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撬动地球的Google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撬动地球的Google读后感10篇

2022-05-13 16:55: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撬动地球的Google读后感10篇

  《撬动地球的Google》是一本由[美] 戴维·怀斯 / 马克·马西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撬动地球的Google》读后感(一):Google是这样炼成的

  《撬动世界的Google》,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全面揭密Google快速成长之谜,听起来倒是有深藏洞中的武林秘籍的感觉,其实全书读毕,并没有任何神秘的要诀,与其说这是google的成长史,倒不如说是google的两个创始人拉里和谢尔盖的传记。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资料收集工作做得一丝不苟,那些发生在数年之前的会议或者访谈,甚或是大学的一场讲座,都是在收集到会议记录访谈录音之后原原本本的还原,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态度是很好的,它避免了由作者选摘自认为的要点或提炼概意这样的二道加工可能导致与事实有差距,缺点则在于,这让对话长度稍长,影响了行文的流畅度。

  在技术上,此书主要阐述了google创立初期为互联网带来的pagerank技术的重要性,之后有提到google新闻和adsense的运用,并没有很深的理论研讨,只是点到即止,显然,对于将google黑板报中那些很小资的讲解如何消除信息噪音的技术文都看了一遍的我,并没有从书中得到技术上新的知识。

  但是google的创建过程中种种周折,以及堪称史上最艰难的IPO这些历史,倒大多第一次知晓,这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如果换家公司,那这些事我恐怕不会认真读,但爱屋及乌,爱google,也就爱它身上发生的一切。

  印象比较深的是IPO前《花花公子》刊出谢尔盖和拉里的访谈,这违反了静默期规定,导致IPO可能面临失败,书中引用欧洲一则漫画说,那些监管官员们,一边阅读着这则访谈,一边假装自己没有看到翻页时的裸女照片,光是想象这样的场景就让我忍不住笑。

  书末在谈到google的广告模式的时候提到这么一句,“Google小小的、不打扰人的。不过,主要的电视和有线网络因为出现了能够帮助用户屏蔽广告的发明而受到很大损失;同样,只要出现了可以关闭广告的新技术,Google也面临同样的危机。”

  现在看到这句话,觉得真是有先见之明。

  因为,在maxthon2.0中,已经屏蔽了google adsense……

  [此文有删节)

  《撬动地球的Google》读后感(二):让上帝的归上帝 凯撒的归凯撒

  主耶酥曾经曰过: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由于出生和所受教育的原因,我既不信上帝,也不排斥别人信上帝。可是,我依然心怀畏惧,对强大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政治规律,我从来不想发起挑战。相反,我常常苦口婆心地劝周围的人尽可能顺应规律。唯其如此,才可以让生活质量更高一些,内心世界更宁静深邃一些。

  请诸友注意,我说的是规律,不是潮流。

  促使我写这样一篇评论、并且写在这本书下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几分钟前,我看到许多豆友对豆瓣引入GOOGLE广告发表了许多义愤填膺但不着边际的看法。特别是看到其中有不少为我所敬佩的写手也表现出过度的情绪化时,我便越发感到惊讶。

  我向来以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明白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

  那么,我们今天处于一种什么境况呢?窃以为,最重要的境况就是:我们正处于一个日益发达的商业社会。

  那么,商业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什么?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又是什么?

  毫无疑问,商品和服务的自由交换是支撑我们这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基础。而维系这一切的,无疑是基本的商业规律。

  我从来没有见过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的受众因为这些媒体刊登广告而大动干戈,我也没有见过新浪等网络媒体因为刊登GOOGLE提供的广告而被用户破口大骂或者发起抵制。我也没有见过谁要求这些媒体的广告要文艺一些、雅一些。

  但是,为什么作为一家商业运作的网站,豆瓣刊登GOOGLE提供的广告会被那么多人骂?

