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0:55: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经典读后感10篇

  《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是一本由[德]格拉夫•楚•卡斯特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胶装锁线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读后感(一):远去时代的印记

  航拍,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网络上看到各种航拍的照片,甚至于爱好摄影的拍摄者可以通过无人机等设备进行各种拍摄。可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并没有设么航空摄影,我们现在很多那段时期的珍贵照片都是由外来摄影者留下的。这本《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就是由一位名叫卡斯特的德国飞行员用自己的小相机,为中国的大好河山,优质地貌,各式建筑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这些拍摄于海拔1000-2500米高空的照片,正是为我们这些自以为很了解中国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换了一个角度去了解我们自己的祖国,让我们可以更深度的接触到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

  《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读后感(二):回顾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由于受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宏微观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是时,中国民族工商业、农业受到剧烈的冲击,损失惨重,不少企业数十年苦心经营,或被兼并收购或破产倒闭。然而,经济危机下处于生存考虑的民族经济在组织调整和升级换代上非常积极,使得中国民族产业的现代化和世界化更上了一个层次。而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谓知之甚少,究竟那个年代是什么样子,我们无从知晓。

  《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读后感(三):俯瞰中国

  《西洋镜 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是德国著名的飞行员格拉夫,楚,卡斯特用在中国拍摄的照片编写的著作,是首部飞行员行拍中国的图书,由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的赵省伟编译,并由台海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珍贵图书。本书是西洋镜系列图书中的一本,书中几乎都是1933年到1936年格拉夫,楚,卡斯特在中国上空俯拍的照片,由于年代久远,照片都是黑白色彩,再加上封面的浅黄色基调,给人一种古典庄重的感觉,本书的制作非常考究,翻阅时非常舒服,一张张清晰的照片,把读者思绪带回到了那个年代。

  本书的作者是格拉夫,楚,卡斯特,他是德国柏林人,年轻时考取了飞行员证书,并成为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名飞行员。随后格拉夫,楚,卡斯特来到中国,成为首批服务于欧亚航空公司的飞行员,负责开辟新航线。他曾经开辟了当时世界最长的柏林至喀布尔航线,在他的航空生涯中累计飞行几百万公里,成为当时著名的飞行员并被联邦德国授予大十字勋章。

  本书作者开篇就直入正题,一架航行在空中的客机,机翼上写有大大的汉字,欧亚,这是当时著名的欧亚航空公司的飞机,本书的作者格拉夫,楚,卡斯特就是在这样的飞机上拍摄了一幅幅 中国美丽的照片,接下来的照片是十多条中国的航线,几乎横穿南北,纵贯东西俯瞰了全中国,把中国的俊美的山岳河川,风格各异的地形地貌,那些雄伟壮观的长城,古代城市的建筑,宫殿庙宇,梯田窑洞尽现于眼前,如此清晰全面的图片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再次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草一木。

  航空拍摄是一个相当具有难度的挑战,他和地面静止拍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高空中,参照物时刻在改变,受到气流的影响,飞机也不是非常平稳,而且随着高度的不同,拍摄的效果也会差强人意,这就要求拍摄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下,瞬间抓拍,即使再专业的摄影师也要多次才能拍到较好质量的图片,这样的条件不但是对于摄影师的考验,对于摄象机也是一个挑战,在高空随着高度的变化,空气质量,气流速度都有差异,气温也是急剧下降,这就对于设备的要求更高,才能胜任这样艰巨的任务,只有天时,地利,人和相机配合,才能完成这么好的作品。

  本书的作者耗费巨大的精力,物力才拍下如此美好的照片呈现给我们,为了拍好照片,为了视角,需要冒着危险从不同的高度去拍摄,才有如此好的效果。那整齐划一的居民住宅,巍峨的山麓,壮观的城墙,丰收的麦场,草原成群的马牛羊,长江洪水泛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都是付出巨大的努力拍摄的结果。还有被迫降落之后,飞机陷入沼泽,十头水牛拉飞机的经历都是付出了常人不能体会的努力才换来的回报。

