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智识分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智识分子读后感10篇

2018-05-12 20: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智识分子读后感10篇

  《智识分子》是一本由万维钢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识分子》读后感(一):面对复杂世界

  书的名字起得非常吸引人,但看完却有些失望作者事物研究,对数理当然比较在行,可以看出作者涉猎也非常广,全书有许多篇幅在讲政治经济教育生物心理等等,这当然值得赞许,但这部分内容质量却不算高,许多问题其实并没有讲清楚。我们更应该将这本书当做一个引子,不能满足于二手的转述,应该多找前沿的文献原著来读。

  书的第二部分讲了许多有关美国教育的情况,记得前不久朋友圈转过一篇文章,大概是说我们平时看到的媒体有关美国教育的宣传其实只是美国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受到的教育,所以我们平时都羡慕得要命的美国教育只是它光明的那面,阴暗的那面被选择性地忽视了。这让我想起看到的另一篇文章,是说我们的媒体总是隔几天就要抨击一下日本历史教材篡改侵华历史的劣迹,但其实日本使用这种教材的只有少部分右翼学校,很少很少,但媒体却炒作得很厉害。真得很难说清楚,是媒体迎合了受众的心理,还是媒体为吸引点击量的同时培养民族主义情绪。媒体乃至舆论真像一头怪兽,像我看NBA,这几年越来越觉得有些球员就是自带光环,有些就是招黑,媒体说什么就是什么。

  第三部分《大尺度和硬条件:四万年来谁著史》强调分析问题需要讲究尺度,这种思维方式我觉得还是挺重要的。我想起之前在知乎上看到回答复杂系统问题的回答中引用的一段凝固物理学大P.W.Anderson 对还原论的一段点评:“将万事万物还原成简单的基本规律能力,并不蕴含着从这些规律重建宇宙的能力……当面对尺度与复杂性的双重困难时重建论的假设就崩溃了。其结果是,大量基本粒子的复杂聚集体行为并不能依据少数粒子的性质作简单外推就能得到理解取而代之的是,在每一复杂性的发展层次中呈现了全新的性质,从而我认为要理解这些新行为所需要作的研究,就其基础性而言,与其他相比也还不逊色。”这本书里也多次提到复杂系统,一个输入的小偏差可能通过连锁反应层层放大而引起结果的巨大差别,接下来我打算找一些复杂系统相关的书来看。

  提到当今大势,人工智能当然不能不提,人工智能的势头浩浩汤汤,不可阻拦。其实我之前比较担心,觉得要是做的工作没什么门槛的话很容易就被取代了。一两个月前看一则体育新闻,那则新闻文不对题,题目出现重点正文中一点没提,我心想这小编也太不认真了,看到评论发现是由机器人写的,一下子就震惊了。最近上课才知道由机器人写新闻已经是旧闻了,几年前就能实现。我现在还是比较乐观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繁荣不就通向梦寐以求的共产主义了吗,将我们从繁重的求生存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资本家当然可以用人工智能不用工人,但生产必然需要消费匹配,大家都失业,谁来买人工智能生产的大量产品呢?如果大众不能从中获益,那社会一定会发生动荡变革,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人类作为整体获益于技术进步。

  我们的担心更多地源于我们的自尊,我们轻而易举地就被机器给取代了,那人何以为人?作为人,我们总是想要全方位地发展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辈子太短,现在专业细分,每一专业想要达到顶尖水平都得花费大量时间钻研,将来某天我们一定会借助技术来提升学习能力,但是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创新,跳出如作者所说的大数据预测的结果,我们作为人的价值才能体现

  《智识分子》读后感(二):《智识分子 做个复杂的现代人》读后感

  这是自己看的万维钢的第二本书,有一些观点新颖,有一些看法自己感兴趣

  书中提到高中的最根本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而是把人分类。对聪明学生来说,上不上名校并不重要。你走这条路能成功,走别的路也能成功。这可能是因为社会足够复杂,而市场足够有效,以至于一次没被选中也无所谓。所以如果你有足够能力,没去成复旦去了中南大学并不影响你将来的收入。但是这个结论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好使。

  的确,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要全部靠自己。孩子不读名校,接触不到有名老师同伴,思维方式上见识少都会差考上名校的人一大截。而出生好的孩子,身边有太多优秀长辈的提携和爱护,有更多的机会去见识不一样的社会和世界。对于聪明家庭一般的孩子,没有考上名校,或许也是一种挫折。我很赞同一句话:火以炼金,逆境磨炼人。在你还不满20岁的时候经历一个挫折,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如果事情都是一帆风顺,谁还愿意努力?谁还愿意付出

  现阶段中国教育,毕竟跟美国还有很大区别。中国暂时还没有这么强烈阶层区分……

  因为大家都在一般中产及以下。

  文化革命的时候,打倒了绝大多数的资本家和地主阶层,使得中国社会的大多数人起步一样,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情。毕竟,大家出生都一样,没有谁比谁高贵。中国社会的阶级性也没有英美国家那么强烈,这其实也是一种最大的公平个人本事生活。同时,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也让财富的传承变得不易。估计再过个50年左右,社会的阶级性就要区分开来了。上下级阶层的流动性不会那么大,这使我想到了前几年很有名的一本书: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该书提出,近几十年来,世界的贫富差距正在严重恶化,而且据预测将会继续恶化下去。当前在美国,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财富,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财富。现有制度只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皮凯蒂认为,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也就是说未来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拼爹时代”。该书用大量历史数据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极大疑问

  家庭收入水平和父母文化水平,直接决定孩子能达到什么层次。

  人很难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可是如果人人都按照这个剧本演出,世界就太没意思了。

  书中提到女作家Mary Anne,她出生在一个缺少关爱,而且还狂信宗教的家庭。这个家庭给她在心理和精神上都带来了重大影响。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性格有明显缺陷浅薄女孩开始她非常爱读书!高水平的阅读首先把她从宗教里解放出来,因为信仰原因跟家庭对抗,又因为精神上的交流最终找到了真爱,而且成就伟大写作事业

