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有信》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生有信》读后感10篇

2018-04-27 21: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有信》读后感10篇

  《人生有信》是一本由刘心武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有信》读后感(一):那些曾经温暖我们的书信 ——读刘心武《人生有信》

  互联网时代,当手机、QQ、微信还有电子邮件充斥在我们的生活里,沟通变得无比快捷方便,有谁还会写信?那些90后、00后可能会说:“写信?多老土啊,哪有发邮件打电话来的方便。”他们甚至会骄傲地说:“微信,让沟通零距离。”于是,那些年在寒冷的冬夜里曾经带给我们温暖的书信,如今就更加弥足珍贵了。

  刘心武先生的《人生有信》(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6月)是这样一本书,这是他在整理自己的旧物时那些有温度文字带给他的温暖记忆。那些信函内容很是丰富,“不仅有冰心写来的,还有另外的文艺大家写来的,也有无社会名声但于我更需珍惜的至爱亲朋的若干来信。我面对的是我三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那段人生。日记信函牵动出我丝丝缕缕五味杂陈的心绪。”而每一段记忆都让人回味,每一篇文字都给人温暖。

  与心武先生书信来往最为密切的便是冰心了,得以保存的便有十二封之多,其中还有几封信是写在明信片上的,信中多是对他的肯定鼓励。倘若是一般人,早就该拿出来“拉大旗做虎皮”,大肆炫耀,借机上位了,而心武先生却不屑如此,他“只把她的话当作一种私享的勉励”。我们不得不佩服先生心性纯良,冰心作古多年,自己也早已成名成家,才“可以安安心心的公布出一位八十多岁的‘文笔差’的老作家(某些80后、90后年轻人对冰心的评论),认为一位那时已经是四十出头的中年作家会有发展”。而这些信件,在他的文字被置疑被批评时候,带给他的不是简单的鼓励,还有继续下去的力量勇气,这种忘年之交着实让人羡慕。(《冰心•母亲红豆》)

  人在逆境中受到的鼓励往往是最珍贵的,除了冰心,当时知名评论家蒋孔阳先生也给他带来了莫大的鼓励,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文坛刚刚复苏,很多作家的思维还处于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之中难以挣脱出来,心武先生的作品就显得有些“另类”了,众多知名人士特别主流批评家的否定,让他踌躇。待他悟透了之后,明白“作家凭良知良能和兴趣情绪管自去写就是了,何必那么看重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的宏论”,但那时的他却不曾看透名利,于是便受到名缰利索羁绊。当他的大作《立体交叉桥》被定性为“调子灰暗”时,蒋孔阳先生的长篇评论文章对此文的肯定无疑给彷徨中的刘心武打了一剂强心针!“我看到蒋孔阳的文章后,非常激动,立即给他写信、寄书,他在1982年5月20日给我回了信”。蒋先生对刘心武的影响很大,“二十几年前他告诉我文学的基本知识,二十几年后他再次启发我如何进入文学真谛”。往事如烟,令他扼腕的是与蒋先生相约面谈却错过了,而这一次的错过最终成了永远遗憾,心武先生后悔自己不曾专程到上海登门拜望,两人也只能神会与当年的“立交桥”。(《神会立交桥》)

  作家孙犁说“了解个人困难的,”“在他的素材积累里,纯净生命与混浊的生命具有同等的认识价值,而对后一种生命的探究,其实更是文学家不争的使命”。刘心武对孙犁先生的评价很高,“孙犁了不起,他置身在红色时空里,他对红色是真诚皈依的,却始终在红浪里保持着一颗富有柔情的心。”“不忘初心”是众多作家的心声,但是在诱惑面前可以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的作家能有几人?于是心武先生说“再读孙犁,心香缭绕”。(《斧凿音响,熊熊火光》)

  ……

  多年以前,我也曾热衷于写信,可惜那些曾经见证友谊的信件大都在一次次搬家的过程中没了踪影手头仅留的那些也在家变时随着我的仓皇出逃而遗失殆尽。而今,读着心武先生的这本《人生有信》,那些曾经带给我温暖的记忆浮于脑海,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人生,曾经有信。

  《人生有信》读后感(二):人生有信、书简传情,对话故人、文心绵远———刘心武《人生有信》读后感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

  01

  好友圈中每隔几天就会收到一则“又删了n个人,节约了100M的空间!不要让拉黑你的人占用你的空间……”的消息;设置了“消息不打扰”后,群列表中代表“未读信息”的小红点仍旧会越来越多;不记得关注了多少个公众号,有的订阅号未读消息甚至积到了几十条………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每天被即时通讯软件的消息狂轰滥炸,却早已没有了渴望邮递员自行车铃响时的那种翘首以盼的心情

  而木心在写下上面诗句的时候,又是否会想到,今天,已经没有人写信了呢?

