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 十二记》的读后感10篇
《山 • 十二记》是一本由裟椤双树 / 鹿菏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 • 十二记》读后感(一):那年夏天,我们一起讲过的故事
这是一本纯真的书,读着就像回到了纯真的年代。
夏天晚上,躲开大人们的视线,聚在一起,讲各自珍藏的故事。有些是从隔辈老人那听的,有些是在书上看的,有些干脆就是自己编的。那些故事意味深长,引人遐想。散伙后,发现自己和听故事前已全然不同,好像明白了些什么,却又说不出来,朦胧月色下,回家的路也变得不同于平常。
爱讲故事的人,总是惹人喜欢的。故事让人超然于生活,又对生活有所反思。
这本书里的十二个故事都有所指。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五蕴和合而成的。暂不深究佛理,可粗略地将“五蕴”理解为人间的种种欲求。僧人将这座山命名为“五蕴山”,因为山上的十二种植物都与人世间的欲求有关。
天堂地狱仅在一念间,这一念才是人的命运,是由积蓄多年的欲求决定的。
可以将书中的十二个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移木、丑莲、点金、石瓣
讲人性中的四个缺陷:好胜,恋美,贪心,虚伪,寓意明了,不多说。
第二部分:忘藤、思旧、易枝
讲人与生活的关系。人由过去、现在、未来和合而成,逃避或沉湎于过去,都无法顺畅的铺展未来的生活,只能让生活像一潭死水。这是《忘藤》与《思旧》的辩证。《易枝》讲生活并非静止的横切面,而是流动的网络。说一种生活适合某人不太准确,实际上,我们只能适应自己的生活。
第三部分:赝羽、耳草、非鱼
讲我与他者的关系。我们永远也找不到自由,因为自由就在生活之中,不是阿飞的永不着陆的鸟,而是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我们需要与生活和解,不谄媚,也不逃避,这样才能聆听自己的声音。从《非鱼》开始,人类就开始喜欢上了自己的生活。发仔珍藏着那个珍珠一样的泡泡,却仍满足地当着捕快。
第四部分:雪蒲、化人
人间是令人向往的,因为人间悲欢离合、多姿多彩。化人离开五蕴山,怀念那颗被当做“神”的树,这人类对能满足欲求的神物的向往。化人是幸福的,而那棵树是寂寞的,它就是移木,是故事的开始。
《山 • 十二记》读后感(二):这有一股清凉的妖气等你签收
《山·十二记》——来自裟椤双树和鹿菏的山间志异
人性复杂,你是掌控它,还是被它掌控;
浮生如梦,你是记住它,还是忘记它。
对于裟椤双树这个名字,大部分读者都不会感到陌生,《浮生》系列引起千万读者追捧,天涯社区也有着属于她的成就,她笔下的世界,看似遥不可及,但发生的一举一动,每一个渺小的存在,却又是现实生活里面投射的一个个缩影。
而对于鹿菏,他笔下舒展的叶、盛开的花,隐居避世,山水之间,无不信手拈来,唯美的古风和灵动的幻想化成深山中的烟雾缭绕,无关市井如何繁华,皆有一份悠游自在。
当这两人相遇,产生的化学反应又将如何呈现?