  《西洋镜 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是一本特殊的照片合集,是来自天空的俯瞰,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摄的影片,这些珍贵的照片让我们领略到当时的画面,再现了中国历史,这样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中国近代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一本遗失在西方世界的中国历史,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好好收藏。

  《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读后感(四):飞越中国,寻找历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发展期,在中国内部纷争不断的情况下,一致联合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封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在1911年4月1日法国飞行员勒内·瓦伦驾驶“山麻式”双翼飞机在上海原野上空进行 一次飞行表演,这在中国尚属首例,给中国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中国的第一架飞机

  《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读后感(五):再现民国

  这本《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堪称中国最早的航拍摄影集,曾首版于1938年,再次出版更是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本书涵括了近200张航拍照片,这些照片是卡斯特1933—1936年在中国执行飞行任务期间,利用卷帘式莱卡小相机拍摄的。附录部分还有12张拍摄于中国的最早的航拍照片,是20世纪初法国军官利用热气球所拍的。尘封八十年的中国航拍图足够珍贵,在航空、地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缅怀一段历史,畅想那时那地发生的故事,别有一番滋味。

  格拉夫•楚•卡斯特,1905年出生于柏林,1933年,来到中国,成为首批服务于欧亚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在中国航空一片空白的时代,格拉夫•楚•卡斯特负责开辟新的航线。后来,1936年,格拉夫•楚•卡斯特返回德国,还曾参与开辟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柏林至喀布尔航线。作为一个飞行员,格拉夫•楚•卡斯特仅在汉莎航空公司,累计飞行里程就达200万公里。格拉夫•楚•卡斯特还曾被联邦德国授予大十字勋章。

  1933-1936年间,格拉夫•楚•卡斯特正处于青年时代,处于职业生涯的开端,对于未知的国度抱有好奇和探究,或许也不曾想到自己以后会建功立业,甚至成为后世飞行员的典范。

  书里的事物让人有种“彼时华夏,一如异国”的感觉,自然景观的变化不大,可能有些植被遭到破坏,没有彼时那么茂盛。人文景观倒真的是不复存在了。比如北京城墙如今不复存在,西安城墙还算完整地存在。书里很多情景也很具时代感,比如“水牛拉飞机”、民国政要合影等。

  书里涉及很多航线,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南京—北平、郑州—洛阳、洛阳—西安、西安—兰州等航线。其中关于夏宫,也就是圆明园的影像,足够我们每个中国人感到痛惜,还有洪水泛滥的景象,当真有国破人亡的触目惊心。还有标注设防的村庄、有人居住的村庄、荒废的村庄的影像也带给我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西洋镜,本指旧时西洋(欧美)传入我国的一种逗乐装置,根据光学原理要暗箱操作,其中是绘有西洋图景的绘画,反映了国人对西洋世界的好奇。本书所属的系列图书,大概是指西洋人眼中的中国吧。

  《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读后感(六):被镜头定格的中国

  很荣幸读到格拉夫·楚·卡特斯镜头下的中国。初拿到此书,甚是喜欢。喜欢有镜头,有图片的30年代的那个中国。 看到摄影者居然不是中国人,就很震惊。在想,到底能拍出怎样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 书的简介是这样的:这部中国最早的航拍摄影集首版于1938年,收集了近200张稀见的航拍照片:西安城墙的壮丽旧影、“水牛拉飞机”、民国政要在飞机前的合影等。这些照片是卡斯1933—1936年在中国执行飞行任务期间,利用卷帘式莱卡小相机拍摄的。附录部分12张中国最早的航拍照片为20世纪初法国军官利用热气球所拍。 有照片的中国值得我们去欣赏,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景象都能被定格。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那时的中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化也有了长足的进展,为现代化也积累了重要的基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在卡斯特的镜头下,展现出了它最真实的一面。他的镜头下不仅有中国的秀丽江山,也有各地的地域趋势和受灾害的房屋。卡斯特也许并不擅长摄影,但他却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知道,原来那个时期的中国是如此模样啊! 当我们处在现在新中国的时代时,总会想知道我们的这个地球,曾经承载着怎样的中国秀丽江山。从上海到南京再到北京,卡斯特把那个时期中国的地形面貌和主要建筑定格在了他的摄影机下,让我们对当时的北平南京有了更多的憧憬。当然,卡斯特把北京故宫也列入到了自己的镜头里。 还有各种地域趋势,六盘山梯田,青海的黄土山,黄土高坡,宁夏平原。。。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中国历史画册,更是承载着我们民族智慧的书。多少建筑是由我们中国人民的劳动心血换来的,多少秀美景色是经过了几百年的沧桑沉淀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在看此书之于,总会让我停下来去想卡特斯一定花费了不少经历和时间,才拍出这么美好又精彩的景象。 《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的确很值得看,也很感谢卡斯特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期的中国。

