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21 03:3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精选10篇

  《Google工作整理术》是一本由(美)道格拉斯•梅里尔 / (美)詹姆斯•马丁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一):关于有效组织的原理(精华版)

  原书P238-239 1.为了实现大脑压力最小化,要把生活组织得有条不紊。 2.让信息尽可能快地离开大脑。 3.多重任务通常会让你降低效率。 4.利用没事去记忆。 5.仅仅因为一直都是按照特定*方式做某事,并不意味着就该永远这 6.知识是力量,共享知识才是力量。 7.进行组织安排时,要绕开的是实际制约而不是假性制约。 8.对自己要坦诚,但是千万不要自我评判。 9.要懂得什么时候忽略制约。 10.在发动汽车之前,一定要确切地搞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还要知道选择什么途径去。 11.在实现目标的方式上灵活变通。 12.不要给信息归档,用的时候去搜索就行了。 13.大脑中只保存真正需要记忆的内容。 14.大块内容要化整为零。 15.每周拿出些时间回顾关键信息。 16.没有—个完美无缺的的组织方法。 17.在数字信息中加上相应的关键词,以便日后容易找到。 18.尽量使用已经上手的工具。 19.及时加注解,有助于以后了解背景信息。 20.把类似的任务放在一起。 21.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而不是力图在二者之间求平衡。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二):简单可行

  虽然一些地方水了点,讲的东西夜比较简单。不过这本书依然值得推荐。

  因为书中的内容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 记忆

  人的记忆是很复杂的过程。比如编码、提取、解码、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图片记忆、记忆宫殿等等一系列的东西。

  但知道这些,并不会帮助我们记忆,至少没有让我记忆变得更好。

  本书给出了一个方法 -- 把信息编入故事。

  完美+不可行 < 简单+可行。

  ## 模型

  作者的模型简单来说,就是:

  目标是什么?阻碍是什么?怎么解决?然后根据这三个问题,设计流程。

  ## 阅读

  这是最有趣部分。

  作者患有阅读障碍症,而阅读又如此重要,问题来了,怎么办?

  在战略上,尽量避免阅读,并且保证每一次阅读都是有价值的。采用了层层过滤,避免重读,深度理解等策略。

  而收效也很好,大家认为他很聪明,很会读书。

  有句话是,别拿战术上的勤奋弥补战略上的懒惰。看来,反过来也可以。

  ## 科技与生活

  科技在迅速的发展,人们还没有适应,也很少有人停下来思考,这些改变,到底带来了什么。

  搜索给传统的知识获取和知识的存放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而我们要如何面和利用这些改变?

  搜索使获取知识变得容易,知识不再是力量,而共享知识才是。

  搜索可以让我们告别原有的基于分类的组织方式。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信息存起来,加上关键字,便于搜索。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alphago,觉得机器就要超越人了。

  类似的事情和讨论,在上个世纪就有发生过来。那次是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人们还组织过可以使用电脑的比赛, 结果很有趣,获胜的不是最厉害的象棋大师,也不是最厉害的程序,而是既懂象棋,也懂程序的人。

  ## 合作

  一个人是无法把所有事情做完的,因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我们需要别人帮忙。

  作为任何一个team的leader,无论大小,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身上有多少产出,而是让大家有产出。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三):穿上科技外衣的经典道理

  你是否订阅了很多的公众号,每天有看不完的信息?

  你是否每天从网络、从邮件、从生活或者自己脑中获得很多的讯息?

  你是否会觉得一切杂乱无章,很向往井然有序,不紧不慢,云淡风轻的工作和生活着?

