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1 20: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的读后感10篇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是一本由(瑞士)葛安妮,葛碧建著作,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一):想要孩子有好性格,不能不知道这些童年的“秘密

  1

  现在,孩子越来越大,常和身边很多家长交流一些教育问题

  慢慢发现,身边有两类家长。一类是,父母优秀,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对孩子的教育也很焦虑,送孩子上名校,上各种培训班,学各种知识技能。且在城市中,这样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也有一部分家长说,我对孩子要求不高,就是过普通人生活,性格好,心理健康开开心心的就好。

  不得不说,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能有后者这样的家长心态实在难得。

  毋庸置疑,无论哪种家长,肯定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身心健康,性格开朗,开开心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愿望

  只是,这个希望只是一个目标,只是我们的愿望。要实现目标,具体需要怎么做,做些什么呢?

  家长教育孩子,起码需要了解儿童心理,只有清楚儿童心理特点才能找到真正合适的教育方法

  之前,看过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博士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明白了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作为教育者,我们最大的目标,是确保孩子不会失去勇气

  这本书种的内容涉及面广,需要读者慢慢研读消化。至今,书中还有很多没有完全理解的部分。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二):0~12岁努力和孩子建立良好互动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印象,只是那个时候,还很忿不平,我觉得我的性格不可爱,不平的是,难道人生就会注定很糟糕吗?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越来越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有时候,真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可是限于性格,却总是做不到。可是性格不是天生的吗?我们现在的性格是否都带着童年时的影子呢?我们真的可以孩子在童年培养好的性格?

  带着这些问题我读这本书《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性格影响巨大,这在之前我已经有所意识。可是怎样培养好的性格呢?读完这本书我认为,作者基本告诉了我这样的答案——去了解孩子,努力和孩子和平相处,进而也帮他建立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习惯!作者认为孩子内心想法对父母至关重要,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学会爱、宽容公正……这些指导孩子一生的正面价值观

  那么该怎么做到了解孩子呢?我所知道的应该是观察孩子,感知他的所思所想,当然,当他的语言能力到了诉说的程度,便可以交流。可是,交流并不完全是畅通无阻的,哪怕是成年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会有漏洞和分歧。那么跟孩子的交流,作者又提供出哪些有借鉴意义的方法呢?书内容开头的那封信,读来真的是让人有种探知了一个孩子的秘密。他的想法和对大人不同行为的反馈,一下子打开了我对孩子认识的另一扇窗,原来孩子是依照我们对他的态度确定自己的行为反应。那么书中所展示的孩子以及父母的内心独白,让我们真的看到每天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和孩子间的矛盾,我们苦恼于这种矛盾,可是一旦看了这样的内心独白,一切解决难题,便如此显见易懂了。其实有些我们自认为对孩子好的做法,并没有起到好的作用。所以一厢情愿地为了孩子付出,既不明智,也不负责。

  童年早期是人一生中培养真正的人性品质、态度和行为的阶段。这期间,要培养积极情感和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分辨好坏,培育良知,懂得善良与公正。而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性格则已经定型,且难以转型。

  父母最大的责任是应该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而孩子性格的培养跟母子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婴孩时期,母子关系保持亲密无间对孩子成长和性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父母大多很忙,抱怨陪伴孩子的机会很少,针对这种现象,作者提出了“质量时间”和“数量时间”的概念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时间”则是这个时代的父母应该努力做的事情

  内容之后的32个案例分析,则是从具体事情中来分析性格因素对人的整体影响。读案例时,读者也会忍不住一起思考分析,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独白这种方式,我觉得,在孩子逐渐完善语言表达过程里,用独白的形式,做亲子交流,倒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果不能读懂孩子,就倾听他说什么,想什么,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就引导他写出来,我们相互用文字交流。可以是孩子和父母单写自己的内心独白,也可以写对方的内心独白。如果孩子能跟父母家人和平相处,跟这个社会和平相处就变得有可能了。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读《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读《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虽然现在我们更加的注重教育了,从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了胎教,然后为几个月大的宝贝准备了各种闪卡,为还不会说话的宝贝读书,听英语;上了幼儿园就开始各种兴趣班,更别说上了小学的各种培训班了。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成绩。小学为了考一个好的成绩进入一个优秀的初中,初中考一个好的成绩进入一个重点高中的重点班,然后高考考入理想大学。这或许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经历的教育的全部吧!

