雪山、尼泊尔,行程紧凑累人。由北向南,跨越上万里的距离,只为一个人,纯洁感人的故事。

  从干燥灰蒙蒙的北京出发,从祖国的心脏开始。中途的点点滴滴,汇聚成海洋,挟裹着悲欢离合。

  如那些脍炙人口的说法一样,最美好的是不是到达终点,而是一路上的风景。

  生过病,亦见过别人的生死。旧疾突发,新病相连。在那场可以算作大病的历程中,尝试了从未有过的痛楚。身体仿佛不属于自己,连一寸肌肤都不能控制。亦是在那场搏斗中,懂得生命的真谛。

  “最痛苦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失望。”病着的身体自然是苦痛难当的,然而这不是最令人绝望的。那些痛纠缠着身体,却尚未及内心深处。那个时候,该是淡然的,连身体,连生命都不曾放在眼里。呵,对性命如此云淡风轻的人,世上恐怕难有几个。

  只是,失去了他的消息让她痛苦了。连续的不知所踪,虽知他一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心却空荡荡的,找不到重心。没有什么比等待更折磨人,是生是死,不能问个明白。一路上担心着,提心吊胆都只为见上一面,现在却连下落都不知道,扎得人心口出血。

  继续带着悬着的心走下去,不去管是否有结果,有目的地便是极好的。

  最温馨的时刻便是和老公在一起,温馨不知不觉蔓延,连空气中都充满幸福的味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然没有热恋的疯狂,甚至连生病都未曾表示过深切关注,但当她愿意在深更半夜净手炒菜时,当他们如初恋一起走在在深圳的大街时,所有的风景都变得赏心悦目。相濡以沫,一起变老,从来都是恋人间最美的结局。

  跌跌撞撞的路上,依旧在寻找那抹坚韧执着的身影。与此同时展开的,是曾许诺的资助。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到头来所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罢了。除了父母,没有人能为自己付出一切而不求一丝回报。

  然而她却在不停奔波。头绪纷杂伤人脑的洽谈,复杂艰难的联系,缓慢失望的过程。与之相随的,还有始终不闻消息的失落担忧。只是为了一个交往甚浅的人便这般不顾一切,让人动容。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苦难重重的,快乐抵不过痛苦。心在一次又一次毫无消息中剥蚀,希望在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中跌成失望。决然转身,孑然一身,原来伤得最重的人不会是自身,而是那些关心过一起笑过哭过的人。

  然而一切却在丽江峰回路转。轻轻一转头,不经意间便发现那个在心底驻扎许久的桀骜身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呵,这便是生命的恩赐。兜兜转转,总是会回到终点的。

  似乎生命所有的快乐都比不过悲伤,聚散离合,亦是散比合多。才匆匆一面,低声几句交谈,又擦肩而过。停留的永远不是他的脚步,而是她的回忆。无可奈何,却只能跟在身后亦步亦趋,沿着他的脚步走下去。

  那时,谁都不知道,这次分离之后便是再无音讯。一切的线索到这斩断,那个桀骜卓尔不群的摄影师如自己所希望的一样,拍摄着生命中最后的亦是最绝美的风景,孤独地走向死地。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到最后,没有人知道他在哪儿,死去或活着。往事如鲜花开遍原野,现实越发冰冷无奈。

  人生其实就像一场旅行,走到最后的一直是自己。中途有人会陪你走一程,时间到了,便会离开。只要还记得那些回忆,经年以后,哭或笑都弥足珍贵。

  既然如此,剩下的路就要她自己走。失去最原始的期望之后,漫无目的旅行依然美好。

  突然接到来自遥远的电话,恍若隔世。雨崩,在诚挚的邀请后踏上这片土地。那些茂密宽大的原始森林,那些如油画般随风起伏的鲜花,那些可爱善良的人们,随目光流转渗入早已冰冷的心中。是桃花源吗?在灰色建筑林立的现在,这片净土没受一丝污染,宛若初生的婴儿,澄澈明净。

  远古留下来的善意,温暖坚硬的心。当望见善意干净的笑颜,心会不由地柔软。若整个世界只剩灰色,还有这可以安息。

  生命有多坚强便有多脆弱,一场病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夺去。踏上归途时她才发现自己的身体已染上病毒,来源是尼泊尔的那个可怜的孩子。

  整个国家尚处于动乱,自然不会有谁去关心如蝼蚁般苟且偷生的人民。当那个善良的尼泊尔男子递上奶茶时,一切变得温暖。拥有那种笑容和心地男子,却没有受到神的庇佑。

  破败的房子,如快要凋谢的生命。不幸的不仅仅是贫穷,还有病痛。那个孩子赢弱的身子饱受病痛的折磨,却无人可以伸出援手。果腹尚且勉强,药更是奢望。

  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将所有的药留给那个孩子。在那个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这不仅仅是小小的发烧,而是流行性血热。

