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30: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经典读后感10篇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是一本由戴倫.艾塞默魯 / 詹姆斯.羅賓森著作,衛城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560.00,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读后感(一):好的制度是在合适的土壤里面成长出来

  好的制度是在合适的土壤里面成长出来,只有等他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人们才会看到它的存在或者赞美它的伟大。没有生在好制度成长的土壤上人们在争扎,知识分子都在书斋深刻反思,实干家直接上手嫁接好的制度。嫁接好的制度的成本和风险都比较高,冲突发生的概率很大。嫁接好的国家会迅速崛起,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大幅度提高,成功的典范有韩国,不想吹嘘什么国家,只是举个例子。嫁接不好就会导致国家陷入困境和危机之中,失败的例子就太多。

  制度是国家建设失败的维度之一,不是唯一的因素。世界上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失败的方法有很多。失败的方法何尝不是一种试错,试了很多种方法都是错的,只有一种方法成功了。成功的路径中会有微小的差异、偶然性和制度的漂移等原因造成。本书的无效理论:地理假说、文化假说和无知假说。都是造成失败的原因之一,如果说不是话肯定会创造出好的制度,就不存在国家失败之说。

  把好的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去,能够成功的可能性也是需要很多条件。未来很好,可以看见。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读后感(二):这不像一本获得过克拉克奖的经济学家写出来的书

  1、压榨式制度和广纳式制度

  2、本书认为政治制度是决定一国发展的基础,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制度、分配方式等等。

  3、广纳式政治制度具有良性循环的特性,促进了一国广纳式经济制度的形成,从而有了对于产权的保护和创新的激励,提供给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4、一国经济的成败取决于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在压榨式制度中,菁英阶层由于害怕创造性破坏引起社会动荡,从而动摇其政治之基,因而会人为地阻碍创造性破坏,从而抑制一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广纳式制度中,由于良性循环机制的存在,当权者的权力受到制衡(罗斯福新政的例子),中央集权的弱化并不能阻碍创造性破坏发生作用,这是当今实行了广纳式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国家得以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也就是说,本书特别强调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和创造性破坏之间的关系。首先,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源于创造性破坏的不断作用。在压榨式制度下,由于权力过度集中、以及菁英阶层对于政权的掌控的关心度高于对经济发展的关心度等原因,创造性破坏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而社会的发展是有限的、恶性循环的,且这种制度最终将遭到破坏。并且特别指出,即使中国在压榨式的政治制度下得以高速发展,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广纳式经济制度的改革,且如果不进行政治的根本变革,经济的增长迟早会停滞。但本书实际上并没有解释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只是在改革开放后“采用了部分的广纳式的经济制度”,但却取得了历史上最惊人的增长奇迹。那么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是否存在创造性破坏?如果存在,那就证明了即使在所谓的压榨式的政治制度下,也可以发展出创造性破坏;如果不存在,那中国经济史如何实现如此巨大的增长的呢?是否存在除了书中描述的第二条路?

  疑问,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到底是政治制度决定了经济发展还是经济发展决定了政治制度?把社会主义制度定义为压榨式制度是否合理?(这其实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在压榨式的制度下创造性破坏是否真的不能发挥作用?如果政府转变其职能,比如容许甚至鼓励创造性破坏,是否能既保证经济顺利变革,又不至于招致其丧失政权?即能否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框架下进行经济发展的“创造性破坏”?

  压榨式制度到底指什么?在本书中,似乎除了资本主义制度之外的制度都是压榨式政治制度;除了自由经济以外的经济制度都是压榨式的经济制度。

  随读随感,写得比较乱,有空再整理。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读后感(三):坏榜样的价值

  ## 坏榜样的价值

  《国家为什么失败》无疑是我近年来读到的一本极为糟糕的书。其论证的纰漏百出,让人不得不一次次想要放弃继续阅读。但却由于心疼花费不少的书资,为了“值回”这票价,硬逼自己继续读下去。难道这书就不含有一点价值,并不尽然。作为以学术为名进行的削足适履的论证的典型代表,这部书中包含了太多研究方法上的谬误,研究工具上的迷失。那么它的价值就在于,作为一个典型的反例,一个典型的靶子,容纳了常见的各种习惯性错误。何不以这作为反面典型代表。用过解读与论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变成自己所厌恶的人。

