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10篇

2018-03-31 21: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10篇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是一本由祝勇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17-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本书是表姐送的新年礼物,连着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看,作为续集和补充,刚刚好。

  《苏东坡传》包含了大量史料记载,是对苏东坡一生全景式的记录(当然里面为了树立东坡形象,而对王安石的几乎全盘否定,有待考证和商榷)。而这本《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总体按照时间顺序的脉络,截取了苏东坡的十个侧面,结合北京和台北故宫收藏的大量书画作品,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东坡的风采。这十个侧面分别是:夜雨西山,人生如蚁,行书第三,枯木怪石,大江东去,四海兄弟,西园雅集,悲欢离合,不合时宜,南渡北归。

  作者不愧是央视大型纪录片《苏东坡》的总撰稿!文字隽永优美,文风凝练畅达。从客观讲,书中所写东坡其人其事,基本没有超出林语堂先生所写的范畴。从主观讲,毫不避讳作者的主观评论,比林语堂先生实在直抒胸臆得多。本书所配插图实在很赞,东坡和围绕在他身边的文人雅士,即刻鲜活了起来。

  看完全书再次感叹,东坡实乃一代文宗,千古风流人物笔墨中自有乾坤。“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真是对他最贴切的写照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二):《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书海艺林话东坡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当中,一个永远无法绕开的名字。之于文人士大夫,他是千年一出的杰出诗人作家艺术家;而之于普通百姓,他是勤政爱民的模范“父母官”,是东坡肉、羊蝎子等众多家常美食的缔造者。这样一位雅俗共赏、声名远扬的人物自然会成为后代文人所钟爱的书写对象。在描写苏东坡的众多论著当中,最为知名的,自然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位列民国四大传记之一。就最近几年而言,也有《王水照说苏东坡》《康震评说苏东坡》等多部论著问世。如果再算上以苏东坡为主题电影戏剧电视剧,那更是数不胜数

  尽管如此,浦睿文化今年新推出的祝勇先生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还是写出了足够的新意,从而跟上述论著相比,具有足够高的辨识度与独特性。祝勇是故宫博物馆影视研究所的所长,凭借他在故宫工作得天独厚条件,这本书里收藏了大量以故宫博物院为主,世界各地重要博物馆所藏的苏东坡和其他宋代文人的书法绘画作品的高清详图。借助于这些书画作品的展现,祝勇得以从苏东坡的艺术世界中出发,来全面展现这位千古奇人的生命历程人格魅力。这样的写法和编排方式,在关于苏东坡的过往出版物当中,应该来说,都是不多见的。

  苏东坡的重要书画作品,在这本书里,不只是论述重点内容特色,同样也是全书写作的重要线索。作者对于这些作品,采取的并不是简单的作品艺术水准与鉴赏心得的评点,而是尽可能地还原东坡创作这些作品时的生命状态时代背景,让读者们通过观看这些作品,直接与东坡自由奔放的心灵对话。比如在介绍苏东坡的书法代表作《寒食帖》的时候,祝勇就用了大量的笔墨,讲述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前后经过,以及他面临逆境从容自如内心状态。而在介绍苏东坡现存的画作《枯木怪石图》时,又将东坡崇尚简约、自然的极简主义美学理想和盘道出。

  如果说书画作品是本书的叙述线索的话,那么东坡的那些经典诗文,就是本书的叙述骨架。作者对于东坡博大精深的作品世界非常了解熟悉,因此每每论述东坡的书画作品之时,那些同样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东坡诗文选段,就透过作者的妙笔一一呈现。东坡的诗文与书画之间,产生出一种良好的互文效果,让读者能够丰富完整感受东坡的内心境遇与生命历程。这种书画为线索、诗文为骨架、内心境遇与个人经历主体内容的写作与呈现方式,是非成功的。