  在由瑞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葛安妮(Agnes Ghaznavi)&葛碧建(Bijan Ghaznavi)夫妇夫妇总结自己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写成的《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准备好去面对生活、面对各种现实,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困难,并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能使孩子最终自主自立,获得成功。(《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P016)

  在书中共分为8章节,以平白浅显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专业高深的理念,也没有完善的教育结构,但是却深深地走进了父母老师的心窝,婉婉叙说着孩子心里的欢乐痛苦手把手地传授切实可行的育儿理念与技巧。童年早期是学习人生中培养真正的人性品质、态度和行为的阶段。在此期间,要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分辨好坏,培养良知,懂的善良与公正。而不是学习ABC与123的时代。

  最后书中通过32个我们常见的正面或反面的案例来真实的提醒我们,教育并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取得成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孩子性格的培养,而性格是在孩子童年时候的注定的。跟孩子性格紧密关联的是父母的关爱以及与孩子的互动的关系。

  看完这本书后你会更加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会更加的理解他,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同样对于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受益匪浅,对于我们平常与孩子相处的模式也有更好的改变。我坚信养育孩子并不仅仅是让他吃饱穿暖,不受到意外伤害,而且还要更加关心她的内心的需求。我们要有“同心”以及“童心”,学会降低到孩子的心态,以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四):孩子的独白,你能听懂吗

  文/友竹

  从心理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内心独白,只不过成人的独白可能会隐蔽一些,而孩子的独白更不受抑制——小孩子会在自言自语时很自然地讲出内心想法。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这其实是了解孩子的一个好机会。但是,通过这本书里的大量例子来看,很多家长并不注意倾听孩子的独白,从而错过了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时机,以至于使孩子在童年时代活得相当不易,并且严重影响了他们成年后的生活。

  如今,之所以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在反思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倾向于在自己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坚决抛弃那些代代相传不良家庭运作模式,大都是因为意识到了当年自己的独白未被父母重视之痛。不过,我们知道,在那个物质精神都极度匮乏的年代,有些父母确实对陪伴和及时理解孩子感到无力:他们必须不停劳作以养活家庭,在某个时期还要无条件地参加政治运动,哪怕深夜将年幼脆弱的孩子锁在家里。

  今天的父母大可不必承受这些了,但是在积极倡导他们倾听、弄懂孩子的独白这一点上,还是很有必要的。而这也是本书被写作存在重大意义。我们看到,如今的孩子还是经常这样被父母简单粗暴地对待:先是娇惯,接着严惩,然后放任不管,再然后就施加压力。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为什么会如此一致呢?因为父母通常将“学习”作为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第一指标传统文化大众舆论给了众多父母一致的借口,对于入学后的孩子来说,似乎成绩好的才是好孩子,成绩不好就有问题,就该遭受斥责和殴打。

  斥责和殴打是最能给孩子造成创伤的事情。时间一长,父母可能会忘记自己对孩子的体罚,而孩子却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发生在他们生命之初的糟糕事件。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疤,更是精神上的剧痛。它们会严重影响孩子内心的情感世界,给孩子造成的痛苦和不幸会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和成人期。所以本书强调,父母应该控制自己激烈的情感爆发,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要本着“解释——改正——进步”的程序来引导孩子,而不是想着怎样惩戒。永远让自己用“结果导向型”思维来考虑问题,而不要放任混沌、发泄性的感性思维来思考教育孩子的问题。

