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的帝国》读后感10篇
《躁动的帝国》是一本由奥利弗•斯通 / 彼得•库茨尼克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躁动的帝国》读后感(一):美国:一切罪恶皆为资本
我只读了《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上册。
诚如作者斯通所说,历史首次被书写的目的是为了保存人类的记忆,而记忆是串联人类文明的细绳。不过,由于史家的好恶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历史大都打上了执政者的烙印,甚至是有选择的失忆。时间流逝,有些事件的真相也就真的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昌明,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当今,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一件事,我们都能听到正面反面的多元解读,事情的真相往往由不得扑朔迷离。由此,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变得立体起来。
《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写起,基于最新解密的文件,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百年来美国的政治军事历史,对一战至今十七位美国总统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
一百年前,美国不过是欧洲老牌帝国的跟班,而现在却一跃成为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纵观二十世纪,美国是唯一连续打了多场战争的国家,直至今天,世界上每一处战火燃起的地方,背后都有美国的身影。难道好战是它的本性?可是,我们再想一想,除了独立战争,几个世纪以来战火从未在美国本土燃起过,这,又是为什么?通过本书我们就会了解到,战争,才是美国做大生意的机遇,美帝国崛起的助推力就是战争。操纵美国参战的幕后黑手是资本家。
“一战”战场上每一名敌军倒下,美国就有25000美元入账;“二战”初期,美国仍在与纳粹德国做生意,250家美国公司拥有价值4.5亿美元的德国资产;“二战”结束后,美国利用37.5亿美元贷款打开了大英帝国的市场;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公司在伊拉克等国大肆敛财……“基地”组织花了区区50万美元策动的“9.11”恐怖袭击,居然导致美国经济出现1万多亿美元的赤字……
日本投降已是板上钉钉的事,美国为什么仍然坚持投下两颗原子弹?欲结束冷战的肯尼迪总统为何被刺杀?
本书让我们了解了美国本性中最阴暗的一面,因此,被誉为美国最具世界主义良知的自我批判之作,是近百年来最具颠覆性的图书之一。
美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躁动百年的帝国主义又将何去何从?读完本书,我们就能找到最真实的答案。
另外,书加了活动封面,还有腰封,这是最令我深恶痛绝的。因为读书的时候活动封面和腰封容易滑动、脱落,需要读者时时加以整理,给阅读带来极大的不变,精神极为不爽。否则,难不成把书买来后,就把活动封面和腰封扔在一边?那它们还有什么用?这活动封面和腰封本身就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只这两者,就不知增加了多少成本,当然这会转嫁给读者,读者属于被活动封面和腰封消费了。并且这也有违建设环保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的时代精神。
不知如此装帧设计者有何高见?
文字指瑕:
1.第315页第一行“正当美国在南越陷越深时”中,疑“南”字前面脱一“越”字;
2.第376页第三段第三行“我们安全地基础丧失殆尽”中,“地”当为“的”。
《躁动的帝国》读后感(二):《躁动的帝国 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超过6000万人失去了生命,其中2700万苏联人,1000-2000万中国人……第一次发现二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是苏联人民,这颠覆了我的传统观念,一直以来,作为地道的中国民众,我以为的不过是我以为,看来我想错了。
也许是上面的某个或者其它原因,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意外遇刺身亡,成了世人一大谜团。
那么,他到底是和平英雄,还是叛国者?
