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诸神纪》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诸神纪》的读后感10篇

2018-03-26 20: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诸神纪》的读后感10篇

  《诸神纪》是一本由严优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诸神纪》读后感(一):《诸神纪》

  《诸神纪》里介绍了一群我们既熟悉陌生的神祇。鲁迅先生小时候有木刻本的《山海经》,图文并茂特别适合小朋友阅读;在我们小时候广播里的“小喇叭”,各类儿童画报,木偶剧,零零散散,总算也能让人记住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等;如今,“睡前故事”的介质相当丰富,书,电纸书,音频……但是,似乎还不够。假如小朋友突然问道,不是说太阳是盘古的眼睛变成的吗,怎么又是羲和女神生的呢,一时半刻,还真不好回答。我觉得《诸神纪》提供了一种看待不同神话版本视角思路,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告诉孩子:这是两个不同来源的神话,第一个是怎么回事,第二个是怎么回事,能够让小朋友心服口服,而不是简单说一句“这是不一样的故事”就算了。

  《诸神纪》读后感(二):中国上古神话的当代重述及其价值

  还记得东荒俊疾山的素素吗?还有昆仑虚的战神墨渊,青丘之国的九尾狐白浅……2017年,电视剧和同名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相继播出、红极一时,再一次证明网络文学IP的神奇魅力,也把一个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展现在了观众眼前。剧里人物活动的俊疾山、昆仑之虚、青丘之国等等地点,毕方鸟、九尾白狐,还有害得万人迷的夜华君失掉一只胳膊的梼杌凶兽等等“神奇动物”,在《山海经》里都有据可查。然而,碎片化的点缀终究无法让人拼凑起神话的完整图景,它们离真正的古代神话到底有多远?在将古代神话资源娱乐化、产业化加以消费同时,它们激发了什么,又消解了什么?古代神话于我们今人的文化精神生活,除了猎奇、装点、娱乐以外,还有什么样的意义

  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诸神纪》中,作家严优对这些问题,交出了自己的一份答卷。在严优看来,古代神话不应该是精神创可贴、文化燕窝汤,而是“包含一切文化本原基因骨髓细胞,是所有表达的元表达,是所有意义的元意义,是所有结构的元结构”。神话不仅原生性地表达着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部分,承载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也和“人类心底层的问题,人类内在的奥秘”相关。在《诸神纪》里,无论是“垂死化身……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的创世大神盘古,在“四极废,九州裂”的情形下“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还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农氏,“诛凿齿,杀九婴……上射九日”的大羿,都体现了一种不畏艰险、为了人类福祉而自我牺牲悲剧意味崇高之美。可以说,这种不畏艰险的生存意志不屈不挠抗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之魂。

  与在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温文尔雅、“伟光正”的诸神形象不同,《诸神纪》里描绘的上古诸神大多充满野性之美和伟岸之力:喜欢追着自己尾巴跑的混沌、半人半蛇的女娲、人兽豹尾的西王母、铜头铁额的蚩尤,……这些朴野的形象和他们身上那种气吞山河、震天撼地的力量体现了先民汪洋恣肆想象力,对自然生命、神性之力的崇拜和讴歌,对在科技文明的重压下生命力日渐委顿的现代人不啻为精神的解毒剂;而上古神话当中所体现的中国智慧,通过作者的“掰扯”,也得到了生动而又不乏深度的呈现:混沌神话所体现的中国人混融无间的宇宙观、上古神树的故事背后体现的中国人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南楚大司命神话背后体现的“方生方死,生死一体”的生命观,等等,对深陷环境危机、资源危机、伦理危机的现代社会,都是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可以说,中国古代神话拥有高远深刻的文化内质和精神内涵,理应成为一种优秀国民教育资源,然而,迄今为止,优秀的神话教育、普及作品屈指可数。这一方面认识不足所致,另一方面,却也与中国古代神话自身碎片化的、不成体系存在形态有关。此外,深奥难懂的古汉语也往往使普通大众对其敬而远之。怎样让普通读者亲近神话、体会到神话内涵的精神?在《诸神纪》里,严优以接近“谱系化”的逻辑方式杂乱的上古神话进行了系统的归类,从总体框架上为读者了解中国神话世界建构了一个清晰的、富有逻辑的顺序,而且涵括的内容更加广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神话也在这一框架中得到了一定的展现。《诸神纪》还对古汉语神话的现代重述和读解进行了可贵尝试。书中的每个主题都包含几个板块,其中“故事文本”是作者体系化以后重述的神话故事,活灵活现又述之有据。“掰书君曰”则是对故事的解读和阐释,妙趣横生又不失学理。全书随处可见作者灵动、俏皮和时尚的用语,当代读者一点也“不隔“