  此外,父母需要注意,家庭氛围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会吸收一切家庭事件以及父母的情绪言语实质部分。面对不良家庭氛围,孩子所承受的痛苦极大,因为他还不能比较全面的理解父母的遭遇、关系和情感。所以我们会在书里的事例中看到,由于经历过文革动荡不安,有的孩子即使长大也缺乏深深的安全感,他们对社会产生本能恐惧逃避心理,即便只是见到身穿制服的人员,也会产生不自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那些从小目睹父母不和的孩子(特别女孩),成人后基本难以与人建立起有效社会关系,更别提信任异性,找一位合适的伴侣共度人生。

  总之,教孩子学会做人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情,那需要一个真正具有人性的环境,也就是要有爱和关怀,以及跟自己的看护者(即父母)所建立起的稳固而持久联系耐心倾听和弄懂孩子的自白,以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与其互动交流,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和性格。如果父母和老师听不懂孩子的独白,就弄不懂孩子的本性,孩子就会遭受很大的痛苦,他们要么变得消沉沮丧,要么把自己跟父母和学校离开来。这些会对孩子的人格或性格造成严重而持久的负面影响。而在以后的生活中,一个逐渐长大的孩子再要改变性格,那将是极其困难的。

  想让孩子拥有卓越品格坚强意志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吗?请从耐心倾听孩子的自白、发现他们童年的秘密开始吧。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五):作为家长,请让能力配得上你的责任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是一本关于“童年的秘密”的书籍,作者则是瑞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葛安妮和葛碧建夫妇。葛氏夫妇在心理治疗方面具有三十多年丰富的专业经验,他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帮助到更多的家庭和孩子,在译者万兆元的协力下,一本深入浅出、语言平实通俗的好书便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早在2005年首次出版后,便受到了家长和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巨大欢迎,并荣获了当年的“冰心儿童图书奖”。本书是其初版后的修订版-10周年纪念版,并在初版的基础上作了结构调整,对内容进行了修改增补,使其更趋合理,让本书更值得一读。

  这本为中国人及其孩子的未来所写的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书主要由父母子女的内心独白、心理学原则部分以及32个具体的案例分析组成。其中“孩子的独白”部分形式独特,它像一把奇异的万能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孩子内心的秘密大门。作者既写孩子的欢乐,也写他们的痛苦。它是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它帮助我们走进了孩子们心灵世界迅速了解了孩子们的理解节奏水平,看到了他们内心深处最本真的需求。这些独白让人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与孩子日常相处的每一个过往片段都在脑海中不断涌现,在心里激起澎湃的浪花。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便能体会,也许也会如此这般后知后觉地懊悔自己的无知、自己不当的教育方法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也许是为了让父母们能够更加轻松地阅读与探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与吸收,从而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心灵深处最本真的需求,书中安排了许多例子与案例分析。在心理学原则部分,葛氏夫妇鼓励我们与时俱进。时代在前进,我们的观念和教育方法,特别是作为家长的观念和教育方法也要随之改进。这部分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行为解读和教育方法,让我们在学习新方法的同时也增添了部分新知识,对孩子对自己都十分有益。

  书末的32个具体案例分析,让人熟悉又痛心。在阅读时,仿佛能在每一个案例中都看到一点自身的影子,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原生父母的价值观以及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诚如作序者杨晓萍所言,我们应当要避免这种代代相传的不良家庭运作模式,将自己从自我的牢狱中解放出来。塑造孩子,也反塑自身。

  孩子,不仅是小天使,更是一面通透的镜子,一面能够照出你身上所有的缺点与弊端的镜子。他们所交予我们的,比我们自认为的付出要多的太多。童年的经历对孩子的一生影响至大,童年时期所造成的创伤修复起来十分困难,有些甚至是不可治愈的。孩子把童年时的影响带入未来,这些影响将塑造他们的一生。而我们,却仍旧常常处于明白其重要性却还是对状况束手无策的状态。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阳光从此照耀我们的孩子、家庭,甚至自身。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坚韧的心理以及健全的性格,让卓越的品格随着娇小的身躯一同长大。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六):再大的成就都弥补不了性格的缺失