Who knows。
《躁动的帝国》读后感(三):美国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美”
我们知道世界霸主国家是不少国家轮流做的。所谓的“新大陆”发现后,陆续出现了一些全球性的霸主国家,按照时间出现的早晚,大致有如下这些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称霸世界的时间有长有短,到目前为止,英国时间最长,美国其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已经跃居世界首富,一直在世界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者,苏联解体后,更是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100多年前,美国还不是称霸世界的帝国,那帝国是如何炼成的?这本厚重的上下册书籍《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给出的惊人结论:战争造就了美帝国。每次战争,对美国而言,都是一次难得的发大财的机会,都是做好生意的机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著名的报业大亨亨利•卢斯(《时代》(Times)、《财富》(Fortune)、《生活》(Life)等美国杂志的创办人)曾说:20世纪将是一个属于“美国人的世纪”。当时很少人会相信这是真的,但后来的事实证实卢斯是有远见的。尽管有一些美国的政坛人士(诸如曾经在1941年——1945奶奶担任美国副总统的亨利•华莱士等)希望把美国带入一个“普通人的世纪”,但事如愿违,美国并没有朝向一个繁荣和平的世界这个方向发展,而更多是向帝国主义这个方向发展。小布什总统上位以后,这个发展方向更为明显,借助于“反恐”主义的口号,美国近来已经发动了好几场对外战争了。美国政府对国内老百姓的监控也是比以前更为严厉。
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已经有好多年了,有些人好的,也有些人说不好,可谓是毁誉参半。起好的作用,在这本书中,作者觉得也没有必要再介绍了,美国政府自己已经反复说过很多遍了,作者想让读者了解的是美国历史比较阴暗的一面。在这本书中,作者试图通过讲历史故事的方式让读者们自己去寻找以下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是:为什么美国会在世界各地拥有上千个军事基地?为什么美国一国的军事开支就相当于世界上所有国家军事开支的总和?为什么即使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即刻威胁,美国的数千枚核弹头也时刻处于待命状态?为什么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比其他国家都大?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实现全民医保的发达国家?为什么这么一小撮人,无论这个数字是300、500还是2000,掌握着比世界上30亿穷人还多的财产?为什么美国的一小部分富人就可以对美国的国内政治、外交和媒体有着这么大的影响力,同时广大民众的政治权利和生活水平却在不断下降?为什么美国民众越来越屈从于那些让我们的开国元勋和前辈们都胆战心惊的无所不在的监视、政府的滥权、限制公民自由以及公民隐私的侵犯?为什么在我们的国家里,那些极其贪婪和自私的人却比那些善良、宽容、慈悲、慷慨、通情达理和团结和睦的人更有权有势?为什么广大的美国民众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体制机制和社会风尚会困难重重?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你对美国就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美国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美”!
本书的作者是奥利弗•斯通和彼得•库茨尼克,一个是美国的著名导演,在中国最知名的美国“老愤青”,一个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对美国历史以及冷战文化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两手联手推出这套书籍,通过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描写让读者对美帝国是怎样炼成的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这套书籍还是值得阅读一下的。
《躁动的帝国》读后感(四):走在钢丝绳上的美国
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它一直以来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霸道的国家。这也使得美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以上帝的选民自居,自视为现阶段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典范,是自由、民主、法制、人权、道德的化身,是现行秩序的维护者、人类价值的捍卫者、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和运行规则的制定者,正是美国的价值观和成就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开辟了道路。然而,美国为了维护这种价值、秩序和规则所采取的行动却没有一定之规,不但采取多重标准,而且多有自相矛盾之处,让人琢磨不透。
在“老愤青”美国著名导演和编剧奥利弗·斯通看来,美国人显然没有那么高尚,也从来都不是什么正义的化身。在他与彼得·库茨尼克合著的新书《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中,他讲述了从1912年到2012年这100年间的美国历史,通过对17位美国总统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深度分析,以最犀利的笔触揭开了美国历史中不人知的阴暗一面,很好的解释了美国是如何从欧洲老牌帝国的跟班一跃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在他看来,美国显然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帝国,它参与国际事务的唯一准则是衡量自己能否从中获利,最起码要从中为自己捞取好处,军队和政府纷纷为了资本家的私利而强势出击,将战争作为生意,为攫取他人的土地和市场而不惜主动挑起战争。当然,在行动中,它必然要以送去自由、民主、安全和繁荣作为美丽的借口,打着平等和自由的幌子,以救世主的形像出现。
