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文六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文六讲读后感10篇

2018-09-10 03:4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文六讲读后感10篇

  《人文六讲》是一本由李欧梵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文六讲》读后感(一):此书 或可作借力之用

  花上数天,带点仰慕和妄想,读完此书。

  仰慕的是欧梵老师才情;妄想则是盼从中能得到点什么,说不清的。

  读后,首感其行文流畅文字朴实,虽主题所涉之广,却隐有主线贯通其中;常有能提起一点深思考部分穿插,颇有点柳暗花明之感。这书对惯于日常思维的我们,读起来不会特费力

  内容上,颇感实在,就如书中每讲的推荐书目。

  可读中思绪连贯,读后却时而记不大清,还好主线思路仍在,这或许是欧梵老师真正的一点用意

  欧梵老师常于书中提到本雅明,或许我们真可随之深入读读其著作。

  这书,是值一读。

  《人文六讲》读后感(二):见贤思齐

  阅读是一件很奇妙事情。它可以是很私密体验,也可以是开放式的分享。并且,这两者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当私密性的体验所带来的喜悦转变成为一种开放式的分享时,阅读便完成了在创造过程。我自己不过是通过读书写评来浅尝这样的过程,而像作者这样把阅读经验变成“人文六讲”便是一种让人既羡慕又敬佩的事情了。羡慕的是作者的阅读量,敬佩的则是这种再创造的能力。自古以来,读书人从来不缺,但凡识字便会读书;而能够著书立说的读书人则凤毛麟角,能影响一个时代就是贤达了,能影响几个时代便是圣人了。

  这本《人文六讲》其实很有重点,可以用两个字来概况:阅读。甚至可以这么说,《人文六讲》是以作者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感受给出的一个很棒的阅读推荐和阅读分享。而,每一讲后面应邀而增加的“延伸阅读”,无论从名字还是都内容都是阅读相关了。按照上面我所说的贤达与圣人之分,李欧梵先生应该是贤达。贤达对于普通人作用用一个成语便可以很好地表达,那就是“见贤思齐”。把阅读上升到人文,其本身既是一种诉求也是一种回归

  人文很大。宽泛地说,只要有关人和有关文的都可以是人文。所以说,在这么宽泛的范畴讲述这么宽泛的一个概念,想要精准地打中读者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然而,人文与人的息息相关又总是吸引着无数的作者和读者涉足其中。基于这样的事实状况,对于阅读人文作品我给自己预设了一个态度:能够被打中,我幸;没有被打中,则权当涉猎,况且这么宽泛的内容中总能捡到几个陌生知识点的。

  对于本书的出版,作者显然是功用预设的,因此才会有“全球化下的人文危机”这样的序论。然而,真正阅读之后就会发现,这个功用的预设与实际效果有着很大的差距坦白说,我更喜欢干净而又干脆的“人文六讲”,就讲什么是文化,就讲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就讲小说电影,就讲音乐人生……这样就很好,偏要带个大帽子的话定会遮盖了原本容颜。或许这就是出版业内“画蛇添足”的尴尬吧。

  《人文六讲》读后感(三):回归人文的呼吁之声

  李欧梵的书看过多本,无论是秀恩爱的《恋恋浮城》还是关于自身专业研究探讨,如《现代性的追求》、《西潮的彼岸》、《狐狸话语》等等,在李欧梵的世界始终都有“文学是专业,电影和音乐是嗜好建筑新欢”的对应位置。由此,李欧梵的大部分著作也均是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手上的这本《人文六讲》原名为《人文今朝》,是在香港大学的演讲(原稿英文)的基础上扩充而来。与另一本书《人文文本 : 建筑、阅读、音乐与记忆观点重复之处。

  六讲当中,前三讲是关于人文和小说,第四讲文学与电影,第五讲音乐与文化,第六讲人文与建筑。这六讲当中,个人觉得前三讲尤其精彩。从全球化的人文危机,现代社会种种通病开始入题说起人的内在感觉,其实是关于现代性从直觉表现到内在原因分析:“乌托邦”变成反乌托邦;去宗教,更世俗;每天的日子都是“临时的、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时间压迫感更强;没有时间只说现在。种种滋生的社会病灶根本原因是人的日常生活商品化和物质化,以及人文精神缺失。李欧梵从个人经验及体验上,给出了几个方法:一,聆听自己的日常生活。二,有快有慢。三,能读能写。四,什么都可以变成文本(意思是所有利用文字、影像符号构成的内容),也可理解为本书中后四章的具体内容:小说、电影、古典音乐以及建筑。四法核心是“先谈生活,再谈学问”。

