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梁庄记经典读后感10篇
《出梁庄记》是一本由梁鸿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出梁庄记》读后感(一):挣一分钱过一份生活
看书的时候正好在听Epik High的新歌《Home is far away》。非常应景。
每一个在异乡打拼的人(包括我们这些“扯秧子”出国的劳务输出者)都有被歧视、不被接纳的痛苦。想要回去安享晚年的那个家,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了。
而“农民工”这一被过度着色过度消费的特色群体,这么多年来被报到和议论的不公、歧视没有唤起对人性,社会状况的反思,反而让越来越多的人麻木习惯了。
放下锄头的父辈们,出走的只是身躯,心却留在了故里。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融入自己所寄居的城市,不在乎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只以赚钱供孩子读书,退休后回家养老为目标。然而40年后,当他们还可以收拾行装准备回乡的时候,那个家已经不具备可生活的条件了。死亡更是在每个人生的岔路口等待着他们。
有知识武装的新生代进城务工者,本以为会比父辈要轻松,更有机会被城市接纳。没想到学历必须捆绑户口才可以变成神奇的敲门砖。眼界变高,吃不来苦,高消费水准,让这些第二代的农民工子弟在一、二线的城市里更加无法适从。回乡过年时可能还不如父辈们来得光鲜,气派。对家乡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薄。心无所寄托,脚无处扎根。
梁鸿最真挚的部分在于她提出了自审。多数人早已习惯去忽视逃避这些社会问题。破败不堪的城中村,不符合安全卫生规则的小作坊小工厂,饱受不公平待遇的农民工。还有很多看似一笔带过的记录,其实引发了对更多更深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只看眼前的利益,只求表面光鲜的盲目开发和经济发展。瓦解了许多历史人文遗产,破坏了农业文化和生态文明。不论是城里人还是城外人,对金钱和名利的追求成为了人生的唯一目标,人性泯灭,道德沦丧,人文情怀的缺失越来越严重。
像桃米村那样,尝试性的科学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建,也许才是拯救农村的真正出路。让有知识的劳动力可以回到农村,一起参与,重新爱上那片土地。彻底摆脱农民身份带来的自卑和羞怯。
现实却充满了尴尬。对于这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那么庞大的等待引导救赎的群体,我们每一个个体可以做的实在太少,只能从多面了解,正确思考开始,学习控制不必要的个人欲望,挣一分钱过一份生活。
作为一名拯救地球资源地球文明的悲观主义者,希望非虚构类文学作品的有力剖析和毁灭式科幻小说的恐怖预言,可以阻止人类魔化的步伐。
《出梁庄记》读后感(二):城市打工者与城市的分裂
作家梁鸿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在其新书《出梁庄记》里,梁鸿通过对梁庄在外打工者的访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一直以来被忽略的群体。农民在离开家乡之后如何生活,他们对于所生活的城市有没有认同感?从精神意义上而言,他们是否真正离开了乡村,是否还愿意回到故乡?
本书将视角放在了这一长期被忽视的群体上。作者选取了由河南穰县走出到全国各地打工的普通农民,对其进行访谈,记录其生活。这一段段经历既是个人在飞速前进的中国里的命运写实,也是整个农民工群体在当下大时代背景下生存境况的真实记录。
对于中国的大部分来自城市的中产阶级而言,因为出身不同,他们缺乏对底层苦难者个人生活经验的关注。或者说,他们在道义上予以同情,推动公平运动,力争改变弱势群体的命运,但是从实际层面而言,他们不大了解底层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因为不关注,难免不理解,有时候甚至对这些群体怀有鄙视。甚至会觉得正是因为这些在城市中生活的打工者,搞乱了城市秩序,影响了城市卫生,破坏了城市治安。