  或者,今天,还有多少人在使用钢笔?还会一笔一划地写出一封信?

  电子邮件替代了手写信函,可对话框里的只言片语,再也谱写不出《一封家书》那样脍炙人口城市民谣。手写书信,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而二三十年前与远方挚友的鸿雁往来,则更因经过时光积淀,使得泛黄信纸上多了丝丝跨越时空的馨香,尤其动人心弦

  《人生有信》,就是著名作家刘心武对二三十年前自己与一批文学上志同道合的挚友之间的来往书信进行整理后的随笔散文集。

  02

  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冰心·母亲·红豆》一文中的开头,作者讲述了《人生有信》的“信”从何而来:多年前,作者因家中装修将一些个人物品寄放在友人家里,取回寄放物品时,遗漏了一箱东西友人家,时日一久,遂忘记了这箱东西。若干年后的“前些日”,接到友人电话,才得知原来友人在家里机缘巧合,找到了之前寄放在他家中作者的物件,从而让一些宝贵的刘心武与友人之间的通信得以重见天日

  这些信件中,通信人分别是冰心、蒋孔阳、吴组缃、谢冕、陈荒煤、宗璞、邵燕祥、孙犁等中国当代文坛上声名显赫名家耆宿。通过向读者展示这些来自二三十年前的、带着浓浓旧时光韵味的书信,作者向读者坦陈自己“30多岁至50多岁的那段人生……这些书信牵动出我丝丝缕缕五味杂陈的心绪。”

  今年初,我读了一本名为《宋家客厅--从钱钟书到张爱玲》的书。这本书的作者宋以朗是张爱玲与钱钟书、傅雷、吴兴华等文化名人生前好友宋淇之子。在经过张爱玲文学遗产实际经纪人,也就是作者的父母同意及授权下,宋以朗先生将其父母与钱、张、傅、吴等文化界名人的旧时来往书信加以整理以飨读者,让读者在袅袅茗香中品味上个世纪初那些文学巨匠们的情怀馀绪。

  与正式出版发行的作品相比,作家与友人之间的来往书信一般都未经太多刻意的修饰,更能表现作家们写信时的实际心绪与生活状态生动鲜活,故而对研究作家本人及其作品、体味其文学思想更有裨益。通过阅读书信,一个个原本刻板抽象的作家人名,透过原始信件,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鲜活情绪,变得立体、丰满起来。

  03

  从冰心写给刘心武的信中,我们又看到了《寄小读者》里那个文笔细腻和蔼可亲,对后辈年轻人充满爱惜及鼓励的“冰心奶奶”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与达观;在《神会立交桥》一文中,作者回味了自己创作《立体交叉桥》的心路历程,并追忆了与故人林斤澜、冯牧和蒋孔阳等文坛前辈诚挚友谊,令读者也为老一辈学家们对“青年一代”在文学创作之路上毫无保留的指点教诲深深折服;《从“卍”的奥秘说起》一文则从独特角度推介了吴组缃先生《卍字金银花》和《菉竹山房》两篇精彩短篇小说——“吴组缃先生的作品,仅这两篇就十分精致,如苏绣般针针出彩,可谓字字珠玑”,令读者大开眼界

  除了藉由旧时书信怀念文坛友人外,在《歌剧剧本<老舍之死>诞生记》和《红故事》两篇文章里,刘心武先生还向读者分享了自己为向老舍先生表达敬意,歌剧《老舍之死》诞生的“前世今生”,以及自己读《红楼梦》、解析《红楼梦》、在“百家讲坛节目“揭秘”《红楼梦》的创作心路历程。在《我续<红楼梦>》一文中,就回目音韵、八十回后的诗词、“白茫茫”与“死光光”等问题做了简单的探讨,以飨热爱红楼和对刘心武先生“揭秘红楼梦”感兴趣的读者。

  我个人并未观看过刘心武“揭秘红楼”系列节目,只是听闻网络上对于刘心武先生的解析有一些争议。但文学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实属值得鼓励的好现象;而且,姑且不论结论如何,刘心武先生考证红楼梦的细致严谨,以及对待学术热情就非常值得我们普通读者学习;就本书收入作品的文风来看,刘心武先生对待学术和写作的严谨态度以及诚挚热爱就可见一斑。在文末,刘心武先生也提到,自己“揭秘”红楼梦、续作红楼梦的目的,正是让读者“重新燃起对红楼梦的热情”,从而重读红楼、热爱红楼、体验红楼无穷的魅力艺术价值。