  东坡生命历程中的一些重要地点与人物,也在这本书里,被祝勇娓娓道来。比如赤壁,是东坡身处困境之中,抒怀明志的重要对象,而通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经典作品的传播,东坡笔下的赤壁,早已成为后世反复表达的经典形象;比如苏东坡在担任杭州知州时建造的苏堤,不只让西湖治理的问题迎刃而解,还创造出了“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这两处经典的西湖美景;而东坡与王弗、王闰之、朝云这三位女人相知相伴的故事,以及与爱子苏过之间的诗文、艺术的传承,都各自成为后世关于爱情亲情的久传佳话。这样一些地点与人物,祝勇都把其之于东坡的个人意义,与之于后世的公共意义,讲述得清清楚楚,让人感同身受

  本书写作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在于以东坡的生命历程,来书写北宋这个特殊时代的文化格局与独特魅力。用作者祝勇的话来说,就是“宋代人的生活中,有辞赋酌酒,有丝弦佐茶,有桃李为友,有歌舞为朋。各门类的物质文明史,宋代都是无法绕过的环节”。苏东坡的自由、博大、从容,与北宋这个时代的宽容、丰富、繁盛,是相辅相成的。从一个最简单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不杀言事之士大夫”的宋代祖训,苏东坡的个人生命,也许在“乌台诗案”发生之时,就已经戛然而止,而他大多数的诗文和书画作品,就再也无从创作问世了。

  最后,以祝勇在本书后记里的结语,作为这篇书评的结尾:“我相信世间每一个人都能从苏东坡的艺术里重新感受到人生,而苏东坡,也定然在后人阅读里,一遍遍地重新活过。”

  2017.10.3下午作于竹林

  (本文刊发于2017年11月4日出版的《新京报书评周刊》。)

  (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读书笔记

  以大量以故宫为主的各家博物馆所藏苏东坡和宋代名人书画为线索,欧阳修《灼艾贴》,苏轼《寒食贴》,第一章:乌台诗案,第二章:被贬黄州,P67苏东坡的自由心灵世界,P84伟大的艺术家制订规则,而不是遵从规则,第四章:从书到画,P121苏东坡的美学理想:怀素——极简主义,P126苏东坡《枯木怪石图》,P132苏东坡《潇湘竹石图》——澄心堂纸,宣城诸葛笔,潘谷、李振邦的墨,最喜欢画的植物:竹,组合而成的作品,P138苏东坡绘画中的木石前盟,成为中国绘画的经典格式,写作框架:书画为线索,诗文为骨架,个人经历与内心境遇为主体内容,P155苏轼诗作《咏怪石》,P170苏轼文中的赤壁,成为后世反复表达的经典形象,P187苏东坡的脱颖而出与宋代的时代背景,第六章:苏东坡《一夜贴》,第七章:兄弟之情,P223以茶道谈宋人文明的极度绚烂,第八章:苏东坡与杭州城市文明,第八、九章:苏东坡与王闰之、王弗和朝云,P262苏东坡与苏堤,P264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苏东坡之于杭州城市规划师,P286苏东坡被贬岭南与他的梅花诗,P300苏轼与苏过的艺术传承,P305苏东坡《渡海贴》与北还,P311八三四一——苏东坡的一生,P317苏东坡的艺术有痛感,无怨气,P327十章对应苏东坡生命中的十个侧面。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三):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继《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后,祝勇2017 历史散文新作。

  在故宫藏品中, 寻找苏东坡的生命印迹。

  展阅宋元明书画,试图理解苏东坡与他的时代。

  故宫授权高清详图,呈现苏东坡书法与绘画之美

  ◎本书从十个侧面——入仕、求生、书法、绘画、文学交友、文人集团家庭、为政、岭南, 书写了苏东坡一生的生命经历。在作者笔下,苏东坡是属于人间的。他是石,是竹,也是尘,是土,是他《寒食帖》所写的“泥污燕支雪”。他的文学艺术,牵动着人世间最凡俗的欲念,同时又代表着中国文化最坚定价值。苏东坡既是草根的,又是精英的。

  ◎在呈现苏东坡人生脉络和生命际遇的同时,作者选取故宫收藏的宋元明三个主要朝代的艺术藏品,由书、画及人,把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史联系起来,由苏东坡个体的人生去反观他所处的时代。不单是苏东坡的个人传记,更书写了整个宋代的精神文化风貌。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四):寻迹苏东坡:失于庙堂,全于山水