来自 裟椤双树 x 鹿菏 联手精心打造的限量精装
十二种花草如人
从一场梦到另一场梦,从一段缘到另一段缘
从一棵树到一朵花,都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传奇
这一次,裟椤双树和鹿菏,暂别浮生世界的恩恩怨怨,为你带来关于“五蕴灵山十二物,看尽浮生一世梦”的十二个山间志异故事,无论世界如何变迁,山就在那里,不偏不移。无论人间如何辗转,仙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关于移木、丑莲、点金、石瓣、忘藤、思旧、易枝、赝羽、耳草、非鱼、雪蒲、化人——十二种奇花异草和人探入人性,开启一场对人性欲望的深入探讨。为你讲一个只属于山间与人世的志异传奇。
《山 • 十二记》读后感(三):如果说大人的世界已没有童话,至少还有寓言作伴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对孩子来说,那是一个关于好大好大鱼,可以飞上天的童话;对大人来说,那是关于有梦想的人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展翅高飞的寓言。
《山·十二记》也是这样的十二个故事。
乍眼看去,有点《山海经》的味道,五蕴山上长着很多神奇的植物,或者应该说住着很多神奇的妖怪,有的能让人穿越,有的能让人遗忘,有的能幻化人形……
十二个故事,总有不同的主角,不同的人生,然后遇上不同的植物。每个故事就像一首固定了格式的诗篇,人,植物,人,一定是两个不同的视角,开始、经过、结局三个部分的构成。
对于这种“已知构成”的故事,在心理上,我是有点排斥的。毕竟,总能猜到下一页,又将换到另一个视角。但,反过来讲,其实又有一点期待,想看看人类呼唤的植物到底会有什么举动、什么想法。
有的,会像熬着魔药的巫婆,不停诱惑着人类:来跟我换吧,来跟我换吧。
有的,会像看尽人世的老人,不停劝阻着人类:保持现状就好,跟我换,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于是,有的人贪得无厌,抱着眼前的利益疾跑,有的人挥手再见,决定靠自己找到未来。
而这一切,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想呢。贪嗔痴妄,哪一个不是拽紧我们的锁链呢。在这个得到与失去都显得界限模糊的世界,到底选哪一边才是所谓正确的呢。苍狗白云,什么才是值得留下的呢?
我很佩服那个毅然拒绝遗忘的小女孩,也很佩服那个原本犹豫不决终究还是选择自己的小男孩。越是简单,越能坚定,越能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许,现在的我们,也只是书没读多少,而偏偏想得太多吧。
,作为颜控,这本书的整体设计真是精致到每一个细节,封面的纸张选材、页眉页脚的样式、章节名称的印章,简直每一处都直中红心,简直不能更漂亮。
《山 • 十二记》读后感(四):遥望那座充满神灵与梦想的“山”
遥望那座充满神灵与梦想的“山”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此山本有名,而世人忘之……奇树怪石,沐雪迎雨;花花草草,餐风饮露。过路的,迷途的,有缘的,无意的,一不小心就踏入了另一个世界。”《山·十二记》一开篇,新锐青春女作家裟椤双树(原名童玲)便以改编歌谣的形式拉开了故事的序幕,于是乎,一座山的记载,便随着踏破的鞋底,流转的思念,或者逝去的月色,从四季的光与影里飘出来……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裟椤双树,文风华丽老练,《漫客·小说绘》当家花旦。善于在行走中捕捉并记录幻想,作品既有旖旎浪漫的古风,又有潮流的现代视觉系风味。《山·十二记》不但在写作风格上依旧延续《浮生物语》系列的古风浪漫,还立足“五蕴山”去探讨人性的种种,讲那些人与改变他们命运的十二奇物之间的因果渊源。 插图是文学与美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文字与绘画熔铸而成的艺术,以鲜明形象冲击人的视觉,通过引人入胜的画作吸引读者。既充实了原作,又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但是,我们貌似并不重视文学作品的插图。