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读后感10篇

2022-03-21 15:40: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读后感10篇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是一本由[英] 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 (Eliza Marian Bu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5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读后感(一):《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笔记

  因豆瓣笔记功能每篇只允许摘录一条内容,不便整理,因此发在书评栏目,但并非书评。

  以下内容均为书摘,页码均为中文本页码。

  115:歌德是现代诗人当中唯一一个可以同这三个创造者(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齐平的人;不过,他的作品中的总体经验确实极端异质的,全然缺乏内在的和谐感。歌德创造的不是一个世界,而是多个彼此矛盾的开端,并且是前后相继的开端,这些开端都是在他为阐释生活而展开的连续实验中创造出来的。这些成就虽然也极尽荣耀的光环,却是各自孤立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并无有机关联。

  119:生命和世界之间的本质和谐完满地渗透在荷马、但丁以及莎士比亚的作品当中。在荷马诗篇当中,生命和世界差不多就是一回事;生命之于荷马,就是世界,生命本身就是美的,就是值得向往的。但丁则在生命和世界之间创造了一种形而上的综合,由此创造出重改的交响曲,其中,基督教主旋律化解并消融了那难以计数且四处冲撞的杂音。莎士比亚看到也接受了一个悲剧性的世界,对于这样一个悲剧世界,莎士比亚以狂暴之势予以确认,并依据自己的心绪以激情之势予以呈现。……无论是荷马的英雄观念,还是但丁的禁欲观念,亦或是莎士比亚的悲剧观念,他们身处其中并予以呈现的那个世界都是宇宙和生命的回响。但歌德不曾听闻有此等和谐的存在。相反,他一开始就明确听到并且也意识到这个世界的深刻分歧和混乱。

  120-121:葛兹、普罗米修斯、维特以及浮士德,本质上都是现代英雄,之所以说他们使现代英雄,是因为他们承受的是一种新的悲剧命运,他们所表征的与其说是伟大人物同世界的冲突,倒不如说是生活本身的痛楚,因为生活已然被囚禁在一种根本就不再适合生活的介质当中。

  170:甚至在离开魏玛前往意大利之前,歌德就已经对德语深恶痛绝,认为同意大利语相比,德语就是蛮族语言,而且他还认为,自己之所以一直无法成为诗人,全赖这门母语。

  307:(荷尔德林的《恩培多克勒》)可以说,这是文学史上最为伟大的精神悲剧之一。就其思想之崇高和悲剧观念之深沉而言,恐怕只有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堪与之媲美。《浮士德》第二部与之并置,亦显苍白。和埃斯库罗斯一样,荷尔德林也是要借助这份悲剧来揭示先知(或者半身)同诸神的关系;跟个的一样,荷尔德林也欲求以绝对者为映衬,创作一份人类精神的悲剧。……实际上,恩培多克勒的悲剧就是荷尔德林本人的悲剧,只不是在恢弘层面上伸张开来而已;那是精神的幻灭。在那样的时刻,一切梦想和幻象都已抛弃了他。那也是最终的启示,令他真正意识到,他在灵感时刻见证道的那种伟大,并非以此世为根源。……恩培多克勒之寂寞的背后,潜抑着荷尔德林的个体经验……这实际上是一部宗教悲剧,所呈现的乃是这个半神的苦难和净化历程,并由此确立起极为强烈的戏剧效果。

  337:事情的真相在于:海涅并非自己作品的唯一作者;他还有一个合作者,这个合作者既是无情的奴隶主,也是海涅的仇敌,同时也是海涅的不幸伙伴。这个合作者就是海涅处身其中的时代精神,海涅自己称之为“观念”。……海涅的作品集所呈现的就是诗与生活之冲突的现代版本,这个版本是非常伟大的,不过,基本上也是模糊难辨、令人费解的。

  375-376:海涅的诉求是既要对时代和人群发挥强劲的影响力,同时又完全超脱于人群和时代,绝不受人群和时代的熏染。此等目标乃是诸神的特权,对于凡人而言,是没有可能性的。……他的秉性要素当中,即便有八分之一可归于神性,那也至少有八分之七是沦落人性歧途的。

  415-416:不过,施里曼自学了十八门语言,把希腊语放在了最后,这是因为他“担心这门有着强大魔力的美妙语言,会吸去我太多的精力,并因此威胁到我的经济状况”。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读后感(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读后感(三):古希腊是如何对德意志施以暴政的

  【已刊于2018年4阅 17日《澎湃 上海书评》: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77773】

  一、关于问题

  第二,回到《暴政》一书自身,这本看似“人畜无害”的文学理论书籍,究竟有何种力量,能令帝国在其甫一出版就下令禁毁?

