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教育燃灯》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给教育燃灯》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3 03:02: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教育燃灯》读后感精选10篇

  《给教育燃灯》是一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著作,36.00元出版的2013-3图书,本书定价:234,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教育燃灯》读后感(一):点燃教育希望之灯

  经历了十年教育改革之后,中国现下的教育状况仍有许许多多令人不满的状况!教师体罚学生、学生殴打老师、家长大闹学校……这样一桩桩、一件件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也难怪人们对当下的教育滋生出越来越多的不满情绪!

  其实,回顾历史,我们中国的教育史曾经是那样的辉煌!中国古代教育,就曾经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像孔子那样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现在,世界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学习先贤孔子的风潮。而我们汉代时期的太学,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高等学府,从隋唐时期就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也曾经被外国教育家认为是当时选拔人才最好的选官制度。

  而这些辉煌的过去,早已成了我们中国人津津乐道的谈资。只是,大家似乎都忽略了:民国时期,虽然战火纷飞,但在教育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端,民国教育开始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既为当时反对封建旧礼教的社会风潮奠定了思想基础,又为当时的人们争取到了许多难能可贵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如果不是这样,想必民国时期的那些大家会被埋没了不少!

  大家都知道民国多大家,而这些大家往往都文理并重、兼收并蓄,学术素养绝不是今天这些所谓的“文化名人”可以比拟的!而这些正是民国教育留给我们的财富和骄傲。

  《给教育燃灯》一书与当下那些种类繁杂的教育书籍不同,它将目光聚焦于民国时期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以民国教育思想为主题。这本书由近代史大家傅国涌主编,将民国时期最重要的教育类杂志——《教育杂志》作为依托,收入了郝耀东、陶希圣、舒新城等多位民国教育大家的真知灼见。

  《给教育燃灯》,点燃的是教育的希望之灯、信念之灯,其最终目的不过是引导我们回顾那个大家辈出的时代,感受那些有益的教育观念,找寻并承继那些一度遗失了的优良教育传统!

  本书不仅详尽地介绍了民国教育家们的重要教育理念,更回顾了他们对当时教育症结的一些有益探索,让我们感受到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所独有的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教育观。

  唯一不会被时间消磨的就是真理!历史尘封,却掩盖不住民国教育思想的美丽景观,时间流逝,却带不走民国大家们的鲜活教育理念。

  翻阅本书,我们会认识到整个民国教育的独特风貌,这有助于我们思考并探索当下教育的症结所在。几十年前的这些教育先辈们教育氛围之自由、教育理念之先进,每每让我震撼!

  那时的人们可以大谈自由教育,也可以鼓吹军国主义教育,对于政府的意见,该接受就接受,该批评就批评,可说是百无禁忌,百家争鸣。而说到当时的教育理念,梁漱溟的乡村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等等,对当今的教育状况也具有十分积极的的影响!

  由此看来,《给教育燃灯》一书显得那样难能可贵,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教育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经验!身为教师,只有勇敢接过这些教育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历史使命,才能燃起教育的希望之灯!

  《给教育燃灯》读后感(二):弥足珍贵的民国教育史料

  《给教育燃灯》这本书是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回望民国教育系列》中的一本,是弥足珍贵的民国教育史料。这本书用20万字的篇幅介绍了民国教育的来龙去脉,也援引众多教育家的箴言与笃行,让读者看到上个世纪前半叶教育家和一线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可以近距离靠近民国教育,真实地理解民国教育的来龙去脉。这些从《教育杂志》1909到1948年间发表的大量文章中选出的精华,无疑已成为珍贵的本土资源,足以为今天的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教育杂志》是民国时期最重要教育类杂志,是教育言论最重要的阵地,集聚了当时乃至现在都极具影响力的教育家、政界人士和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名人,引领风气之先。作者在尘封的史料中勤奋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国不少历史真相,以新的视角给读者新的启发,实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丛书主编是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传统等。

  《给教育燃灯》这本书介绍了民国教育家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实验及对教育症结的探索,这还是国内第一次系统的研读、回望民国教育。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多元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观,细致再现了民国教育思想的美丽景观,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民国教育的整体风貌,澄清我们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而且有助于我们思考许多当下教育的症结。

  回首民国的教育,反思现在的教育。

  《给教育燃灯》读后感(三):我们与民国教育的距离有多远?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水平基本“小康”的今天,人们却有了越来越多对社会、对现实的诸多不满。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百年大计的教育。

  应该说,我国的现代文明框架是在民国那短短的三十年间奠定的,包括教育也是如此。建国六十年来,在很多尖端科技文化领域,我们吃的就是民国那三十年的老本。“钱学森三问”的故事已众所周知。今天,老本基本吃光了,“钱学森三问”再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民国。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民国的书籍纷至沓来,有细说的,有略说的,有微博的,民国题材空前火爆。在这些书籍的字里行间,流动着一股令人悠然神往的“民国范儿”。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是旨在介绍民国教育家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实验及对教育症结的探索,这是国内第一次系统地梳理、回望民国教育。

  打开系列之《给教育燃灯》,了解到书中材料来源于民国时期最重要的教育类杂志《教育杂志》,是从1909年到1948年间发表的大量文章中选出的精华。它们是新式教育在中国起步阶段的一粒粒珍珠,现在,编者拂去满布灰尘的时光烟云,通过爬剔梳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串熠熠生辉的珍珠项链。