这本书带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想尽办法艰难的求生存。为了挣钱不惜健康。赚到了钱却因不断的事故又把钱搭了进去。在城市生活了将近30年,却仍然自诩为打工者,对长期居留的这地方没感情,还想着在家里盖房,还乡。这些人的生活和城市人的生活完全不同,长期存在,却一直被忽略。人们似乎只看到打工者作为一个群像的存在而忽略了其中每个人的命运,忽视了每个打工者的生存状态,那些为生计而奔波的艰辛。
有些故事的残酷性超出想象。明明知道在高毒环境的电镀厂工作随时都可能毙命,却为了工资仍不离开。为了能在市场稳定的卖菜,拿着菜刀和找麻烦的其他摊主拼命。外出打工没法照顾孩子,留在老家的孩子被河水卷走。意外接二连三的发生,好像没有哪个家庭能够一直顺利平安。打工者似乎没有得到过社会保障,或者说,为了挣钱养家,过更好一点的生活,他们顾不得那些本就脆弱的保障,选择了一种近乎搏命的生活方式。
可见,农民工群体的悲惨现实状况不仅仅被市民群体忽略,也被政府漠视。政府制定的政策往往忽视了这一群体的意见,缺乏实际性的保障。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这一群体的付出往往被视为理所应当,被视为正常经济规律下的个人选择。但实际上,因为缺乏公平与正义,农民工群体得到的回报远抵不上其付出。其并没有在社会地位和阶层上得到实际承认,工业化进程也并没有使其成为产业工人,其还是一个边缘群体。因为缺少话语权和影响力,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们往往将其忽视。主政者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数字,忽视了这一数字下掩盖的大量的现实问题。
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生活,但其精神层面上确是与城市生活远离的。城市的秩序,公民参与程度,城市给人生活带来的便利(诸如书店、电影、娱乐、餐饮等)离农民工们还比较遥远。除了远离这种生活方式外,农民工这一群体还缺乏政治权益上的代言人。城市中的知识分子阶层缺乏对农民工真正生活状态的了解,农民工没有利益代言人和合适的发言渠道。生活方式和政治权益上的双重疏远导致了这一群体对于城市的不信任。诸如,没钱在城里怎么办事,不认识城里人人没法办事,某某成功了一定是因为有城里人作为后台等观念在该群体中非常盛行。而等到真遇见事情,其也往往置秩序不顾。对秩序的不信任,使其更倾向于选择前现代社会式的群体围攻等方式解决问题。前一段时间北京上演的安徽籍民工群体性事件就是对这一现实的突出反映。
《出梁庄记》读后感(三):断裂的生活
之前的书评写到一半时,电脑提示更新浏览器,顺手一点,浏览器关闭重新安装,之前写下的文字顿时一干二净,只恨自己手贱,想再重新将丢掉的文字重新打出来时,却怎么也想不起写了什么。正如很多人的生活被粗糙的打断,再想将之前的生活拾起,继续下去时,却发现之前的生活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变得面目全非。
出梁庄,本身就是将之前的某种生活模式打破,这并不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所派生的新的生活方式,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同样适用于这个时代。村庄的生活是如何我并不清楚,离开村庄的人们究竟是该用逃离还是告别形容他们的心境,只有在这村庄生存了数十年的人们可以解释清楚。他们背井离乡,心中牵挂这座被复制千万遍的村庄模式的快乐,却在春节时因为节约旅费而选择在他乡孤单度过,着本身就是这群看似沉默的人们最大声的反抗。
走出去,已经是这个时代最有力的动作,即便不知道方向,但走出去的人们明白既然决定走出去就很难再回头。命运本身就是在行走中,没有持续不断的行走就会逐渐枯萎。书中走出梁庄的人们,对于外面的世界更多的来自于言传,更多的人无法判断这个选择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但改变时存在的,改变了他人,或者被改变。作者说她在二十八岁,在北京读博,意气风发,而她儿时的玩伴小柱就在这一年因为职业病的后遗症匆忙死去。作者也是重复描写了小柱死前的样子,每次吐出的血水充满了腥臭,小柱待在梁庄病入膏肓时,作者恰好在梁庄却没有去看他,而之后当她听说小柱死讯时,她悲恸的流泪了。这中间的断裂,从生到死的隔离,到底发生了哪些,并不会遭受隐藏或者掩盖,作者尝试去追逐小柱的死因,却最终没有获得任何明确的答案,这个答案其实早已不重要,因为它过于单调无法解答任何问题。
