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2 21: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的读后感10篇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艺术》是一本由【美】吉姆·西诺雷利著作,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读后感(一):用故事打开心灵之门

  用故事打开心灵之门——读《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第一章《用故事包装事实》

  在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但我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消费者”。事实则是我们消费的目标,一件物品产品)、一项服务、一次旅行......

  而故事是给事实量身定制的一件华丽美好外衣,“无限接近事实却又不会去揭露事实”,让它打开心灵之门,让人们更能从内心接受事实,甚至喜欢上它。事实是一个品牌,一件商品,那么我们给它穿上一件叫做理念价值信念或者情怀的华服,它便从冷冰冰的商品变成了有温度东西,它会吸引真正需要的追随着——那些与你的理念相关联的人,因为这也是他们的理念。他们会比购买者更快接受它,并非常乐于向人们展示这种寄寓于商品的理念、价值、信念或情怀,并将形成积极而良性的循环

  更进一层说,人本身也是品牌,个人可以有个人的品牌,因此,在一切为时未晚之前,用心定义自己的品牌理念。

  用故事来包装事实,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广告便是最好的佐证。尽管我们应该“更多地依靠事实,而不是发表观点妄自尊大地宣称优越性”,但“孤立的事实并不一定就能胜过自吹自擂的广告词”好的广告会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故事,而故事能创造自己的识别度来吸引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它让人们产生共鸣”,共鸣是人们“共同分享、拥护的潜在信念”。

  妇孺皆知的“孝敬爸妈脑白金”以及后来的“收礼就收脑白金”这两句广告词,一度让人听得想吐,语言可谓直接简单粗暴,但从营销角度来看,它先是成功传播中国传统养老观念里“孝”的理念,然后又将中国人礼尚往来社交习俗赤裸裸地摆到了送礼的层面竟然能大受欢迎,它的广告词虽然俗,但却正戳中我们这些“俗人”的隐痛,它借由“孝”和“礼尚往来”的外衣绑架了我们,让我们或主动被动地接受它,消费它。因此不得不说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我们的极度反感中乖乖地掏出钱包成为它的俘虏。

  如果说脑白金这个营销方式太过恶俗,那么看看谷歌,2014年的一次宣传当中的两封短信小姑娘Katie用蜡笔以及歪歪扭扭的字迹爸爸所在公司谷歌写信替爸爸请假希望谷歌同意让每周工作六天的爸爸在暑假里的某个周三休息,因为那天是爸爸的生日,谷歌欣然同意并让Katie爸爸休假一周。这次营销不着痕迹地让人们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短信里满满都是爱,女儿父亲的爱、公司对员工的爱,直抵人们内心深处柔软地方,让人几乎热泪盈眶。这是不是人间最美好的故事?

  在这一章的最后戴维的面试,就是对自己的一次成功的包装,他用一件同事(上下属)之间看似平淡无奇关心鼓励,告诉面试官“第一是要通过了解员工来激励他们;第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值得理解”。这让面试官与戴维之间无形当中产生了一种共鸣,好的销售人员在销售产品之前最重要的是自我销售。如同文章结尾说的“故事的力量如此强大原因之一是它超越现实报告结果”。

  (文中带引号的句子均为书中原话。《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美)吉姆·西诺雷利/著 刘巍巍 孟艳 李佳/译)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读后感(二):文案必备实用

  文案必备实用书

  看到豆瓣上《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一书的简要信息时,判断这是一本对我们写文案时有助益的实用类书,拿到样书后,对封面很有好感:专色绿和黑色字,只有简单的两色,清爽简洁,版式也很简练,中间用的一个斑马图,身上的条纹似乎是包缠上去的,暗示着“用故事包装事实”,是属于既有叙事性又有审美性的封面用图,效果很好。

  翻开内文,老实说翻译的还有点不太到位,但作为实用书而非文学书,也算合格。文章写得不如想象有趣——难道提倡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老师不应该把自己的教案也写得很有故事效果吗?但或许这正是本书的良心之处:都是干货!实用的原理步骤技巧,而不是大量案例来渲染,认真阅读必有收获。这类实用书就得看引进版,有原理有总结分析,很理性,照做就有提高,而不是讲几个故事凭感觉

  内文版式也是挺用心的,阅读舒适,加了些插图,不知道是原书就有还是中文版专配,效果蛮好,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难度,更直观,便于记忆和理解,又显得很洋气,值得学习

  前几章讲故事的重要性和如何起作用,如果原本就了解和认同这方面观点,可以直接看后面的具体使用方法核心流程是:

  1、 背景故事:品牌现状历史,潜在需求如何。

  2、 定义品牌内层:品牌支持什么样的价值观或者重要信念,原型与基本原理。

  3、 定义品牌的外层:产品如何支持品牌内层。

  4、 重要障碍:品牌抵达需求还需要克服哪些障碍。

  5、 定义潜在需求者的外层:他们本身的相关属性,他们想从产品中获得什么功能

  6、 定义潜在需求者的内层:他们认同的最重要的价值观和信念是什么。

  整本书紧扣的是广告创意提炼中的故事思维方法,但其实平时做任何文案,甚至经营自己的博客微博之类,也都可以灵活运用。我们出过一本《你能写出好故事》,跟本书也有相同之处,可以对照阅读。另外麦基的《故事》如写作圣经一般的存在,也是该拿出来重读的时候了,尽管更枯燥更干货……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读后感(三):认同感——与顾客结成同盟的关键

  严选用知名大牌为国产产品做背书

  国货和国际大牌之间的差距有多大?100倍——这是网易严选给出的答案。同一批人按照同样的生产标准造出的产品,在打上国际名牌情况下要卖到几千甚至上万,用国货自己的牌子只能卖几十到几百块。我们就有疑问,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差距会这么大?吉姆·西诺雷利的《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答案。

  吉姆认为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分两层,除了基本的功能需要外还有更高一层的情感需求。这就需要品牌有自己的价值主张去吸引认同自己的顾客,并结成联盟。所以虽然我们的国货质量过硬,但是当前只是能满足顾客基本的功能需要而不能满足顾客的情感需求,所以国货不被认同,价格上不去。而国际大牌除了满足顾客的基本功能需要外还会把品牌和它所代表的价值观带入顾客的生活里,强化顾客的自我形象,所以可以有高溢价。那企业如何把自己的产品功能和价值主张传播出去找到认同自己的顾客?这就需要用故事思维去建立顾客对自己品牌的认同感。

  吉姆·西诺雷利是一位成功的美国广告人,曾经为花旗银行、卡夫食品、汉堡王、通用电气等大品牌做过市场营销和广告企划。他在执业的过程发现很多客户对品牌的故事很感兴趣,而且很多大品牌用讲故事的方式去传达自己的核心理念。所以后来吉姆创立的自己的公司旨在帮助品牌讲述最具影响力的故事,是“故事营销思维”的首倡者,被誉为世界级的营销专家。《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一书就是他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吉姆在《认同感》一书里首先讲述了故事为什么是传播的最有力工具;然后说明了赢得顾客对品牌认同感的巨大好处;最后吉姆论述了用故事思维塑造品牌的六个步骤。

  1 故事为什么是传播的最有力工具

  故事之美在于它不会对我们说教,不会大声喊“我很棒我很了不起”,它会将事实娓娓道来,让人们参与到与品牌的交流当中去,自己得出结论。例如一个国际大牌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它不会说自己如何好,它会通过细节体现——例如工艺精湛会用一厘米多少针脚代替。讲自己的传承、自己的历史、自己对于生活的理念,展示有多少知名人士是自己的忠实顾客,多方面去树立自己的形象让认同自己的顾客来找自己。日本人在这方面就很擅长,他们造就的“寿司之神”就是典型例子,用各种细节和充满仪式感的描述把一个米饭夹生鱼片说成人美味。顾客要是吃完觉得不好吃,大概率觉得low的是自己而不是厨师。中国也有一个用故事传播品牌经典的案例,就是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女孩。通过一张黑白照片,就把希望工程的使命和形象完美的树立起来,让大家慷慨解囊。正因为故事有温度有情感才会直达人心,所以《认同感》才说故事是最有力的传播工具。

  充满渴望的大眼睛直达观者内心

  2 赢得顾客对品牌认同感的巨大好

  当品牌倡导的理念被顾客认同,就会在彼此之间形成同盟。品牌不断促进销售建立起稳固的消费群体和更好的企业形象,顾客用品牌构建出自己的个人形象形成良性互动。这点现在中国的手机行业做了很好的尝试。大家都有自己的粉丝群体,最著名的比如小米手机的“米粉”。小米手机倡导为“发烧而生”,代表一种极客精神,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米粉们不但积极参与到小米手机系统更新当中去,还会主动向周围人传播小米品牌。小米手机和消费者形成良性互动,所以小米才会横空出世,几年内从初创公司发展为行业巨头。小米手机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还写了一本叫《参与感》的书,正好呼应吉姆的《认同感》。

  商家与消费者良性互动的典范

  3 塑造品牌故事的六个步骤

  吉姆在《认同感》里把品牌故事的塑造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是收集背景故事即品牌要面对的文化背景;第二步是品牌定位就是讲品牌从什么角度迎合消费者的心态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第三步是潜在需求者定位指的是找到品牌的客户是谁;第四步是结合两个定位在品牌和潜在消费者之间找到契合点;第五步是直面障碍说的是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要面临哪些困难;第六步做故事摘要总结前五个步骤保证内在逻辑一致性。