  我是带着上面这些问题来读这本书的。

  读下来,抛开一些技术性的如怎么处理邮件,怎么进行搜索,主要讲的就是以下几个很简单的道理:

  1. 短期记忆是一张很短的便签,你只能在上面写不超过9件事,如果来了新的事,那么旧的内容会被挤走;在短期记忆的时候鉴别信息,决定哪些应该记下来,哪些应该存起来转化为长期记忆。

  2. 了解自己的制约、是什么阻碍着你心神不安,是什么在阻碍着你完成任务?找到它,统统的列举出来,然后看看哪些是真的制约,哪些是假性的,真的制约必须要绕开它,而不是正面迎击。制约就向你的敌人,他们恐吓着你,打击着你,阻碍着你,但是你要先分清楚哪些是披着狼皮的羊,哪些是真正的狼,羊你当然可以控制,但是狼最好还是绕道而行,就如我们的恐惧,来自未知的恐惧可能是阻碍我们的最大敌人,我们要做的就是绕开它,完全不理会它,让恐惧因为被我们忽略而恐惧吧。

  3. 目标清晰。做任何事情,哪怕看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目标清晰,你想要获取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确定它们,细化它们,计划越是详细,实施起来就越容易实现。

  4. 集中精力。压力越大,越难集中精力,从而导致任务无法完成,压力更大,恶性循环。要做的是较少脑力的消耗,把同性质的事放在一起做,减少思维转化的次数,保持你的脑力,当然,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一件事如果长时间的集中于此,反而会对我们造成阻力,你需要的或许是转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这也是一种休息。当然出去走走,吃个午饭,这些可能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更为常见,重要的是把休息当做是完成任务的奖励,而不是逃避任务的借口。

  以上四点是不是很简单?可能除了第一点比较新颖外,其他三点应该是很普通的道理吧?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还是会陷入混乱之中呢?这种混乱来自于你周围的环境,你的工作内容,也来自于你的内心。

  所以才有了那句话,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这本书不过是又一次从现在的大环境帮我们重现了生活的场景,输送了那些经典的道理,但是,看完书的你,真的有帮助和改善么?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四):笔记类书评

  一本讨论如何通过有序组织信息来更好的工作生活的书。

  知识不是力量,共享知识才是力量。

  制约:

  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有序组织,充分理解你面对的制约和挑战是重要的。

  有两大类制约:真和假。

  很难确定我们面临的真实制约是什么。

  真实的制约中,有的可以缓解,有的根本不可能控制。

  要懂得什么时候可以忽略自己的制约。

  制约是什么,读书的理解好像是黑天鹅事件。我们怎么去面对它。《黑天鹅》这本书讲的够了。

  制约又像是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怎么样面对呢,平常心。

  思而后动。

  对目标有清晰的认识。

  知道自己的目标。

  对目标的结果也要有认识。

  为了更了解目标:

  * 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 我为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

  * 如果不实现会出现什么情况?

  * 我必须采取的行动是什么?

  彩色笔与过滤器,信息过滤是好习惯

  新出现的术语和概念(黄色)记住

  数学等式和推导过程(证明数学公式)粉色

  自己不懂的内容(蓝色)找到认真阅读

  书上例题的解题过程(绿色)与自己的看法对比。

  回顾信息是有好处的。

  避免大脑压力,集中精力工作

  如何减少大脑压力?

  减少思维转换的策略

  及时加注解,有助于以后了解背景信息。

  把类似的任务放在一起。

  这本书还是有料的,同样费话也是不少的。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五):从本源出发来分析的美国人

  y 小登山家的妈咪 ——评《Google工作整理术》

  相信对于大部分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而言,管理知识和信息(通俗的说就是记忆和背诵),确实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在我看来,尤其对于现在每天需要记住一百多个单词的我而言,这本书不啻为我的福音。

  这本《Google工作整理术》为引领全球的信息搜索与整合巨头谷歌的前任首席信息官道格拉斯所著,可以说,在整合信息这个领域,是非常尖端的存在。

  作者开篇所用的“事实融入故事”的方式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适用的方法,对我来说,尤其适用的地方则是背单词和找东西。刚刚就在刚刚,我又一次找不到了空调的遥控器,定下心来,然后脑海中开始回放当时的故事:我先去厨房倒了一杯水……把水杯放在了客厅的餐桌上……坐在沙发了翻了几页杂志……觉得有些冷,拿起放在桌上的遥控器调温……遥控器有点失灵了,我站起来调好温度,然后顺手将它放在了空调的柜顶!对,我终于找到它了。