  先谈生活,再谈学问的提法,也有启迪人生、反省自我,以及人之价值与生之意义的叩问之意。重构人文学科素养呼声,因此也饱含了作者对逐渐边缘化的人文学科现状痛心与殷殷期望。在对西方教育及东方传统的回溯里,再次反思人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用知识和理智性思考,教我们如何做人和面对社会”。于是什么是人文。重用传统方式解释,“人文”即做人的道理;而对应则有“天文”---大自然的理则。比起李欧梵妙语连珠的其他著作,这本回归人文的呼吁之声显然更加语重心长

  每讲之后附录了一些相关文字以及文中提及的一些经典参考书目、电影、音乐篇章等,有兴趣者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延伸阅读。

  《人文六讲》读后感(四):灵性何在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口号改革开放初期像是一面旗,把中国人急于摆脱穷困决心高高扬起,有谁会不期望民富国强?但是,如果一个国家过于强调功利与效率至上,人们极度尊崇享乐和物质崇拜,在商品大潮冲击下,连文化都变成了商品,人的灵魂无处寄托,那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李欧梵教授似乎深为此忧心,他:“认为目前的趋势是一切幸福快乐指数都以“享乐”为依归,而享乐的原动力欲望,二者皆是物质层面的,精神上面的享乐却不知何去何从。”在《人文六讲》中,作者指出了当代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的危机,并将问题摆在了台面:如何把日常生活变得有意义,而不完全落入享乐主义漩涡?在研究过程中,李欧梵教授发现许多人针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宗教,对此,李教授并不持反对意见,但是,李先生觉得人除了宗教之外,人文素养不容忽视。在此理论基础上,李教授逐一探讨了小说、电影、音乐和建筑等艺术,其讨论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学科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美学流派,在讨论的过程中,将社会现状与之对比,如何做人,如何让生活过得有意义,将追逐“享乐”的人生变为追求“康乐”的人生,是李教授发此讲论与感慨初衷

  《人文六讲》分别从小说、电影、音乐、建筑几个的方面,通过中西方小说的对比、小说与改编自小说的电影的对比,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建筑与自然关系等等来讲述人文主义体现,在李教授的观点中,小说、电影、音乐、建筑所具有的不仅仅是娱乐与实用功能,它们应该是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们传承着人类的灵性与文明。小说、电影、音乐、建筑如果缺少了灵性,那么价值也不复存在

  对于当今社会中有不少人提倡“活在当今”的观点,李教授颇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实际上是古语“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反映,在李教授的文章中,充满了对“灵性”一词的描绘,在他看来,文化“商品化”,而人“物化”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当今,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对于财富的追逐成了许多人的奋斗目标,有一个词叫作“享乐”。但是,“享”的后面紧跟着的就是“乐”吗?未必!我觉得,李教授有一句话说得挺好“一个不知过去也没有将来的心态是充满了焦虑不安的”。

  《人文六讲》读后感(五):李欧梵《人文六讲》

  李欧梵《人文六讲》

  台湾的学者李欧梵大名鼎鼎,和白先勇是同学,不过名字听得多,他的作品却没读过多少,在我的书架上只有一本《西湖的彼岸》,老实说我并不喜欢那本书,于是也就把这个作家放下了,要是读了感觉不错,我一般会把一个作家的书都读一遍。不过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开始读的往往是这个作家的普通作品,并不是代表作,于是就在书中和媒体里面无数次遭遇以后,就又好奇的找到他的另一本书,读了下去,这下才真正了解了这个作家,并且喜欢上了这个作家。

  李欧梵的《人文六讲》我感觉就比《西湖的彼岸》要好得多,但是也算不上是精雕细刻经典之作。在当当上搜索一个作家的名字,如果能够找到他的几十本书同时在买,那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是一个类型化的作家,擅长批量生产,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么多的书里面多数都是水货。

  《人文六讲》这本书拿在手里,感觉做得很漂亮,精装,印刷也很精美,带着银色的书签线让人有种久违的感觉,很久没读做得这么漂亮的书了,现在都是在浅阅读,书读得快,也扔得快,所以很少读精装了。