  回想宋代的风流人物,苏轼这个名字是难以跳过的。单说从小到大读过他那些朗朗上口的千古诗词,就能数出一大串。正是苏轼用豪迈气魄和豁达胸襟,将宋词带上可包含山水万象、抒情言志、又能饱含哲理意蕴的新台阶。不仅是词,苏轼自幼聪颖天分极高,是诗、词、古文、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全才。最难得是他那一份宦海沉浮中磨练出的旷达,千古之下,不但其作品泽后人,其品格亦让人折服。也正是仕途上这份不同寻常失意潦倒,让他将自己目光置于广阔天地间,庙堂失意又如何?他早已超越荣辱,徜徉于大山大水、天地万物之间,在一石一木中汲取灵感,将自己的精神半径延伸至无限远。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五):《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为苏东坡赋形更赋神

  2017年最后一天,我读完了《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算是一年美好的收尾。

  历史评传当然不好写,要么过于附会,要么畏缩干涩,而祝勇的散文功底和画面意识成就了本书文意的流畅。挥洒之间,颇有人生观价值观高度赞同——我想,正是这种认同,才给予作者奔涌的创作激情,像一台长焦镜头的凝视,引导我们观瞻苏东坡的迷人形象一一展开,既寥远、又坚定,既务实,又诗意

  凡中国人,几乎都能脱口而出两三句东坡先生的诗词,亦略知他的书法成就,更别提大名鼎鼎的“东坡肉”了,这道至今仍被奉为猪肉烹饪的经典菜式,正是东坡先生在人生低谷所独创——包括这人生低谷,几起几落的仕途经历,也成就了他的人生传奇,让他在文史贡献之外,多了几分为人生动有趣

  苏轼(传)《枯木怪石图》 日本阿部房次郎 爽赖馆 藏

  祝勇是真爱这份生动,从本书的创作脉络来看,他精心选择的苏东坡人生的十个侧面,入仕、求生、书法、绘画、文学、交友、文人集团、家庭、为政和岭南,串起的正是苏东坡立体的人生,赋予他超越历史的形象:一个清透、温暖、豁达与旷朗的外在——这个形象并不是绝对确切的,而是带有一点戏剧意识和命运意识的塑造——苏东坡因而被统合在理想空间之下,带了些偶像光芒的具形,有一种纪录片式的镜头感和追踪感。

  佐证这理想形象的,是苏东坡散落于人间的书画作品,以及和他有关的艺术作品;贯穿这形象的精神力量的则是他最为傲世的,传范于文史艺哲的文字:诗词的创作、书帖的诞生、文论的闪现、哲思的贯通——都有其历史场景的复现,带着点想象温热善意,结合这些具体的“物质性”,让人领受东坡先生的精神性,颇得阅读之妙。

  苏轼(传)《潇湘竹石图》 中国美术馆 藏

  从艺术评论的角度,祝勇老师结合前人评价,整理出苏东坡的画作也是宋代的艺术传承的节点结论:比如石头和枯树的组合意像,比如这种组合所带来的反向的辩证表达方式——辩证与怀素,是祝勇对东坡先生的艺术创作与人生态度的最为激赏的地方。他写道:“‘木石前盟’不仅寄寓了他(苏东坡)的个人意志,也成了后世遵循的格式。在他身后,一代代的画家,目光始终没有从荒野离开过。“我不确定这个结论在艺术界是否会被广泛赞同,毕竟,苏东坡留给后世的画作只有两幅,既无法被证伪,也无法被证实,但他本人被同时代的画家和书法家所尊崇的艺术理念屡见牍间,算是有据可依吧。

  苏轼 《寒食帖》 台北故宫博物馆 藏

  “在《寒食帖》里,苏东坡宣示着自己的规则。比如‘但见乌衔纸’的那个‘纸’字,‘氏’下的‘巾’字,竖笔拉得很长,仿佛音乐突然拉长的音符,或者一声幽长的叹息,这显然受到颜体字横轻竖重的影响,但苏东坡表现得那么随性夸张,毫无顾忌。”——祝勇

  钱钟书先生曾笑评东坡先生之字,俗气,若“墨猪”,仁者见仁,第一次看到“墨猪”的评价,我不由噗嗤笑出来,倒是符合东坡先生字体丰腴饱满特点,只是稍显刻薄,而我也不赞同将之作为“俗”的同类项。