  而书中关于人的大脑的论述同样深得我心,人的头脑是复杂的,是有缺点的,是不善于选择的。这让我想到了以选择纠缠而著称的天秤座,其实不光是天秤座,即使你是射手水瓶金牛,你也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它不可能改变大脑原有的构造功能,但是它能让我自己完全正视这个现象,它是正常的,我再也不用为站在柜台前纠结于A或B而感到自己小题大做了。

  从工业革命中衍生中的“朝九晚五工作日的陷阱”,作者对目前世界上各行各业所趋同的相同的工作时间或学习时间这一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模式中,看到了其中的诟病。在这一章的内容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故事把我们不由的就带入到对传统做法的思考中,有时虽然做不到变革,但能想到不合理即是一种进步。其实正如哲学中所说,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才是绝对的,只有变化才是永恒。

  作者还有很多思考,对当前社会中的弊端以久的社会现象如教育、交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可以说,作者的思维很有发散性也很有逻辑性,同时,提供了某些城市现在采用的变革方案,供我们来借鉴,这就是一种进步。

  其实这本书不只是在组织头脑信息,即通俗说的记忆方面有帮助,同时也会对你工作中如何与人沟通,怎样说话会让你的讲话显得专业性十足而不装逼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即使它的文字有着翻译过后所通有的一点点晦涩,也有着管理方面书籍所有的逻辑性太强(你当然不能期望它向读小说一样津津有味),但是这样的一本书,对旧有的权威保持怀疑的态度,不因其存在的时间长久而觉得它就是永远正确的,它让我们开始思考,开始质疑一些所谓的真理。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能从一本书中学习到一种态度,这就是对这本书的最大褒奖了。

  :文章系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六):读《Google工作整理术》

  这些问题看起来各不相同,其实背后都一个问题有关 —— 如何处理信息。《Google工作整理术》正是一本讲这方面的书。前面提到的所有问题,书中都给出了解释和应对方法。

  作者道格拉斯 · 梅里尔曾是谷歌的首席信息官和工程技术副总裁,后来去了百代唱片当CEO。第二作者詹姆斯 · 马丁是牛津大学教授,著名的信息和管理技术专家。翻译者刘纯毅,翻译本书时是青岛大学计算机系在读博士生。从作者和译者背景看,这本书肯定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有关。实际上也正式如此,但它是一本面对普通大众的通俗读物。它想教给读者一种新的工作方法,一种用信息技术的原理,来优化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法。

  全书的核心是“有序组织”。所谓有序组织,就是“更好地应对和管理我们生活中的信息和压力”。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机构,信息是我们产生各种行为的一个基本元素。从一个人的大脑接收到信号,进入短期记忆存储,到“转码”至长期记忆存储,再到根据情景调取记忆、做出反应,然后到多人互动,形成合作,构成一个大型组织的运作,最后到整个社会的运作,这中间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纽带” —— 信息。这是一个社会运作的底层原理,称得上是管理学的第一性原理。

  虽然讲的是信息论的基础原理,但是作者写的非常通俗易懂,甚至根本不在乎读者知不知道什么第一性原理。他只希望自己的一些主张,能切实地提高读者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记忆,只记有用的少量信息,主动忘记没用的信息,用编故事帮助记忆。记忆就是大脑存储的信息。记忆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分别存储在不同的位置,存储的方式也不同,就像电脑的内存和硬盘一样。短期记忆只能记住5-9件事,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需要进行“转码”。因为长期记忆更容易接受有背景、有关联的信息,所以“转码”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信息编成一段故事。

  其次,在切换任务时,大脑的负担特别重,所以要减少任务切换,安排出大段的时间专心处理一件事。但是,在做决策时,我们不得不让大脑在不同选择间跳来跳去。这个时候就要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大脑做决策。一般来说,可以用笔记录以减少短期记忆负担,然后仔细分析后果或是询问别人意见,再给每一种选择打分,隔一段时间再打分,反复比较,最后才能做出慎重选择。

  从个人角度解释完信息处理的原则,作者又从社会角度探讨了信息管理问题。我们的工业化受泰勒主义影响巨大。泰勒主义规定了所有人的作息时间,把大部分人集中到城市里来。这在过去是好事情,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有了更高效的选择。我们应该调整工作的时间和地点,原则是尽量按照自己的喜好,减小压力,产生更多“有效时间”,把它们花在工作上,也应该花在陪伴家人上。

