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软实力》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软实力》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7 03:05: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软实力》读后感精选10篇

  《软实力》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奈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59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软实力》读后感(一):软实力

  《软实力》,约瑟夫•奈著,马娟娟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中信的书看了一些,感觉跟风的较多,质量一般。好在此书并不艰深,题目也很熟悉,因此差别并不大。

  以奈的观点,实力有三个范畴,军事、经济与软实力。当然,这观点并不新鲜,显是借鉴卡尔的观点。不过,其第四章专门论述公共外交,于我今日工作倒是切题。他对美软实力建设诸多批评,认为政府投入与重视不够。唉,美都如此,我就不必说了。重视不是投点钱的问题。

  美国人创新力强,善于提出概念。就提出一个概念而言,奈很成功,但于论述而言,相对仍显得单薄。其概念的大名要超过其书的论述,不似《变化政治的社会秩序》,其内容远超过其名气。这也是软实力的一部分吧。

  于我们而言,仍然在这些方面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面。前些日子,大大就加强央媒与新媒体建设讲了话,但怎么建、怎么做强?还是按现在这个弄法,肯定不行。如果不解放思想,我们的软实力永远会继续软下去。

  《软实力》读后感(二):中国目前真有软实力么?

  约瑟夫·奈,软实力之父,在1990年提出软实力这个概念之后,改变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物的分析方式。

  随着90年代开始的美式全球化的深入,软实力概念的流行,全球国家都相当程度上把软实力看做强权政治的替代品。特别是中国孔子学院似乎被中国官方作为软实力建设的样板工程。

  然而,如果认真了解约瑟夫·奈的系统观点,越发的对中国现有的软实力建设存在悲观的预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再反复研读《软实力》的原因之一,正确清晰的目标让我们才能真正感受中国未来发展正确的方向。

  实际上,软实力的发展是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系统的经济能力之上的,而这一能力必须要能够持续,我特别强调是可持续的工业经济基础,因为缺乏这样的基础,软实力犹如无源之水,其必然枯竭。

  强大的制造业,才能支撑实际上的高端制造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这为软实力作为真正的实力背书。实际上软实力是在有硬实力的背景下,采用非强权式的方式来达到一国的战略目标和目的。

  之所以强调可持续性,源于,短暂的经济辉煌可能是由于某个阶段的经济政策左右其软实力,但是生产力革命是在不停的前进,如果没有一个利于不断产生新的生产力方向和支撑产业的制度环境,软实力就犹如稍纵即逝的海市蜃楼。

  这点,上日本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其经济奇迹在汽车以及半导体工业上的快速发展,曾一度给日本带来了强大的软实力资源,但是随着生产力和产业革命的深入,日本产业并没有像美国信息革命那样真正把握住新生产力的机会,这说明软实力需要一个适合它配套的制度环境,而非一时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革命。

  中国盛唐是软实力的典型代表,当然其军事实力和人口在当时不可忽视,但是更重要的是唐代拥有相对自由和发达的经济,其生产力在当时的全球来看,是毋庸置疑。

  然而当今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在东亚的雁阵模型分工体系下,利用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获得了巨大的低端制造业优势,积累了国力,发展了军工,开始在全球开建孔子学院,似乎是软实力开始增强。

  然而我深深感到不安,我认为孔子学院并不是真正软实力的体现。而只是集权政府的一种形象工程,孔子学院倡导的是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国社会当今根本不信奉它,非真正让人信服的现世的社会制度。只有现世的制度才是真正的软实力体现。

  真正的软实力,来自现世的社会共识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好的社会制度,可以保证能持续产生生产力的创新和发展,正如当年日本在半导体上崛起之后,美国又扳回来;正如千年互联网泡沫之后,美国的互联网继续保持了创新;正如08年次债危机后,美国的3D打印和未来新的制造业产业趋势又如新芽破土而出。这些是由整个社会制度来维持的,而不是一时的经济腾飞。

  所以,中国要想发展软实力,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现在中国社会缺乏共识,食品安全,教育不公平,医疗改革,住房,就业等等都积累了大量的改革空间,特别是意识形态的革新。

  另外,好的社会制度,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才能保证中国制造业长盛不衰,能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存活,并适度引导产业升级。

  如果这些问题不改革,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共识,也难以形成对西方民主国家的吸引力,软实力从何而来,就不会形成真正的软实力。

  这恐怕也是像约瑟夫·奈这样的西方人士不太担心中国崛起真正的原因。对他们来说,中国崛起,目前还只限于经济层面,而且还只是30年,没有经受住经济周期和产业更替的考验。