  人文六讲里面讲的是小说,电影,音乐,建筑,这算起来才四种,前面还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序论,全球化下的人文危机,一个是重构人文学科和素养,说实话,就前面两讲读得感觉挺乏味的,没什么印象,后面这四讲都不错,其实这四个方面正好是李欧梵先生的长项,尤其是小说音乐和电影这更是李先生一本又一本书的源泉。小说没说的,那是李欧梵先生的本钱,学这个教这个研究这个的,而音乐和电影是他的最大的爱好,发烧级别,所以触类旁通,由小说到音乐到电影这是他的最大优势

  相比之下我喜欢的是雕塑绘画,建筑,摄影设计,文学正好和李先生相反,只有在小说上面略有交集,对于电影也多少看了一点,至于音乐则一窍不通。所以看这六讲,里面喜欢的也就只有讲小说,讲电影,讲建筑的这三分之一挺合我的胃口,不过从这里面真的看出来李先生的功力可不是一般的精深,尤其是在讲电影的那一讲,里面好多经典电影我都没看过,这下可好了,可以当做一个目录,有时间应该好好看看。

  《人文六讲》读后感(六):李欧梵的人文关怀

  此书来源于李欧梵在港大做的六场公开演讲,其中涉及文学、电影、音乐和建筑,旨在推广李老师对于现今社会的人文愿景。不只当下的香港,包括内地,时间与空间的不断压缩,带来的只有强烈的压迫感,以及各种焦虑与不安,如何身在其中,却能取得内心平衡呢?我想我们需要的是文化。

  而文化现在正处于很尴尬的位置,人的文化已被商品物化,“当今‘人’早已‘物化’,人的‘主体’也成了‘物’的客体,人的地位消费品等同,那么还有什么其他价值可言?”(P21)我们消费商品,享受乐趣,然而已不再去探寻其背后的文化,这也激发了更多满足这种需要的商品出现,这将是恶性循环。久而久之,空虚感席卷而来,此时最需要的放慢节奏,对过去回忆,对未来憧憬,生活才不会那么虚无。

  如何放慢节奏?读一本名著、看一场经典电影或者听一场音乐会?小说的作用是不是只是一种消遣?我很喜欢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读书的诠释:“读书并不仅仅为了求知或者为了谋生,同时也是一种交流,只是交流范围扩大到了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本书提到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认为这七本小说让我们了解人的一生是怎么过的,这七个阶段都不寻常,非但有喜怒哀乐,而且七本小说展示了七种不同的生命意义以及它背后的人文价值。”(P87)也很有趣,这都是小说可以带给我们的,就看我们如何认知了。

  电影与小说不同,作为近代新兴的文化,它的形式是多元化的,可以与文学、音乐完美结合突出视觉上的感受。“电影不只是娱乐,好的影片更是和文化息息相关的。把文学经典搬上银幕,不论成功与否,可以让观众对人生得到一点更丰富或更深刻的感受,而过度刺激的新片反而令人神经麻木。”(P139)

  此处的音乐主要说的是古典音乐,“至少我自己,是从聆听古典音乐和阅读有关文字数据中重新去学习其背后的欧洲文化和历史。”(P186)作者从古典音乐中听出了反抗、缅怀、思乡之情等等,这是作曲家情绪的表现,同时也伴随着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其经历,也是一种叙事方式,指引听众。可见,在现今的社会中,文化绝对不可或缺的,我们需要思考、需要与内心对话,从而平衡自我。

  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学究气,观点表达得很清晰,读起来很轻松。但是,全书编辑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多字少字、错别字、译名不符,读起来各种不爽,望再版时,可以有所改进

  《人文六讲》读后感(七):人文之声

  这本书的作者李欧梵先生,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现在越来越受到内地读者和学者推崇,他曾经曾执教于哈佛、普林斯顿等美国著名大学,对中国的现代文学有相当深的研究,出版过相关专著多部。如关于鲁迅研究的《铁屋中的呐喊》,关于现代作家研究的《中国现代作家中浪漫一代》,关于香港文化研究的《寻回香港文化》等等。

  据说李先生在北大、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都是座无虚席,可见他的受欢迎程度。这本书也是得到了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的竭力推荐。陈教授认为像李教授这样兴趣广泛且备受推崇的,绝对是凤毛麟角的。李教授对文学外的很多领域比如电影、音乐、建筑等方面也相当有见地的,很多专业人士也很是折服。我们从这本书中可以充分领略李教授的才华。