不少作品要么没有插图,要么插图与作品内容几无关系。翻开《山·十二记》,知名水彩插画家鹿菏量身定制的60幅插图,是那么地灵动柔美,那么地优雅神秘,堪称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使人不得不以虔诚之心欣赏作品。二者相加,大有“相映生辉,珠联璧合”之感。 优秀的作品,总是张扬着人性,这是规律。而人性在具体的作品中,不但表现为一种生动的气韵,还是人的价值追求或价值取向。因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每一桩都具有“真”“美”“善”。但是,“有时,所谓‘败絮’,也许能让你更清楚看到身边与前方。”裟椤双树借“千妖坊”孙大娘之口对“人性”的解读可谓“精彩”,文学中所传递的人性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点恐怕是任何文学作品(或文艺作品)都无可逃遁。 《山·十二记》是一个“人性化”故事的文本,它所揭示的是在理想和现实面纱笼罩下的人性挣扎和人性搏斗。人性是复杂的,命运是奇妙的。“他是经常地、永远地处于不安和激动之中,因为他能够解决与说明的一切,应该是给人们带来幸福,使人们脱离苦难,给予人们以安慰的东西。”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对人性的追求,既是人的一种本性,也是作家(裟椤双树)对人生、对生活、对事物、对社会现实的观照、体味、感悟的结晶。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崇真、扬善、赞美是所有艺术创造哲学义理所指向的最高审美原则的概括。(列夫托尔斯泰《谈作家的责任》)”从表面上看,《山·十二记》讲的是一个只属于山间与人世的志异传奇。但是,关于移木、丑莲、点金、石瓣、忘藤、思旧、易枝、赝羽、耳草、非鱼、雪蒲、化人等十二种奇花异草,却无不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和传奇。 “离开五蕴山已经很久了,不知那里是否一切如故,那棵树还在那里孤独地扮演着‘神’的角色么……如果可以,她想回去跟那棵树说一声,若有一天,有一个人来到它身边,不要吃掉他,万一他快要死了,请尽力救回他……”读裟椤双树的《山·十二记》就像品茗,越品越有味。在书中,她时而讲个小故事,娓娓道来;时而谆谆告诫,循循善诱。像是自语,又像是布道,似导师,又似朋友,读之倍感亲切。 裟椤双树的《山·十二记》是一本简单的作品,没有叠障起伏的故事悬念,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信手所至任一篇章或者任一段节皆可以顺畅的悦读。一个不经意就漾成了满纸的恬然与安宁。而如果“我们都渴望经验神秘的事物,却看不到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克里希纳穆提),那么真不妨到“山”中走一走,或者从后楼走到前楼,遥望一下心中的那座充满神灵与梦想“山”,也是挺好的。
《山 • 十二记》读后感(五):唯美的《山 十二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喜欢书的人,看到做得漂亮的书,就想要拥有,所以在我的书架上有好多好多非常美的书。有的书是因为插图特别唯美,有的书是因为故事写得美,有的书是因为装帧美,有的书是因为照片美,有的书是因为设计美,有的书是因为思想美,有的书是因为文字美……
不过美总是不可以兼得,这方面特别好,总会在另一个方面留不少的遗憾。直到我看到这一本《山 十二记》,于是深深的被这本书的美所吸引,并且赞叹,不仅仅装帧美,排版美,插图美,故事美,就是纸张和印刷都很美。虽然并不能说在每个方面都达到了极致,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整体而言,这真是一本非常美的书。
其实一本书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我最喜欢的还是《山 十二记》的故事和文字。十二记中记录了十二个故事,都不大,聊聊几句,好像明清的笔记体小说,尤其是每个故事最后的一首小词,虽然没有词牌,但是就是给人以小令的感觉。古朴很美。
