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将买下全世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谁将买下全世界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1: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将买下全世界的读后感10篇

  《谁将买下全世界》是一本由[美]丹比萨•莫约(Dambisa Moyo)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将买下全世界》读后感(一):全球资源战略,主导未来全球经济

  拿到书的一刹那,就觉得口气好大啊。但是看完之后就会觉得,真的不是口气大,而是书中所说的东西这的很让人震撼。话说全球资源与全球经济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谁拥有未来资源的利用权,谁就是未来世界的主导,谁就是世界大哥。

  要说一本书,要看这本书的作者的身份和话语的含金量。作者是美国人丹比萨•莫约,看他的头衔就知道这个人很牛,世界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卓越的宏观经济和全球事务专家。人家还是世界银行与高盛集团高级经济顾问,莫说你不知道高盛,不知道的话百度一下看看这个很牛x的公司。

  这本书的内容紧扣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分析了全世界在未来几十年中将要面临的资源困局,他将焦点放在了中国的资源采购行动上。不是她要在中国卖这本书,而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把目光注视在中国,差不多就是在看世界的未来。她一路追踪的中国的资源搜购行动,从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到欧洲,从油田、矿产等硬性资源到农地、水等软性资源。联系身边的新闻报纸就可以看出,作者的话绝非空谈,想想咱们习总书记刚上任就出访非洲国家,其本质是什么?是资源!书中说“中国在全球各地大规模采购矿产、农地、油田以等,并已逐渐形成买方垄断的独大态势。单单在2005~2011年间,中国对外的资源直接投资总额就已高过4 000亿美元。”这是深深值得我们注意的,作者最终揭示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中国的资源行动遍布全球,并已遥遥领先!试问,咱们p民的眼光有这么远吗?如果没有一个站在世界之巅看世界的人给我们这些东西,恐怕咱们还单单为钓鱼岛赌气呢。我不是阴谋论的支持者,但是咱们也不能只看表面。实际上我们的世界所有的政治和权力都是在为金钱服务,大了说是经济。想想当年的欧佩克,以及布什时代的美国对石油的霸权,不也是深深影响了咱们国际的战略发展吗?看看如今炒作的火热的稀土、光伏产业……这一切,正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另一方面,这本书在分析资源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或者说一直都在拿经济来谈,在这背后是战争。货币战争、经济战争、政治言论战争!只有高瞻才能远瞩,透过现象让我们看看本质。再感慨一句,这本书这的很不错!

  对于未来的资源的控制和利用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经济转型、市场模式转换、复杂国际经济贸易与国家合作关系转变之中,我们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未来中国命运。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棱镜门”可以揭示出我们的现实环境已经不是以前那样了。科技的空前进步也让信息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只有控制了资源,才有资格谈未来。有一句话说,方向对了,我们就离成功不远了。事实上,这些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谁将买下全世界》读后感(二):中国,应该买下全世界

  通读全书,一目了然的一个特点是书中精确繁多的数据,及大量的对比表格、柱状图、饼状图等。世界各国、各种资源的数据信手拈来,信息量大,着眼全球的过去、现在、未来,视野开阔,纵横捭阖。作者不愧是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卓越的宏观经济和全球事务专家。可以说,读过本书,受益匪浅。

  虽然早就知道不可再生资源会越来越少,紧缺的资源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很多资源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枯竭。可是,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依然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一些数据让我刻骨铭心……

  中国有限的可耕地中,1/6受到污染,40%因沙漠化而发生严重退化,每年减少约100万公顷。48%的可耕地处于使用状态,其他都被城市建设等其他用途占用了。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为了国人的菜篮子、米袋子,跨越国界租赁未开发可耕土地是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已在土地肥沃富足的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实施大规模的海外土地购置与租赁计划。

  669个大中城市中,400个缺水,160多个城市地下水被过度抽取。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又继续减少了13%。而中国单位GDP水消耗量是全球平均消耗量的5倍,是美国的8倍。中国约有21%的地表水资源因污染而不适宜进行农业生产。

  粮食可以进口或租用国外土地生产,而水不易于运输,但却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基础,我们怎么办?振聋发聩!