  心一点点沉沦,那个孩子在恶劣的医疗环境下生机渺茫。身处异地,关切不曾隔离。一封封E-mail石沉大海,又是如此,没有音讯比噩耗更让人恐惧。

  九天之上的神啊,听见了下界的哀求与挣扎么?那些子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生死边缘苦苦地挣扎。若信仰是事实,那么就给顶礼膜拜的人一点希望吧。即使只有一点点希望,聊胜于绝望。

  还好有奇迹,那个孩子在挣扎后活了过来。科学原来如此渺小,人心中的爱真的有巨大的力量,带来了希望与幸福。

  原来那些被世人称为神的东西,,善良、希望、乐观、坚韧与勇敢就住在我们的心中。

  这一路的寻找,不仅仅寻人,更是寻爱。最后,我们终于知道了爱的所在。

  积累着的感动,喷薄而出。那些早已丢失在玩乐中的宁静,那些早已遗忘在角落的思想,终于在厚厚的灰尘中破土而出。

  生活在浮尘之中,失去的东西比现在拥有的珍贵得多。那些埋葬在夏天的一切,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呼啸归来。

  享文字盛宴,看满山花开,感受感动。

  《寻花》读后感(七):即使只是必须返回的出发

  在夏天的某个凌晨两点借着手电筒的微弱光源看完这本《寻花》。

  不是我自己的书,是一个朋友专程从浦东拿过来的。一行四人,去了鲁迅公园,多伦路。然后去四平路上的圆缘园喝茶,斗地主,以及下飞行棋。手气很烂。乌梅刨冰很酸。嘻嘻哈哈,不知不觉天黑。去四川北路吃老妈米线。最后送他到公交车站。这时他从背包里拿出《寻花》来,说,借给你看吧。另外两人一看书名,齐笑:寻花问柳。我这时才明白这个朋友在炎热的夏天背书包出门,只为了要装着这本《寻花》来给我看。

  他说,前半部分是好的,后半部分一般。然后就坐上了公交车,走了。书纸是轻的那种,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单就这两个,便是我喜欢的,更何况是一本关于“在路上”的书,还附有美丽的照片,是我所热爱所向往的西部景色。

  有那么几个朋友说我像三毛,在个性与行止上。多病的身体,骄傲的个性,向往远方,不惧漂泊,始终在路上。我想这也应该是这个朋友借我看《寻花》的理由。他知道我定然是喜欢的。

  失眠的夜晚,一支手电筒。很适合读《寻花》。因着朋友那句话,前半部分我细细读了,后半部分则有些走马观花。是我读得太快,亦或是别的原因,我竟没有能够获知那个摄像师最后到底怎样了。这样的男子,是我所喜爱的。不知文中孙未是如何做到那般隐忍,关爱至极而又始终保持距离。她与丈夫的夜宵婚姻,也令我匪夷所思。充斥其间的RMB数字,也着实有点炫耀感。

  不过,仍旧是值得推荐的书。因那摄影师的执着,因那些路上艰险绝美的风景。孙未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真正的自我在远方,在不断出行的路途中。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像永远不会死去那样活着,像从来没有活过那样死去。”(大概意思,原文没有去记。)营营碌碌都是为了什么呢。得失计较又为了些什么呢。然而孙未又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于大山深处埋葬了自己,头枕鲜花,就能够不寂寞吗?我想,我,还有孙未,都不如摄影师那般洒脱,我们不断离开人群以求找到自我,却又不断回到人群,以求证明自我。我们,始终不甘寂寞。

  《寻花》读后感(八):写的是风景,谈的是人生

  寻花是由孙未的一趟趟旅程组成的,然而感动我的却是一段段的人生。

  那个辞去文化公司总经理头衔,背负病痛的自由撰稿人,时而背起包、跟着马帮寻找人迹未至的美景,那些让人想埋骨于此的地方,时而系上围裙为先生洗手做夜宵,该是孙未自已的影子吧

  那个一生致力于拍摄记录片的导演,他对探访平凡生活的执着,他对病痛对生活的抗争,对精神爱情的追求都让人动容不已

  离开家乡在丽江寻找到爱情的旅店女老板

  雨崩那个纯情质朴的马帮小伙阿城

  孙未写了许许多多的平凡的人,写了他们平凡人生后动人的故事

  也许每个人心底都希望一生中有一次寻花的旅程,抛弃现实,忘记烦恼,单纯地只看路边的风景,只听过路人的故事。

  《寻花》读后感(九):我又想到了你,往事如鲜花开满原野

  初读孙未的寻花,就看到了这句话,但对它只有字面上的认识,却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偶尔一天,重游了鼓浪屿,深刻领略的这句话。

