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公正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公正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7 03:32: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公正读后感精选10篇

  《公正》是一本由迈克尔•桑德尔 (Michael J. Sandel)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正》读后感(一):公正与妥协

  如果你以前问我,什么是公正,我肯定回答,公正就是公正啊。你要是现在问我,我肯定一句话也说不出了。

  不是无话可说,而且不知从何说起。将看似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抽丝剥茧,细致分析,这应该就是学问吧。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是一项学问,我没什么学问,但也斗胆尝试一下,我猜公正的过程就是妥协的过程。

  妥协不是个褒义词,但是它却时时发生。功利主义者提倡总体幸福最大化,并且着眼于长远发展。这听起来不错,但却过于残忍,被自由主义者否决。他们认为人的自由神圣不可侵犯,人拥有选择一切的权利。这听起来更不错,但极易导致无秩序的混乱状态,又被德性主义者否决。他们提倡应以提高公民道德为目标。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交织在一起,必然冲突不断,但也妥协不断。

  任何事都无法极端化。比如书中举例,一列火车驶来,左边轨道是一群小孩,右边轨道是一个小孩,驾驶员会选择哪一边呢?那如果情景稍微发生变化,列车轨道前有一群小孩,这次做选择的是一个路人,如果他身边有一个彪形大汉,将他踢到轨道中便能救那些小孩,他这么做是公正的吗?本来顺应功利主义的观点,使幸福最大化才是最终选择,但第二个例子中明显我们无法做出这种选择。

  书中有许多许多这样的选择困境或者说道德困境。它们无一例外无法极端化,或者说各种观念交织,彼此攻击,却又彼此交融。我想,对于新旧观念重叠的中国人来说,这更是一种启示。

  《公正》读后感(二):我理解的公正

  把公正这个词分开了来看有两层意义,一个是公平,另一个是正义。这两种正能量,是社会不断走向文明和成熟的标志。对这两种正能量的追求,也推动我们人类不停行走和探索。

  公平,最直观的理解就是人人平等。古人对生命的不了解,造成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再加上维护特权阶层的利益需要,所以当时流行的是君权神授、唯天命是从。虽然出现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但一个人的出身,基本上决定了这个人的一生。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入侵者进入华夏大地的,不仅有科学技术,还有人文思想,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权主义观念逐渐流行开来。我们开始认为,不管你是生在帝王将相家里,还是生在家徒四壁的家里,我们的一切都是平等的,特别是物质生活,所以出现了打土豪、分田地,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工农兵走进大学。一切都是人民的,一切都是均等的。

  正义,最直观的理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一种利益上的分配。我杀了人,侵犯了别人的利益,相应地我就要牺牲掉自己的那部分利益。我帮助了别人,帮助行为必须要付出自己的行动,所以我就应该得到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利益,否则这就是正义的缺失。甚至我们平时工作劳动所获得的工资报酬,也需要利益分配机制来规制。欠薪,也是一种非正义现象。

  我们要知道,每个人既是不同的客观存在,也是不同的理性存在。不同的人,看重的利益也不同。我们不能用一个固定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利益,也不能用一个固定标准来分配所有的利益。用同一种标准给正常人和残疾人计算工资收入,这显然是一种非正义。用同一种标准惩罚一个有精神分裂症的杀人犯和一个思维缜密的冷血杀人犯,也是一种非正义。

  对公正的理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种概念,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道德,因为这个概念要为当时的社会服务,才具有它自己的价值。在农业社会,让每个人耕者有其田就是公正。在工业社会,给每个人土地显然是一种浪费。在战争年代,人们能接受用狼牙山五位勇士的性命去换取战略上的转移。在和平年代,我们会为了不知所踪的MH370花费上亿资源。要知道,这些资源能让多少贫困孩子吃得饱饭、上得起学。是让那几十个伤心家庭得到安慰,同时搜救公司大赚一笔,更公正?还是让成百上千个有无限未来的孩子得到教育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更公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背景,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公正》读后感(三):《公正》读书笔记

  一、做正当之事

  【例1】佛罗里达飓风期间物价飙升,这是公道的么?哄抬物价是一种落尽下石趁火打劫?还是仅仅是供求决定市场价格,是物品和服务在自由社会中获得分配的方式,是一种正常的浮动?论证基本围绕三个维度:使福利最大化、尊重自由和促进德性。

  【01福利】

  +:市场促进了社会的整体福利。看不见的手左右的价格变动能让商品资源主动进入到物资匮乏的灾区,提高人民福祉。

  -:整体福利并不会由在特殊时期的过高价格儿真正达到,即便有,这一益处也会被条件窘迫之人的经济负担所抵消。任何关于总体福利的估量,必须考虑到那些在紧急状况中可能由于价格过高而买不起基本必需品的人们所遭受的痛苦与磨难。

  【02自由】

  +市场尊重个人自由,让人们选择给他所交换的物品定价而不是把一个特定的价格强加于商品和服务。

  -被迫接受高价的购买者们并没有真正的自由,他们没有其他选择,为了生计被迫购买价格高于预期的生活必须品并不是一种自由交换的情景,更接近于敲诈。

  【03道德】

  -直觉上对趁人之危的做法感到愤怒,忽视别人的痛苦,危急关头剥削自己的邻居们榨取最大利益,一个良好文明的社会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贪婪,肯定那种为了群体善而共同牺牲的公民美德。

  【问题】一个公正的社会应当努力推进公民的德性么?or 法律是否应当在各种德性观念保持中立,以使公民能够自由地为自己选择最佳的生活方式?

  古代的公正理论始于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意味着给予人所应得,谁应得什么又决定于哪些德性值得尊敬和奖赏,法律不可能中立于良善生活的各种问题。

  现代的理论则始于自由:约翰罗尔斯认为,界定我们各种权力的公正原则,应当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的德性观念,一个公正社会应当尊重每个人选择他自己的关于良善生活观念的自由。

  【例2】次贷危机时期政府救助反倒成为那些应该为全球金融危机负责的华尔街机构成员的奖金,引发了普通民众的愤怒,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贪婪、失败

  【不该奖励贪婪】

  +为什么要奖励贪婪?道德上不可接受

  -怎么港,华尔街的人本来就贪婪啊,他们的职业基因就是贪婪啊,假如不应奖励贪婪,那么他们在之前市场如火如荼时赚取的同样贪婪的钱难道也应该吐出来么?

  【不该奖励失败】

  -华尔街职员辩称:并非是个体造成的失败,是年景不好,大家都是金融海啸的受害者

  - -年景不好责备天气,艳阳高照时又照单全收,这不是再明显不过的自利归因偏差么?风险和回报息息相关,面临风险的时候不愿放弃好处,又怎么能大言不惭心安理得地享受顺风顺水时的丰厚报酬呢?成功人士的丰厚收入是不是应当的呢?是否也取决于一些旁的无法掌控的因素呢?

  【例3】电车难题 悬置偶然性的道德推理能够帮助我们澄清自身的道德信念,剥离出重要的道德原则,并检验它们的力量。

  【例4】阿富汗牧羊人的道德困境在于不确定性,即不确定释放那些阿富汗牧羊人后会发生什么,牧羊人的立场和所谓作出的举动的后果决定了美军行动的道德说服力。(本书旨在道德推理中引导从行动领域向理性王国之间来回思考,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思想上的转变,就是道德反思,并将自己的公正观念付诸批判性的检验,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及这些想法来自何处。)

  二、最大幸福原则/功利主义

  【例1】1842年霍尔姆斯案1884年杜德利与斯蒂芬案(《洞穴奇案》一书的原型。)

  +最大幸福原则和功利考量来计算,杀掉一个又弱又病孤苦无依的人来挽救另外三个人是孤舟上为数不多的符合逻辑的选项

  -1真的受益大于损失么?光“削弱了谋杀判例权威性”这一点会不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负面效应(这种反对的前提是接受功利主义假设的——公正就在于权衡得失,期望一种更完备的估算)

  -2未经同意剥夺一个人的生命,生而为人的权力和尊严难倒不是超越于社会得失算计之上的么?(不同意功利主义的算计,认为道德责任和人权根本性在决策时理应占据更高的地位)

  【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

  -1没有尊重个体权力。【古罗马斗兽场】的存在是符合最大幸福考量的,牺牲一两个角斗士的性命换取全场观众的兴奋愉悦,这其中难倒没有丢失某些道德重要性的东西么;2【《天空之眼》】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最后起决定作用的是功利主义考量,上层在做是否照原计划实施轰炸的决定说明数量产生了道德上的差异,道德说到底还是算计得失,而执行者的犹豫说明他们认为无辜者的人权和尊严值得拥有一个超越于功利的道德基础;3【“快乐之城”】情境,也可以改作“攫取一个正常人身上的器官用于医治另外四个各有器官衰竭的病人”情境,侵犯无辜之人的权利是不对的,哪怕是为了多数人的幸福。

  - -2但是生活中比比皆是给生命定价的行为,比如福特汽车平托事件,比如老年人的赔偿金折扣,比如交通事故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地区的赔偿额度的差异……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人类生命都有价格。我们应该克服对这种现象的本能厌恶,睁大眼睛来进行此类交换,并应当尽可能系统地比较利益得失。(多给自己买份保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估算加码,功利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很好用)

  -3上一条反驳的外沿扩展:并非一切具有倒德性的东西都能用单一的快乐于痛苦的尺度进行衡量。【有偿受苦】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对功利主义的改进】

  1支持自由:一个人要对社会负责的唯一一种行为,就是会影响到他人的行为。只要不伤害任何人,那么权利的独立性就是绝对的,个体自己,就是身体和思想的最高统治者(很自由主义的宣言)。这里的功利也必须是最宽泛意义上的功利,建立在作为进取性存在的人的永恒利益之上。从长远来看,尊重个体自由会导向最大的人类幸福。维护个人自由和表达异议权利会从长远上促进社会福利,因为反对性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因而能给正统观点提供纠正;即便不正确,也能防止正统观点变成教条和偏见,一个强迫成员接受习俗和传统的社会很可能陷入一种荒谬的一致性,从而剥夺自身促进社会进步的能量和活力。(一番解释可以说从功利主义上给“激进民主”、多数暴政打了预防针)

  -1没有给人权提供令人信服的道德基础,为了促进社会进步而尊重个体权力,这会使权力具有偶然性。密尔自身的《论自由》也诉诸了一些超越功利的道德理想,实际上是对边沁原则的背离。(同队的辩友有点跑题)

  2更高级的快乐:功利主义者能够区分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边沁认为快乐在本质上没有高下之分(因为这样他比较方便把不同的快乐放进一个尺度上进行衡量和计算)。密尔则相信我们可以区分,评估欲望的质量,这能免于人们从斗兽场中得到低级的原始的堕落的快乐。

  - -2相比于高级的快乐,我们不是更喜欢低级的么?