  书中还提到作者遇到一位老者,他鼓励作者应该学三门外语。他说学习第二门外语的时间只需要第一门的一半,而第三门又只需要第二门的一半。他还说,掌握一门外语,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新的世界的大门,你可以读很多很多不一样的书。

  阅读可以打破人思想狭隘枷锁,可以开阔人的见识。阅读加独立思考,你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卷有益

  《智识分子》读后感(三):一个确定或不确定的未来

  近来读了万维纲的新书《智识分子》,唏嘘不已。一直想就此写点什么,却迟迟未能落笔。九月一开学因了女儿暑假亲子共读阅读作业要交的缘,又刚好这本书是暑假我和李想前后共读过的书,又因为书中大篇幅涉及当下我家正切身相关的升学现实,阅读过程中两人都很激奋地blabla讨论过好几次,所以动笔拉杂地写了以下权作读后感。

  此书作者万维纲身为物理学家科学作者,以他理工科的思维、用经济学社会学的思维方法来理解现代社会的丛林法则,书中讲了一些现代人应该有、且只有现代人才会有的所谓“智识”,同时也是一本方法论的书,形而上形而下都讲到了。全书总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反转传统常识的世界观袪魅的形而上部分,第二部分站在全局视野上分别讲述中美教育体制流水线商业模式下的清晰的社会阶级分层,第三部分讲当下社会该掌握的“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的形而下部分,最后作者站在人工智能浪潮正在迎面汹涌而来的今天,强调“未来,已经到来”,再三提点当下人们哪些工作正在或将被机器人取代、以及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人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存在

  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第二部分站在社会层级结构全局下的中美教育体制主题——“流水线时代的英雄”。因为恰逢女儿李想今秋升入六年级,进入小升初最为关键的一年,之前她自己已订立了明确具体的升学目标,并目的明确地想要高中出国读书,暑期开始的热播剧《小别离》更推波助澜,将李想出国读书这一事项推到了家庭现实日程上——先是:要如何才能考上小升初目标学校?blabla一大堆事儿,要请教谁要上什么班要考满分……;再是:要怎样为考出国做准备?考多少分?要有那些特长?得花多少钱?blabla又一大堆事儿要花好多money,李想乐呵呵地蛮振奋,一向事儿都不是事儿的我却一下子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压力来了焦虑也来了——钱的压力,钱的焦虑,分离的压力,分享的焦虑,然后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静下来细想:这种压力和焦虑并非我们家独有,中国整个中产家庭孩子父母莫不如此。这个阶层做了父母的深知自己奋斗艰辛生活中诸多力不能及的无奈,及生活重压之下的焦躁,大多一方面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一方面对下一代是否能维持中产、同时向更高的社会阶层流动心里没底。而当下社会,高中看似是唯一把人分类的机器,而考试是向另一阶层流动的看似唯一的有效途径,于是大多父母都会会想尽一切办法,哪怕牺牲自己,拼尽全家之力,让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中学上国内名校,大学甚至至高中出国留学。可能很多家庭是父母为孩子划定路线,而我家是女儿李想倒逼我走上这条路。

  我不曾调研过往国内读名校兼国外留学的孩子学成归来的人生到底怎样,同时我也不确定从李想小升初开始我们两代齐心拼尽全力读名校+留学的路径到底能许女儿一个怎样的未来,我一方面准备好全力支持她的计划梦想,一方面内心深处深藏保留——我这人骨子不喜欢一窝蜂的事,但是我还是成为了以前我以为我最不会成为的家长,因为我没有更好或更自然方便的路径许给李想一个比较确定的未来,更主要的是——我不能因为我个人的行事风格,不能因为我不想承担这份长期的压力和焦虑,而耽误了孩子的人生。做父母的人,当孩子的成长前程当前时,一切都会让路,卑微尘埃

  一如《智识分子》所说,“从小尺度现象出发往往解释不了大尺度的问题,而当研究大尺度问题时小尺度现象一般可以简化或忽略。”一个孩子的受教育路径与历程这个孩子来人生会如何之间的关系是个小尺度的问题,因果之间复杂而不可考量。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下人才培养构成与社会阶级经济结构间对应关系则是个大尺度问题,在大尺度之下考量具体的小尺度问题,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

  书中作者详述了美国教育各阶层分析及中国教育各阶层的三种教育目标,下面一一介绍

  【美国教育各阶层分析】

  因为国内应试教育令人深恶痛绝,很多中国家长羡慕向往美式教育,似乎美式教育下孩子个个都能个性解放,创造性迸发,这纯属想当然地认为美国的月亮比较圆的瞎子摸象。

  “美国是个有严重阶级区分的国家,各社区房价自然分开,在某种意义上是事实上种族和贫富隔离。公立中学的经费主要由所在学区房产税而来,这意味着两点:第一,富人区的学校更有钱,可以请更好的老师,用更好的设备,有更高的教学水平;第二,学生们其实是在跟自己同阶层的人一起上学。”政府网站上一间美国中小学综合评分,是由该校的学生种族构成、贫困比例、政府资助多少,最后才是学生学习成绩构成。

  这样你可以明白,在美国,阶层比分数重要,因为美国教育对各阶层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完全不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样说美国教育阶层目标再贴切不过。

  美国教育分四个阶层:

  一、普通工人阶层的学校强调遵守规章制度。整个教学充满死记硬背,严格的纪律,灌输填鸭,学生没有做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规则步骤大过最终答案

  二、一般中产阶层的学校强调把事情做“对”。类似中国应试教育,强调正确答案,老师控制学生,学生没有质疑课本自由,一切为了上大学和找工作服务。

  三、专业人士阶层的学校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医生律师这类拥有专门技能的人的孩子——这种学生得到的才是中国人心目中神话般的美式教育。小学生已经要求有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四、五年级开始搞独立调研,基本上是国内大学教育的层次。强调创意,强调第一手的实验感觉,答案对错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老师不控制学生,学生有很大自由度和自主。

