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宋家客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宋家客厅》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22 03:3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宋家客厅》经典读后感10篇

  《宋家客厅》是一本由宋以朗 / 陈晓勤著作,花城出版社/ 铁葫芦图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家客厅》读后感(一):书笺里看文人大家

  书笺里看文人大家

  ——读宋以朗的《宋家客厅》随笔

  宋淇(1919—1996),笔名林以亮等,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批评、红学研究、翻译、电影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宋家客厅》是宋以朗围绕其父宋淇的一部传记。在《宋家客厅》里,宋以郎不仅还原了父亲宋淇的一生,还披露了那一代文化人的相知相惜。

  其中,在这部“以宋淇夫妇为中心,上溯宋春舫,面旁钱锺书、傅雷、吴兴东、张爱玲四位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饱学之士”(陈子善语)的家族书中,不仅破解了不少疑团和误解,还构建了一部“细节文化史”。譬如,宋以朗用大量一手材料,分析现在所热论的张爱玲中后期创作的诸多问题,像“关于《秧歌》与《赤地之恋》的评价”、张爱玲“编剧生涯及《红楼梦》剧本风波”,以及“为什么《色·戒》的王佳芝不可能是郑苹如”等。

  友情相知,无声胜有声。一笺墨韵铺满才人们的深深脚印,《宋家客厅》荡漾大家的笑靥。张爱玲与宋琪夫妇之间的联系主要靠通信维持,他们现存的通信共计600多封,第一封信写于1955年7月25日,由张爱玲所寄,最后一封则是1995年8月9日,发信者是邝文美,此时离张爱玲去世已不足一月。在信里,他们无所不谈,从生活到创作,从现实到梦境,此情此景,宛如他们当年在宋家客厅里的促膝长谈。

  1980年代初以后,双方都进入老年,为病痛所苦,通信内容又转为对病情和病史的交流与探讨,从这些平淡而温情的闲言碎语里,可以读出他们之间的牵挂与关切。“凡此种种,再次证实了作者所诚恳表示的:‘我身为宋淇的儿子,也是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掌握了这么多第一手文献,有责任向公众交代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让文学史家能够根据更准确的资料,对张爱玲和宋淇做出公允的评价。’”一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善所言.

  宋以朗所撰写的《宋家客厅》,既充满感情,又不失客观公允。因而,不仅仅是张爱玲研究,钱钟书研究、傅雷研究、吴兴华研究,宋春舫、宋淇父子研究更不必说,乃至40年代上海文学史以及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都将会从这部引人入胜的《宋家客厅》中获益。一卷在手,看文人大家谈笑风生,骚客墨人惜别惜聚,品文学、友情、人生之无限风情。

  刊载于3月21 日《文汇读书周报》第六版新阅读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6-03/21/content_397294.html

  -------------------------------------------------------------------------------------------------------------------------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宋家客厅》读后感(二):马家辉:推理小说一样的传记(开卷八分钟)

  今天讲的这个书也是我朋友的书,好像我讲每一本书都是我朋友的书,我先说我不是特别因为他们是我朋友我才讲他们的书,而是因为我交友太广了,所以几乎出书的都是我的朋友,当然有些仇人的书我就不讲了,要么就忍不住骂他们不好了,所以基本上介绍的书都刚好是我朋友。

  这个是我很敬重的一个朋友,宋以朗先生的书。宋以朗是谁呢?宋以朗本身是个博士,他在美国读书,读的是统计学,后来他做很专业的统计工作,电脑市场调查等什么工作都做过。

  然后透露一个小小的秘密,据说他在美国还曾经打工,给FBI当翻译。为什么呢?FBI要去要抓人、查案,有些是华人。那比方说唐人街的黑社会龙头、毒贩、小偷,有时候需要找人翻译,问他问口供,所以找到他打工来当翻译。所以宋以朗告诉过我一些故事,谈他怎么样的看到那些黑社会的江湖人物,在美国的华人黑帮老大的故事,蛮有趣的,我倒是鼓励宋以朗写出来。

  宋以朗那个故事还没写,他先写了他父亲跟他祖父的故事,就是这本书《宋家客厅》,宋淇就是他的父亲,那宋淇的父亲就是宋以朗的祖父叫宋春舫。为什么这个副标题说“从宋春舫到张爱玲”呢?我们都知道张爱玲就是跟他的太太、他们都是张爱玲很好的朋友。