  一身践行功利主义的边沁,死后尸体被保存和展示,出席每年的“为了纪念道德和立法领域中最大幸福的发现者”,他的头颅被学生们偷走“敲诈”了学校一笔赎金用于慈善事业……

  三、自由至上主义

  【例1】贫富差距是公平的么?

  功利主义的支持者应该会觉得贫富差距不公平而支持符合帕累托最优的劫富济贫做法(从比尔盖茨手里拿钱去接济穷人,直到聪盖茨那里拿走的最后一美元对他造成的伤害与跟它对接受者的帮助一样多)

  -1功利主义内部:高税率会降低人们工作和投资的热情进而影响到社会整体福祉。

  -2功利主义外部:侵犯了一种根本性的权利。

  【自由主义者】核心主张: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自由权,用自己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权利,只要我们同样尊重他人这样做的权利。

  【自由至上主义者的最小政府】一个只监督合同得到履行,保护私人财产不被偷盗,维持和平的政府,才能与自由至上主义者的权利理论相容。任何一个做得更多的政府都是道德上不正当的。

  反对家长式作风(包括基于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助推》)

  反对道德立法(反对运用法律的强制力来推进各种德性观念)

  反对收入或财富再分配(《自由宪章》:任何企图带来更大经济平等的尝试都注定带有压迫性;甚至反对社保等强制性的退休项目;反对最低工资制度)

  诺齐克的分配公正理念:公正分配只取决于两个条件——初始拥有的正当性和财产转移的正当性。但是第一桶金干净与否或多少程度上算公正并不好界定,因此他也觉得有理由通过税收和补偿来纠正这种不公正,但这是矫正以往的错误而不是产生进一步的公平。

  【例2】悬置初始值是否公正的问题,向靠技术赚取高额报酬的迈克尔乔丹征税是否公正呢?

  +诺齐克:不公平,这威胁到的是人类的自由,如果政府有权索要一部分财产,那么也有权索要一部分时间(滑坡理论),相当于强迫劳动,这就破坏了自由至上主义者主张的道德核心——自我所有权的观念,我必须有资格分配我的劳动时间获得我的劳动成果。

  -2穷人更需要钱。- -2 自由主义者:富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援助穷人,但并不能说明强迫慈善的正当性。需求并不能践踏别人的权利

  -3迈克尔杰克逊非单独作战,他也有赖于别人的配合。- -3 即便亏欠队友和教练,还是不能证明这种亏欠为什么非要折算成税收。

  -5乔丹很幸运,幸运也是一种老天不公正的赐予,他拥有的大灌篮技能恰好存在于一个喜欢篮球并愿意为之支付高报酬的时代,赋税回馈这种幸运也是应当的。 - -5:自由至上主义秉承“我们拥有自身”,假如乔丹并非真正拥有这些能力和技能,那也不真正拥有自身,那么谁拥有呢?收归国有么?

  【例3】允许买卖肾脏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基于自由至上主义者的“我们拥有自身”观念,但是大多数支持的观点只是强调挽救生命的道德重要性,和人们可以靠一个肾生活。然而,只要相信身体是自己的财产,那么这些考虑都不重要,如你所愿使用自己身体的权利就是足够的理由。

  1:假如肾脏的买方并不是为了救人,只是为了其他任何稀奇古怪的理由呢?应当允许这种交易么?对于自由至上主义者来说,重要的不是目的,是如愿处理身体的自由。反对滥用身体器官的人但同时不是基于自由至上主义的话,会认为我们对身体没有无限所有权。

  2:因为穷困打算出售自己的第二个肾(无异于自杀),假如持有的观点上仅仅允许不危害自身的器官出售,那不是基于自我所有权原则。

  纯粹的自由至上主义者会悬置尊严和同情因素赞同辅助性自杀,甚至会同意经双方同意的吃人。

  四、市场与道德

  自由市场是公平的么?

  功利主义者+自由市场促进了社会福利

  自由至上主义者+

  道德上来考量容易产生质疑,有一些东西不应该被金钱买卖

  +3志愿兵(市场体制):自由至上主义者认为,征兵制是不公正的,因为具有压迫性,是一种奴役的形式;功利主义认为强制征兵限制了人们的选择因此减少了总体幸福,只要一次自愿的交换使双方获益又不伤害其他人,那么就有一个很好的功利主义理由任由市场来做裁决。——3优于2优于1.

  -那些选择非常有限的人(即选择为了钱去卖命的人),自由市场并不是自由的,他并不是想选择成为一个军人,只是没得选。入伍的选择仅仅反映出了选择余地的匮乏,这是一种不公正,制度1和制度3都是强迫,只是形式不同。只有当人们可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选择体面的工作时,我们才能说他们选择为了报酬而参军反应了他们的真正偏好。支持制度1,因为假如政策制定者的孩子们不得不分担打仗的风险,那么他们在发动战争之前可能会审慎抉择

  -军事服务是一种公民责任,公民义务,放到市场上去出售是不对的,因为雇佣他人来履行任务,就腐蚀了那应当支配它的公民理想。《社会契约论》:将一项公民义务转变成为一种可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并没有增加自由,而是暗中破坏了自由——卢梭的公民权观念

  (关于制度2跟制度3的区别在哪,制度2相当于一种军事服务外包,比较著名的私人军事公司是黑水国际,ceo热烈信仰自由市场。一旦接受了军事服务可以看作一项工作,那么2和1没有本质区别,除非你相信军事服务毕竟是一种公民责任,是公民身份的体现。)

  【例2】有偿代孕是公正的么?

  +自由至上主义:交易就是交易,两个法定成年人自愿达成了一个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协议

  -并非真的公正,只有当我们并没有被过分压迫(急缺金钱),并且合理完整地掌握了备选项信息时,才能行使自由选择的权利。代孕妈妈是否预期到了自己要放弃这个孩子时是什么感觉,她为钱代孕的选择是自由的么?

  -道德重要性:买卖孩子和租赁生育能力是不对的,即便基于自由(这个自由的基础也是十分可疑的)人类是值得尊敬的,买卖儿童和租赁生育能力会贬低人类的价值,代孕合同将怀孕异化成了可交易的劳动。

  五、重要的是动机

  【康德论权力】

  我们是理性的存在,值得拥有尊严和尊重

  在《道德形而上基础》中对功利主义发起了一场猛烈的抨击,认为道德跟使幸福最大化以及任何其他目的无关,而在于将人作为目的本身而加以尊重

  康德对人类尊严的强调影响了当今的普遍人权观念

  【三种公正进路】

  功利主义线路:界定公正的方法在于询问什么将会使福利或社会总体幸福最大化。

  康德反对:没有尊重人类自由。“使幸福最大化原则”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某物能给人带来快乐并不能使它成为正当的,从我们恰好具有的各种欲望中推导出道德原则是一种错误的思考道德的方式。这解决了罗马斗兽场的问题,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包括角斗士,因为我们是理性的存在,我们也是意志自由的存在,能够自由地行动和选择。我们有理性的能力和自由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人类共有的病将我们与动物性区分开来,它使我们不仅仅是欲望的存在。

  自由至上路线:收入和财富的正当分配就是任何一个在不受约束的市场中自由交换商品和服务所产生的分配。调解市场即侵犯个体选择自由。

  康德同意,但是他的自由观更苛刻:我们日常所认为的市场自由或消费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它仅仅满足我们事先没没有选择的各种欲望。

  公正就是给人们在道德上所应得的。

  康德反对:没有尊重人类自由

  【康德论自由】(自由):自律VS他律

  当我们像动物一样趋利避害,我们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行动,而是作为欲望和渴求的奴隶。只要我们是在追求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了某种外在于我们的目的,根据一种外在给定的规定性而行动。只要行为被生物性所决定,或被社会性所规范,那就不是真正的自由,自律的行动就是根据我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康德要求我们真正遵循自由意志。但是自由意志真的存在么?几乎符合生活逻辑的一切“有道理”的行为都决定于生物性和社会性,除非是那种“毫无道理”的举动,比如《树上的男爵》)

  【康德的苛刻的道德观】(道德):义务VS倾向

  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并不是由结果决定,而是根据意图构成,重要的是动机。只有义务的动机才能赋予一个行为以道德价值。

  比如做生意,为了诚实而诚实,与,为了底线而诚实这两者之间有道德差别。前者是一种原则性的立场,而后者是一种慎重的立场。只有原则性立场才与义务动机相一致,才有道德价值。

  又比如大多数人之所以活下去是因为他们热爱生命,而不是因为他们有义务这样做,如果一个处境绝望的人出于义务来振奋意志以维持生命,那么他的行为就具有道德价值。(绝望人的苟延残喘比乐天派的享受生命更具有道德价值??可万一绝望的人只是怕死呢?)

  【例】比较极端的康德主义有德之人:有道德的厌恶人类者。利他主义者天生喜欢帮助他人,帮助使他快乐,因此利他主义者值得鼓励但不值得尊敬,反倒是一个缺乏怜悯和同情(或者索性脑子里的共情功能坏掉了)的恨世者,他的帮助倾向才具有道德意义。(???)从好事中获得乐趣,并不一定破坏其道德价值,重要的是,人们之所以做某件好事是因为它是正当之事,无论这样做是否会带来快乐

  实际生活中,义务和倾向同时存在,很难分离开来,一旦我们能看到义务的动机,确保它不被怜悯和同情遮蔽,就能甄别良善行为的特征,赋予这些行为以道德价值

  【道德论理性】(理性):绝对命令VS假言命令

  假言命令:如果你想要X那么就Y,表明这种行为只是为达到其它事物的手段

  如果一个行为本身代表着善就是绝对的,不涉及或依赖于任何进一步的目的,只有一个绝对命令才有资格作为一种道德命令。

  绝对命令1:使你的准则普遍化。行事之前想一想,“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呢?”,这是一种检测“我的准则”与对绝对命令是否一致的办法,即将做出的行为是否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他人之上

  绝对命令2 :是否将人看作目的。康德式的尊敬是尊敬一种人性,尊重内在的毫无差别的理性能力。

  【对康德的疑问】

  善意的谎言的道德意义在于黄金法则(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人),但对于康德来说却是“没有把人们当做理性存在加以尊重”,出于关心听者感受撒谎,可以说是将听者作为满足她自己的一种手段,没有把她当做一个理性存在加以尊重。

  自律意味着根据自己给定的法则去行动,那么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绝对命令,怎么确定不同的人会经由不同的推理达到普世的道德法则呢?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存在,当我们运用纯粹实践理性时,便抽象于自己的各种特殊利益,每个运用纯粹实践理性的人都会达到一个单一的普世的绝对命令,因此一个自由的意志,与一个遵从道德法则的意志,是同一回事。(是么?那灭霸呢?运用纯粹实践理性是什么意思,为了宇宙的平衡毁灭一半智能生物怎么看都很理性啊!)