  四、主管精英阶层的学校强调智识。这是美国最牛的教育,这个阶层家长是美国的统治者和拥有者。学生学的不是怎么遵守规则,而是怎么制定规则。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决策和选择。这种统治阶层的教育,是追求分析问题——学生不但自主,而且可以自治。学生学到的是选择和责任——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优先目标,你自己决定干什么,你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你自己管自己。万维钢说这是他出国以后在美国读研究生才享受到的待遇。

  从以上四个阶层教育你应该可以清楚看到——美国各阶层教育目标明确,定向向阶层定制人才,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孩子不太容易超越自己父母的阶层。

  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为数所拘的创新英雄除外。

  如果用美国这套标准对照,我们目前的小学教育基本上的确还是在工人阶层,死记硬背,规则和纪律,严格的规则和步骤,这不正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必备的素质能力么?

  【中国各阶层的三种教育目标】

  事实上现阶段的中国教育,和美国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暂时没有明显的阶级划分。

  作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流水线教育的默认生产目标,并不是培养人,而是打磨和挑选“器具”。

  一.实用工具——贫民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下等器具,以找工作为目的。

  二.工艺品——中产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培养工艺品——上等器具,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对应家长要求孩子各种“素质教育”——琴棋书画多才多艺、成绩还好,健康漂亮,以务求更讨人喜欢和欣赏。对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内心叙事,主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好物件,以期得到欣赏。这本质上是奴隶教育啊,所以人们取悦世界已成习惯。

  三. 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以欣赏、选择和改变周围世界为目的。而这个层次的教育,目前比例很小。因为目前在中国,还没有真正的贵族和资本家阶层。

  中国现今的流水线教育只能把孩子送到第一层;想要进入第二层,家庭必须出力,然后还得去读精英大学/出国留学;而第三层,则几乎完全是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学校教育作用很小。

  这样看来,无论是美国的教育体制,还是中国的教育流水线,对一个孩子来说,家庭出身头等重要。孩子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父母就是孩子的背景和出身,一个孩子的命运往往和他父母亲的格局教育财富密不可分。人真的是生而不公平的,孩子个人出身的差异决定了他个人的起点。父母的眼光、教育、人格及财富理念等等往往决定了孩子的起点。因此不同孩子的起点是不一样的。社会的比拼,往往不是比拼一代人的实力,其实是在拼几代人的眼界与实力。

  因此为人父母要转换思维,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能止步于学习,不能以为孩子听话并好好念书考虑上名校并能出国留学就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当下社会,高学历不一定有高收入,所谓精英教育不一定培养出精英。仅在学校教育上投入过多,后来也许会发现文凭根本没能换来当初想要的东西。

  万维钢开篇在书中说当下世界的三个趋势:

  一,世界越来越复杂,知识及世界一切结构都越来越去中心化

  二,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大越多地取代人的工作,我们正迎来一个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时代。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反映着你的阶段高度的趋势走向明显,所谓聪明人更容易做春蠢事,智商与现实能力并不正相关

  三,世界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容易理解,人工智能正一步一步地逼近我们,

  这三个趋势对我们构成极大的挑战,可以说只有少数人具备了现代社会智识,大多数人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社会,有的甚至停留在了原始社会……

  具体到孩子的教育,父母分别有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部分,教育体制和社会层级很难跨越,我们谁也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国度和父母,这是我们不可控的部分。可当下技术的革新迭代在加速前进,在线教育,人工智能,合弄制层出不穷,可汗学院掀起美国中小学教育革命,腾讯出了计算机自动编写的新闻、IBM的智能系统“华生”给人问诊,支付宝刷脸支付已经上线,机器人不久将会进入你我家庭。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要求的倒逼下,必须努力学习新技能获得人格成长,作为父母,对整个社会来说个人何其眇小无柰无助,同样作为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来说个人又何其强大不可抗拒。

  对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任务就是陪伴和支持。在物质金钱时间上陪伴和支持外,最高境界的陪伴和支持,是“活出孩子钦佩的样子”,在现实世界、及至灵魂上精神上都足以担当对孩子的引领。这样的孩子,未来不管确定不确定,都会有力地活出她自己的样子,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她的印迹。

  我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李想的决定和选择,同时我清醒地意识到也并非仅仅因为上名校和出国留学就会带来确定丰盛幸福的未来。一切都在不确定中,这个世界的好玩之处就在于太多的不确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好玩本身。

  《智识分子》一书,我个人推荐阅读五颗星。感谢万维纲这本书带给我家庭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

  2016.09.05晚于广州

  《智识分子》读后感(四):三观又被修正了一点点

  第一部分 世界观祛魅

  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

  如果一个东西突然流行开来,我们的常识思维总是以为这个东西一定有特别出类拔萃之处,或者就是幕后一定有推手。但Twiter上的研究表明,所谓幕后推手其实并没有那么厉害。为什么某些书畅销?某些音乐能够上榜?完全是因为出类拔萃吗?不一定,成功很可能主要是因为。。运气。

  著名的音乐实验。一万四千名受试者,独立组排名前五的歌曲,只有50%的可能性在社会影响组也进前五。

  如果历史重演一遍,芙蓉姐姐,周迅甚至李谷一都未必能成名。哈利波特第一集未必能出版,蒙娜丽莎不会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画作。我们总习惯把事情的成败归结为人的素质,归结为领袖人物,甚至归结为阴谋论,好像什么都是注定的一样,而事实却是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偶然而已。

  一个更实用的历史观是放弃“一切都是注定的”这个思想,把历史事件当成众多可能性的一种,把未来当成一个概率分布,然后尽可能使用统计方法,通过历史数据计算未来事件的概率。与其追求各种想当然的常识指导未来,不如把历史当作一个数据库,从中发掘统计规律。