  张爱玲基本上后来到三四十岁之后,几乎可以说唯一的朋友,就是宋淇夫妻俩--宋淇跟邝文美。张爱玲然后很多心里的话都是跟他们讲的,而她的写作的想法甚至初稿等等,都是让他们夫妻给意见的。

  后来宋淇先生跟宋太太去世,然后张爱玲本身先去世的时候就立下遗嘱,就说手稿财物什么全部交给宋淇夫妇来继承来处理,后来宋先生夫妇去世了。现在在宋以朗的手里面来处理,把他一个一个作品来出版、重刊。

  所以这本书就是宋以朗写他祖父写父亲宋淇。他自己现在回家,回到香港来处理张爱玲,等于这本书是三代父子的故事。

  从他们三代父子的故事其实也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中国的才子,怎么样走过这一百年?在那么动乱、那么变化不定的时代里面,找寻空间来把自己才华发挥出来。结果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界,当然也有挫败的地方。

  宋以朗的祖父宋春舫本身是富二代,很有钱的,然后懂了七国语言,从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英文当然都懂,留学法国,然后不断买书他研究戏剧的。后来回到中国在北大,在很多地方都教书,可是很不幸,因为肺不好,那个年代好多人都患了肺病,他宋春舫也是,好像三四十岁就去世了,可是在他把很多他在法国买到收集到的所有版本的戏剧剧本,法国、欧洲的作家剧作家的书,都带回来。然后就启蒙了中国的戏剧文化、戏剧研究跟创作。那后来先生去世以前就把书捐给了一个中国大陆的图书馆,后来不晓得为什么,那一批书流散到外面了,北大附近北京都买得到,很奇怪,散了,很可惜。

  后来到第二代就是宋春舫的儿子宋淇,本身也是非常好才华的,文化、文学都懂。后来因为家人来了香港,在40年代来了香港。为了生活投资,银行倒闭钱都没了,但要养妻活儿,结果就去从事电影工作,也做的非常成功非常出色,编剧也翻译,夫妻都是很好的翻译大师。

  里面也谈到他,因为在香港,可是还跟很多才子朋友通信,钱钟书还有吴兴华还有傅雷,他们之间交往书信交往的故事,我们透过这些小故事,像钱钟书每一封信写中文写英文,拉丁文法文什么都来了。还有宋淇先生的好朋友吴兴华也是,对所有的诗,他们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吴兴华先生就说碰到谁,你背一句是经典的诗出来,我马上能够接上去,上文下理整个背景讲出来,我讲不出来我就会罚。多么有信心,因为他本领大才华大。

  后来到宋淇与太太去世,宋以朗从美国回来,来处理张爱玲的文学遗产,里面很好玩。我跟宋以朗说你是好像私房菜,为什么呢?因为宋以朗除了处理张爱玲的作品出版以外,还研究自己研究去考据,张爱玲怎么写作,为什么写这一篇,哪里有错误,还有别人说张爱玲比方说去世的时候情况怎么样,很多都是错的。

  宋以朗找出种种的材料来证明别人错,那材料哪里来的,就是他父亲妈妈跟张爱玲的通信,他想到某一个问号某一个疑问,在家里宋以朗马上跑进书房,翻出父亲的信,什么照片,来考据张爱玲的生平,还有考据张爱玲创作的时候的心态。

  所以我觉得这种研究方法不是别人能够做到的,所以我跟宋以朗说你是私房菜一样,加上宋以朗本身是研究科学的,电脑的,统计学的,头脑非常精密。所以整个书好像看一个推理小说一样,看的津津入味,非常精彩的书《宋家客厅》。

  《宋家客厅》读后感(三):走进《宋家客厅》

  《宋家客厅》以宋以朗之父宋淇(笔名林以亮等,文艺评论家、翻译家)为中心,上溯祖父宋春舫,旁及钱锺书、傅雷、吴兴华和张爱玲,从父子两代和宋淇文坛交游的角度,用详实的资料为六位前辈立一“外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几位大家真实的生活与创作状态,以及他们之间不为外人所知的深厚情谊和文字往还。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一卷三章,上卷 “茗香馀绪”,主要是讲祖父宋春舫的文学生涯和他对中国戏剧的贡献,宋淇的生平和贯穿其一生的重要文学活动;中卷“微言唯有故人知”,讲述了宋淇与“钱锺书”、“傅雷”、“吴兴华”的文学交往和这三位文学名家对其他文人或文学问题的观点见解;下卷“半生缘未完”,则侧重记录有关宋淇与张爱玲的结识、交往,张爱玲的作品,以及作品的出版史。纵观全书,资料详尽、考据精心,内容安排得当,语言平实自然,大量照片、手稿、书信穿插其间,读来趣味盎然、令人手不释卷。