  《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读后感(七):家国旧影

  这是一本中华民国的航拍图册,作者是来自德国的格拉夫•楚•卡斯特(Graf zu Castell),这位德国飞行员在1930年加入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后,于1933年作为首批服务于欧亚航空公司的飞行员来到中国,负责开辟新的航线,直到1936年,卡斯特才返回德国。在这三年的中国工作中,卡斯特不忘拍摄的爱好,他用一台卷帘式莱卡小相机拍摄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大好河山和风光美景,这一辑的《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收录了这本由卡斯特所拍摄的这部中国最早的航拍摄影集,它的首版出版于1938年,收集了近200张稀见的航拍照片:西安城墙的壮丽旧影、“水牛拉飞机”、民国政要在飞机前的合影等。在这次《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中,还额外作为附录收录了12张于20世纪初由法国军官利用热气球所拍的中国最早的航拍照片,可以说,透过这本《西洋镜》我们可以看到,在德国人眼中的中国美景和人物,还能看到在天空俯瞰中华大地的那种“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

  《西洋镜:一个德国飞行员镜头下的中国1933—1936》读后感(八):万里江山如画

  卡斯特,一位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飞行员,于1933年来到中国,成为首批服务于亚欧航线的飞行员,负责开辟新航线。本部书所有的照片都是卡斯特在1933-1936年这段时间执行飞行任务时拍摄的,可是说本书是我们了解中国30年代国家地理和人文地理最真实宝贵的材料之一。

  书上所有的章节都是以航线命名的,简言之就是以此飞行任务的照片汇总成一章节,而卡斯特的飞行足迹几乎遍布了中国的每一块疆土,从江南水乡的长三角地带到一望无垠的华北平原,从西北边疆的黄沙漫漫到川府之国的陡峭蔓延,万里江山留在了这位对中华文化痴迷的德国飞行员的相机中。

  摄影集中主要包括了三种类型的照片,首先是自然风光,影集中几乎包括了所有中国版图上的各类地形,从平原、水田到山脉、盆地,南方特色的梯田,沙漠中独有的绿洲,甚至是白雪皑皑的雪山。这些景象即使对于当今读者,也依然具有视觉冲击性,何况这些拍摄来自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对于这些祖国河山俯瞰照片的震撼。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其中的城市航拍,这里包括了繁华的广州、上海等地,也包括了偏远的兰州、银川等。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国时期最宝贵的十年发展时期,所以当时的国内经济环境其实是非常好的(当时的国内生产总值好于建国初期很长时间),所以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断壁残骸,反而与我们当今的很多地方相差无几,而由于当时城市规划的合理性,这些照片更是比现有很多城市俯瞰图更具美感,也是感慨当今很多城市盲目扩建对于城市风貌的破坏。

  最后本书也有小部分篇幅拍摄了当时的人物照片,包括了当时九世班禅与民国政要的合影,而执行本次飞行任务的正是作者卡斯特,这里有趣的一个小故事是当时卡斯特拒绝了班禅送来的乘机费用,而只是要求班禅送他一张签名的照片。

  1936年,卡斯特返回德国,参与开辟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柏林至喀布尔航线。而同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通过浴血抵抗,才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所以这些照片也成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绝响,但还好有这位飞行员留下来这最后的绝响,让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去观赏祖国的万里江山如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