  作者还专门提到,要区分“真性制约”和“假性制约”,分清什么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什么是看起来无法改变,实际上却是可以改变的。这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另外,建立目标非常重要,任何时候都应该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接着,作者提供了一些提高工作效率的具体方法和工具。书的大多数篇幅是介绍它们的。方法主要是学会搜索和记笔记,同时用好纸质和电子两种存储方式。工具有搜索引擎、电子邮箱、电子日程表、谷歌文档、谷歌浏览器和谷歌阅读器。

  这里说的搜索,并不单指搜索引擎,更重要的是一种管理文档、处理信息的思维方式。现在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在用电脑保存工作资料了,但保存和调取的方式跟传统的档案分类方式并没有本质区别。人们会在电脑里创建一个个文件夹(就像档案馆里放着的一个个档案柜和抽屉一样),再把文件分门别类地放进这些文件夹里。档案馆和图书馆的陈列方式都是按照一定顺序的,这套顺序相当复杂,几乎就是档案管理学的核心。但不是每个人都学过档案管理学,也就无法科学地给文件夹和文档分类排序。于是就会发生开头说的那种情况,你好不容易把资料归档,可要找它的时候还是找不到。原因不是你忘记把文档放在哪个文件夹里了,而是你忘记了那个文件夹在哪里。搜索则完全是另一种思维。因为计算机可以在一瞬间查遍所有信息,所以我们只要在一开始“随手一扔”就行,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它。这样就能节省下大量给文件分类的时间。搜索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一种信息处理方式,它对传统的档案分类方式来说,是一种颠覆。我觉得,有没有“搜索思维”,代表着一个人是不是真的适应了互联网。

  书中提到的泰勒主义,是现代经济里一个重要知识点。泰勒的生平和泰勒主义的由来,这里就不累述了。简单地说,泰勒主义是现代工业社会组织管理的基础。在工业文明之前的农耕文明,根本不存在什么八小时工作制,也没有工厂、公司这样的组织形式,甚至连现代的学校教育体系都不存在。所以,我们这群对朝九晚五深恶痛绝的屌丝们,终于找到了让我们痛苦的罪魁祸首,也对改变现状看到了一点点曙光。也许有一天,互联网真的能让人类不再像机器一样工作,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情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

  全书共15章。每章篇幅都不长,文字也相当通俗易懂,几乎没有专业技术词汇,算得上是非小说类里最容易读的书之一了。下面是各个章节的大意。

  第一部分,全面认识自己。共四章。

  第一章,鸡尾酒会与麦片:探索我们的大脑。鸡尾酒是由许多种酒拼成的,一般人很难分辨里面到底拼了多少种。这跟大脑存储信息一样,大脑中暂存的内容往往比实际意识到的要多很多。大脑存储和处理信息有一些特点:短期记忆(几秒到几分钟)只能记住5-9件事;非常不擅长多任务处理,也就是不能一心二用;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存储方式是不同的,这中间要进行“编码”,一种好的编码方式是把要记住的东西编成一段故事;做决策会对大脑造成很大负担。

  开篇一章,作者从认知学角度,从大脑的运行方式出发,探讨了人应该如何提高处理信息的效率。信息处理效率提高了,人的工作效率就会提高,组织的很多管理问题也会得到解决。从大脑存储和处理信息的几种缺陷来看,提高信息处理效率的原则在于:主动忘记不重要的事情,学会编故事,用科学的方法做决策。

  第二章,我是上班一族:让朝九晚五的工作和生活不再混乱。近代的经济发展源于工业化革命,但工业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8小时工作制、学校教育制度等,都是泰勒主义的产物,它让所有人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一致。但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的差异化越来越大,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已经不是最好的了。工业化的一个结果是城市化,这又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们每天花在通勤上的时间过长。另外,互联网让知识传播无比便捷,那些拥有某类固定知识的人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力量和地位了。

  这一章,作者试图从社会角度,探讨旧的信息处理方式的弊端。三类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都相当深刻,影响巨大。为了改善这些情况,作者建议人们尽量减小工作压力,避免因为压力和时间紧张带来的低效率,节省下不必要的通勤时间,同时要学会分享知识,开放心态。