  宋淇,作为一个在电影、红学、翻译等多个领域都颇有名气的文人,却始终没有被大众充分认识。而他,身兼文艺评论家、翻译家和张爱玲的文学经纪人、顾问等多重身份,毫无疑问对钱锺书、傅雷、吴兴华、张爱玲等著名文人创作和生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此丰富的一部家族史、文学侧史、细节文化史,不仅还原了一段段真实的历史,更是为当今的文人、学者、爱好者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研究史料。

  阅读此书,感慨良多。首先,是对宋淇的了解与敬佩。钱锺书说:“海内文章孰评定,观书月眼子能明”;张爱玲评价他是:“古今少有的奇才兼完人与多方面的Renaissance man(文艺复兴时代的博雅之士)”;夏志清坦言:“我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写下张、钱二大章,最早的灵感都来自宋淇兄”;吴兴华说:“亲爱的朋友,我常想在我一声不多的幸运事件中,我之认识你可以算是最大的。”

  宋淇与那一批文化名人相知相惜,共同谱下中国现代文学的华美篇章,但他本人却因疾病和家庭等原因,始终游走在大众视野之外。他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朗诵艺术家孙道临的好友,最常用的笔名林以亮,便是从孙道临的原名孙以亮而来。

  上海孤岛时期,他与杨绛一同搞过话剧,和夏衍、黄宗江、黄宗英都过从甚密。一九四七年与傅雷成为邻居、挚友,举家迁往香港后他把自己的房子借给傅雷一家无偿居住,因为怕连累对方,甚至断绝了与其的通信。

  作为张爱玲的朋友、顾问,他与张讨论作品创作,教其处理文坛争论,后又作为遗产继承人始终致力于其作品的出版与版权维护等工作。诸如此类事例,文中举不胜举。

  宋淇一生,写了大量短小精悍的文章,也成就过不少文人名家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自己却从未写出一部“长篇巨著”。就连晚年,想写《张爱玲传》也终因有心无力而搁浅。这是他一个人的遗憾,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损失。这样的宋淇,就如同五角星的中心,紧密得连接着现代中国文坛的几位大家,为他们的文学生涯提供着帮助与指导。

  其次,从书中所讲述的历史和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一辈文人学者在跌宕起伏的时代中对于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坚持。宋淇疾病缠身,最严重的时候需要带着引流瓶上班;一家人到香港后曾因银行跑路所有财产化为乌有而一切重新开始;张爱玲为了生活,不得不勉为其难翻译自己不喜欢的书;晚年时坐在地毯上将堆着的一叠纸盒当作写字台来做她的书写工作。这些曾经不为外人所知的琐事、细节,现在读来却令人动容。

  再次,是宋以朗作为一位文学传承者的真诚之心与反思之情。父母去世后宋以朗负责整理出版张爱玲遗作,在对家中大量书信的整理和研究过程中,他渐渐探索和勾勒出父亲和他的朋友们的往事记忆,最终出版成书,不仅为澄清很多误解提供了证据,也为张爱玲等作家作品的研究提供了切实可信的第一首资料。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诚然,当初很多东西我都是毫无头绪的,我只能努力多看些资料,寻找合理(但未必圆满)的解释。你可以说我迟钝无知,但我至少还是勤奋的。”

  “张爱玲在世时,出版商、朋友、经理人等时常干预她的意愿,甚至代她做‘不出版’的决定,以致有些作品到今天依然不见天日。我现在的责任就是把选择权归还读者,而不是给张爱玲的未刊文字做最后的审判。”

  作为一位珍贵文学财富的传承者,我们可以从作者身上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真诚、公开、公允的态度,是上一辈人治学的美德,也将成为我们这一辈人努力学习与传承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走进《宋家客厅》,走进那一段大时代中的小历史,看文人大家谈笑风生,惜别惜聚,品文学、友情、人生之无限风情。

  《宋家客厅》读后感(四):贵圈真乱

  宋淇夫妇跟张爱玲颇有渊源,作为张爱玲的脑残粉,迫不及待地弄到此书原是冲着张爱玲去的,但读后觉得最精彩的是钱钟书的部分,然后是傅雷,张爱玲的则多流于八卦。

  不过,此书好在有大量第一手材料,想必作者宋以朗也不会篡改父辈信件来博得眼球。张爱玲才华横溢,文坛奇葩,但她毕竟是个通俗小说家,免不了要适应市场沾上商业的世俗气息,所以张爱玲的部分越看越像各种八卦官司,要稿费要版权之类,脑海里只浮现出四个字:贵圈真乱。