  依我看,豆瓣不仅应该把这些广告堂而皇之地刊登在小组中的各个贴子右下侧,而且应该安排在所有条目(包括评论)的旁边。只要不违反法律,豆瓣完全有权利决定自己以哪种方式与GOOGLE合作,如何完成与GOOGLE签订的合约。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上次,我的朋友王小邪在回复一位朋友关于“书评不像书评”的质疑时说,豆瓣又不给我稿费,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你管得着吗?当时我完全同意她的看法,现在也一样。

  支持以上看法的理由,其实与支持豆瓣引入广告的理由完全一样:既然我们不给豆瓣付费,豆瓣又怎么可能长期做活雷锋呢?

  大家知道,豆瓣目前的赢利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图书销售的分成。但是,我不知道这部分收入是否足以支持豆瓣的运营成本,即便可以勉强支持,那么豆瓣靠什么进一步发展呢?

  我的观点是,别指望豆瓣做活雷锋,更别指望风险投资家做活雷锋。

  除非豆瓣可以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否则我们迟早有一天会失去她。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我不知道你具体会失去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会失去什么:首先,我将失去迄今为止写过的80篇评论和一些日记,因为对豆瓣的信赖和自己的懒惰,我没有对这些评论做过任何备份;其次,我将失去我收藏的大量书籍和推荐条目;最后,我将失去大量的朋友和类型丰富的信息源。

  当然,如果你读过《撬动地球的Google》,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应该为豆瓣能够分享Google这个商业与传媒奇迹而感到高兴,你就会对自己继续在这里玩儿下去抱有更加坚定的信心。

  因此,在豆瓣作出这样一个伟大的商业决策之际,我不仅深表祝贺,而且要劝大家一句:

  不妨,让商业的归商业,情绪的归情绪。

  《撬动地球的Google》读后感(三):专业精神,开放姿态

  “传媒领域已发生彻底的革命,而我们还在云端漫步。”

  这是我读完《撬动地球的GOOGLE》后,写在书本前面的话。读完一本书后,我喜欢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受。

  比如说在读过《货币战争》后,我写道,“如何在国家化、市场化的进程中,维护一国的金融、产业安全,是一个重大课题。”

  读过《股票作手回忆录》后,我写道,“价格只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前进而已,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读过《旁观者》后,我写道,“此书中那些闪光的人物,经由德鲁克先生的神来之笔,更显得神采奕奕了。德鲁克的写作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读过《麦肯锡传奇》后,我写道,“领导提供服务而非发号施令。”

  毫无疑问,书籍不仅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更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模式。《撬动地球的GOOGLE》一书,不仅让我比较准确地了解了GOOGLE的基本商业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GOOGLE成功的来源有两点:一是专业精神,即他在搜索领域为用户提供的精彩体验;二是开放姿态,即他与主流网站和众多广告提供商之间深入而广泛的合作。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政府,要想持续获得卓而不凡的成功,就必须秉持专业精神和开放姿态。这就是我从本书中得到的重要启发。

  《撬动地球的Google》读后感(四):更强大的搜索器Cuil能打败Google吗?

  Google 真的是不可一世吗?在连续击败了包括Yahoo!和微软之后,Google现在在全球搜索市场已是一骑绝尘,笑傲互联网江湖了。

  一家叫Cuil的新创公司,聚集了一支工程师“梦之队”,想把Google拉下台。很有可能,Cuil(读音同“cool”)的最终下场就是2002年美国“梦之队”的下场——当时,那支由NBA球员组成的看似不可战胜的豪华球队,在世界男篮锦标赛上只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

  Cuil的搜索引擎也于7月28日开通。该公司宣称,其网页覆盖数量是Google的3倍(在当天上午我试着用了一下,速度很慢,没有找到一丁点与我有关的信息),并且能把搜索结果像杂志一样呈现出来。该公司总裁兼创始人之一,一位帮助建立Google搜索索引的工程师,告诉《华尔街日报》:“成为搜索引擎的另一个选择,而且还比别人弱小,那是不行的,你必须成为比别人更强大的另一个搜索引擎选择。”