十二个故事讲了十二种动物或植物,他们都生活中五蕴山上,当然这世界上并没有五蕴山,我问了度娘,在虚构的世界里也没有,没有典故,就是作者的杜撰,当然谁都会知道五蕴山,肯定暗指的是五蕴,就是佛教中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佛教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又五蕴生发而成,包括我们人本身。
十二个故事讲述了五蕴山上的十二种精灵,每个故事都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从人间的角度讲,第二段是从这些精灵的角度讲,第三段是尾声,两个故事合起来讲,最后总结成一段小令。
这十二个精灵都不一般,有妖的魔力或者法术,第一个是移木,可以跟着人走,却永远达到不了,只有退一步,就可以瞬间达到目标。这么说似乎就索然无味了,用故事后面的小令,就是“不知退,疲极而亡;知退,海阔天空。”第二个是丑莲,“人若触其花瓣,容貌必丑,三月后可复。”三曰点金,“人取其叶而触物,物成金。”四曰石瓣“未以实话回应期问,则一生不可说谎”。五曰忘藤“可助人忘却悲恸之事”六曰思旧,七曰易枝,八曰赝羽,九曰耳草,十曰非鱼……
不过这十二种法术都是有条件的,就好像小人鱼可以变成人类,但是要忍受行走的痛苦和失去语言的代价。的确这十二种法术都是有代价的,几乎在每个小令中,讲述了法力之后,都有一个“然”,这里面有的很严重比如点金“然三日内必归还,失信者立化黑石,永无复期。”有的看起来并不很重要,比如石瓣“然临终之前,必记忆全消,六亲不认,尸身亦化枯藤。”……不过每个故事都是由这个“然”开始的,从这个逻辑开始,引发出你意想不到的东西。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但是你必须付出代价,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许多东西对人生无关痛痒,但是一旦失去才会意识到珍贵。
书做到这个地步已经非常漂亮了,可是到了最后两个故事还是发生了一点转折,十一曰雪蒲,故事里没有了“然”,主人公并没有得到这种法术,而是变成了另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是对如果十二个故事仅仅是十二次的重复,这书还不够美,作者能够把书做得如此美,也自然不甘心让这故事重复十二次。最后一个故事是化人,结构上都改变了,先是这个精灵讲,然后才是人来讲,结尾也很不一样,唯有小令如故。
这么美的书也有缺点,那就是书里的文字太少,故事太短,很快就看完了,感觉十二个故事还是太少,期待下文。
《山 • 十二记》读后感(六):五蕴未空
志怪异闻录类的故事从山海经至今,一直孕育着国人的浪漫。和西方记录花草的博物学精神不同的是,东方文化里面强调的草木金石皆有情,万物缱绻过浮生的状态,是科学记录之外的一种生活态度,那不是逢年过节几尊菩萨几柱香可以概括的,但也不是书生最后睡了妖精或者被妖精睡了那么简单。
大概人与妖品的是同样的世情百态,不过妖可以退远一些,返照人间,提供一个类似心理学所说的镜像功能,或者干脆就是某一种原型的存在。于是对镜照人,可以浅看可以深读。《山十二记》就是这样的一本故事:
一座叫做五蕴的山,山上十二种妖冶的植物,它们遗世独立,又遥遥呼应着人类的某一种欲望:执着、贪念、虚伪、逃避……《心经》里说五蕴皆空,于是这样的设置就显得非常机巧,勘破未破之前,众妖藏于五蕴,有所求的千里迢迢,有人丧生,有人抽身。
不过实话说这本书一开始我是奔着鹿荷的画来的,可是豆瓣上他画面里空渺的山水美人落在纸上忽然有一种媚俗气,特别应景但是就像给一段文字叙述具象化,日式漫画的圆脸大眼,好像让文字有了堂皇的花边,却失了含蓄的韵味,没有他页面上晒画显得那么回味悠长。
所以真正让人读下来,支撑整本书主干的还是双树的文字,短短一篇很是清爽,看起来有趣,又有腾挪想象的余地,挺让人舒服。只可惜行文间俏皮的现代用语,又透着一些对于整个场景创作的松懈,既然古风古韵,为何不贯彻到底?当然或许人家并不想把这个故事真的当一个严肃作品来处理,但是对于她故事本可以呈现的意蕴来讲,不得不说是一种损失。
于是图文在这种程度上来说达成了一种平衡。