我们必须明白,世界上从来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美国从来都不高尚。实质上,追求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与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模式,是美国政府对外政策两条并行不悖的目标。或者说,两者是长期与短期的区别。美国用自己崇尚的价值观来改造其他国家,目的是将其同质化,以更好的与其打交道,将其利益长期化,而不是真的以道义为先,要救目标国人民于水火。就象当年英国发动战争轰开中国国门一样,它为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更方便更快捷的做生意,更好更快的从中攫取利益。所以,长期塑造与短期取利之间的选择,可能根据不同的目标,根据不同的环境,两者的优先级会有所不同,但前者并不不处于从属地位,也不是前者的副产品。不如此也就不足以合理解释美国诸多对外干涉行为的原因。
另外,斯通的这本新书“阐述了另类的左翼史观,在很大程度上调整和扩大了人们的历史视角,并揭露了美国在国际外交政策的诸多真相。”但我们必须明白,他的出发点并不是憎恨美国、搞黑美国,而是为了指出不足,为其找到正确的方向,是出于更高层次上的爱,所以他才说:“如果美国想担负起全球领导者的角色,领导一场改变现有世界政治经济构架的大变革,那它就必须停止一切阻碍人类进步的行径,就必须直面自己不光彩的过去。”这一点尤其值得国人学习。
《躁动的帝国》读后感(五):揭示美国华丽外表下的丑陋
中国,作为一个千年文明古国,在历史的浪潮中也是颇受波折,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国家,我们面临着内忧外患。内忧的是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开放,外患的是面对诸多的世界强国我们如何给自己一个定位。美国,一直就是我们每天要谈论的话题之一,为什么?因为这个帝国在我们的发展中一直都是双面的角色,我们的发展离不开他,但是还要处处提防着他。所以,对于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也正是因为历史中有太多的遮遮掩掩,我们才嗜需了解它背后的面目。《躁动的帝国》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一下这个帝国背后的秘密。
在很多的电视电影中,我们对这个建国才几百年的国家倾注了很多的关注,一知半解之后也隐藏着我们的迷茫。就拿二战来说吧,反法西斯的战争的胜利应该是世界上这些国家共同的胜利。但是看看我们的钓鱼岛、看看东洋小国日本的嚣张、再看看世界最新最高的科技,这一切的世界格局都离不开美国。其实在二战中最大的获益者就是美国。它在和纳粹德国做军火生意,他的公司在战争之后获得了因战争带来的科技成果,以致于后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的金本位制,再到美元与欧元、与人民币的货币战争……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国家在“导演”,之所以说它是导演,就是因为在这背后它的野心、它的历史、它的文化使然。躁动的帝国,因为它从来就没有安静过。了解当今的世界就必须要了解美国。记得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到现在的叙利亚问题、埃及冲突,背后总有美国的身影。如今的欧债危机、人民币升值,它背后的历史渊源与美国拉不开关系。《躁动的帝国》讲述的就是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
2014年2月1日 12:10:32
《躁动的帝国》读后感(六):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躁动的帝国》
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躁动的帝国》
美国的历史虽然并不长,但是关于美国的历史却出版了很多很本书,就是在中国也可以找到很多种,这套美国史讲述的是美国近代一战以后的历史。
这本书的作者并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而是一位导演,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导演也能写历史?呵呵我也有疑问,不过当我看到奥利弗斯通是纪录片的导演时,我就不怀疑这本书的质量了。
导演写历史还有一个别人不具有的优点,那就是书里面有很多插图,让我们可以更直观的去观看历史,让历史变得更生动和鲜活起来。
从一战到二战,美国成为世界帝国,然后进入了冷战,在冷战中击败了苏联,接着又要面对反恐战争,可以说美国的成长一直伴随着战争长大的。其中很多次战争都和中国密切相关,比如二战,比如抗美援朝,比如越战等等,这些故事和历史中国人都知道,甚至可以说比较熟悉,可是历史就是这样,当你进入到历史的细节中,你才会发现,原来你并不了解历史,历史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当你进入到细节当中,你才会发现,原来历史竟然有那么多种可能,历史完全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去发展。
二战将要结束的时候,日本失败已经成为了定局,可是美国依然投放了原子弹,原因众说纷纭,书里面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苏联出兵让美国感到很紧张,如果日本投降拖延的时间太长的话,很有可能出现在欧洲,美苏两国同时占领日本的局面,那么日本就要像德国一样出现两个日本,这是美国极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投放原子弹加速日本投降,也是对苏联的一个警告。
书里面有很多美国历史档案资料,让这些熟悉的历史事件,变得具体而生动,甚至感觉有点陌生,历史原来是这样的是,和我们想象的并不相同。当你越了解细节,你就会感觉历史的必然性是要通过漫长的时间来验证,具体的历史却都充满了偶然。正是这种偶然才让历史变得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其实历史往往比小说情节更曲折生动,比戏剧更富戏剧性,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