  04

  由于亲历了当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与变革,作者在多篇文章中坦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几场“动荡”。从书中选录的信件中,也可看出当时的文化界名流们对于文艺理论孜孜不倦的钻研和对文学创作竭尽所能探索,以及身为作家,传播弘扬积极价值、反映社会现状、书写社会发展变化崇高使命感和艺术追求

  除了回味二三十年前的文学创作心路外,作者还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目前的创作状态心得。面对写作上的困惑和一些无可奈何境遇时,他也会有迷茫和彷徨,也会有“你写的这个叫座吗?”、“你的书能畅销吗?”、“你能引来高点击率吗?”、“你能登上作家富豪榜吗?”诸如此类压力相信大多数读者读到此,都能会心莞尔一笑吧。

  但是,有冰心、邵燕祥、冯牧、马烽等名家前辈的珠玉在前,刘心武先生的文学创作之路走的踏实、笃定,正如他在书中所说:

  “做一个这样时空中的写作者,嵌入政治文化福祸相倚,即使久享政治文化的甜头,终究无大意趣,不如把作品写好,使其多少具有长久些的阅读价值,才是人生大义。”

  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现在网络上诸多所谓的“写作者”的警醒和督促呢?

  05

  作为读者,欣赏完这样一本充满着旧时光韵味的书信随笔集,就像品完了一杯经过岁月积淀和过滤的陈年美酒,二三十年前的名家耆宿们擦出的思想火花,经过悠悠岁月的沉淀,更加甘醇绵远,在时光深处散发出阵阵芳香

  所以,在这篇读后感中,我特别想肯定一下书的出版方——东方出版中心。有了出版方的潜心挖掘和悉心编辑,读者才能再次领略到那些大家们别样的的文学魅力,以免沧海遗珠之憾。

  全书的装帧风格与排版设计也非常清雅并有质感,在目前充斥着花里胡哨的“畅销书”的图书市场显得别具一格;没有夸大其词的推介语,没有矫揉造作的名人“作序”,书中插图都是刘心武先生亲笔绘制。所有的元素合一,为读者奉上一道含香隽雅的清茗,以飨读者细细品味。

  刘心武先生在文中说:“老一辈作家留下的作品,固然是可贵的文学遗产,他们对晚辈写作者的关怀指教,以及那时新老作家的和谐相处切磋共进,也构成了美好的、'卍'字连环不到头的文学记忆。”这本随感散文集,也是串起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学爱好者的连环不到头的文学记忆。

  《人生有信》读后感(三):书马年代

  偏有那么一本书,在喧嚣的信息时代里起了个特立独行名字:《人生有信》,果然,写它的人不是什么年轻作家,而是一个真正从书信年代走过的人——刘心武。

  刘心武稀松寻常地提起书的来历,不过是因为偶尔发现装着往昔日记、信函的小箱,来信的有冰心、另外的文艺大家、还有至爱亲朋;他也不过是因为被信函中承载着的长达二十多年生命的滚热记忆感动,才写成一部书来记录五味杂陈的心绪罢了。

  但看到这本《人生有信》的时候我感到的是陌生:这本书的来源让我陌生,在家里屯着整整一箱子信笺的生活让我陌生,在刊印出的信笺上那些带有温度的亲笔字让我陌生。

  它们站在我的眼前,仿佛量子力学中已经进化成熟的平行宇宙,展现了一种与我擦肩而过的生命模式

  也许刘心武自己不知道,抱着陈年信笺,想起走远的人,也想起丢掉的自己,这种经历于现如今许多人是怎样的天方夜谭

  《人生有信》读后感(四):在时光之远,在心灵之深:一个伟大时代的全部奥秘

  我一直很喜欢刘心武先生的文字,简洁清爽,又不动声色之间见历史、见主张、见人情、见世情、见时光之远、见心灵之深。这部新作,让我们重新回到那过往的时代,那些曾经令我们引领相望的文化名家,那些卓越人格。那似乎已经很是悠远的往事了。刘心武先生是与他们有着“零距离”接触的作家,他保存的不是信,也不是记忆,而是一个时代之所以为一个伟大时代的全部奥秘。《人生有信》,这信,是时代密码,是人生的密码。

  再说一下,我喜欢这本书的封面,那温暖的橘黄色,那平和的作家肖像,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印象。

  《人生有信》读后感(五):我想看

  55555555.我好想看.