  现代生物科学脑科学倾向于认为行为是一系列电化学反应的结果,否定自由意志是否意味着否定了康德的道德哲学?意志的自由并不是科学目前所能证明或否定的东西。脑科学倾向于从还原论解释,而生物的经验王国理智王国是需要整体论考虑的层面,不适用二元论。道德和自由并不是经验性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道德生活的意义所在

  【康德对性、谎言和政治的反对】

  随意性行为将人作为满足性欲和倾向的工具,康德反对;卖淫是为了利益允许自己成为被他人用来满足性欲的物体,康德反对;婚姻通过使性行为超越了生理的满足并将它与人的尊严相联系,从而生化了性行为,康德赞成(???婚姻除了是保护财产的契约,其它什么都不是啊)

  不管什么情况,所真话的义务保持不变,包括对杀人犯也不能撒谎。道德无关结果,只关于原则。在所有陈书忠都要真实,是理性的一种神圣的,无条件的命令法则,不允许有任何权宜之计。

  可是从道德上来说,一个策略性的,真实而具有误导性的表达与一个直率的谎言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康德哲学古怪的精神差别吧。以某种方式对说实话的这一义务心存敬意,而一个直率的谎言并不如此。任何一个人如果不厌其烦地编造一种具有误导性但技术上却是真实的陈述,他都是尊重道德法则的。并且,并没有以那种直率的谎言同样的方式强迫或操纵了听众,一个谨慎的听众总是有可能把它弄明白的

  【康德与公正】

  反对功利主义,支持一种基于社会契约的公正理论

  公正的宪法应当力图使不同个体的自由能够相融合。功利主义不可能作为公正和权力的基础,因为一种特定的幸福观会给其他人强加一些价值观,没有尊重每个人追求他自己目的的权利。

  道德原则不能仅仅来源于经验性的事实,公正原则也不能建立在一个共同体的各种利益和欲望基础之上。“一种理性的观念,但它却具有确定无疑的实践性的现实性”这样一种假想的集体同意行为是任何一项公共法律的公正性的试金石。

  六、平等的理由

  “同意”不是道德义务的必充分条件【例1】明显不合理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埋有敲诈陷阱的合同或口头协议,尽管在事实上,被骗方认可同意这价格

  一项协议的事实,并不能保证协议的公平性

  “同意”并不足以产生一个具有约束力的道德主张,因为这种合同并不尊重互惠理念

  “同意”也不是道德义务的必要条件【例2】休谟的破败不堪的老房子和先斩后奏的维修工。

  房子确实有必要去维修,并不能推到出我要买这笔账单。休谟不同意“偿还一种利益的义务,可以不需要同意就产生”这种观点

  堵车的路口主动拿着鸡毛掸子象征性来打扫挡风镜并伸手乞讨的行业正是基于“以利益为基础的义务理论进行运作的”。

  契约的道德约束力来自于意志自由和互惠性,但是实际中的契约并不是自足的道德工具,我们总是质疑所达成的协议是否公平

  【设想完美契约】无知之幕保证了原初状态所需要的权利和知识上的平等,无知之幕通过保证没有人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他的有点或缺点,他的价值或目的,从而保证了没有人能够利用一种更好的交易地位。

  【罗尔斯的公正观】:在无知之幕背后的原初平等状态中,我们会选择什么原则?

  显然我们不会选择功利主义,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会在社会中处于什么角色,不希望为了大多数人的快乐变成被牺牲的少数人,我们会同意一种保证所有公民的基本平等自由的原则,只有当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能够有利于社会最不利者的利益时,他们才是可允许的。

  自由至上主义也并没有它看上去那么公正。现在没有人会维护【封建特权统治】或种姓制度,因为这些基于出身的固定等级制度体制,根据出生的偶然性来分配收入财富机会和权力,是不公平的。自由市场社会看似纠正了这些任意性,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收入分配由自由市场来决定,允许每个人都合法地在有流动性的阶层中奋斗与竞争。但是这也仅仅是允许所有人参加比赛,但大家的起跑线是不一样的,也很难说公平。【自由至上主义】的不公平处在于它允许分配的份额收到这些在道德上看起来非常任意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道德任意性),是拥有形式上的机会均等的自由市场。【精英统治制度】试图超越单纯的形式上的机会平等,来纠正社会和经济的不足之处: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实施启智计划,提供把每个人放在同一起跑点上的所需的东西——只有当每个人都开始于同一个起跑线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场比赛的获胜者应当得到奖励。但是罗尔斯认为精英通知制度“仍然允许关于财富和收入的分配,由各种能力和天赋的自然分配所觉得行”,即先天跑得快的选手,也即我们常说的“老天赏饭吃”的人群,他们的自然运气具有道德任意性。

  - 但是磨平社会偶然性和自然运气之后,剩下的只有平等主义噩梦了。冯内古特的反乌托邦短篇《哈里杰柏杰龙》中存在这样一个社会,给美貌的人戴上面具使他们不能发光,给矫健的人带上配重使他们无法跳跃,给思维活跃才思敏捷的带上“精神助残收音机”,因为任何异于常人的理智都是被允许的。

  【罗尔斯差异原则】能纠正那种关于天才和天赋的不公平分配,而又不给有天赋的人设置障碍。差异原则将自然才能的分配看做一种公共资源,并共享这一分配的好处,只有当他们的好运气改善了那些不利者的情况是,才能从好运气中获利。不是消除这些幸运的偶尔性,而是将那些幸运偶然性转移给那些最不幸者。

  -把人的才能全部归结为“老天爷赏饭”的话,那些人们培养自己所付出的那些刻意练习呢就可以直接忽视么?我们在道德上不应得自己努力的成果 --精英制度的支持者们并不认为努力可以单独地成为收入和财富的基础,成功才值得奖励。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在努力,成功的只有这么几个人,一种反鸡汤的幸存者偏差让你觉得天赋和努力同样重要,但事实是,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我们不能心安理得拥有的各种自然才能。

  反对道德应得

  “有资格得”与“应得”的区别:中彩票是一种“有资格”得,而不能说“应得”,因为我只是正中这一规则,输赢与德性无关,彩票是一种机会游戏,而投胎更是一种机会游戏了,虽然开玩笑说这是一门技术活,但我们都明白这是概率游戏,具有道德任意性,投胎投得好,生活资源丰富,生活的幸运和家庭社会环境的高尚又有利于培养优越品质,活成人民币玩家,但你只能说“有资格得”而非“应得”(很白左的思想啊)。

  罗尔斯认为,分配公正与奖励道德无关,只涉及满足那规则确立之后产生的合法的期望。一旦公正原则确立了社会合作的要求,那么人们就有资格获得他们在这些规则中所获得的利益。【杨超越哲学】杨超越拿第三让很多人觉得不公正,“转发这个杨超越,不努力也能拿第三”,大家觉得不公正来源于在一个规则为奖励唱歌跳舞技能的比赛中,徒有颜值的杨超越靠卖惨窃取了别人“努力”的成果,这个第三名是她道德上不应得的。但是按照罗尔斯的公正观,利益的分配(这里是关注度的分配,关注度带来曝光度和利益)不具有道德应得性的,因为往上深挖,C位山支大哥的跳舞天赋也属于老天爷赏饭不算应得,菊姐优越的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也并非公正,杨超越出生在农村起跑线就比别人低了。既然都具有道德任意性,就没法说谁谁应得,索性大家统统都撇开道德应得性,来看这个比赛这个节目的规则就行了,明着是比“唱歌跳舞技能”,但潜规则应该是挑选话题女王,选入最有持续话题热度的,最有争议的,最长时间带来曝光流量的,在这一点上是杨超越持有胜券的,她有资格站这个位置

  一个社会在特定时期所恰好看重的各种才能,也具有道德任意性,导致供需关系的偶然性。比如网红直播必须要感谢这个时代,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法为他们带来这么丰厚的利益,只是恰好生逢一个网络发达又奖赏个性的时代,忽视这种成功偶然性,认为自己“应得”这份财富的话,就是一种错误和自负(罗尔斯也好严格)。

  生活是公平的么?

  不公正无处不在

  罗尔斯建议我们这样来处理不公正:同意与他人分享命运,并且只有当利用那些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偶然性能够有利于整体时,我们才能这么做。

  七、反歧视政策之争

  【例1】美国偏向有色人种录取的反歧视政策是否违反了美国宪法所保证的“人人都受到法律平等的保护”原则(当然类似的有我国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

  +1校正考试的不足。标准化的考试用来预测学生上成功的潜质,但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家庭、社会、文化及教育上的背景(中国的少数民族加分也是考虑到了相似的校正)

  +2补偿过往之错。白左经常很刻奇地偏袒有色人种以补偿曾经那段将他们置于不公正处境的歧视史。

  -2那些收益的人未必就是曾经的受害者;为补偿措施让步的人也很少是那些造成所纠正之错的人。【集体责任】:我们是否具有道德责任来纠正前一辈人所犯下的过错,我们是仅仅作为个体来承担责任,还是作为历史共同体来承担

  +3促进多样性,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学生团体是值得欲求的,保证不同肤色民众都占据一定的比例,是有利于共同善的。

  -3双重标准区别对待并不会产生一个多元的社会或减少偏见,而会损害少数民族学生自尊,加剧民族张力。(这个反驳攻击反歧视招录政策的不公正性,而是指出有可能适得其反。)

  功利主义的考量角度:支持与否,取决于它产生的教育和公民的利益是否高于它导致其他被淘汰的白人申请者们的失望。

  康德式或罗尔斯式的自由主义者:这件事即便值得欲求也不能践踏个体权利。

  - 罗纳德德沃金:没有任何人的权利被侵犯。你觉得你被侵犯的是“仅仅根据学术标准被考量是否被录取”的权利,即用成绩讲话的权利。但是,不存在这样的权利,各大学都以不同的方式界定录取标准,录取不是奖赏美德,成绩优异或少数民族出身,本身不具备被录取的道德应得性,只要能满足这个大学界定的使命,就有资格得到名额。(与罗尔斯关于财富分配不具有道德应得性的论证一样)

  - - 那么是否意味着,任何与大学标准相符的录取政策就是公平的呢?那曾经不录取黑人和不录取女人的政策呢?