从西安到青岛,着一座座光鲜亮丽的城市里,来自属于梁庄的人们,他们游离于这座城市的边缘,他们的存在是很明显的,但没有人记得他们的面孔,这些与每个人生活朝夕相关的面孔,或者是因为没有人愿意记得,来自梁庄的人们他们被放大的孤单,伴随着他们的离开和追逐,在不同城市里,维系他们与过去、与未来的唯一纽带,就是这被城市扩张发展放大的孤单,他们已经习惯被漠视,尝试反抗却又害怕反抗带来的打击和失去。他们正迅速在这个国度里迷失一部分,却还是不愿意放弃,那些从梁庄出来获得成功的人已经渐渐成为传说,他们希望那样的传说有一天降临到他们头上,能够过上美滋滋的好日子。
《出梁庄记》读后感(四):他们的故事
梁庄人出走全国各地打工。
他们所做的工种也是非常之多的。但大部分人都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时间还都很长。生活也是阴暗潮湿的出租屋,破烂的小巷子。
打部分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自己的利益,变的人情冷淡,不顾他人,甚至有的为了赚钱更多的钱,生产有毒食品,损害他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各种食品 安全问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其中,我很佩服的是南阳的算命者贤义。"我这些年吃亏吃在学的东西太少了,如果我高中毕业,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不知道他有没有上过高中,但是工作后,常常练字,写日记。后来自己学习《易经》
等,自身有个豁达的心态。"眼前的贤义,开朗,文雅,健谈,含蓄,完全知识分子的形象和派头。",虽然也是清贫,但是有个好心态太重要了。
在中国,每天都发生无数个这样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出梁庄记》读后感(五):一个旁观者的记录
读下这本书很需要耐心和时间的。
做为一个成功从农村走出去的人,作者怀着对故乡和亲邻深厚的感情,利用两年里的寒暑假期,走访了几十个曾经共同生活在河南中部那个小村落,后来为了得到更好生存方式而在不同时期到城市谋生的乡亲。除了偶以社会学者的角度或现代城市人的眼光出现的文字片段,书里用大段大段的文字记录着多以扯秧子方式才出离梁庄的后现代农民的生活,他(她)们的喜与悲,他们的梦想与现实.....更多的是沉重,因为这么多人的生活里,没有希望这个字眼,不管怎样的扎挣!
他们是出了埃及也返不回故乡的人!
每每读不下去,要掩卷长叹!或者真实的农村、农民比书中要幸福一些,或者有些个农村和农民比书中描述的更惨一些!
我们从溃塌的砖墙里望过去,我们把目光落在生锈的锄板和镰刀上,现代化的进程来的太快,经以至于让许许多多的人都追不上!
《出梁庄记》读后感(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
这是《中国在梁庄》的姊妹篇,作者继前几年回村潜行几个月后,为了新书又在老父亲带头之下南北西东奔袭各地,深度访问(甚至可以说是一同体验生活)了几十位在外打工的梁庄人,全方位讲述了梁庄外出务工闯天下的这个群体的故事。
这些曾经年轻或正年轻的梁庄人,几十年逐渐成为村庄的主体和主流,梁庄的江湖及其变迁正式以他们为主要构成,虽然他们常年在外,一年甚至几年才回一次家,在外打工的念头不少已经超过了在梁庄生长的年头,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跟都还在梁庄,很少有人扎根外地,一方面是大多数都处于社会底层,想扎根他乡城市难度太高,一方面也是故土难离无法融入当地没有认同感,认为归宿还是在梁庄。当然,事情也在起变化,80后,90后出生的一代,对村庄的感情逐渐淡漠,未来也许扎根他乡城市的梁庄人会越来越多,但更可能的是没有扎根城市也回不了梁庄,未来在哪里,没人能说得清。
作者在书中已打工地点作为分类,分别从南阳、西安、内蒙古、北京、深圳、郑州、青岛等梁庄外出打工较为聚集的地方进行了深入的体验交流,不同类型的务工反映了地域差别、行业差别以及年龄、文化等个层面的东西,见仁见智。每一位外出打工者的故事都可谓是一部辛酸史,即使极少数成功者也有着人前看不到的心酸血泪。虽然大多数务工者在外讨生活几十年都未能在外扎根,但总体也都强过窝在梁庄土里刨食,除了小部分不幸者,大都能实现温饱并在家盖屋起楼的愿望。