  我们用“黄金酒”的例子来解读一下这六个步骤。中国文化一直提孝道,父慈子孝是家庭关系里的最和谐状态之一。这就是黄金酒推广所面临的文化背景。所以黄金酒就从孝顺这个角度来做文章。给爹妈买黄金酒就是代表着孝心。所以广告里演两个童心不泯的老年人互相攀比,一个和另一个显摆说酒是闺女买的,开玩笑说想喝就让另一个老头儿子自己去买。先是通过一个老头夸张的表演说入口柔表明酒的质量很好,可以满足酒的功能需求。又用两个老头的示范效应去引发广告受众的表达孝心的心理需求。收到酒的老年人可以向周围人显示自己的儿女很孝顺,儿女也通过黄金酒表达了自己的孝心。所以通过心理需求的发掘找到黄金酒的潜在需求者就是要表达孝心的儿女。契合点就是这个孝心,儿女们需要一个产品表达自己的孝心,而黄金酒是标榜自己代表孝心。通过拍摄带有示范性意义的故事型广告在节假日前大规模播放,地面上大量铺货。不断给自己的潜在顾客做心理暗示,送黄金酒就是孝顺。通过这些措施建立了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联系。最后可以总结来看,从文化背景,产品代表的价值主张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三者的逻辑是一致的就是孝心。

  故事型推广的示范

  国际大牌用中国的工厂生产他们的产品,说明我们的工业制造水平已经被世界认可。但是没有被世界从文化上接受,所以我们的品牌打不出去,不能溢价。可喜的是,一些处于风口的行业例如手机已经在做品牌建设的尝试。吉姆的《认同感》提供的品牌建设思路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启发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读后感(四):想得到认同?讲个故事先!

  “我们不生产水 ,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还记得农夫山泉的广告吗? 简练的广告词包含了令人遐想的故事。吸引人的广告词背后,体现着需求者的消费需求:天然、无污染健康饮水。而农夫山泉故事背后包裹的事实是,水源是千岛湖的纯净水,画面中千岛湖怡人的风景让人陶醉,山青水绿的自然环境让人徒生好感,当那清澈的水源出现时,观众已被完全征服。而天然水富含多种有益矿物质经过简单处理即可饮用,相对于传统纯净水更健康。产品和需求者的价值观高度一致,农夫山泉火遍瓶装水市场就在情理之中了。“喝什么水?”“当然是农夫山泉了!”一度是最普遍对话。被完美包装的事实得到了需求者的认同与共鸣,农夫山泉因此几乎成为瓶装水市场的领头羊。很可惜后来千岛湖被污染了,农夫引以为豪的水源地受到了致命威胁,网上垃圾包围的照片触目惊心,事实胜于雄辩,农夫山泉从此泯然众水。但它高超的故事手段仍旧让人记忆犹新。以至于在寻找故事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它。

  在这个故事里,我想说的是,农夫山泉为什么会获得如此的成功?是因为,它讲述的故事里传达的消费理念与需求者(消费者)之间产生了共鸣,得到了需求者的认同。简而言之,就是认同感促生了消费行为。

  那么什么是认同感呢?我几乎翻遍了 《认同感: 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这本书也没有见到认同感的定义。认真思考过后幡然醒悟,所谓认同感,就是品牌的主题内层与需求者主体内层建立的亲密联系。简单直白一点,就是品牌传达的价值观和信念与需求者的价值观和理念高度一致。

  生活中,认同感和呼吸的空气一样与我们如影随形。购买一些必需品时,比如化妆品,你会不会在经济能力允许范围内选一些家喻户晓的品牌或者朋友介绍的品牌?走在街头,你会不会因为一幅广告牌而停下脚步?看电视时,你会不会因为一个精彩的广告而放下手中的遥控器?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为什么会吸引你?如果写文章,你的文章是否有很高的点击率?与亲朋欢聚时,大家会不会对你所说所做大加赞赏?……生活中处处都有这样的例子,其实,这就是认同感在起作用。

  认同感的获得需要借助优质的故事。

  “人们往往愿意相信事实和数据,但无意间却会被故事吸引,并沉浸其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法通过之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亚里士多德)”“经过情感故事包装过的事实,会以洪流般的石头迅速打开人们的心门,进而最大限度地影响人们的心理走势。”

  讲一个现实中的故事吧。

  最近刚好有机会帮朋友促销某品牌的锅具。遇到一位顾客想要买一款老式压力锅,而我尝试推销一款新款电压力锅。稍加思索后,我先讲了一个真实发生过的老式压力锅发生安全事故的故事,结果证实顾客对老式压力锅的安全性确实有很大程度的顾虑及担心。将事故对人造成的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之后,顾客已决定放弃老式锅,并表现出对新款锅的兴趣。于是我就顺势介绍新款电压力锅,除了从安全性、操作人性化、锅体材质、加热方式等方面给顾客进行详细的介绍,还捎带讲了一些顾客使用新款锅的良好反响。结果可想而知,顾客非常开心的选择了这一款电压力锅,并对我的“专业”介绍表示感谢。当顾客满意离去,我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朋友更针对我的表现得意的向同事炫耀。

  在这个过程中,故事的力量不可忽视,虽然我讲故事的水平实在不怎么样,但因为这个故事有其真实性,并与顾客下意识里希望买到安全、健康、性价比好、认同度高的产品这一消费愿望产生了共鸣,得到了顾客的认同。此时介绍一款安全性更高更先进性价比更好的产品,顾客当然更容易接受。