  - - -德沃金:种族歧视的排外和种族歧视的优待有所不同。排外是基于卑劣的不正确的观点;而反歧视优待则并不涉及偏见而在主张,考虑到在关键职业中促进多样性的重要性,有色人种“可能会有一种社会性的有用的特征”(真的不是为了维稳么??)(不是怕少数民族学生分数考不高,真的是因为一个课堂必须有几个少数民族才有利于大家民族团结)

  那么,“小星城”为了打造民族多样性社区,避免“白人逃跑”现象,而给白人申请公寓提供更便捷的条件,黑人能不能主张这种方式不公平呢?假如“多样性”是这个社区政策制定所基于的共同善,且没有基于仇恨和蔑视而受到歧视,那么民族偏好就并不侵犯任何人的权利。因为根据罗尔斯的道德应得观点,没有人能主张自己应得,只有当组织设定了自己的使命后,才能确定设定使命条件才算优点。

  公正能够脱离道德应得么

  “工作与机会是对应得者的奖励”“机会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这些描述公正与道德应得关联的观念深入人心,并鼓励人们将成功看做一种美德的回馈,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将成功看做是自己的行为结果。

  虽然罗尔斯对财富的道德任意性的论述,强有力地对公正和道德应得的关联提出质疑。但公正还是很难决然脱离于应得理论。

  关于分配公正的争论也与生命品质值得尊敬和鼓励有关。因为假如仅仅是为了促进某些目的,而非尊敬和奖励德性的话,学校的拒信完全可以直言不讳地写到“当你申请的时候,你恰好没有拥有社会所恰好需要的那些特征,这太糟糕了,但你也不需要妄自菲薄,这不是你的错”,录取信也可以写作“我们送给你彩票中奖者应得的祝贺。你在恰当的时机获得了恰当的特质这非常幸运”,但并非这样,他们还是会冠冕堂皇地将结果粉饰一番,仿佛这是一次公平公正反应努力所应得汇报的考察录取工作

  【例2】名校的遗赠偏好。“发展性录取者”,能够给学校提供经济贡献的父母的申请者,相当学额拍卖,这公平么?

  按照前文的理论来解释,那么无疑,所有学校都需要钱来完成使命。只要是为了钱这一学校所秉持的共同善为目的做的决策,且没有人因为偏见和蔑视被拒绝,那么就是公平的,失败的学生并非偏见的受害者,只是运气不够好没有足够有能力捐献一座图书馆的父母。(233)

  但是直觉告诉我们这肯定不公平。不公平点在哪里呢?大学是为了什么?主要目的不是商业性的,当教育成为一种消费品加以出售,就是一种腐败。大学的目的并不是要使财政收入最大化,而是要通过教学和研究服务于共同善,当挣钱占据了主导地位,你们这所大学就偏离了学术和公民的善。

  一轮到要解决上述这类看似毫无希望的分歧,一旦争论进入死胡同,将公正与荣誉、德性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尝试就成了一剂良方。但是人们对荣誉和德性的观点是不同的,不同文化不同年代不同种族对荣誉和德性的边界定义都是不一样的,往往富有争议。能不能为公正和权力寻求一种远离这些纷扰争议的基础呢?这种基础中立于各种不同的关于良善生活的观点,能够普遍使用。(下一章分解)

  八、谁应得什么?

  【例1】残疾少女在拉拉队里任拉拉队队长,不能做劈叉或翻跟斗动作,但光是借助轮椅到处转转就收获了很多关注度和欢呼声。其它拉拉队队长的家长们强烈要求将残疾少女踢出拉拉队。那么,她获得的关注和欢迎是不公正的么?

  -第一个争议跟客观公正有关,需要清晰界定在于扮演好拉拉队长这一角色意味着什么。竞争对手认为,要成为好的拉拉队队长,你必须会劈叉和翻跟斗,这是让观众兴奋起来的传统方式。

  - - 残疾少女的支持者认为这将终极目的,与一种达成目的的方式混淆了:终极目的是激励学校精神并使那些球迷活跃起来,至于采取什么方式并不重要,而残疾少女显然在点燃观众激情方面十分在行。

  -第二个问题跟荣誉和怨恨有关,什么样的怨恨在刺激其它拉拉队队长们的父母?拉拉队长之职本应是奖励技能的,残疾少女被授予一种她不应得的荣誉,这以某种方式嘲笑了那些由于其女儿领导拉拉队的专长,而给他带来的娇傲感。如果出色的领导拉拉队的工作能在轮椅上完成,那么那些在翻跟斗和劈叉方面非常出色的人所获得的荣誉感,在某种程度上便受到了贬低。她们所展示的体育技能,在成功领导拉拉队这一事务当众似乎不再必不可少,他的骄傲感不再是被垄断的,只是使观众兴奋的方式之一。残疾少女展示出,有不止一种方式来成为一名拉拉队长。

  假如把例子中的残疾少女换成杨超越,把其它拉拉队长的家长们换成其它101成员的粉丝,就能理解创造101造成的这波争议:以第一跟客观公正有关,出道的判定标准是什么?你当然要有较高的表演水平,现场表现力,或者至少,你要有基本的节拍感,但出道的终极目的当然是带来人气和流量了,至于你用唱跳素养还是用蠢萌人设去吸引人气只是方式的不同罢了。第二个问题跟荣誉和怨恨有关,在这个节目中获得出道的资格本应是奖赏努力奖赏成功这种励志型的,杨超越的成功使其它队员的努力和成功都被贬低了,也打击了粉丝们对自家偶像的骄傲感,假如怎么努力都学不会的学渣也能轻轻松松站在第三名的位置上,那么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她被授予了不应得的荣誉。(傻孩子们,努力本来就没有用的呀~运气一直比努力更重要,在任何一方面上)

  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核心的两种观念:

  公正是目的论的。对权利的界定要求我们弄明白所讨论的社会行为目的。

  公正是荣誉性的。为了推理一种行为的目的,至少要部分地推理或讨论它应当遵守或奖励什么样的德性。

  公正分配的两个因素:物品,和分配得到这些物品的人。同等之人应当分配得到同等之物。“最好的长笛吹奏者得到最好的长笛”——使优点与应得进行匹配,长笛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被很好地吹奏——目的论。所以在讨论某物的正当分配方式时,我们应研究被分配之物的目的或意图。

  目的论思维

  笛子应该分配给最擅长吹奏的人,即隐含着笛子就是为了被吹奏的而不可能是被展示被欣赏等任何别的用处,由意义和目的所推动的目的论观点,充满了孩子般的天真,首先被科学所推翻,但伦理学和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们仍然在阅读和思考亚里士多德的道德与政治哲学

  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整治目的论

  整治的目的是什么?谁应当拥有统治权?应当如何分配整治权威?

  亚里士多德:所有关于分配公正的理论都是具有歧视性的,问题在于哪一种歧视是公正的。

  亚里士多德批评了寡头制和民主制:寡头制认为城邦应当由富人统治,民主制(这里的民主制就是多数主义)认为出生自由是公民身份和政治权威的唯一标准。以上两者都忽视了正当的最高目的,对亚里士多德而言,最高目的是培养公民德性。使人们能够发展各自独特的人类能力和德性——能够慎议共同善,能够获得实际的判断,能够共享自治,能够关心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命运。

  华盛顿和林肯这样的人之所以应当拥有最高职务和荣誉,主要是因为政治共同体的存在至少部分是为了尊敬和奖赏公民德性。将公共认可赋予那些展示了公民成就的人,就满足了这个良好城市所起的教育性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与良善生活之间的关系:

  城邦的法律灌输好习惯、塑造好品质并促使我们形成公民德性

  公民生活使我们慎议和实践智慧的能力

  政治是本性的一种表达,是一个展现我们人类能力的场合,是良善生活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的辩护:妇女和奴隶并不适合成为公民。(一种时代的偏见)

  他认为公正是一种适合,分配权力也就是为了寻找社会制度的目的,为了使人们符合那些适合于他们的,能够使他们实现自己本性的职责

  ~自由主义担心目的论的观念与自由相冲突,公正与适合无关,而与选择有关,权利的分配并不是使人们符合那些适合于他们本性的职责,二是为了让人们自主地选择他们的职责。

  ~独裁危险:谁来决定什么样的职责适合我,如果我不能自由地为自己选择社会职责,那么就可能会违背我的本意而强迫我服从一种职责。掌握权力的人来做这个决定的话,“适合”观念很容易滑入奴隶制

  【例】残疾高尔夫球手坐车从这一挥杆到下一挥杆,他算不算一个真正的高尔夫球员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法庭得先判定这一活动的本质是什么

  +球车的使用与这一游戏的根本性特征并不矛盾——尽可能少的击球次数。高尔夫是一种低强度的活动,通过坐球车不会根本性改变着一游戏

  -法庭不可以判定高尔夫运动的本质(否认前提???)

  假如公正受到了威胁,为什么不改为所有高尔夫球手抖坐球车呢?因为那就失掉了比公平更重要的东西:关于荣誉和认可,高尔夫球手们期望自己的运动被当做一种体育竞赛而被尊重和认可。

  公正和权利的争论,经常不可避免地是关于社会制度的目的、社会制度所分配的物品以及他们所尊敬和奖励的德性的争论。

  九、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

  +尊重那些受到不公正对待人的记忆,偿还那些行不义之事的人们所犯下的过错。官方道歉作为一种整治姿态,能够有助于愈合遗忘的伤口。

  人们应当为前辈所犯下的罪弥补么?

  ~个体而言,你不能为那些你没做过的事道歉,为你出生之前就已经发生的事道歉。它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只对我们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对他人的行为,或那些我们无法掌控的事情负责。——【道德个人主义】作为道德主体的我们,是自由而独立的自我,不受任何先在的道德纽带的约束。

  ~合法政府必须建立在同意的基础之上,我们是自由的,独立的存在,并不受制于家长式的权威或过往的神圣权利,由于我们“在本性上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就要没有什么能不经过当事人同意,而受制于另一种政治权力”。

  康德:意志自由的自我管,我们所做的选择经常反映出道德上的任意偶然性,因此我们应当疑问,如果我们搁置自己于各种特殊的利益和优势,而在无知之幕的背后做出选择的话,我们会同意什么样的公正原则。

  政府应当在道德上保持中立么?