  祝勇根据对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藏品(以及其他博物馆)的研究,得出了苏东坡个人书法的变化特点:从早期对颜真卿的欣赏,到自成一派,和他的“萧散”的艺术追求表里如一地贯直——书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东坡和好友黄庭坚相互埋汰:苏说黄的字如“树梢挂蛇”,黄则笑评苏的字如“石压虾蟆”,既是打趣,便拊掌大笑而已,也可见彼此都抓住了对方的特点,且在调侃中体现心胸与高度吧。

  这两年,我日日临帖,长进虽不明显,却渐渐对书法有了一点浅近的体悟,比如字由心生,笔锋的恣意与收纳,和人的心灵动态,是有一条隐秘的通道存在的。我想东坡先生在世,对“墨猪”的评价,也不过大笑一声,背身徐行吧。

  苏轼《一夜帖》 台北故宫博物馆 藏

  事实上,在祝勇的笔下,苏东坡具有了一个具形之上,更加抽象完美的人格——这种人格既可能是历史上苏东坡的真实人格,更可能是他的文学和艺术性格在史学传承中的凝练。当我们书写时,我们总是倾向于爱上我们书写的人物,或者说,因为我们深爱一个人物,我们去书写——祝勇先生大概两者都是。

  所以,读这本《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出来的,是祝勇先生作为一名作家对前辈的景仰与神往;作为一名艺术评论者,在专业评论领域的拓展尝试。所谓解语,再客观的存在,也蕴含着主观角度的切入、诠释甚或升华,何况苏东坡,原本是诸人的苏东坡,他有神性,有人性,有艺术性,更有虚无性。

  我们只需要通过某本书作为端口,让他再活一次,或更鲜活一些,丰满于我们自己的阅读版图中,正如通过祝勇先生对苏东坡的书写所得一样。

  苏轼《渡海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六):最好的时代

  若要中国人民选择一位最喜爱的的文人,那么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苏东坡,不仅由其在文学艺术中的天纵奇才,也是因其坚定的信念、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幽默的谈吐而为人所敬仰,他既是“一肚皮不合时宜”的大学士,也是“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乐天之人,或许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而祝勇写就这本《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无疑也是在讲述他心目中的苏东坡。

  苏东坡的身上汇集了人们可敬仰的各个方面,作者选择了十个侧面,从仕途、危机、书法、绘画、文学、交友等方面讲述了苏轼的艺术成就与人生境遇,间以奇趣经历的点缀,令人对于这位大学士传奇坎坷而又丰盈快意的一生,有了更加真切而生动的了解。祝勇做为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长期淫浸故宫馆藏文物的研究者,“故宫三部曲”的作者,显然更加侧重于从苏东坡的作品中观察苏东坡,带我们追溯故纸之上墨色背后,一个鲜活的苏东坡。

  祝勇从美学的角度诠释了苏东坡,他所爱的墨竹与怪石,无不是他自身“萧散简远”、“简古淡泊”美学风格的体现。也影响了此后一千年绘画艺术的观念,他所提倡的“豪放派”开词作风气之先,他的书法融会贯通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并逐渐形成了他师法自然的风格,而他之所以为后世人们所津津乐道,当然不仅止于此,还在于他自身的乐天知命与正直人格。在官场中,不见容于新党旧党,他的内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为百姓着想,而因此惹来的贬谪与系狱,他并不掩饰诚惶诚恐却心内坦然,在任何境遇都能快意生活,去享受中最细微的乐趣,他真不愧是天下第一真性情之人。

  讲述苏东坡无疑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也从那个时代——北宋入手,在那个经济发达、社会空前繁华的时代,在那个不杀文士的时代,在那个中华文明走向成熟的时代,却也是党争的年代,是意识形态纷争的时代,是奸佞当道的时代,这或许称不上一个最好的时代,却也绝不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苏东坡可说是恰逢其时的,因为那里,有他的师友与挚爱,有闲适的生活方式,有他牵念的黎民百姓,也有变法与党争的纷扰,他为这个时代尽了最大的努力,又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生活的美好。毋宁这样说,无论身处何种时代,苏东坡都会将其化为最好的时代,这才是苏东坡之所以为人们所钟爱的原因吧。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七):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而品格坚贞、坦荡、旷达。