  我认为《软实力》这本书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意义也就在这里。

  《软实力》读后感(三):读后感

  本书是昨天在单位新发的一批书中抽出来的,初看书名的时候,以为会类似《仁与修身》。本书关注的主要是美国国内关于软实力的辩论,尤其是关于伊拉克战争对美国软实力产生的影响。因此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的篇幅去评论其他国家的软实力,其中当然包括中国。

  从目录看来本书的逻辑结构清晰明朗,下级标题更是昭然明了作者所涉及的主题。但就我个人对政治的所知较少,本书对于我的吸引力不强。由此及彼,从大格局到小视野,本书也弥补了一些知识上的盲点。

  所有实力都依赖环境发挥作用。相比硬实力,软实力更加依赖自发的解读者和接受者。

  国家软实力主要来自三方面: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

  文化是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整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评论家把文化分为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信息和娱乐在当今大众传播媒体中二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也能产生政治效应。

  又及,作者概括出公共外交的的层级。具体为:

  公共外交有三个层面,三者都很重要,都离不开政府的直接信息和长期的文化关系。第一层是最直接的日常沟通,主要涉及对内政与外交决策背景进行解释。现代民主国家的政府官员在作出决策之后,非常注重该向媒体吹什么风,以什么方式把消息告知公众。他们比较看重国内媒体——然而就公共外交的第一层面而言,国外新闻机构理应是最重要的沟通目标。

  第二个层面是战略沟通。它与政治宣传或广告推销颇为类似,有一套简单的主题。为了强化主题或推行政府的特定政策,这种沟通需要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策划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和交流活动。特殊的战略沟通主题要针对特定的政策倡议。

  第三个层面是,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内,通过奖学金、交换活动、培训计划、研讨会、会议以及媒体渠道培育与关键人物之间的持久关系。

  有效的公共外交是条既包括听着又容纳说者的双向道。

  很喜欢书中提及的一个词汇“巧实力”,一国实力来源于三方面的积累,传统的国家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在现今政治游戏中,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国家形象希望通过吸引力、影响力来展示,而非在国家强大的同时招致大批政敌。这更是以柔克刚、外圆内方的政治体现。软实力同样有局限,它在环境作用下未必能取得如期效果。

  12-13日上午

  《软实力》读后感(四):用胡萝卜诱惑你 ——《软实力》,泛文化来袭

  用胡萝卜诱惑你

  ——《软实力》,泛文化来袭

  我们不一定知道洋葱原本是西域的产物,但是一定知道西餐必放这一圆润的菜品;我们不一定会知道高山流水的知音,但是绝不可能不了解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大名;我们穿上小礼服,忘记了青砖汉瓦的天地方圆的建筑,在摩天大楼里面徜徉,试图建造更多奇特而后现代感十足的城市地标……在大学里接回来几个留洋的教授,吃着爆米花看着外文剧做个Couch potato,不知不觉,我们已然被汹涌而至的文化浪潮侵袭,苹果或者三星代替了小灵通的时代,甚至连拼音都已经代替了原本的中式表音法,制定规则的权力不在手中,而诱惑太多,便如同是递给兔子的胡萝卜,一旦尝试了以后,就抛弃掉了白萝卜的美味。

  软实力是一种太过可怕的比拼,当强硬的军事武装出现在当今这个用互联网日益紧密联系的世界,被反感的可能性远打过它一时胜利所获取的利益——正如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中提到的伊拉克战争对美国国际形象的影响和破坏与美国影视作品中的法治思想、自由主义的表现对各国年轻一代的影响和价值输出的潜移默化,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被泛文化绑架的世界。

  贴近你生活的日常载体,符合期待的思想设定,更为前沿和引领潮流的舆论定位,软实力在国家实力与国家利益的各国混战中,就像是不起眼却充满诱惑力的潘多拉的盒子,让人不禁想要接触它,知晓它的魔力。

  本书举例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冷战的结束。“戈尔巴乔夫的一名助理后来证实:‘甲壳虫乐队是我们对遵从‘制度’的一种默默反抗。’……当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代人终于上台后,美国流行文化对苏联人的自信心和意识所产生的腐蚀效果,已经一目了然。”摇滚乐代表的叛逆与自由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甚至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不得不让人感叹和唏嘘。

  于中国而言,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远没有对外国的“主义”们的接受程度要来得普遍。百年前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的闯入,打倒了“孔家店”,后来,层起的房屋让老街小巷梧桐细雨的江南,变成了工厂林立的世界分之一,等到后来经济化的旅游产业风起,才让后来的人们意识到与别人不同的这种文化内涵与沉淀,所具有的价值。