  其实解密类的书看多了就会发现,涉及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太广,有时候并不能完全说真话,给出的信息也并不是全面的。仅凭消遣,值得一看。

  《宋家客厅》读后感(五):旧时书信茗香馀绪---读《宋家客厅--从钱钟书到张爱玲》

  借kindle unlimited服务试用之机,我阅读了宋以朗先生所著《宋家客厅---从钱钟书到张爱玲》。作者宋以朗先生出身书香世家,祖父宋春舫交游广泛、博闻强记;父亲宋淇学贯中西,在戏剧、电影、文学评论、红学研究方面都造诣颇深,更与钱钟书、张爱玲、傅雷、吴兴华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儒们有着极深的个人私交。作者的父母亲是张爱玲在遗嘱中指明的遗产继承人,作者也因此在父母去世后成为张爱玲文学遗产的实际执行经纪人。本书即是作者将其父母与钱、张、傅、吴等文化界名人的旧时来往书信加以整理以飨读者,让读者在袅袅茗香中品味上个世纪初那些文学巨匠们的情怀馀绪。

  图片发自简书App

  1.何为“宋家客厅”?

  陈子善先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资料来自360百科)在《序言》中首先对所谓的“客厅”文化做了解说,如“林家客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北平的宅邸),“都是实实在在存在过并对中国近现代文艺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沙龙”;“本书中的宋家客厅虽有这方面的意义,但更多是指宋家主人宋春舫、宋淇直至作者宋以朗三代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四位巨擘钱钟书、傅雷、吴兴华和张爱玲在不同时空的密切交集”;冰心在1933年曾经发表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即是以隐晦的写法讽刺梁思成太太林徽因,颇有些“不知亡国恨”之叹。谈到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很多读者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我。诚然,政治上跌宕不堪的民国乱世,在文化上,却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的人才层出不穷;而这一个个原本刻板抽象的作家人名,透过本书呈现一封封原始信件,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鲜活情绪。

  图片发自简书App

  2.本书的语言风格

  正如作者在书中多次所说,自己的专业是应用数学和统计学;因此,本书写遍自己的祖父、父亲及钱钟书、张爱玲、傅雷、吴兴华等文学大家,但语言风格精炼理性、干脆利落:对文学史上有争议的话题不轻易下判断,也没有牵强附会与主观臆断;而是公开当事人信件及谈话内容,供读者自己判断、联想。如:对《色戒》的女主角原型是不是民族英雄郑苹如这一问题?作者笔法客观,论证的根据均是来自张爱玲与作者父亲的往来信件,启发读者自己做出思考。

  图片发自简书App

  3.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的前半部分向读者介绍了作者父亲和祖父的生平。作者的祖父宋春舫先生通晓七国语言,乃中国海洋科学的先驱,藏书家、戏曲理论家,出身名门,来往“春润庐”的都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青岛的“褐木庐”藏有几千本西方戏剧书籍。《月亮与六便士》作者的英国剧作家毛姆1920年访问中国,所著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的其中一篇《一个戏剧工作者》,讲的就是与作者的祖父宋春舫先生讨论戏剧的逸闻趣事。作者的父亲宋淇爱好广泛,在戏剧、电影、红学评论方面都颇有造诣,对香港电懋电影公司和大名鼎鼎的邵氏都有很大影响。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明星如曾江、秦羽等,原来都和作者的儿时玩伴,读时不禁令人会心一笑。

  后半部分即写宋家与钱、傅、吴、张四位文学巨匠的真挚友情。期间披露了大量的来往信件,读来倍感津津有味。钱钟书在那个时代写信就用“呵呵”了!是不是很意外?除此之外,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师在书信中旁征博引,对典故诗文信手拈来,多种语言随意转换,将双关语使用的游刃有余;作者在书中特意提到,作者的父亲离开大陆赴香港工作后,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同事每有疑问,总会请“北京最高法院”的钱钟书一锤定音;关于吴兴华,多名学者曾经认为,吴兴华的英文水准高于钱钟书,至少不亚于;可是,吴兴华到底能有多高的成就,也只能随着他的含恨离世而留给读者和历史的一个问号了。

  在张爱玲与作者父母的信件来往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些脍炙人口的大作的创作过程---有段就写到,张爱玲曾经打算以曹禺为原型写一部《谢幕》的小说,但并未写完;说曹禺感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威胁,结果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浪头都成了冰河!张爱玲的冷峻、犀利,简直跃然纸上!