  这本书比较全面讲述了当代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的危机。正如李教授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是越来越商品化和物质化了,借用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来描述就是“物化”。人的文化越来越来商品化的后果,就是人文价值的消解和丧失。在李教授看来,现代人把幸福不幸福用能不能享乐来衡量,这是比较肤浅的。享乐的原动力是人的欲望,是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享受相对来说是没有着落的。休假的时候是不是去听一二场或者是观看一场舞台表演,就获得了文化滋养,这个也真的很难说。如何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一些?这是我们很多人都希望的,很多人认为信仰宗教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有信仰的人感觉生活更有意义,这是有道理的,是不是一定要有宗教,对于我这个无神论者来说,总觉得有点不大能接受,我更倾向于“以美育代宗教”观念,有比较高雅的人文素养和兴趣更是我推崇的,而不是宗教。在这本书中, “人文”指的就是和人有关的东西。在我们这个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商品狂潮冲击下的时代里,如何保持人的价值和意义?李教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1、聆听自己的日常生活。换句话说,就是观察、触摸、感受自己的日常生活。2、有快有慢。换句话说,生活要过的有节奏。不是所有事情都做得快,要知道如何善用时间,有懂得“慢”的美学价值。3、能读能写。4、什么都可以变成“文本”。真所谓人生是一本大书。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人生就是由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串联起来的了。

  这本书中作者提到的一些看法也是相当精彩,比如李教授指出的一个悖论式的结论:真正的第一流电影经典,并不一定来自经典文学的改编,而取材自二三流的通俗文学,反而能造就出色的电影作品。音乐和艺术史紧密相连的,甚至凌驾于文学与艺术之上。书中的精彩之言甚多,我就不一一列举,读者自己可以细细品味。

  《人文六讲》读后感(八):艺文:灵魂和内心的净化器

  可能是年岁渐长,亦可能接触的人与事多了,经验与眼力愈发练得纯熟,逐渐探知到生命的诸多玄机所在:如何能让淡平的生命像水灵的蜜桃一般饱满,且营养非凡?如何脱离原始而粗鄙的“动物性”,向纯善高尚的“人性”升华与腾跃?如何从对死亡的恐惧和痛苦中解放出来,看到人生阳面的温暖和光芒?……这是近来一直在深深思索的问题。

  正逢有幸读到李欧梵先生的《人文六讲》,放下书,再环视周遭那些同样为生老病死、七情六欲所负累的平凡生灵,欣欣然间,突觉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律:那些爱好文艺甚至到痴迷程度的人,往往比那些不爱好文艺的人,要活得年轻、潇洒且纯粹许多。起码,欧梵先生自己就是个强有力的佐证。且不说“欧梵”这个名字与希腊神话中的音乐之神同名,寄寓着欧梵先生的父亲当日的良苦用心,且说《人文六讲》中欧梵先生所表现出来的对文艺的痴爱、修养和教化,已是相当令人受用。虽从未谋面,文字的表述已然勾勒出一个饱受小说、电影、音乐等文艺形态浸润的温文尔雅的文艺大家的轮廓和模样。我因此格外相信,和这样的人对话,哪怕只是阅读他的文字,也定能嗅到文字和思想中的兰香。这也让我不禁联想起,在各大公园眼见那些舞蹈队、歌唱团等文艺社团中的白发老人,竟然丝毫感觉不到任何即将与死神握手的垂败气息,相反,那种精神矍铄、热爱生活的劲头却格外透放出一种生命的力量——经过净化、过滤过的平静与豁达,海阔天空般的境界。是文艺让他们的心格外敞亮、健康而舒畅,所以,这些文艺爱好者比那些抑郁、沉闷不动的同龄人普遍高寿许多,自然也算不得稀奇。

  喜好文艺者,总是给人带来“吹面不寒杨柳风”般的清新,他们谈吐中的睿智、文字里的雅致、举手投足间的高雅,轻盈而灵动,可是,周遭却有更多的人,远离文艺,属于欧梵先生口中的那群“经济动物”。实在难以想象这些人围绕着权力、金钱和物欲打转的生活,是何等愚笨,铜臭且粗陋不堪!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对这群人的选择我们本应无可指摘。然而,你去看中国逐年降低的全民阅读率、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低级庸俗的时尚品味,我想,我们也势必会同意欧梵先生的一份忧思:当今“人”早已“物化”,人的“主体”也成了“物”的客体,人的地位和消费品等同,那么还有什么其他价值可言?如果人的文化被商品物化后,所谓“人文”的意义也势必改写。