  整件事情里,我体会到了在销售活动中故事的重要性。如《认同感: 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中所说,一味地从产品主体的外层(名称、用途、性能、特征等)向需求者(顾客)大说特说,吹嘘产品有多么多么好,而没有情感及价值观的支撑,只会引起需求者(顾客)的反感。只有抓住了产品的内层意义(情感支撑价值理念)和需求者的内在需求(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找到两者的联系,通过故事将这种联系表达出来,才能得到需求者的认同,并最终促成购买动作的完成。在这里,用故事包装事实(产品)的艺术是关键。我把整件事分享给朋友并强烈推荐手中这本书,她也表现出极大兴趣。

  那么,该如何讲好一个产品的故事呢?或者说怎样塑造品牌故事呢? 针对这个问题,《认同感: 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的作者吉姆.西诺雷利提出了“六C步骤”:

  1. 搜集背景故事

  2. 品牌定位

  3. 潜在需求者定位

  4. 结合两个定位

  5. 直面阻碍

  6. 故事摘要

  书中用了七章的篇幅对六个塑造品牌故事的步骤进行了诠释和阐述。

  离开故事的品牌走不了太远。讲故事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工具,能够促使 人们接受一种主张,并且邀请消费者参与进来,给人留下美好的记忆。而最终能赢得顾客忠诚度和喜爱的品牌一定是经过包装后得到顾客认同的品牌。如何讲好故事得到认同,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学习的。当然,塑造故事的过程中,挖掘品牌个性及内在价值,建立品牌独特的价值观绝不容忽视。

  一个品牌从被消费者初步了解到熟知到有购买欲望并最终成为品牌的忠实粉丝要经历四个阶段;

  1. 产品功能认知阶段

  2. 产品特性理解阶段

  3. 品牌情结产生阶段

  4. 品牌联盟达成阶段

  书中例举了很多世界知名的品牌,可口可乐、佳能、雪碧、戴尔、苹果... ...这些品牌正是深谙品牌故事与需求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用有力量和内涵的灵魂故事包装了产品,消费者从产品和品牌中感受到自己认同或热衷的价值观和信仰,使品牌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经过进阶,越来越稳定 才使自己的品牌深得人心,并赢得了忠实的需求者,使其愿意花更多的钱去购买自己的产品,即使市面上有相似的产品甚至更好的商品。 最终达成了稳固的品牌联盟。

  《认同感: 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的扉页上有一段话“故事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更是一种异于逻辑和数据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塑造一种深层次的认同感,从而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职场管理、市场营销、日常社交等领域。 ”美国未来学家、作家丹尼尔.平克说:讲故事将会成为21世纪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如果你是一名广告策划人员,《认同感: 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是一本文案创作指南;如果你是一名销售人员,《认同感: 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就是一本营售秘籍;如果你是一名码字手,《认同感: 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就是一本提升写作水平的指南。

  还等什么?一起来学讲故事吧。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读后感(五):讲好一个故事,让别人认同你并不难

  通读完这本《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一书,最大的感受便是:明白你要讲故事的对象,分析他的需求,用合适的方式(最能引起共鸣的方式)表达出来,得到他的认可,故事的情感得到共鸣,故事就成功了。

  其实,认同感不仅仅应用于讲故事的时候,更多的可能应用于广告、营销、心理学等等,当然还包括了日常的沟通效率以及我们常常所说的情商。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故事是事实的外衣,是事实的延伸和包装,我们尊崇事实,更喜欢真实,不喜欢虚伪,如果能够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去讲述大家都想了解的事实,就是一种艺术,而这本书,就是告诉你,用什么样的方法系统性的训练以后,让写出让大家认可的故事成为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

  书有17章内容,其中前4章内容,是在讲故事与事实的关系,用故事能够更好的让人们理解事实,也更容易获得共鸣。第五章到第六章是品牌故事的塑造——收集背景故事——确立品牌个性化的方法——原型分析——合理化定位——故事摘要——独特的价值主张——测试、真相、灵感、意义。

  其中,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认为最有意义且对我来说,最有帮助的是三章内容:原型分析、合理化定位、故事摘要。

  1.阅读背景:

  我阅读这本书,来自鼹鼠的土豆的推荐。我作为兼职写作的上班族,平时需要大量的碎片阅读时间来满足我的作品需求,如果没有适当的输入,即便是故事,也是需要大量的想象力去填充,即便是想象力,也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经历,加上自己的思考。在阅读前,我对自己的认知在于:我可能有描述情节的能力,却没有故事思维,没有构建框架的能力,也没有分析目标读者需求的能力,常常写东西在于灵感,描述已经发生的故事,却没办法从表象的事件中,抽象出背后的逻辑,例如价值观、信念等等。

  于是,我买来这本书,从其中想要得到某些系统训练,能够让我在未来的写作中,做好前期的写作准备,无论是素材收集,还是价值观提取,还是故事最后的呈现方式。

  2.攫取亮点:

