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书架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书架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31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书架读后感精选10篇

  《书架》是一本由[美] 莉迪亚·派恩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架》读后感(一):慢下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说的是书架,讲了很多感悟

  时间昂贵,在当今这个效率和产出当先的年代,对书架这样一个被忽视的东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细致严谨研究,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忙忙碌碌的世界带来了一股清流。

  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以各种各样物质指标作为衡量的标准,比如GDP,比如金钱,比如房子,比如美貌,催着人们不断的往前走,至于往前走是为了什么,前方到底是不是前方,却无暇探究了。

  读这本书,给自己提了个醒,生活本质还是生活,我们虽然需要未来的生活而努力,但能实实在感受到的却是当下,当下是由各个细节组成,而这些细节需要用去除浮躁眼睛心灵发现

  《书架》读后感(二):书架与书

  如果满分是100分,这本小书的装帧可以打200分!一手掌宽的开本,线缝的装订法让纸张在书脊两侧自然垂下,是蓝色字体,有着不费力的字体大小、字间距和行间距。不看内容,光是抚摸这本书都很愉悦

  第一次读关于书架的书。一提到书架,我的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木质的书架。待读完这本书,深深觉察到个人思维的禁锢。有形的书架是放实体书的,其中又分固定和不固定的,实体书架还与建筑设计、图书分类法相关联。无形的书架是和电子书相关。书架上摆的不仅仅是书,还有标签、个人杂物和铁链。

  就像纸质书和电子书不足以对立,实体书架和电子书架也不用争宠。只是有价值的内容呈现的内容不同而已。

  我个人爱常读纸质书,为了避免囤书的坏毛病,现在还会去图书馆借书。在图书馆里偶尔发现个人想读却没买,或者怕买了读不下去的书,心里会有小雀跃。非虚构作品是我的最爱,但是偶尔换个口味小说,就特别适合去借来看,既享受阅读快乐又不用占家里的地方。我有Kindle,旅行中用的多,唯一感觉方便的是,想要看前面的内容可以做记号,还是不如翻几页书来得便捷。

  书架是看似简单背后承载很多故事物品,但是就像这本书封底所写的“书各归其架,完毕,就这样。阿门。”说读书、说书架,归到个人趣味就变得简单了。

  《书架》读后感(三):没有书的屋子就像是没有灵魂躯体

  没有书的屋子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

  这本书是《读库》附赠的小册子,说的是书架的故事。每一座书架都有其独一无二历史,每一座书架都反映了其所处的文化语境。

  书不仅是充满抽象观念的实体文本,更是一种赋予周围环境形而上的物品。而书架是书赋予它的文化价值意义书籍是书架的生命重要的不是这个形体,是它们背后的故事。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纸书已死,书架正在消亡。书架正在适应不同的制书技术并做出改变,正如它们几千年以来那样。我们在小说中描述书架的方式实际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我们赋予它的文化价值。即使面临文化上的消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想象中的消亡,书架仍然为人类文化的走向提供了诠释与论据。

  《书架》读后感(四):书间灵韵

  《读库1704》随赠的一本小册子,内容简略,装帧朴素,选题独特

  作者以西塞罗的话开篇,在西氏看来,书不仅是充满抽象观念的实体文本,更是一种赋予周围环境形而上意义的物品。什么地方摆什么书、摆在哪个架子上,反映的是一种特定的世界观。作者认为,每个书架都反映了这种世界观和秩序,无论它采用的是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还是根据书籍颜色排序法,甚至是幼童按照形状图画书的随意摆放。

  本书对书架的产生与演变进行了系统地描述,从中世纪教堂里带锁链的书架开始,到纽约公共图书馆巨无霸式的斯德尼书架,再到宜家30年不衰的比利书架,还有当下各种电子书中的虚拟书架,书与书架一直相伴相生。尽管有人认为,未来可能出现没有书架的书和没有书的图书馆,但书与书架的灵韵自西塞罗的时代开始,便延续至今从未变化