  不知道为了什么,某天突然有种重游旧地的冲动,想再去看看童年学习生活过的地方,那便是来厦门的游客必到的景点—鼓浪屿。

  坐上了厦鼓航线,那时是秋季,游客如往常一般多。踏上了这片没有汽车尾气污染的岛屿,因为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因此已经不及以前的宁静安详。开始便直奔以前就读的学校—音乐学校。从轮渡码头到学校,步行半个小时左右,但现在的学校已经变成了疗养院,一时间没有鼓足勇气进去,就在外围看了看,还是如以前那栋教学楼,外观上看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外围多了许多三角梅和一些绿色的植物,记得当年我们的教室有在1楼,也有在2楼,每个年级就一个班,3楼是琴房,4楼是教师宿舍。那时的老师都无比关照我,因为妈妈是教育学院的老师的缘故吧。现在里面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呢,课桌椅肯定已经消失殆尽了,以前在这里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现在在这里的人呢,是不是业已为祖国作了大贡献的老人呢?不得而知,第一站就此结束,走在路上, 脑海中浮现了以前和伙伴们在教学楼后面的操场上玩耍的场景,沙包,跳橡皮筋,滑滑梯,充满了欢笑的童年,感谢~

  来到第二个地方,还是小学,不过也就在门口晃荡了下,这个小学是我们授琴的时候才会过来的,一般一个下午4个人来后面的那幢破破的楼层找授琴老师,印象中有个大黄老师和小黄老师,大黄老师的脾气超级好,小黄老师和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记得有次我去授琴时,第一个音符就拉措了3次,他气得把我的琴谱给扔在了地上,说回家去吧,老师的某次作为实在有伤学生自尊,还好我当时不懂事,也不向现在的家长那样会跑去找校长告状,就这么结了。授琴的心情当然是很紧张的,因为要让老师看到这个礼拜练习的结果,但授琴完,小伙伴们就轻松多了,琴房外面有几张乒乓球桌,那便是我们的乐园,授琴完,我们便会集中在那里,四个人打场球,2男2女,享受着童年的时光,无忧无虑。

  来到第三个地方,笔山公园。笔山公园往上走便是姗的家,那是我和姗的乐园。小学的时候和姗最好,放学回家一起,玩在一起,她是弹钢琴的,所以授琴没法一起了。我们那时自诩了一个大猫部队,吉祥物就是她家的臭臭,臭臭是只很肥的猫,但可爱极了,每次都会眯起眼睛顺从的被我挠着它厚厚的下巴。但不幸的是,后来吃了掺着毒药的食物,那些食物本来是要给老鼠吃的,无奈它自投罗网,姗很无奈,从此开始养狗不养猫了。所以我们的部队也变成了大狗部队,吉祥物换成了一只叫宾狗的小猎犬。我一去她家,宾狗都要来咬我的鞋带,我躲开,它就朝我狂吠,真汗阿。姗的家外面还有一块平地,上面种了很多四季豆,每当成熟季节,我也分享到了姗的奶奶的劳动成果,拿了些回家给姑姑下菜,原生态,无污染的自家蔬菜。现在这里围了起来在装修,不知道要装修成什么样子,看着一些古老的建筑被现代的材料所覆盖,心里不觉有种酸楚。

  从姗的家离开,往二中方向走,途经了小学时教我们音乐的老师的家,站在外面,看到外墙上三角梅怒放的姿态,整片整片,沐浴着阳光,开的如此之灿烂,不觉想起了孙未的那句往事如鲜花开满原野,孙未看到了开满山头的山杜鹃,而我看到了怒放的三角梅,我想,往事如鲜花开满原野的感觉就应该是不管你在城市或者岛屿的哪个地方,都有你曾经留下的痕迹,并且这个痕迹将陪伴着你一生,偶尔重游,又能激起你内心对这片土地的留恋,每个场景都有属于你而且只属于你自己的回忆,这种感觉就像满地的鲜花,慢慢的慢慢的开遍了整个田野,我终于找到了对这句话的深刻体会,而不是单纯的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

  回来途中,在经过的每条路,都有一些曾经的记忆冒出来,和同学的,和父母的,和家人的,鼓浪屿就是这么一个地方,连接着我童年的记忆,并且永不磨灭。

  在厦门,也许是生活久了,没有这种往事如鲜花开满原野的感觉,也许一个城市待久了,就腻了,难道要换另外一个城市待着么

  《寻花》读后感(十):生命如同坚忍的花

  之前从未听说有个作家叫孙未,买这书的原因有二:一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的,这是图书质量的保障;二是手中有单位发的新华购书网的券,而这书登在首页,打折。

  看了十几页,便不忍再将其放下,很多地名,在刚过的半年中出现,盐源、木里、雨崩,仿佛遇到了一个老友,说起曾经共渡的旅程。

  并非是本纯粹的游记,只是记录了生活的点滴,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曾经感动过。作者似乎一直在拖着病躯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如同高原上野花,在阳光下坚忍地盛开。

  这个城市中有许多人。一方面是中了城市的毒,离不开物质的繁华,失去了手机、电脑,便不知如何去生存;而另一方面,心中始终有着梦,总想着有一天能逃离,即使自虐,也有快感。孙未是,我也是,能看到我这篇文章的人,估计也是。

  作者轻易地驾驭着文字,行云流水,没有太多感慨,只是讲述一个过程。书并没有一个始终的故事,想到哪,便写到哪。有人提出批评,我喜欢这样的风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寻花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