  ( 这个写得好,高手都是具备了概率思维,今后切记用想当然的常识去指导未来。)

  模仿的雪崩效应

  连环自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传染病。后面的人因为受到前面的人的影响而自杀。

  比维特效应更坏的是模仿者效应,比如模仿犯罪。

  人是善于模仿的动物,因为相对于自己分析各种因素再决策而言,直接模仿别人是一种捷径。为了模仿而模仿,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它让原本无关的人参与到事件之中,导致事态以爆炸的速度迅速扩大。(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可以看到人们都愿意像经验人士请教。这是一种认知吝啬鬼的行为。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做,如果以后创业可以让人有一种跟风和模仿,那也是一种能力。想尽设法让人在你这里沉淀数据,然后可以发布出去。)

  一个大规模事件的走向很可能跟这个事件的起因没有关系。

  凡夫为果,菩萨畏因,但维稳的关键环节既不是最开始的起因也不是事态扩大以后的后果,而是事件初期的几步。

  而维稳不关心有没有第一个,只关心有没有第二个。

  最简单经济学的五个智慧

  国家不是家庭。

  没有免费的午餐

  心灵鸡汤有两大论点:1、不管你面对什么条件,只要你努力,就一切皆有可能。2、哪怕你不努力不做好人也咩关系,反正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所以,心灵鸡汤要求我们关注自己而不必关注外部条件。但真实世界不是这样,真实世界是每个人都想要点自己没有的东西。想到得到东西,你必须付出代价。而经济学家的智慧在于问一句值不值。哪怕这个东西再好,要求的代价太高,那我们就应该不要。

  人们总是错误的认为有些东西可以不计代价。比如生命无价,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安全。其实,根本没有人做得到,每次上街我们都要冒交通事故的危险,但是我们该过马路过马路,该坐飞机坐飞机。你必须待在家里哪儿都不去,才能避免一切交通事故,这个代价太大了。

  所以一切有个度。在经济学里,这个叫边际分析。边际效应常常递减,可能你投入的钱越来越多,但是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

  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只要你的激励制度设计得好,人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幼儿园迟到罚款也是有好使的政策的,例如把费率调整为每分钟五美元。

  (一分钟经理人里面说过,人之所以会行动是因为得到了反馈。网络游戏可谓是这方面设计的高手,让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今后我们做互联网化的社群也应该想尽设法设定激励条件。例如,今天步数最多者得100元红包之类的。)

  市场是一种激励信号的传递方式

  中国足球根本问题在于青训。青少年教练很难直接从球星高价中受益。对比之下,十多年前,业余体校时代反而培养出了更多青年球员。而且技术更细。体校是公立的,但为了四年一度的全运会会非常乐意搞青训,因为成绩可以直接决定他的奖金和经费。

  结果可能出人意料

  不到万不得已最好别轻易按你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什么史无前例的大招去扰动系统,你根本不知道会导致什么后果。例如,2001年和2004年中国足球取消升降级,但奥运人才并没有培养出来。

  选民的大脑想要什么

  政治选举和超女是两回事。超女的能力是她的唱功,每个观众都可以直观了解到。政客的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它的政策上,可大多数选民无法了解政策。

  选民想要的东西叫做“小故事”。一个是不怕敌人的勇敢故事;一个是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

  高效能任性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写到,以原则为重心去做事。那有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说按照高效能人士的这个习惯,从正途去做事,就能出人头地呢?没有。

  公平世界假设

  一个整天坑蒙拐骗一点都不靠谱的人当然不能取得成功。但是一个只知道无私奉献的人未必能混好。相信公平世界假设对你有三个害处:1、你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学到东西。2、你以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你会低估世界上发生的坏事。3、你会认为取得成就的人必有长处,失败的人必有可恨之处。

  康德式任性

  真正积极主动,是你的行为完全取决于自身,而不被外界刺激所左右。

  有一种歧视叫自利

  不愿意和异族人接触是一种非常自动的思维。

  人的正义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直觉判断是根据什么?是模式识别,大脑中安装了各种模块,一旦识别到符合某个模式的东西就会立即反应。(所以,李笑来的概念是多么重要,人基本上都是模式识别的反应)

  放诸古今皆准的权力规则

  三围理论:就是层层嵌套的三种人的人数。名义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

  领导人工作本质是为联盟服务,因为联盟对领导人有推翻权--如果不能满足利益,随时会换一个。如果联盟的人数很多,那就是民主国家;如果太少那就是独裁国家。

  所有领导人做事只有两个目的,第一,获得权力;第二,保住权力。

  领导人取悦的对象不应该是全体人民,而必须是联盟。只要执行以下规则,便可确保权力无虞。

  1、联盟越小越好,人数越少越好,收买他们要花的钱就越少;

  2、要让民意选民越多越好,一旦联盟中有人对你不满,可以轻易替换他。

  3、控制收入。

  4、好好回报联盟对你的支持。一定要给够,但是也不要过多。

  5、绝对不要从联盟口袋里往外拿钱给人民。

  朱元璋杀功臣,就是要削弱联盟的能力,同时证明可替换性。中国皇帝的统治之所以稳定,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通过科举扩大了名义选民,让功臣和贵族始终保持一种不安全感。

  民主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政府必须是人民纳税养活的。联盟人数增加意味着国家更民主,于是税率会下降,于是人民会更加努力工作,于是经济增长,于是每个人的收入都增加。

  第二部分 流水线时代的英雄

  现代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什么有用人才,而是把人分类,让阶级分层。大多数人会在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失败的时候放弃、认命,然后跟周围其他人一样过大数据预测好的生活。但是有的人却能一直坚持下来。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如果所有高中生都不用功备考,大学也要招这么多人;因为每个人都害怕自己考不上而用功,结果就是所有人都投入大量无谓的精力,大学还是招这么多人。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别人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反应。不敢冒险,互相模仿。一群群的都往同样的方向走。这不就是绵羊吗?