这本书应该说在同类书中较为优秀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以亲戚街坊的身份去访问一个群体,而且又沉的下来,在老父亲的引领下与访问对象同吃同住,作为一个研究学者,能做到这个份上现实中已不多见,故而也才能呈现出这样的作品:既有理论功底和深入思考,又有鲜活人物故事。
与上一本《梁庄在中国》一样,我认为贯穿的主线还是农村和农民的未来,只是这本书更多的放在了外出务工者这个群体身上,选择性忽略了不甚重要的其他人。当前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在环境的重压之下,无奈的选择可能还是梁庄,但梁庄只是养老的归宿,并非未来,作为过渡的80、90一代并不顺利的经历证明,梁庄的下一代,也并未见明晰和光明的未来。
《出梁庄记》读后感(七):出入梁庄
翻过最后一页,心里长吁了一口气,终于看完。
从《中国在梁庄》到《出梁庄记》,一页页翻过,诸多的文字已经逐渐转化为自身的情绪,抑郁难解。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故事,蔓延在梁庄、西安、南阳、内蒙古、北京、郑州、青岛,还有足下的深圳。故事从遥不可想到处处可及,其实只是几页纸,也其实只是每天都会擦肩而过的几毫米距离,甚至很多的故事就真实地藏于自己的生命中,就在熟悉或不熟悉的亲人身上。那些延绵于人性深处的那种脆弱和麻木,其实一直深深的扎根每一个决定和每一次经历之中。那么真实,那么切肤,所以恐惧、所以不安。
只是,情绪只是一场虚假的狂欢。以前一直坚持,数字是可以反映真实,但是也很容易掩盖真实背后丰富的动因和关系。所以觉得通过访谈和详尽的文字描述可能可以更加准确的捕捉全相,以便于从更细微的角度精心解剖。但是,这个过程中也很容易掺杂过多的联想和情绪,既可能来自于叙说者,也可能来自于记录者和阅读者。情绪所产生的共鸣如此容易发生,以至于聆听或阅读以后,很容易地陷入那种情绪,然后产生或灰暗或激进的结论。尤其是对于只凭着一本书或一段故事来认知的人们。尤其这本书或这个故事还牵动着大多数人的敏感神经,来自于在议论纷纷中掺杂了太多负面情绪、扎根于大部分人内心深处阴暗和脆弱神经的词条。因此,这算是对于这本书唯一的诟病所在,作者的情绪植入太多,尽管反映她采访的真实感受,但是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其它种可能认知和结论的产生,至少于我是如此。
离开情绪,一件件源于亲身经历的故事的可贵和价值更加凸显。从专业的角度,也许这就是超越宏大叙事,回归个体差异的契机。长期以来,所参与过于农村有关的规划,都很难超脱“伟光正”价值导向。即便可以感知所导向目标的美好,但是却也很容易怀疑路径的有效性和图景的真实性。或许是实际走在道路上的人们,以及他们一路走来的跌宕起伏和悲欢离合,从来都不在规划所定义的内容和边界之中。这种天然的疏离使得我们所幻想的美好图景看起来如此的虚幻和脆弱。尤其是拥有话语权的人们,又在图景中加入了太多其它的内容。服务于他们的我们,没有时间、没有动力,甚至没有能力,去挣扎去怀疑去改变。其实,对于那些生活在村庄里面或者远离村庄却依然魂牵梦萦的村民及他们的后代,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存在于我们的图景之中。甚至,在现实的空间里面中,他们也已经逐渐失去落脚之地,既无法归于乡村,也无法扎根城市。甚至,在这其中的他们,其实并不陌生,因为也有我们。所以,很感激有这么多故事,让我们可以回观自己,回想所绘制的宏伟蓝图。
反观之后,或许有那么一些许的可能去改变。从情绪中抽离寻找到更多的真实感知,从感知中抽丝剥茧挖掘真实的逻辑和成因,遵循古老的智慧和现代的手段去解开痛苦的迷局,让每一个生活于城市或者乡村,或者仍然奔走于途中的人们可以更加面带笑容,心中安详的走在各自的路上。也许这会是更好的规划,也许就会是明天的规划。
《出梁庄记》读后感(八):回不去的梁庄
我更想把这本书当作一部纪实文学来看。它分明就是记录了了一个叫“梁庄”的村子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外出打工,他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总之,都是所谓的“农民工”的命运;而住在村里的只有“留守老人和儿童”。梁庄,就是整个中国的农村,千千万万的梁庄。
