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转山》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转山》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08 04: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转山》读后感精选10篇

  《转山》是一本由谢旺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转山》读后感(一):转山情结

  初识《转山》的时候应该是那年电影版的公映,那时候我还在T大学的骑行社团,那是个晚上,说联合周边的几个大学骑行社一起搞一个室内沙龙。在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大家一起观影,然后为一些朋友践行,他们当年即将出发西藏,那时候我也是一腔热血准备开赴西藏,想带着我的小情人去布达拉沐浴日光,见见世面

  那时候看了《练习曲》和一个关于骑行梦的广告,大家对着屏幕也望了很久,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个西藏吧。到现在感觉年少激情都已不在,看起这本书只是有些感叹,感叹没去经历,少了这些宝贵历练

  旺霖的文字真实段落也很明显,分了21个章节,有别人的期许,但更多的还是自己心里的变化,和自己内心对话,有点像毕淑敏的文字,但又有些不同;有些柔但又不乏激情。文章大抵是以上帝视角所写的吧,我看到了淳朴大众也看到现如今被利益改变的藏民,甚至对金钱贪婪心已经开始娃娃抓起。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个朝圣者的章节,许久前在一次国家地理杂志编辑讲座中听他提过天葬,所以对此并不太惊讶。至于其他的章节对我内心也或多或少的会让让我震撼

  生命来之不易的,即使现如今的生活怎么样,至少在经历过大生大死后才能大彻大悟。就像他说“前轮卡在岩缝下,而后轮和双腿完全悬荡在断崖之外”这是作者对生活改变态度的原因,也是能使我们对生活改变态度的一个原因。

  所以说这书我觉得你去不去西藏不重要,并不是要把它当做路书或者是个游记,更多的我觉得它可以改变你的一些看法,对生活和未来有一定的帮助。

  最后我想借助书中作者的一句话,或许与之前说的并无太大关系,可是也当个是对自己未来的希望吧,“可能失败,但至少我应该在失败面前看到自己是如何就范的”。每天生活的一切其实无非尽是过程……

  《转山》读后感(二):你的西藏情结何时去圆

  上一本书还是林怀民的回忆录里,提到了云门舞集的“流浪者计划”,也提到了谢旺霖的名字,没有可以去记,只是印象中若是再有机会看到此书,定是要拿来翻看一下。巧合的是,再次在书架上浏览书籍的时候,赫然发现了这本书。有种命里终须有的感觉。

  对于西藏的情结在大学毕业那会儿就种下了吧,当时大陆很火的一本书《走吧,张晓砚》,着实把穷游,西藏,梦想,以及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词给串在了一起。对于这些都感觉甚是新鲜的我,也不免落俗地被这本书吸引了,巴望着以后也要来一次这样洒脱的旅行。

  工作以后,一心扑在平日的摸爬滚打里,原先的热情也慢慢消失了踪影。在社会经历了更多以后,更能读一些比较深刻话题的书了,《西藏生死书》是当时跟风读的,确实是好书讽刺的是,很多内容现在都记不清了,只知道,旅行去哪儿都可以说走就走,西藏就不行,它不应该被观光,它只能被朝圣。

  之后,陆陆续续读了关于仓央嘉措的书籍,对西藏的向往更增添了一份神圣浪漫的情结,告诉自己那必须是一场有着特殊意义旅途,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人,为了某个特定的契机,才行。

  眼看着过了这么多年,身边的朋友陆陆续续地都已经涉足西藏,自己还是耐着性子继续等。深谙自己的好友最近还问道,不打算在30岁生日的时候在西藏过么。我笑了笑,不急,时候还么到。

  倒是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冥冥中在召唤自己,西藏之行,记得要开启啊。转山,恐怕是不会的了,不再年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不敢吃苦了。所以很是羡慕作者有这么一段傻里傻气的经历。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这本书,应该是一种犹如放电影一样阅读体验吧,还是那种看完有余味的。

  我想,西藏的情结总有一天是要圆的。到那时候,“你不禁就感到自己的脚沉了,身体却轻轻地飘起来”。

  《转山》读后感(三):因为谢旺霖,我们都有出走的理由了!

  旺霖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三日,结束他三个月的单车之旅,他在拉萨把车卖了,那辆单车,骑过一座一座大山,摔下断崖,在雪地挣扎上坡,对旺霖是不能忘记的经验,他把车子以一千八百元人民币卖给另一个年轻人

  我喜欢他书的结尾,两年后,他收到一封来自西藏的E-MAIL,那个买车的人告诉旺霖,因为失恋,所以买了单车,一个人去旅行。

  旺霖没有眷恋他的单车,单车当然应该是让另一个人骑去更广阔世界

  因为谢旺霖,我们都有出走的理由了!

  我还是在梦想:许多青年读完了旺霖的书,纷纷开始了他们的出走与流浪

  《转山》读后感(四):你和自己还有约定吗?