  第三章,赛车、篮球、短裤及歌剧:认识自己的短处,突破制约。制约分两种,真性制约和假性制约。所谓真性制约,就是因为先天条件的限制,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假性制约相反,是可以靠自身努力突破限制的。比如作者说自己个子很高,当不了赛车手,因为赛车空间有限,座椅就那么大,所以身高对他当赛车手就是真性制约;他的个子适合打篮球,也许别人的身高是他们打篮球的制约,但对他不是,所以每个人的真性制约都会不同;可是他又不喜欢穿短裤(奇怪的性格),性格也会成为一种制约。另外,作者遇到过一位很有歌唱天赋的女士,因为年轻时老师的一句话,否定了自己的歌剧梦想,说明有些人误把别人的意见当成了自己的真性制约,这就是一种假性制约。

  这一章其实是说,我们要分清楚,哪些是我们能改变的,哪些是我们不能改变的。这和“愿上帝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辨别这两者的区别”说的应该是同一个意思。

  第四章,登山还是在家健身:目标清晰,才能井然有序。目标明确,是做成一件事的首要条件。有了目标,就轻松上阵吧。

  本章还对做决策给出了几点建议:找个信得过的人,听听他的意见;仔细分析各种后果;做好调研;给每种选择产生的后果打分,按照优劣排序;打分和排序每天做一轮,几天以后再做出最后决定。

  第二部分,全球的Google工作生活方式,和无序说再见吧。共七章。

  第五章,超越泰勒主义 —— 为什么说搜索很重要。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是先分类再查找。分类的方法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查找的效率。最典型是代表是档案局和图书馆的管理。档案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有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我们可以用搜索来处理信息。再也不需要给信息归档,只要标上几个关键词作为索引,就可以扔在一个“大仓库”里不再管它,想要的时候就搜索,这样可以省去很多分类的时间。

  搜索是一项颠覆性技术,它不仅让我们能在网上找到想要的信息,还是处理自己文档的一种工具。就好像我们只要把文件随手扔在桌子上,根本不需要花时间分门别类一样,存在电脑中的文件也根本不需要整理的那么整齐,一秒钟就能找到想要的文件。信息管理的关键,从科学分类变成了建立索引的技巧。关于怎么建立索引,书后面会讲。

  第六章,是法国巴黎,还是拉斯维加斯的巴黎? —— 如何玩转搜索。这一章介绍了谷歌搜索的原理,以及与其他搜索引擎不同的地方。简单的说,关键技术一个是“爬虫”,一个是“PageRank”。爬虫负责从互联网上找信息,它能把所有的网页都搜一遍,然后保存下来。PageRank翻译过来是网页排序的意思,就是按照一定的优先级,把爬虫找到的信息排出一个顺序。爬虫是所有搜索引擎的基本技术,差别在于怎么显示查找到信息的优先级。试想,当我们用搜索引擎查一个词的时候,自然会先看排在前面的那几条搜索结果。那么作为搜索引擎,怎么决定哪条信息在前面,哪条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谷歌的先进之处,就在于这个PageRank,它模拟了人认识事物是用到的一个“信誉度”的原理。人更容易相信有信誉和有权威的事物,而有信誉和有权威的体现在于其他人也都相信它。于是谷歌就分析每条信息被其他信息关联和引用的次数,引用的越多说明人们越相信它,信誉度也就越高。

  第七章,彩色笔和过滤器: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养成信息过滤的好习惯。作者梅里尔从小有阅读障碍症,为了帮助自己阅读和学习,他发明了一套做笔记的方法。首先确定阅读和学习的目标;其次是看书的时候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出不同的内容,平时收集的资料也用类似的颜色方法分类,;然后把最重要的少量信息编个故事记在脑子里,关键点是形成一个背景;再是每周回顾做的笔记和记录;最后是要养成这样的习惯。