这让我想起了“最后的村庄”,所有的人都陆续搬离了他们的村子和土地,去寻求更好的生活,最后,村子里只剩下一位老妇人和一只狗。这两部作品虽然主题不同,一个是记录农民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状况,一个是虚构型的感慨村庄的衰落。其实,不同主题的背后应该是一样的思考。
古代提出“士农工商”,虽然农民从事着最沉重的体力劳动,可他们还是有一定地位。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又提出“工农商学兵”,虽然没有了阶级地位之分,可现实情况却是“商学兵工农”。社会学家给进城打工的农民冠以“农民工”的称谓,后来甚至有了嘲讽、贬低的意思,貌似又回到了阶级划分的情况。
随着农民工的普遍存在,又有人提出要对他们进行关注和保护,比如工资不得拖欠等等,当然,他们打工的目的就是为了多赚钱,有时却忽略了健康、家人等其他因素。这样的情况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这部分人群有更高的素质,他们会同时在意待遇、健康和家人,他们会争取更多的权利;当他们真正这样去做了,或许情况真的会好一些。而现在的社会只是了解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没有!所以,像那些外资毒工厂还是会存在,还是会有农民工去那里工作。(这毕竟是个金钱利益至上的社会)
毕竟作者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即使我们身边有成百上千的农民工,即使我们调查的再清楚,包括法律的无所作为,根本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或许20年后还是如此。
《出梁庄记》读后感(九):“还乡”:当代文学乡土叙事
《出梁庄记》发表时,是冠上“非虚构写作”的名目的。自2010年《人民文学》开办“非虚构写作”专栏至今,对“非虚构”一直争议不断。有人认为非虚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体和题材革新,其本质是当代文学对时兴概念的消费,其中包含着利益“泡沫”,如李丹梦所说:“目前对非虚构的讨论一直纠缠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上,在我看来,‘非虚构’名下的作品有一种‘回归’的倾向:通过强化国家与民族叙事,来对当下已走向疲软的个人化写作予以纠偏,这当是所谓真实与虚构角逐、较真的焦点与内在动力。”;即“非虚构是《人民文学》创作者、大众在文学领域的一次成功合作,利益‘交集’或曰合作基点,即前文所述的‘中国叙事’”。[1]也就是说,“非虚构写作”在现有的文类秩序里就是一个异类”(李敬泽语),它并不能构成一个新的文体。那么,这部非虚构作品的渊源在哪里,其非虚构的意义又在哪里,讨论梁鸿的这部非虚构作品时,我们讨论的是什么?
鲁迅等人还乡题材作品在叙事空间上是城市与故乡二者的往返,往往是在新兴的大都市与闭塞落后的乡镇之间,这二者是简单的、对立的。而在《出梁庄记》中,叙述者也就是“我”的还乡空间出现了新变――作者的故乡不仅仅是《中国在梁庄》里河南省的小村落梁庄,更是遍布中国的打工者们的栖息地,似乎“我”老乡们打工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而他们打工的地方则都是现代化的都市,于是,“我”的故乡从乡村移置到了城市。这就造成当“我”想要了解真正的故乡时,只能从自身所在的城市出发,赶往一个个“故乡”城市,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从城市到“城市”。传统意义上的返乡模式被打破了,新的知识分子的返乡之路已然显现。
在写作《中国在梁庄》时,梁鸿说:“只是觉得我必须要回去,必须回到大地亲人和乡村之中,否则,我的精神无法安宁”。文章从梁庄的两个“闲话”说起,一个是兴哥不认弟弟,一个是村委会的贪腐。这两件事都是作者身在梁庄时知晓的。通过这两件事情,作者感到极大的困惑与不解,她不能理解亲哥哥拒认弟弟是因为弟弟名下的那一二亩地,更无法理解村委会贪腐人尽皆知,却没有一个人出来指证。乡村闲话里暗藏了积蓄多年的污水,在人人都能拿出道德话语评判这些事情的时候,乡村的道德危机却不能得到改善。作者个人的精神救赎也无所依托了。得知大部分梁庄人都外出打工,作者带着救赎的希望离开梁庄,走遍了中国的几个主要城市,从南阳到虎门,她发现梁庄的农民在中国大地上迁徙、流转、离散,很多人没有找到“奶与蜜的流淌之地”,“却在城市的边缘和阴影处挣扎、流浪,被歧视、被遗忘、被驱赶,身陷困顿。”