  “即便我们迷失本心、找不到方向,神话始终‘为人类提供(着)返归自身的航向与能力’(叶舒宪)。”愿神话永远成为滋养我们生命的“厚土”,这是《诸神纪》作者美好心愿

  《诸神纪》读后感(三):还算是有趣的一本书

  不过,作者的笔法过于随意了,因此给我这样年龄的读者造成了非常不舒服的阅读感受,比如大量地运用网络词汇,比如甚至用到了“cosplay”这样的英文词汇。一本讲中国古代神话的书,用到时下流行的英文词汇,个人觉得非常之不妥

  阅读当中就有强烈感觉,作者的文字似乎更适合用在微信公众号中。果然,作者在后记中承认本书脱胎于她在公众号的文字。可是,既然成书,是不是应该尽量去掉公众号的痕迹?作者在后记中也承认关于这一点她有些矛盾

  此外,还有一点,作为普通读者这样说也许不大合适,但我还是有强烈的感受想要表达:神话是神话,信史是信史。作者在两者当中摇摆,想要把神话写成历史,又想把历史描绘成神话,结果有些两头不讨好。另外,作者在写作中,大量地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如“我以为”,“我判断”等等。但是作者似乎并不是研究中国神话的大家,引用的材料是非常普及的故纸堆如《山海经》等,(当然对那些神话的了解远胜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但),是否有资格做这样的“以为”“判断”,恐怕要打个问号

  《诸神纪》读后感(四):少一些瞎掰,多一些尊重

  拿到这本书差不多一周了,虽然本书只不过四百来页。可阅读起来,却非常缓慢,其缓慢不在于内容有多么艰深晦涩,而是一直在边阅读边思考一个问题:本书作者为上古神话整理出一个结构,想要通过自身努力打造一个所谓系统的神话图谱时,还想在这张图谱里夹带些什么?

  我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有着车载斗量,数不胜数,灿若星海的文化典籍,当然伴随着灿烂文明一同壮大的,还有这养育了亿万民众土地,一辈辈先祖们的努力奋斗才有了今日之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身为中国人,我为自己是华夏子孙骄傲,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以此故,阅读本书的初衷,意欲通过《诸神纪》深入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希望从盘古开天辟地追根溯源,将看上去比较混沌,系统性不强的上古神祇在本书的帮助下来个系统整理。在观察这个上古神祇系统时,我却不希望看到有人借此去黑化代表着我中国人民族精神的领袖——黄帝。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网友关于黄帝的回答,让我动容——

  一个文明的毁灭,是在什么时候呢?   首都被攻占的时候么?   领袖被处决的时候么?   国土被瓜分的时候么?   都不是的。   当一个文明的子民忘记了自己的神,当他从未存在时,文明就与这个神一起被灭亡了。

  文以载道!