  我觉得自己还是新手妈妈,尽管我女儿已经1岁2个月了。在很多人眼中会认为孩子都会走路了应该当妈妈当得很熟练才对。可我还是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是小白。我不断努力学习如何教育好孩子,我会去看一些育儿书,让自己尽量做一个优秀的妈妈。

  这本《0-12,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也是我育儿指南的其中一本。看完这本书,我感慨良多,同时也深深觉得作为一位妈妈责任真的很大,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母亲不容易。毕竟被著名心理学者和心理治疗师葛氏夫妇精选出的32个案例中,有不少的主人公心理上的问题直接导致者就是其母亲。我多么庆幸我在孩子性格定型前看到这本书,这会让我在教育孩子时少走些弯路。养育孩子不仅仅是照顾好她的起居饮食,还要保证她的品行以及心理性格等各个方面的健全。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对孩子的教育失败,再大的成就都弥补不了性格上的缺失。

  书中说到父母对孩子真实天性的无知,会摧毁父母与孩子之间自然而然双向的关爱情感。的确,很多时候由于孩子的天性使然会令作为父母的我们想对其置之不理甚至破口大骂或出手打人。记得那天,我家宝宝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愿午睡一直闹腾怎么哄都停不下来,干脆把她放床上让她自己睡,当然她还是依然哭闹。那时候我是真的挺累,她却一直不听哄,我十分恼火,当时真的想一个巴掌拍过去,让她哭个够的,累了她自然停的了。可是,我想起这本书,暴力的后果将可能是失去孩子。于是我就亲了她的额头并对她说:“宝贝,妈妈爱你。虽然我不知道你闹腾什么,如果你困了就睡吧,睡醒后妈妈带你去花园玩。”很神奇,她当下就停下来了,不闹了,没多久就睡着了。我当时的心情很激动也一直觉得太神奇了!也许这是我潜意识将书中提到的“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策略”运用起来了吧。陪伴孩子成长的方式有很多种,个人觉得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法。

  非常感谢作者葛氏夫妇以及译者万兆元,让我能读到这么好的书。《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都是浅显易懂的文字没有故作高深的专用名词,让我很容易就读懂案例中主人公的问题。同时我也非常赞同书上提到的老方法教育不了新生代!因为我家人总是说以前我们怎样养孩子,当年你们是怎样长大。可是时代不同了啊,教育方式当然也要不同啊!现在我可以用这是响当当的心理学者葛氏夫妇说的来回应他们了。

  关爱孩子,用心陪伴孩子,给孩子一个好的性格。请不要让孩子像案例某些孩子那样,即便长大成为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时,依然无法摆脱在童年受到的心理阴影。性格上的缺失总是难以得到真正的幸福。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的独白,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七):播种良好性格,收获幸福人生

  2016年高考成绩刚刚公布,便在网上看到了“高考分数出炉,两名学生相约跳楼”的视频,痛心惋惜之余,不免感慨:我们的孩子怎么了?输了高考,并不代表输了人生?这样简单的道理,难道没人教给他们吗?这样的挫折,他们真的无法面对吗?在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又给于了他们怎样的期许,怎样的压力?让孩子在经历高考的煎熬之后,走上了这样的一条不归路?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呢?在迷茫之余,收到了这本瑞士心理学家葛安妮、葛碧建夫妇30年的临床心理治疗经验的总结——《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认识到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的重要影响,也更深刻地认识到,给孩子一个好性格的重要性。再次感谢@笔尖上的书香 @贵州出版集团 赠送的好书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初版原名为《童年的秘密》,它就像一把开启“童年秘密”之门的钥匙,带我们走进了孩子五彩斑斓的心灵世界。书的封面用醒目的大字写道“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我们又该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呢?本书以“孩子的内心独白”这一独特的形式,真切而生动的述说了孩子的痛苦与欢乐, “孩子的独白,用心的家长才会懂“只要用心,父母不仅可以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去感受孩子最本真的需求,还可以在孩子迷茫和困惑的时候,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人生中的每一天。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包括孩子的内心想法对父母至关重要、孩子的独白、父母的独白、学会保护自己、人的性格、几条心理学原则、性别问题、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的影响:32个案例分析八个章节。书中没有深晦难懂的学术用于,而是借用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认识到了董年经历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影响,也让我们学到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的方法和技巧。