  若是代入我们个人的生活中又是什么样子呢?约瑟夫没有在书本中讲到。成思危先生将他的观点总结为:“软实力是通过非强制性手段来影响他人的能力……它是由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所形成的吸引力……既可以使公理的一方如虎添翼,也可以帮强权的一方为虎作伥。”想来个人的形象和观点若是得到足够好的传播,也能够对他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个人的软实力远在这个显然不能用武士或者骑士方式、决斗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吞噬的时代,我们输出我们的观点,在他人的思想中留下我们的痕迹,显然就是我们的成功了。

  在《如何施展软实力》这一章节中,末尾有这样一句话:“坦率地说,为了进行更有效的沟通,美国需要认真地聆听。”对我们个人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使用软实力不像运用硬实力那样可以单边操作,我们还需要好好上一课。”

  y 林怿

  2013年8月4日23:19:33

  写于御庭园

  《软实力》读后感(五):位卑而雄视天下,位高而谦逊待人

  软实力相对硬实力,颇有道家所言“以柔克刚”之深意,但是其并不能完全达到“克”的能力,毕竟在强权之下,硬实力是可以无视软实力直接进行碾压性的打击的,因此在作用上软实力并不能和硬实力做到一比一的对抗。

  不过软实力的优势在于,它虽然无法完全抗衡硬实力,但是它可以做到硬实力做不到的事情,就好比硬实力可以压迫其他国家为之服务,但是效率可能低下;软实力可以劝诱其他国家与之合作,效率高;虽然结果看起来一样,但是效果并不一样。这就是软实力的作用。

  结合基辛格的《论中国》和本书,个人觉得不同的国家在表现自己的软实力的时候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地方就是积极传播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文化的传播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即降低了双方的交流成本,又减少了由于误会产生的敌对和隔阂,甚至直接同化对手,让对手生不起斗争之意。不同的方面就是在展示本国风貌的时候的方法,以美国为例,由于其军事、经济实力全球首位,因此其地位高高在上,很容易让其他国家心生畏惧和抵触,其需要做的就是放低姿态,尽可能降低这种由于处在高位而给其他国家造成的压迫感,从而降低其他国家的反抗;而以建国初期的中国为例,其作为一个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处于后位,为了保证自己国家的软实力的传播,就需要保持一种高度的自信和自我,这样可以打消其他国家因鄙夷感而产生的征服欲,从而即确保自身安全,又向外传输了正面的形象和能量。

  位卑而雄视天下,位高而谦逊待人。不同的地位需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这种方式过犹不及,雄视天下多走一步就变成狂妄自满,谦逊待人多走一步就变成伪善。

  因此合理把握表达的度,就需要在软实力内容上做文章,做与之对应的文化传播。

  人同此理,软实力可能不能让你获得绝对的力量(硬实力可以),但是其可以获得周边人的支持和认可,毕竟生活在一个善意的环境比生活在一个始终觊觎的环境下,更省心一些。

  《软实力》读后感(六):软实力

  政治家想要通过实力来得偿所愿,影响他人行为,促成事件发生。而硬实力通过暴力压迫,经济制裁,恐吓,威胁,利益诱惑或者复杂的流程使对方屈服而与自己目标一致,有时实力可以使别人做他们原本不想做的事情,如果你掌握着别人想要的一些东西,无论是经济利益,机会还是安全,你就有改变别人行为的砝码。而软实力是有别人向往的一种制度或是价值观,从而吸引对方积极靠近自己。依靠共同价值观所产生的吸引力以及实现这些价值观所需要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无需胁迫或交易,对方自然会和自己走到一起。有人把国际实力分为三类,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影响舆论的力量。

  软实力资源可以是:作为道德权威,国际救援的能力和其他国家愿意效仿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目前全球实力三层棋局中,上层的军事实力由美国独大。中层的经济实力在各大国和新兴发展中国家间多极制衡。而下层的文化软实力却是各有乾坤。英美国家凭借强大的英语普及度和硬实力有很大的软实力。法语国家和日本,西班牙语国家也在不断宣传其文化吸引力。

  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能激起别人的梦想和渴望,这要归功于散布全球的影视形象,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大批学生纷纷从其他国家赴美国求学深造。而伊拉克的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卫星电视悄悄收看美国的电视节目接受民主思想。1971年南非发起要不要引进电视的辩论,保守的有邮电部长坚决反对,认为电视是西方堕落的象征,会使南非道德文明沦丧,并瓦解种族隔离政策。结果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挪威以和平缔造者的姿态让自己的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同,国家软实力得以加强。