  本书之弊即在于被其导师杨利慧所看重的《掰书君曰》这部分内容。按其所言,作者对神话中的人和事的理解,都在这一部分“掰扯”中表现淋漓尽致。看到这样的表述,本来我是带着极大期待去看她的“掰扯”的,结果发现,真的是“掰”真的是“扯”。本书内容主要由“故事导言”、“故事文本”、“掰书君曰”、“原文出处”四部分构成,其导言只为引出一章或一节所要讲述的神话人物主题,故基本可以略过,而”故事文本“基本源于对古之典籍的翻译加工,此部分相对来说少了本书作者的一些主观偏见演绎,故可一阅。”原文出处“则是前部分”故事文本“之源,以示本故事非作者所虚构,让读者能放下疑虑,相信最后作者所”掰扯“的部分是合情合理有理有据的。最后才是呈上作者自己的带有一些偏见的”掰书君曰“。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有人可能又会说我过度敏感。可身为炎黄子孙的我,在看上古神话故事时,更想要看到作者细致分析的,难道不正是炎黄二帝章节么,尤其是黄帝,要知道就像作者自己所说,这可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如果一定要说我国现在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的情绪,那也没问题啊,本书本就是分上下两篇,一为作者自己分的中原系上古诸神,一为非中原系上古诸神。问题在于,描述这些神祇时,作者的”掰扯“态度让人实在接受无能

  上古的战争,诸民族之间通过战争不断地在融合。这没有问题,事实上,这种融合从古至今一直就没有停过,可我们不能因此黑化被我们所尊崇的黄帝的功绩,甚至将他描述成为绞尽脑汁泯灭他族文化痕迹的冷酷寡情之人。这就像自己根据自己的家谱记载去骂自己的先祖是个冷酷寡情之人一样,这难道不可耻么!有谁这么去数典忘祖地侮辱自己的先祖的?除非这个人不是自己的先祖?那作者究竟是哪国人呢?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在提到黄帝时着墨不多,感觉只是像例行公事一般,将出自《淮南鸿烈》与《淮南子》这两书中关于黄帝的内容节选稍稍翻译了一下,重点不是去描述黄帝与蚩尤的大战,亦不是他发明各种器物制度,而是去谈他检阅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啊,看到这四个字,大家会联想到负面还是正面的形象?而我们的精神领袖,我们所祭拜的先祖,居然是”妖魔鬼怪“的领袖,这是什么鬼?!在”掰书君曰“里,作者说关于黄帝,前面说过不少,轮到正题,反而好像没有太多可以掰扯的了。什么?我正想正儿八经地细看有关他的故事,你却告诉我,没有什么可掰扯的了?

  前面在说三皇时,你一个个掰着手指头告诉我们为什么你要选择”羲娲农“为三皇,关于祝融、燧人为什么不宜列入”三皇“时,原因说得非常仔细,可一涉及黄帝时,又是语焉不详。只说他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完了自己又说嗯,当然其实伏羲和女娲也是,那为啥黄帝不能列为”三皇“之一呢?最终给出的理由居然是因为他属于”五帝“,所以就不要和人家抢”三皇“的位置了。敢情不能兼职即任皇又任帝了,要知道这么牛的人物,为什么就不能当人皇呢?伏羲和女娲,一个天皇,一个地皇,再来个”箭垛式“人物黄帝当人皇,这不正正好么?这理由……

  好,黄帝老祖,咱三皇的位置不去争了。咱就呆在五帝里吧。在说其他四帝时,没问题名号都是自己的,轮到说黄帝时,WTF?你说黄帝族融合了多个其他部族后,可能也将人家的名号一起拿过来了!敢情黄帝自己连名字都不会取,还得拿别人的名号称自己?另外,不是要引经据典么,可能是什么意思?你自己主观臆想一个,完了就往黄帝身上套?这脏水泼得真走心!