《躁动的帝国》读后感(七):揭示美国华丽外表下的丑陋
《躁动的帝国》读后感(八):一部批评的美国史
嵇嘉理/jijiali
奥利弗·斯通的这本《躁动的帝国》与其说是一本书倒不如说是一本剧本更合适,只不过这是一本关于20世纪美国史的剧本。作为导演或者说是电影人的著述,这本美国史无疑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或者说是可读性。本书以电影人所独有的独特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一副当代美国的图景。在电影人视角里,作者将当代美国史划成了几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其自身的主题。虽然反映在面上的是总统是每个专题的关注对象,但是每个专题都有其关注的主旨,作者的意图也就在这里讲述。
美国,无论是从实力还是从功能上来看,它就像一个帝国,一个在路径上有异于传统帝国的新型帝国。从默默无闻的西半球小国,西方的小伙伴,经过了那些不为人知之事,成长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新帝国。美国,在斯通的笔下是那样的雄心勃勃,壮心不已。
从一战时期的初露锋芒,到二战时期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战争的中流砥柱;美国无疑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书中都一一道来。
美国人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批评美国总统,中国人也是一样,也喜欢这件事情,批评美国总统。因而,奥利弗·斯通在文中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也是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看看那些不成器的美国总统们吧,看看那些带给美利坚,带给美国人民痛苦的领袖们吧…那曾经被国人亲切的称为“世界第一等好人”的威尔逊,志得意满最终却从巴黎铩羽而归。那高举“伟大社会”旗帜的约翰逊却让美国深陷越战泥淖。万众瞩目的肯尼迪,成绩斐然,以在结束冷战中所起的作用引以为豪;可这些成就在作者看来其实多半是拜戈尔巴乔夫所赐。
作者在有些地方也是有所偏颇的。比如批判沃森将迪霍玛格穿孔卡片机扩散至德国,导致普选登记分出了犹太人、通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火车开始运转的准时有序。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不能保证别人用它来做什么。
作者并没有将全书的基调定性为一本当代美国批判史。比如在罗斯福新政那一章里面作者对于将棉花铲倒在地的行为予以肯定;而在我们的很多书中这是被当成资本家的恶来看待的。再者相对于作者批判的米国来说,有一点或许更值得关注,作者在文中指出“比起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斯大林更愿意做一个民族主义者,他首先考虑的是苏联本国的利益”。这让我想起张鸣老师在微博上的一句话,“从古到今,没有一个跟着俄罗斯走的国家能兴盛,这个邻居,带给中国的,只是两个字,蚕食”。
全书讲述或者在批判完当代美国之后,作者以开国先父富兰克林的话作为归结,“是共和国,夫人,希望能保持下去”。也就是说作者对于美国发展的中诸丑的解决寄希望于美国的民主。诚如丘吉尔所言,“民主是最坏的政府形式——除了其他所有不断地被试验过的政府形式之外”。
《躁动的帝国》读后感(九):不让纯粹的无知和不了解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只读了上册,准备开启下册。
我觉得这本书,很大程度补充了我们对美国的认识。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十全十美的,哪怕是一个强大的经济发达国家。对事物的了解最怕偏见和无知,如今信息量这么充足,我们可以尽力地全方位了解事物的本貌,并带着宽容的心态对待,而不是嗤之以鼻说:原来你们美利坚合众国也不过如此。
我们必须敬佩这样的作者,不断反思自己国家的病根,暴露给民众,反省才能有进步,历史才不会开倒车。
《躁动的帝国》读后感(十):《躁动的帝国》:“美国野史”
所谓野史,总与正史相对。“政史相承”,古人作正史,常要考虑到当权者需求,而民间则是偏爱野史的,野史通常会有传奇色彩,毕竟“猎奇”才是民众的本能,无趣其实很难流传。野史的价值,在于它记述了些许真实——那些与权力所在相忤的真相。这其实既成全了野史的传播,又使其不可能被摆放到正式的位置。
而这本《躁动的帝国》,从内容上看却是不折不扣的野史。美国历史很短,而在短短百年间,美国却从欧洲老牌帝国的跟班跃居为全球超级大国。纵观20 世纪,美国连续打了多场战争,但他们却是个自称爱好和平的国家。关于战争的动机,本书却给出惊人的答案:战争是发财良机!从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交战国提供军火,到冷战时恶意挑起核竞赛,从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为能源侵略他国,到以反恐之名横行全球……总之,这些内容在正史上,你一定不会看见。
本书的作者是有“当代海明威”之称的奥利弗•斯通。他的“越战三部曲”(《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和《天与地》)令人印象深刻,而他本人的经历也颇为传奇:他家境良好,父亲在华尔街工作,生活优越。而他却一时心血来潮加入了军队,服役期间两次受伤,父亲想让他远离炮火纷飞的危险战斗,但都没有成功,这些经历也成为了他后来创作的源泉。
这本《躁动的帝国》是斯通纪录片作品的文字版,该作品也荣膺了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对于斯通而言,他的努力其实早已不再于名声与利益,他更在意人们是否可以从他的表达中得到对这个世界更清醒的认识。这使得他的作品尽管总是饱受争议,却没有人质疑他是一位伟大的导演。
而同时,美国人所具有的独特气质也令人印象深刻。这种气质实质上是对“异己者”十足的宽容。斯通的“野史”《躁动的帝国》可以在全球风行,仅仅是这种气质的附加效果,更重要的是,宽容使美国人拥有自由的可能,而自由催生创造,带来繁荣。历史本应给旁观者带来的,是有益于未来的反思。
这也许在”猎奇的野史“背后,更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