  **无效的理论**

  1. 世界是解释性的,或是构成性的。

  解释性的答案,可以在某种境遇下,时空背景下被证成。任何一件事物与任何一个不那么强词夺理的解释性理论之间,都可以搭建起这样一座桥梁。若你都举不出一个具体的实例可以在事实上支撑你的抽象思维,连**解释**都无法达成,那么就谈不上任何的研究了。但,这个世界是被解释出来的,还是被结构建构出来的,被机制运行出来的?我看是后者。解释性的话语、理论,只能在某种特定原则、前提条件下被证成。因而,这种证成是极为有限而脆弱的。同时,他不能被证伪。

  2. 有意无意地只比较各国的国内政治决策机制,而无视这些具有“包容性”政治制度的国家在对外政策上1、是否采取了同等或类似的包容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及2、前述非民主的对外政策导致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以及导致了什么样的财富分配机制和财富的流向,这种财富流向是否客观上惠泽了殖民国家及其普通民众?如果一个经济学家的视野如此狭窄,我们在得出学术训练不到位与有意挑选对其有利案例之间会进入死循环。

  3. 观念、结论先行。作者已经预设了地方民主政治机制的完美无暇。因此,在论证中之要证明某些案例中的贫穷国家限于各种不经济的高成本资源分配状态,概由不受限制与约束的政治权力为私利而肆意安排资源,出租权力所导致。简单的说,落后者的落后尽管有其内部的政治机制原因,但同一个原因并无法证明发达国家之优异的治理结果**完全**由政治制度决定。也就是说,不管我有多烂,自有造成我现在这么烂的原因。但却不因此证明你就是优秀及自力更生,不存在族群之间隐形、限性盘剥的。

  4. 误把原则当成逻辑。与原则相违背,就可以认定为在现实中走不通也没事,先在原单位这么么干着。

  5. 把鲜活的事实硬塞进刻板的解释性模型中,全然不顾已经被裁减了的事实。然后说,你看,事实证明模型很具有概括性的解释力和说明力。p89进行的南北韩站后经济政策及经济成果比较,得出结论这是韩国拥有私有财产、市场、契约、高素质人口、鼓励投资、出口这些条件的刺激下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却忘却了韩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成员,在二战后接收了美国的产业转移,与全球的需求作为韩国制造业加工出口贸易的外汇收入来源,才得以真正发展。上述的私有财产市场blabla都是必要条件,而只有工业投资和工业品输出满足下油需求才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富裕起来的真正的充分条件。作者可以削足适履,也可以为了写书而结论先行,但是作为著名经济学家,这种举例只能认定为掩耳盗铃,对不起这么些年积累的专业素养,从而不禁让我怀疑东郭先生不仅盛产于我国高等院校。

  6. 定义中包含的道德评价,显得作者在学术上很low,非常不够professional。p93当国家打破...无知的领导人....突然变得更有知识或比较不顾私利。说白了,作者认为不是穷国是恶人在统治,不是蠢人在统治。恶人因为私利,而制定出的经济政策,在外人眼里看来很蠢。有些人认为穷国只是因为蠢,而作者认为其实是恶。好吧,作者再次以一个白人中心主义、白人至上的优越感俯视第三世界。同时又可怜的想象为穷国变富,只是恶人之间黑吃黑,火拼之后经济政策转变了的结果,与恶人的胸怀、知识结构毫无关联。以想象的预设人物设定,用想象的逻辑去勾连一连串事实,顺带鄙视了一把第三世界里感富裕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黑的确有一手。

  7. 对诗人财产、市场、契约似乎具有天生的好感与无需证明的正当性。有了这些法宝,一用就灵。这种白人天生的优越感与机械的决定论、用乏味的 鹦鹉学舌式的自满态度抛出的没有自己验证过的逻辑推导,与逃学被抓的富二代有些神似。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读后感(四):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这本书,基本就是跟《枪炮、钢铁和病菌》对着干的,可是枪炮这本书的作者很大度地给这本书写推荐了。而且,这也和我们从小政治书上教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着干的。

  书中列举的国家的例子包括,光荣革命的英国、美国和墨西哥、南北韩、中国、刚果、一些非洲国家,还有前苏联,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例,从“政治决定经济,进而决定贫富”的角度加以解读。

  这本书以历史为线索,有种“世界简史”的感觉,讲了罗马帝国、威尼斯共和国、欧斯曼帝国等等的兴衰。

  读到《第14章 打破窠臼》的最后一个小节,非常过瘾,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我就不剧透了。