  时间追不上白马

  你年少掌心的梦话

  依然紧握着吗

  云翻涌成夏

  眼泪被岁月蒸发

  这条路上的你我她

  有谁迷路了吗

  我们说好不分离

  要一直一直在一起

  就算与时间为敌

  就算与全世界背离

  风吹亮雪花

  吹白我们的头发

  当初说一起闯天下

  你们还记得吗

  那一年盛夏

  心愿许的无限大

  我们手拉手也成舟

  划过悲伤河流

  你曾说过不分离

  要一直一直在一起

  现在我想问问你

  是否只是童言无忌

  天真岁月不忍欺

  青春荒唐我不负你

  大雪求你别抹去

  我们在一起的痕迹

  大雪也无法抹去

  我们给彼此的印记

  今夕何夕

  青草离离

  明月夜送君千里

  等来年 秋风起

  《人生有信》读后感(六):传统书信的魅力——《人生有信》书评

  不知不觉间现在的社会已经被各种电子产品所充斥,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数字化虚拟的产品,例如看书已经开始脱离纸质书,上街看到其他人拿本纸质书的人相当少见,更多的是地铁上公交上人手一部手机或者kindle。虽然这些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微信,qq等即时通信软件的流行更是的现今的人们彼此交流更快捷,有什么想说什么,人们越来越懒于动手,就连写信也已经由电子邮件所代替了。但是这样真的好吗?由于没了纸质书信这个载体的依托,有些回忆基本就难以找回,因为在电子产品上方便存储但是一旦出现故障就永远失去了。

  在看到本书《人生有信》时,我觉得我还是很佩服刘心武先生的。初次认识刘心武先生还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那个时候由于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上解读三国,从而使的我开始关注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而就在这里我看到了刘心武先生解读红楼梦的节目,一看就入迷了,基本每天中午只要有刘心武先生的节目就不错过,对其的文学研究及语言表达能力相当佩服。

  在本书中,我看到了刘心武先生的另外一面,我在书中通过冰心等文学大家与其的书信内容可以看出对刘心武的关心,而冰心去世前有一次重要的授勋仪式,点名让刘心武去,而刘心武先生最后决定还是没有去。这其中的原委其实是刘心武先生不想和那些整他的人站在一起,保持自己的本心。从这件事上我看到了刘心武先生作为一名文人的那种坚持,不违背自己的本心。

  在后面的文章中我终于清楚了刘心武先生被整的原因,在我们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来看是无法理解的,被整的原因却是遭遇的"舌苔事件",现在很多人随手转发不负责任的文章比比皆是,而刘心武还不是胡乱编发,但遗憾的事一直被整。

  被整的刘心武先生不仅仅是人事工作遇到各种排挤,即使写作创作也收到攻击。但是即使是这样,在这些信件中刘心武先生还是一直在坚持,一直没妥协。这种心酸与痛苦,我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即使后面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上分析秦可卿这个任务所建立的"秦学"也受到学术之外的攻击,而且甚至一度上纲上线,这让我一方面不得不对刘先生的隐忍感到佩服;另一方面也对其受到的那些让我难以理解的攻击感到愤慨。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信整理书,不仅仅让我了解到刘心武先生的另一面,也提醒了我在现代这个社会,纸质书信与电子邮件等比起来还是有着它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情感的寄托等。

  《人生有信》读后感(七):鸿雁传书时代那些弥足珍贵的情谊

  木心的《从前慢》里面有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让多少人想起从前“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浪漫。

  这些年来,有关书信的文学作品一直畅销不衰,譬如傅雷家书,譬如最近出版的王阳明家书,影视方面还有《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是以刘心武的《人生有信》甫一出版,就在文艺青年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众多70后80后90后们纷纷开始怀旧,掀起了一阵回忆大潮。在这本书中,刘心武通过偶然重获的一箱旧年书信,回忆了自己从一名普通的作家,到人民文学主编,然后停职,被主流圈子排斥,被边缘化的前半生,期间的起伏人生,从与冰心、孙梨、夏志清等大家的书信往来中展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开篇就回忆了刘心武的“舌苔”事件。时任《人民文学》主编的刘心武因批准发表《伸出你的舌苔或空荡荡》被解职,解职的理由是“破坏民族团结”。可见作家有风险,上纲上线的事总是让人心惊胆战。高压线下,没人可以活得自由从容。老舍之死,足以证明文~革中对作家的迫害是多么惨无人道。彼时的刘心武,经历了人生的低谷—— “1987年年初我遭遇到“舌苔事件”。1990年我被正式免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职务。我被“挂起来”,直到1996年才通知我“免挂”。冰心当然知道我陷窘境。上引1990年年底那封信,所体现出的不止是所谓老作家对晚辈作家的关怀,实际上她是怕我出事情。我那时被机构里一些有权有势的人视为异类,在发表作品、应邀出国访问等事项上屡屡受阻。”在腹背受敌的危难之际,刘心武得到文坛巨匠冰心的安慰——“记得有一回她非常详尽地问到我妻子和儿子的状态,我告诉她以后,她甚表欣慰,她告诉我,只要家庭这个小空间没有乱方寸,家人间的相濡以沫,是让人得以度过难关的最强有力的支撑。”“心武:你寄来的剪报收到了,里面倒没有唐突我的地方,倒是你对于自己,太颓唐了!说什么‘年过半百,风过叶落’,‘青春期已翩然远去’,又自命为‘落翎鸟’,这不像我的小朋友刘心武的话,你这些话说我这九十一岁的人感到早该盖棺了!我这一辈子比你经受的忧患也不知多多少!一定要挺起身来,谁都不能压倒你!你像关汉卿那样做一颗响当当的铁豆……”重读这封来信的刘心武心潮起伏,无法形容那恒久的感动。有感于自己挨整时,多少人吝于最简单的慰词,而冰心却写来这样的文字,可谓患难见真情。

