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邮航经典读后感10篇
《南方邮航》是一本由(法)圣埃克苏佩里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方邮航》读后感(一):飞行作家
圣埃克苏佩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飞行,而其业余从事的文学创作也自始至终都在书写着飞行,但和其他以自己的经历进行业余文学创作的作家作品不同,这类作品往往就停留在叙述完一段传奇(比如《林海雪原》),圣埃克苏佩里却能用飞行不断地写,而又不令人失去期待。原因在于飞行本就不是他小说描写的客体,而是他写作的出发点。飞行给了他一种生活,一个视角,一套哲学。正如安德烈•伯克莱在小说序言中所说的:“对他来说,飞机从来不是一件文学消遣。”飞行是他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南方邮航》中不属于邮航的部分留下了作者的孤独与彷徨;属于邮航的部分则是他超越孤独的勇敢选择。圣埃克苏佩里的这部处女作恰恰记录了他选择飞行作为人生方式的过程,也正好成为了这位新出现的飞行作家日后更多作品的前奏。
《南方邮航》读后感(二):抛开一切,拥有飞行
《南方邮航》中的贝尼斯回到巴黎,“他跟人相遇,与人相交中得到的只是一种迷茫的厌烦”。唯一能让他和过往产生联系的就是杰纳维耶芙,虽然她已嫁作他人妇。然而即使是昔日那个天真无邪的女孩,此刻却令“贝尼斯感到曾经爱过他的小女俘内心竟是那么遥远,那么深不见底。”“最纯洁的友谊变得像一桩罪案那样丰富。”贝尼斯的巴黎之旅本来就将这样平静地结束,但儿子的夭折与夫妻失和将杰纳维耶芙突然推向了贝尼斯,他无法抗拒。可惜不同的人生轨迹已然在二人之间划下了难以逾越的沟壑。“她需要什么自己知道吗?对财富的这种习惯本身,她不见得知道。”“在某些时刻最简单的话好像具备这样一种力量,爱是可以轻易哺养的……生活,无疑,是另一回事。”她不屑于贝尼斯房间的摆设,也最终在说出那句:“您是……我全部的爱”的同时看清了与贝尼斯的不可能。得而复失爱情的贝尼斯变得空虚,他走向了宣扬天国的布道师,但宗教不能填补他;他又投进了舞女的怀抱,来给予他的孤独一时的慰藉。也许飞行员注定是孤独的,而他也终于认清了。当他离开时,“现在他们在这里如同一群死人一般”。
告别巴黎、重返航线,是“新我”向“旧我”的挥别。“杰纳维耶芙和贝尼斯留下对我应该是残酷回忆的地方,我不是已经可以在那里散步,而不过于忧戚了吗?”既然注定孤独,那就抛开一切,拥有飞行。
《南方邮航》读后感(三):zz:孤独的辩证法
《小王子》享誉世界,不过作者某种程度上却也因此而被遮蔽,人们对圣埃克苏佩里和他的其他作品往往所知不多。不过至少对中国读者来说,最近由马振骋翻译的“成为小王子之路”系列无疑提供了一个好机会,而在其处女作《南方邮航》里,我们已然可以找到某些解读这位飞行作家的钥匙。
小说的主体是插入南方邮航与搜救中的一段回忆,其中飞行员雅克·贝尼斯与旧时好友杰纳维耶芙短暂、“天生不是一对儿”的恋情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这似乎让人觉得游离于主线之外,《南方邮航》也因此被认为影射了作者与维尔莫兰间失败的爱情。虽然我对这出现实中的悲剧并不熟悉,文学也不能跟现实画上等号,不过贝尼斯确实有着作者的影子,而这个角色与用第一人称叙述时的“我”的共存则隐喻了“旧我”与“新我”的对话。插入的大段贝尼斯的回忆展示了“旧我”的心路历程。
贝尼斯回到巴黎,“他跟人相遇,与人相交中得到的只是一种迷茫的厌烦”。唯一能让他和过往产生联系的就是杰纳维耶芙,虽然她已嫁作人妇。然而即使是昔日那个天真无邪的女孩,此刻却令“贝尼斯感到曾经爱过他的小女俘内心竟是那么遥远,那么深不见底”。贝尼斯的巴黎之旅本来就将这样平静地结束,但儿子的夭折与夫妻失和将杰纳维耶芙突然推向了贝尼斯,他无法抗拒。可惜不同的人生轨迹已然在两人之间划下了难以逾越的沟壑。“她需要什么自己知道吗?对财富的这种习惯本身,她不见得知道。”“在某些时刻最简单的话好像具备这样一种力量,爱是可以轻易哺养的……生活,无疑,是另一回事。”她不屑于贝尼斯房间的摆设,也最终在说出那句“您是……我全部的爱”的同时,看清了与贝尼斯的不可能。得而复失爱情的贝尼斯变得空虚,他走向了宣扬天国的布道师,但宗教不能填补他;他又投进了舞女的怀抱,来给予他的孤独一时的慰藉。也许飞行员注定是孤独的,而他也终于认清了。当他离开时,“现在他们在这里如同一群死人一般”。
告别巴黎、重返航线,是“新我”向“旧我”的挥别。“杰纳维耶芙和贝尼斯留下对我应该是残酷回忆的地方,我不是已经可以在那里散步,而不过于忧戚了吗?”既然注定孤独,那就抛开一切,拥有飞行。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内容摘要:小王子》享誉世界,不过作者某种程度上却也因此而被遮蔽,人们对圣埃克苏佩里和他的其他作品往往所知不多。
关键词:孤独;辩证法;佩里;飞行;南方
作者简介:
在飞机里,读者随着圣埃克苏佩里的文字一同感受飞行:“平原、森林、村庄旋着向他喷过来。”这种令人身临其境的文字出自作者飞行员的视角,但这种视角却不仅仅局限于机舱里。作为中途站站长,圣埃克苏佩里耳中的无线电充斥着同一时间发自地球各处的声音,这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而他的文字也就同时将地球尽收眼底。“格拉纳达的暴风雨正在平静,马拉加的暴风雨转成多雨。在某些角落,狂风还在把树枝像头发那样揪住不放。”这是飞行带给他的独特感受与认知,我们也或许能从中窥见日后《小王子》里那穿梭于星球间的天马行空。不过这样的视域不是飞行员们自己所能选择的,他们只有接受。正因为置身于这扑面而来的天地间,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在这样一条险恶的航线上。面对失去联系的贝尼斯以及徒劳无功的搜救,“我”只能感叹“在我四周的这个撒哈拉,上面只有极少的负载,仅仅这里和那里有一只羚羊跳过,仅仅在最深的褶皱里,抱了一个分量很轻的孩子。”
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一种社会性降到极低程度的生活中,每一个陌生人(当然不包括危险的异族人)的出现都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感动。圣埃克苏佩里可能恰恰天生适合这种生活。“我们扎堆生活在一起,面对着自己的形象,圈子极端狭窄。这说明为什么我们在沙漠中不知道孤单;必须回家才能想起置身天外,在远景中发现这个情况。”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到孤独,却在荒凉的沙漠里那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之间找到了人性中最真诚的悸动。
圣埃克苏佩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飞行,而其业余从事的文学创作也自始至终都在书写着飞行,但和其他以自己的经历进行业余文学创作的作家作品不同——这类作品往往就停留在叙述完一段传奇——圣埃克苏佩里却能用飞行不断地写,而又不令人失去期待。原因在于飞行本就不是他小说描写的客体,而是他写作的出发点。飞行给了他一种生活,一个视角,一套哲学。正如安德烈·伯克莱在小说序言中所说的:“对他来说,飞机从来不是一件文学消遣。”飞行是他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南方邮航》中不属于邮航的部分留下了作者的孤独与彷徨;属于邮航的部分则是他超越孤独的勇敢选择。圣埃克苏佩里的这部处女作恰恰记录了他选择飞行作为人生方式的过程,也正好成为了这位飞行作家日后更多作品的前奏。
928年,在远离人烟的朱比角的一间小木屋里,两只汽油桶上加一块木板,圣埃克苏佩里写出了《南方邮件》。作为圣埃克苏佩里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它把航空的题材引入小说,也奠定了作者以后小说的创作基调。同时,这部作品以作者与路易丝•维尔莫兰的爱情悲剧为原型,是圣埃克苏佩里小说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部。就如作品中,那“一堵摇摇欲坠和布满常青藤的围墙”。在墙的这头,是被“季节、假期、婚姻和死者组成的生活控制”的成人世界,在另一边,“‘是事物的背面……’是这个那么自信的夏天、这个乡野、这些把我们当作囚犯扣留的面孔的背面”——是快乐的童年。
在圣埃克苏佩里的故事里,充满了这种二元世界的对立与隔阂。而主人公“贝尼斯”的故事,也被分成了两端。一边是天空之上,充满迷茫英雄主义气息的飞行生活,一边是“人满为患”的巴黎城中,那个执迷于现世安稳的、少年时代的“恋人”。小说一开始,贝尼斯在执行邮政航班任务。在飞行期间,随着贝尼斯思绪的起伏,他开始回顾了自己过去的经历,对于飞行事业的理解,然后忆起他与杰娜维耶夫相恋、私奔、最后又不得不苦涩地分手。在忧伤之余,他前往巴黎圣母院和酒吧寻求解脱。但是依旧无法释怀。之后,杰娜维耶夫病逝。在一次飞跃沙漠的任务中,贝尼斯的飞机随风暴坠毁,飞行员遇难。两个疏离的世界以“死亡”的方式最后相连。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刻意安排和泾渭分明,圣埃克苏佩里的小说充满了迷人的意象:从天空中的日月星辰,到喧闹都市的重重围墙;从照亮事物的“光”到世俗河流中行驶的“船”;从寻求生命的珍宝到一次次逃离并以死亡作为终点。
在这些闪烁的意象之间,语言涌现出充满“诗意”的内核。行动的哲学,人与人的隔阂,生命终极的孤独,死亡,以及爱情。我们看见一个无所畏惧的航空英雄的面孔背后,是一个执拗地拒绝长大的小孩。他固守对最纯粹事物的坚持——理想、纯洁、希望、爱与责任。他不断追寻,又不断逃离;他最坚强,也最脆弱。尽管小说书写了变幻莫测的飞行生活,强调了从天空看向大地的宏观视野。但它同时也具备了那个童话的最初模型。
在某个瞬间,《小王子》中出现的月色,星光,沙漠,一跃而过的羚羊开始涌动,我们仿佛听见那个小人儿倾倒在地发出的寂静回响。在叙述的手法上,小说交替使用第一人称“我”和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进行自由地切换,并伴随着意识流描写。