  投入一段时间和精力,留下了一些模糊的大概的印象,知道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絮絮叨叨地说了些什么,就像和作者进行了一段对话,又记住了一些印象深刻的字句——这大概就是读一本书之后的感受吧。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读后感(五):国家繁荣富强的保证:广纳型制度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美)戴伦·艾塞默鲁,詹姆斯·罗宾森著,吴国卿,邓伯宸译,卫城出版,2013年2月初版

  艾塞默鲁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2005年获克拉克奖,这个奖专为四十岁以下对经济学思想与知识有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而设,是仅次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耀。

  罗宾森是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既是政治学家也是经济学家。他是世界知名的非洲与拉美研究专家。

  两人合著的《为什么国家会失败?》英文版于2012年3月出版,立刻被知识界公认为一本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研究宏观社会发展的重要著作。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艾克罗夫将之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相提并论,还有多位诺奖得主也极力推荐该书。

  两人认为一个社会若能将经济社会与经济利益开放给更多人分享、致力于保护个人权益,并且在政治上广泛分配权力、建立制衡并鼓励多元思想,作者称为广纳型(inclusive)制度,国家就会迈向繁荣富强。反之,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若只由少数特权精英把持,作者称为榨取型(extractive)制度,即国家必然走向衰败。

  作者以这两个概念贯穿全书,讨论社会科学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什么原因决定了国家的制度选择?这个选择的长期后果又是什么?

  书中列举出许多历史实例来反复诠释这组核心概念。两人论证“广纳型的经济制度”会与“民主且重视多元价值的广纳型政治制度”形成良性循环、相互支持。反之,“榨取型的政治制度”则会与“榨取型的经济制度”相互唱和,形成恶性循环,即使短期之内会有经济成长,但必然无法持续。

  使用这组概念,作者也对中国崛起论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制度,本质上仍是一个榨取型制度。改革初期的高速经济成长,有一部分是由于将诱因结构引进到原本完全无效率的生产制度,因此将中国原来完全错置的资源归位所产生的。另一部分则是因短期内快速引进了最有效率的生产技术取代了原来低生产力技术而来的,因此一开始的高经济增长率,是在基准很低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而近期的经济成长,也有部分是由于政府独占大量的经济资本,因此可以藉由在短时间之内大规模的政府投资来驱动经济,而在这个过程中,拥有审批权与选择性执法权力的政治精英,才是趁机攫取了大部分利益的最大受益者。在目前中国榨取型的政经制度下,权力轮替的后果不是人民福祉的改善,而只是换了不同的政治精英获取利益而已。

  另一个他们对中国发展不表乐观的理由,则是来自于熊彼特的“创造性的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概念。此概念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经常是不连贯的,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人冒险成功,导致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这个新生产技术会将旧技术彻底淘汰。但是创造性破坏只能在广纳型制度下才有办法被孕育。想象依靠旧技术获利的政经精英,怎么可能不运用各种力量去打压此一威胁他们既得利益的技术。因此中国只能山寨既有的技术,无法在自己的制度下透过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发展出取代旧做法的新技术,这样就会导致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递减的状态,无法再继续支持经济成长。

  最后,他们还提了一个问题:“你可以想象一个二十岁的大学辍学生,向国有银行贷款,准备开一家可以挑战国有企业的公司吗?在中国?”。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读后感(六):政治制度面面观--zz铂程斋

  「广纳型」的政治制度意指政治权力必须是集中性(centralized)的以確保基本的秩序和法律,但又必须是广泛分配的和具有制衡的机制,如民主选举和宪政保障;「广纳型」的经济制度包括財產权的確保、竞爭性的市场、契约的执行、易於创设新公司、公民进入不同职业和產业的自由。这种制度容许並鼓励大多数人参与经济活动、发展才能和技术,让个人做他们想要的选择。

  「掠夺型」(extractive)的制度基本上是掠夺大多数民眾的利益来让少数菁英获利、维护他们的政治和经济权力。这种政治制度是一种封闭的政治制度,主导的政治菁英会创造和维持少数利益的经济制度,不让新参与者加入市场;而反过来,市场中的特殊利益集团又会去垄断政治权力,不让新的政治参与者有机会改变经济的游戏规则,因而是一种恶性循环。