  除此以外,书中还记录了刘心武在写作陷入低谷时得到过诗人邵燕祥的鼓励,在被媒体舆论抨击的时候得到过海外著名汉学家夏志清的支持……前辈们的关爱让刘心武终生难忘。尽管他历经追捧、打击、标榜、质疑,却始终不为苦难折服,并沉淀出坚韧柔软的悯世情怀。鸿雁传书的时代已逝,这样的文字记忆弥足珍贵。

  一些人,主要是作家,经过了历史,可以看得更清。既有文人相轻,亦有文人相重,对作品的认可质疑,对作家的赏识学习,一切人情冷暖,都被刘心武付诸笔端,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还配有多幅刘心武创作的漫画,很有特色,足以展现其难以被掩盖的才华。

  一箱二三十年前的书信失而复得,引发了刘心武跨度近三十年的回忆,记录下世情动荡的年代里,文化精英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们跌宕起伏的命运,期间的颠沛流离,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人生有信》读后感(八):公道自在人心

  在《人生有信》中,冰心是一个大卖点。一个慈祥的关注后辈成长的老人,那些纸短情长的书信里,老人有一颗真心。但是刘心武的真心呢?

  刘老师是一个喜欢写问题小说的人,应该不会介意我的这篇问题书评。

  刘老师足够勇气,他挑战那些“只是因为文章被选进语文课本而至今闻名的作家”,他们似乎是靠着语文课本才留名至今的,言下之意他们的作品早就被人遗忘了,人们不能遗忘的也许只有语文课本而已。我不不知道刘老师的文章有没有入选语文课本,但是我觉得如果有机会入选的话,他也会为此自豪。吃葡萄的狐狸思维罢了。

  “一个90后这样问过我,冰心不是是《小橘灯》吗?句子不通,但可以意会。有80后新锐作家更直截了不地评议说,冰心文笔差……”刘老师记录这些抖出这些所谓的史料,是因为你自己的内心里,也真实的存此疑惑?

  这一点很快就更明了。刘老师的母亲因冰心老人的《斯人独憔悴》而引起共鸣,讲起五四时期的精神思想,及《斯人独憔悴》对许多青年的影响。刘老师就去读了《斯人独憔悴》,得到的感受是“没有一点共鸣,很惊异那样的文笔当时怎么会引出那样的阅读效果”。这样赤裸裸的怀疑,还仍伪装吗?

  那样的文笔?就是文笔不好哦!

  只是那个慈祥可爱的老人冰心,形象更加光辉高大了。

  你认同这一点吗?亲爱的刘老师。

  我听过许多人说过,不看刘心武续写的《红楼梦》。我于是也没有看,所以也评论不了好坏。

  以后也不看。

  我是真心真话的人,因为我喜爱冰心,远胜于你哦。

  但是论作品说话的话,刘心武是我心目中的大家。他的作品都很棒,伤痕文学的《班主任》是我正青春时期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百家讲坛我也追过,我一直也都很喜欢。

  偶然的翻出自己过往的书信,而且是一个朋友从自家床底下意外翻出来的,如此贵重,朋友还是完壁归赵了。曾经有朋友笑谈说,刘心武只管写写字就可以在网上拍卖的,何苦那么不轻松。刘心武自己也承认,网店里的确卖有自己旧时书信,曾给寄给大哥的一封普通书信,就挂在网店上售价好几千。

  书信的价值,是那些光阴中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弥足珍贵,犹其是现在的人,已经不写书信了,就更显珍贵。

