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元气糖》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元气糖》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04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元气糖》读后感精选10篇

  《元气糖》是一本由殳俏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元气糖》读后感(一):食物生活的元气

  这一周都处于鸡飞狗跳的日子中,做与人相关的工作最大的劣势就是你永远不知道你下次会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人,完全没有规律可循,也没有机会能够规避风险。还好出差的路上我带了《元气糖》。

  被奇葩客户搞到无力的时候,想一想书里介绍的红酒炖梨,我立马能忘掉一切心心念念家里那半瓶不想喝的红酒有救了。食物对于吃货的拯救意义,如同过敏严重的人听到“漆”字便会混身发痒一样不能被理解。从料理到入口这样充满仪式感和禅意的过程又怎么是仅以为食物能够充饥的人可以理解呢。

  看到关于中国人拿棕子纪念曲原的时候,我终于完全把客户带来的不快抛到脑后了,心里默默盘算着下周应该去五芳斋买点什么口吃的棕子才好,五芳斋的旁边就是红宝石,要不要再来一份奶油小方……看美食的书,总是这样,一边流着口水羡慕作者吃过那么多的好吃的,一边默默地就跑题千万里之外开始想要给自己买些什么好吃的。捕面而来的并不是文字,而是食物的香气呀。

  即便是对吃没有什么讲究的人,在吃的适意的时候也会流露出满足表情吧。食物之于人类,首义是充饥,其次便是由食物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这份感动足以感动自己。

  《元气糖》读后感(二):一点失望。。。

  元气糖是等了几日才买到的书,拿到手,还真觉得一下子的惊喜变成了失望。

  这个装帧只能说实验失败吧,封面的材质并不讨喜,刚看到觉得唔错看,但随便一翻,封面就出现深浅的印子。不过内里的纸张不错

  关于内容,真觉得是介于博客微薄水平,也就说比微薄字数多一点,比一般博客少一点,内容也就是各种平淡的吃后感,小feel...

  最早看殳俏的书是《人和食物是平等的》,现在比较起来,那书也是用心过这本书,尽管那时还并没有做很花哨的设计

  anyway,起码知道海胆鱼子饭在北海道最好吃,去的时候点一下这个。就是这本书告诉我的。

  有时候,作者自己的生活并不值得为外人道也,吃吃喝喝穿穿,自己一种感受。原以为美食作者平均水平要好过时尚作者多一点,想来未必如此,故不推荐

  失望。

  《元气糖》读后感(三):食物也是藏有记忆

  元气糖写的好看,殳俏的书一本比一本更流畅。作为一本美食书,是写给人看的,而不是炫耀自己吃了哪里,吃了什么。

  食物里面是包含记忆的,就如看到《料理鼠王》里,挑剔的美食家吃到最后一道菜想起妈妈味道潸然泪下,我们为之感动不已一样。看到这本书里作者对食物的回忆才是最好看之处。还有那”自暴自弃季节只想吃一碗没精打采烂糊面“,这才是写给人看的讲食物的书啊。

  ,一点点小八卦就是殳俏长得还真是漂亮,去年10月才生完孩子签售的时候腿已经很细了。婉容的花小姐作为美食专栏作者也是娇小美女,狂瘦。书里面几次提到的她家附近的igosso的确非常好吃。有兴趣去的同学一定要吃那里的焦糖布丁。

  《元气糖》读后感(四):美食的意义对每个人不同

  自从听说了殳俏是双食记的作者以后,我就无条件的成了她粉丝,买一本三联会先找她的专栏来看。

  后来看到里面收录的一篇《酸汤的七年之痒》,发现俨然是读青年文摘时的旧相识,更亲切了。

  她非常善于用挑起食欲的比喻,尤其是作者跟我都酷爱鹅肝海胆与生食,搞得我翻着书页,肚子咕咕叫起来。

  整本书应该是专栏的集结吧,看到后来又些too much information的感觉,隐隐觉得有些坳比喻的感觉。比较适合慢慢一篇一篇的看,不适合我这种拿到本书就要赶快读完的人。