  由于作者父母与张爱玲私交甚笃,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友情,因此本书几乎有一半的篇幅都是谈论张爱玲。从结识到文学创作交流谈到张爱玲晚年在美国的生活,以及作品出版的历程等等。90年代后,张爱玲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大热(如李安的《色戒》),使张学成为“显学”,但不可否认,有些研究不甚客观,比如关注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情史更胜过对其作品文学价值的关注;关注张爱玲的家族背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更胜于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张爱玲的描述非常理性客观,例如谈到张爱玲在美国独自去世,“几十个传记作家相互借鉴,虚虚实实”,都认为张爱玲“晚景凄凉”;但作者举出翔实的证据,列出当年张爱玲的版税收入,并通过美元与港币的兑换汇率说明张爱玲并不是“家徒四壁”的“凄然离去”。“外界有人看到关于张爱玲去世时的描述就觉得张爱玲晚年很凄凉。可是我觉得,只要张爱玲自己喜欢,何必要求她一定要住花园洋房,坐跑车、养番狗、吃鲍参、穿名牌时装、携高贵手袋、戴钻戒、搞整容?……没有这些东西就一定很凄凉吗?”我很欣赏这种治文态度---不把自己的情感带入文章中,也不以自己的悲喜度他人的心情。

  图片发自简书App

  4.如何“学贯中西”?

  读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感叹,那个时代学贯中西的人怎么那么多?我们现在怎么学了十几年还是“哑巴英语”呢?且看书中的回答:

  宋春舫先生在欧洲留学期间,认为要想以最快的速度学到一口流利、纯正的当地语言的方法是学习戏剧语言;宋淇先生在《毛姆与我的父亲》里提到:“他(宋春舫)认为我的英文不够好,主要是只读教科书和指定参考书,所以太死板,因之字汇运用不够灵活……他特别要我读两个人的作品:王尔德和毛姆……”该怎么学英语啊筒子们?读名著!

  《宋家客厅》读后感(六):鸡毛蒜皮无小事

  鸡毛蒜皮无小事

  看到这本书的出版,我兴奋不已,第一时间找来读,甚至不堪重负地把它装在行囊里带去凤凰。和带在路上的另一本书《湘行散记》比起来,这本书似乎并不适合在这次旅途上阅读,但实在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从书中寻宝探秘,所以旅途还未结束时,就很快读完了这本书。而且,读到最后,我竟然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书中提到张爱玲在上世纪50年代已写好或准备写的三篇英文小说,其一“Corpse Driver”,宋以朗先生认为张要写的正是湘西的“赶尸”,“Corpse Driver”也应译成“赶尸人”。虽然这次在凤凰,我没有去看神秘的赶尸表演,但听说所谓的“赶尸人”被称作“赶尸匠”,任职要求是奇丑无比。原以为与旅途无关的一本书,就这样发生了某种奇妙的巧合,当然比不上书中的那些巧合,但也让我有种意外之喜。如此想来,张爱玲与沈从文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也未曾涉足湖南,为何要写湘西赶尸呢?

  这本《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中就有无数这样的小谜题,有的是学界争议已久的话题,有的是新近发现的材料补充,有的谜题作者宋以朗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则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思考的新谜题,如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本书阅读的最大乐趣。读这本书几次觉得很震动,正如《相见欢》中苑梅的感受。

  最初看到书名《宋家客厅》,以为是“蒋宋孔陈”中的那个宋家,和宋氏三姐妹有关,看到副标题才发觉不对,再一看作者,竟是熟悉的宋以朗先生。不禁回想起大三那年和好友赴北大聆听的张爱玲纪念研讨会(书中多次提到此次研讨会,是大陆的第一次张爱玲研讨会,颇具意义,且是用张爱玲版税入息支付)。那次不仅见到一众仰慕已久的张学学者,更一一求得他们的签名,还举手提问,并被抽中一本首发的《异乡记》,实在是荣幸之至。尤其对宋以朗先生印象深刻,一位慈祥亲切而有涵养的老先生。此前对他的了解仅限于“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张爱玲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之子”,读了这本书才渐渐地知晓了不少关于宋家、关于那一代文化人的细节和相关故事。