  作者在书中论述时,不知道是不是出于某种需要,在论及黄帝战胜蚩尤时,用冷酷寡情形容黄帝,并说这和他摧枯拉朽统一天下、不惜一切代价争当霸王、绞尽脑汁灭他族文化痕迹的办事风格相当吻合。但是这么一个冷酷寡情的,绞尽脑汁灭他族文化痕迹的黄帝,怎么到了东夷族东方青帝太昊和西方金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这里就这么仁慈了?不但给了他们四方神帝的位置坐,还让后世的你知道太昊和少昊是以鸟类图腾崇拜为主的东夷族呢?这灭得不彻底啊,这脑汁绞得不够尽呐!这情还不够冷和酷呐!

  反观作者描述蚩尤时是怎么个形象呢?说他是上古时期九黎部落联盟英雄代表。“英雄”这个字眼,我从未见作者在黄帝身上用过!书中说神话里将蚩尤刻画成反叛者,事实上却只能说他的族群是反对者、反抗者,不能说是反叛者。认为他们是被征服者,只不过败在了比他们更强悍的黄帝手下,并且他们的选择不是屈服而是玉碎或出走。在这个故事里,把蚩尤描写成了一个悲剧式的英雄,故事也讲述得非常悲情。事实呢?

  在上一节里,作者在“掰扯”的时候可是说到了炎黄二帝的大战,并且不管作者取哪一种说法,我们都可以通过她自己的描述看到,黄帝打败了炎帝,然后蚩尤打败炎帝取而代之,再然后蚩尤挑战黄帝,战败被杀。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蚩尤要不是假冒炎帝之名去挑战黄帝。要么就是直接先挑了炎帝,再想去挑黄帝,未曾想黄帝没被挑落下马,自己反倒战败被杀了。这场战争是黄帝自己要打的么?你挑战我?说得好听叫挑战,说得难听,这不类似日本在1931年侵华?!两个部族之间的战争,在上古是场大战,搁现代日本与中国两个民族的大战,这叫侵略!胜利的中国,除了记载日本战败,难道还要记载日本的文化典籍,记录他们的一切文化?这是什么鬼?!这难道叫绞尽脑汁灭他族文化痕迹?难道今天的我们还要可怜日本人么?他们这样的结局难道不是咎由自取?!

  从上面的这些内容,可以看到作者的双标了。对中原华夏族,不知道作者有什么样的不满,这样去黑化,对少数民族,则充满了赞颂和同情。真不知道如果作者家被强盗侵入了,她是要开心地打开大门欢迎别人入驻,还是拿起手里的武器反抗。

  所以希望作者在描述上古神话时,能少一些瞎掰,多一些对历史,对国家的尊重。

  抛开这部分掰扯,本书还是有一定可观性的。里面印制了几百幅资料性或原创的图片,为大家提供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故事文本”与“原文出处”相互映衬,方便大家对历史记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裸背的设计使得翻阅不再变得困难。除此,其他的基本可抛。

  《诸神纪》读后感(五):东方神的故事

  提起神话,自然会想起希腊罗马的神话人物,当然还有古埃及的,苏美尔的等等,各个国家、各个王朝、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神话传说及崇拜神灵。

  希腊与罗马神话人物

  西方的诸神,感觉其自成体系,阅读起来并不显得那么的混杂。相对于东方,则国土辽阔,多民族聚居,昆仑山神系、中原神系、东方神系、楚地神系等各种神系相互交汇。经过作者的耐心梳理,主要神系里的各个大神,有名的神,如混沌,盘天,女娲,伏羲,神农等等,涉及到它们的有趣故事在书中得以慢慢体现。

  具体写作时,作者先是讲述相关神话人物的故事,接着运用所收集到的各种知识和图片来进行解读,为了便于通俗易懂,方便读者阅读,有时使用了些口语的话语,如“多酷炫啊”等等。同时附有《山海经》《楚辞》等相关文献的原文出处,供读者查阅。

  神话人物里,对于混沌,在非线性科学领域里,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出精美的图形,还真没想到在上古时代,其竟然也是神灵,如果不加以解释,还真以为类似于西方中世纪里的怪兽。