  作为“世界警察”的美国一再声称要用自己的军事力量维持世界和平,可是美国的军事力量到达哪个地区那里就会乱成一锅粥。现在,美国又把注目的焦点转向了亚太地区,并且在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邪说也甚嚣尘上。可是在2010年,美国军费高达7000亿美元,将近占GDP的5%,而中国军费约1000亿美元,约占GDP的2%。这说白了,就是容不得别人的强大。就像莫约在书中所说,如果美国能够削减军事开支,减少动辄采取军事行动的倾向,世界各地的冲突或许会更少。假如能够将这笔资金用于研究解决应对全球商品危机的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就会发现,它需要介入的与地区资源供求失衡有关的冲突会变得越来越少。

  在世界其他国家还没有意识到资源危机的紧迫性并联合起来争夺资源之前,中国企业已经在政府的支持下,在世界上任何可能的地方大规模采购商品资源。如果真如书中所说,我要为我国政府的深谋远虑、未雨绸缪鼓掌喝彩。可是,纵然我们有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却买不来西方国家的高科技产品。我们又是世界加工厂,生活用品自然不用买。好不容易找着个着力点,不太计较价格的大宗商品采购又引起西方国家的质疑、指责、诟病,难不成让这天文数字的3万亿攒着成为废纸?有这取之不尽的外汇储备,中国,应该买下全世界。

  应该说,书中很多地方对中国的所作所为还是能够进行客观地分析的,对中国政府主导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乏欣赏的口吻。

  当然,不知是原作的原因还是翻译的原因,书中个别地方表述不太准确,如:

  1.第52页第一段末句:“资源控制权的存在(2%的世界人口控制着全球52%的石油资源,3%的世界人口控制着全球54%的天然气资源),导致能源进口国在本质上已被能源出口国专制体制和政权所挟持。”读着这个地方,我感到困惑的是:伊拉克、伊朗这样的能源出口国,它们能挟持能源进口国美国吗?只能是经济大国挟持小国吧。

  2.第59页倒数第三段说石油的用途70%用于交通运输,而在第62页第二段又说“占用全球石油消耗总量50%的交通运输业”,到底交通运输消耗了石油的70%还是50%,前后矛盾,差距悬殊。

  3.第172页第三段末句:“我们很难精确预测未来十年全球的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即使是平均经济增长率仅为2%,全球每天的石油需求也将增至1亿桶,大约相当于另一个美国所需的石油。”按这句话的意思美国每天的石油需求应该是1亿桶,而据第43页来看,全球日需原油量是8500万桶,美国每天消耗原油1900万桶(日产原油量大约850万桶,每天的进口量接近1100万桶)。此处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十年后全球每天石油需求将由8500万桶增至1亿桶,增加的部分大约相当于又多出了一个美国每天的消耗量。因此,建议在“大约”前面加上“增量”二字。

  另外,第14页末段开头,“近20来”应脱一“年”字,当为“20年来”;第42页第一、二段分别有“哈伯特”、“赫伯特”,由文意来看实为一人,翻译用字不统一。

  《谁将买下全世界》读后感(三):中国能否买下全世界?

  莫约这本书在台湾的译本名字叫《当中国买下全世界》,这和大陆简版的《谁将买下全世界》比起来少了一分含蓄却多了一分震慑。

  当中国将要买下全世界的时候,西方国家会袖手旁观吗?当然不会!莫约用大量数据和细节的堆叠从全球资源需求状况、中国获取资源的趋势以及商品贸易如何运作及未来资源供需的趋势等方面对西方国家政府作出警告:中国正在逐步掌控世界资源市场主动权。那么全球资源布局战的最大赢家,将如何掌控世界商品的供需网络?

  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开始热血沸腾,群情激奋了?可千万别高兴太早,还记得日本的惨痛教训吗?上世纪八十年代日元升值、外汇激增。1989年,日本国内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泡沫达到巅峰,日本人的经济飞速发展、财富大幅度增长。当时日本的房地产价格高得惊人,于是日本人把大量钱财用在欧美炒房地产,甚至认为他们将主宰世界。结果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元气大伤,至今仍未完全恢复。这情况和中国是多么的相似!人民币的升值,房价的暴涨,“中国要买下全世界”的声音,我们当引日本为鉴,反思中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毫无疑问,中国正在逐步崛起。记得一百多年前,欧美炮制“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鼓吹说:“一旦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时隔一个多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在欧美越来越强烈。甚至向亚非拉国家经济援助、基建援助以换取石油耕地购买权等已被指责为新殖民主义。

  诚然,中国的目前的资源环境是不足以承载十三亿的人口,我国政府将如何解决?在国外购买耕地石油等资源真的是长久之计吗?明显不是。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呢?

  《谁将买下全世界》读后感(四):购买,是一种权利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对当下中国携带着巨大的钱袋子不顾一切到处圈地跑马,抢购资源的做法多有非议,甚至敌意。国人不满,是因为原本便宜的石油、铁矿石、粮食、大豆等等,中国人一买往往就是高价、超高价,习惯性推断,这要么是经办人太傻逼,要么就是有人吃回扣,损公肥私;外国人对此充满敌意,则是因为中国人出手阔绰,搅乱了原有的市场均衡,提高了交易价格,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以致屡屡惊呼中国人要买下全世界,而且对整个世界是否能够满足中国人巨大的消费胃口感到担忧——到谁来养活日益富足的中国?