  《书架》读后感(五):书各归其架,完毕

  你家有书架吗?书架上都放了些怎样的书呢?它们是怎样被上架和摆放的?除了书之外,在书架上你还会摆一些“非书”物件吗?你有想过书架结构、式样与功能的演化进程吗?在如今,不仅影视文化作品中书架鲜少作为背景道具出现了,而且随着Kindle和其他电子书阅读器的热销,未来是否会出现“没有书架的书和没有书的图书馆”呢?或许对于以上问题,你未曾留意思考,但跟随莉迪亚·派恩的步伐,对书架“小题大做”一番,或许对于身边习以为常的物件都将突增一份所思。

  最早的书架可以追溯到叙利亚古国埃勃拉的古代图书馆,其所藏的“书”皆是一些楔形文字泥板。因为泥板没有“书”脊,所以当时书架上那些写有文字的“封面”冲着读者排成一列。书架间的距离非常疏松,以至于读者可以绕到它的后面去。同时书架两头挂着一些小泥板,用来给泥板分类。

  到了公元六世纪,中国木匠傅翕发明了转轮藏,即佛寺中可旋转的佛经书架。据说傅翕认为,一个虔诚的人触碰装有三藏经的转轮藏,并让转轮藏转动一圈,就能得到启示、教益和解悟,效果和读了全部经文是一样的。

  而在中世纪时欧洲,锁链书架兴起。最古老的锁链书架位于英格兰中西部的赫里福德大教堂图书馆。为什么要给书上锁呢?是因为当时一本书的价值顶得上一座农场,但和农场不同的是,书是可移动财产,很容易被偷。同时用锁链拴书,不仅具有防偷的实用功能,而且其意义更在于表现一种特权象征。因为通过拴书,图书馆扮演了手稿守护人的角色控制外界获得书籍的渠道,此刻能获得一本书就意味着能在权力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到了近现代,首先对书架表现出浓厚兴趣的是公共图书馆。为了满足图书馆特殊需求生产商对书架进行了改良,以适应图书馆书籍的存放需求。同时随着书籍成本的降低与阅读风气大开,书架从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而宜家书架作为一款与众不同的书架出现了。使用者不仅可以将它当作一组积木,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组合,还可以对它进行装饰、增强、破坏和私人化。

  现在,随着电子书的大行其道人人一台平板阅读设备,看似书架被边缘化了。但只要打开任意一款电子书阅读器,对图书进行整理,我们依旧能看到虚拟书架的身影。这虽然只是阅读设备开发商采取拟物化设计的策略,但同时也表明我们对于“书应该放入书架”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书总是来自于某个书架。

  我们总是赋予书架不止于存放书籍的功能。书籍作为知识容纳物与仲裁物的隐喻,强化了我们赋予它的知识力量权威。通过给书架蒙上神秘面纱,或者带上枷锁,知识变得更加有力。如果一座图书馆拥有锁链拴住的书,这些书便会加强图书馆或藏书的历史合法性。同时,在书架上图书或堆积或竖立的摆放方式,按主题或颜色或随意的分类标准,放不放小玩意儿、放在哪里等等,这些抉择最终所构成的书架,其实都反映了书架拥有者的价值观与秩序观。因为书架是我们对知识与经验进行分类的场所与方式。就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有时一个架子就只是个架子而已。可能确实如此,至少在你把书放上去之前是这样”。

  “和许多事物一样,书籍或书架由什么构成,取决于如何定义它们,而这种定义可能随着时间而变化。”因而有观点认为,书架的进化速度不足以维持自身的可用性,也无法适应现今的文化需求,所以书架可能会濒临消逝。而本书作者却认为“书架哪儿也不去”,没有别的事物可以替代它。技术的更迭只会影响人类与书籍和书架互动行为的一小部分。即使是电子书当道的数字化未来,也只是众多关于书架未来图景中的一种。同理,没有书的书架只是书架未来的一种,它只反映了一个类型的文化选择

  在我看来,书架的未来取决其功能,而它的功能实现则取决于书籍的未来,包括书籍的形质改变,而对于书籍(此处特指纸质书)的未来其实我的看法悲观的。实体书架暂时不会消亡,但它在人类生活与文化中所占位置重要性肯定会随书籍数字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下滑,因而我也无法完全赞同作者在书中将书架称之为“是人类历史中最具适应性、最持久的物质文化之一”的观点。但本书将书架作为一运动的生命体,考察其颇具趣味的生命史与文化特征,还是很值得玩味的。

  《书架》读后感(六):这本书的size根本没法放进书架里!