  原来宋以朗先生的祖父是戏剧家宋春舫,原来宋淇和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是好友,连笔名林以亮都可能和他有关,原来张爱玲结识宋淇后才知道当年《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作者是傅雷……这样的“原来”太多了,边读边在心底惊呼。而书中除了宋家本身的故事,后面的内容大部分来源于父辈间的通信,宋以朗先生从无数通信中抽丝剥茧,筛选出重要的细枝末节,慢慢拼接组合,发现其中微妙的关联,果然像马家辉所说,是一本“推理小说一样的传记”。不得不佩服作者宋以朗先生,原本从事和文学无关的职业,却因“张爱玲遗产执行人”的身份开始从头学起,不仅进步飞快,且成果卓著,层层推理细致严谨,往往通过一点点线索去弄清来龙去脉,还要处理盗版现象,澄清诸如张的晚年并不凄凉等事实。正是他的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令我们这些喜爱张爱玲的读者们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她和她的作品。

  再反观自己几年来在现代文学领域的研究和学习历程,实在是惭愧。本科时喜爱读张爱玲的作品,喜欢听老师开设的“张爱玲研究”课程,还斗胆写了关于《小团圆》的论文,却渐渐发现这个领域不好把握,就此搁浅,只想敬而远之地作为一个感兴趣的读者慢慢读、慢慢了解,于是收集了不少她的作品和相关论著,甚至让家人从台湾带回了皇冠版的《秧歌》。所以硕士同门的同学毕业论文做张爱玲,找我借去了不少资料书籍。而我自己,才疏学浅,领悟力差,空有一腔兴趣,本想做资料性研究,却被老师要求去回归文本,总是不甚理想。如今读罢这本《宋家客厅》,启发颇多,若是能重新来过,就算不能做张爱玲研究,也会学习宋以朗先生的研究方法,注重考据和真实性,通过细节破解疑团,做出有独立价值的研究。

  另外,书中正文字号略小,厚厚的一本书,干货不少,辅以不少珍贵的照片,有人物、有书信手稿,值得细细品读。

  《宋家客厅》读后感(七):宋家没有客厅

  初看书名以为此书是关于文化沙龙的,但读了以后才发现,原来主要是描写作者的父亲宋淇以及他与同时代一些文化名流之间的往事,客厅其实是不存在的。

  宋家自作者祖父起便在文化界颇有名望,祖父家境优渥天资过人,会说数国语言,更开国内研究西洋戏剧之先河,家中藏有西洋戏剧书籍数千册,同时代的文化名人与其都有来往。然而如此天才却并不为多数人熟知,四十几岁时就因病逝世。其子宋淇继承了父亲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在翻译、戏剧等多方便都颇有天分,怎奈他同时代文化界巨星璀璨,在钱钟书、傅雷这些文化名流面前,宋淇这个名字显得暗淡了。之后他又赶上时局变动,先是日寇入侵,后是大陆政权交替,大地主出身的宋淇为避免被清算举家迁居香港。在香港因为银行倒闭破产,为养家宋淇先入美国新闻处工作,后入电影公司任职,退休后又在家炒股,漫漫岁月就这样被消耗掉了,天资极好的宋淇没有大量的时间专职用来做学问或是写作,宋淇这个名字最终没有变成文化界一颗闪耀的明星。而且他身体极差,长年疾病缠身,有一段时间必须随身携带罐子用来盛从肺部引出的积水。但即便一生备受疾病折磨,宋淇却没有像父亲一样短命,他活到了七十多岁,算是得享天年。他的儿子——本书的作者宋以朗移民美国,是计算机方面的博士,但成书时依旧单身,没有家室。

  宋家是地地道道的名门,这样数代积累诞生的名门在大陆已经被摧毁殆尽,如今也只能从他们后人的追忆里窥见这些大家族的风雅,我们还处在拼爹的阶段,但这些家族拼的都是曾曾祖父。现在很多家长拼尽全力想把孩子教育成名门子弟的模样,一岁念英文,两岁背唐诗,三岁弹钢琴,四岁下围棋,殊不知没有时间的积淀,家长本就是普通人,又怎可能让孩子赶英超美大跨步提升家庭层次,忙碌一场不过教会了孩子小人物的焦虑。一窥当年望族风范,不得感慨有些东西真的强求不来,比如家庭出身。若家长自己没有钱钟书的才华,就算从小逼着孩子学七八国外语恐怕也是徒劳。