  名校不关心教育,他们关心的是声望,确切的说是资金。

  能把穷人变成正常人的教学法

  KIPP发现奖励和惩罚一样,一定要给得快才有效果。这符合刻意练习精神,得有即时的反馈。

  美国人说的圣贤之道

  最为一个最高领导人,绝对不能像一个二愣子一样全面倒向一种理念然后打压其他理念。

  说英雄,谁是英雄

  如果你做事处处符合大数据,你应该被机器人取代。

  普通工人阶层的学校强调遵守规章流程。一般中产阶级的学校强调把事做对。专业人士阶层的学校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

  主观精英阶层的学校强调智识。老师总是问,面对这样一个例子,你的决定是什么。这种统治阶层的教育,已经不是追求什么表达能力、艺术效果和ppt制作了,他们追求的是分析问题能力。

  大多数情况下,人不太容易超越自己父母的阶层。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主人学习审美,关心怎么评价别人;奴隶学习比美,关心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主人明辨是非,奴隶学习迎合别人的是非观;主人学习怎么找到和使用工具,奴隶学习怎么把自己变成工具;主人学习合理调动资源,奴隶学习把自己变成别人的资源;主人学习我想要什么,奴隶学习我要变什么。人们对怎么适应别人研究得很多,对怎么自己做主研究的很少。

  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很有主权意识,但是中国人作为个人的主人翁意识落后印度很多,这可能是因为印度有一个主流上层社会,而中国没有。

  名垂青史的很多人都出自单亲家庭,例如,华盛顿、奥巴马,格拉德维尔说这个是可取的困难--如果你打败我,我就是一般人;如果你没有打败我,我反而能因此比一般人更强大。

  电影剧配方:

  1、交代时间、地点、任务。最初,太平无事。

  2、突然发生一个变故、一个危机、一个问题。英雄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3、英雄想了一个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生巨变,局面比他想象的更坏,剧情大转折。

  4、英雄尝试新办法,并且再次失败,剧情进入深度冲突之中。

  5、英雄又一次失败。这个时候他终于意识到,必须改变自己,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然后用全新的方式面对。

  6、但这个时候局面越来越差,英雄情绪低落,连观众都快绝望了。

  7、英雄获得家人、导师或者女朋友的精神支持,练就超凡品格。

  8、剧情再次翻转,这一次英雄毕其功于一役,一旦失败就什么都没有了。

  9、高潮和结局。

  英雄=创新

  信息就是意外,你要测量一段话里有多少真正的信息,其实是看这段话给你带来多少意外。

  低水平企业家:用户喜欢什么我就做什么。

  中间水平企业家:我做最好的自己,等着用户选我。

  英雄企业家:我替用户做决定。

  第三部分 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

  为什么高考作文题目是可以预测的

  高考作文是简单系统,因为一个个体哪怕出点预测范围以外的波动,对系统影响也不大。而如果一个系统是正反馈机制的,他就是不好预测的复杂系统。一个小波动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

  大数据带来的主题军备竞赛

  华尔街的金融公司使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股票交易,这些模型的特点是开始只有你在用,你也许可以非常赚钱,等到用的人多了,这个模型的回报率就会越来越低。于是你只能去发明一个新模型,一个更复杂的模型。直到这个模型也变得不好使。结果华尔街永远需要新模型,而且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容易赚到钱。

  大尺度和硬条件:四万年来谁著史

  《枪炮、病菌和钢铁》用的是特别大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描写了一整个大陆在千年乃至万年的历史中的命运。

  研究大尺度问题,必须关注一些长期不变的因素,也就是硬条件。一位皇帝的雄心和几名将领的智勇也许可以在一个小尺度内左右一个中原王朝的命运,但是改变不了华夷争斗的这个大局面,因为后者是由华夏雨量充沛而物产丰饶这个硬条件所决定的。

  第三种黑猩猩可以说代表了戴蒙德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

  人类的坏品质有动物根源了。人为什么会吸烟、文身、吸毒和豪饮这种明显对身体有害的事情。这有一个绝妙解释,如果一直特别强健的瞪羚羊看到一只狮子正在向它潜行,它最好的策略不是马上就跑,而是向狮子发出一个“我很强,你肯定没我跑得快”的信号,这样双方都可以节省体力和时间。而这个信号必须是高成本乃至有害的,才能让狮子相信。所以,瞪羚羊的信号就是一边慢跑一边弹跳,如果它没那个本事,做这个动作是找死。吸烟之类的事情,就像瞪羚羊和雄孔雀实为累赘的大尾巴一样,是一种信号:我的基因足够优良,乃至于玩得起损害身体的举动。

  西方比东方发展得更快主要是靠地理因素。而未来不会如此,因为技术进步已经使得地理差异变得不再重要。

  技术左右天下大势

  之所以会出现轴心时代,是因为当时大规模灌溉技术出现,古代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剩余,以至于可以养活一帮(像孔子那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天到晚追求精神生活的人。

  一个影响深远的技术是马镫。没有马镫,骑马作战大部分体力用于不让自己从马上掉下来,骑兵对于步兵没有速度以外的任何优势。而马镫可以让骑兵在马上从容使用武器,从而获得比步兵大很多的优势。一群未经训练的平民就算组织起来也不可能打败久经训练的骑兵。再加上只有贵族才买得起马,可以说马镫技术直接带来了欧洲骑士制度和封建贵族制度,这样才有了漫长的黑暗中世纪。

  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使得欧洲基督徒第一次有机会摆脱教堂,直接阅读圣经,形成自己的理解,最终引爆宗教改革。