  我始终笃信高中时期所见的一句名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一直将其作为自己精神修养的标准之一,坚持在广泛的阅读和书写中吸纳到诸多高尚思想的光芒,也所幸并感激在父母从小“逼迫”下接触钢琴、小提琴,从轻快的音乐中得到良好的熏陶和冶炼,使得自己哪怕遇到多么繁重的工作、多么纠结的人生难题,也能在短暂沉沦之后迅速调整自我,获得蜕变般的新生。

  放眼泱泱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正悄然遗失,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全民娱乐的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堕落。我想,只有用高尚的文艺来净化过滤逐渐被污染的内心和灵魂,告别低级趣味,告别平庸,尽量摒除各种欲望的侵蚀,告别红尘凡事的诸多扰乱,告别病魔和死神的召唤,让身体从内到外都清透、通亮起来,重新建立一个个寻常的“人文个体”,才能在最大范围里重建一个具有先进文化生产力和号召力,并被其他国家所崇拜景仰的“人文中国”,这或许才是治疗我们个人和群体“焦虑浮躁症”的良药之一吧!

  《人文六讲》读后感(九):人文今朝何处寻

  人文今朝何处寻

  早该写这篇书评了,因出行访友耽搁了一周。还好这本书读来并不费力,不出三天便通读一遍。书名《人文六讲》即显示出内容的通俗性,令人联想起北大出版社的“十五讲”系列、复旦出版社的“十讲”系列以及各种“讲演录”类的书籍。讲座本身的特点是浓缩精华,口语化的语言易于理解,内容也便于接受。我对讲座情有独钟,对这类讲座实录类的读物也喜爱有加。它们毕竟不像冗长的学术论文那样枯燥难懂。而这本书大概由于只有六讲,每讲后面附上一篇延伸阅读的文章,也算颇具新意。

  作者李欧梵更是再熟悉不过的“哈佛系”学者。从几年前入手的上海三联出的那套(《上海摩登》《我的观影自传》《苍凉与世故》),到两年前偶然在旧书店淘到的《铁屋中的呐喊》,都精彩绝伦。不过,最令我受益的莫过于《上海摩登》,给同样对上海都市文化感兴趣的我很多启发。

  《人文六讲》的主题是现今全球化下的人文危机。题目很大,听起来像是学者们才会关心的重大问题。李欧梵却将这个问题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且讲得细致入微,深入浅出,真正提倡大家重识经典,重构人文学科和素养,力挽人文之危机。

  最明显的例子是序论中作者介绍的修炼自我、充实完善自我的几个方法,简单实用,又有作者的切身体会,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稍做改变,稍加注意,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获。

  作为中文专业的一名学生,书中第二、三、四讲对我启发最多。第二讲“重构人文学科和素养”较为宏观。我的专业也属于被边缘化的人文学科,因此对书中“人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用知识和理智性的思考教我们如何做人和面对社会”这句话十分认同。人文学科的意义如此不容小觑,若是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也就不会那么轻视文科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了。

  第三讲探讨小说的地位。他所提倡的文学“业余化”,确有必要。倘若十年前我就是文学爱好者,对如今的文学研究相信会更有利吧。小说类型的三分法也很有新意,值得思考。希望将来小说的地位不那么边缘化,尤其是经典小说。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一直是我感兴趣的课题,去年还特意买了李欧梵的港版新书《文学改编电影》。第四讲只是该书的管窥,而将电影和文学放在同等位置上研究比较,这个思路很好,只是要深入理解,或许还是要详读《文学改编电影》,除了那个悖论式的结论,还应有更多独特的观点。

  最后两讲关于古典音乐和建筑,让人了解到李先生的更多研究领域:音乐对其生活的深刻影响以及他对建筑、城市规划方面的真知灼见,真可谓研究兴趣广泛且成果颇丰。古典音乐部分我看得似懂非懂,建筑这一讲倒是找到不少共鸣,着实不希望世界各地的大都市全都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该保留的还是应该保留,也不能为追求经济利益一味地开发或者改造重建。