  为了超越Google,Cuil建立了一支一流水平的工程师队伍,这些工程师拥有在eBay、IBM、AltaVista,当然还有Google从事搜索工作的经验。而且,Cuil还有3,000多万美元的风险资本作后盾。

  可以说,Cuil是在玩危险的游戏。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研究成果表明,当新来者试图通过把今天的游戏玩得更好来超越现有竞争对手时,它们几乎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现有公司拥有技能、资源和动力去抵抗新来者这种咄咄逼人的进攻。

  如果Cuil的搜索技术确实比Google的好,我敢肯定Google将被激发出巨大的动力去加以还击。由于Google网罗了工程技术方面的众多人才,很难相信Google会折沙沉戟。

  也许,Cuil的目标是被Google收购,那样的话,它可以不去关心能否获得长久成功。如果Cuil真的希望最终击败Google,那它最好在袖子里藏一张“破坏性技术”牌(disruptive card),随时准备打出来。

  《撬动地球的Google》读后感(五):试看个Google成功的要素组合

  Google只是it行业里的一家,无疑,它是很具有吸引力的一家。通过把技术、艺术、智商和生活消融在工作中,迄今为止,好像也只有这一家。Google为什么取得成功,许多因素不是必要,但能导致必然,比如这些。

  一、基因、学术世家

  1、 犹太人,来自前苏联

  Google的两个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均是来自前苏联的犹太人,这个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了,但如果有这个因素的话,好像必然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2、 两人均是第二代计算机使用者,读的都是蒙台梭利式学校,住在著名的大学附近,父亲是这所大学的教授,母亲工作与计算机技术有关

  佩奇父亲是60年代密歇根大学的计算机本科生、博士生,母亲是拥有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的数据库顾问。78年家里拥有一台家庭电脑佩奇6岁就会在往电脑输入故事,读小学时就用文字处理程序完成作业,而老师连撞针式打印机都不知道,中学时就帮助哥哥做大学布置的计算机作业。

  布林73年生于莫斯科,6岁时离开前往美国。其母亲是美国航空航天局goddard太空飞行中心科学家,父亲是马里兰州大学数学教授,曾祖母曾在芝加哥大学学习微生物学,21年回国为苏维埃效力,祖父是莫斯科以为数学教授、数学博士。

  布林读中学时对自己的智商非常自负,总是试图证明老师错,读高中时就在马里兰大学注册,19岁即获得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二、技术、商业模式

  3、 独特的PageRank技术

  4、 全新的商业模式

  Google的商业模式就是帮你收集整理海量的信息,在你需要的时候让你通过google轻易找到它,其中包括广告,Google的价值由此体现。

  三、道德、人才团队

  5、 不做恶哲学

  将广告发布权出售给”伴游性质“竞标的网站;所不为:不接受卖淫广告。所为:接受葡萄酒广告;所不为:不接受啤酒和高精度酒精饮料的广告。所为:接受扭曲和妖魔化已经当选的政客的广告。所不为:不接受对正在竞选中的政客形象败坏的广告。所为:接受子弹、消音器的广告;所不为:拒绝一切香烟/枪支的广告。所为:最大的包含网络色情的门户。所不为:不接受药物残留消除剂/尿检添加剂及其他用来帮助运动员通过药检的产品广告。不接受鼓吹暴力的广告。不接受帮助人们免费看收费电视的装置的广告。不接受毒品和毒品注射器的广告。不接受烟花爆竹、在线赌博、神奇治疗、雷达探测器的广告。

  6、 IPO募股方式

  为 IPO 设置一个公平的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必须同时涵盖大型和小型投资者。同等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为谷歌及其当前股东谋福利。由此,我们决定新股发行全部采用基于拍卖的 IPO 流程。谷歌的目标是为即将发行的新股寻求一个合理价格,使其能够反映市场以业务和股票市场行情变化为基础,对谷歌本身做出的合理的估值。(我们在这份招股说明书的其他章节对拍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许多企业的公开上市曾经遭受了不合理投机,首次上市量太小和股票价格波动等问题的影响,它们最终伤害到了投资者的利益。我们相信,我们基于拍卖的 IPO 将会最大程度地排除这些问题,尽管我们无法做出绝对的保证。

