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新女性经典读后感10篇
《代表作·新女性》是一本由西门媚 / 盛可以 / 巫昂 / 绿妖 / 张惠雯 / 任晓雯 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新时代笔触又不失旧时代风貌的一代作家!适合茶余饭后,发呆等人时候小看,还没全部看完,不过,有小段惊艳。盛可以,甚可以!
怎么一直提示评论太短,这是为神马啊为神马!怎么一直提示评论太短,这是为神马啊为神马!怎么一直提示评论太短,这是为神马啊为神马!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二):惊喜啊
有见识了好多写得好的人,感觉汉语写作的世界也听人才济济的啊。
还有颜歌的,叶三的,任晓雯的,独眼的,感觉都在写出了中国人的一种种活着的状态。作为小说家,他们没算辜负这个时代真是惊喜。感觉颜歌的、独眼的最棒,任晓雯的用力有些猛。
至于其他的人,走走、巫昂,她们的写作用行话或许叫什么西方叙事方法,翻译过来基本就是我不太看得懂,不是我的路子吧,但应该也都是功力的人。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三):摸石头过河的世界
很早被某小宝贝安利了颜歌和绿妖的文,后来买了这本书,
看见封面我觉得风格过于浮夸了,透着商业气息,引发不好的联想。
记得《涉渡之舟》中开篇提到的女性写作是一种空洞的能指,要么是模仿男性式的花木兰突围,最后把作者自己也变成了男性意识的载体,女性主体最终以精神的形式消失;或者是男权模式下各式各样的女性样本的剧本,这几乎都是顺理成章地演出来的。其中,《缺乏经验的世界》、《亲爱的史密斯》明显属于后者,至于谁属于前者,恐怕男性的主体性体现在男性意识成为公共认识,无论什么性别的人,理解男人都比理解女人来得容易。
其中,《水晶孩童》的作者很可能想表达“放逐”或者孤立的概念,只因为写法比较传统,比较没意思。
《三人晚餐》综合了花木兰式突围和传统女性剧本的延续,第一人称是男性,作者把男性的心理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不谙世故的小女孩,或许是了解男人的一个渠道,但是对于女性意识突围,实在是钻进了套子里。里面的女性角色缺乏反抗精神,这也许有客观环境决定的成分,但是可以突围,为什么一定要背书呢?
《白马》和《少女哪吒》我看得比较早,所以没必要特别地说了。只能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两篇。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四):跟上时代的阅读
之前读过《代表作.中间代》,甚是喜爱。今天再读《代表作.新女性》同样充满了期待。《中间代》和《新女性》作为《代表作》系列的两本集子,分别收录了“70后”当红男作家和女作家的自选代表作,非常具有代表意义。虽然同是“代表作”,但《中间代》和《新女性》对比来读,还真能发现男女作家的不同之处。
概况来说,《中间代》的男性作家好像更重经历,而《新女性》的女性作家则更重感觉。作为重经历和重感觉来说,这两本书中都有典型的代表。作为重经历的典型代表应该是《中间代》的路内,而作为重感觉的典型代表应该《新女性》的盛可以。《中间代》中收录了路内的《四十只乌鸦鏖战记》,但之前读过路内的《云中人》,路内的这两部作品可以说都是“70后”的一种成长经历的标本,我有一位姐姐就从路内的作品中找到了深深的共鸣。而第一次读盛可以的作品(《缺乏经验的世界》)就被它牢牢地抓住了。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种表示看和表示形状的疑难汉字,从此便可以看出作者是个喜欢琢磨词语的人。话虽如此,但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内心并不全是好感,因为作者的表现有点爱卖弄的嫌疑。