  《宋家客厅》读来像一本关于那个年代的大型八卦,宋家人活的都不赖,他们认识的人也全是名人,他们的故事听来并不让人难过,可就是这样的故事也不由让人有隐隐的压抑。宋淇的那些好友,钱钟书留在国内经历了文革,杨绛一个人孤单的活到了一百多岁,傅雷在文革中自杀,吴兴华英年早逝,张爱玲孤身一人死在了美国。跟他们比宋淇也许更幸运,他逃离了大陆的政治动荡,但他也许更不幸,因为他没有取得他们那样的盛名,他离开了大陆依旧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天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去年读的许燕吉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比起被下放农村嫁做农妇的许燕吉,宋淇的人生幸运多了。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写了一座城市的倾覆就是为了成全一段爱情,但现实中无数的人倾覆自己的人生成全了一段历史。作者宋以朗讲述的语气一直客观近乎于无情,他没觉得谁的人生真的是悲剧,而且嗤笑那些把张爱玲的死写得极具悲剧色彩的人,他不觉得独自去死值得悲哀,他本人就没有家室。你可以说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反正最后都要尘归尘土归土,生活需要我们拿出一些自欺欺人的精神,还是那句网络用语说的好,人艰不拆。

  “宋家客厅”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他指的是以宋家为核心、一个时代中许多人交错的关系,如果真的有这么一间客厅,宋家的后人在这间老旧的客厅里缅怀故人会不会觉得有些凄凉?但事实上,连客厅都是不存在的。

  《宋家客厅》读后感(八):dilettante:《宋家客厅》

  读宋以朗《宋家客厅》。宋家是文化世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史上,宋家的客厅,是一个重要的“据点”。 书中记到,傅雷称宋以朗的父亲宋淇dilettante,意思是懂很多东西,但没一样精通,用粤语说就是“周身刀,无张利”。《神雕侠侣》里,金轮法王评价杨过的功夫,“杂而不纯,博而不精”,跟傅雷一样的意思。 其实宋家三代人,宋春舫、宋淇、宋以朗,都有些dilettante。 宋春舫,藏书极富,通数国外语,能与毛姆谈笑风生,与蔡元培和戏剧界一堆明星是好友。自己写过几本剧和散文,翻译过几本书,出过几本戏剧理论专著。但似乎没有在这方面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在文学史上逐渐被人遗忘了。后来,他从事过海洋科学的研究,被认为是中国海洋科学的先驱,但似乎他也不是一个科学家。 宋淇,主业在娱乐圈,做制片人,但亦写诗、亦翻译、亦文学批评、亦翻译,著述颇多。与钱钟书、傅雷、张爱玲、吴兴华、夏志清等文学界人士交往密切,宋淇和妻子邝文美,后来是张爱玲遗嘱执行人。宋淇往往为张爱玲的写作提供意见,足见其文学修养不低,亦有创作能力,但自己似乎没有十分出名的作品。 宋以朗,统计学博士,业余搞点翻译和张爱玲研究,抛出来的东西,往往让很多专业学者汗颜。但又不能说他是一“张学”研究学者。 傅雷对宋淇上面的评价,是对朋友的爱之心切,他不愿看到宋淇浪费自己的才华。博而不精,精而不博,究竟哪一个更好呢? 小时候每每有恐慌,生怕自己是一无所长之人,总想要精研一术,能有所长,求个谋生的本事。但渐渐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活成了自己害怕成为的那种人。摊子铺得既大,兴趣又转换得快,到底是一无所长。 《宋家客厅》里,讲了一个宋淇好友,诗人吴兴华,他给宋淇写信: “好为无根之论以震骇凡俗,心醉于片时的喝彩,便无暇计及真正的不朽之业。” 像我这种性根不定的人,容易犯的最大毛病就是,兴趣泛滥,浅尝辄止,沾沾自喜于入门时的快感,怯于坚持的辛苦,自欺以为博,其实是浅,常有小聪明,难成大功业。 但这样是不是一无好处呢?大概也不是。 梁启超曾对子女说过一段话,无论是博杂无一精擅者,还是精纯趣味狭隘者,都值得一看: “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宋家客厅》读后感(九):不懂