  拍卖对于美国境内的 IPO 而言并不常见。谷歌在基于拍卖的广告系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够帮助我们设计 IPO 拍卖的过程。正如股票市场上,如果人们希望购买的股份超过了可获得数量,并且报出了更高的价格,那么 IPO 的价格也会升高。当然,万一投标者数量不足或者人们出价较低,IPO 价格也会下降。虽然这是一种粗浅的说法,但它反映了问题的实质。我们的目标是让谷歌股票的 IPO 价格以及二级市场的价格反映出高效的市场估值 — 换言之,是理性和消息灵通的购买者和出售者共同确定的价格。我们寻求在 IPO 之后实现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而且购买者和出售者都可以在 IPO 时获得高效的市场估值。谷歌力图实现这样的效果,当然它也未必成功。我们实现相对地稳定的市场价格这一目标或许会导致谷歌决定与其承销商共同确定一个低于拍卖清算价格的首次公开募股价格。

  我们正在努力确保在 IPO 和此后的时间能够有足够的股票供应,以投资者的需求。谷歌鼓励现有股东考虑出售一些他们的股份,用作此次发售的新股,向投资者提供更多股份有望实现更加稳定的价格。布林、我还有其他一些人正计划在此次 IPO 中出售我们所持有的一部分谷歌股份。现有股东出售的股份越多,越表明他们相信当前的价格还没有低到不合理的程度。可获得的股份量将可能对拍卖的清算价格产生影响。由于待售股份的数量可能随着价格的升高而增加,并随着价格的降低而减少,投资者可能会考虑参与IPO的现有股东的多寡。我们或许需要不时地沟通,在给定的价格之下,我们始终是出售者而不是购买者。

  尽管我们在设计 IPO 方案时力图同时涵盖大规模和小规模投资者,但由于在“拍卖流程”中描述的诸种原因,并非所有感兴趣的投资者都将在IPO过程中得到一定数量的股份分配。

  我们希望您能作长期投资,同时您也不应期望在谷歌 IPO 后不久就出售谷歌股份获取利润。如果投资者认为谷歌股票的价值不具备可持续性,那么我们并不鼓励这些人在IPO或者此后的时间投资于谷歌。即使从长期来看,谷歌股票的交易价格也有下滑的可能。

  谷歌将采取措施,帮助确保股东获得充分的信息。我们鼓励您阅读这招股说明书,特别是有关风险因素的部分。我们认为,忽视价格因素的短期投机可能会让您赔钱,特别是这次将采用拍卖形式。具体而言,我们向您提出忠告:如果您通过拍卖方式投资于谷歌,那么在 IPO 之后您的投资价值可能会经历一个显著的下滑过程。

  来源:来自创始人的信 — 第一封 2004 年(三)

  7、 互补的团队。

  谢尔盖·布林是具有冒险精神的创业者,拉里·佩奇对程序、计算机有天才的专业能力,而施密特又是个领导过开发java的微太阳系统公司对抗微软的、去过火人节的、有丰富管理经验的ceo,三个人的完美组合,动、静、全局。

  8、 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各种方式。各种各样随处可取的美味食物、游乐、健身器械、玩具、托儿所、沙滩排球、单轮滑板车、棕榈树、豆袋椅、狗、20%原则。

  谷歌向员工提供许多异常优厚的福利,包括免费的餐食、医疗和洗衣机等。我们十分仔细地考虑这些福利将给公司带来的长远优势。谷歌将增加他们的福利而不是逐渐剥夺他们的福利。我们认为,谈到员工福利,很容易“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这些福利能够为员工节约可观的时间,并增进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效率。

  谷歌的员工所有制非常关键,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也正是由于我们员工的才能,谷歌在计算机科学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就。谷歌处于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我们的产品质量极为重要。谷歌能够吸引人才,是因为谷歌让他们有机会改变这个世界;谷歌拥有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分布,可以让少数几个人也能变得举足轻重。我们的主要强项在于提供一个工作场所和重要的项目,让员工能够做出贡献,并实现自身成长。我们专注于提供这样的环境,让富有才华并且勤勉工作的人们对谷歌做出贡献、让这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并且由此获得回报。

  《撬动地球的Google》读后感(六):Google如何撬动地球?