然而越往下读越被吸引了,正是这几个用词产生了奇妙的时代感,使得女主角协同她在列车上的尴尬体验似乎穿越了不同的时空,既弥漫又充实。把一种感觉能够写得具有时空感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这种奇妙的阅读感可以算得上“中间代”与“新女性”的一种差别标识了。当然,也有意外,叶三笔下的《陈牧二章》和叶扬笔下的《三人晚餐》都是以男主角来做第一人称陈述的,但这并不影响女作家感觉优势的发挥。《三人晚餐》因为有了经历的加入,感觉是不是那么明显了,但《陈牧二章》却把女性作家的这一点表露无遗。
两本书对比着放在一起,总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封面上的那些大头贴般的头像,又究竟谁是谁呢?琢磨文字之余,也多了一份琢磨作者的乐趣。据说《代表作》接下来将编写汇集当下处于创造旺盛期的科幻作家系列,《代表作》到底还有多少本要推出呢?让人期待。在阅读传统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能方面快捷地了解当下年轻作家及其作品,可以说正是《代表作》带来的方便和裨益。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五):新意代表作
《新女性,代表作》一书介绍了十位中国文坛活跃的女性青年作家及其自选代表作。选编主旨与另一部《代表作,中间代》一样,旨在展现70后一代正在挑起中国文学大梁的青年作家们的创作风貌。后者中间代单列男性作者,与此书互成系列。先无论文字作品的好坏,单就“中间代”和“新女性”这两种定义青年作家文学位置的主题策划,都让人眼前一亮,颇觉选编有新意。
代表作选取的十位女性作家,因为自己对当代作家不熟悉,甚至还有点怀旧般地停留在上个世纪未,于是看她们的名字,只有无数次路过的熟悉和不了解的陌生。十位中,读过作品的也只有盛可以和颜歌。
东山魁夷后期常以白马形象入画,既是神秘的引领者,也是梦境与内心渴望的观照,观其画让人在沉静中内省,在圣洁中感受慈祥进而抚慰心灵。于是东山魁夷说,“生长在内心的森林,谁也无法窥知。”颜歌的代表作以《白马》命名,也出现了东山魁夷画中那样倏忽而至又若即若离的白马。熟稔的小镇生活,家人亲朋邻居关系组成一个悲伤的闭环故事,有痛有泪有起伏。孤独成长的小女孩相信自己是跟一匹白马一起被生下来的,而在她的寂寞世界里总能见到一匹如影随行白马的存在。这匹白马似母又似姐,成为小女孩幼小心灵深处最温柔的母性依恋。比之《声音乐团》的理性和说理,这篇《白马》多了许多柔婉和烟火的熏染,让人哀伤又欣喜。
盛可以,因为是曾经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广东作者,曾经也在报刊的副刊上看过她的文字,于是也期待她的作品。《缺乏经验的世界》构建了一个明着火车搭讪,暗里半羞半遮掩地谈欲望的故事。明明是场不见硝烟的火车艳遇,充满复杂情绪的女子与充满雄性气息的运动员在闲聊间停站即靠停的心理互动,楞是被作者放置于显微镜下数倍放大,毛细披露,女子内心飘零的模样简直惨不忍睹。
绿妖是随着认知周云蓬而让人开始关注的女作者,这次带来一篇《少女哪吒》,原以为是故事新编,没想是关于十二岁少女到三十岁女子的秘密。文字细碎,时间跨度长,需耐着性子读。走走的《事故》,第一人称却有疏离感的叙述,双性恋,而满目迷离。
几篇故事里,对女性的各种心理极尽描摩,调子略沉。
我可以毫不隐讳地说,70后甚至80后女作家的书我几乎没有读过,就是近现代女作家的书也读的不多,霍达、陈平、张爱玲、龙应台、李娟、林海音、林徽因、亦舒、严歌苓、章诒和、桐华、蒋韵、刘恺怡这些人多少都接触过,再多也没有了。这本书里说到的十位女作家有的似乎听说过,有的是第一次听说,但文字从未读过。可能是个人偏好的缘故,歌曲喜欢听女声,但文字却喜欢纯爷们,总觉得女性写出的东西多少有些多愁善感,矫揉造作,说白了就是矫情,小资,这不是我所喜欢的。