  于书中看到一些真实的东西,也是一份满满的感动。这样自然成书的书信,读来是比小说更感人的了。我喜欢。

  《人生有信》读后感(九):人生有信函、信仰、信念、信任

  《人生有信》读书笔记

  刘心武[著] 东方出版中心 132,000字 200页

  作者遗漏在朋友处的一箱旧书信,不仅有往昔的日记,还有往昔的照片,信函也很丰富,不仅有冰心写来的,还有另外的文艺大家写来的也有无社会名声但于作者更需珍惜的至爱亲朋的若干来信。作者面对的是三十多岁至五十多岁的那段人生。日记信函牵动出作者丝丝缕缕五味杂陈的心绪。

  作者的母亲和冰心是同时代的人,从冰心对作者的支持和指导,通过和冰心的几次书信来往和两人间的交往,引出作者曾经艰难的时光和自己在写作风格上的坚持,并感概时光流逝中世界对作家作品的无情。然而,每个时代都因其不同而诞生各种作家和作品,有的会对作家所处时代的人们作出启蒙或指引,或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当时代变迁,一批作家作品难免会被买入故纸堆中。还有一些作家作品在当时并不被看好,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成为传世经典。实际上难以对这两种风格作出高下的判断,谁都有谁的好,也都有存在的必要。

  通过作者的中篇小说《立体交叉桥》被大部分人批评,以及林斤澜和蒋孔阳对自己的帮助和肯定。引出作者的写作信念:把自己的作品当作艺术一样来创造,从当时自己所处的政治文化中走出去,写作一些具有长久阅读价值的作品。不能局限于自己所处的时空格局。

  从吴组缃的小说《卍字金银花》,向自己90后的小朋友谈自己对小说的理解,讲述现代人对读书的观念。讲述了自己对老一辈作家作品的喜爱和推崇,以及羡慕老作家之间的和谐相处、切磋共进。这大概是因为作者本人曾经受过打压及排挤。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从作者的片言只语的讲述中,我感觉到文人之间的斗争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文人间的争斗,有时候因为文人本身的“天真”属性导致文人使用的“武器”,对对方造成的杀伤力是很巨大的。

  对于“文人相轻”这个词语,曾经和书友讨论了几句。我认为正确的打开方法应该是,某个文人在自己多研究和熟知的领域,对自己有绝对的信心,不允许有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这是文人的傲骨傲气使然,然而并不是让你去无底线的攻击不同观点的对方。书友的解释更是美好,因该是“文人相倾”,倾心的倾,彼此互相欣赏,接触接受不同的观点,真心欣赏对方,然后和自己的观点互补、融合,如此到达更高点!

  作者曾经的经历,认识到自己对人性认识的不足,也认可好的作品中应该多一些人性方面的东西,比如描述或者探索。延伸到作品不能仅仅是迎合市场而已。

  现如今的网络文学的兴起,对传统的文学和出版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有人觉得快餐式的网络文学难登大雅之堂,就如当年对武侠小说的态度一样,然而,我个人以为,这何尝不是一种百家争鸣的现象或者说是一种新式的文学体裁呢?诚然,世面上大部分的网络文学基本都是一个模式或极其的毁三观。但我们要相信时间的力量和读者的眼光,总会有一些好的作品经历大浪淘沙的。所以,让我们对写作者多一些信心和期待,等到作家的出现。

  附记-摘抄语句

  3.不仅有往昔的日记,还有往昔的照片,信函也很丰富,不仅有冰心写来的,还有另外的文艺大家写来的也有无社会名声但于我更需珍惜的至爱亲朋的若干来信。我面对的是我三十多岁至五十多岁的那段人生。日记信函牵动出我丝丝缕缕五味杂陈的心绪。

  9.在时光流逝中,许多作家作品就这样逐渐被淡忘。

  14.其实正是冰心教会了我,在这个世道里,坚决捍卫自我尊严该是多么重要!

  18.矛盾自己按主题先行的路数写作,却大度容纳林斤澜那种主题模糊的作品,这样的编辑作风应该世代相传。

  20.作为一个这样时空中的写作者,嵌入政治文化的福祸相倚,即使久享政治文化的甜头,终究无大意趣,不如把作品写好,使其多少具有长久些的阅读价值,才是人生大义。

  26.百家争鸣中的一种好现象。

  27.文学作品,应当讲求社会效果,讲一点真话,使人们警觉起来,感奋起来,因而帮着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帮助人们认清现实,共同前进!

  30.把自己的作品当作艺术一样来创造。

  38.溽暑蒸人,千祈珍卫!

