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是非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是非洲》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是非洲》经典读后感10篇

  《是非洲》是一本由桂涛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是非洲》读后感(一):我要长记性,以后买书前,先要看看作者的工作背景,尤其是新闻行业

  勉强给个还行,很勉强。这本书封面吸引力远远大于文字的吸引力。

  这是一本我想看,我会从书架上拿起来,我会翻看配图照片甚至脚注,我也会认真地读文字,不过读着读着,就看是一目十行了,

  后来,后来就因为要去厕所了,把书放回去了。

  后来,后来就很少再去打开这本书了。

  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是非洲》读后感(二):非洲不止是动物大迁徙

  中国国家地理《是非洲》我们想象的非洲就是贫困就是动物大迁徙,似乎去肯尼亚没看到狮子打架就没去过非洲一样。这本书是一个常驻非洲好几年的记者写的,从文化,习俗,语言,以及中国速度带给非洲的变化,非洲人人的习惯给中国速度带来的影响,以及近乎恐怖的社会治安和各种疾病等各个方面来讲述非洲,那个与我们想象不同的非洲。但是对于我这样的旅游爱好者来说明显感觉到可能我这辈子也不太可能这样去感受非洲。推荐给那些爱冒险爱生活爱世界的驴友和文化探索者。

  《是非洲》读后感(三):认识非洲

  书评

  「是非洲」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桂涛 著

  发现这本书的地方是在最近一次的上海书展上,在众多的书堆中"非洲"两个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不是一本旅游指南,也不是教育刊物。因为作者是记者的关系吧,整本书都以采访的方式叙述。每个小标题都清晰概括了该篇内容,一目了然。可能是从开篇就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吧,所以书一拿到手上就不想放下了。

  非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首先点破的就是大多数人们所持的偏见。有人提出非洲人不吃巧克力的说法,原因是会咬到自己的手指;前一分钟还在拍照留念,下一秒就躺在臭水沟里;把手伸出车窗外再收回来,手表就会不见;走在街上,兜里必须揣着活命钱等等之类。那事实呢?事实是怎样的?我只能说作者以其亲生经历推翻了以上所有的不实传言。他和当地的白人一样成了独行侠,走街串巷,实地调查和采访。他去过四季如春的内罗毕;遇到过拾金不昧的机场员工;看过马赛马拉的角马和清澈璀璨的夜空。同时,也挤进了臭名昭著的"马他突"(一种小型巴士);访问了基贝拉(非洲最大贫民窟)里忍受粪便和垃圾味道的贫民;了解了当地部族和巫医的重要性。当然还有非洲人民对中国人的看法。

  非洲人认为中国人能"驱雨修路";出国前打了"性欲抑制针";中国人都会功夫等。这些对于我们的迷思正如我们对他们一样。我相信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最终都会和我一样得到解惑。

  《是非洲》读后感(四):重新认识非洲

  这是一本了解当今非洲很不错的纪实书。从这本书里,我了解了很多过去不曾了解的事实,打破了很多以往对非洲的偏见。非洲的贫穷,其原因可能是非洲人骨子里薄弱的时间观念以及低下的工作效率,即我们通常说的懒惰,也与殖民历史的破坏以及一些政府官员将贫穷作为政治工具有关;非洲的巫毒教和巫术并不都是害人的把戏,人与自然平衡的观念让巫术在非洲人心目中的地位好似中医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宗教和传统风俗很多时候在非洲能完美地融合;非洲人对疾病尤其是疟疾的习以为常好似我们对感冒习以为常,甚至苍蝇还被视为财神;炸白蚁等野性十足的“美味”也是非洲人所喜欢的,但他们却惊讶于中国人吃动物内脏,吃竹笋,吃狗肉;非洲人一夫多妻制事实上大部分成为了历史,但是男人在外面有情妇对于非洲人来说既不违反法律也不违背道德;奴隶、象牙、枪支等非法交易仍在黑市中进行;殖民时期西方国家对非洲国家的随意划分也改变不了非洲人强烈的部族归属感,这远高于国家的观念;非洲人在西方民主模式的运作下常常是每逢选举必动荡,他们开始探索适合非洲人自己的民主模式,甚至酋长的一言堂有时候更符合实际需要;非洲人为二战所做的贡献和牺牲在如今似乎渐渐被人淡忘;一句话叫中国的动物在餐桌上,欧洲的动物在动物园,非洲的动物在野外: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自身的观念使得非洲国家对野生动物的爱护,同时这也是发展旅游业的必须,野生动物是外国人来非洲旅游最大的关注点;修建铁路带来的大量印度人成为东非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几代人下来,他们本身也将非洲视为了自己的家乡;非洲人对中国人了解甚薄,以至于出现要路还是雨的选择,以为中国人都是板着脸的,看到中国人就想到李小龙,中国人到非洲打过抑制性欲药等;非洲人衣服一条布,吃饭一棵树,发展靠援助反应了在他们所谓的兄弟互助天经地义的观念的引导下,对外国人的捐赠和给予表现地理所当然甚至还主动索取;白皮肤和黄皮肤在非洲人心目中有天然的优越感但在埃塞俄比亚则不然;非洲人是野性的也是文明的,大部分的非洲人是善良纯朴的。诸如这些都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