  书的装帧非常特别,是泡沫海绵的封面,字是深绿色的,摆在先锋书店特别设计的桌子上,放在包里一下,封面被钥匙划伤几处,非常伤心

  书里有插页会起泡装标示出本节内容,搞不清楚这样排版的目的,几乎是非常随机的插在内容中,起不到指示或者总结作用,有些混页数的嫌疑。

  最后,还是希望可以有一篇序吧,起码可以介绍下作者,跟文章的由来。

  匆匆在火车上读完,除了觉得肚子饿。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把越南菜归类为文艺青年的食物。殊不知混迹在北美的学生们,一碗越南粉是晚餐经济实惠的恩物,晚饭控制在10块之内的不二之选。几乎没一碗都能想起在图书馆奋战的日子,或者是冷冷的冬天。

  所以美食这东西,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看书的同时,自己也要记录才是正经

  《元气糖》读后感(五):元气少女的不败吃货心

  会看《元气糖》,当然是因为殳主编。之前看《吃,吃的笑》,不仅有好多新颖的美食体验,比如美男出没的食肆、Fusion,还有好多餐馆秘史,比如逃走的厨师、不去Nobu我们去哪儿,文笔俏皮,看得人欲罢不能

  这次的《元气糖》我觉得写得更可爱,因为写的美食更加亲切,比如馋嘴蛙、月饼、豆制品、布丁、大盆儿草。你是不是也会想到那次心中美食主义者和环保主义者的斗争?也会想到那年中秋和妹妹抢双黄月饼吃?

  而这些美食原来还有些奇妙的组合方式,比如红酒煮梨、葡萄酒加芝士、海胆加鱼子。我竟然开始都想试试把我们家所有剩下的食材两两组合,看看是不是能得出新味道——也许烹饪就是最幸福化学实验!

  书里还有好多信口开河但无比有趣理论,比如血型饮食理论、星座理论、茶楼八卦图、烤肉攻略,美食世界生机呼之欲出!它让我还不由得想到另一本同样美好的书《The Book of Awesome》,细腻观察让一碗玉米片也可以成一个小世界——生活中竟然有那么多奥秘值得发现,是一场每一天都比前一天都更加丰盛的狂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装帧,海绵的封皮糖饴的纸页,宛如一块刚刚出炉的抹茶糕点,让我在单向街一眼就相中了它,它也是书店里被翻得最多的书之一。收到书,朋友路过看了也爱不释手,读到内容,更是大赞“只有有情调的人才写得出,也只有有情调的人才欣赏得了”。是的,这份对烟火人间的小幸福的敏感,就是我为什么那么爱殳主编,每期《悦食》都爱如珍宝的原因啊!

  《元气糖》读后感(六):感觉认识这个上海姑娘一样

  草草翻了几篇

  觉得很有食欲

  那种清淡的食欲,第一次觉得认真吃饭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总觉得与这个作家认识

  一定是在上海的某个路口,高架桥下的红灯

  她一定昨晚去舞场跳过舞

  傍午才醒来

  匆匆打扮一番便又去吃brunch

  因为食物而热衷生活和寻钞票的人

  她一看就是上海姑娘

  即便长得平庸,单眼皮,方脸盘

  也可以搞得干干净净,甚是时髦

  即便爸爸妈妈是在灯泡厂工作

  她也可以把日料法料如数家珍,把每个月可以吃什么时蔬倒背如流

  一副养尊处优无忧无虑模样

  我 好 喜 欢 !

  这种世界观异常强大从不会崩溃的混蛋模样

  我要是男人会愿意每天买玫瑰花接她下班的那种女人

  《元气糖》读后感(七):好喝的汤是可怕

  封面像是海绵的,友好到没有棱角,摸着肉头肉脑,草绿色,圆点点印成的“元气糖”。里头是毫无章法的目录,连个作者简介都没有,不用说前序后记了,不明所以,没头没尾,倒是象生活中身边那个有点小认真和小可爱的眯眯眼的胖子,第一眼就让人没头没尾、不明所以的信任喜欢,没有追究下去的想法

  凭我对自己多年饮食习惯的总结:不吃生食,偏爱绿色蔬菜,对肉类完全无依赖,对油腻更要躲得很远,我和作者肯定无法“同伙”,可是还是莫名其妙对那碗堆成一个尖尖的颤巍巍的海胆心生向往,并且坚信我从未碰过的鹅肝是世界上无双的美味

