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5 03:04: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是一本由[美] 戴维·弗里德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读后感(一):意犹未尽,加深理解

  在学校的图书馆不经意发现了这本书,被“弗里德曼”吸引而决定拿回去看看。

  由于经常乘坐地铁或公交,也欢喜在漫长的路途上看书,出门就会将书塞进包包里。这本书是16开本,原张纸是787mm×1092mm,所以拿在手里会显得比较厚重,个人觉得携带不太方便。

  我的本专业是文科的,另外修习了一门金融学。虽然对经济学感兴趣,但总是陷于文科生对数学公式、图表的纠结中,忍不住翻白眼。戴维·弗里德曼的这本书,很多地方是用文字表示的,试图普及性的浅入浅出,于是本人不是很痛苦的接受了。很多课堂上的内容在他的叙述下变得越来越清晰,即使简单的某物也渐渐丰富灵动起来。后来,越来越觉得自己其实是在玩脑筋急转弯。

  本书在语句表达上偶尔会令人莫名,遇到这种情况,本人会仔细斟酌一番,实在没有灵感就放下,等待过些时候突然顿悟翻译大人的大概意思……翻来覆去将书看了几遍,很有收获。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读后感(二):读起来并不生活.呵呵

  我读了五十几页.基本上没有读懂.所获胜少.

  自己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很浅.看过一段时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程,那本书是从教材的角度写的,从最基础的如何看图表,如果运用图表工具讲起,有趣的成份其实也不少,慢慢的看所获不少,而且能看懂.

  而这本书里的例子虽然都比较通俗,但是没有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人估计还是很难迅速消化和理解的...读者千万别以为是"生活经济学"就可以很好理解,本人就是因为名字有趣,误认为很好理解,很轻松,很适合偶这样水平的人读呢.而实际上并不是.

  我觉得想学好经济学,培养经济学素养,还是从回萨缪尔森那本教材扎实的学起吧.虽然很厚.呵呵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读后感(三):真的不怎么样

  作者戴维·弗里德曼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儿子,以身作则把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付诸了实践:充分利用了老子的阴德庇佑(米尔顿·弗里德曼2006年11月16日在美国三藩市的家中,因心脏衰竭逝世,终年94岁)写了出这本经济学畅销读物,自己赚了个盆满钵满,也算是恪守了经济学家的本分——没有浪费天赋的专有资本。然而,这位把“效率”奉为价值准则的经济学家自己却造成了市场效率的净损失,当生产者(作家)得到的“超额价值”补偿不了消费者(我)剩余的损失,这说明了市场的低效……

  阅读是一项风险决策,在意识到一本书不堪一读之前付出的买价与时间是不可收回的沉没成本,你无法凭着作者与出版社或者系列丛书的品牌声誉而规避这一不确定性……

  书中的观点倾向毫无意外的沿袭了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理论的自由主义主张,其中挑战传统教科书里“帕累托最优的”效率的定义是颇为出彩的一篇。全书论及局部到一般均衡,时间与不确定性、市场失灵,结构上完成了一本经济学入门读物体系的完整,但是我怀疑对于经济学一无所知的读者来说,这些篇幅是否如宣传中那些对婚姻、爱情之类经济学怪谈更引人关注?原本以为这应该是一本经济学轻松读物,但是阅读过程中糟糕翻译出拗口诘牙的长句实在拖的人昏昏欲睡,就算受过严格训练的经济学专业出身的读者理解某些话本身比理解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还要费劲~同时在牺牲了理论深度之后的文字也没有太多“轻松的”产出,虽然作者早有声明:“经济学不需要借助花哨的技巧其本身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但是当你发现宣传中浓墨重彩突出的那些对于婚姻、爱情的经济学分析只是寥寥点缀几笔之后还是有种恍然大悟自己被书商欺骗后的恼羞成怒……

  翻了两遍之后,这本书唯一的价值凸现时刻,竟然是在瓶妈又拿“单身就得自己换灯泡”的理论恐吓瓶子时,瓶子及时翻倒第298页找到那句我“没有必要为了获得晚餐而和厨师结婚”作为反击……儿子的作品次于老子就像电影的续集永远是垃圾一样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同学们还是去翻曼昆或者萨缪尔森的教材吧,深入浅出,书中的案例也很有意思的~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读后感(四):理性思考的另外一个角度的心得

  关于配置预分配的差异

  非经济学家倾向于将所有问题都视做分配问题,而经济学家却对配置问题更感兴趣。他们认为,两个人虽然收入相同,但品味却不尽相同。如果汽车和学校都拿来供出售,那么,其中一人可能是购买汽车而不购买教育;另一人则只购买教育而不购买汽车。配置解决的是什么商品到什么地方的问题;而分配解决的则是谁得到多少商品的问题。

  其中关于国有企业的分析很有独到之处。

  每个读大学的人都应该学点经济学的知识。尤其是未来要当管理者的学生。多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工具和原理很简单,深入的分析下去就会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来。这是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原因。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读后感(五):公平的选择--READ《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中有句话非常有启发性:“一个人不可能选择自己买不起的东西”,进而用例子解释:“穷人并不是真心诚意地选择不去看病,他们只是负担不起。因此,施政的政府应该向穷人提供其所需医疗服务。”

  在困境中,穷人不是自愿去选择,不是在公平的环境中选择,而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去选择!这样的选择会合乎人性吗?不是说楼价不能升高,但是现在明显是炒作,人为操控土地资源,哄抬房价到一万以上,这样的现状还能说正常么?有没有超出大众平均消费水平呢?