  (1)阅读初期,翻开书阅读了前三章内容,发现本书更多的是通过讲故事,来说明品牌故事如何去构建。其实,品牌故事比平时写作的故事,更难,因为它要分析的目标对象往往范围比我们写一篇小说的目标对象要大的多,更应该去从广泛的读者中,去探讨背后的共性的东西。其中,对于写作者来说,最有用的一点在于第八章:原型分析。

  开篇即说:我们可以采用原型理论来分析品牌的内在价值观,把品牌想成一个人,分析他在利益目的以外,受什么力量趋势才会如此行事。

  书中说: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原型特征。每个人在一种或者集中主要原型的基础上长大。作者根据皮尔森和马克的《品牌的原型》一书的基础上,重新分列出12种不同的原型,每一种原型代表着一种人物形象,拥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用原型理论去分析故事的性格特征,是非常好用的方法,可以明确动机、看法、喜恶和一大堆心理特征。其中12个原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巫师。

  书中写到:巫师探寻从平凡到非凡的方法。他们代表了宇宙中的神秘、惊险和新奇的事物。他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希望把梦想变为现实,孕育科技发展的奇迹,拿到长生不老药抵制岁月的痕迹,或者拥有一本可以在全世界自由穿梭的珍贵护照。

  巫师说:一切皆有可能。梦想一定成真。奇迹从未停止发生。

  而具备这样原型的主人公,应该具备的品质:魔法、想象力、欢乐、好奇、乐观、有趣、惊喜。

  其分析的对立面:无聊,一事无成,悲观,乏味,消极。

  代表人物: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哈利波特,乔布斯。

  从以上的原型人物分析思路看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先根据主人公的原型分析,去准备写作素材,围绕写作素材去组建故事框架,再结合现在的热点,从前期我们分析的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出发,去呈现给读者,他们想要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都是需要基于我们的事实,故事,只是在外的华美袍子。

  12种原型分析,已经包囊了我们可能的全部人物性格,在未来的写作中,对于提取原型人物的品质等,有非常大的帮助。

  (2)另外一点有用的方法论:完成故事摘要。

  这对于写作者来说,不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都需要在写作前在内心里有一个故事的完整框架。而本书中,就提供了很好的故事摘要的方法。

  杰弗里·迪佛说:“写出摘要,整本书就已经完成了95%。”

  故事摘要确定了一些故事的主体,对这些主体进行分析和定义,最终将其集中起来共同打造品牌故事。

  这里提供给我们的工具是,在构建故事摘要的时候,回答六个不同的问题,且告诉你,这六个不同的问题,分别以什么角度去写,会更容易传达故事的主张。

  故事摘要六步骤:

  ①背景故事;②定义故事内核;③定义故事框架;④最重要的障碍是什么?⑤定义潜在需求者的外层;⑥潜在需求者认同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什么?

  通过以上六点故事摘要步骤的拆分,就能够明白,如何围绕故事内核,去写作和构建我们的故事情节,不会跑偏,仍然是牢牢抓住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展开。

  3.总结:

  通过本书,我明白了,在情节中无法找到核心价值,只能通过核心价值本身来认识。如果写作者连自己都没有搞清楚文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那么,读者也无法从文章中认同你的文章所表达的意义。即便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作者的核心观点与价值观仍然需要有明确的清晰的表达,才能保证读者的思路与你一样清晰。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读后感(六):从“我跟你讲哦”到“我也这么觉得”

  话分两头,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还记得你人生中的第一本全球畅销书吗?

  我算是第一代90后吧,2003年的时候上初中,也是在初中阶段才开始自己比较规范地阅读学习。那个年代网络已经开始发展,但远远还没有到现在各种阅读APP和kindle电子书横行的年代,纸媒还是信息传媒的王者,当然,真正的规范阅读也必须求诸于实体书来实现。所以我就一个成天往书店里跑的孩子了,当然这还得归功于我同样爱看书的父亲,基本上每个周末,父亲都会带我在书店里泡上三四个小时。我们家算经济比较拮据的家庭,一年新衣服都难的买几件,但是买书的时候我父亲从来都是眼睛都不眨一下。

  那个时候风靡全球的两本世界级畅销书,输出名字来当是如雷贯耳了,那就是《时间简史》和《谁动了我的奶酪》,前者初版卖了2600万册,后者则也有2500万册,二者都曾经盘踞在畅销榜的榜首位置很长一段时间。毫不意外的,我父亲买下了这两本书。需要提到的是,我爷爷是一位老知识分子,物理老师,所以我们家无论是我爸爸还是我,都是从小对物理都充满了兴趣。所以当这两本书入手的时候,我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先看《时间简史》,然后再看另外一本,结果也的确是两本书都名不虚传,都给我带了相当大的阅读乐趣。

  但是多年后,当我与朋友在交谈中谈及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却很遗憾地发现,对于《时间简史》的内容,即使我现在的知识已经完全可以理解其中的内容,却往往只能一带而过,而事实上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大量阅读科研文献后,我也认识到霍金的确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科普作者。反而对于《谁动了我的奶酪》,虽然我当时只是当一个寓言故事一样浏览了一番,远没有像《时间简史》一样反复研读,但我却可以充满激情地复述出来,还外加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很疑惑,一直在思考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对同一时间阅读的两本畅销书会在多年后出现这么大的记忆落差?