  上古时代,中原神系有三皇五帝的说法,伏羲女娲神农位列三皇,而五帝有着众多的竞争者,最终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挤上了五帝的宝座。不过认为它们为古神,总是显得那么的怪异。更多的感觉,是夏朝(争议中)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或更多地体现出是位人王。

  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

  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

  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

  西方金也,其帝少皞,其佐蓐收,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

  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 出处:出自《淮南子》

  对于女娲的认识,女娲补天的传说早已灌入耳中。其补天所剩余的一块七彩石成为了《红楼梦》里的宝玉,见证了人世间一段不平凡的遭遇。对于女娲造人则有两次,先是用泥土或藤木造人,待大洪水之时,女娲伏羲躲在了葫芦之中,逃脱了危险,之后两人结婚生育(子宫),从神灵退化为人类,神的地位无形之中被降格。在自己的心目之中,一直没将女娲视为女神,感觉其与人间走的过密,然而仔细想想,上古时期,母系社会,又怎能缺少女性大神的存在呢?直至作者如此一说,方有此感悟。

  昆仑山上的众多神灵,仔细想想,还真有些像西方奥林匹克神,在哪儿,神灵可以通过天梯(高山)登至天堂。作为天梯,不仅仅是高山,位于人世间众多的树木同样也是天梯,只是水帝颛顼派手下大力神重和黎将天梯砍断,切断了人间与天堂的联系。

  有时去博物馆欣赏书画展览,常常能看到傅抱石绘制有的精美绘画,里面有云中君、湘夫人等人物,直至看到“楚系神话”的故事,才有种焕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些都曾经是神话人物呀。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神话故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慢慢体会。

  书内配有许多精美的插图,让读者阅读起来,感觉是那么的趣味。在后记中,作者说到书中的插图曾绘制了线描的效果图,于是对这种插图形式产生了兴趣。对于使用线描图编写的图书,并不是很多,此书既然作为资料类读物,真应该尝试线描图的效果。此书的装帧也很不错,虽说不是精装本,然而平开的书页,却能完整地能展示出前后两页大幅的图片。

  当然,此书也值得向那些喜欢和熟悉神话内容的青少年推荐!

  《诸神纪》读后感(六):诸神的国度——《诸神纪》有感

  lue编辑

  在人类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各种新事物探索的步伐也是越迈越大。现在我们在从事各种研究,各种工作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科学为原则。即使是思想,也是带有科学形容词的思想观,世界观,人生观。从这些可以看出现在国家,政府对于科学的重视程度。相反带有某种神话色彩的宗教则慢慢褪去了以前的神圣光环,开始单纯的像精神方向的信仰方面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推动作用看起来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就连宗教尚且如此,就更别说纯迷信色彩的神话了,神话中的高悬天空的各位诸神已经经过科学研究的证明是不纯在的。呢么,现在的我们还有没有了解神话的必要,神话在我国历史上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与现代科学的一些研究是否有相呼应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思考的。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家严优编纂的《诸神纪》一书对中国的古代神话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述。本书属于学术性质的书籍,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例如在对于神话故事的时间划分,作者在在注解里对上古、中古、近古时期进行了细致地解释。这对于喜欢看修真玄幻小说的读者而言也是一个增长知识的过程。从这个注解我们可以将缥缈虚无的神话时期与我们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相联系,这样在我们的心中的时间轮廓也就更加的清晰。

  注解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也是学术书籍的通行规则,在书末部分作者还将主要的参考资料一一列出,这也方便感兴趣的读者的进一步研究和阅读。