  因为想要教育救国,因为要为古老的中国开辟新的教育之路,那些令我们今人只能仰视的专家学者们展开了讨论。讨论是那样的才华横溢,是那样的大气磅礴。作为讨论,虽然有时意见相左,但所有的讨论皆在教育的学术框架内,就事论事、观点鲜明,批评尖锐而充满了理性的自律,这就是“民国范儿”了吧。

  读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不能不为他们理念的先进、讨论的深广、爱国的热忱深深感染。

  原来,现在我们倡导的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等诸多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旧事重提”。他们对农村教育、平民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的探索与实践,使中国大地开遍教育实验的烂漫山花。在制度建设的理念上,他们跟整个世界同步,可以说做到了与传统、与世界、与国情的紧密结合。而当时,仅废除科举短短三十年,能有这样的见识和气度,堪称奇迹。

  回望民国教育,不禁有些赧然,为什么近一个世纪过去,好似又回到了原点?理念的原点能找到契合,可社会环境又怎能契合呢?当今教育,是在教育部门统一量化指标约束下的各级“规范化学校”。从县级到市级、省级,哪个学校不是“修枝剪叶”,争取挂上一个更高级别的“规范”牌子?民国时期教育实验的自由土壤已经没有了,连在夹缝中生存的民办教育都要向“规范”靠拢。在严格封闭的规范和考核之下,能培养出具有自由、独立、创新的人格精神吗?

  回顾过去,并不是怀旧,而是为了警醒,为了寻找未来。本书,即是为我们今天的教育燃起的一盏启示之灯。

  另外,本书封面及版式设计古朴、典雅、大方,与内容相得益彰。纸张厚而柔韧,拿在手里非常的舒适。

  文字指瑕:

  1.《前言》第12页倒数第八行“无论从那个角度讲”中,“那”当为“哪”之误。“那”虽然曾是“哪”的异体字,但今天规范字形是“哪”。书中正文皆为早期白话文,“哪”可以用异体字“那”,这在本书中是很多的。但我们今人这样用就不合规范了。其实,今天编印此书,既然已经按简体字规范把繁体字都改过来了,为什么废弃的异体字还要保留着呢?

  2.正文第18页,倒数第五行“救国教育要有确定的计划于步骤”中,“于”疑为“与”。

  3.第42页,第三段第五行“可说无论无论什么学校出身的学生”中,疑衍一“无论”。

  《给教育燃灯》读后感(四):燃灯,是为了照亮未来 ——《给教育燃灯》书评

  教育,从来都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议题。市面上谈教育的著作林林总总,然而真正以民国教育事业为主题的著作并不多见。因此,《给教育燃灯》的出现便显得弥足珍贵。这本书回归民国时期,以民国时期最重要教育类杂志《教育杂志》为依托,收入蒋经三、郝耀东、王造时、楼桐孙、陶希圣、舒新城、周谷城等民国大家的真知灼见,全力打造,重新发现曾经被遗失的教育传统。

  民国,一个硝烟弥漫的时代;民国,又是一个大家辈出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救国救民的时代,知识分子拥有怎样的教育观念,他们如何开展教育,他们对教育症结又有哪些探索。《给教育燃灯》给我们做了一一解答。

  尽管历史已经尘封,但那些民国大家的思想仍然鲜活。翻开此书,我们不禁为几十年前这些前辈的思想所震撼。一是震撼于他们教育理念之先进,二是震撼于他们教育氛围之自由。

  说到教育理念之先进,主要在于几十年前的教育观念放在当今仍然具有启迪意义。比如,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刘薰宇的全人教育等教育主张使得教育多层次、多样化; 杨人楩从知识分子失业讨论现代教育弊病,对现如今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仍然适用。

  说到教育氛围之自由,主要在于教育讨论可以各抒己见。有人大谈自由教育,也有人鼓吹军国主义教育,有人支持教育救国论,更有人反对教育救国论。对政府的教育意见,该批评就批评,该警示就警示。百无禁忌,百花齐放。

  另外,这本书由近代史大家傅国涌主编,由著名记者许骥精心选编,非常适合广大教师、家长阅读。

  《给教育燃灯》读后感(五):温故而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民国期间的教育界成就是巨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恢复了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确立了男女平等教育权,新文化运动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同时,积极地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男女有平等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新文化运动,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等新文学,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国语教材和课外读物。大学的改制,以北京大学为旗帜,蔡元培1917年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即着手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他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收的办学方针;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李四光等著名学者到校任课;改革预科,调整专业,将学门制改为学系制度;将年级制改为选科制,实行学分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设评议会,实行民主管理;筹设研究所,组织各种研究会,鼓励科学研究;首先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采用白话文讲义,帮助学生办刊物,成立各种学会等。这些改革,使北京大学思想活跃,气象一新。北京大学的改制,引起全国高等学校的反响,有些做法当时即在北京专门以上学校校长会议上议决照办。以后,各大学也逐渐按北京大学的制度办理。 对于这段时间涌现出来的教育家更是不可胜数,本丛书《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共三卷,分别从不同的范畴罗列了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本书《给教育燃灯》,旨在介绍民国教育家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实验及对教育症结的探索,这还是国内第一次系统的研读、回望民国教育。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多元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观,细致再现了民国教育思想的美丽景观,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民国教育的整体风貌,澄清我们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而且有助于我们思考许多当下教育的症结。学习民国时的教育理念,对于解脱现代的教育模式束缚,开创适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方针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所谓“温故而知新”,对于先辈留给我们的经验,我们当然要活学活用,开拓创新,把先进优秀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