  尤其,看了“好喝的汤是可怕的”,我对汤,产生了一种不可遏制的幻想,觉得只要在一哄而出的热气中呷上一口汤,滋味在舌尖一转,人就要醉得神魂颠倒了。嗯,哪怕以后一道像样的菜都不会做,也要煲得一手好汤。组织几片菜几片肉放进瓷砂锅,盛满水,把要撒的调味料排一排摆在旁边,然后只要耐心,只要等待,就好了。

  吃面就比吃米开心,吃菜就比吃肉开心,暖暖的比凉凉的开心,习性使然。有时真要感谢这贪图安乐又易于满足的肉身,用温度、用味道、用气息就可以安慰

  ******

  村上龙说,那是多么可怕,我喝着汤,忘记了一切。汤是温暖的液体,亦是温暖的融合,奇怪的是当一种食材处于自然状态时,他的肉体灵魂是分离的飘忽的,而一旦被煮成了汤,一切会沉淀下来,随着上升的热气渐渐旋转着,身心混为一谈了。喝一口鲜美的好汤会有负罪感,因为你会责备自己,为何就为了那舌尖的一点陶醉,就忘记了那么多自然的苦,而且你还犯了偷窃罪,因为那从那一锅汤里你不费吹灰之力就掳走了那最珍贵的。

  打开那一煲热腾腾地汤,鲜美的香味即可扑面而来,但你也许不敢相信,再几个钟头之前,他们还只是面目平淡的水、不到一个的罗汉果,形容矮小羞涩的一些白菜干,和看起来没有什么好筋脑的瘦猪肉。但是,汤的魔法令人称奇的,当锅盖被盖上的一刻,火便熊熊燃烧起来,接着又变为温情脉脉的煲。没有人知道这些钟点里汤煲中发生了什么,是简单的相互打闹,或是欲罢不能的爱情故事,总之,当这一煲完全完成之后,你不能想象是什么力量改变了这些平凡的食材,它们变为温热美妙浓烈汤汁,让你的身体获得一种异常平静强烈快乐感。

  也许是因为,煲汤所用的最昂贵材料,并不是任何一种食物,而是时间。(好喝的汤是可怕的)

  《元气糖》读后感(八):元气糖

  今天看到榴莲特别有食欲,为什么呢?跟它有关,《元气糖》,作者殳俏,哈哈,会念吗?

  喜欢吃糖,就像烟民们一样,压力大了就会不停地在吃糖,尽管在今年拔完智齿的当下下定决心我不要再吃糖,然而没多久,我又旧情复燃了。

  刚巧昨天看到一篇关于PHO越南菜的故事,牛河粉+榴莲雪糕的诱人组合,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我不是个吃货,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一个文字会让我脑海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这是作者厉害之吃,通过她的描述紧紧抓住你的胃袋和脑袋,不用成为美食栏目电视前的观众亲眼所见,也能被其描述的食物佳肴深深地吸引,胜过很多诸如‘Q弹’之类的用腻了的字眼,当然这些用词初次见闻时也颇为觉得不错,you know,字用多了,就被嫌弃了。

  殳俏是个上海女子,不仅书名还是美食的偏好上,都能明确的感受到,不仅如此,对于美食本身还是作为一名吃货都是一个有态度、有风格的人,每次品尝的起源,过程还是结果或是评论都贯穿着情节风俗怀念或……其他吧。

  另外,这本书对于单身人士倒也颇为合适,不知道为何?我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有种单身‘治愈系‘的感觉,就像我在半夜食堂的感受一样,那些美食仿佛就像是一盏温柔的等,暖入人心,抚平胸中的烦躁与不快,让人恢复到宁静祥和安稳舒适享受美食。

  我还没看完,就迫不及待地想推荐给大家,因为小小的一本,读起来毫不费力,读罢一段时间后,食欲却大开,心情也很好,那种在好心情状态下享受美食的过程真的很棒,推荐给你们。

  《元气糖》读后感(九):一场与食物的热恋

  首先吸引我的是朱赢椿的设计,书的手感非常的舒服,轻软舒适,而且蕴含了美食给人舒适、安全的感觉~让书也像美食一样,拿起来就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看食评类的书,以前的看过的描写美食的文字,有软文性质的,有把美食描写成一种装X的必备,离普罗大众的生活相隔甚远,失去最初的被品尝的愉悦,食物在装X的镜头哀伤不已。