  直到我今天阅读了这本《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我才明白这个道理,也学习到了更多。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如果放在今天,其实也就是一本很普通的自我管理的励志书籍,且是讲了一个半小时就能仔细看完的短小故事,但为什么能在当年四两拨千斤成为全球书籍销量之王呢?关键就在故事上。

  故事是以迷宫里的两只老鼠和两个小人的设置来展开的,通过一直赖以生存的奶酪消失后四个主人公的不同表现,来揭示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当我们面临难以逆料的变化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应该怎么做,其实也就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但与这句至理名言不同的是,故事能调动起我们的主观思维来带入,让我们主动在心里思考,如果我是书中的人物,我会怎么做,让这个故事不再是别人的,而是变成我们自己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大卷,最终能够找到奶酪的人可能会沾沾自喜然后更加自信地生活,没能找到奶酪的人也能及时反省自己的思维上的不足,加以修正,以便在以后人生的路上少走完全。就是这样,让这本书,成了很多人反复咀嚼一生的故事。

  很明显的,相对于一本正经的说教,很多时候,一个故事反而能让人更加诚心诚意地接受一条真理。因为——前者是表达的人拉着倾听者一个劲的唠叨“我跟你讲哦”,后者确实让倾听者在愉悦地听完叙述者的故事后心悦诚服地感叹一句——“是呀,我也怎么觉得”。

  这本《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就是从“我跟你讲哦”到“我也这么觉得”的秘籍。它从故事作为工具的应用性入手,揭示了故事背后心理学上的科学的力量,再进一步的阐述如何在品牌的创意层面,细致地分析故事的功能性作用,和如果应对潜在需求来合理地定位自己故事的基调,怎样用故事跨越障碍,用故事表达自己的主张,用故事来包裹真相。最后,故事的结束,往往反而意味着新的开始。全书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应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解读,看起来非常有趣味性,有的地方甚至手把手教你如何炮制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故事,非常有操作性,可以说写得非常有干货。

  有的人看着这本书的书名,可能会很直观的觉得这只是一本讲述如何用故事的形式来营销的书籍,实则是本末倒置了。“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只是副标题,“认同感”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题。故事只是表面的手段,用故事来获取对方的认同感才是交流的核心和目的!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认同感,真正学会了合适地运用故事,那么你能做好的不只是商业营销上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能够真正地让你的人生,无论是从交际、学习、工作、情感都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因为你从这本书里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技能,而是一种时代性的、革命性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才是真正让你受用一生的!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读后感(七):故事思维

  《认同感》是一本知识型的图书,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本书共计17章,第1章至第4章,通过这4个章节的描写让读者认识到“故事思维”的重要性。书的扉页只用了塞斯.戈丁的一段话,就把前4章的内容概括了“最好的故事从不教给人新的东西。相反,最好的故事认同读者的想法,使每个读者感觉到他们的想法是聪明、可信的,还会提醒读者他们是正确的。”

  第5章至第12章,作者提供了一个“六C方法”,教给读者“品牌故事的塑造”。

  第13章至第17章,作者分别从“独特的价值主张、测试、真相、灵感和意义”的角度,对本书观点做了最后陈述。

  一个公司、组织或者个体,当我们独立出现在社会舞台时,与我们交织在一起的,是代表着我们内心独特价值观的人和物,我们喊出的口号、做的每一件事,都体现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潜意识层面的价值体系。

  耐克说:“Just do it!(就去做吧!)”

  乐斯菲斯说:“探索永不止步!”

  小米说:“为发烧而生。”

  老罗说,这是一个每个人的个性得到释放的时代,你只需要找到与你价值体系相同的人,或者,我们只需要聚集与我们价值体系相同的人,做一件有价值的事儿,我们就可以创造无限的价值!

  共享经济,在经济的背后,共享的是每个个体的价值观。

  对于做广告、营销、宣传、推广、销售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很大!