  本书主要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对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进行了梳理,梳理过程中采取了原文佐证,正文延伸的模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对于不同的读者而言,本书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对于普通爱好神话故事,喜欢玄幻修真小说的读者而言,本书能够进一步普及相关的神话基础知识。能够初步帮助其建立起关于中国古代诸神的构成体系。例如很多小说里面常常提到的:“三皇五帝”。在书中的第三单元就能够看到“三皇”的这个说法究竟是如何得来的。文中作者对于“三皇”的说法来源归类为匿名版和撷英版两个套路。从原文的来源来看有《补史记•三皇本纪》、《太平御览》、《拾遗记》和《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文字记载。作者根据这些史料给出了套路A和套路B两个版本,每个版本又分为若干个子版本。只有对这些版本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之后,对于各类修真玄幻小说里面谈及的“三皇”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对于作者的取材途径也有一个更加细致地推测,这样对于阅读这些小说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作风严谨的学者和科学家而言,阅读本书也能够感受到神话与现代科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如书中提到的关于南海天帝和北海天地给中央天帝混沌神开七窍的故事,与现在科学上的宇宙大爆炸学说进行了对比。作者在文中谈到南海和北海两位天帝其实也就是隐喻了时间和空间的力量,时间和空间的合力将曾经的混沌给消灭,从而新的世界被开辟出来,这与我们的“奇点”理论是不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呢?

  对于神话故事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对于中国古代神话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来说,本书都是一本不错的作品。

  《诸神纪》读后感(七):这本书还是挺有意义的

  在国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学人一度“言必称希腊”,好像中国神话拿不出手,没什么可说的。但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神话又是非常喜爱的,很希望有可以媲美、匹敌西方神话的东西。今天提倡强化“民族自信心”,重新阅读神话就很有必要。

  中国并非没有类似于古希腊《神谱》一类的众神家谱,只是年深日久,虽有相关文字流传却并非正传。一个故事可能有多个版本,几个主角不同、情节有差异的故事,却可以被归为一类,更多的,是人物、情节的演变,以及留存的痕迹。《诸神纪》专业与通俗并举,抽丝剥茧就像考古一样,尽可能把地层的东西分开,第几层第几层,剥离出来,还试图将学界的研究结果、民众的兴趣点和作者自己的发现链接起来,这种努力是有意义的。

  《诸神纪》读后感(八):中国神话世界的“轻学术”构建

  神话是人类自古至今创造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文化,它体现了上古先民朴素而奇幻的世界观,他们把对世界的起源与形成,人类的过去与现在用故事的形式表述出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神话也是侧面反映人类社会由部落走向融合的演变与发展的重要记录,对神话的研究可以认识了解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探究文明的起源。

  中国的神话多是以碎片化的形态散见于各类野史笔记之中,没有形成诸如希腊神话、《圣经·旧约》、北欧神话等体系化(谱系化)的构成实是可惜。在中国神话学术研究方面首推袁珂先生,他的专著《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中国神话通论》通过考辨真伪、订正讹误把片段化的神话资料熔铸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严优的《诸神纪》延续了袁珂先生的研究思路,从整体上构建了一个体系化的中国神话世界,但不同于袁珂先生的学术专著,这本书是对中国神话世界的“轻学术”构建。“轻学术”不代表不学术,严优在介绍每一个神话故事和人物都会注明原文出处,“轻学术”是趣味性与通俗化的结合,在“掰书君曰”板块,作者用当下时髦的语言来讲述神话故事,如:“帝喾家有两个熊孩子”“驮大地的不一定是鳖,还有乌龟、公牛、蛤蟆、鳄鱼等倒霉蛋”,《诸神纪》是对古代神话的现代重述。

  《诸神纪》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介绍中原系上古诸神,下部选取的是非中原系古神。神话首先要解决的是世界是如何诞生的,深入人心的创世说则是鸡蛋宇宙与盘古的开天辟地;大女神——女娲则解决了人是如何诞生的,其实女娲造人的神话体现出先民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崇拜,侧面反映了制陶工艺对造人神话的影响,女娲造人的过程也解释了阶层差异和为什么有残疾人:手工制作的就是富贵之人,而用绳子批量生产的就是贫贱之人且有可能是残次品。三皇的出现表明了男女地位在当时社会力量的变化,也标志着游牧社会向农耕文化的过渡。五帝时代体现出部落之间的战争和融合,帝喾则是神话奇幻色彩减弱,社会进入人王时代。