  无论是宗教还是世俗,都与自由相冲突。因此,自由选择的自我与中立型政府是一致的;正式由于我们是自由的,独立的自我,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中立于各种目的的,拒绝在道德和宗教争论中偏袒任何一方的,并且让公民们自由选择各种价值观的权利框架。

  平等主义的自由者们支持公民自由以及基本的社会和经济权力,要使个体能够协会无希冀法人目的,就需要政府能够保障真正自由选择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即福利政府)

  公正与自由

  超越同意的义务

  自由主义观念中,义务只能产生于两种方式:我们对人类负有的一些自然的责任(自然义务);出于我们的同意而产生的自愿的责任(自愿义务:我们仅仅亏欠那些我们所同意亏欠的东西),因此自由主义者认为公民们一般没有政治义务

  家庭的义务

  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义务,通过选择剩余孩子,父母自愿地去照顾他们;但是孩子并没有选择父母,这个道德责任源于恩情——同意和互惠的算计。但是按古老的传统孝道,哪怕再劣迹斑斑的父母也应得到很好的赡养,这种道德主张应该是超越了互惠和同意的伦理了

  【例】以色列“摩西行动”拯救遭遇饥荒的埃塞俄比亚犹太难民,只救犹太人,这是不公平的歧视么?以色列的做法基于“团结和归属”的义务,(跟战狼撤侨一样)。

  爱国主义是一种美德么?公民相互间是否具有一些义务,超越了那些对这个世界上其他人的义务。

  +保护特权;~出生的偶然性并不是资格的基础

  +由于公共生活和共同分享的历史,我们对同胞公民们的幸福肩负着一种特殊的责任,而这也依赖于我们接受那种叙述性的人格观念:我们作为道德主体的身份与我们所居住的共同体紧密相关。只有当爱国主义具有道德基础时,只有当集体的凝聚力促进了责任和共享的意义时,组织移民的主张才说得通。

  购买国货的道德基础

  其它中国人在国外的不文明举动为什么会让你脸红?——骄傲与羞愧这类道德情感预设了一种共享的身份,那种对家庭成员和通报的行为感到骄傲和愧疚的能力,也与集体责任能力密切相关,要求我们将自己看做情境的自我,受制于那些并没得选的道德纽带,并暗含于那些塑造我们作为道德主体的身份的各种叙述当中。但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整治保守主义者们(反对移民的那些人)同时也会基于个人主义的理由反对爱国主义,这其实是很矛盾的(是我!)。与归属感相伴而来的是责任。

  是否应该大义灭亲?这个问题只有当你承认忠诚和团结的主张,能够与其它道德主张具有同等分量时候,所面临的两难境地才能被理解为道德困境:即大多数情况下公正之事就是帮助人们将嫌疑人绳之以法。对家庭的忠诚(团结带来的道德主张)能够凌驾于这之上么?

  我们如何思考公正

  康德&罗尔斯:权利优先于善。那些界定我们的各种义务和权利的公正原则,应当中立于各种关于良善生活的观念。(不受任何先于选择的道德纽带束缚,需要一个中立于各种目的的权利框架。)

  亚里士多德:公正原则不应当中立于良善生活,公正宪制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养成好公民,培养好品质,如果我们不慎议所分配的物品,我们就不可能慎议公正。(存在把一些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另一些人的自由风险)

  社会多元如当下,在关于良善生活的定义上必定存在分歧,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诞生,是一种试图避免整治和法律卷入各种道德和宗教纠纷的尝试。但是这一目标不可能实现,我们不可能不带有那些具有争议性的道德和宗教问题,去讨论公正问题,不总是可能搁置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缺乏实质性道德参与的整治,容易引入狭隘的、不宽容的道德主义,宗教激进主义分子会涌入自由主义者不敢涉足的地方

  十、公正与共同善

  宗教【例】天主教总统肯尼迪:宗教信仰是个私人问题,与他的公共责任没有任何关系。

  他认为政府应当中立于各种道德和宗教问题,以便每个个体都能自由地选择他自己的关于良善生活的观念。

  共和党人追求政府对自由市场的中立;民主党反对“自由市场中立于各种目的”这样一种观点,然而却坚持认为政府应该对性行为或决定生育等道德领域中立——【自由主义中立性】

  【自由主义中立性】源于那种在道德和宗教分歧面前,对宽容的需求。当我们参与各种关于公正和权利的对话时,必须遵守【自由主义公共理性】的限制,不然的话,如果一方的理论盛行,实际上就给自己的同胞强加了一种基于某种特殊的道德和宗教学说的法律。

  你的言论剥离了对任何道德或宗教观念的依赖了么?(但是你失去的阵地(宗教对话领域)恰恰是最有煽动力的领域)奥巴马擅长在政治语言中注入道德和宗教维度,并旨向超越了自由主义的中立性。

  是否应当禁止堕胎与干细胞实验

  人不能在“人类生命源于何时”这一道德和宗教争论中表明立场,完全中立是不可能的

  是否应当认同同性婚姻

  亚里士多德:要讨论一项社会制度的目的,就要讨论它多尊敬和奖励的各种德行。关于同性婚姻的争论,本质上是一个争论:男女同性恋的结合,是否值得拥有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由政府认可的那些婚姻所具有的荣誉和认可。基础性的道德问题不可避免。

  自由至上的解决办法应该是“政府不认可任何形式的婚姻,而将这一职责留给私人组织”——婚姻与政治制度的分离,不再认可婚姻为一种官方职能,(婚姻完全是私人的事,政府不管这档子事,同性恋不管,异性恋也不管),这样就不需要加入到关于婚姻目的以及同性恋道德的各种道德和宗教论述中,政府不再将婚姻当做一种荣誉授予给各个家庭,因而公民可以避免介入婚姻目的(繁殖咯?)这一争论。然而还有一个问题,政府真的保持中立,那么也没有必要将婚姻限制在两个人之间了~

  所以还是要承认婚姻荣誉性的一面,(当然不是为了生孩子):两个伴侣之间,一种排外性的,永恒的,充满爱意的承诺。——现存婚姻目的和本质的一种阐释。

  《公正》读后感(四):灭霸的正义观

  最近上映的复仇者联盟三给我们带来了挺不一样的感受,影片除了打破了主角的不死光环,大反派也很让人唏嘘感慨,不再那么脸谱化。灭霸同志自有他的一套说法,资源有限,要去除一半的生命,才能实现宇宙平衡,大家幸福和谐地生存。问题在于,为了这个远大目标,中间手段还是让人无法苟同。就说我们影迷吧,这么多陪伴我们成长的超级英雄忽然这么消失不见了,感情上就不能接受啊,是吧。 且不去探讨去除一半生命资源是否就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的问题。我们单说灭霸这个逻辑到底是咋回事?他并不是像我们之前想象的那样凶狠邪恶,没有感情。为了他的理想,不只是牺牲整个宇宙一半的生命,他也可以牺牲自己生命中的至爱。

  读读迈克尓 桑德尔的这本《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你也许可以找到些答案。作者是一位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本书就是根据他给学生上课的讲义编写的。跟我们动不动罗列一堆人名和观点清单的大学教材不同,他通过对一个一个具体鲜活的问题的探讨,引出不同流派的意见。始终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培养独立的判断力放在核心位置,并不是给出什么现成的答案。

  不过,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灭霸的处境和思维方式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以理解。他其实是个边沁的好学生,有着强大行动力的功利主义者。对他的老师边沁而言,正当的行为就是使任何使功利最大化的行为。这里的功利,指任何能够产生快乐或幸福,并阻止痛苦或苦难的东西。让功利最大化就是社会的公正和道德。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用这个来指导个人生活,我们应该没有太大的异议。问题是边沁觉得他的这个功利最大化原则并不仅仅是运用在个人方面,同时也可以运用在社会政策和原则的制定方面,那么为了这个“想象的集体”的幸福最大化,我们可能就要牺牲很多个人的幸福和尊严。另外,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说重要的东西真的都是可以简单用数量来衡量计算的么?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正好和《搏击俱乐部》里汽车公司职员所说的情形十分类似。20世纪七十年代,福特公司有款小型车非常畅销,就是从后方受到撞击后呢,油箱着火爆炸的概率有点高了。后来在一位受害车主的诉讼过程中,公众发现福特的工程师早就了解到这个情形,只不过经过公司经理们分析后得出结论,把已经出产的1250万车逐一增加一个价格11美元的装置会花掉一个多亿美元,那按照车子出问题的概率,算算因为丧失生命或受伤事故所需要进行赔付的费用呢,完全用不掉这么多,因为不划算所以公司决定就不用进行安全改进了,眼睁睁看着事故发生然后再去收拾残局。这个是运用功利主义原则,罔顾我们生命中重要价值的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

  有的同志要说了,人的生命显然不能和金钱相提并论,这是不以人为本的资本主义大公司才干的出来的坏事。然而,作者告诉我们,还有这样一个得失分析派,“他们认为很多社会选择其实就暗含着用一定数量的生命来交换其他物品和便利设施的做法。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人类生命都有价格。”比方说我们修建一个高速公路,这个过程中可测算出的人员伤亡率,就是社会不明确指出,但默默同意的一场交换。再比如我们汽车的普及,因车祸而死亡的人数,也并没有让我们决定放弃汽车,或者定一个更低的限速。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经过了某种我们普通老百姓搞不清楚的大数据分析,灭霸同志理性地算出,宇宙的幸福总量根据他的这一行为,会有所提升,于是勇敢地做出行动。我们的灭霸同志,因为为人民服务过度勤奋,完全无视西方社会常见的三权分立原则,既要给宇宙立法,还要亲自执法。这就更可怕了,特别是集齐六颗宝石之后,真是,弹指间,灰飞烟灭。让我们在底下看得欲哭无泪啊。

  《公正》读后感(五):从《公正》看政治道德哲学——读《公正:如何做正确之事》

  本书内容主要来自桑德尔在哈佛的公开课《公正》,隶属政治道德学,门槛为入门。打开用得比较多知识问答媒体知乎,不难得到关于桑德尔的中肯评价。桑德尔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两本著作为1982的《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与1988的《民主的不满》。尤其是《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是很多政治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学生的教学必读数目。知友提及,只要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一天不彻底GG,《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就一天不会被丢出政治理论/政治哲学博士生的阅读列表。其学术地位可见一斑。

  1988年之后,桑德尔主要工作转向公开课教学领域,成为了我们常说的学术明星,少了很多专业的学术味道。此之后,桑德尔把一些列政治哲学问题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都是后阶段的产出作品。因此不难知道,《公正》没有多少的学术上的精致而高级的分析和论断。本书常用论述方式是抛出一个具有道德争议的事件,继而分析不同政治哲学派别的解决思路以及论据援引。作者旁征博引之时,对各个哲学派别皆有很深见解,有发人深思之效。

  《公正》一书从「遭遇飓风灾难的城市与自由市场原则」、「精神受伤与肉体受伤影响程度相仿的士兵是否配得上紫心勋章」、「政府是否应救助与金融危机有关的华尔街金融机构」三个具有道德争议的案例入手,列出了支持/反对双方的合理论据。

  诚然自由市场带来的高利润能够刺激相关企业加速生产运输,从而有利于灾难地区的快速重建,但一个生命遭受威胁的人在选择是否购买生活物资的时候实际是非自由的,向此类人勒索高价是一种极端的不道德;精神受伤的士兵在战后的生活中蒙受了与身体残疾的士兵同样的苦难,按理说应当授予紫心勋章,但向精神受伤的士兵授予此荣则意味着对士兵英武美德的贬低;华尔街金融人士不应该得到政府救助的理由在于他们的失败和贪婪投资,应得的理由在于金融危机与他们无关同时此举有利于经济恢复。但应得又引入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如果获得救济是正当的,是否意味着那些金融人士在经济良好时的丰厚收入也取决于偶然因素,因此他们平时应得市场所赋予他们的丰厚收入吗?