  它的书单:

  丹尼尔.皮克《右脑决胜未来》

  安妮特.西蒙斯《说故事的力量......》

  肯尼尔.海文《故事:惊人力量背后的科学》

  卡罗尔s皮尔森和玛格丽特马克《品牌的原型》

  威廉.K费雷尔《现代神话中的文学和电影》

  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读后感(八):最好的故事,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的故事

  大学期间,有段时间常泡在威客猪八戒上,不是帮公司取名就是写文案、品牌故事,然后发现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起广告语和品牌故事来,特别是一些文艺类的餐厅和服装品牌。因为并未系统学习过相关知识,不过是挂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名称似有几分迷惑性,几次中标也多在取名和广告语上,但总有一种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感觉,不过是运气好罢了。毕业后,开始工作也就再没有去做过类似的事情了。

  前两个星期,有陌生人加了我的好友,询问我是否还在写品牌故事,她经一朋友介绍而加了我的好友(之前帮她的朋友写过体验报告),她们目前新开了一家波希米亚风格的餐厅,希望我能给她们写一篇故事。坦白讲,我是恐慌的,所以胆怯的委婉拒绝了。但内心那股不妥协的劲儿,让我在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不安之中。随着新年的到来,朋友间的聚会多了起来,常常混迹于各类美食小店,发现如今再小的门面,老板们都不忘介绍自己的品牌故事了,仿佛品牌故事已成了一张包治生意好的膏药。巧合的是,之前有过接触的编辑向我推荐了一本新出的书——《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这样便促成了我与这本书的缘分。通过它,我第一次认真审视了品牌故事究竟是什么,讲好品牌故事需要的是什么。

  一直以为,我能够不假思索,随口而出的广告语只有那么三句:

  一切皆有可能——李宁

  不走寻常路——美特斯•邦威

  Just do it——耐克

  这些品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宣传中基本找不到“我们”的字样,它们并没有用自己的方式在讲故事,而是通过信念与我们建立联系,不过多的去解释什么,但我们记住了它们。作者吉姆•西诺雷在书中反复强调解释了为什么品牌最好留给别人去解释,而不是自己来解释。当解释得越多,品牌的影响就越容易被忽视,甚至是更糟糕,引起反感。因为通常情况下,很少人喜欢被别人告知应该如何去思考。不难发现,著名的大品牌基本都是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暗示而非明示,来传达品牌的核心价值。美国创业家与作家赛斯•戈丁曾经说过,“最好的故事从不教给人新的东西。相反,最好的故事认同读者的想法,使每个读者感觉到他们的想法是聪明、可信的,还会提醒读者他们是最正确的”。

  什么是故事呢?讲故事最重要的是否就是直觉呢?如何进行品牌故事的塑造呢?书中到处可见干货,即便是外行也能学习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对我而言最有用的部分,就是吉姆•西诺雷提到的“六C步骤”,即搜集背景故事;品牌定位;潜在需求者定位;结合两个定位;直面阻碍;故事摘要;总结。它们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至少我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了。

  最后,借用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写下的,“最好的书,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的书”,那么,最好的故事,应该就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的故事。我们常常最喜欢的故事,不正是如此吗?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读后感(九):你谁也愚弄不了

  包装、广告、营销、宣传……长期以来这些语汇似乎都隐约要和不真实挂钩,甚至多多少少人们都会怀有警惕:这些内容和事实,究竟相关几许?是不是应该打个折扣再相信?

  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点,无爱的伴侣难持久,旷日的谎言难立足。世界上那么多有为青年做策划和销售,他们难道一直在自欺欺人么?

  很显然,没有人能真的愚弄大众,真诚是一切的起点,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谁能不厌其烦地推销某个物件。

  近年来知乎的火爆证明了大家有多么赞同从个体经验出发来向世界表达声音,主观本身没有错,重要的是你如何去讲诉才能更加深刻打动受众。浅薄的故事不可能被蜂拥点赞,被点赞的那些,大抵都是有内在核心,情感驱动和价值共鸣的故事。《认同感》提供了写作这些故事的范例,它实用,并且诚恳。

  是的,诚恳。真的好故事,其实应当做个“聆听者”,它必须把握迎合与不屑之间的分别,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体现出充分的尊重与智慧。一个不相信观众足够聪明的品牌只会自乱阵脚,你把受众想象到什么程度,对方就会想象你的产品只能到达某种程度。这有点像深渊凝视的哲学问题,但它确实如此。

  因此这也是一本令你抬头挺胸变聪明的书,你会领悟到如何表达别人才会听,你会感知生产认同感是一门高于技术的艺术,你可能偶尔会怀疑这也是某种鸡汤——别怀疑,它就是,但它不是一锅直接给出全部佐料不用你动脑就去喝光的鸡汤,它很芬芳,但它并未全部揭示你想知道的一切秘密,它需要你去思考并与之互动。它的盖子在那里,等你揭开。

  所以《认同感》不只是一本自学手册,尽管它确实具备远胜一般实用性书籍的有趣交互内容,我更倾向于将它理解为一本“戏剧宝典”。真绝不是夸张,正因为戏剧魅力的核心在于人如何表达内心,因此如果你认真读完本书,相信你会发现自己的日常与工作陈述中会增添更多可爱之处,你会练就的,那种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

  《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读后感(十):如何做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

  一、每一个产品、每一家公司都是有故事的一个人。

  在手机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的久远年代,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样的经历。坐在马桶上无聊的时候会把所有的洗发水、沐浴露等等标签全部仔仔细细的看一遍。当我年少无知,不经意发现几乎所有的日用品下面都有P&G的时候,简直震惊。原来仅看洗发水,沙宣、飘柔、海飞丝这些都是宝洁旗下的产品。一家公司做这么多产品线,大概就是为了来获得不同消费人群的认同吧。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感觉上沙宣是时尚的,短发炫酷充满个性的。飘柔是柔美的,展现妹子长发飘飘让男人爱不释手的。海飞丝是干净的,让你远离头屑困扰的。