  “孩子的独白”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它为大家“播放”了几段孩子的独白,有“被宠坏的好孩子的独白”、有“受娇惯、好报复的大孩子的独白”、有“对规则感到纳闷的小孩的独白”、 有“处于巨大压力之下的孩子的独白”、有“受到严厉体罚的孩子的独白”、还有“出生于不幸家庭孩子的独白”,读着这些来自孩子内心深处的呐喊 ,我总会忍不住去检讨自己在陪伴孩子过程中的所作所为,还会与身边的同事、同学、朋友的育儿之路联系起来,忍不住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他们,让他们看看我们的孩子究竟在想些什么?我们的孩子究竟需要些什么。“童年经历对成年生活的影响:32个案例分析”则让我们在惊叹于童年经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至大的同时,反思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反思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多少受自己父母的影响。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通过40多个案例的点评,不仅让我们认识到,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还教给了我们许多切实可行的育儿技巧。人无完人,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作者首先为我们分析了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四种目的:寻求关注、争夺权力、寻求报复、自暴自弃、接着通过分析案例,为我们提出纠正不良行为的具体策略,实用性强,便于家长操作。另外,作者仍然通过案例,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中,我们不应该只是表扬孩子,而应该学着鼓励孩子。到底“鼓励” 和“表扬”有什么区别呢?作者通过对比的形式,让我们认识了二者的区别,也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会了运用“鼓励”这一孩子发展不可或缺的成长伙伴。

  英国作家萨克雷 曾经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让我们从书中汲取先进的育儿理念和切实可行的育儿技巧,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童年给孩子一个好的性格,同时,通过阅读,反思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学着治疗自己的童年创伤,有效地避免将这些不利因素沿袭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帮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帮助孩子播种良好性格,收获幸福人生。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八):与孩子沟通的神奇钥匙

  亲爱的爸爸妈妈:

  请不要骂我。那会使我害怕你们,然后我就会关上耳朵。我就会听不下去,因为责骂使我既害怕又伤心。我不想成为你们眼中的坏孩子。请用一种我能听懂的语言跟我说话,这样我就能继续向你们学习了。。。。。。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我想,《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样一本书,并不仅仅是为已育有孩子的父母,也是为了那些因为童年父母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创伤的大孩子们。这本根据2005年版《童年的秘密》修订而成,由瑞士心理学家葛氏夫妇总结了自己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的书籍,为我们剖析了孩子之于大人很少了解的心灵世界。孩子的心中有痛苦、也有快乐,但是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并不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来。这其中需要父母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加以学习才能够认识和走进孩子的内心,本书就如同所罗门的指环般,带着我们走入那些看起去似乎“异常”的孩子的内心并读懂他们。

  书中为我们指出了如何从孩子的表现看出他们的内心,以及父母对此应该作出何种应对措施。我们都会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意识到自己刚刚犯错时,要及时的改正过来,以免问题到了最后导致了无法往回的地步,亡羊补牢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同样的问题如果发生在孩子身上,父母能够及时的引导,在将来在面对大的问题上能够以正确的人生观用理性和正确的方法积极的去面对。比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的因素,“四二一式”的家庭已非常普遍,希望能把所有能得到的东西去满足孩子,如果星星能摘到,我想也是会努力去摘的。而孩子对此确是一种被动的面对的,他们来说并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另外一方面,对于父母和家人来说正确的对待溺爱孩子方面也是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比如在年幼时,而面对孩子,父母需要更多比如一味的鼓励比一味的表扬更为合适等等,书中对于此都有详细的叙述。