  著名的赞比亚裔国际经济学家、卓越的宏观经济和全球事务专家丹比萨·莫约与多数外国人不同,她以资源为中心对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的预测,而且对即将到来的资源危机深信不移,认为围绕资源的博弈将是未来国际争端的焦点,甚至会引发战争。而她对中国所采取的全球资源战略持充分肯定的态度,并大致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她分析了中国争夺资源的动机——在当前能源危机迎面袭来的大背景下,中国不遗余力的全球抢购各类资源,虽然令人瞩目,但并非赤裸裸的占有,这只是确保当前经济发展奇迹得以延续的基本保障,也只有从全球吸纳营养才能供给新的经济巨人的不断成长。她预测了中国占有资源的后果——中国在大宗商品市场的所作所为和行事方式,不但能够影响短期的价格走势,也必将带动全球经济社会,以至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全球人口的生活方式及各国政府间的互动模式。她分析了中国资源战略的成功——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大宗资源市场攻城略地,独占鳌头,是因为拥有早期资源探寻者所不具备的两件法宝——巨大的财富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经济准则。前者无需过多解释,而后者则是指中国的成功依赖于政府将资源争夺战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制度监管、资金配置、政策扶持、人事任免等一系列手段,约束、规范和调动银行、能源、交通运输及其他资源型国有企业为中央政府的资源战略服务,从而无往而不利。

  事实上,对于我们买不买、买什么、买多少,以及以什么样的价格买取资源,是我们天赋的发展权力。我们有合法的在市场经济规则下从世界上任何地方购买各种资源的权力,更有通过这种购买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权力。西方人来谈论谁来养活中国,谈论若是国人全部喝牛奶将又会有多少耕地被用来养奶而造成全球饥慌等等,都是不公平的,是对中国人发展权力的侵犯。难不成他们先坐上汽车了,怕资源匮乏,怕造成更多污染,就必须剥夺我们喝牛奶的权力,剥夺我们坐汽车的权力吗?他们的这种逻辑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歧视,而他们原来血淋淋的对外剥夺史使他们根本没有资格对我们说三道四。中国人当然有权力富起来、强起来,去享受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

  我们通过全球购买资源促进发展的权力不容剥夺,然而,在强权胜过公理的国际社会中,我们靠什么来保障这种权力呢?莫约也认为,未来爆发的全球争端将会围绕着资源的争夺展开。为此,她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构建全球对话机制。而在我看来,这种事情永远都是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千句万句要求,不如一枪在手。在伊拉克、在利比亚、在苏丹,都因为国内政治纷乱给中资公司带来了巨额损失,这些前车之鉴都在警示我们,在资源纷争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保障海外投资、保障能源安全,不能寄希望于所谓的国际经济秩序,只能依靠自己。其最根本的办法还在于加强军队建设,建设一支能够全球投放的武装力量,来保障我们的资源安全,来保障我们的发展。

  当然,对西方国家的无理指责,我们可以用这种天赋权力说来进行反驳,但是,对内呢?对于莫约的这些肯定之词我们无需高兴,也的确高兴不起来。因为当前这种资源战略还有很多需要商榷、反思和检讨的地方:一是需要尽快的学习市场规则,学会运用市场的方式用最低的代价来满足我们的资源需求,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高买低卖,被人所愚弄;二是要真正把购买的资源用在增进人民的福祉上,如果一种战略不能为人民带来福利,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三桶油”备受国人指责大概就源于此处;三是要尽快转变发展方式,降低单位GDP的资源消耗,不能买进了资源只是为简单加工再出口,只是赚了个低廉的加工费而把污染留给自己。

  如果抛开西方的指责和国人的抱怨不谈,客观的看,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围绕资源的争夺都必将会是世界纷争的根源,肯定会愈演愈烈。所以,阅读莫约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既能够让读者更清楚的看清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认清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也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当下的全球资源战略,并做出评判以及改进——正如吉姆·罗杰斯给她女儿中的信中所说的那样——“对于渴望弄懂当今商品领域有哪些机遇和风险的投资者,丹比萨·莫约为他们提供了一本非常好的入门书籍。如果你想搞清楚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背后的本质,就必须阅读此书。”

  《谁将买下全世界》读后感(五):中国买卖

  中国买卖

  评《谁将买下全世界》

  20世纪60、70年代期间,西方诸国已经开始预测能源衰竭、世界性资源短缺,两次石油危机大大提高了能源价格,马尔萨斯的人口威胁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与此同时,中国正沉浸在建国后当家作主的自豪同时,陷入了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的狂热中,那时的人们即使饿着肚子也敢宣称物产丰富,即使砸锅卖铁也要喊着赶超英美,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停留在老祖宗的思想观念上:番邦、蛮夷、帝国主义、纸老虎等等。在政治挂帅的年代,买卖被当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敌人(资本主义的尾巴、残留)来对待,没人敢提起,有些清醒的人也只能偷偷地做一点小买卖。

