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Web性能权威指南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Web性能权威指南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8 05: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Web性能权威指南的读后感10篇

  《Web性能权威指南》是一本由Ilya Grigorik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Web性能权威指南》读后感(一):专程来吐槽翻译

  这本书的翻译实在是都不能说水平差了,根本就是毫无诚意。我手中的版本是一版6印。P59: “结果,每条记录大小就变成了60到100字节。”,原文为"As a result, there is potential for 60 to 100 bytes of overhead for each record",人家说的根本就不是记录的大小,而是记录"overhead"的大小!同一页还有一个低级错误,“但简单地把记录增大到上限(60KB)也不一定好!”的原文为"However, simply increasing the size of the record to its maximum size (16 KB) is not necessarily a good idea.",直接进行莫名其妙数据篡改。而且我非常难以忍受译者用“相反”直接替换"Instead"的做法类似问题太多,罄竹难书

  《Web性能权威指南》读后感(二):写写勘误

  自己之前学习前端技术,刚入门的级别。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李松峰又翻译了新书了,就买了来看。从目录看,这本书对web性能的讲解是非底层的,纯前端技术的,貌似也就14、15章。

  从Steve Souders的推荐序来看,作者是试图将前端、后端、运维、存储、实时消息等各部分技术中的共同需求——性能——单独提炼出来,进行讲解,然后“升华”出一个新角色:性能工程师

  比较激动的是,本书第二部分对无线网络性能进行了大量的介绍。包括Wi-Fi网络、移动网络(如2G、3G、4G等)本身及其性能优化,实属难得。

  ============= 下面是找的印刷方面的错误 ============

  【第10页】 虽然与ISP的高带宽链接必要的,但这个高带宽并能不保证端到端的传输速度。 => ……并不能保证……

  【第138页】 第12行:

  “请求可以由于多行首部字段构成” => “请求可以由多行字段构成”

  【第146页】10.2节的第1段:

  “这个网站项目一直在抓取世界上是热门的网站” => “这个网站项目一直在抓取世界上热门的网站”

  ======== 这里是我觉得翻译不太恰当地方 ==========

  【第17页】第一段 “浏览网页通常主要是从服务器客户端下载数据……”,我觉得这么说比较好:“浏览网页通常主要是客户端从服务器下载数据……”

  《Web性能权威指南》读后感(三):单独举一个例子,就能告诉你译者是如何狗屁不通的。

  Fiber-to-the-home, on average,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latency, with 18 ms

  average during the peak period, with cable having 26 ms latency and DSL 44 ms latency.

  译文说的是:

  “光纤入户服务的平均往返时间为18 ms,有线电视线路上网平均为26 ms,

  DSL 专线平均为43 ms。”

  原本作者想说的是在峰值期间,光纤用户理想的平均延迟是18毫秒,有线电视网络用户是26毫秒,DSL用户是44毫秒。原文的latency绝对不可以翻译成往返时间,译文和原文表达意思完全不同

  RTT(Round-Trip Time): 往返时延。在计算机网络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表示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接收端收到数据后便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稍微懂点计算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吧,你翻译过来的内容和原文风马牛不相及啊。还是直接看原文好了。

  《Web性能权威指南》读后感(四):Web性能权威指南

  本书是谷歌公司高性能团队核心成员的权威之作,堪称实战经验规范解读完美结合产物。本书目标是涵盖Web 开发者技术体系中应该掌握的所有网络及性能优化知识。全书以性能优化为主线,从TCP、UDP 和TLS 协议讲起,解释了如何针对这几种协议和基础设施来优化应用。然后深入探讨了无线和移动网络的工作机制。最后,揭示了HTTP 协议的底层细节同时详细介绍了HTTP 2.0、 XHR、SSE、WebSocket、WebRTC 和DataChannel 等现代浏览器新增的具有革命性的新能力

  本书适合所有Web 应用及站点开发人员阅读,包括但不限于前端、后端、运维、大数据分析

  UI/UX、存储、视频、实时消息,以及性能工程师。

  Ilya Grigorik 是谷歌“Web加速”(Make The Web Fast)团队的性能工程师、开发大使。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琢磨怎么让Web应用速度更快,总结推广能够提升应用性能的最佳实践

  《Web性能权威指南》读后感(五):选择性阅读

  art 1:

  讲TCP和TLS,TCP我建议去读陈皓的TCP那些事儿,陈皓讲述的更全面,所以更好理解,而且配了很多图。

  art 2:

  讲Wireless,因为我目前不需要,所以就跳过了。

  art 3:

  讲HTTP,之前读过《HTTP权威指南》,所以这部分也跳过了。但我看到里面有讲HTTP 2.0的内容,等我过段时间需要全站转换HTTP2.0的时候,读相关博文就可以了。

  art 4:

  讲Browser API,我也没有读。

  所以其实正经读的也就是TLS,这部分内容我之前是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还是值的看一下的。

  《Web性能权威指南》读后感(六):书名翻译的不搭,其它都好

  先说书名,我看到这书名的时候其实还思量着书里面会讲些Web前端(HTML、CSS、JS层面)以及Web后端(后台程序、数据库、缓存等)的优化,但实际上只是很简略的提过一下HTML页面资源加载的优化。于是我猜想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查了英文版名称《High Performance Browser Networking: What every web developer should know about networking and web performance》,于是就懂了,毕竟关心Web远比关心Networking的人多。

  撇开书名,说说内容,整本书其实是在讲了Web应用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的细节和优化,特别的,这本书还对移动网络(包括2G 3G 4G LTE WIFI)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这块的很多内容连我这种学通信工程的(学渣)都被迫补了很多知识,很多上课时隐隐约约听到的专有名词,对于非通信专业的读者这部分内容可能会比较枯燥的。

  网络环境一直在改善,但人们(对体验)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光速限制决定了端到端的传输延时,而香农信容量定律则限制了传输带宽(尤其是无线传输环境),无论是规范(协议)的制定者(各大企业组织)、实现者还是具体使用者都在想方设法设法提高性能。也就是说“人民日益增长的上网需求和落后的网速之间的矛盾”将会是一直存在的,你可以想想:从一维文字,到二维图片,到视频,到实时直播,以及虚拟现实等。需要做优化,主要采取几种措施:1、就近服务,减少端到端的延迟时间,如CDN技术;2、优化配置,如配置合适的TCP拥塞窗口、TFO,TLS的会话缓存、证书控制等;3、信道复用,提高链路的利用率,减少建立链路的时间开销,如Google的SPYD、HTTP2.0技术、WebSocket、WebRTC等;4、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XHR适用于简单的浏览器向服务器发起异步请求、SSE用于服务器向浏览器发送通知消息、WebSocket用于浏览器和服务器双向通信、WebRTC则适用与浏览器之间端到端的通信,对于某些场景可以组合使用,比如:SSE得到服务器消息,然后XHR去获取实际数据。5、针对移动端,应尽可能少发起请求,一旦发起请求则传输数据高效使用网络,因为维持长连接带来的功耗问题很严重

  说点和书不是那么关联的内容,从1991年只有一行的HTTP 0.9到现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HTTP无疑成了应用作为广泛的应用层传输协议,你们家网络电视肯定是HTTP的了,而且说不定你们家电冰箱洗衣机也是HTTP的。原因之一就是HTTP足够简单,但一开始的简单也带来了极大弊端,尤其是因为短会话的机制,虽然HTTP 1.1(1999年)做了Keep-Alive,但依然还有很多地方制约了,比如连接限制、队首阻塞、链接利用率等问题。于是,HTTP 2.0出现了,可以说HTTP 2.0是个足够复杂的协议,光二进制层封装的理解就足够让人望而却步。在HTTP 2.0之前,Google就在自家的浏览器Chrome上推行SPYD,后来SPYD变成了HTTP 2.0的雏形和试验田,现在Google的已经全面在使用HTTP 2.0了。国内就不那么积极了,至少我还没有看到哪家在大力的使用。HTTP 2.0被称为“下一代HTTP”,HTTP 1.1还大行其道(快20年了),并且看样子还会持续好多年。IT这个行业最大的痛就是:新的东西层出不穷,但你还得考虑很多老古董!!!

  了解的越多就越发的觉得自己狭隘,已经有很多好的标准被推出,而我们还捏着十多年前的东西不放。我一直自诩追求新的实物和技术,但这本四年前的书告诉我,我至少落后了五年!!!

  话说,条件允许的话真想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呀! (又给自己找借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