  一个24岁的台湾青年,加入了“云门流浪者计划”,独自一人在雪季从丽江骑自行车到拉萨。整整两个月的流浪,翻越了平均海拔5000米的9座山峰

  在都市生活久了,过着有规律的生活,远离“流浪”。偶尔内心的冲动,也只是思绪任性,终究会回归现实。作者的“转山”不同于信徒的朝圣,也似乎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独自踏上一条充满未知高原险途,除了冒险,更像是去完成一个和自我的约定。

  你和自己还有约定吗?

  你读着《转山》,在文字中徜徉,似乎与作者结伴跨越千山万水一路上惴惴不安始终疑惑于此行的目的。当达到圣山垭口,在巨大的山体前,你们并肩跪下,猛然有种惊醒!伸直双臂,迎向风雪衣袖鼓动得猎猎做响,你用尽全力肆意大喊......

  想象终究归于浪漫,而在真实旅途中他不断被“提醒”这仍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不会因为在“圣地”,人间的种种冷漠、无情就会变少。一路上有人“见死不救”,也有因隔阂产生恶意。但在最绝望的时候,也有温暖和意外惊喜医生不收费用,献上哈达,给予祝福陌生路人递来糌粑、免费住宿。当他因无心之过打碎了旅店热水瓶,内心犹豫、煎熬,最终还是没有向店家坦白”跑了。当被追上后等来的并不是预想中的“敲诈”。重新上路后回想这一连串的事后,不禁怀疑起,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当食物中毒,他翻倒床下,上吐下泻的时候,狂吼也无法出声,恍惚中自问:来这里究竟为了什么?

  在色季拉垭口,顶着漫天风雪,头脑晕眩,他只是死命地推行着,已力竭。多辆车开过邀他搭车,他只是摇头,并打OK手势。或许他的头脑已分不清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了,只存在一个往前的意念山巅处的五色经幡纵横鼓荡在风口,怃然之间仿佛与群山结合融为一体

  最令我难忘的是他路遇三位女性朝圣者,磕着等身的头。他比划了下自己24岁,藏族小姑娘也比划了——19岁。她跟着妈妈姑姑离家朝圣一年多了,估计还要2、3个月能磕头磕到拉萨。他刚想脱口而出,自己还有10天就能骑到拉萨,终于硬生生咽了下去。他迟疑了,她们这一路艰辛究竟能获得哪种生命的应许?当了解他的情况后,她们透露出无以名状的怜惜之情。她们切了块腊肉给他,三人则节省分食不及他分量一半的腊肉———尽管她们的生活已清苦至极...... 我在阅读这段时陷入呆想,思绪杂乱。虽然至今仍无法理解像她们这般的“朝圣”,但无疑自己被她们深深打动,不是怜悯,不是钦佩,而是种说不清欢喜

  读这部作品,和以往阅读有很大不同。文字有些稚拙,但里面蕴含一种生命活力、一种“热”、一种关乎性情东西深深吸引你。你知道这是随着岁月消长,正逐渐远离你内心的某种灵性,这种远离无可阻挡,但你仍在努力,希望能够作多一点停留。

  《转山》读后感(五):转过山,去朝圣

  “你”是在24岁去旅行,或许是年龄相近,读着读着总是有莫名地共鸣。许多想法,许多感受,许多念头,都是相似的。尤其是每当“你”生病或困苦想要回家,想要哭时,那种共鸣来得更加强烈,我也有过那种感受,只是没有你的那样强烈,那样痛苦。记得去丽江旅游,身体很不适,一路晕车,到的第一天便想回家,可是那次的旅游安排有整整十天。后来,不晕车了,却是上吐下泻,书里“你”中毒的那一节,尤其的感同身受,那样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家。

  这次旅行,对于“你”来说,是一次“被迫”的开始,到最后变成了对勇气挑战(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对于我来说,很多时候连”被迫“都没有办法做到,大家说,很难,别去了。好吧,那我就不去了。总是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是始终迈不出那一步。最近倒是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和室友一起骑自行车到不远的镇上去看樱花来回不过四十多公里,换了我们一身疲惫

  书里最感动的一节莫过于三位朝圣的藏女,一步一步,虔诚地向着心中的圣地出发。啊,原来那就是信仰。我这一代缺失的便是信仰,小时候不懂,长大了才知道,没有信仰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没有精神寄托,没有情感倾诉舍友说,有信仰才可怕,那些信佛的什么,不是都是反动的,不是都很穷吗?观念不同,世界不同罢了。

  对于西藏,一直都有一种崇敬,向往的心情,想要亲自去看看宏伟的布达拉宫,看看那座圣城。可是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身体是否能承受得住,哎,这只是为我自己懦弱而找的理由。书的结尾,“你”把单车卖给了一位朋友,他用这辆单车到了更高的地方,那或许才是他真正的归宿

  “旅行既能让你更加强大,也能让你知道自己有多渺小。”谨记此言,让自己走得更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