  本书之于成年读者,发现了伴随着自己却一直摆脱不了的阴影,却能从童年与家人的关系这个根源中找出。经历的事情已无法改变,但或许能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一如书中所说,正确的面对,并能从自身以后和对待孩子中尽量的避免同样的事情重蹈覆辙,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与进步!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九):培养、造就孩子的美好性格不是一件可以往后推的小事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与个人的性格息息相关,也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但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家长和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分数,而忽视了从小对孩子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许多心理专著都力证,家庭和早期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最大。今天有幸跟大家分享一本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特别有意义书,书名叫《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本书开篇就以孩子的口吻给爸爸妈妈写了一封信,真实又准确的反映出孩子的心声。摘录几段话: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后感(十):树上和树下——《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这本书,初版名《童年的秘密》,是将“家庭心理治疗”引入中国的导师葛氏夫妇的作品,其中很多案例的主角都在老夫妇当年的课堂上进行过现场治疗。在这些悲伤的案例中,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童年阴影,看到自己一生的伤痛来源。在这样的追根究底和血淋淋的剖析中,我们终于跟着作者发现:“人是自己的上帝,认识自己即认识上帝。”

  海涛的案例,这是一个成功的成年男性,但是童年时期父母的挑剔,对“别人家”孩子的夸奖,使他内心一直都是一个充满不安全感的小男孩,不能轻松与他人相处,孤独而渴望被认可。

  宿利的案例,这是一个更为成功的男性,值得人信赖,掌管一个大型国际机构的资金。但他虽然很关心每一个人,却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不会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只会默默地陪伴。最后发现,他的童年,父亲虽然很好,却因工作关系很少留在他身边陪伴他;母亲因丈夫不在身边、家中女儿多只有他一个儿子很溺爱他,他却害怕这过分的爱而逃离。

  而建玲、彩云、夏玉、晓春这几个不同的女性,各自有迷人之处,但各自也有其内心的伤痕,这种伤痕导致了她们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

  ……

  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童年的阴影会跟随我们一生。而要想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必须认清自己,找出自己的童年阴影,并勇敢地割去伤口的瘤子,使其能正常愈合,让自己能从树底的阴影下走出来,勇敢攀爬到树梢去迎接阳光的洗礼。

  上文所说西方基督教的教义明白地阐述了人一辈子的情绪其实是由自身主管的。而东方佛教其实也提到过:自信即佛。禅宗六祖言:“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即真佛。”

  当我们面对纷扰的红尘,与同事、与友人、与家人有争执而起怨恨、憎恶、嗔怒之心,就要赶紧主动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不要轻易放弃。既然已经认清自己的阴影在何处,就要在别人快接触到自己的阴影时,自己先走出来,爬上去,尽力把自己的阴影面积缩小,而只有飞翔在空中,阴影才会缩到极致的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应该像鼓励孩子勇敢行动一样,鼓励自己勇敢行动,只要行动了,没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正如本书70面所说的,儿童需要掌握7种技能,这几种技能可以使儿童变得能干。那么我们成人自己做到了这7种技能没有?

  1.我能干

  2.我有用

  3.我能学会怎样控制情绪

  4.我了解自己的情感并能自律

  5.我能友好交友并合作

  6.我能组织、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7.我有自己的价值观,能明智判断一切

  所谓时时皆修行,处处可修行,“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学会鼓励自己,给自己自信,了解自己,并管理自己、控制自己,才能提高自己。也只有自己不断进步,才能给孩子带来一个比自己正常而快乐的童年;也才能让孩子看到父母成年了还在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孩子就跟着学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做到潜移默化、以身教子。幼年的小树更容易随着环境成长,更容易扳直。

  好好看看这本书,学会自我剖析,反思自己或配偶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原生父母的价值观,反省自己或配偶成长经历,学会将自己从童年的阴影、自我的牢狱中解放出来,避免代代相传的不良家庭运作模式。需要从树下阴影中走出来,走到树上沐浴阳光的,不仅仅是每一个单个的个体,更是中国家长群体!我们必须认清原生家庭的缺陷,努力提高集体的素养,使我们的下一代能由一对正常父母、在正常的家庭中、正常地教育、幸福地成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