  很少看这类的书,这几年书市上突然多起来,多数还作为畅销书爬上了推荐榜。

  开始是凯文·凯利的《十种策略》,是老师和其他一堆书一并丢给我读的。初翻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转行改读新闻专业了。这类书一色都是“记者体”,除了那本瓦里安和夏皮罗的《信息规则》能有点实际收获之外,其他都该改成铜版纸彩页的杂志。好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想象躺在加州海边穿着花花的沙滩裤,肚脐眼里插根网线,一边欣赏bitches on beach,一边狠攒互联网的钱。

  撬动地球的Google也是这类的书,章节很短小,大部分是叙事体。说的是Google和两个创始人的成长故事,夹杂着浓重的极客精英价值观,强调血统-_-b和教育出身。如果作者再往细点写,就可以改名叫作《Google演义》了。

  这本书把Google的成功归结于优越的产品和“不作恶”的公司文化。同时,也隐隐地把两个悖论展示在读者面前:Google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而它自己却从不做广告?Google是互联网自由、开放、共享精神的鼓吹者,而他的合作伙伴从来不知道自己到底给Google的广告业务带来了多少利润,只能被动地接受每期从Google收到的支票。

  Google为什么会成功?是因为它搜索产品的优越性能么?还是因为它扼住了互联网的咽喉?在所有人普遍认为“搜索不会有前途的”的时代,他们是否已经意识到一个利用“搜索”建立互联网信息入口的新模式?应该说,Google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还是掌控了“注意力经济”下最稀缺的资源,它摒弃了门户网站妄图提供一切的野心,而将整个互联网作为公司的后花园。Google不为互联网提供太多新内容,而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互补品。借着互联网巨人的肩膀成功一跃,成为利用间接网络效应最成功的范例。

  至于Google的用户基础是否脆弱,是否会被更先进的技术抢走用户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可以看看浏览器的故事,想想网景的导航者如何被微软IE打败,Google理应有所担心。对微软的反垄断裁定中并没有限制其对产品添加功能与捆绑组件的权力,在Windows或者其他操作系统更好地完善了网络与搜索管理功能之前,Google没有实质性地锁定用户的突破,前途还是危险的。除非,Google搜索的种子生根发芽,把根系和枝蔓全面渗进计算机网络用户的重要应用中去。

  互联网广告是Google至今为止最大的利润来源。这绝不该是最终的赢利模式,如果仅仅这样,Google在十年之内就该死掉或被卖掉。

  《撬动地球的Google》读后感(七):毕竟是一个记者的作品

  花了几个小时快速的把这本书看完了,开始是有点头晕(外国人姓名混用的习惯真是让人头疼),到了一半往后,就完全是当消遣来看了。

  可能是作为一个Gfan过去过分关注Google的各种动向,以至于在这样275页的一本书里面,很难找到一些新的内容。当然,比较新鲜的东西还是有的,比如说Google print(也是最近才更多的解密),比如说基因计划,再比如说那个Google大厨。但是这些内容加起来,或许不会超过30%,其他的内容,国内的媒体们都反复的书写过了。

  更重要的是,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都只是一个普通记者的作品。把所有的采访稿拼凑在一块儿来,就成为了这样一本书。没有多于的评论,大部分时候都是平铺直叙,没有前因,没有后果,没有分析,事情就是如此发生。所以英文的书名还是比较贴切的——《The Google Story》——Google的故事,多平实啊。中文编辑就太臭屁了,非要加上一个“撬动地球”之类的字眼,离题太远。

  age和Brin看起来如此幸运,出生在数学和计算机教授之家,习惯于与人辩论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无比智慧。这样的故事对于我们来说,除了有那么一点点的激动人心,还有什么呢?