另外看的时候我忍不住想,这么与人呼应的生命,偏偏要待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如果没有人类,它们的特异功能又为什么存在呢?好像一个等待臣服的子民来跪舔的帝王,然后赏罚由天,傲娇由己。不过千百年来,太多人这样设置故事,好像宇宙万物没了人统统都没有存在的意义,这到底是人类与天地万物的共时性需要,还是自大人类的自恋絮语?所以五蕴欲空未空,创作者和被创造物都表现着自己的执着。
不过对这样一本招惹爱美小姑娘的书开这样的脑洞未免矫情,它有它美丽的妥帖(当然内文用纸克数稍微高一点就更好了,省得画面透字),也有妥帖之外的回味,可惜人类有贪念,总是想要更多更好而已。
《山 • 十二记》读后感(七):相逢五蕴山
五蕴是佛教用语,即为:色、受、想、行、识。《心经》上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进行解说。而五蕴是佛家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简单归纳和说明。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五蕴山中。这山原本有名,却被人所忘记。一僧路过,称之为五蕴,从此便得此名。
山中有奇树怪石、花花草草,世人有缘而得见。《山*十二记》便是讲述了山中的十二中生物。而这些动物或者植物都有灵性,知人心意而出,若诚恳,便会相见。开篇移木着,讲述退也是进。不知退,疲极而亡;知退,海阔天空。世间,没有人能第二次见到。随后的丑莲、点金、石瓣、忘腾、思旧等等都有其各自功能,得起奇用。试人心者,寻丑莲,得之容貌必丑,三月后可复原。乃败絮其外、金玉其中的奇花一朵。忘藤着可使人忘却一切痛苦,临终之前记忆全消,六亲不认,死后尸身化枯藤。可以说,每种奇遇或者需求都会用一定的东西来换,恪守守信者可得善终。
十二个故事,每篇分为几个层次来些,首先的主要的主体故事,然后是山中奇遇之物的自我讲述,最后便是尾声以及和书面语对此物的介绍,样貌、生长环境、作用等。全文用了很复古画风和很清秀的语句,让人感受到一股童话般的气息和美好。新书到手翻开阅读,不仅能感觉到装帧美,故事美,插图美,就连纸张和印刷都非常美,让人爱不释手。而我自己也偏爱这类精装有质感,质量优越的书籍。尤其是书中还附了一张山水画,看上去很有望尘脱俗的感觉,与书的整体感觉非常配合。
在《山*十二记》中,我最爱的莫过于雪蒲,为了烟花的美好而出现的少年,缺朋友,缺色彩,于是和放烟火的女孩成为了朋友。他说除了这四年是有颜色的,其余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当她不幸遇到火灾的时候,他挺身而出,用他那冰为根雪为身的生命,换得了她生的希望。他说,我希望她活着,活得像烟火那么好看。这是一个悲情人物,生长于五蕴山巅处之裂隙。与其他灵性生物相比,他活得太冷清,结局也不够好。可是,我却唯独看中他的那份情谊。不仅仅是付出一片叶子,一朵花瓣等什么,而是自己相逢后对未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五蕴山上,奇树怪石颇多,十二记只是其中作者娓娓道来的某些生物。每篇故事并不长,后续还有对事件的感触,很有教育意义。其他作者更多的书籍出现,也希望故事能再长一些。
《山 • 十二记》读后感(八):隐 参
林亦霖
无形亦有形,无心却有心。 宁宇
“少爷,不好了!老夫人的病又加重了!”仆人急急忙忙推门跑了进来,宁宇眉头紧锁,赶忙问道:“不是刚刚请完大夫吗?怎么加重了!”“我,我,我也不知。”
宁家家大财多,这是人们看在眼里的;可鲜有人知,宁家老妇人早年丧夫,自己硬是撑起了家。从山林老宅一点一点打拼,硬在苏杭站稳了脚跟。她有一对儿子,宁宇和宁晨,穹宇之中望星辰。她带着儿子离开山林,在新宅安居生活。老夫人对她的两个儿子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
可,宁宇是早产儿,虽说没什么生理缺陷,性格到时火爆了些,经常顶撞老夫人——可算得上是欢喜冤家,正业不做一个,天天游手好闲。要说他的长处,倒真是有——孝顺,恐怕也只有老夫人才明白喽。宁辰性格沉稳些,做事会思考一二,读圣贤书、理家族事,他都信手拈来,上天给了他很多恩惠,人长得也帅。要非说有什么缺点,那就爱财吧。他曾不只一次暗示老夫人把家交给他。
“大夫,我娘她还有救么?”“这个……”“怎么?”“方法倒是有,只不过有点难度。”“您说,您说!”宁宇着急得不得了。
“山上有隐参一枚,取其一部分,入汤,百病可解。但是隐参亦有美容、安胎之效。寻它的人颇多。难度非凡啊!”