  《是非洲》读后感(五):是非之洲

  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总是疑惑是否该读成是非/洲。中国国家地里的书读过一本,是《自在台湾》,觉得还不错。所以,就有了读此书的欲望。非洲的书看过的有一本《那些非洲的那人们》。非洲的风光当然旖旎,但既然是旅游,当然难免会走马观花,失于浅显。

  同《自在台湾》一样,本书作者也是新华社记者,2010年3月派驻新华社非洲总分社,任编辑、英文发稿人。因为作者既是工作需要,也是有心,深入非洲各地各阶层,了解非洲各国各民族的民风民俗。有一年多的时间去了解非洲,以中国人的眼光审视非洲。

  看了这本书,对非洲自然会增加许多认识。有一些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比如贫穷。非洲可真是穷啊,粮食不够,饿死的人那么多。每天吃一顿饭、两顿饭的大有人在。当然,我们国家现在也还有不少贫困人口,但对比非洲,还是能吃饱饭的。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准在世界上也排名也是中间吧。但看非洲,还是觉得非洲落后啊。还有交通,“马他突”。在外人看来特别为危险,这个就不说了。关键是卫生状况,不要说那张小孩脸上落满了苍蝇那张照片我估计很长一段时间是不会忘记的。贫民窟里的房子,难闻的气味,蚊蝇横行,也是让人不愿前往。再加上糟糕的治安,抢劫横行,晚上居民都不敢出门。非洲是非多,可以看做是非之洲么?

  非洲距离我们万里之遥。因为远隔,所以不了解,因为不了解,就很可能带有偏见。非洲在我们很多读者的眼里就是贫穷落后的。看过一个电视节目,是印度的节目吧,那个节目让几组选手吃中国最难吃的东西:皮蛋和毛鸡蛋,先吃下去的为胜。我去,皮蛋有什么难吃的。但毛鸡蛋我们并不吃啊。还有什么东东不记得了,只是记得也并不是我们常吃的东东。这不就是不了解我们么?这不就是偏见么?

  现在想来,我们对非洲也有不少偏见。他们有他们的习俗,他们适合他们那里的地理,而我们却觉得无法接受,觉得恶心。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还有一些作者深入了解的东西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作者从懒惰、部族、巫医、民主等一些方面来为大家介绍非洲。能减少对非洲的偏见,更好的了解非洲。

  《是非洲》读后感(六):纯粹的非洲

  从来没有造访过非洲,但是这不会影响我认识非洲。因为有如《是非洲》一样的作品,完全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去了解和体会非洲。

  最早带给我非洲印象的是一本名字叫做《雨呀,请你到非洲》的书,那是韩国女艺人金惠子因一次偶然地机会,前往非洲的塞拉里昂旅行,亲眼目睹了非洲妇女儿童的惨况之后,又先后走访了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卢旺达、肯尼亚、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数十个战乱贫穷的国家,这是她在过去十余年间,作为世界展望会的亲善大使,竭尽全力帮助饱受战争和贫穷之苦的孩子们的风雨十年纪实手札,可以说,就是这样一本书让我对非洲、对生活和挣扎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拥有了一个永远都难以磨灭的印象,这种印象里有对非洲人的同情更有对那片土地那个世界的恐惧,它们加固了我小时候唱过的一个“黑非洲黑夜沉沉不到头”的儿歌的印象。也是这样一本书以及后来接触过的一部纪录片《人类星球》让我完全摒弃了对黑色人种对非洲世界,那种与生俱来的陌生和距离。

  同《雨呀,请你到非洲》一样,《是非洲》也是一本记录了作者自己眼中的非洲土地非洲人民如何工作和存在的纪实文本,不过它们的关注点和切入点各不相同,《雨呀,请你到非洲》以韩国女性悲悯细微的视角再现了满目疮痍的非洲,书中尽是非洲大地上不断地受到战乱、贫困、疾病和灾害侵害的妇女、儿童艰难的生,而《是非洲》呢,则以中国驻非洲记者更加理性的视角和思维为读者再现了纯粹的非洲,在本书中,他选择“从偏见、危险、贫穷、懒惰、部族、巫医、巫毒教、援助、野性、疾病、肤色、奴隶贸易、婚姻、饮食、民主、老兵、移民、动物、非洲人、印度裔非洲人、在非洲的中国人、非洲人眼里的中国等22个关键词入手,着重描述了他眼中的非洲和非洲人,以及中国人对非洲对非洲人的种种误读——那些广为流传却又不是事实,或者不全为事实的看法……”可以说,他不仅如实地描摹了自己在当地旅行考察时候的所见所闻,还更多地融入了彼时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感,他轻易为读者揭开了非洲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根本鲜为人知的人与事的神秘面纱,为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非洲了解非洲人提供了帮助。