  掠夺型的政治制度可以有经济成长,尤其是当菁英可以直接分配资源给他们控制的高生產力活动,而他们也可能允许某程度的广纳性经济制度。但这些制度是脆弱的,掠夺性的国家虽然可以在一开始產生经济成长,但很难有持续成长。因为一、正如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所说,持续性的经济成长需要「创造性的毁灭」,亦即让新科技取代旧科技的;但掠夺性的菁英不会让「创造性的毁灭」出现来消除他们的记得利益。例如苏俄在1950、60年代高度成长,但因为不能创新,所以在八零年代陷入停滯,而终究崩解。二、在榨取制度下,因为权力和利益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所以容易產生內斗,而造成自我的毁灭。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读后感(七):【转】张倩烨:可见的国家未来

  2000年1月,津巴布韦的哈拉雷市(Harare)正在举行国营乐透彩票的抽奖仪式。这一期彩票的中奖金额为十万元津巴布韦币,是当时该国年人均收入的五倍。主持人抽出彩票后呆住了——他看到的中奖人名字,是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

  这是我看完《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后,记忆最深刻的一个小故事。我对津巴布韦仅有的一点概念来自于三件互相有点关系的事情:一是我的家里收藏了一张津巴布韦币,钞票上面的“0”数得我眼花;二是今年年初看过的一则新闻,该国财政部沮丧地向世界宣告,在一月份支付完公务员薪水后,津巴布韦的公共账户上,只剩217美元;三是该国的总统人选,自从我出生后,就没听说过有穆加贝之外的人当选过津巴布韦总统。

  这样一个国家,在和平基金会与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去年评出的“失败国家”指数列表中,名列第五。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Why Nations Fail)一书,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戴伦·艾塞默鲁(Daron Acemoglu)与哈佛大学政治学家詹姆斯·罗宾森(James A. Robinson)合著,书中探讨的主要问题,正如此书的副标题:权力、富裕与贫困的根源(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这是一本并不枯燥的书,两位作者汪洋恣意,从新石器时代到如今,从非洲到北美,引用无数生动的案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国家之间为何会有富裕与贫穷之别、为何当今世界的发展会如此不均衡,关键区别就在于“制度、制度、制度”。

  作者提出,那些繁荣、成功的国家之所以成功,因为采取了“广纳型”(inclusive)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广纳型政治制度,归结起来可表述为,在政治权力集中的前提下,以法治等手段确保社会秩序,同时提供民众参与政治的机会,使得权力可以互相制衡,民主制度基本符合广纳型政治制度的特征;而广纳型的经济制度则存在可以激励科技创新的动因,形成竞争市场,保证民众基本财产权。

  此书从北美说起,最后一章的落点关照了中国的现实。作者认为,尽管中国保持了高速的增长,但本质上仍然不属于广纳型的制度。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仅凭自己的能力,创造出一个可以与愈发凶猛的国企对抗的私营企业,你能想象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吗?如今的中国,经济领域已大大开放,是否有转向广纳型经济制度的机会呢?作者用当年被称为中国经济沙皇的陈云的理论给出了回答:中国的经济是鸟,党的控制是笼子,笼子必须加大,好让鸟儿更健康、更有活力,但千万得锁住不能放,免得鸟飞了。

  不能贸然转型,也不能拒绝转型

  其实书中的许多观点,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新鲜。例如,作者认为由榨取式制度转向广纳式制度,需要有些前提条件,论述这些条件的过程,听起来很像上世纪末在中国流行起来的“告别革命”。

  书中以英国“光荣革命”为例,分析转型的关键:“光荣革命并不是由一个精英阶层推翻另一个精英阶层,而是士绅名流、商人及实业家,加上辉格党人及托利党人的团队,组成一个广大的联盟,对专制政权所发起的革命,多元政治制度的出现就是此一革命的结果。法治则是此一过程中出现的副产物。”

  这是当时埃塞俄比亚一位部长在回忆录中写到的状况,而那位领导他们推翻旧政治的门格斯图,在他的笔下也成为了一位新的独裁者:“他搬进了孟尼里克皇宫的办公室,又宽大又豪华……开始使用皇帝的座驾……我们原来要的是一场平等的革命,如今他倒自己当起皇帝来了。”

  听上去,这很像是一种维稳思路: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不能贸然转型到广纳型的政治体治,否则,埃塞俄比亚是现成的榜样。