  互联网是进攻性武器,它使得组织恐怖袭击比阻止恐怖袭击成本低得多。

  一点实用主义学英语

  每天拿几个小时时间,背300--600个单词。第二天你会忘记很多前一天新学的单词,但这不要紧,记忆的关键在于间隔式重复。

  每天研读一篇文章。

  读多了经验就出来了,而且据我的个人经验,这种基本感觉的建立速度是非常快的。

  听力不好跟启蒙老师有关,唯一的办法是反复听标准的录音。

  信息极客的三个功夫

  第一个功夫是阅读学术性论文

  第二个直接阅读原始数据

  第三个是主动采集和分析数据

  舌战群儒的技术分析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想赢,一种想赢得争论。

  舌战群儒一共三招,优先顺序如下:

  (1)列举事实证据,暗示对方能力不行;

  (2)如果比不过事实,那就比境界。就好像官方媒体灾难报道,强调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人感觉损失的仅仅是一点点物质财富,收获的却是无限的精神财富。

  (3)你别说我如何不堪,著名英雄也曾经如此不堪。

  贝叶斯定理的胆识

  一个智识分子应该拥有这种复杂的信念体系,时刻调整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也可以说,是不断改变自己的世界观。

  很多时候人的信念不容改变,他们坚持信念不看证据,甚至有了与自己信念相反的证据出来,他直接忽略这个证据,或者干脆说这是个阴谋,反而证明我的信念更正确了。

  还有一种情况像是雍正对年羹尧那样,要说信任就如胶似漆,要说不信就直接赐死。这种二愣子性格的确不太适合求知。

  生猛的进化心理学

  人的进化没有跟上人的生活变化的步伐。所以,我们所谓的现代人的性格和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仍然停留在史前水平。

  为什么人喜欢吃甜食。因为石器时代食物缺乏,甜的东西往往有更多热量,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喜欢甜食的人的基因流传下来了。那些不喜欢甜食的人都淘汰了。

  一夫一妻制对男人有利,如果社会上最富有的25%的男人,每个人都娶四个妻子,那么意味着剩余75%的男人找不到妻子了。

  哪种知识更可靠

  千万不要执着于一种特定的理论去做事,最好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这个理论不行就换另一个理论。

  时间简史和时间简史刻奇

  宇航时代为何还未到来

  必须指望有一个重大发现,发现太阳系深处的某个地方有一种对地球人来说价值连城的东西,值得人们不惜钱财和生命去追求。

  数字如潮人如水

  亚马逊对价格敏感的顾客寄减价券。

  第四部分 未来,已经到来

  人工智能时代保持优势,必须用新的工作策略,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和新的社会形态。

  把工作输给机器人

  人工智能的强项是模式识别这样相对比较重复的工作。而不擅长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感和创造力。

  你比机器强在哪儿

  健身教练、医生、律师和金融咨询等职业,很快就会被非常廉价而且更专业的人工智能取代。但是能对你产生性吸引力的健身教练、关键时刻拍着你肩膀告诉你有我在没问题的医生、让你感觉生死与共的律师,机器人是无法替代的。

  带着机器竞赛

  施瓦星格甚至不必出演,终结者4就可以用电脑合成的形象让他现身。

  计算机把歌手从不走调的艰苦训练中解放出来,歌迷的心情就复杂了。

  怎样杀死海星

  只能是把海星变成蜘蛛。

  去中心化组织有个关键的弱点:你很难通过这样的组织赚大钱。分权的产业利润低,只有集权才能获得高利润。

  美国人当初是如何打败阿帕奇部落的呢?美国人给阿帕奇首领发牲畜。有了财富之后,这些部落首领之间开始了相互争斗,最终一个集权化的部落就容易对付了。

  合弄制: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以工作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首先要有一个有目的的组织,其次设定圈子和链长。

  该死就死的市场经济

  随机变异、自由交配、无情淘汰。

  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智识分子》读后感(五):莫让惯性绑架

  初识万维钢,是听罗胖的节目。

  看完本书,发现罗辑思维的很多观点、想法,是深受万维钢影响的。

  《智识分子》,是中国版的《魔鬼经济学》,作者挣脱的思维,用观察、用逻辑去思考日常生活的现象。相较于《魔鬼经济学》,本书缺乏数据、实验支撑,主要凭作者的逻辑推论,有些观点还是挺有意思的,略举一二。

  首先是,人的性格和思维模式是固定的。

  人有六个最基本的道德某块,分别是关爱/伤害、公平/作弊、忠诚/背叛、权威/服从、圣洁/堕落、自由/压迫,但这些道德模块在每个人心中的分量大小是不一样的,比如自由主义者特别强调关爱、自由和公平。往往,人对道德模块的侧重是天生的,这也决定了意识形态。

  所以,结果是,我们往往会对一些人和事物做出最直觉的道德判断,然后再根据我们的判断来塞论据。先有论点再找论据,然后以“理性”标榜!多么可怕的观点,人的性格是先天决定的,后天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能做的只是扬长避短。说到这里,那些星座论者估计要抚掌而笑了!

  其次是,政治的玩法。

  政治格局分为“三围”,分别是名义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所谓的独裁和民主,在这个层面上,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差异只是“胜利联盟”的人数。无论是独裁或是民主国家的统治者,要维持统治,他们要做的,就是取悦、控制“胜利联盟”。具体的套路,比如空头支票的取悦、扩大名义选民来保持胜利联盟人员的流动,其实是一样的。

  当然,还有中美教育的对比(美国的教育更分阶层)等!