  然而,抱负不凡、具有天纵之才、且被王安石称为“不知更几百年才出如此人物”的苏东坡,一个纵横于儒、释、道,诗词书画皆为另辟新界开山人物的苏东坡,一个在慈善事业和公立医院领域首开世界先河的苏东坡,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苏东坡,却历尽坎坷,万劫不死。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才大遭嫉,挥之不去;虽为文雄,言祸偏来;真话虽贵,当权难容。在精神沙漠中特立独行的苏东坡,怀揣着小莲给予他的那份女神般的爱情,带着他的红颜知己王朝云,背负着政敌和亲朋好友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及悲欢离合,先后与王弗、王润之搀扶着走过了大宋的山山水水、十湖九州。

  最后借用南怀瑾先生的两句话对东坡加以总结: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八):重识苏东坡

  我是一个理科生,对于文科那些知识仅记得李白、苏轼、杜甫这几位,只不过现在再回想起来之前背过的那些古诗已经几乎记不得了。这本《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的主角是苏东坡,背景是他所生活的宋朝,在之前只了解他的古诗词却不了解他这个人的生平,所以也就更不知道他到底有多么传奇了。通过苏东坡直接就能映射出当时宋朝的大体原貌,他所经历的生活可以说是十分文艺了,他这一生也没经历过什么重大事故,所以着实令人羡慕。

  苏轼又叫苏东坡,我想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但是他在宋代是的文学成就却很少有人知道,什么诗、词、书、画、散文等等只要是和文学挨边的,他几乎都会。苏轼有着很多称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本书的书名直观地体现出了作者祝勇的创作来源,这是一本宏观的苏轼传,只要是与他相关的侧面正面作者都用详细的文字作者描述。看完本书之后你会发现苏轼的一生虽然传奇,但是也十分接近普通生活,这样不脱离群众的文艺工作者笔下的作品才更能够打动人。作者在故宫的藏品中寻找苏东坡的生命印迹,客观又直观地向读者展现了这些有趣的历史。

  苏东坡的故事仅靠三言两语是道不完的,这本书已经算是十分全面了,几乎都是有价值的信息。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十分独特,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从十个侧面来写,最后通过读者脑海中的拼接构成一部完整的历史。文学的艺术是最接近大众的,尤其是我国的汉字变幻莫测,在苏东坡笔下更显得精彩四溢。我很庆幸苏东坡生在宋朝,因为这个朝代背景对他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个年代也更是塑造出了很多像他一样的传奇人物。

  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我们这样的大众还是很欠火候,如果一件文学作品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可能只看得懂大体,却看不懂真正的含义。但是本书的作者祝勇直接帮助我们省去了那个繁琐的步骤,他带领我们欣赏,把美的东西实体化,这是历史类书籍中十分难得的。很多作者写历史都写得很无聊,其实究其原因并不是那段历史无聊,而是叙述的方式不对,我想这点正是影响我文科成绩的原因,老师讲课的方式实在是太无聊了,如果我早点阅读到这样的书,相信我都会主动去背诵那些古诗词。

  在书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苏东坡的热爱,作者更是努力把这种热爱传递给读者。如果说没有作者创作的这本书,我可能对苏东坡的认识一直很片面,祝勇对于历史的尊敬是难能可贵的。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九):一生漂泊的苏东坡,在艺术里找到心安之所

  1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初一,黄州迎来了历史上最重要的客人:苏东坡。

  这不是场愉快的旅途。因为乌台诗案而入狱的苏东坡,出狱后被贬至这里。

  黄州,湖北省黄冈市。今天黄冈市出名,主要是因为各类中高考模拟考卷。但在1080年的初春,黄州因为苏东坡而不一样。

  这是才华横溢,曾经名动京师的苏东坡第一次被贬。只有儿子苏迈陪伴在侧。

  不过,这只是苏东坡政治生涯波折不断的一个片段,同时也是苏东坡的艺术创作,开始大放异彩的开始。

  黄州,成为那个激发了苏东坡旷世才情的地标。

  2

  初到黄石,苏轼父子在一处寺院寓居,在那里,他写下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寂寞中的孤独者,是他此时唯一确定的身份。 ”但就像蒋勋所说:“这段时间是苏轼最难过、最辛苦、最悲剧的时候,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领悟、最超越、最升华的时候。”