没等大夫多说,宁宇就上山了。没人知道隐参长在那里,也很少人见过它的样子。茫茫高山,他看见一株一株山参找,边找边祈求上天的垂帘。“别找了,别找了。”一小草样子的植物说话了,“我就是隐参,呐,取我一片叶子走。入汤即可。”
宁宇兴奋地回到家,亲自准备煮药;宁辰这时恰好出现,“哥,别累着,我去,你去休息!等娘好了我再叫你。”来不及想太多,困意渐渐侵染了宁宇。
“不好了,不好了,老夫人喝了药去世了!”一片慌忙之中,宁宇被唤醒,“大少爷,老夫人去世了,二少爷说是喝了你摘来的草药!”
“不孝子,想家产想疯了!”“看他平时就爱和母亲吵,原来早有预谋!”“孽子,轰出去!”……没有不透风的墙,老夫人去世的消息不胫而走。
“哥,你可真是歹心肠。宁家容不下你!你还是早点离开吧。我可以不报官。但你必须离开!离开!”宁辰吼道。他的正房太太抱着猫站在一边,肤色不知是不是天气的缘由,好像比平时更红润些。
“我可以离开,但我只有一个请求——我要带娘走!”“让他带走,瞧那老太太也晦气。”正房太太虽然压低了声音,依然传到宁宇的耳朵里。
就这样,宁宇背着老太太,进了山林。亡者头七,他给娘清洗了身子,换了新衣。不吃不喝守灵。“宁宇!我渴……”他猛地一惊,以为自己听错了,“娘,我在,娘,您还活着?”摸了摸老夫人的脉搏,他惊呆了。前几日明明没有的,现在怎么又有了?
不管怎么样,活了就好,活了就好。没几日,老夫人恢复了往日的神采,而且气色好了很多年轻了很多很多。她和宁宇一直生活在老林里,颐养了天年。
形神似无形,我却有真心。 隐参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叫这样的名字,就像我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一样。明明我和山参兄弟相差那么多,自己还被成为参。
大概是所谓的药效吧。这到错不了,人参和我比——那还差了好大一截呢。大概是我样貌普通,就叫我隐参了吧。隐藏的人参,哈哈,听起来也颇为不错。当然,很少人会知道,我是真的能隐身!参红是非多嘛,没事了就隐身,图个清静!
前段日子,有个人来求药。虽说找我的人不少,这么虔诚的却不多。而且他是为了老母,这有点打动我。不行,谁让我天生这么热心肠。看他一株一株人参地找,我真受不了了。就是自己长得像草嘛!这能怨我吗?咳咳,我还是善意提醒了他。毕竟人命关天。看他满眼血丝,我真忍不下心。
他取了我一片叶子,我也告诉他方法。大多数的植物是离开本体就不能动,我却不是。我依然能通过叶子看到身边的一切。哦,原来他还有个弟弟。等等,他弟弟的眼神有点不对。屋子里竟然有迷魂香。
“听大夫说,老夫人的病需要隐参,这是什么鬼,就一株破草,怕是老夫人真没救喽。”那个年轻的女性说,她和他弟弟看来关系不一般。“我倒听说,隐参可以美容,这到可以试试。”他弟弟坏笑到。“那老不死的!我这么拼命还不给我家产,给她吃药?好,我把补药都给她,给她补,给她补!”
果然人不可貌相。
他弟弟煮了两碗锅药汤,一乌砂锅加入了我的叶子,另一放满了补药。原来如此。他早有预谋。我的真身悄悄地隐了形,进入到补药那锅。
弟弟没有察觉,煮好药,让仆人端了去,反复交待是大哥给的药草。“不好了,不好了,老夫人没心跳了!”弟弟在偷着乐:果然啊,家产是我的了。
最后那人还是背着老母离开了。入林第三天,老母恢复了心跳,气色也好起来,仿佛年轻了几十岁;而据坊间传闻,宁家新女主人,一夜白了头。
隐 参
参之隐者 本自天庭的仙草
无意落入人间
故此 带有灵性 能辨真心
神形 可分离
形无用 神可治百病
若有心术不正者 食
心神俱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