  一场以经济改革为主的运动之后,中国这片土地开始了对于“买卖”的追逐,沿海的人通过买卖先富起来,城市的人通过买卖先富起来,后来慢慢更多的人投入到越来越大的买卖中去,中国的GDP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两位数增长。好景不长,当中国发现自己的资源无法支撑高速的经济发展时,他们开始了全球性的买卖活动:改革开放初期的最开始,还主要以从国外进口技术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慢慢地开始从国外进口石油、粮食、矿石等等,从政府到民间,从亚洲到拉美和非洲,所有资源丰富的国家都可以看到了中国买卖的影子。

  中国买卖在初期阶段被部分国家认为是一种发展的途径,但随着中国买卖的规模扩大以及民粹主义思想作怪,很多中国买卖被冠以“侵略”的头衔被排斥。很多中国商店被打砸抢烧,很多中国商人被袭击,部分中国买卖因此被中断。即使是公平的国际贸易市场中,中国买卖也被调戏:中国要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涨价;中国要卖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降价。虽然以“和平崛起”的名义,虽然以获取资源去建立贸易关系,但被政治化和敌对化的中国买卖,一路坎坷地走到了如今。

  中国买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需要,还是中国对外扩张的一个工具?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个利好,还是一个威胁?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谁将买下全世界》书中则是用一种善意的眼光看待中国买卖,作者甚至预测中国买卖还能继续长久下去,甚至在将来的某一个时间能左右世界市场。时至如今,资源危机依然成为困扰世界发展的瓶颈,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值得考究,经济改革遇到了政治阻力且不能顺利得到解决。买卖也需要双方的协商一致,当中国经济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行驶买卖时,愿意参与其中的买家可能还要细细斟酌自己的立场,例如石油,有消息称美国将重新回到石油生产的龙头位置,那么对于中国来说这又将是受制于美国的重大因素。

  2013-10-20

  《谁将买下全世界》读后感(六):未来或是“资源为王”时代——评《谁将买下全世界?》

  未来或是“资源为王”时代——评《谁将买下全世界?》

  文/杨燕明

  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未来的我们需要怎么做?未来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又要怎么努力?这是每一个国家的“未来之路”,也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努力思考的。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这个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我们都会关心的话题。

  在《谁将买下全世界?》一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各项举措的分析,透过中国这只眼睛去窥见了全世界。看完此书,我们大致可以猜测——未来,或许是一个“资源为王”的时代。谁拥有更多更好的资源,谁或许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谁没能有效地占有资源,便会处于竞争的弱势一方。这样的结局,我们或许有过担忧、有过思考、有过焦虑,但几乎很少有过专业的学习与了解,而在此书中,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详实的说明和令人信服的阐释。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疑问,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下这样的结论?我们不妨看看丹比萨•莫约的履历。她是《时代》杂志“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她是世界银行与高盛集团高级经济顾问;她还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特约编辑;她更是世界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卓越的宏观经济和全球事务专家……这其中任何一个头衔,都是寻常人梦寐以求的,而本书的作者莫约却“众多荣誉”加身,由此可见她的专业性。

  的确,在现代这个世界,来自媒体的言论,每天都在警醒着,灾难即将来临——耕地资源的短缺;人口的急剧增长;水、石油等能源资源的有限性……这一切的指向,都会导致各国剑拔弩张。似乎,一场关于全球资源的博弈战役已经拉开帷幕,而过程也会如我们猜想的那般——激烈非常,只是结果还未定,胜负还未料,因为大家还在准备,还在挣扎,还在做最后的争斗,那么谁能赢得最后的这场战役,自然是没有公论的。

  不过,在莫约看来,中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主动地位,因为中国出招早。在过去的几十年,凭借着巨大的外汇储备、复杂的资源战略,中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采购土地、油田和矿产资源,并逐步形成买方垄断独大的态势。。单单在2005~2011年间,中国对外的资源直接投资总额就已高过4 000亿美元。最后,莫约揭示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中国的资源行动遍布全球,并已遥遥领先!

  不过,莫约也揭示了另一个问题,即在现代这个社会,引发战争的原因,已经和古时候不一样,不是为了野蛮的侵占,而是因为资源的争夺而引发。莫约甚至给出了足够的证据,并进行了详细的数表说明。可以肯定地说,莫约在研究中的态度,是谨慎的;对资料的索取,也是客观公正的。因为她每做出一个结论,都会有充分的数据做说明。

  的确,资源关乎国运。我国能否在这场资源的博弈中取得胜利?资源博弈的下一站又是什么?翻开本书,即便不能给你提供最为准确的答案,也能给你提供最为深刻的思考。

  刊于6月30日《羊城晚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3-06/30/content_191174.htm?div=-1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