  公元 1082 年,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 在黄州,等着苏轼书写。

  “天下行书第一”,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写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

  四百年后,唐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颜真卿写下“天 下行书第二”——《祭侄文稿》。

  而到了宋代,书法的真正代表,是“苏黄米蔡”。苏轼《寒食帖》,则被认为是宋人美学的最佳范例。

  这幅字,就是在黄州完成的,如今安静地躺在台北故宫。

  《寒食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读后感(十):在苏东坡的艺术世界重新感受人生

  蒋勋说:“宋朝是中国历史最有品味的朝代”。因为在这个物质文化空前发达的时代,文人既可以悠闲自在尽情尽兴体验和分享生命的快乐,又不必担心说错一句话而掉脑袋。辞赋酌酒、丝弦佐茶、桃李为友、歌舞为朋,对于绝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可能这就是最好的时代,然而,即便是最好的时代也有不济的命运,也有不得志的文人。苏东坡便是其中一个。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从苏轼的第一首诗《郭纶》说起,沿着他的政治生命轨迹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了这位著名文人的一生。苏东坡的故事很多人都不陌生,前不久出版的《大好河山好骑驴》中也曾写过苏东坡,而祝勇的这本《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最大的特色就是收录了故宫中关于苏东坡和其他文人墨客的大量藏品图片,让读者可以近距离、更清晰地去欣赏品读。 作为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老师一直都致力于用艺术的眼光,文学的笔触,客观的角度去挖掘故宫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不同于《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的角落》通览式的研究写作,《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属于个案研究,它以点带面,以人物传记写历史文化,多角度分析一个作家如何面对时代的困局这一命题。 书中以入仕、求生、书法、绘画、文学、交友、文人集团、家庭、为政、岭南十个主题,书写了苏东坡一生的经历。因此,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苏东坡的政治生涯与人生起伏,欣赏到一篇篇诗文佳作,一幅幅精美的书法、绘画作品,还能了解到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沈括等文人的政治修为。很难想象,这些我们熟悉的著名文人在政治主张上却大相径庭。抛开诗词歌赋,历史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而《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给了我们更多接近和了解真相的机会。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摹本、李白《上阳台帖》、范仲淹《道服赞》、《远行帖》、《边事帖》等大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另外,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本大阪市里美术馆等世界各地其他博物馆的有关藏品也被收入其中,一同构建出苏东坡及其时代文化精神的整体形象。 书中祝勇老师将文辞解读与书法品鉴融为一体,为读者上了一堂堂生动形象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学鉴赏课。他的讲解文辞优美,视野开阔,引经据典,注解完善,无论是拿来欣赏品鉴还是作为拓展阅读都是很好的素材。譬如,书中收录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苏轼《归去来兮辞》,单是欣赏书法就堪称精美绝伦,每一个字都令人折服,更不必说内容上的意蕴,手法上的“隐括”,祝勇老师都一一进行了详细解读。 沿着书中的讲解一路前行,无意中发现近些年走过的地方竟然有很多都是苏东坡被贬谪之后呆过的地方,比如杭州苏堤,比如海南烈日,只能说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经历过太多时代的痛苦与磨难吧。的确,从人生经历来看,苏东坡着实是中国历史上文人艺术家中最惨的一个。但他痛而不怨,有着超越时代的豁达与豪放,他用自己的经历教会后人,无论大时代大环境如何变幻,“一个人的高贵,不是体现为惊世骇俗,而是体现为宠辱不惊、安然自立。”在困境与复杂的环境中不忘采集和凝望美好之物,散发出中国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这一点上苏东坡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生楷模。 正如祝勇老师所说,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苏东坡相遇,他用一本书表达了他的敬意,那么,我们就用细细品读,深刻理解,在苏东坡的艺术世界重新感受人生,来将这份敬意延续与传承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