  《撬动地球的Google》读后感(八):《攻壳机动队》成真

  “为什么不改进大脑呢?”布林问道,“你将会需要大量计算机处理能力。也许在将来,我们可以将一个小版本的Google插近你的大脑。当然,我们必须开发出各种不同的时髦版本。不过,如果你能马上获取世界上所有的信息,这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以上是本书正文最后一段话。

  这让我看到世界动漫迷们评选出的动漫500强排名第二的日本动画《攻壳机动队》。两者对未来的设想惊人一致。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自然人,我很欣赏《攻壳》对未来的设想——人类可以自愿接受电子脑植入,所有人处于一个巨大的无形的互联网中,相互交流、搜索信息。但是我无法接受布林的设想。

  Google从计算机蔓延到手机成为人类随身移动搜索工具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既然布林已经有这样的设想了,那么Google进军人类大脑的步伐必定在不远的将来——甚至可能是已经展开了。

  我沉迷Google的技术更新,他给我的互联网体验带来巨大的便捷。共享以及便利是Google也是互联网的精髓。但是相对便利而言,我更看中自己的隐私。

  我相当抵触任何机器对我的猜测,就算他们有时候是有用的。这是人本能的想法吧,或许我想法比较怪异。

  《撬动》回顾了Google 10年发展历程,布林和佩奇应该感谢作者为自己一手缔造起来的Google帝国留下断代史——即使在很多地方它语焉不详。

  Google历程中比较重要的事件在书中豆油痕迹,在其有重大突破的地方也尽可能的详细阐释——当然这不包括PageRank。

  这本书有故事性,当然通过Google给自己赞起来的rp,也有卖点,出版商可是一直标榜这是Google人的圣经的。但是我始终好奇,Google数字图书馆会提供这本书的全文么?

  我想作为企业断代史,《撬动》的记录并不详尽,并且不够客观——毕竟这不是左使记言右使记事的年代了。它要表达的只是一种文化,把Google的文化传达给更多的人。

  Google是长尾理论比较成功的典型。

  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怀疑长尾理论和世界是平的之类的理论了。

  06年最火的是蓝长平二(蓝海战略、长尾理论、世界是平的、Web2.0),时隔三年,我觉得这些东西理论上是对的,但实际上统统遭到打击。

  Google简直就是长尾的反例。当一个东西不那么出名的时候,他永远不是主流,无法赚钱,Google在没有开发出关键词广告竞价之前一直是靠花风投人的钱为生的。而Adsence就是简直就是长尾理论是错误的最佳证明。如果你的认知度差,没人点击你,那你永远不能出现在广告位置的前面。如此,长尾不出名就不能赚钱,成长之后离开长尾范围才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由此,80/20理论基本无误。

  Web2.0旨在建立一个开放的共有的自由的语言环境。很多人说自媒体时代由此来临。

  但是昨天秦刚说的话在互联网范围激起轩然大波——中国政府是不害怕互联网的。所有人都自愿的不自愿的自己臆想出了这句话的后半句——互联网害怕中国政府。嘿,满脑子挂满黑线了吧!

  当初那些给Web2.0定义的东西实在是忽略了中国网络监管能力——建天网系统的几百亿不是白花的!以前有个冷笑话,问,中国知道分子知道什么?答曰,知道爬墙!就是说知道设代理服务器上网看被屏蔽信息。

  所以,相信理论不如相信自己,好歹有朝一日发现错误的时候也怪人也找得着自己,理论?你找的着么?