  第三,《暴政》出版至今已八十多年,单纯从文学理论或是美学角度看,此书虽仍不乏灼见,但谈不上重大学术价值,遑论前沿性了,那么现在将其翻译至华土,其意义何在?

  二、关于暴政

  这是全书的主题,也是读者把握全书的题眼。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巴特勒对德意志民族性的认识,而在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德意志民族具有“形而上学的冲动”,是“观念的奴仆”(P5,概要)。但是,巴特勒随后却指出了德国人对美的追求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那就是根深蒂固的希腊因素。换言之,德国人是把“希腊的思想、标准、文学形式、意象、视野和梦想”(p8,概要)作为绝对真理来摹仿,心甘情愿地向其臣服,这不仅意味着臣服美,还意味着臣服真;不仅意味着能够拥有日常审美的全部,还意味着获得人类最高级的理想追求。这就是“暴政”一语的基本内涵。

  但巴特勒却不无讥讽的指出,首先,温克尔曼看到的拉奥孔群雕是石膏浇铸的仿制品,梵蒂冈的原件并不那么单纯和静穆,而是“每一部分都展现出动感”(p63,第二章)。也就是说,温克尔曼心中先有了一个想当然的希腊精神,只是通过拉奥孔来说,所以是仿制品还是原件也就不重要了。其次,对希腊顶礼膜拜,以精神希腊人自居的温克尔曼,却在希腊敞开大门欢迎他且川资充盈的情况下,不敢踏上希腊的土地,就好像害怕自己吹出的肥皂泡会破掉一样。再次,今天的我们早已知晓,古希腊的雕塑原本都是彩绘的,色彩鲜艳并不单纯,形态也并不总是静穆。当然,这些对温克尔曼来说并无意义,因为德意志所崇拜的希腊精神并不在希腊,而是在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里。

拉奥孔群雕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这则寓言虽是讽刺,但叶公对“似龙而非龙”的追求却是严肃的,叶公所希冀的就是“写龙”而非真龙,同样,作为观念的拉奥孔也比梵蒂冈的原件更重要。

  三、关于对暴政的反叛

  从单纯静穆的古希腊到酒神超人的古希腊,个中的关键环节是尼采。但在巴特勒看来,从反抗温克尔曼的古希腊的角度看,海涅要比尼采更重要:“我最终给出的结论是,真正给温克尔曼的希腊理想以致命一击的人并非尼采,而是海涅。”(p10,概要)。

海涅

  这种反抗在尼采手中更加入木三分,尼采极其厌恶的指责有些德国人将历史只能作为一种虚伪的知识所崇拜,完全没有将生活与历史统一起来,从而将历史拉低到自己的层次上。而且,这些历史根本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古希腊。尼采使用了另一个词“宦臣”(P41,《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与“暴政”可谓相辅相成。

  四、致敬雅典娜

  正如海涅谈论文艺的《论浪漫派》被普鲁士政府查禁,巴特勒的《暴政》也被纳粹政府禁止翻译,毕竟在《结论》里,她明目张胆的宣称:“德意志的民族英雄皆幻化为超人,其中许多人都赋有魔性并处在恶灵的掌控当中,成为阿道夫希特勒的先知和先驱。”(p462,结论)。

  更何况,巴特勒着力刻画和赞美的悲剧角色海涅,既是对温克尔曼的反叛者、拆台者,又是一名犹太人。在此时纳粹德国眼里,高贵的单纯是种族净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海涅既不高贵,更不单纯。

  “你们在那些摆着琼浆玉液、珍馐美味的席前尽情欢宴的裸体的神仙和仙女中间,会看到一个女神,这个女神尽管处身于那样一种欢乐和安逸的气氛中,却始终身披铠甲,头戴战盔,手里拿着矛枪。那就是智慧的女神。”(p341,《海涅选集》)

  面对,唯有身兼智慧与战争的女神雅典娜才能自救,这便是巴特勒将《暴政》题献给雅典娜的原因。

  五、在中国

  不管怎么说,纳粹德国毕竟已经远去了,在今天将这本书翻译至中国,是否同样有一些微言大义呢?