  多年前心灰意冷跑回北京,他迎接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宜家给我买了一个大书架......然后在一堆杂物中组装起来,上面摆放了我的书,香水化妆品,下面几个格子放了我的衣服,多年后离开北京,就把那个书架留在了房子里。

  想起来不胜唏嘘。然而那时我还是义无反顾的走了。

  回到主题,整本书的调调有点像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虽然我并不喜欢这种轻哲学的写法,但总的来说阅读过程比较轻松的。开头部分对锁链图书馆的介绍太有亲切感,因为刚好看到权力的游戏第七季的第一集,里面Sam就在大学城里做图书管理员兼知识分子们的护工。里面的书籍就是被锁起来的。所以我可以说本书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美剧嘛?

  本书写法结构比较有趣,采用古今对照的写法,同时又用《玫瑰之名》贯穿起来,让人饶有兴味

  关于书架的未来,作者自有一番理论,不过我有时愿意把书架看做是一个人知识结构的延伸,通过看一个人的书架上的书,你可以知道此人的兴趣点和专长,进而猜出这人大脑的知识结构(如果此人真的读了自己书架上的书的话),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架就是我们的大脑结构外在的体现

  最后再说句题外话,本书就是一本口袋书的大小,在大型书架上很不好安置,所以建议大家随身携带有空就读,做好读书笔记,然后送给别人阅读传播开来!

  《书架》读后感(七):有书架,没书房

  1. 你书架上的书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新买的书如何安放(插在旧书中间还是另找地方)?

  主题为主,兼顾开本、版本。新买的书按类别插入。

  2. 是否会定期把书架上的书重新排列一遍?要花多少时间?

  如果一次性新买的书太多,就要重新排列组合。搬过几次家(宿舍),打包、上架都颇耗时间,头一两日能摆个大概,非经一个星期调整,方能看得妥帖。

  3. 你的书架上有什么样的非书,它们有什么来历?

  都是书,每层都是里外双层排列,基本没给摆件留空间。非要严格定义的话,有一些杂志、明信片。

  4. 你的Kindle上最近打开的三本书是?

  没有kindle。

  5. 你书架上是否放着别人的书?借书给别人看有什么悲催经历/感人故事

  没有,借书要还。轻易不借,也少有人来借。主动借过给学生,还回来有两种情况:一种基本可以断定没翻过几页,一种面目全非

  6. 你书架上的书看过多少,有多少看了超过一半的,有多少没拆封的?

  书架上的书终究是有限的,我一直在看。

  7. 如果不在书架上,书还在哪里?

  书桌上。不要乱放。

  8. 你是否有“关于书的书”?为何会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关于书的书”?

  有。因为喜欢读书。

  9. 你理想中的书架是什么样?

  摆满了自己喜欢的书。

  .s.小时候卧室兼书房,后来是书房兼卧室,现如今连卧室都没了。

  《书架》读后感(八):书各归其架,完毕,就这样。阿门。

  书架,绝不是没有故事的一件家具

  就现在,我瞥了一眼自己的书架,中间的一层,埃科旁边是日本出版家见城彻,不知道他俩是否相谈甚欢;接着是普利莫·莱维,奥登,科塔萨尔,阿莫斯·奥兹,挤挤挨挨;拉金、毕晓普、辛波斯卡和谷川俊太郎,好歹都是诗人,井上靖有点尴尬地站在他们中间;托尼·朱特和莫迪亚诺?有话可聊吗?萨拉马戈、米兰·昆德拉和三岛由纪夫,再加上北岛和彼得·汉德克……嗯,我不知道他们会如沐春风还是如坐针毡

  是时候好好审视一下我们的书架了。(也许我应该重新整理一下这一层,就按彼此是否可能交谈为序?)

  书架的形态面貌是由人们不断的选择而形成,一定程度上,人就是他的书架,You are what you put on your bookshelf.

  有个小众片导演叫做 John Waters, 他的电影相当古怪和少儿不宜,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If you go home with somebody, and they don't have books, don’t f*ck 'em.”

  纽约著名独立书店 Strand 把这句话做成零钱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书架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