  如果历史只选取这一个切片考察,这个结论或许可以借用。但作者从这一片切片的脉象中看到了过去与未来:埃塞俄比亚的革命之所以失败,导致制度的又一次自我复制,是因为在革命之前缺乏多元化的政治。

  何为多元化的政治?并不简单指竞争性的政党政治安排,而包括了更广义的民间社会参与,例如自由结成民间团体与利益共同体,并可以运用该共同体顺畅表达利益诉求。如此看来,当下中国知识分子提倡的多种形式的公民训练、民间参与、社团活动,其实是在为避免大规模的革命与革命后自我复制的悲剧做准备,与英国的光荣革命一样,也是“光荣”的使命。

  文化与制度的交互

  此书的新颖之处或许在于,它用真实的国家案例以对比的方式集中批驳了地理假说、文化假说与领袖个人意志对国家发展起关键作用,提出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

  中国为何会在1949年到1978年经历贫困?作者在书中把贫困的原因归结为领导人对政治和经济的管理方式,但这就与他们否定的领袖因素相悖了。

  历史的错误果真与文化无关吗?自孔子的儒家文化开始,民众对圣贤的仰望,贯穿了中国从奴隶社会末期、经封建时代到民国,再到“文革”。严酷的政治制度当然会影响国家的发展,但也同时在渗透、辐射进每一个国民的思想与文化血液中。制度的约束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长此以往会形成新的文化。同时,在拥有集体宗教信仰的国家,以宗教为表达形式的文化也影响着国家经济与政治的发展,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可做辅证。

  一个无奈的事实

  我也不完全同意两位作者在书中把“失败国家”的败因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缺失等方面。如果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出发,这样的界定当然是可以接受的,但就像中国也在思考如何告别GDP主义至上一样,对一个国家成败与否的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如果从民权角度考虑,可以以民众生活的幸福感来衡量。

  作者考察某个国家的成败,心里有一个参照系——美国。在书中第一章,两位作者就从美国与墨西哥边境的小城诺加雷斯入手,探究为何同一座城市,只因一条国境线,就造成鲜明的贫富对比。其后,书中从五月花号时代开始,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断断续续地介绍了美国广纳型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广纳型经济制度的发展。整本书读完,好像他们就是一副好为人师的样子。

  这样的讲述方式,让我看得心生醋意,感觉自尊心受到了小小的伤害与刺激。看得出作者对美国有着道路与制度层面的无比自信。我并不完全赞同把国家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简单归纳为制度差别的想法,但似乎找不出更好的论据来反驳这两位学者。我想起2010年看到过的奥巴马的一句话。当时,有人问他,什么是美国梦,你有美国梦吗?这位美国总统巧妙而自信地回答:我相信,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想与美国换换位置。

  这就是奥巴马的美国梦吧。一个无奈的事实是,尽管以民主与宪政等内容为精髓的广纳型政治制度未必是最好的治理方式,但若果真如奥巴马所说,我们看到的最令人羡慕的国家,不是津巴布韦,而是美国,那为什么不从民间社会着手,做好转型的准备呢?

  “我已见过未来,它行得通。”这是近一百年前,美国记者斯蒂芬斯与列宁会面后,对当时的苏维埃政权的评价,他认为,列宁的那一套是可以补充美国的不足的制度。可惜的是,他为之倾心的苏维埃,并未看到21世纪的黎明。

  然而未来或许是可以预见的。回到津巴布韦。读完此书后,我对这个国家产生了一个悲观的预言。去年8月,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了津巴布韦工商部长韦尔什曼·恩库贝抱怨该国88岁高龄的总统穆加贝已经成为“国家的负担”的消息,这位部长认为:“我们需要强悍有力、精力充沛的新鲜面孔出任新总统,这样我们就不用时时刻刻关注我们的国家领袖是不是又睡着了。”

  令我担忧的是,这则“总统打盹”的新闻中提到,除了这位勇敢的部长外,其他高官对穆加贝打盹基本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应该是国内政治气氛作用的结果。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特别强调了言论自由在广纳型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批评的自由,总统独揽一切资源,即便有朝一日决意转型,恐怕也只不过是目前榨取式制度的自我复制,难免重蹈埃塞俄比亚覆辙。

  来源: 经济观察报 | 来源日期:2013年6月书评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