  《是非洲》读后感(七):底气充沛的非洲解读

  “是非洲”,这三个字仿佛是作者非常自信有力地说出来,底气充沛。因为本书作者在非洲杯外派至新华社非洲总社工作两年,亲身体验当地的社会、政治活动,深入到当地人的家中去,对非洲的解读不止于风景。

  两年,想要了解一块大陆,时间还是太短,也只能做到浮光掠影,但,肯定要比旅行者能够提供给我们的资讯更准确。作者曾经走进内罗毕最大的贫民窟基贝拉的深处,亲眼看当地的贫穷脏乱。他还到住户家里坐坐,里面虽然贫困,却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贫困。叫斯蒂拉的这位非洲妇女,就渴望脱贫。贫困为什么紧紧缠绕着他们?政府是真的没有能力改善还是不愿意,很可能的是贫穷成为政客控制贫民的武器,一代又一代的政客,在选举时都打出帮助穷人解困的旗号,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善。

  我听到不少到非洲旅行回来的朋友说那里的风景,也说那里的贫穷和不洁。只不过,旅行者看看说说猎奇而已,没人会去思考贫穷的原因。而在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在非洲四处奔波的同时,不停的思考分析感悟,有对非洲的同情,有对中国支援非洲建设的介绍,也有对个别不负责的中国人的谴责——少数中国男性公民与非洲少女往来,然后玩失踪,留下抱着中非混血儿的当地妇女,在路边竖着牌子请人帮助寻找孩子的中国父亲。看的我没法不生气。

  非洲仍然吃泥土,并不全是贫穷所致。在肯尼亚的超市里,一种称为“乌冬骨”的泥土,像其它食品营养摆在货架上。作者亲口尝了,味道还算不错。吃土有吃土的道理,内罗毕90%的孕妇吃“乌冬骨”。很多医学家认为,土呈弱碱性,可以中和胃酸,减轻妊娠反应;土中还含有矿物质,能够满足孕妇的营养需求。因此,食土跟原始、愚昧无关。吃的习俗而已。就像非洲人不吃螃蟹吃蜘蛛,而我们不吃蜘蛛吃螃蟹一样,不见得谁比谁更文明。有位非洲老人,娶妻达100位,妻子之间相处融洽,声名显赫,以至于当地政客经常来向他讨教秘诀,因为能把100个妻子的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一定有超人智慧。紧接着这个有趣的插曲之后,又是个沉重的话题,非洲也有参加二战的老兵,当白人老兵受到政府的优待时,黑人老兵却整体被遗忘了(我也是第一次知道),非常不公平呵。要说,加在非洲上的公平真不少。

  《是非洲》读后感(八):“匪夷所思”的非洲

  贫穷、懒惰、肮脏、疾病等等,说到非洲,许多人的印象大概都会停留这样的一些词语上。真正的非洲是什么样子呢?就像作者说的,许多西方作者对于非洲的认识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却很少有中国人的解答。在西方作者关于非洲的作品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凯伦•布林克森以自传体形式写成的《走出非洲》了。巧合的是,2003年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联合拍摄了一部大型记录片,叫做《走进非洲》。无论是“走出”还是“走进”,非洲始终都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这本《是非洲》则完全是另一种角度,它是一个中国人在非洲生活和工作的真实体验,当然还包括了一些“探险性”经历。

  目前世界所有的分裂和纷争几乎都是欧美列强的殖民统治造成的,曾经的欧洲人用直线在非洲大陆上划分殖民地,那是何等的嚣张和跋扈啊。文明的传播本可以有很多的方式,殖民是最野蛮的方式。更何况,殖民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传播文明。今天的非洲人居然对欧洲人的殖民统治还心存感激,真让人无语啊。记得曾经读过一本小说《就说你和他们一样》,背景就是卢旺达大屠杀,许多人躲藏在天花板上“目睹”了同伴血腥地被屠杀,至今想来心惊胆寒。还有贫民窟的穷人食用万能胶充饥……每每读到这样的情景时,总是期望非洲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开创崭新的生活。或许也可能是我片面理解了,就像那个小导游一样他们觉得自己活得挺好呢。毕竟我对于非洲的了解也都是读书读来的,既不全面也不深刻。最后还是把祝福送给非洲。哈库呐玛塔塔!