“梁庄是我的故乡,我也是以梁庄女儿的身份重回并体察梁庄。它一开始就是情感的、个人的、文学的‘梁庄’。如果没有情感,如果没有和梁庄‘同在’的感觉,如果没有那种敞开性和内部性,我想,梁庄就不是今天这样的‘梁庄’了。”[3]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考验,许多次要走,要逃离。看到亲人,从小生活在一起、与自己的根系相连的老乡们在外流转彷徨,作者的内心其实是复杂的。在西安,那个怎么都不拿正眼瞧自己的年轻小伙,他的不看“我”,对“我”的拷问其实是最大,最无声的。离开德仁寨,在立交桥上看到西安的另一个崭新的现代的世界,“我”感到卸下多日的沉重,分外地轻松;在呼和浩特,“我”盘算着要走,经历了恒武一家利益纠纷后,“我”要走的想法更加明确了;在文章结尾,黑女儿被隔壁老头“坏了”,“面对奶奶滔滔的眼泪和期待的眼神,我甚至有些烦躁,我想逃跑。不只是无力感所致,也有对这种生活本身和所感到的镜像的厌倦。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该作哪一种选择……”于是作者“只想离开,只想沉浸在这悲伤的曲调之中,以逃避我心中的悲凉和清晰的漠然……就像我对待小柱那样,我们血肉相连,却又冷漠异常。”来之前,作者希望从深深地根系中唤起新生的力量,但是来之后却沉沦在无尽的悲哀与伤痛之中,作者感到无力,确定自己不能有所作为,于是她“终将离梁庄而去。
值得注意的是,《出梁庄记》暗含着大量的看与被看。首先是作者的看,一个知识分子返乡寻求精神救赎的看,她拿着相机,记录下老乡们离开故土,流转在中国大地上的打工历程;老乡之间的看,外出打工者看别人如何悲苦,看别人如何发财,如何没落。也看自己,面对残酷的现实,看自己挣扎于强权的压迫之中,没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就连活着的意义都很少被提及;这些都继承了鲁迅式的“看”。另外,这里还多了另一种“看”――“不敢看”。这种“不敢看”集中体现在那个年轻的蹬三轮的小伙子身上。“他突然看到我,我手中举着相机,正在拍摄一群他也熟悉的、没心没肺的嬉皮笑脸的三轮车夫。他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好像突然被裸露在空旷的广场之中,被置于舞台之上。几乎是一种激愤、羞耻,”作者看到他“迅速扭过头,速度加快,腰弯得更低,往那一排排的货车缝隙里走。”他父亲在后面叫他停下一起拍照,“他也只略做停留,朝他父亲严厉的瞥一眼,更快地走向大货车沉重而庞大的阴影”。作者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是接下来几天,他根本不看“我”,总是严厉地看着嬉皮笑脸的父亲,向“我”昭示着某种排斥,甚至是某种仇恨。“我”请他吃饭,“他也始终没有正眼看我,好像我是他的创伤,一看我,就印证了它的某一种存在。“我”跟他说你要好好的,他却说什么好不好的,再见我,说不定就在监狱里了。他看我时的眼神,是另一个世界的眼神,我无法进去,也无法打破。”一个年轻的农民工,没有赶上现代化的步伐,却被现代化的语言击碎了生存的尊严,面对知识分子的镜头,他只感到羞耻,排斥着、仇恨着与他遥远的另一个世界。从作者的角度看,对这个年轻的农民工产生极大的兴趣,导致了“经常看”他,察觉自己已然伤害了年轻小伙的自尊,她决定不看他,当她勇敢地请他吃饭,希望小伙子给她一些沟通的可能时,小伙子最后的一个眼光,却属另一个世界。这最终,造成了读者与“我”、年轻三轮车夫远距离视角,思考从读者对故事的“看”开始了。这里,作者已经发现,“我”的精神返乡,“我”企图与故土之民相联系、沟通已然是不可能的,就连一个刚刚沦为乡土与现代城市交接处的边缘人也显示着排斥与仇恨。一群人,背井离乡,企求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完成自身的精神和物质的转变,但是现实却是拒绝他们转型的,久而久之,他们开始有了仇恨。可见,转型中的社会群体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作者的担忧与哀伤正在于此。