  三个案例将人引入复杂的道德困境之后,阅读者应该意识到公正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了说明达到公正的途径,作者进入一步引入了两个更为简单的道德困境:「电车问题」、「牧羊人问题」。两者同时指向了一个道德困境:牺牲少数人拯救多数人正当吗?

  紧接着,作者开始逐步引入解决道德困境的三种公正途径:

  1. 功利主义 2. 自由至上主义/平等主义 3. 美德伦理学(德性主义)

功利主义

  边沁的功利主义很简单,即政治决策应追求社会总体幸福的最大化,只要一项政策给社会群体带来的总体快乐大于其带来的总体痛苦,那么它就是正当的。边沁功利主义的缺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个体权利的忽视,此一方面,Paul Bloom提到的一个质疑很有意思,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讲,强奸之所以不对,是因为强奸者享受的快乐小于受害者所感受到的痛苦,那么是否说明轮奸是对的呢?二是在社会里缺乏一种通用货币去衡量快乐和痛苦的价值,比如说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使人吃掉一只蚯蚓的价值是100,000美元,但使人愿意拔掉自己脚趾的价值却只有57,000美元,难道一颗脚趾的价值还比不上吃掉一只蚯蚓的厌恶吗?从事危险事业死亡的人应该获得多少赔偿才是合理的?更进一步地,老人的价值是否应该低于年轻人?

  边沁的最大拥趸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看到功利主义的明显缺陷之后,改进了功利主义:即应当基于长远的角度来进行功利主义的计算,有益于社会长远发展的功利主义才是正当的。从此,有的功利功利主义者可以辩称「电车问题」、「牧羊人问题」中牺牲少数人拯救多数人会导致对个人权利的忽视,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是不对的,轮奸也是如此。密尔补足了功利主义的部分不足,说明反个体权益结论的荒谬性。但密尔的推论往往会使功利主义脱离其本来的范围,或多或少落入到后面要说的自由主义/平等主义和美德伦理学的范畴,从而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但这种推进毕竟弥补了功利主义的一大缺陷,留给功利主义最大难题在于精确复杂的算计。

自由至上主义与平等主义

  自由至上主义和平等主义一般说来是「我拥有我的身体、我的生命、我自己本身」。个体权利因此被置于道德争论的最高位置,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牺牲我的权利是不对的。人在极大程度上属于自己,而非常小地属于政治共同体。自由主义与平等主义从此原则出发,前者强调「我应当在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我就应当自由地用自己做我想做之事」,后者强调人的自由应当是理性自由,而不应当服从于低俗的欲望,因此产生了很不一样的哲学观点。

  自由至上主义

  自由主义追求自由最大化,追求最小政府:他们反对家长是作风,反对道德立法,反对收入或财富的再分配。此派的代表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认为许多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政府行为都是对个人自由的非法侵犯,强制性的社会保险、退休项目是错的,因为人理应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财产;最低工资制度也是不对的,政府没有权力阻止雇主给工人们支付他们乐意接受的任何工资——无论它有多低;人们在双方知情的情况下,应可以自由地以低廉的价格获得未经认证的服务,比如说以极低的价格接受新手医生的阑尾手术等等。

  从自由至上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还有如下论断:

  1. 只要一个人的能力足够出众,则无论其收入多高,都是他应得的。 2. 向劳动所征税等同于强迫人劳动,如果政府有权从我这里拿走30%的收入,那么它本质上就对我拥有一种所有权——税收等于奴役。

  对此派的三个反驳为:税收并不像强迫劳动那样糟糕;穷人更需要钱;迈克尔·乔丹欠那些对他成功有所贡献的人;乔丹并不拥有自身(社会成就了他),故他必须交税。

  自由至上主义的回答:税收没有经过经过个人的同意;收入再分配应当出于自愿,而非强制——不是说我拥有两颗健康的肾,我有必须把它捐给没有肾的人;对乔丹有所贡献的人已经获得他们的市场价值;如果乔丹不属于自己,那么他属于谁?你确定你想赋予政治共同体对其公民拥有所有权吗?

  以上回应皆逻辑完备。自由至上主义可能带来巨大的道德问题:自由出售器官(只要不伤害他人,为什么不?);辅助性自杀(只要双方同意);经过双方同意的吃人等等。

  在第四章的雇佣帮助/市场与道德中,桑德尔以市场自由为切入点,阐述了这个受到自由至上主义和功利主义拥护的观念到底有何缺陷。

  自由市场的另外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便是代孕的公正问题:一是代孕女性是否处于真正自由选择的境地?另一方面是将婴儿和怀孕看做商品贬低了他们,将人或者人权当做商品本身就是错的。

  至此,作者苦心铺垫皆是为了康德和罗尔斯的哲学观念做铺垫,康德和罗尔斯告诉我们: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目的,而在于出发点。如果出发点错了,整件事就错了。

  平等主义

  康德 很多人都熟悉康德的著名论断: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康德认为,每个人之所以值得尊重,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自身,而是因为我们是理性存在,即能够进行推理;我们也是意志自由的存在,能够自由地行动和选择。康德反对边沁的功利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主义。他认为,我们日常所认为的市场自由或消费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它仅仅满足我们实现并没有选择的各种欲望。边沁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我们喜欢快乐而讨厌痛苦,然而他错在坚持认为快乐是我们至高无上的主人。(亚里士多德的缺点稍后会谈)

  康德的一个推理是:当我们像动物一样追求快乐和痛苦时,我们并不是真正自由的行动,而是作为欲望和渴求的奴隶而行动。他指出,理性可以是最高统治者,当理性掌管我们意志的时候,我们就应不受欲望的驱动去追求快乐,避免痛苦。

  「我们的理性能力与自由能力密切相关,这些能力合起来使我们变得独特,并将我们与动物性存在区分开来;它们使我们不仅仅是欲望的存在。」

  康德并没有说满足我们各种偏好是不对的,他的要点: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自由地行动,而是在根据一种外在给定的规定性行动。举例如下:我们喜好的吃食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我们购买商品的选择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广告的诱导;我们对异性的评判标准很可能从童稚时起就被各类电视剧/媒体修改过了。只要做一定推理便不难发现,我们的很多选择与从高楼坠下受引力牵引行动其实没什么区别。也不难总结,我们应当做理性的存在。

  康德认为,评价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时,我们要评价产生这一行为的动机,而不是它产生的后果。但这种道德观念是苛刻的。如果一个人说「喜欢帮助他人是因为这使我快乐」,那么从康德的哲学来看这是不对的,「帮助他人」不在于它达成了「使我快乐」这一目的,而应当在于「帮助他人」本身是正当的。同样,「诚信经营」之所以是值得尊敬,不在于「诚信经营」会带来比较好的口碑继而有比较可观的利润,而在于「诚信」本身是正当的。也即,人们之所以做某件好事是因为它是正当之事——而无论这样做是否给我们带来功利。康德认为在做道德决策时应将人看作目的本身,而非达成目的的手段。所以「自杀」和「他杀」一样错误,因为「自杀」行为往往把生命/自我当作是达成「解脱」的一种手段,本质都在于把人当作当成目的的手段。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引导我们(理性存在)的是绝对命令(又译直言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即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与绝对命令相对的是假言命令:如果你想要X,那么就做Y。(如果你想要一个良好的商业声誉,那么就要诚实地对待你的顾客。)假言命令之所以是错的,之前已经指出,一是动机本身就错了,二是将人当作了手段。对于康德而言,一个绝对命令就是绝对地——不涉及或依赖于任何进一步的目的——发出命令。「它与这个行为的内容及预期目的无关,而与这个行为的形式以及那些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则有关。这一行为中的本质性的善在于意图,而无论结果如何。」

  绝对命令的两个方式为:使你的准则普遍化;将人看作目的。将人看作目的之前讨论过了,从人本出发,自杀、代孕、假言命令通通是错的。重点介绍一下第一个方式,即使使你的准则普遍化。比如说「人永远不该说谎」是一条绝对命令的原因在于说谎会使事实的真实性丧失。如果所有人都说谎了,则真实世界将不存在;「人永远不应该伤害自己的邻居」亦是绝对命令,因为这侵害了人的基本权利。如果所有人都伤害自己的邻居,则世界上的互惠原则将不存在。

  意志自由就意味着我受制于我给自己所订立的法则——绝对命令;而绝对命令要求我郑重地将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都当作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手段加以对待。因此,康德反对功利主义,反对随意性行为——将自己当做一个物体,以使得另一个人可以用它来满足其肉体欲望,就像他用牛排来充饥一样。

  康德虽然认为「说谎」原则上是错误的,认为即使「说谎」能够拯救朋友的性命,你也不应当「说谎」,但一个比较折衷的方案是你可以通过「误导性的真话」来避免「说谎」与「伤害他人」之间的道德困境。所以绝对命令如「人永远不该说谎」并不是康德哲学最难以实施的地方,康德哲学的缺陷在于缺少契约性,也就是实践的现实性——人们是如何可能同意一致的绝对命令的。

  罗尔斯 两个世纪之后,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提出了他的平等主义哲学,给这个哲学体系添上了重要的一块砖。

  契约通常基于意志自由和互惠性原则:作为自愿的行为,合同体现出我们的意志自由;它们所产生的义务之所以具有分量,是因为它们是自我给定的——我们自由地、自主地承担它们。作为相互谋取利益的手段,合同利用了互惠性的理性;履行这些合同的义务,产生于那种偿还他人给我们提供的利益的义务。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契约有同意而无互惠,有的契约无同意而有互惠。前者显示了同意并非道德义务的充分条件,比如一名年迈的老奶奶可以出于同意花2.5万美元雇人修马桶和《教父》里不能拒绝的理由,但这违反了互惠原则;后者显示了同意并非道德义务的必要条件,比如你的房子毁坏了,某工人未经同意修好了它,你可有不付钱的自由。而在大多数契约背后,显示的是非自由/非平等性,人对宪法只能是被迫接受,穷学生与企业家订立契约显然不自由/平等,教育程度低的群体与教育程度高的群体之间的契约尤为不平等。

  罗尔斯认为平等的契约应当在一种无知之幕后进行。无知之幕保证了原初状态所需要的权利和知识上的平等。无知之幕通过保证没有人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他的优点或缺点、他的价值或目的,从而保证了没有人能够(即使是无意地)利用一种更好的交易位置。

  根据罗尔斯的观点,我们在无知之幕后面不可能会选择功利主义。在无知之幕背后,我们不知道自己会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然而我们却知道,我们想要追求自己的目的,并得到郑重的对待。如果我们最终在社会中是一个少数民族或小宗教团体的成员,我们不希望被压迫,即使这会给大多数人带来快乐;一旦无知之幕被揭开,而开始了真是生活,那么我们不希望发现自己是在宗教压迫或者种族歧视的受害者。为了预防这些危险,我们就要反对功利主义,并同意一种保证所有公民的基本平等自由的原则,包括意识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权利。并且我们会坚持认为,这一原则,要优先于那些使总体福利最大化的各种尝试;我们就不会为了社会和经济利益,而牺牲自己的根本性的权利和自由。