  重点讲一下他的颜色分类法。看书的时候,黄色划出术语和概念,目标是记住;粉红色划出公式和推导过程,目标是理解和帮助记忆;蓝色划出不懂的,目标是更认真地重新阅读;绿色划出结题过程,目标是与自己的解法做对比。记录自己的信息时,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分类。先把平时遇到的信息、想到的东西记在笔记软件里,比如印象笔记,再给各条信息标上不同颜色的标签。不重要的不标,工作最后很累的时候做;不太重要的标黄色;比较重要的标绿色,最重要的,要花大量时间的标粉红色。

  第八章,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哪个更好。纸质和电子文档各有各的优点。电子的便于查找,纸质的保存更安全。书中有大量篇幅讲电子文档的保存方式,这一章则重点讲纸质的利用方式。纸质主要用来给一些临时信息写一张便条,给一筹莫展的事情找灵感,为金融税务及法律事务存文件。保存金融税务和法律文件时,可以用电子的辅助一下,扫描一份PDF,还可以写一条纸质文件放在哪里的电子信息。

  重点讲一下“给一筹莫展的事物找灵感”这一条。我在著名咨询管理专家刘润的专栏里也看到过,纸质的物理属性可以帮助人思考。刘润会把一些概念、要点写在纸上,贴到一块大白板上,移动它们的位置,形成它们的逻辑关系。这在整理阅读笔记,或者思考问题做决策的时候,会有所帮助。

  第九章,用活电子邮箱:把它变成可搜索的历史档案库。谷歌的邮件软件Gmail功能很多,而且免费,容量大。它可以用作个人的资料库,有星号和标签功能,有子邮箱功能以过滤不同类型邮件。最有趣的是它能给所有邮件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排序,看起来像一段对话,方便用户做决定。作者还介绍了一种保存密码提示的方法。

  谷歌的邮件软件Gmail非常强大,应该是目前最好的邮件工具,可惜国内被和谐了。

  第十章,为什么应该在网上保存日程表。日程表的作用是提醒自己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使用日程表有两个阶段的升级。第一阶段是从纸质到手机日程表,第二阶段是从单机到联网。大多数人已经完成第一阶段,但是对第二阶段比较陌生。联网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日程表共享给别人,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日程安排,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沟通和合作效率。比如安排一次聚会,就要知道某个时间谁谁有空。或者你的老公是个大忙人,如果你想和他一起看场电影,如果没有共享日程表,问几次都没空就会很伤感情。这种时候,共享日程表就会很有用。所以,共享日程便是超级繁忙的商务人士才用得到的功能。

  第十一章,如何轻松管理文档及网上内容。谷歌文档是谷歌专门开发的一种文档工具,除了类似word的功能以外,最大的特点是允许很多人同时修改一个文档,在开会时可以用来做实时沟通工具,非常厉害。另外,谷歌浏览器可以离线保存网页,而谷歌阅读器作为RSS阅读器,可以自动推送设置好的网络信息。

  第三部分,克服大大小小的挑战。共四章。

  第十二章,避免大脑压力,集中精力工作。大脑在切换工作任务时,会消耗大量能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换来换去,人会感到非常累。因此,平时工作的时候就要避免各种被打扰、打断,减少任务切换。比如,关闭邮件和手机信息提醒,在一段时间的工作后的休息时间再去看。或者挂出“请勿打扰”的牌子,带上防噪耳机,背对走廊,专心工作。还可以在安排日程的时候注意减少任务切换,减少不必要的会议,专门在共享日程表留出一段独处时间等等。

  第十三章,在海滩上收邮件:怎么把工作和生活完美融合。把工作和生活完美融合,而不是在两者间求平衡。策略一,不限定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穿插,适合公司高管和自由职业者。策略二,休息时,尤其是与家人在一起时,不要工作。策略二听起来和“融合”有些矛盾,我觉得也许作是在强调一种生活态度。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就不应该本末倒置,让工作占据更重要的与家人相处的时间。

  第十四章,如何处理意外事件。重点在于信息共享,把重要的信息共享给亲友、同事,就可以在紧急时刻迅速通知别人,或者获取想要的信息。方法是在发邮件给别人,在手机里建一个号码组发短信(当然还可以建微信群、QQ群之类的)。

  第十五章,真的可以如此有效。对全书做了总结。作者在书中提到了21条有序组织的原则,末尾再次罗列出来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七):举一反三:信息素养培养【早期读书记录】