  此书内容不错,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编辑校对方面稍有欠缺。有错别字现象,如“施蛰存”写成了“施垫存”(P68),“晚清”写成了“晚晴”(P114)。还有,港台译名和大陆译名不统一,既然书是大陆简体字版,是否外国人名、书名也应转换成大陆读者常见的译名呢?否则阅读时还要猜测这里指的是谁,或者可以括号内注上:大陆常译为XXX。比如《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书中的名字是马克斯(P85),伍尔夫的《到灯塔去》(P90)也译成了《向往灯塔》。相信此书重印时会改正这些问题。

  希望如李先生所愿,我们在读了此书后能重寻人文精神,挽救人文危机。

  《人文六讲》读后感(十):回音

  六月曾帮朋友刻过枚“湖边闲人”的印章。这四个字,初看去可能有附庸风雅之嫌,然而如果细思,就能体察到它几乎涵盖了中国的哲学与士子的传统。中国哲学,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不论是出世还是入世,其期许都无非是海晏河清、马放南山。当真有这一日,士子们自然也就能够自在安详做个湖边闲人,垂纶放鹤乐莫大焉。

  人文,历史解释是是“重视人的文化“。既关注于人的价值观、探讨人所建立起的规范。至于人文所涵盖内容则广之又广,凡是与群体记忆、认知、创造性等有关的东西皆隶属于其。譬如说文学、历史、建筑、宗教、哲学等等。李先生这部《人文六讲》,既从人文入手,讲了人文危机、重构人文、小说、文学电影、音乐、建筑等几方面。其中后四章算是专论。第一章,则是之所以会有这部书出版的因缘。

  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与传统文化便出现了断层。尚未来得及修复,又被文革斩了一刀。及至现在,在经济、利益等的驱使之下,人们行进的节奏越来越快。所谓时间便是金钱,抓住时间,就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更多的物质享受。既然将视角放在这一方面,对于精神的建设必定就会缺损残破。于是,自我空间越来越狭窄,生活失去完整性。相应的,压力越积越多、无处可释,于精神之上没有任何东西充当支撑点。如李先生书中所言:在商品潮流冲击之下,一般人已经不知道如何努力做人了。

  不知如何做人,如何从商、从政、从事。不知如何做人,也就意味着生存价值与意义的缺失,说到底只能算是生存而已,如何算是生活。也因此,人文必须重建——就此,第二章重构人文学科和素养应机而生。

  从结构来看,这部书起因、分析、针对某一特殊领域如何重建人文的法则具备,不啻是一本回归人文的指导书。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的特殊阅历与经验,以及多年来于文化研究方面的浸染,包括广泛的兴趣、全球化的视野,都使这部书的境界及其广阔。小说、音乐、电影,就时间的纵向来说,穿越几个世纪;就空间的横向来说,覆盖几大洲系。于建筑上,虽然书中所云“都市田园”并非创新,但在某些客观情况,譬如建筑规划的形成等,却有着自己独特精到且明确的见解。

  书于每一章之后,都附加《阅读书目》以做参考,又有《延伸阅读》,以为正式章节内容的补充。书的装帧颇好,硬壳精装,为方便阅读,里面夹带可充作书签的丝带。惜乎遗憾的是,不知是不是校对人员谈恋爱了,校对时心不在焉,以致书中出现多处错误。如68页施蛰存,天才般的写成了施垫存。72页“变成”,则写成了“娈成”。再88页,干脆将简爱变了物种,把她改成了“它”。114页,生生将严肃的“晚清明初”写成了浪漫的“晚晴明初”。其余错误尚有许多,若有再版计划,实在当先认真校对一番。

  人文这一词,平常人说来虽然陌生,其实不过是百姓日用而不察。便如一个孝字,儒家之所以提倡,是因为它重视并符合人的情感。不管儒家在历史当中是式微还是成为显学,显见孝道都不会因之而隐没消亡。再如文学,尤其是多为常人所惯爱的小说一类,很多一部分人在阅读时,虽然只是关注于它的娱乐性,但小说中的故事仍旧能潜移默化的感动人心。又如音乐,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仍旧是关注于人,重视于人。

  说到底,人文不过是整个历史、整个人类的记忆回馈给自己的音声。人们从未远离它,只是有时忽略它而已。此时此刻,这部书似也能充当一次回音,震耳发聩的促使人们直视人文,回归人文,在物质诉求之外,跨越精神的藩篱、建立清平的家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人文六讲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