  42.本来分歧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文艺上的分歧,美学观上的分歧,就让它一万年甚至更久地分歧下去,不但是正常的事,也是有趣的事。先贤蔡元培先生就说,“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百花应当齐放,百家争鸣中有几家也可以不参与争鸣,自说自话。如果人类到某一天,美学观念划一了,作品全部“正确”了,“好”得一致了,那么,究竟是人类的进步,还是末日的征兆?

  44.被某些偏见所反对,恰恰说明你是正确的。

  47.反映出三十年前,改个开放初期,文学发展中,新观念、新尝试所遇到的阻力,以及所形成的文化人的心理状态与文化生态。

  48.我们同在一个江湖。

  49.这种对另外生命的真实而细致的关切,乃是人际交往中最可宝贵的,我感到如丝丝阳光照射到自己生命的叶片,正形成光合效应。

  50.既要相忘于江湖,也要相忆于江湖。忘记有时是必要的减法,而记忆更多的时候是“从一知万”。

  71.我是一个敏感的人。往往从别人并不明确的表情和简短的话音里,便能感受到所施与我的事虚伪敷衍还是真诚看重。

  72.其实每一个时空里的每一个具体生命,都无法逭逃于笼罩他或她的外部因素,其命运的不同,只不过是他或她的主观意识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应不同罢了。

  74.生命是脆弱的。生存是艰难的。穿越劫难活下来是不容易的。

  76.人世间基于正直、仗义而冒风险保护别人不至沉沦的仁者,确实金贵啊!

  78.多年来阅世察人有所悟,深知人性的深奥莫测,世上就有那么一种表面上温良恭俭,而内里藏奸的人,也许就在你的身边,不可不知,不可不防。

  78.在流逝的岁月里,有多少值得记忆的声音积淀在了他的心底里?

  80.人生的足迹,印在春雪上,融尽是必然的。但有一些路程,有些足迹,印在心灵里,却是永难泯灭的。

  84.除了当事人,有谁还能为之动容呢?

  85.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其实都有卑微的一面,就是必定镶嵌在一个时期的大的社会政治经济格局中,无论乘势而兴,还是遇潮而退,概莫能免。

  91.义气这个讲究,早成社会绝响了,就是相关的戏曲剧目,也绝少在台上出现了。

  96.如果革命果真是让人们更加真诚、善良,而且包容一些有缺陷有弱点的生命,构建一个更合理的社会,那真应该投入进去。

  102.写作者不必为组织为群体去记忆,他笔下的文字应该是充分个人化的,一个大时代,固然有巨厦长桥,但一瓜一枣的细微存在,也是值得记录的。

  104.考虑到孙犁所处的写作年代与环境,那时候主题先行越演越烈,小说中的人物往红黑两极推演,就是写点“弯弯绕”之类的中间角色,也只是为了演绎阶级斗争的“复杂性”而非探究人性的诡谲。

  111.考察一位作家及其作品,需有“史”的眼光。作家作品是“史”的见证,“史”的进程又是作家的机缘或劫数。

  113.当下的写作者,多有讲究“接轨”的,与市场接轨,与网络接轨,与动漫接轨,与各种文学奖接轨,与西方文学潮流接轨……这些接轨,我以为都无可厚非,但是,再读孙犁,就觉得他那一辈作家里,像他那样,与真实的生命存在接轨,与真实的大地呼吸接轨,与内心真实的感受接轨,最后,无形中也就与人类总体文明接上了轨,其遗产,到今天,于我们后来人,仍有启迪作用。

  116.文学之河奔流至今,按结构主义的说法,写作再自由,出版再开放,风格再多元,其实都是在一些基本的母题里转悠:理想与颓废,信仰与怀疑,革命与守旧,忠实与背叛,救赎与逍遥,爱与死,暴力与性,原始生命力与文明推演,宗族与权力,恶之花与脏之美,变形与拼贴……

  119.经过许多生活阅历之后,才懂得任何生命都不可能完美,即使是会被青史记载的名人,也总是将自身的善美,裹挟着人性的弱点以及外貌的瑕疵,展示与特定的失控中。

  121.生命,从某种角度来看,是所处时空的人质。

  137.为了取胜,交朋友只是手段,而为了神圣而伟大的目的,牺牲些朋友真算不得什么大事!个体生命太渺小!宏伟目标价值无限!

  137.事实沉默在时间里,历史的脚步没有感情,为了目的没必要挑剔手段,个体生命只是历史巨脚下的蚂蚁!