应该说,《出梁庄记》在叙事空间、叙事内涵上都在最初的还乡小说的基础上产生了新变,当然,这些是以新的中国现实为背景的――城市化转型与土地权利博弈。 “90年代以来的现代化转型,使得城市文明快速的向农耕文明下的田园牧歌乡村逼近了。”[4]农村与农民不再是诗与美的象征,反而成了城市价值的反面教材。却不知,正是城市的现代转型加剧了乡村的粗俗,农民的流离,也为自身的转变埋下了极难抹去的创痛,尤其是农民的创痛。“也许,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如何寻找一条容纳乡土传统,而不是消灭乡土的中国现代化之路,正是梁鸿苦苦追寻的答案。”[5]
[1]李丹梦:《非虚构之非》,《小说评论》,2013年第3期,第90页
[2]梁鸿:《出梁庄记》,北京:花城出版社,2013年第1版
[3]梁鸿:《对抗遗忘》,《文艺争鸣》,2013年7月第7期,第85页
[4]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321页
[5]房伟:《梁庄与中国:无法终结的记忆——评梁鸿的长篇非虚构文学<出梁庄记>》,《文艺争鸣》,2013年第7期,第109页
《出梁庄记》读后感(十):我的中国梦就是简单而实在的生活
先说一下给2星的理由吧。这是一本很有诚意的作品,作者花了不少时间去探访和了解那些离开梁庄的人,并记录下他们的故事,然而这是一个不完整的世界,作者丝毫不想表达什么,或者涉及到深层次的问题,她只是记述,也有澄清。当然,有人会说,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对于一个期望的人、一本期望的作品,严格一点是没有错的,而且我相信我这个评分在豆瓣上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再说说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读的这本书吧。我花了两天去车检所年审,第一天上午,被要求说前车窗膜需要撕掉,第二天下午,检测结果尾气、前刹、后刹、手刹都不合格,于是跑去4S店维修,被4S店的店员讥笑,保养花个七八百,还不如直接找人代审,第二天上午再检测,其他都过了,前刹平衡率没过,跑去找4S店理论,店员说不用修,你中午吃个饭下午过去就是了,“他不过是想卡你”。于是吃完饭,我在车检所的旁边转了一圈,心想要不要再找个中介“疏通疏通”,然而最终心想既然走到这一步了,还是硬着头皮继续排队。结果,终于过了。感谢这一路的折腾有《出梁庄记》的陪伴,而书中那些作假也和我的现实完美结合,构成了我现在所生活的这个奇葩国度。既然现在都在谈论中国梦,那么我想我的中国梦就是简单而实在的生活。
《出梁庄记》里面记述的故事和人物可以说各种阶层都有,有在城市里开三轮的,有卖菜的,有校油泵的,也有上了大学在城市打拼的蚁族,也有赚了钱然后带着家人出梁庄的小富阶层,还有确实赚了大钱在寻找自己意义的富翁。然而,在梁鸿的记述中,这些人都被自己的过去所困扰,老一辈的认为梁庄就是自己的一切,其他的不过是空间较远的工作场所,新一辈不愿意回去,但在大都市又觉得没有未来,还有的移民既没有享受农村户口的待遇,也没有城市的归属感,还有的即便赚了很多钱,也觉得自己的身份被拘束。——你看,这就是我打2星的原因,这本书很“浅”,几句话基本都能概述。
农民在中国的印象一直是两种极端的结合,狡诈与耿直,淳朴与野蛮,故事里特别还提到了其中有人反对现在都市剧里对凤凰男的描述。但是,在印象之外,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断裂,他们不认可现在自己居住的环境。就像前一段新闻里记者采访被污染的菜地,问及那些菜能不能吃时,农民说,“不能吃,卖给你们城里人吃”。在书中,梁鸿很惊异地发现,自己朴实的亲戚说起作假时津津有味,不免感到惊讶,因为他们说起自己梁庄的故事时总是有着强烈的道德感。我想,关键在于是否把自己想象成哪个共同体的一员。
在经历两天梦魇似的年审后,我也想对那些车检所的工作人员说,你不能因为自己在体制内就认为自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当你出了你的环境时,你也不过是大众中间的一员。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现实,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又都是始作俑者。
在看完《出梁庄记》后,我想,自由是极其宝贵的,它不仅要求生存的自由,迁徙的自由,更是简单生活的自由。我期望有一天,在我生活的国度,我不需要我因为某种身份而活,如果我想做某件事,我只需要去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