  作者的视野没有完全局限在汉族神话中,在非中原系诸神中,按照方位对各方诸神进行了介绍。实力最强的当属西方昆仑山的西王母,她掌握着永生的秘密,西王母的长生术成为当下诸多热门盗墓小说中重要的情节;另外也介绍了东方的东夷诸神、西南方的古巴蜀诸神、南方的南楚诸神以及单独的女神和少数民族神话。

  书中的每一个神话都有原文出处、故事文本和作者解读,另配有丰富的资料性插图和精美考究的今人手绘诸神画片;内容上解读有理有据,故事讲述生动活泼,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结合,阅读过程赏心悦目,这样“轻学术”构建起来的神话读本,非常适合每一个想要完整了解中国神话的读者。

  《诸神纪》读后感(九):真的好看,推荐!

  历来,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有着不同的“版本”,但主角是一致的(或者说部分一致),《诸神纪》对女娲故事进行了梳理,而且对她的形象的辨析和解读部分,包括学术史的各阶段结论下了很大功夫,应该说是很精当的。尤其是“照片形象”的说法很形象。

  中国神话里还有一些故事,内容相似,但是主角的名字不同。比如“羿射九日”,“前传”是某女神生了十个太阳,在东夷故事中,这位女神是羲和,就是一起跑出来天空值班捣乱的十个太阳的母亲。而在另一个传说中,也有一位“太阳之母”邹屠氏,生了八个太阳。到底谁才是“正牌”的太阳之母呢?《诸神纪》打破了这种惯性思维。为什么必须论证哪个正牌哪个不正牌呢?同一个故事(或者情节大体相似的故事)有不用的主角,只能说明,它们是来自不同地域的类似神话。只不过在部落、部落联盟的兼并之中,最终的胜利者不但“接管”了尘世的属民,也对各部落的神话加以改造,并入到新的大联盟中。这其中有改写,很正常,也许,原来某部落的大天神,在新的系统中仅仅保留了一个名字,比如太皞他的丰功伟绩因为未被选取,统统随风而逝了。

  《诸神纪》读后感(十):残忍的爱情故事

  这书里面有个情节我印象很深刻,很喜欢,同时我也有点新想法。就是《一见廪君误终身》。巴人的领袖廪君在迁徙途中,遇到了盐水女神。盐水女神爱上了廪君,想让廪君留下不走,就用飞虫阵来阻拦他。廪君和他的部族被困在飞虫阵里,经过很多天也无法逃脱,心里十分恼怒。后来,廪君想出了一个办法,送给盐水女神一缕青丝线,说彼此佩戴在身上,算是爱情表记。女神喜而佩戴,不想却让自己成了靶子——当她再化为虫时,廪君毫不犹豫地射杀了那只带了青丝的虫,破解了虫阵。

  这个故事,“掰书君”说反映的是巴人在迁徙过程征服其它氏族的故事。因为盐水女神所代表的盐水族,应该是以鱼盐为谋生手段的女性氏族,而廪君所率领的巴人要寻找一处适合于农耕的土地,建立自己的“国家”,与“盐水族”道不同不相为谋,美人计也不管用,虫阵,只是一个寻求破解方法的问题。

  这引起笔者的另一段联想,我在这里也脑洞大开一下,大家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作为农耕为主的部落,虫害是廪君可能遇到的大困难之一,虫阵七天七夜不散,让人不辨方向,其实很像是蝗虫之灾。而今四川、云南、贵州一代的人,常有用食物诱来马蜂,套上一个小小的标记,靠着它找到马蜂巢,全窝“端”掉。“擒贼先擒王”,廪君要解决虫灾问题,不得不这么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