  在平等的基础上,罗尔斯提出了差异性原则:只有当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能够有利于社会最不利者的利益时,它们才是被许可的。比如,给医生所支付的工资要高于汽车驾驶员的工资,可以改善最不利者的境况——如为穷人增加医疗机会;比如,允许富人存在是因为在承认人平等拥有财富的基础上并能通过向富人征税来给穷人提供医疗、教育及福利。

  罗尔斯在无知之幕这一设置的背后是一种道德论证,后者可以独立于思想性的实验而得到体现;其主要思想是:关于收入和机会的分配,不应当依赖于那些从道德上来说具有任意性的因素。根据罗尔斯的论点,人的出生地点便是一种最大的任意性,封建社会里这点体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它根据出生来分配收入、财富、机会和权力;市场社会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这一点,但良好家庭背景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比那些没有这些的人们,具有明显的优势,此是第二大偶然性;此外,智慧、天赋、长相也属于偶然因素。

  罗尔斯的推断,当今的精英统治制度是不公正的。因为决定一个人应得的仍旧是教育、智慧、天赋等不能人为选择偶然因素。罗尔斯的平等主义首先提倡消除教育不平等,当教育不平等消除之后,所有的人至少在选择上有了很大的平等 性。接着,罗尔斯打破了「高收入都是应得的」这一观念,即决定一个人收入多寡的标准仍然是偶然的。个体的杰出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社会。他的差异性原则提出,应当鼓励自由市场决定的收入——这样能使天赋好的人做到最好,但也应当承认高天赋群体的收入属于共同体,故通过合理征税用以弥补共同体中偶然性因素不是那么好的个体,如此社会才是平等的。

  罗尔斯的公正理论是美国政治哲学中迄今为止所提出的、最有说服力的、支持一个更加平等社会的理由。

  罗尔斯哲学与康德哲学结合,解决了功利主义带来的问题,但同时引发一个问题:即理性个体自由使个体权利凌驾于政治共同体之上带来的后果。一些个体权利划分为值得尊重之后,这类理论便接受人们的各种偏好,并不会要求我们质问或者怀疑我们带进共生活里的那些偏好和欲望。根据这些理论,我们所追求的那些目的道德价值、我们所过的生活的含义和意义以及我们所共享的共同生活的质量与品质,都存在于公正领域之外。此外,无知之幕本身存在缺陷,因为政治生活中,避开宗教、生活习惯解决冲突是不可能的。

  (最坏结果是,政治共同体被压缩到最小的范围,各个社会群体在不危害他人的基础上各行其是,整个社会最终因为群体差异分裂。)

美德伦理学(德性主义)

  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公正意味着给予人们应得的东西。公正因此包含两个因素:物品,以及分配得到这些物品的人。同等之人应当分配得到应得之物。

  假如我们在分配长笛,那么谁应当得到最好的长笛呢?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应当是贵族,而应当是吹的最好的人。长笛的目的在于产生动听的音乐,那些能够最佳地实现这一目标的人,就应当拥有最好的长笛。他从一个物品的目的,推倒出该物品恰当的分配方式;他的这种推理方式是目的论推理的一个例子。亚里士多德认为,为了决定某物品的正当分配方式,我们需要研究被分配之物的目的或意义。

  同时,此公还给政治目的下了定义,他认为,政治关系到某种更高的事物,它关系到试着怎样去过一种好生活。政治的目的完全在于:使人们能够发展各自独特的人类能力和德性——能够获得实际的判断,能够共享自治,能够关心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命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目的在于促进良善生活」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城邦的法律灌输好习惯、塑造好品质并促使我们形成公民德性;其二,公民应当在广泛的政治生活中运用慎议和实践智慧的能力。

「一个城邦并不是居住于同一地区的居民的联盟,也不是为了防止相互间的不工作或疏通交易。一个城邦的目的和意图是良善生活,各种社会生活制度也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由此可知看,跑得最快的运动员应该拿第一名,行业里技巧最好的工人应当拿到最高的薪水。进一步不难知道,写感谢信是必要的,打电话向爸妈表达爱意也是必要的,因为感激和爱意只放在心里是不足以促进良善生活的,只有广泛的道德生活实践才可以。

  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出发,公正便意味着把物品分配给最能促进良善生活的人(具有良好美德的人)。这种政治道德哲学明显不同于功利主义,它不是基于简单计算的快乐,而一种「良善生活」带来的快乐。

  但这种理论同样会带来问题。一所学校对少数民族或者弱势群体提供降分录取或特殊比例照顾录取对于「促进多样性」、「保证社会稳定性」等良善生活目的来说是公正的,但这意味着多数群体在入校考试中处于不利竞争的位置上。更进一步地, 若学院和大学能够随其所愿地界定自己的使命(目的),比如说,「拍卖给富豪一部分录取名额,只要他们能捐献给学校更好的教育设施」是否正当?因为「使更多的人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良善目的。

  各种组织行事之时德性与应得、人的本性的界定随意性是美德伦理学的最大问题。2000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曾用该理论为奴隶制辩护,理由之一是城邦必须有一部分人从事清洁、杂役、驾车等工作,之二是某一部分人天生的德性就适合做奴隶。如之前自由至上主义曾提及的,政治共同体对公民拥有所有权的最糟糕提现就在于此,在西方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在我国是政府对公民的无偿劳役征用。

  因此不妨碍得出一个结论:恰恰与自由至上主义和平等主义相反,美德伦理学追求的是一个较大权力的政府,用以推行「良善生活」。但「良善生活」这一目的有时候是模糊的,同时,政府权力的扩大往往意味着个体权利的丧失。

  爱国主义、团体主义等观点在后两章可以得到有力而积极的证明。之后虽然讨论了「堕胎与干细胞」、「同性婚姻」等问题,但图穷匕见,已无关宏旨。桑德尔在最后表明,无知之幕那种假设是不现实的,解决冲突的最好办法是,不同种族、宗教、习俗的人坐到一起,搁置背景只能带来贫瘠的公共话语。解决道德分歧的最好办法是更加有力的共同参与,人们应当更加直接地关注同胞们带入公共社会的各种道德和宗教信念——有时质疑并反对之,有时聆听并学习之,而不是加以避免。

  桑德尔所赞成的,是构建一个良善的政府,既避免落入功利主义的繁杂算计,又避免自由至上主义/平等主义带来的弱权力政府带来的弊端。这样一个政府,它的目的在于促进公民德性,既避免功利主义赤裸裸的个人权利忽视,又纠正自由至上主义/平等主义带来的不同群体带来的分裂社会的弊端。

  个人主义/团体主义一直是西方道德争论的核心,自《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推出之后,桑德尔便一直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有力反对者,这些都在《公正》中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简言之,三种政治道德哲学方法无非是面临道德问题的决策手段,不存在解决所有问题的哲学手段,一种哲学方法也不可能适用于社会中的所有问题。人应当根据自己情况去拥护最适合自己的道德哲学。 最后总结一下,桑德尔后阶段学术受到的赞誉多来自公众视野,贬斥多来自学术界。在我看来,专业学术和大众学术,只是一个选择问题。况且,评价一名著作等身的学者,绝无用后阶段的学术评价去抵消前中阶段的学术成就的道理。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有学术性意味着趣味的丧失,有趣味则往往学术性不足。《公正》在不丧失学术价值的基础上,将趣味性推到极致,是很了不起的。《公正》作为一本公开课书籍,我想,它经得起绝多大数人的赞美。

  对于政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的硕/博士学生来说,《公正》的思想深度和论证说服力肯定有所欠缺。但对于很多刚刚接触政治道德学的人来说,不论是有志于斯道的初学者,还是扩充知识面的爱好者,《公正》都是一本高分的初级教程。

  《公正》读后感(六):若你手中有把锤,你该如何敲下?

  原创版权,违者必究。一家一言,不喜勿喷。

  如果在书店或是图书馆见到这本书,我一定不会拿来一读。

  公正?!抽象而又泛化的词,生活中太多大小事情能扯上这个概念,但若深究何为公正,又似乎要配上诸多哲学理论加以解释。总之,细思太费脑,粗想太无趣。

  然而,邻桌学霸盛哥只用一个问题,就激发了我完全的好奇,将这本书作为开年第一本读物。

  假若有辆高速行进的列车,前方有个岔口,列车行进的方向有五名工人,而另一方向有一个工人。如果是你,会不会扳动道口,让列车改变原有的行驶方向呢?

  撇除停车或人走开这类额外因素,只纯粹做个选择,你会扳动岔道吗?

  不论哪种选择,都会产生伤亡,如何做才是公正的?

  迈克尔·桑德尔以这个哲学假想问题展开,在哈佛开设了史上累计听课人数最多的公开课,以“公正”为题,讲述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

  世上并无绝对的公正,也无极致的公平。

  纯粹的公平也许只存在于文艺复兴时期司法女神朱蒂提亚手中的天平;绝对的是非也许只存在于中国古代神兽獬豸的触角之上。

  政治与生活中,许多制度或事件,往往由于评判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道德理解的差异而对何为公正有迥然不同的解读。

  是牺牲一个还是五个?

  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者认为:寻求整体福利最大化,保全五个为上。

  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选择至上,没有人可以强加意志让那一个人做出牺牲。

  而作者本人或者说现代西方哲学体系主流更偏向:以培养社会共同道德性为目的,其实无法纯粹直接的做出公正的选择。

  提到哲学,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会呲着牙摇头,这东西太高深了,读哲学书,大概一个月都不一定能翻一页;上哲学课,大概只要考前最后一周,背一背就能拿个A了。

  哲学课更是点名强制度最高的大学公共课。

  而在西方,哲学立于极高的地位,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政治制度:向富人征重税是否公平?总统是否应该为曾经的黑奴制或种族隔离制而道歉?小到家庭伦理:是否应该告发犯罪的亲兄弟?是否长子就应该接受重点培养?