  本书是宋以朗围绕其父宋淇的一部传记。宋淇(1919—1996),笔名林以亮等,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批评、红学研究、翻译、电影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与张爱玲、钱锺书、傅雷、吴兴华、夏志清等有深交,长期以朋友身份担任张爱玲的文学经纪人和顾问,张爱玲去世前将遗物(包括遗稿 )交给宋淇、邝文美夫妇保管。作者在私家资料、家族记忆和公开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本书的叙述,书中涉及的大量细节不仅还原了宋淇的一生,披露了那一代文化人的相知相惜,破解了不少疑团和误解,也构建了一部“细节文化史”,使读者可以看到20世纪华语文学、翻译、电影和大时代的一个侧影。

  一切人、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宿,我喜欢看见他们团圆。我的父母和他们已逝的朋友们,也应该已在彼岸重逢,那里有一个永恒的派对,他们谈笑风生,就像回到六十多年前的上海。我之所以说出这些往事,不过想将一群文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城市的生活片段呈现出来——他们偶然擦身而过,或许连当事人也毫不在意,但在我看来,却有一种“世界真小”的趣味。

  《宋家客厅》读后感(十):来到宋家客厅

  我们谈论近代学林中的事情,总离不开胡适先生的名字。当年风靡的一句“我的朋友胡适之”把胡适的影响力展露无遗。今天谈论的这本《宋家客厅-从钱钟书到张爱玲》的主角宋淇先生也有点当代文坛胡适之的味道。

  本书由宋淇的儿子宋以朗口述而成。以朗先生从他父母留下来的大量的与当代文人往来的书信材料中,抽丝剥茧,还原了一批文人雅士的形象,其中既有我们不那么熟悉的宋春舫、吴兴华,又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傅雷、钱钟书和张爱玲。由于大多是第一手材料,而且很多之前都没公开过,加上当事人与宋淇密切的关系,这书的出版对研究钱张傅的学者来说,实乃一大福音。

  那么是不是我们这些不搞文学史研究的,就没必要看这书了呢?不是的,正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傅雷,钱钟书张爱玲都是我们很熟悉的文人,我们也有看过他们作品,鸡蛋很好吃,但事实上关于母鸡长什么样子,还是不很熟悉。这书就可以给我们看一下他们一些不为人知的一面。傅雷是他们家的房客,钱钟书跟宋淇长年有学术书信往来,张爱玲跟宋淇一家更是至交。正是这些关系,让这书的那些书信材料来得更权威,更接近这些人最真实的一面。我们在书中看到了认真又执拗的傅雷,渊博又刻薄的钱钟书,对自己作品要求很高的张爱玲这样一些形象。

  不过,这书中提到的人物,我最喜欢的还不是他们三个,而是吴兴华。这个人我以前从来没听过。读了这个书后,我十分喜欢这个据说可以媲美钱钟书的人物。他有着谢尔顿那样过目不忘的记忆,通晓多国语言,学问非常渊博,尤其在诗歌上造诣很高。五十年代时跟钱钟书就诗歌的话题谈笑风生,让钱钟书啧啧称奇。而且,此人略有魏晋名士风采,行为富有诗意,略显张狂。只可惜命途多舛,最终一身才华化作青烟。书中摘录了一段他跟宋淇的谈话,我大为所动。吴兴华不愧是诗人,这一段话感情充沛真挚,也说明了为什么宋淇能够得到这么多文人雅士的尊重与信任。

  “我父亲跟吴兴华这种不分你我的友谊,在今天恐怕很难再有。我觉得我父亲一直在守护着他,无论生前还是死后。这种情义,吴兴华其实早在40年代初就已经知道了。一切像是宿命,他当时是这样跟我父亲说的:‘亲爱的朋友,我常想在我一生不多的幸运事件中,我之认识你可以算是最大的。你所有意无意给我的帮助,已不是我一辈子所能还得清。而我现在还正年青,将来事不敢想,只有希望能永远保持着你纯洁伟大的人格,将来说不定还有别的强似我的人需要你的指导与援引。’”

  解放后,宋淇去了香港定居。他为了不给在大陆的朋友们添麻烦,停止了与吴钱傅张等人的书信往来。足足二十来年。等到后来恢复通信的时候,吴与傅谢世已久,让人感慨不已。

  如今,宋淇夫妇也已驾鹤西去,书中的人物基本都已经成为历史。我想到了书中宋以朗写的一段话:

  “正如我的父母和他们已逝的朋友们,也应该已在彼岸重逢,那里有一个永恒的派对,他们谈笑风生,就像回到六十多年前的上海。”

  此刻,他们在这本书里重聚了。我静静地站在旁边,看着神采飞扬意气风发的他们笑谈文学,像梦一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