  我不知道那位同学是根本不知道现在的房屋状况,还是家里太有钱了,以至不用担心未来的生活。显然,他对“选择”存有误解。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这合情合理,但是在充满矛盾和不安的社会环境下,选择有时只能是无奈甚至是屈从。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读后感(六):notes

  简单生产从逻辑上讲有三个步骤:

  1)选择生产什么

  2)决定生产多少

  3)将众多单个生产者的决策结果集中起来

  我的经验是,只有当我自己搞清了某事时,才能算是理解了它,通过阅读书籍就可以使你得到答案。但是,直到你自己将逻辑模式很好地配合在一起并深深植入你的头脑之前,你所阅读的内容只不过是一些字词而已

  世界上有三种说谎的情况:谎言,混帐话和统计数字

  对于好与坏的判断,我不能给出结论,因为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然而,我可以告诉你们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我们经济学家称之为效率。这个概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你们所说的“好”,按我的理解,其核心意义可以用效率来概括。也就是说,按照我们经济学家的理解。“好不好”就是“有没有效率”

  2)经济学家可以帮助解答诸如某种变化是否会产生更大效率的问题

  3)除了用效率这个标准,我们经济学家想不出其他更好的衡量标准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读后感(七):一点想法

  凯恩斯的贡献就在于他把市场上的现实现象引进了经济学,来修正经济学过于理想的各种假设,从而能有效解释经典经济学理论当时难以解释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等问题。在戴维·弗里德曼的这本书中,我见不到工资刚性、价格粘性等理论,只看到了基于理论上的边际递减的偏好曲线等等演绎的过程。举例而言,经济学认为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商品的价格会上升。这是没有错的,但它必须首先假设信息的有效传递等等,比方说我很想买《社会性动物》,这本书已经绝版了,虽然原价是35元,我却愿意出甚至50元买,但问题是我想买的信息很难传递给出版社,出版社也未必有这个动力来生产这本书,虽然它想盈利,却不免受到许多其它因素的干扰。而且,你也很难想象当剩一本的时候,书店会把价格高于封底定价的卖给你。这样,市场就往往是无效的。再比方说,我可能在买书前没有发觉,买完后才发现是盗版的或者有缺页,这种情况就不是市场调节可以控制的,因为我发生了“经济人”不可能犯的对价值判断出错的错误,造成了市场的浪费。

  但是总的来说,这本书举的一些例子还是让人兴趣盎然的。书中的数学要求其实不高,解析几何也只要有高中水准,关键在理解。可能限于数学表达,在严谨上可能比不过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另一点是茅老似乎是认为,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的,而戴维则认为,经济学理论是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的;茅老从现象出发,显得举重若轻,戴维是从理论出发,不免有些生硬,但确实可以尝试发掘更多东西。评四星还是不枉的。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读后感(八):隐蔽的秩序

  当你知道这本书并非1986年诺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著,你是否还会去买这本书?也许你在犹豫,但你还是买下它吧,不仅仅因为作者戴维•弗里德曼是诺奖得主米尔顿的儿子,更因为他将经济学工具应用到生活中,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生活洪流背后应有的逻辑,正如本书的英文标题所说的那样——《隐蔽的秩序:生活中的经济学(Hidden Order:The Economics of Everyday Life)》。

  将“经济分析”扩展到“非经济问题”领域,加里•贝克尔当属第一人,他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的动机,因此都可以运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和解释,经济学从此深入到社会学、人口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贝克尔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戴维•弗里德曼受此影响颇多,他以“人是理性的”为前提,将博弈论、价格理论、均衡等经济学理论,通过“终结日机器”、移民、婚姻等例子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让人耳目一新,在这里,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不仅仅是好玩,更变得有用起来。

  戴维份属主流经济学家,他同老爸米尔顿一样坚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认为经济学应该重返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尽管没有人在负责指挥,系统依然正常运行,哪怕是一只“铅笔”的生产和买卖。而这本书亦可看作是主流经济学的另类教材——一本由解释生活事例而形成的经济学理论图景。

  然而与贝克尔不同的是,戴维是一个永远令人期待的讲故事高手,他早年就引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话,“用数学算出结果,然后通俗地表述出来,如果第二步不可行,那么就不要用数学”,弗里德曼出色地完成了这两步,连“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幸福、富有”、“为什么宝宝会哭”这些生活常事,也被戴维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地分析并进行解释,普通的生活与经济分析那巨大解释能力的交织,让读者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这与他并非经济学科班出身有关(他是一个物理学家),但深厚的家学渊源仍然造就了他渊博的经济学知识,他的代表作《价格理论》就被认为是价格理论的优秀作品,这使得他的行文与正统主流经济学家风格迥异却又引人入胜。

  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现实生活未必和理论完全一致,但这足以让我们抱一本回家躺在床上慢慢品读。如果此时你还没有买一本回家,那么今夜,你就准备失眠吧。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读后感(九):人类是理性的么?

  用经济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这类书一向比较流行。曾经有本小刊物《经济学家茶座》,期期都能登上三联书店的销售排行榜。感性的东西,用理性的角度分析,总能让人洞悉常识背后隐藏的必然原因,有恍然大悟之感,也就享受到了智力上的愉悦。

  不过,我很好奇的是,经济学家究竟如何生活。如果皆以“人类是理性的”这一假设为前提来对待生活,经济学家,是否会老是在超市收款台的长队前算计徘徊。作者在最后一章把经济学引进了婚姻,这还可以好好算一算,但当作者把爱情也和经济学联系起来,我发现,他也开始玩起了模糊。

  我总觉得,这个世界的事情,不能都分析得那么清楚。尤其是生活方面的问题。智力能分清增加还是减少,但不一定能弄明白究竟是得到还是失去。

  弗里德曼是经济学界的一个符号,《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 的作者戴维,是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的儿子,弗里德曼借弗里德曼之名,经济学的观点认为,这样会提高效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