作为铁葫芦出版的代表作系列之二,我还是更喜欢第一个系列中的十位男作家写得文字,铿锵有力,言简意赅,运筹帷幄,不拖沓,不矫情,粗野豪放,雅俗共赏,对一切人或物的描写都能做到入木三分。而作为新女性的代表作,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对心理的描述,细腻的同时却让我觉得太过冗长,繁琐,同样一句话一个场景,男作家寥寥数笔即已交代完毕,女作家却要用整段整段的文字描述当时的心理,像打哑谜般娓娓道来,气氛压抑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当然,不至于全军覆没,还是有我所喜欢的篇章,《三人晚餐》《白马》这两篇似乎是压轴的,等到最后才呈现出来,被压抑许久的心终于可以大声吞吐,直呼畅快。比较让我失望的除了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更多的心理描写导致的文章冗长以及繁乱,更是他们对于男性角色把握上的失败。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男性习惯,如果身边没有一大帮男性朋友长期厮混接触,对于男主角的语言是很难把握到位的。本文中有几篇以第一人称为主写的男性视角,个人以为阳刚不足,语言蹩脚,读来总不痛快。如果说男性作家系列带给我的是畅快淋漓,那么这一系列带给我的则是压抑难耐,读读停停,差点半途而废,所幸最后两篇文章千呼万唤,出来救场。
或者是个人偏好的缘故,我无意于对作家的作品进行褒贬,更不敢对于她们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指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一本《红楼梦》,不同身份的人,也读出了不同的含义。所以,我说这么多,并不是对本系列的否定,都是我个人体会罢了。
向来对于科幻不大感兴趣的我,相信对于铁葫芦将要出版的下一个魔幻作家系列将作壁上观,还是翻看第一个系列再细细品读吧。
人们常说散文是真实的,而小说多虚构。我却不那么认为,散文也有人写得矫情不是么,而小说却多有人“披”着虚构的面纱写透了世间的真切情感。我喜欢这样的小说,它诱惑着我,让我内心不安,它让我发觉:现时的生活才多有虚构,到处散发着不真切的光芒,倒是小说里的那个世界,时常让人有“切肤”之感。
放下西门楣、叶扬等女生们的小说《代表作·新女性》(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我顺手记下了上面这段文字。我说“女生们”,是因为她们多为八零后、九零后。我从她们的文字里感受到了一种逼人的敏锐,笔之所触多为令人伤感的怀疑和叹息。这些年轻的“新女性”作家正以一种骄傲自信的姿态,要让人看见,有关生命的真切、生动,以及那心底里尚存的温度。
叶扬的文字尤为令人难忘,因为她把现实生活中的纠结情绪表现得如此真切细腻,让人读来心有不忍,却又毫不怀疑。《三人晚餐》写的是一个寻常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女孩”的故事,故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深深触及这个时代的隐痛:彼此有爱,却因为贫穷,不相信能相守简单的生活。女孩小岚的一句“我们可以这样生活的”,该是潜藏在每个女孩心底里那个对爱情与生活最原初的想法吧。可是面对这样一种朴素的想法,似乎所有人都不那么自信。叶扬就这样把这个时代的爱情问题表现得如此“雄辩”,又如此“脆弱”。
同样是写爱和情,八零后颜歌却写出了两代人的困局,她的小说《白马》在我看来是深切地触及到了两代人之间关于爱情认知的传承和幻灭。在我们生活中,似乎到处都在发生这样的故事:父母不允许孩子过早涉及爱河,却又说不出除“影响学习”之外别的理由。随着懂事渐多,孩子们最终发现,他们的父母却多有着不堪回首的爱情过往,甚至这些孩子自己便是这种那种不堪的直接“后果”。“我看到一匹白马从金家巷里走出来……那里边没有我的姐姐。”这是不是一种理想之爱的幻灭?“我现在可以耍朋友了,也可以不耍,没有哪个要管我了。”这是不是迷惘一样的自由?