  俄罗斯的体育军事强国地位为它增色不少。

  法国每年都有大量资金用于推广法国文化交流项目。

  日本的文化,美食和动漫都是其软实力来源。

  十九世纪英国和二十世纪美国凭借缔造国际规则和制度体系推行了自己的价值观。这些规则制度让和英美自由,民主的特性是一致的。英国主张自由贸易。美国力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联合国。通过这些国际规则,世界各国不得不靠近英美价值观来进入国际主流。

  在自由社会里,政府不能控制文化。事实上,这种文化管制缺失本身就是软实力的来源。《十二怒汉》在国外播出后有人想“如果这个国家能排除这样的电影来挖苦自己,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一定心存自豪并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这个国家一定足够强大,自由。”由于这些软实力资源可能与政府外交政策向左,因此政府政策需要确保总是在加强自己的软实力而不是减损,这在全球化信息社会尤其重要,因为信息全球化让实力更加分散和虚拟化,任何个人都有控制一定的软实力的资源。个人主义的上升和权威的下降,这些后现代社会的特征也让政府在民众中的信心相对丧失。

  拥有强大软实力的国家使他们倡导的文化和理想更接近全球规范(自由主义,多元论,自治)。然而在宣扬正义价值观时美国显露出的伪善和傲慢事实上真正伤害了自己的软实力。相比于人们对文化和价值观的反应,人们对政策的反应更大。很多欧洲的反美主义者反对的是美国的政策,而对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发达的科技更加认同。而在伊斯兰地区,人们不但拒绝引进美国文化,并且厌恶美国文化本身。有的人厌恶美国的实力,憎恨全球经济带来的文化冲击,但同时又羡慕美国的民主和科技。在这些阿拉伯国家,反美主义只是表象,其背后的实质是他们对现代化的无能为力。美国之所以招人怨恨是因为它肩负着传播现代思想的责任,而受众对此的态度是既盼望又排斥的。而美国的女权主义,性开放,个人选择在宗法社会里被当作是颠覆性的破坏因素。一些宗教极端分子憎恨美国,是出于不认同美国的开放。在民族情绪笼罩下的中国,依然有很多中国人想方设法坚持对美式民主的信念,渴望自己的国家在政治体系中出现深层变革。在一些亚洲国家,,民主,人气被坚决抵制,他们认为亚洲最古老的文化中价值来源于全社会的福祉,西方却将个人权利的外来价值强加于人。在亚洲,老牌的传统主义者和开放社会西方价值观正在进行一场缓慢的,日复一日的拉锯战。亚洲公司模式很大程度上以家庭和政府关系为基础,对外缺乏透明度。

  软实力是一种以共享价值观为基础的吸引力,同时他人对符合共享价值观的政策所持的公正心和责任心也是形成吸引力的基本条件。因此多边磋商比单边主张更易于加强相互了解和认同从而促成软实力。多边主义也有利于使美国的力量合理化,获得盟友的支持。

  在信息时代,信息爆炸使得信息不再是软实力资源,人们面临的是注意力缺失,因而编辑和线索提供者变得更加吃香。政治竞争也不再有军事,经济优势决定,而是谁的故事最终能打动人。因此增强软实力的方式是对不同人群进行符合他们价值观的“窄播”。面对人们对政府的不信任,政府应该退居幕后,通过支持NGO和其他得人心的季候展开工作。同别国分享秘密情报也可以获得软实力,米歇尔计划通过对德国和日本的战后重建获得国际支持。在伊拉克战争后,美国被民主国家纷纷抵制,从而美国政府从拾孤立主义道路,认为美国不需要被别人欢迎,这大大削弱了自己的软实力

  《软实力》读后感(七):关于认同感与“软实力”

  然而当今中国,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利用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获得了巨大的低端制造业优势,不仅经济腾飞,军工发展,更将基础项目建设遍布非洲,在海外掀起了一阵阵“汉语热”、“孔子学院热”。这一切,似乎正意味着中国软实力的逐步提升,但这就是真实的提升了么?如今中国政府推崇儒家文化“德治天下”的思想,希望这种思想能帮助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融入世界,这种愿景自然是好的。但孔子学院类似的机构只是集权政府的一种形象工程,孔子学院倡导的是传统的儒家文化,而中国社会当今根本不信奉它,用一种不具备内在认同感的而非真正让人信服的社会制度去企图影响外界,无异于缘木求鱼。