  《是非洲》读后感(九):所不安处是吾忘忧乡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旅游地理类出版物几乎都是以景色优美的旅游胜地为主,偶有例外,就如手上的这本《是非洲》。

  非洲给人的感觉是什么了,十多年前读《读者文摘》,我还是个小学生,看到有人写非洲: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选择将这块大陆交给神秘莫测的海洋blabla,觉得这种伤感的魔石论调简直帅呆了,后来有一段时间写作文的时候,我也总是这种“蛋蛋的忧桑”的调子,现在回头看看,真是生命不息,恶心不已啊。其实非洲人民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整日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家其实自得其乐的很,就像本国今日来下发的三个关于社区改造的文件,其中的物业管理全覆盖实在是粉饰太平,当不少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时候,叫他们一年交上近千块的物业费弄公司封闭式管理,其实毫无必要,因为小偷没有东西可搬走。统治阶级却本着反正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坚持要用人为的市场化彻底掏空百姓的箱底,同样在非洲,当真正贫困的人已经连把孩子眼睑嘴角旁边的苍蝇给赶走,天朝向非洲城市援建各种医疗机构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没有我们意¥淫的那么大,不过干涉他民族生活一向是我国的光荣传统,还是撇开了说说非洲人民的生活吧。

  尽管这本书的超过大半的篇幅都是对非洲人的认可与赞扬,但是咱天性刻薄,表示看了桂涛兄的描述后彻底死了去非洲的心。因为我第一非常在意安全,冒险的事儿杀死了不干,满大街到处蹿的“马他突”竟然是平民的主要交通工具,瞅着自己的11号,虽不细如麻杆也决不能算是壮硕,我的心灰了一半儿。然后再看到《当“非洲时间”遭遇“中国速度”》,对于信奉“准时即迟到”原则的我来讲,“非洲时间”一般情况下都要晚于实际时间两小时以上,只要呆上一天,我就必然要丧心病狂,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考虑,非洲我还是少去为妙,尽管我非常的想去,就像印度一样,有些地方,让你充满向往,但总有让你选择放弃的强大理由。

  而不能完全放弃的是,那里的老百姓对生活的心满意足,色彩艳丽的各种艺术品,鲜活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他们也同我们一样,有种族隔阂甚至仇杀,的啦大多数时候和平共处,老百姓用脚投票,五百年前,我们也是这样,他们的婚姻落后而粗犷,似乎又不大说得上来人家为什么就不好。是以作者几来几去,尽管卫生很差有危险,但仍然在那里流连忘返,魂牵梦萦。

  每个人的生命里至少都应该有一处这样的地方。此心安处未必是吾乡,所不安处是吾忘忧乡~

  《是非洲》读后感(十):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非洲

  在阅读这本书前,我们可以先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在你的印象中,非洲是怎么样?我不知道各位大脑中蹦出的是什么字眼或是浮现出怎么样的画面?反正我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一个一个黑人形象,这些黑人形象或许夹杂着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一些驰骋世界田径场上的非洲裔冠军、或是新闻报道中非洲军事政变中的黑人军人等的形象。接来下是非洲美丽的大草原,还有那在大草原上悠闲漫步的狮子和大家,当然还有张着血盆大口的河马。但是如果用一些词汇来描述非洲的话,更多的还是原始落后、贫穷、杂乱无章、肮脏、政府腐败等等的负面印象。那么非洲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和我们印象中或者说想象中的非洲到底有多大的距离?也许这本书可以给你一个初步的答案。

  这本书描写的非洲情况是作者亲眼看到的非洲,是作者在非洲的两年(2010年3月——2012年2月底)工作的成果的精华。这两年时间中,作者在新华社非洲总分社任编辑、英文发稿人,他曾赴肯尼亚、乌干达、埃及、利比亚、埃塞俄比亚、加纳、多哥、贝宁等多个非洲国家采访,参与非洲联盟峰会、欧盟—非洲峰会等重要会议的报道,也曾经专门采访过塞内加尔、利比里亚等国总统。可以说已经比较深的进入了非洲,对非洲这片神秘、美丽、辽阔的土地和生活在那里的人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本书围绕着22个关键词来展开的,这22个关键词分别是:偏见、危险、贫穷、懒惰、部族、巫医、巫毒教、野性、疾病、援助、肤色、奴隶贸易、中国人、民主、饮食、婚姻、战争、印度裔非洲人、非洲人在中国、移民、动物、非洲人。这22个关键词实际上也是书中22篇文章的标题。这些关键词就像一颗一颗珍珠,按照顺序串起来,就构成了这本像熠熠发光的珍珠项链的书籍。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伟大,但这本书很实在,很有价值,它可以告诉你一个比较真实的非洲。这本书穿插着很多精美的关于非洲的图片,很直观,有些很能说明一些问题。这本书的附录有一份非洲专有名词的汇总表,比较直观而且实用,对了解非洲的情况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你有非洲有兴趣,如果你想了解真实的非洲,我相信阅读这本书是你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