“新女性”代表着一种切入现实生活的新视角和新力量。这种视角,正日趋敏锐;这种力量,正逐渐厚重。她们的文字更为聪明,更为刻薄,也更为温暖,更让人深切地触及这“虚构的生活”。
***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职场女性,每天上下班走在人潮涌动的街上,看着身边一个个经过的其他女子,她们或神色匆匆,或面容安详,经常能引起我在脑海里默默地想像她们也是有着千姿百态的人生经历,每个人摊开了细细探究,何尝又不是千人千面各有各的故事呢。因此拿到这本铁葫芦出品的《新女性代表作》,第一眼看到封面上就觉得很喜欢!封面上用照片错位叠加排列的形式,呈现了一位位女子或在巧笑嫣然欲语还休,或在凭窗远望深深凝思,或在怀抱猫咪神色惬意,或在某处墙边回头浅浅微笑。这样的封面就像是把我常爱的想像变成了具体的照片形式,暖色调,有点怀旧的感觉。照片里的她们,就是书中选出的新女性女作家吧。十位女作家,都是70后,选出了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短篇小说,集结成这本《代表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本书的十篇代表作,文风迥异,确实写得精彩纷呈,读起来非常过瘾。通过这些虚构的小说故事,作者向读者呈现出这个现实世界的真实面目,展示了中国这片土地上芸芸众生的现实生活。其实写得好的小说,不一定要强调作者是男是女,更何况作者经常会在小说“反串”性别,变换角度来写作品中的人物。所以觉得“衡量作家的唯一标准就是他的作品”,确实有道理。比如第一篇《亲爱的史密斯》,是用第一人称“我”,即一名单身男子的所见所感,来讲述了一位单身母亲赵红梅通过各种方法来找到一个美国男人并嫁出去的故事。其实真正的主角就是这位单身母亲,这个故事看了让人徒然生出几分悲凉的感觉。还有《比尔盖茨的礼物》《事故》的主角都是男性,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女作家转变性别思维的强大的能力。
我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是《缺乏经验的世界》,讲述了在坐火车的几小时中,文中的女作家是怎么和同一个卡座的少年沟通互动的,作者通过非常独特的文字来描述一位中年女作家非常丰富的心理活动。甚至让读者都忍不住小坏心肠地猜:莫非作者写的就是他自己?当然其他的作品也非常精彩,吸引了我一打开不看完就不罢休。
仿佛就像奔腾不已的江河是由一滴滴小水珠组成,每一滴水也有自己故事.水珠虽小,但是也能折射出太阳光的七彩颜色。10位女作家,通过她们的作品,给我们讲述了10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其实也是反映了现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女性的生活。其实我做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评价这个小说好不好看的标准也很简单,那就是能够吸引人读下去并引发思考的小说――就是好小说!这本铁葫芦的《新女性代表作》就是这样的好小说。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九):碧云女子
她们数千字的小短篇,写得简短而又淋漓,语言与思想的优柔,有一种郑重其事的震撼,笔下的故事有着强烈的象征意味。种种无言的结尾, 简简单单的存在着芜杂的玄虚。
《亲爱的史密斯》的赵红梅做的事儿都是凭热情的——凭着对出国的热情。杜建在与其接触的过程,也明白那在人群中多望一眼的深意,并不是钟情,而是撒放的钓饵,他最初也为那撑饱了胃抵达心的暖意,心存一份久违的感动。不过撑大了的胃,还是会缩瘪的,那份饱暖的背后只是权宜。那些女友的出国,每次离开都是再也不回来了。这让杜建深知“异国非吾类”,所以他最后还是主动让赵红梅离开。当年的出国热潮,依旧还未退去,我们只能选择接受现实,而不是否认现实。《比尔•盖茨的礼物》那描述的荒诞现实,其实比谁都清醒,可是人在的时候,总是以为有机会,可是这张巨额的支票,并不是机会,而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局,除了毁掉他们的一生,别无用处。“以千计”说他也想改变的,只是无力改变生活。计划总是充满残忍的变数,那些梦想只是一团正在融化的冰块,你握的越紧,剩下的却是一滩水,太阳照常升起,那湿润的痕迹也会不存在了。所以既不要忘了做梦,也不要忘了醒。