  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接收--消化-学以致用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比如,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开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已升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

  答案是:洗好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候,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Google工作整理术》 从本能的“人”第一部分认识自己的“无序”开始;接着告诉我解决方法——第二部分Google工作生活方式和无序说再见;最后再说如何克服生活中的挑战,步步推进娓娓道来很多方法很不错。

  最初看这本书有两个理由:一:最近在看自我管理类的书籍,在一本也在书单里面;二:谷歌是一家我喜欢个公司。不过拿起书籍之后我就发现我放不下了。

  第一部分:认识本身的不完美。

  “鸡尾酒会效应”:我们的听力会有意识的选择,如在喧闹的KTV,大家都在唱歌,不过要是有人小声的喊我们的名字我也快能会听到。

  “7±2记忆法则”:我们想一次记住很多东西,不过更多的是事与愿违,《金字塔原理》中也有一些文字是对这个法则进行描述。对应滴找规律联系记忆法可能算是解决的办法。

  朝九晚五的工作规则来源:为了工作效率最大化,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规则还能用麽?怎么样的工作方式,工作效率高呢?

  孩子的学习机制等:寒暑假是为了什么?方便孩纸回家做农活?这样的假期在目前来说合理吗?目前孩纸的暑假寒假应该怎么安排?

  看这一部分是我被这本书吸引住的主要原因,自身的不完美,及其制度的不完善性。我觉得作者是在思考的,用心的思考。

  第二部分:全球的Google工作生活方式,和无序说再见。

  “信息素养”是这部分章节给我传递的信息。读屏时代信息接受方式多元化,信息过载,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呢?关于有用的部分,哪些是重要的?怎么把消息变成自己的呢?

  1、举个例子看到书评你觉得《Google工作整理术》是一本不错的书,在花钱购买书籍之前,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更多的了解这边书?贴吧?论坛?其实书籍“搜索的小窍门”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你甚至免费就能看了这本书。而且数介绍的方法在国内的收索引擎:百度 360 上基本也能用。其实很多书籍我们用心搜下TXT或者PGF格式的文件在网络上都是能找到的,自己免费看看完全能满足(不能非法传播这些书籍啊)。

  2、做信息的减法。人的脑袋不是硬盘是cpu,要想什么信息都记住是不可能的,生活中要对不必要的信息就行清理。这样我们的CPU在运作的时候才能不卡壳。

  3、合理的用工具。作者墙上的贴纸,亦或是云笔记,再者就是给自己发邮件,都是很不错的办法,平时我们在生活中只要能用好一两个就很不错。

  第三部分.克服大大小小的挑战

  个人体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在生活中我们能做到以下两点吗?1、把生活和工作完全分开开;2、在工作上的时候,把一件工作和另外一件工作完全分开吗?

  其实我们是做不到的。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而不是力图在二者之间求平衡。想泡壶茶喝?不是说哪一件事情先做 ,哪一件事情在后面做,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统筹”。具体这本书的最后部分,介绍了21条关于有序组织的原理,可以找了看看。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八):秩序是把双刃剑

  在年底忙着找工作,刷招聘网站的间隙,读了这本书。

  中途被打断几次,在这个微时代,拥有清静读一本书不被微信打扰的时间简直是奢侈。

  作者谷歌首席信息官的身份挺唬人。这也是本确确实实围绕着如何整理信息,如何更好的利用谷歌整理个人工作的书。

  他说,我们做决定经常是建立在害怕失去什么的基础上,而不是考虑希望得到什么。不禁一惊,想想自己,倒还真是。

  作者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且个人化的办法,比如:

  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大脑的压力更小化,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把生活组织的有条不紊。

  让信息尽可能的离开大脑。

  多重任务通常会让你降低效率。

  利用故事去记忆。

  知识不是力量,共享知识才是力量。

  不要给信息归档,用的时候搜索就行了。

  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而不是力图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

  见仁见智,比如有强迫症的我绝不能允许不给文档信息归档。但必须承认,秩序有很多种,无论是那种,只要契合自己的,就能带来效率的蜕变。

  然而,秩序有时候也是双刃剑,比如作者探讨的,流水线的产生,朝九晚五工作时间的形成,寒暑假模式。这都是固有的秩序带来的思维惯性,我们长期遵守它,很少人质疑它是不是适合时代的发展,是不是适合每个人的天性。