  简兮

  09-3-25

  《撬动地球的Google》读后感(九):撬动地球的Google读书笔记

  近来闲来无事,趁着寒假把过去下载的电子书看掉一点。这本撬动地球的Google就是我选择的其中之一,撬动地球的Google是一本励志经营类书籍,更是一本关于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的传纪,记述了这两位创办Google公司的神奇年轻人从1996年——2006年之间发生的故事,读后颇有感触和体会,想来对即将迈上工作岗位或想创业的年轻人会有所启迪吧。

  Google的确是一个令世界惊奇的公司,在短短数十年里,随着互联网一起崛起,现如今已经是一个可以和庞大的微软帝国相抗衡的互联网巨头。当然,由于Google简洁的首页,“Don’t be Evil”(不作恶)的信条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相比被反垄断缠身的微软,Google有着好得多的口碑,至少在我周围许多人的眼里,微软是垄断的象征,而Google则是代表着自由和光明。

  Google诞生是因为当初佩奇和布林想以100w美元的价格卖个Yahoo!,谁料Yahoo竟然对这个充满前景的新技术不感兴趣,当然没有眼光的公司何止雅虎一家,还有如今已不知所踪的AltaVista,尽管在20世纪以前AltaVista曾经是最好的搜索引擎。

  ageRank:Google的专利技术,由一系列的数学公式等推导出的网页权重系统,虽说描述起来很简单:当有重要的网站链接到你的站点的时候,你的站点也会变得重要起来。不过这确实是佩奇了不起的发明,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专利,也是Google搜索的核心技术。

  用一个礼拜将整个互联网下载到我的电脑上,这是布林在斯坦福时的豪言,尽管后来证明他花了半年仍然没能下载完整个互联网,但是布林的勇气、决心值得学习。、

  风险投资与公司控制权:Google的两位创始者很好的平衡了风险投资与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的关系,避免了很多公司拿到风投后就陷入创新泥潭的窘境。当然,能像google一样幸运的同时拿到两家顶级风险投资基金公司的毕竟还是少数(分别是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Byers公司的John Doerr和Sequoia Capital公司的Michael Moritz),其中Moritz还在Google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更是推荐了现任CEO埃里克-施密特(曾任Novell首席执行官)。正是由于佩奇、布林、施密特三人各司其职、分工明确,Google才能如脱缰野马般驰骋千里。

  IPO(首次公开募股发行):正如之前有在《货币战争》中看到的一般,华尔街的投机商人——各种投资银行总能在IPO中挣的盆满钵满,承办Google上市的是两家著名投资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以及摩根斯坦利,不过两家在Google发行中获取的理论只有一般上市公司的一般都不到。这很大程度上,真是取决于Google强硬的态度,以及大众化的发行策略。尽管Google未能如预期的一般,以115美元发售(最终售价为85美元),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当年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以及发行上市外界种种的压力,我们可以预计即使一家声誉如Google的公司,在上市时都能曝出一堆绯闻,(甚至还会有《花花公子》的专访被从业人员反复研究。。)依我拙见,金融市场实在是有很大罪恶的地方。另一方面,在Google积极策划上市的同时(尽管两位联合创始人似乎对上市并没有多大兴趣,尽管上市之后,两位都将是亿万富翁,因为上市之后带来的弊端也很多,诸如:财务报表必须定期上报、公司职员因为有了很多财富对工作不再有以往的动力等等),另外也传出了Google的广告(Adwords,AdSense)涉嫌抄袭Yahoo! Overture™专利技术。看了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Google的广告关键字技术也是抄来的,呵呵。最终,Google与之达成和解,最终同意以270万股普通股(约合2.6亿~2.9亿美元),向雅虎支付与专利和认股权证相关的两起诉讼的和解金。 当然,上市为Google带来更多资金的同时,也意味着Google需要得到更多的监督。不过,能在上市之后仍对公司保留控制权,这点着实不易。(Google股票分A、B股,谢尔盖 拉里他们持有的为B股,每股10票投票权,而普通股是每股1票投票权,不过为何能实行这样的制度,我确实是不太明白的。)