《南方邮航》读后感(五):圣埃克苏佩里处女作
1927年春天,圣埃克苏佩里至摩洛哥塔尔法亚附近的朱比角当中途站站长,也就是挨着西班牙要塞盖的一间木屋内,做过路飞机的联络工作。他一无自卫手段,二无人身保障,在沙漠与天空、摩尔人与西班牙人中间,度过了十八个月。其间遇到阿拉伯抢劫队骚扰,一夜数惊,骑骆驼逃命。圣埃克苏佩里凭借其诚意、机智和胆略,多此转危为安,赢得摩尔人的信任,争取到西班牙人的合作,给十四个处境危险的机组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身居荒凉的沙漠,接触猜疑的异族,分享同志的谁、面包和“最后”时刻,使他发现和体验到人的情意与交流是人生的根本。也就是在朱比角这件简陋的木屋内,圣埃克苏佩里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南方邮航》《南方邮航》描写飞行员贝尼斯徘徊于感情与行动之间的矛盾心理,也是影射作者与维尔莫兰那段失败的罗曼史。
如果有一对翅膀,飞上天空,俯瞰大地,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南方邮航》也许是人类最早变成“鸟儿”后记录下的“人语”。作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员队伍中的一员,圣埃克苏佩里在漫长艰苦的飞行间隙,在汽油桶上架着的木板上,写下了这部属于他也属于人类的处女作,的确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书中还记录了飞行途中的境遇、风沙星辰和自己的情感波折。
《南方邮航》读后感(六):“我”的心路历程
《小王子》享誉世界,不过作者某种程度上却也因此而被遮蔽,人们对圣埃克苏佩里和他的其他作品往往所知不多。不过至少对中国读者来说,最近由世纪文睿出版、由马振骋老师翻译的“成为小王子之路”系列无疑提供了一个好机会,而在其处女作《南方邮航》里,我们已然可以找到某些解读这位飞行作家的钥匙。
小说的主体是插入南方邮航与搜救中的一段回忆,其中飞行员雅克•贝尼斯与旧时好友杰纳维耶芙短暂、“天生不是一对儿”的恋情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这似乎让人觉得游离于主线之外,《南方邮航》也因此被认为影射了作者与维尔莫兰间失败的爱情。虽然我对这出现实中的悲剧并不熟悉,文学也不能跟现实划上等号,不过贝尼斯确实有着作者的影子,而这个角色与用第一人称叙述时的“我”的共存则隐喻了“旧我”与“新我”的对话。插入的大段贝尼斯的回忆展示了“旧我”的心路历程。
《南方邮航》读后感(七):沙漠中的人性悸动
在飞机里,读者随着圣埃克苏佩里的文字一同感受飞行:“平原、森林、村庄旋着向他喷过来。”这种令人身临其境的文字出自作者飞行员的视角,但这种视角却仅仅不局限于机舱里。作为中途站站长,圣埃克苏佩里耳中通过无线电充斥着同一时间发自地球各处的声音,这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而他的文字也就同时将地球尽收眼底。“格拉纳达的暴风雨正在平静,马拉加的暴风雨转成多雨。在某些角落,狂风还在把树枝像头发那样揪住不放。”这是飞行带给他的独特感受与认知,我们也或许能从中窥见日后《小王子》里那穿梭于星球间的天马行空。不过这样的视域不是飞行员们自己所能选择的,他们只有接受。正因为置身于这扑面而来的天地间,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在这样一条险恶的航线上。面对失去联系的贝尼斯以及徒劳无功的搜救,“我”只能感叹“在我四周的这个撒哈拉,上面只有极少的负载,仅仅这里和那里有一只羚羊跳过,仅仅在最深的褶皱里,抱了一个分量很轻的孩子。”
面对相对自己来说无限的自然,飞行员们对“人”的关系的认识也与众不同。一个老中士见到贝尼斯,这个陌生的小伙子“叫他想起一首歌、突尼斯、他自己。这些英俊的信使不声不响降临,来自沙漠外的什么天堂?”而临别之际中士欲言又止,“不知道怎么去说出他心中珍藏了六个月的爱。”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一种社会性降到极低程度的生活中,每一个陌生人(当然不包括危险的异族人)的出现都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感动。圣埃克苏佩里可能恰恰天生适合这种生活。“我们扎堆生活在一起,面对着自己的形象,圈子极端狭窄。这说明为什么我们在沙漠中不知道孤单;必须回家才能想起置身天外,在远景中发现这个情况。”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到孤独,却在荒凉的沙漠里那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之间找到了人性中最真诚的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