  个人认为,只有现世的制度才是真正的软实力体现。 一种优越的现世制度最为关键是要塑造一种认同感,既是对内,也是对外。两者之中,对内的认同感更加重要。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所推崇的文化连其国民都难以认同和实践,谈何去影响他人?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软实力”都在强调“包容、和谐”,强调“以德服人”的儒家思想,可是这不是一壶清茶一段古乐就能达到的意境,更不是是堆砌历史张贴海报就能达到的目标。当“乌坎”的农民还在一次次强征耕地的野蛮行径中以集体围堵等极端手段抗争时,当“冀中星”一样的上访户还不惜炸烂自己的手来引起社会对其不公待遇的关注时,当到大城市打拼的“北漂”们还在为拿不到一个准生证连孩子都不敢要时,当普通居民因为无法承受巨额费用而“锯腿自救”“刻章救妻”时,我们所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和和谐社会是要如何被社会接受和认同?

  谈到软实力和认同感,而最关键还是体现在国家的制度上。中国目前的现实是,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期望把自己的子女送出国外接受教育,接受西方的教育和思维,这种一边提倡“中国梦”,一边把梦想的实现者输出国外,不能不说是莫大的悲哀。不是说中国必须走西方式民主的那一条道路,不是说中国一定要放弃“大河文明”而转向“丛林法则”,但正如效果新加坡一样,一样复杂的多民族的人员构成,一样所谓的“一党独大”,却依然可以用廉政的政治风气和积极开放的经济政策吸引举世的目光,让新加坡成为众人羡慕的国籍,用制度的优化和权利的透明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官员往来学习,这就是认同感与软实力的体现。而中国,由于国家更大,面临的局势更加复杂,要做到体制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势必更加困难,但如果在这样复杂的问题前,我们依然能保证民众生活的各项权益,所获得的认同与造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因此想发展软实力,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因为当我们拥有了在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系统的经济能力时,有较为完善南科学的政治体制持续保证这些能力是非常关键的。短暂的经济辉煌可能是由于某个阶段的经济政策左右其软实力,但是生产力革命是在不停的前进,如果没有一个利于不断产生新的生产力方向和支撑产业的制度环境,软实力就犹如稍纵即逝的海市蜃楼。 比如日本,其经济奇迹在汽车以及半导体工业上的快速发展,曾一度给本国带来了强大的软实力资源,但是随着生产力和产业革命的深入,日本产业并没有像美国信息革命那样真正把握住新生产力的机会,这说明软实力需要一个适合它配套的制度环境,而非一时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革命。

  其次,是软实力被认同的大小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输出主体的选择。目前,国家注重京剧等传统技艺的文化输出,某某京剧团在海外演出引起强烈反响的报道也常常见诸报端。但是国内,随着老一辈京剧爱好者的逐渐老去,京剧等传统剧目的日渐凋敝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个人认为,很多情况下,政府在选择对外文化输出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不一定是传统的、独特的就是值得输出的,更重要的是看这一事物与时代的契合感和生命力。像京剧一类的传统文化,虽然是曾经的国粹,但其日渐孤落的受众群体,其不靠国家和相关文化部门就无法继续维持的生存现状,和受众无数过人追捧、不断刷新票房奇迹的好莱坞大片大片自是难以相比的,人们会觉得它与众不同,会觉得在初接触的时候很新奇,但想长久的抓出人们的眼球进一步扩大和植入影响,单纯依靠新奇的吸引力显然是不足的。

  最后,软实力是一种认同,认同来自于一种包容,那是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观点,不同做法的包容。正如个人十分喜欢的胡适先生曾说的”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现今的中国,弥漫着一种较为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主旋律的大声唱响下,不太容得异见人士的存在。网上诸如”如果你是中国人,就没脸攻击毛泽东时代“”没有了祖国,你什么都不是“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甚至连中纪委的网站也拿出最近热播的美剧”纸牌屋“评头论足一番,说你看别国的电视剧了没有,最发达国家的腐败也是根深蒂固,这种连电视剧都不放过的攻击方式让人没有了语言,这个自己有缺点不去改正,反而嘲笑说谁谁谁也有缺点一样。更何况美国能允许这样抨击美国政府的电视剧出现,中国却连最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蜗居“都被禁播,这本身不就能说明问题么?容忍不同声音的出现,在于能够帮助自身不断变强和改进,在于一种自信和对未来变化的承认和保留,在于知道世界不断变换的规律,在于承认没有强者恒强的可能,只有这样,才会拥有一种认同,一种向心力,才会让其他文化和族群愿意被吸引,才能最终,真正建立软实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