  139.宇宙里,没有比弱小的个体生命更值得尊重的东西了。伟大的事业只有在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前提下才是真的伟大。

  160.消费生命的方式。

  168.极左势力动辄将学术问题上纲为政治问题置人于死地的那个并未湮灭的“传统”的联想。

  171.中国文学现状及个人创作历程。

  173.谁也不能自以为真理独在自己手中,以霸主心态学阀作风对付别人。

  175.愿我们所置身的人文环境中,今后能少些直至涤荡掉挟政治构陷的行帮霸气,多些容纳歧见与人为善的真诚客气。

  《人生有信》读后感(十):藏在信件里的时代情谊

  文/秋灵洛

  初遇“人生有信”这四个字的时候,我开始思索是信用的信字,还是写信的信,翻开以后发现是写信的信,书里刘心武老先生用发现一箱子信的事件为开篇,带着我们一封封的翻看遗落的那些信件,回想那些人,那些事。让我们通过那一封封的信件回到了那个时代,认识了那些曾经出现在课本上,停留在那个时代,被遗忘在角落里,对于80.90甚至00后的孩子们来说熟悉的,陌生的,不曾听过名字的作家们。

  在这个手机,网络发达的时代,信件可以说早已被淘汰了,小学的时候学校旁的文具店便能买到邮票,而已几乎没有了,买邮票都要历经多番寻找才有,可我却偏偏爱这信件的感觉,那是一种味道,有段时间喜欢上了给人写信,寄出去收回来,那种心情真的无法言说,一封封都被收藏着。

  这次阅读人生有信在我再次回到了那个氛围,不仅认识了很多不曾知道的老一辈作家,还知道了很多好的作品,更甚至知道了文学的一些术语,写法,那些信件里更多夹杂着双方信件人所包含着心情,尤其是作家刘心武老先生在回顾的时候,那份心情必然又是另一番滋味的。

  书里冰心老人的信件带着暖暖的关怀,更让读者看见了一个可爱的老人,她的信件简短却都句句包含对收信人的关怀。而在这篇里面我很喜欢冰心老人提出的那句“散文应该天然去雕饰,切忌弄成了镀了金的莲花”与我看来这句话不仅仅是。

  或许是年代的关系,书里的信件故事大多只是隔着书在看曾经作家们的故事,唯独到了《被春雪融尽了的足迹》这篇的时候,我突然一下子觉得被拉近了老先生的故事里,或许是这故事里透露出的分别,遗憾等等的气息让我们回想曾经足迹里出现的那些缘分太浅的朋友吧!曾听过这样的一句佛里“那些出现在你生命里的人不论好坏,都是为了教会你一件事,而他们的离开,是因为任务完成”。所谓的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我们明知却还是会遗憾,不舍。就如书里所写,过去了那么久但是那一声“心武!”却一直在他的心头回荡,无法忘怀。

  如果说那一声“心武!”在老先生的心头无法忘怀,那么佟玉坤与老先生的故事,却又是另外一种心情,在那个时代的感情是收敛的,朋友之间不像现在这般打打闹闹,在网上秀恩爱。就如文里老先生帮佟玉坤找到了新工作,有人说“佟师傅不知怎么感谢刘心武呢!”老先生在这里雪写到“虽然我们常见面,他从未跟我到过一声一声谢,我实在也不需要他道谢”。这样的一种收敛低调的情谊,我对你的好,无法到处说,也不是为了得你一声谢谢,这才是毫不虚设的情谊吧!。如今的人动不动就是你不帮我就不是我朋友,我跟你多少年的朋友你竟然怎么怎么样,我帮了你,你却毫无表示,朋友两字终究被道德绑架着,做了很多的事情。

  从未了解过那个时代的文学氛围,文学圈子,如今的写作者们(包括我)总是不免吐槽要求太多,这不能写,那不能写等等。然而看完了人生有信才发现真正难写的时代是他们那个时代,那个被政治牵扯的时代,那些老一辈们有过辉煌也有过萧条,如老舍的死,文学圈里的纷争,而回看现在的一些禁令,其实我们很幸运了。只是如今的网上最大的事件就是抄袭问题,那个时代好似没有这个问题。人人对文学都是敬畏的心态 。

  一本书,一堆的信件,我为老先生高兴,这些信件的失而复得,想来他也是高兴的,只是未来这些信件又是何去何从啦!如开头那位朋友说的那般贩售出去,还是被人高价挂上网络啦!与我来说文人的信件是私人物品,其实不该公开贩售,但是对于喜爱这些作家的人来说,信件又是窥探他们的方式,信件真实的暴露了伪装下的真实。

  人生有信,这个时代的我们,人生里能收到多少的信件,能留下多少的故事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