  作者只是围绕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经历,提供了一种可能。至于是否有普遍价值,这需要每个人的鉴别。尤其,在如今的云时代,云盘,云笔记,作者还在围绕着邮箱信息的整理,明显的滞后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作为音乐迷,每一章都放上了自己喜欢的歌曲的歌词,找来听听,倒是不错呢。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九):【蜡翼·笔记】对自己要坦诚,但是千万不要自我评判

  6p 为了实现大脑压力最小化,要把生活组织得有条不紊。为此,要让信息尽快地离开大脑。

  15p 利用故事去记忆。

  50p 对自己要坦诚,但是千万不要自我评判。

  55p 要懂得什么时候忽略制约。

  83p 不要给信息归档,用的时候去搜索就行了。

  141p 在任何时候,都要尽可能地利用生活中处理信息的目标来引导存储信息的方式—是以纸质形式存储,还是以数字形式存储。

  142p 在纸上可以注意到屏幕上无法捕捉到的内容。

  160p 在数字信息中加上相应的关键词,以便日后容易找到。

  220p 工作生活并非泾渭分明,融为一体要比“两不误”的划分界限式的平衡要来得更为现实。

  232p 要接受这样的事实:在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你会犯错误。这种错误会比一般情况下会犯的还要严重。因此,应该尽可能地绕开这种制约,尤其应该借由来自朋友、同事和你信任的任何人的帮助,达到这个目的。

  233p 多跟那些不同于自己的朋友沟通交流,这在艰难时期更加重要。在你不够坚强的时候,你需要他们足够坚强;在你思路不清时,需要他们头脑来清醒。这就是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

  239p 及时加注解,有助于以后了解背景信息。

  《Google工作整理术》读后感(十):过滤好信息的实用办法

  请注意这本书的写作年代是2010年甚至更早,那个时候,书中的观点绝对是你无法想象的。

  人脑的短期记忆非常有限,超过9条就无法存储了;另外我们的大脑实在无法胜任多重任务。因此,把不需要记忆的东西都“存储”起来,这样可以解放我们的大脑,并且减小大脑的压力,这是作者的核心观点。

  围绕着如何存储信息并且之后如何快捷准确的找到它们,作者利用了书中70%的内容进行了叙述。这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利用好的工具”和“使用好的技巧”。其中的工具就是google提供的若干服务,比如搜索,gmail,日历,google文档,google reader等等(google reader目前已经关闭了);好的技巧是:“尽量把纸质文档转换数字文档存储起来”“, “利用gmail作为信息存储的统一地点,在需要的时候搜索即可”,“利用标签标记邮件,书签等,方便日后快捷寻找”等等。(当然,这里面作者也提到了和施密特在《谷歌是如何运营的》提到的统一技巧——给自己发邮件)

  顺便提一下,该书的封皮有四种颜色竖线,其实是作者一个很实用的”四色过滤法“——利用四种颜色的彩笔,来过滤一本书中的信息,这是作者信息过滤的”诀窍“。其核心就是:”分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除此之外的所有信息一律置之不理“!作者患有诵读苦难症(无法顺利阅读资料),但是利用这个办法在大学期间取得了优异成绩。

  我现在已经开始进行了很多作者提到的技巧:比如别删除邮件,而改为存储后搜索;开始给firefox的书签加上标签关键字(便于日后搜索);把很多资料变为电子版然后存储起来(比如用手机给一段文字照相,然后把找票存到邮箱或豆瓣相册中);利用outlook exchange的日历统一管理公司和私人日程,并利用iPhone和电脑同步(这是我自己研发的,因为作者推崇的google日历目前无法使用);试着用”四色过滤法“学习新的书本知识。

  注:顺便提一下,我最近在app store花了165元买了Anki,也是因为受到该书的启发,决定把自己学习英语和德语的单词通过Anki保留起来,并且在不同客户端同步。

  总之,在该书中,我受益很大,并对我实际生活和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严重推荐该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