  思维惯性,是道德绑架者、媒体从业者的工具,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舆论导向。

  不被惯性绑架、不做思维懒惰者,就要自己思考、有观点、有判断,然后根据新的论据去调整自己的思维框架,丰富自己的观点。

  做个有观点的思维动物,即使观点是错的。

  《智识分子》读后感(六):理性,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这是一本关于思维科学的书籍。

  作者挣脱理论惯性”,通过自己的实践观察和理性逻辑去思考日常生活的现象,给出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论点,我拎几个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大家分享。

  1、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推理有两种形式: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从具体场合出发得到一般性原则。举个例子,我认识100个汕头女生,每个都很漂亮,所以,汕头女生都很漂亮。归纳推理为提供了一些底层的假设和认知基础,我们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框架。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是实验科学,即基于归纳推理。

  但是,人们关于世界的观察往往无法穷尽,也受限于特定的环境,也就无法避免“黑天鹅”现象的出现。所以,物理的发展往往是伴随着“理论的颠覆”,如同相对论对力学三大定律的颠覆等。

  演绎推理,是基于给定的事实出发推出结论。举个例子,汕头女生都很漂亮,小红是汕头女生,所以,小红很漂亮。可见,演绎推理是基于逻辑推论,代表性的学科是数学,是理论科学。相较于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具备更强的普适性。人们常说数学是“科学之母”,数学的发展一般是不断地继承、前进,绝少颠覆。

  由此出发,我们不仅会考虑一个问题。我们的常识乃至于知识架构,会不会最基础的假设就是错的?只要一只黑天鹅,就足以推翻我们关于“天鹅都是白色”的所有常识。

  我认为,一个理性人,不应该封闭自己的知识结构,固化自己的思维。做个虚怀若谷的求知者,去享受思考的过程。

  (附注:推荐阅读《推理的迷宫》)

  2、 美国的种族歧视

  我在去年底和一位在美国长居的朋友聊到美国的大选。他说,其实在选举前,美国人大都知道特朗普会战胜希拉里,原因就是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

  特朗普,代表的是美国白人男性的价值观;希拉里,代表的是女权、移民、黑人等“边缘”群体的价值观。而在美国,在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还是白人男性群体,这也主导了美国的价值观和潜在社会文化导向。特朗普那些歧视女性、排斥移民的“抽风式”发言,其实正是说出了白人男性群体敢说又不敢说的话。

  想要获得美国上层社会的认同是非常困难的,有钱也不行。移民群体尤其是亚裔、拉美裔,往往得花个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勉强挤进美国上层社会。

  这从美国的教育制度可见端倪,像哈佛这些常春藤高校,入学有个必要条件,即是校友的推荐信。所谓的校友推荐信,不就是美国上层社会“霸占”高等教育资源、维持上游层级的一把锁嘛!

  但其实现在很多国人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有一种盲目崇拜,甚至已形成所谓的常识。这些常识都不是通过亲身观察得到的,而是基于偏向性的舆论引导去建立的。这种思维惯是多么可怕!很容易就变成道德绑架者、媒体从业者的工具,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附注:推荐阅读《看不见的影响力》)

  3、 性格和思维模式的先天性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性格和思维模式是先天决定的。

  人类思维有六个最基本的道德某块,分别是关爱/伤害、公平/作弊、忠诚/背叛、权威/服从、圣洁/堕落、自由/压迫,但这些道德模块在每个人思维中的分量大小是不一样的。比如,自由主义者会更关注“自有/压迫”这个道德模块,因而尤其强调自由和公平。每个人对道德模块的侧重是天生的,这也决定了意识形态。

  按此说法,其实每个人天生都是感性动物。我们有天生的意识形态偏好,由此,对一些人和事物,我们会做出最直觉、最迅速的道德判断,即先形成论点。所谓的理性思考,实际上是根据我们内心“默认但又不愿承认”的既定论点来找到有说服力的论据。先有论点再找论据,然后以“理性”标榜!

  对于“性格和思维模式的先天性”的观点,我是认同的。性格是很难彻底改变的,与其勉为其难地硬掰自己,还不如通过实践去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

  至于如何在这个大框架下去实现理性?我认为是自律、自知。

  上述三点其实说的是“理性思维”三种最大的挑战。

  第一种,是知识缺陷。对此,该有的心态是谦逊、尊重、开放。

  第二种,独立思考意识的缺失。对此,不做思维懒惰者,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三种,天生的意识形态偏好。对此,自律、自知。

  《智识分子》读后感(七):从不会开车跳跃驾车到享受坐车

  万维钢,几个月前刚阅读《万万没想到》,学会了学习的重要方法论。分解、模仿、反馈、迭代,往复循环,周而复始,直到完全掌握,然后抛弃模仿的对象,创造自己的作品。

  最近,万维钢在《得到》app上开通专栏,专门分享世界上科技、物理等学科的新思想,号召大家升级思维方式,被这一点吸引,从而购买了他的新书《智识分子》。

  概括来说,书中大部分章节对我而言是没有任何兴趣的,比如美国选举,但一本书有那么一两篇文章能收益就不错了。

  这本书中,作为提到了道德的作用。从前,自我认为是一个道德感很强的人,但是逐渐的思想提升中,我认为道德是很垃圾的帽子,《孔子》阅读后,并没有任何感觉。

  公平是我曾经强烈捍卫的选择,阅读这本书后产生了疑惑,欢迎大家针对公平的话题进行沟通,在我个人微信公众号:任游子,平台上就可以。

  我对开车向来没什么兴趣,而周边的朋友都考了驾照,劝我步后尘,但我相当鄙视,郭德纲、秋叶都是不会开车的,不影响人家的成就。

  自动驾驶技术被谷歌研究出来后,我相当喜悦,作者更在书中炒阐述了自动驾驶车替代司机的可能性。未来,根据人的本性向体验更多,我认为购买私家车的需求会下降,更多是坐不同特色的专车。就像买房一样,为什么一定要买房,而不能租房?我今年住在海边,更年住在城市,多自由。

  市场经济的推进动力是人是自私的,曾经不喜欢这个词汇,更喜欢利他,但逐渐地,对自私越来越推崇,社会的发展,目前来看,市场经济是最合适的,自私从而变成褒义词,人都为自己考虑,社会将越来越道德,这一点与学者专家教授抗议不道德的行为是相反的。

  所以,我越来越不喜欢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是目光肤浅的垃圾。不过,介绍给大家一个经济学家,任游子格外推崇:王福重。呵呵,听到这个人,千万不要先入为主,大声抨击,而是看看他的功夫财经,思考他说的是否有道理。比如他说医院票贩子是合理的。