  公正这件事,从来不易,因为它总是与选择相联系,选择就意味着标准和取舍,面临的困境想必也是经常所见。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苏格拉底将普通公民比作一群被囚禁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所见到的所有景象都是墙上的影子,却永远不知道事物投影的原理。只有哲学家能够走出洞穴,来到阳光之下,见到事物的真相。古希腊哲学家以太阳自居,认为只有哲学家能抓住公正的含义和生活的本质,超越黑暗与偏见。

  但桑德尔不全认同,他说:如果哲学只是一种与墙上影子毫无相关的哲学,只能催生出一种贫瘠的乌托邦。

  这句话是桑德尔开课政治哲学、写就《公正》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他从不认为哲学是脱离生活本身的精神产物,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道德规则。他宁做一名传道者,将高挂于墙的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拉进公众的视野,掰开揉碎,把哲学幻化成人人都能理解并为之思考的应用方法。

  所以,这本书读来,有趣而生动,以经典哲学假想做药引,以大量真实的社会案例为药材,以重要哲学流派思想做煮水,为读者们奉上一剂治疗浮躁功利至上道德滑坡社会的良药。

  他不告诉你正确答案,因为比公正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思辨的能力和过程。

  读完这本书,对于有些问题,我恐怕无法再如以往那样能妄下定论了:

  小丑告诉蝙蝠侠:一辆失控将毁的列车上有众多市民、一幢废弃堆满炸药的楼房里绑着他的女友。不论救哪一头,他都将成为另一方的致命罪人,英雄真的是所有人的英雄吗?

  当汉克斯接到命令,要牺牲一整支精锐小队以拯救已成为独子的大兵瑞恩时,爱国主义真的就是一种合理的公平吗?

  如果你成为法官,拥有象征着是非与公正的木锤,你真的敢轻易的一锤定音,做出令人信服的公正的判决吗?

  读这本书,过程是痛苦的,不是因为艰涩难懂的康德“纯粹理性”,也不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目的性的公正”理论,而是因为发现,许多以往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突然不再如此,换个角度来思考,墙上的投影则千变万化。

  然而,我依然感激荐书之人,敬佩桑德尔教授:引路人是艰辛的,被引人是幸福的。

  《公正》读后感(七):“功利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权衡

  在追求公正的过程中,有一种叫“功利主义”的思想,它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群体最大快乐值的影响。(比如在一列失控的高速列车上,作为司机的你发现前方有5个工人在铁轨上工作,而右侧的侧轨只有1个工人在铁轨上,功利主义的思想会驱使你转向右侧,牺牲1人而保全5个人的性命。)

  还有一种叫“绝对主义”的道德思想,它认为道德有绝对的道德原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而无论所造成的结果是怎么样。(再比如这辆失控的高速列车前方,还是有5个工人但没有侧柜,此时你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列车前方的一座桥上,你发现你只要推下身边1个同样在围观的胖子,也能使火车停止而保全5个人的性命。但这种方式虽然保障了最大幸福,但是绝对主义认为这个行为是主动作恶,是不公正的。)

  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在“功利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权衡中,追逐对公正的评判。

  《公正》读后感(八):《公正》内容、理论与框架概述

  内容:

  《公正》一书围绕公正的三种进路展开,通过具体案例与个人经验,前人理论的结合,带领我们走上了道德和政治反思的旅程。在书中,作者娓娓道来,通过阐述功利主义的公正观、自由主义的公正观,以及认为正义应当涉及到德性的培养以及关于公共善论证的公正观,,促使读者将自己关于公正的观念付诸批判性的检验,以弄明白自己在想什么以及为何如此想。

  理论:

  功利主义的公正观: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使幸福最大化, 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对他而言, 正当的行为就是任何使功利最大化的行为.有两点受到质疑的地方。第一点是功利主义没有尊重个体的权利, 由于仅仅考虑满意度的总和, 就有可能悠意践踏个体人民第二点是功利主义的通用货币价值。功利主义用单一的尺度来衡量各种具有道德重要性的事物, 不加批判地衡量各种偏好, 这使得人们对各种价值等量齐观, 没有考虑不同价值之间的质的区别。密尔却试图说明, 人们能够区分快乐的不同“ 质” , 即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但在实际中的悖论是: 相对于高级的快乐, 人们可能往往更钟情于那些低级的快乐。

  涉及德行培养与共同善的公正观: 他认为关于公正和权利的争论, 经常是关于社会制度的目的、社会制度所分配的物品以及它们所尊敬和奖励的德性的争论,论是功利最大化, 或者是保障选择的自由, 都不能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公正社会的形成需要人们共同推理良善生活的意义, 创造出一种能容纳各种分歧的公共文化。

  框架:

  第一章: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出三种考量公正的角度(福利、自由与德性)。

  第二章:功利主义的公正观

  第三章:自由主义的公正观

  第四章:通过打仗和生孩子的案例,引发对自由市场、自由主义的公正观的反思

  第五章:更加崇高的自由观:康德的公正理论

  第六章:罗尔斯的公正理论

  第七章:通过对反歧视政策的思考,引出公正能否脱离道德应得的问题

  第八章:亚里士多德的公正理论

  第九章:良善生活的本质与共同体主张

  第十章:公正观点总结及对新型共同善的政治的设想

  《公正》读后感(九):《公正》:唤醒你的哲学思维

  假如你是一辆疾驰中的有轨电车司机,看见前方有五个工人正在进行轨道养护。你试着停下来,可你发现刹车失灵了。你感到无比绝望。突然,你注意到有一条岔道,那轨道上也有一个工人,不过只有一个。你意识到,你可以将有轨电车拐向岔道,撞死一个工人,而挽救另五个工人。你会怎样做呢?你会选择转动方向么?如果会,那你是一名功利主义者——功利主义者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任何使功利最大化的行为。那我们再假设,你不是司机,而是站在天桥上,这次没有岔道,可你旁边站着一个身材魁梧的人,你可以将它推下桥,阻止这辆列车撞死五个工人,你会怎样做呢?你可能会拒绝。可如果轨道上是10个、100个工人呢?你可能会迟疑,你会反思自己做判断背后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你开始使用哲学思维。这就是《公正》将要带给读者的体验。

  《公正》是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迈克.桑德尔根据其同名公开课讲义整理而成。在被网易引进后,《公正》也成为了网易最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公正》属于政治哲学范畴。作为一个当代政治哲学家,迈克.桑德尔被划分在“共同体主义”这个理论阵营。但与其在公开课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不同想法的风格一致,在《公正》一书中,作者开篇就声明“本书并非一本观念史,而是进行道德和政治反思的旅程,其目的并非在于向人们展示在政治思想史中谁影响了谁,而在于促进读者将自己关于公正的观念付诸批判性的检验,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及这些想法来自何处。”

  在书中,作者对共同体主义的竞争对手——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平等自由主义、康德式的普遍人权学说——都作出了最善意的阐释。当然他的论证最终引向了对这些理论的批评,但这是在对其作出最充分的辩护之后。

  作为一位读者,与其说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不如说我更欣赏其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哲学思想是如何在不断反思中一步步深入的。作者让我体验到了哲学理性思维的魅力。

  举一个例子。文中介绍了罗尔斯对不同公正理论的比较。罗尔斯认为,封建特权统治和种姓制度是不公正的,因为他们根据出生的偶然性来分配。市场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这些任意性,它们将就业机会向所有人开放,并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那些拥有良好家庭背景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具有明显的优势。允许每个人都进入比赛是一件好事,然而如果选手们从不同的起点出发,那么比赛就很难说是公平的。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人们着手实行一些启智计划、儿童营养与医疗计划。这些计划致力于将任何每个人——无论阶层或家庭背景——放置在同一起点。可是,我们仍然可以预测谁将赢得这一比赛——那些跑得最快的选手。可是作为一个天生跑得快的选手,其天赋并不是他行为的结果。作者介绍到这时,有很多学生提到了后天的努力,尽管拥有天赋,但是难道他们不应该得到努力所带来的奖励么?作者接着介绍罗尔斯对此的回应,“即使那种愿意去努力、去尝试以及成为应得的意愿本身,在其一般意义上来说,也取决于一个幸福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与其他成功因素一样,努力也受到偶然性的影响。为此,作者在哈佛大学课堂上做了一个不严肃的调查,他问学生有多少人在家里是第一个出生的。大约有超过75%的同学举手。

  作者的每一章大多以一个大家都很感兴趣的事例引发思考与讨论。与简单给出评价不同,他详细阐述了评价与选择背后的哲学流派。然后按照这种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推理,得出一些与大多数人生活经验不相符的情况,从而引发读者对这种思想的质疑。接下来,有时是对质疑的辩护,有时是利用质疑引出另一种哲学思想。正是在这种不同思想的交锋中,作者让你不知不觉地明白了一系列曾让你感到晦涩的哲学术语: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康德的“自律”、“他律”,“绝对命令”、“假言命令”,密尔“更高级的快乐”。

  当你认真地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很多平时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也会引发你的思考,你会认真去想一些以前根本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哲学会教化我们,使我们都熟视无睹的情景变的陌生。”,“它并不是提供新的信息,而是引导我们用新的方式看这些事务。”这就是作者希望带给读者的——唤醒你的哲学思维。“但是风险就在这里,一旦熟悉变的陌生,它就会永远和以前不一样了。”,一旦你学会用哲学思维,你很难停止思考。因为所谓理性,就是一场伟大而漫长的失眠。

  如果你喜欢思考,对哲学感兴趣,但暂时又不愿读晦涩拗口的哲学著作,那我推荐这本很好的政治哲学入门书籍——《公正》。

  《公正》读后感(十):思考政治

  一本关于道德和政治反思的书。活在当下,我们会遇到许多的不公平待遇,考试入学竞争,工资差距,出生不同。

  政府推出税收政策,扶贫等,一定程度帮助了一部分人。

  培养德性,培养习惯,多思考。社会现象,代孕,堕胎,同性恋,肾交易,高尔夫球车。涉及法律与道德。

  看累了,可以去网易公开课看看视频,名字叫公正。

  书摘:

  康德的推理如下:当我们像动物一样追求快乐或者避免痛苦时,我们并不是真正自由地行动,而是作为欲望和渴求的奴隶而行动。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是在追求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某种外在于我们的目的。我以这种方式充饥,以那种方式来解渴。

  雪碧有一句广告语是服从 你的渴望。当我拿起一罐雪碧时,我是出于服从而不是自由在行动。我只是在服从我的口渴感。自由地行动并不是为给定的目的选择最佳的方式,而是选择目的的本身。

  康德提醒我们,这是人和物之间根本性的区别。人是理性的存在,他们不仅具有一种相对价值,而且具有一种绝对的价值、一种本质性的价值。

  我只有自律地行动——根据我为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我才能脱离于本性和环境的命令。这样的一种法则,必须不受到我的特殊期望和欲求所制约。

  人类没有权利为了利益而使 自己成为供他人满足其性倾向的物体。人并不是他自己的财产,也不能随其所愿地对待自己的身体。

  将最好的长笛给最佳长笛吹奏者的最显而易见的理由是,这样做做将会产生最好的音乐,我们听众有利。而,这并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理由。他认为,最好的长笛应当归给最佳长笛吹奏者的理由是,这是长笛存在的目的——被很好的吹奏。

  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公正意味着给予人们所应得的东西,给予每个人所应得的东西。

  政治的目的完全在于:使人们能够发展各自独特的人类能力和德性——能够慎议共同善,能够获得实际的判断,能够共享自治,能够关心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命运。

  封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公正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