《缺乏经验的世界》逼真的描写一个女人在火车面对年轻异性的矜持心理的难言。在和一个少年的相对,女人的表现一般都会有所不同,既有母性的泛滥,也有调戏的玩味,也有害羞的少女情怀。看着她在他面前的所作所为,是如此的幼稚可笑和毫无用处,你会明白自己原来这么不了解女人,女人有着她特有的世故和幼稚。而《少女哪吒》一个少女的封封来信,透露着她难言的秘密。少女她说,自己是一个亚细亚的孤儿,总是想逃离,寻找自己的生活,哪怕剔骨的剥离也不惜。神话的哪吒涅槃再生,可是在远方的少女,能不能迎来新生,依旧成谜,另一个少女只是静静地听着那些写给自己的信,这似乎就是她存在的意义,也许某一天,她还能收到穿越时空少女式的来信
《三人晚餐》穷人家的孩子的郭盛,似乎很苦很无奈,天生就比他拥有的多的娄庆根深蒂固的认为,很多的美好,根本不应该属于他,小岚永远不可能属于他。而郭盛在恨着有钱人,同时也恨着那样的自己,于是被围城了的混沌过日子。身为狱警的郭盛,越狱的念想却愈发的炽烈。也许郭盛与小岚,在那小房间的时候,就真的只剩下了柔软,可是一旦离开这个地方,烂泥坑一样的生活就回来了。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难堪,因为这生活没有罢演的权利,因为他的软弱,这爱情还是无果。
白马非马,这些碧云女子们的才情,令人感叹。
《代表作·新女性》读后感(十):最爱 少女哪吒
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在《代表作 新女性》中,十篇代表作中竟然大部分出自女人笔触男人视角,除了西门媚和颜歌的两个短篇表明了女性视角,其他基本都要用男性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这是个很有趣的文学现状,乏有男性用女性的眼睛去讲故事,但是女作家一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肯定就会想要男性的眼睛去打量一下自己先前从来没有染指的小说王国,并且,还写得有声有色,很多人的文章,读者竟看不出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我想,这代表着70 80的文坛新秀,当她们成为中流砥柱的时候,还是难免会走进男性视角的怪圈,硬朗男性的文字气息,可能会成为衡量一名女作家是够成熟的隐形标准,但是作为一名这个时代的女性读者,我还是更喜欢那些纯粹的女性文笔女性视角女性思考的文章。
最喜欢的是绿妖的《少女哪吒》,文字硬生生的就打在了心上,竟然能在一瞬间打到最柔软的地方。“她像哪吒,剔骨还母,彻彻底底自己在把自己生育一回。只是她能力有限,不能把自己养育的更好。”有多少的少女叛逆期的时候和自己的父母渐行渐远,何况晓冰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倔强、敏感、不知所措。想要逃离却仍旧被缚原地,她的剔骨还母,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自我折磨罢了。相形之下,小路要幸运的许多。多年之后,少女的友谊已经渐行渐远,生活改变了很多东西。我们小的时候,不也是动不动就“一辈子”吗?现在你身边的人是谁?那个时候,我们都不懂永远到底有多远,我们不知道生活也并非是过家家,自己可以随意修改剧情,我们的自信在于天真,我们甚至不知道,连和你共同演这场生活的戏剧的人,多变也是随机分配,时光的侵蚀我们无能为力。最后,反而天真的变成了老人,指着一屋子的布料絮絮叨叨。她们早就不在是形影不离的少女了,虽然为彼此在心中留下了位置。
颜歌的《白马》,小镇依然有着永安的影子,仿佛深处藏着一头兽,随时准备伺机而动。颜歌的文字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妖气。你不知道在文字的背后潜伏着什么,有的时候她梦呓有的时候她一本正经,有的时候你能读懂但是一转身就会变得迷惑。她是我喜欢的作者,让我对四川那人杰地灵的地方充满了向往,在她的小说中,建构了一个恢弘的想象世界,而那一切的根源,就在四川的那片土地上。
十篇小说,除了走走的《事故》,由于第一人称太纷乱,基本没看懂也没有耐心整理整个事件外,其他的九篇我都很喜欢。很喜欢叶扬的《三人晚餐》,和任晓雯的《阳台上》,她们都关注到了大都市中逼仄的角落,和真正的大都市土著的挣扎。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起了严歌苓的小短篇。一代一代,文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