  个人公众号:任游子,欢迎关注交流。

  《智识分子》读后感(八):关于“阶层”与“教育”

  赶在2017年最后几个小时,把万维钢的《智识分子》看完了。里面有几篇文章很有意思---《流水线时代的英雄》提到不同阶层的教育模式。

  其中提到专业阶层人士的学校是以“精致”为目的的教育:比如,会要求学生写文章和做演讲(自己找素材、选择方法、组织语言、描述想法),从而发现事件之间的联系!主管精英阶层的学校强调“智识”:不是如何遵守规则,而是怎样制定规则;教育的核心是:决策和选择;追求的是“分析问题”的能力;不知道答案没关系,“问题”只是让你学会怎么想;

  我概括下来,“精致”的专业阶层们(或者通俗点说“中产阶层”)追求的是通过教育来解决“how”的问题,学习知识,让自己成为效率很高的“工具”,为人服务;而主管精英阶层(上流社会)的教育目的是解决“why”的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决策”?或者如何去“选择”?教育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idea,让“精致”的工具来兑现。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各阶层的三种目标,也很有意思,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区别在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除了物质上无法超越阶层以外的最大难点是思想上无法超越;好比你了解苹果,但没有吃过;你跟别人讲苹果好吃,刚好那个人连苹果是什么也不知道,他无法相信你所讲的一样。共同点是他们都不拥有和品尝过苹果,不同点是其中一个根本不知道苹果的存在。

  所以人很难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但也有例外。

  “如果你从未失败,说明你玩的不够高级。”

  《智识分子》读后感(九):刷刷认知

  一、“移动”一下你的世界观

  1.流行、爆红凭实力但更多凭运气,为什么呢?因为有实力你还需要有展示实力的途径,还需要大家认同。找到途径获得认同更多需要运气。

  2.为什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呢?因为没有无私的理由,人的基因是自私的。同理,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要改变人的行为,就给他一点甜头。

  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从“歧视”到“普通”到“尊重”到“亲密”。

  歧视是对方对你没帮助;

  普通是虽然对方对你没帮助,但你不管他;

  尊重是对方对你有帮助;

  亲密是对方对你有帮助还不够,还要敞开个人真实品格。

  二、如何成为独特的人?

  1.高考的本质是什么?把人分类;教育的最强驱动力是什么?市场的职位需求。

  2.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比做了想做的事更重要。那些让你不舒服又该做的事,就需要用自控力把它做了。

  3.圣贤的人生注重点是?世界需要我去做什么。

  4.美国的教育分层是怎样的?工人阶层强调教纪律;中产阶层强调把事情做对;专业阶层强调教创造和独立;精英阶层强调教智识。

  5.中国的教育分层是怎样的?低端强调找到工作;中端强调自我升值;高端强调主人翁意识,使命感,创新,活着就为了改变世界。

  6.普通人和伟人的区别是什么?一般人是别人需要什么我做什么;中间人是做好自己等待别人选择;伟人是替人们做决定,不要跑得更快的马车,要你没见过的火车。

  三、观察世界的角度

  1.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会创新,还会合作。

  2.为什么一定要学外语?一门外语意味着更多信息和转换思维,有助于你获得时代的主动权。

  3.如何修炼成信息极客?第一,坚持阅读学术论文,使用“学术搜索”;第二,主动采集和分析阅读原始数据;第三,科学分析获得的一切信息。

  4.大宇宙时代什么时候会到来?当我们在宇宙中发现有实际的经济回报的时候。

  《智识分子》读后感(十):物理学领域的高晓松?

  这确实是一本看起来比较复杂的书,不仅是因为作者阅读面广,知识储备极其丰富,也因为作者自身的“物理学家”的专业背景而使得整本书——准确点说应该是数十篇杂文或者随笔或者评论的合集——充满了实证风格,对于缺乏相应知识背景或某些方面涉猎不足的读者——比如我来说,有些内容不仅读起来吃力,理解起来好像也有些难度,好在硬着头皮读完了,总算有所得。

  就我浅薄的愚见,作者是在尝试树立和推广一整套不同的、反经验主义、重实证分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简单地说,就是告诉你,这个世界,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欲知详情,且看老夫(或别人)的实验结果或大数据分析。这在当下的环境下是颇应景且具有“科学”之精神的——一切以实证结果说话,一切以大数据说话,不盲从,不迷信。

  但有点感受,不吐不快:其实有些问题本身并不复杂,你又是实验又是大数据把他搞复杂了;有些问题我知其一就行了,你非要旁征博引论证其二;社会科学是很复杂,物质构成也很复杂呢,几百年了,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或终极成分到底是啥谁敢说实验就把它搞清楚了?没有吧。

  再者,所谓的实证研究或大数据分析也一定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上个世纪谁要敢说说地球不是宇宙核心准得被教堂当成异端给点了天灯,下个世纪连学界公认的日心说都被啪啪打脸了,你敢说自然科学的实证就真的靠谱?社会科学的专家预测是不准确,那是因为诸如历史、社会发展等等本身就不可预测:靠理论不行,靠实验和数据推理也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如果盯着眼前几十年,理论预测固然很不靠谱,但是如果把视线拉长几个世纪,未见得实证或者实验结果就靠得住。千余年来,自然科学否定之否定的坎坷的发展进程时刻都在提醒人们保持谦虚:人们可能正在接近很多真相,也可能掌握了一些现阶段条件下最合适的方法论,但远远没有达到可以自认为已经真理在握的程度——即便你又是大数据,又是人工智能,很高端的样子。

  回到作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时有钦佩之感觉,这活脱脱一个物理学界的高晓松嘛:不仅有专攻之术业,更是行行通,门门懂,读书之多,涉猎之广令人佩服,我得说,作为一个搞物理的,你知道的太多了[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智识分子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