  不妨先听海涅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英国发明家制造了世界上最精妙的机器人,但却无法给它一个灵魂。机器人日日折磨着发明家,希望得到一个灵魂,不堪折磨的发明家逃走了。可无论他逃到哪里,机器人始终跟着他,向他索求灵魂。海涅说:

  “如果我们创造的肉体向我们要求灵魂,这是可怕的。然而如果我们创造了一个灵魂,而它竟向我们要求肉体,并以这种要求折磨我们的话,那就更为令人生厌、令人恐怖和令人战栗了。我们想出来的思想就是这样一个灵魂,一直到我们给他一个肉体,一直到我们把它促成感性的现象为止,它是不会让我们安静的。”(p291,《海涅选集》)

  这则有趣的故事展现了英国人和德国人的不同,前者太过“唯物主义”,后者太过“唯心主义”。或者说,是经验优先还是观念优先?

  其中有些话听起来很耳熟。2000年以来,中国的思想界也出现了类似的思潮,在思想上,以施特劳斯对古希腊经典的注疏著作的引介为开端,渐及施特劳斯的朋友弟子著作的翻译,又间接推动了如大陆新儒家的进一步活跃;在学术上,以施特劳斯解经风格为典型的西方古典学(而非以往以语言学、文献学为典型的西方古典学术)成为显学,间接推动了中国古典学术在今文经学、经学史方面的日渐繁荣;在现实中,上述思潮一定程度上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关切和干涉。

  所以,《暴政》在此时此刻被翻译成中文,可以视为上述英国经验主义思潮在中国的进取。一个英国人就古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进行了“起诉”,《暴政》就是“起诉书”,其中译本也就可以看作是中国的经验主义者,就古希腊对中国的暴政进行了“起诉”——当然还远达不到审判的高度和水准。

  当然,我无意对上述两个思潮进行学案式的人物梳理,更无资格进行观点上的褒贬或是分出品位上的高低。事实上,上述两类书籍我皆常备案头,我唯一发愁的是何时能读完。《暴政》一书就耗时良久,但不是因为其文字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其散文式的语言和旁征博引的风格,与现在常见的术语规范的论文和专著完全不同,毕竟这是一部1930年代写成的书啊。

  文|轻禅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读后感(五):与其说是暴政,不如说是革命

  文/柴刀下山

  “潘多拉:噢,父亲,让我们死去吧!

  普罗米修斯:还没到时候。”

  暴政之下,必是毁灭。

  然而,这是错误的。

  要读懂这本书,就必须先要了解温克尔曼、莱辛、歌德、席勒、荷尔德林等人生活的年代——那是世界的18世纪。

  18世纪,清帝国、法兰西帝国、俄罗斯帝国等王权国家正处于最后一个全盛时期,而欧洲已进入剧烈的变革时代。

  既是变革,那必须要知道18世纪初期的欧洲发生了什么?

  众所周知,那就是欧洲启蒙运动。

  欧洲近代史有三场思想解放运动。第一场,是古希腊的智者运动,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理性、否定绝对权威。所以古希腊的英雄都是半人半神,具有人神共性的典型特征。第二场,是以意大利为发源地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的根源,主要来自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反对封建神学、反对禁欲主张,否定君权神授,提出了自由和平等的口号。第三场,便是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国大革命,便是这次运动最直接的成果。

  但在文化领域发出最强音的是德国。文化领域的莱辛、赫尔德、歌德、席勒等人将德国启蒙运动推到了高潮,最终通过狂飚突进运动将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融合到了一起,产生了真正的浪漫主义。另外一个结果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那就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因为正是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普鲁士军国主义相结合,最终引发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晓了以上背景,我们才能看懂这本书。

  是温克尔曼,那个考古到疯狂的、一直挣扎在神与人之间的、永远戴着虚假面具的可怜的同性恋天才,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特质带到了德国。

  还有席勒、海涅以及同时代的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等人,都共同经历了那个剧烈的变革时代。

  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体验到了自中世纪以后便几乎无人可以体验到的理性和自然。

  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共同开创了新的时代。

  但他们也是痛苦和不幸的——他们的痛苦只有同他们一样伟大的人能懂,而我们,只能从他们癫狂的言行中略窥一二。

  “潘多拉:噢,父亲,让我们死去吧!

  普罗米修斯:还没到时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