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狂飙年代的碎片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狂飙年代的碎片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33: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狂飙年代的碎片的读后感10篇

  《狂飙年代的碎片》是一本由王正鹏著作,首都经贸大出版社出版的359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飙年代的碎片》读后感(一):媒体文字

  先谈谈媒体工作者写作的问题。媒体从业者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平时报道面牵涉得很广,好的地方是他们往往很喜欢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领域,但是不好的地方是对相关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了解的不够。现在出书的门槛降低,很多媒体人士由于也是文字职业且有很多素材,往往投身其中,但是大部分只能达到新闻报道的水准,如果去深入探讨相关问题,往往没有太多自己辩证和全面的思考,专业性也差上很多。这个时候用各种专业术语来弥补自己的专业性往往会适得其反。

  回到这本书上来,给我带来的就是我上面的感觉。作者应该是文科出身,写的文字没有理科生的严谨,而且玩文字的意味很重,很多时候很多专有名词其实完全不必要去堆砌,对于这样一部严肃思考的书来说是画蛇添足而且让人晕头转向的。

  对于这样一本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等多领域的书,对于专业的知识其实要求是相当高的,因为你要提到很多很深层次且互相关联的东西,但是遗憾作者只是列了个好提纲,没有写出超越新闻稿深度的内容。说到底这部书普通人看看可以,但是在专业人来看就是贻笑大方的。

  虽然对于作者的写作手法、剖析思路、解析深度、甚至是一些观点不以为然,但是本书所涉及的广度以及提纲的整理还尚值得称道,因此当是一部对中国黄金十年的一个整体回顾来看吧。

  《狂飙年代的碎片》读后感(二):宏大描述

  成全中国经济黄金十年有三个历史节点。第一个节点是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四小龙”在那次危机中终结了神话,但中国却因为朱镕基政府的战略决断而在东亚竞争中翻身;第二个节点是“9·11”美国恐怖分子袭击。在欧美世界与阿拉伯世界的对抗中,中国开始融入全球化,获得了宝贵的5年发展期;第三个节点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启动了4万亿刺激计划并成为全球经济最后的发动机。

  《狂飙年代的碎片》读后感(三):读罢此书,爱不释手

  第一天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在下班回家的地铁上一直阅读,本来在西直门换乘的我竟然不知不觉坐到了阜成门,作者摒弃了枯燥的数据呈现和阐述经济理论,而是生动地讲故事一般讲述中国经济“狂飙年代的碎片”,读罢此书,爱不释手。中国经济在98年到08年这十年的增长,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在98年之前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东亚之时,是无法想象的。那时,为了巩固地区经济,中国坚定不移的坚持货币稳定,而其他地区的货币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二连三的下跌。虽然中国为此在世纪之交付出了出口下滑、经济增长放慢的代价。然而自此之后,中国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领导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中国经济也不断融入世界经济。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揭开了世界经济史的新篇章。

  《狂飙年代的碎片》读后感(四):讀這十年,知曉我們從何處走來

  知道歷史,才知道我們從何處走來;知道剛剛發生的歷史,才知道我們現在何處,又應去向何處。改革開放三十年里的中國經濟生活,像極了中國鐵路——經歷了五次提速,現在又已邁入高鐵時代。就像身在旅途,列車上的每個人都滿懷對前方到站的期待,充塞一公里又一公里咣當碾壓前行的焦急,還有對不斷向後掠過的風景的模糊、片段性記憶,前行的速度越快,記憶的時空交錯感就越強烈。作者極富洞察地觀察到:“在大眾與庸眾越來越將思考外包給他人的時候……”想必無人反對必須有人承擔起理性觀察和思考的責任。觀察和思考什麽?觀察和思考對大多數人言模糊而片段,卻決定其自身命運的剛剛發生的歷史。

  十年時間雖不是太長太久,卻絕非平淡;怎奈它又是白駒過隙、目不暇接的十年。尤其對於現今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一輩而言,更是當初還無力、不及思考,卻扎扎實實受其影響至深的重要人生階段。這十年,怎可說不重要?

  爲什麽是1998~2008?作者用了整本書的篇幅為我們切片式地觀察和思考了這十年中,由每一個微觀經濟個體參與共舞的得失與榮辱、怪誕與瘋狂。因此,“爲什麽是1998~2008?”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應該向這本書中去尋找,推薦愛書的朋友尋來一讀。

  然而作為在經濟快速發展變革中沉浮的個體,我們對這十年會報以、該報以怎樣的回味與感受——氣象萬千?柳暗花明?還是心有餘悸?翻開此書,我個人最大的體會是情感複雜。而回味複雜之處在於它既是我們所有人失去的十年也是收穫的十年——其間多少人求學圓夢,多少人商海沉浮,多少人春風得意,多少人奔波勞碌……這十年,怎可說沒關係?

  即使國家是艘大船,國民卻不是乘客——因為我們無法拎包下船。實際上我們是釘是鉚,大船的行、止、浮、沉與我們休戚相關,因此說在這是非紛擾不斷,激流險灘初渡的1998~2008,中國在世界的背景下抉擇了什麽以及如何抉擇,是不是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呢?

  然而切片式地觀察分析方法有其缺陷,其一是缺乏全局觀,讓讀者容易脫離敘事大背景“沉湎”於一個又一個環節片段之中。另一方面,微觀的分析敘事非常技術化,這對那些僅僅粗通經濟學知識——如我——的讀者來說就是不那麼友好的文本了。相較而言,作者的上一本力作《報紙突圍》更加酣暢淋漓,因為我懂新聞甚於經濟。而基於個人知識結構的原因,提出的“缺憾”對作者而言也許有失公平,就請王正鵬先生海涵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