  转换到一家公司来说,也是如此。同样是以鞋起家的体育用品,耐克NB阿迪达斯给我的感觉也完全不同。而大悦城三层的优衣库和无印良品,虽然在服装的设计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你只要你去过一次,就不会把这两家店搞错。

  每一个产品、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精神内核,而商家用通过广告或者是包装里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小暗示,传达给了我一些模糊的感受,对于我来说这些感受即是这个产品,就是这个公司。而这种感受,其实就是一种品牌文化,一种企业基因。

  这种文化基因是如何让我们认同,让我们心甘情愿的刷卡掏钱消费的呢,除了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包装,一种故事的传达。

  二、从这本书里想到苹果公司,乔教主。

  好像这几年,身边突然冒出了很多果粉。他们在苹果产品发布的前夜,就排起长龙等着购买。而我周围的好朋友多是文科妹子,对参数什么的一窍不通,很多可能也未必就对苹果新推出的产品有多么了解。也不怪有媒体评论说,这种热忱堪比宗教。

  吉姆在书里对苹果公司的品牌塑造是极其赞赏的。而这种品牌感在于,他们持续不断的给消费者传达了一种理念,就是苹果出品,必属精品。即使是在乔帮主走了之后的这些年,这种基因依然在持续不断的影响着。

  借书中作者提出的品牌故事扩散的四个阶段来随便谈谈我的小想法。

  第一个阶段是产品功能认知。这个时候我们的兴奋点主要在产品所带来的生活便利上。也就是最初苹果产品震惊我们的那一刻。

  第二阶段是产品特性理解。当苹果4,4s刚出现的时候,纵观市场上,是没有其他功能机能拥有这样的产品特性的,但这个时候可能我们选择它只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别人不具备的功能而已。

  第三阶段是品牌情结。虽然市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机。但我们已经将苹果和流畅、美观、注重用户体验,操作简单等等联结在了一起。对品牌的熟悉促使了形成了我们的联想,我们开始爱上这个品牌了。

  第四阶段是品牌联盟。这种联盟和人的情结、信仰、价值观有很大程度的关系。这可能就是很多人为什么买苹果的原因,为了某种愉悦感或者优越感等等。

  从第三阶段开始,人们更多强调的不再是产品的功能,而是品牌的内涵,一种精神气质,传达出的精神内核。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如今,其实在硬件条件上,很多国产机例如小米华为等等已不输苹果多少,但是仍然有那么多人热衷于苹果的原因吧?

  三、用故事打动别人,塑造个人品牌。

  对于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来讲,这本书就是一本教你如何用故事包装打造品牌获取认同感的答案步骤详解。而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人,这本书感觉上更像是一本如何用故事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有趣的人的指南。

  首先呢,讲故事的人要赋予事实更深的含义。想想朋友圈那些我和朋友们时常转载的文章,咪蒙的,ONE里面的,张嘉佳的,还有豆瓣各种大神写手的,不管是家长里短还是爱情故事,他们给我们讲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吃喝拉撒亲亲分手,每一个故事之所以能够击中我们,无非是因为,它有更深层的内涵,而这个内涵,你认同了。

  其次,要留下悬念。就像每次揭晓冠亚季军都要进广告。当我欲言又止的跟我的朋友说,我跟你讲一件事情哦,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然后隔五分钟之后,再说一句,算了,还是不讲了。估计,他一定会拿砍刀分分钟冲过来想把我花式吊打。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浮生六记里,陈芸之所以吸引沈复,或许也有那么一点点出其不意和充满悬念。大家闺秀偷偷藏东西给他吃呢。

  再次,在开讲前就确定主题。可能对于演讲,我们都事先想好了稿子,想好了内容。但是对于日常的交流呢,当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常常在讲述某个事情的时候,就会跑偏到其他的地方,过了很久才能拉回来。可能日常这样并没有关系,但是在工作沟通,在职场面试,乃至在最常见的公文撰稿上,这就是巨大的问题。我记得,刚刚入职的时候,领导改我的东西,最常嘱咐我的就是,每一点只说一件事儿。这我们小学语文就学过,但实际做得好,却真的很难。

  说点题外话,最近知乎童言的事情很多人受骗。虽然这事情本身很令人愤慨、不齿,但不得不承认,这真是一个用故事包装自己的大神。而他所编造的故事,之所以能够这样地打动我们,就是实现了我们心中都希望实现的、塑造的那个完美的人,获得了我们内心的认同感。

  回归到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去审视和看待这些我们身边的大品牌,他们是如何与我们建立息息相关的联系的。同时,在自媒体时代,个人即品牌,如何用故事打造和包装一个有意思的自己,获得更多的机会,更不一样的自己,应该是很酷的事情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