  20%时间的制度:这个究竟有多少效果,就我个人而言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在中国这个环境下,会不会仅仅是个噱头呢。不过据Google称,Google几大核心业务之一的,Google News、Google Product等都是在这个时间里完成的。当然,另外一个微软员工所说的,我认为也很在理,一周五日,不需要额外花20%的时间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因为平时我所做的事情就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你不喜欢你自己的工作,你又如何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成就呢。想来也是。

  长尾理论:尽管看似不起眼,但是强大的Google正是靠这些非主流的小词构筑起来的理论所堆积起来的。传统的“二八定律”(其内涵认为企业界80%的业绩来自20%的产品),真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而被长尾理论所代替。

  参考资料:Web 2.0 破坏王来了!一个敢秀自己的年代,小蚂蚁也可以扳倒大企业

  GMail:被认为是继Google搜索以后,Google推出的最成功的产品了。在其他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容量还在10MB左右的时候,正是Google敢于推出容量为1G的GMail,并且GMail支持键盘快捷键操作,完全可以替代一般的邮件客户端,现在我周围不少朋友的常用邮箱都是GMail。国内能与GMail竞争,还算不错的邮件服务就是QQ邮箱了,个人意见。(目前GMail容量为72XXM,而QQMail容量每隔3个月翻一倍,目前我邮箱的容量为16GB)。

  书中提到GMail的部分,主要是谈到了Privacy的问题,相比国人,美国人的确在这个方面关注的更多,不过后来在Google的努力下,一切还是都化解了,毕竟目前还是没有能与GMail完全竞争的邮箱产品,Hotmail,Yahoo!邮箱都太慢,而且还不支持POP3,实在是食之无味的鸡肋。

  afeSearch:安全搜索,或许意义大于实质。色情信息通过Google一样能够轻松获得,不客气的讲,Google仍然是许多人获取色情信息的主要手段(没有之一,当然谷歌目前在国内的和谐程度比Google更甚,所以我一般使用Google.com in English.)

  附GLAT测试题:

  《撬动地球的Google》读后感(十):向Google学习人际交流

  几周以前,我有幸在“Leading@Google”系列活动中发表演说,而这一活动的举办地点就在GOOGLE公司有名的山景校园。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地方。的确如此,那里的食物让你惊讶不已,到处都是(100英尺之内,免费的美食触手可及);良好生态设计的校园建筑表层,将能量的使用降至最低;富有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和会场设计,比如既可骑乘又可同时集会的五人座自行车,折射出GOOGLE的企业文化。

  精美、实用的电子信息屏幕随处可见。每时每刻,每个人都在收发电子邮件。在这个绝对21世纪的工作环境里,如何才能引起员工的注意,让他们花一个小时来听听作者介绍自己的新书呢?对于邀请我的主办方来说这是一次挑战,作为有创造力的GOOGLE人,他们找到了与众不同的办法,并且这办法真的奏效了。

  他们制作了小小的纸质海报,张贴在校园里几乎所有建筑入口的玻璃门上。他们的确用了一些纸,因为他们知道宣传的形式必须与众不同,事实正如他们所想,我们拥有了一大批听众。

  这又是一个GOOGLE人在利用媒介上不断创新的好例子,即使它意味着我们有时要回归到过去。对于如何聪明地选择媒介,这个有趣的事例给我们带来一些重大教益:

  要了解你想交流的人所使用的各种的媒介形式。假如你的孩子们正在使用短信进行交流,而你想加入谈话,干吗还要用发邮件或打电话的方式呢?

  尝试不同的媒介形式,看看何种形式在何时最有效。面对面的交流是否像你想的一样重要呢?为什么不尝试减少和你日常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比如你的下属)的会面时间,与此同时增加和其他人的会面时间?这些人也许需要你投入更多的时间(比如你的客户和你的朋友)呢。

  当你需要吸引注意力并超越其他人的时候,换一种交流的方式。在2008年,收到一个展示个性的亲笔留言或信件是一件特别的事。你上一次亲笔写信是什么时候呢?

  目前,我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我们目前所拥有的不同交流方式,因此非常乐意听到你明智选择媒介的故事或教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