  元气糖是我拿起来就一口气读完了的书。本来描写的就是美食,没有艰涩难懂之说,还是很容易进入状态。喜欢作者的文字,对食物呈现的一种尊重。描写的尊重体现在,用心用意的细细去描写食物在与食客之间发生的生动感情,食物在精致的碗碟间只是尸体,但是在食客欣喜爱意流转的眼波里,获得了永生~这是一场有关食物的恋爱~

  但也有些没来由的描写和对食物的态度,觉得有些生硬。像是粉扑了太多的团子,一咬占的我满脸狼狈~不过可以肯定一点,作者是痴迷于与食物热恋的女子,笔下满满洋溢了对食物的爱意。热爱便是最好的馈赠,期待作者更好、更本真、无声胜有声的作品

  《元气糖》读后感(十):勾起回忆的书

  被封皮吸引没有犹豫地买下,软软的拿着却感觉厚实,绿色的字看着也舒服。

  作者无疑是有钱有闲的有福之人,并非有钱有闲便是有福,而是有一颗热爱美食,享受生活的心的同时有足够的行动力去任何她想去的地方饱食一顿,真是令人羡慕甚至招人妒忌的人生,但还是感激作者用自己敏感的味觉和善于发现的眼睛记录下这一切呈现在我们面前。

  同时上海人的关系吧,许多片段读来很是熟悉。

  书中提到的青菜开洋烂糊面,于我来说却是生病的代名词之一。小时候身体弱常生病,医生叮嘱米饭不如面食温和好消化,于是病时的餐点便从清粥小菜变成了青菜烂糊面,鸡汤做底,不仅是面,连青菜都已是酥软到入口即化的程度,一次有一次带我逃离脱水与低血糖的命运。大了之后鲜少生病,吃烂糊面的机会少了许多,但偶尔吃上,即便没有鲜美的鸡汤,但是少许盐和味精调味的清汤也能吃得很香,不知是因吃得身心舒畅还是想起了生病那时,身子也不自觉地软了下来……

  说到【幼儿园里令人雀跃的肉圆】,我禁不住想起高中同桌在众人惊叹下吞下五个狮子头的场景,又兀自笑了起来,谁能想到看起来苗条挑剔的小姑娘在狮子头面前能有这么大的胃口。说来还真有些怀念当时极不愿去的那个湿气很重、总混着饭菜味和霉味的地下食堂。现在想来,当时的心情既有嫌弃又有不甘。担负着同时慰劳身与心的责任,午餐是一天中多么重要的一餐,地处上海市中心的重点学校,有着光鲜的外表却不想学生们只能在如此令人不悦的环境下填饱肚子,确实不爽。不过那终究是充斥着无数回忆的地方。

  生在上海是幸运的,较之现在,中学时期的我还有足够多的时间在每个早放学的周五下午,漫无目的地和小伙伴们闲晃在学校附近的吴江路上,睁大眼睛寻觅着能让我们在赶回家吃晚饭前解个馋先的好去处。于是不难发现,想吃好吃的越南河粉已不用去【在巴黎坐地铁到Tolbiac,出地铁站左转第一个路口的Pho14越南河粉店】,因为吴江路上便有,只是那时的我总被一边麻辣捞烫的香味吸引去,晃荡了几年都没能吃上,现在想吃却已不是“顺便”的事了。

  不知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看着看着总忍不住怪作者前后说的不一致,前文正说着鲸鱼的肉质如何木讷不如有些简单易得的食材,几章过后又见她推荐着几道鲸鱼料理是如何的清新爽口,适合燥热的夏天。感觉被坑了有些生气,不过转念一想,却又气不起来了。也是,在美食面前坚定不移的人定死只有那些老朽透顶、不知变通的人了吧。

  书中提到了许多品种的生鲜以及光是名字就长的要命的西餐。但我却是吃不惯海胆,单是想象把清香的水果加各种香料和肉类混在一起便不禁皱起眉头的人,我偏爱单一又浓重的口味,咸便是咸甜便是甜,可能与我有些固执的性格也脱不了干系。相比之下作者能接受的口味就比我丰富太多太多了,大概我终究如她所说是勇气不够运气也不够的人哈哈。

  说到底,整本书最出彩的还是作者对美食,对生活的态度,精致,专注,享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