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尽之思》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不尽之思》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8 03:01: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尽之思》读后感精选10篇

  《不尽之思》是一本由资中筠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尽之思》读后感(一):不受愚弄的智慧

  灾难历史的形成,并非在于大多数人自私的动机,而在于独立思考判断的缺乏。虽然曾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整体而言可谓中国文化教育缺失或不足的吧。这个和人的成长,大致可比。很多人致死不能学会“拒绝”,以外在的评价为人生的转移。虽然说“君子可欺之乙方”,但被欺骗绝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民族就是灾难了。

  就作者所能达到的境界而言,作者的觉悟太晚了。举一例而言:作者提到毕业献词中,在“将一切奉献给祖国”中,在“一切“之后增加”智慧“二字,作者语带嘲讽,反思天真地以为”祖国“ 需要自己的智慧。最后的经过”你懂的”。不过在我看来,事情搞到这样的程度也不能只怪“祖国”。虽然”祖国“主观不需要,但客观还是非常需要作者-以及其他人-的智慧的,特别是“不受愚弄”的智慧。问题是和大多数人一样,作者当时并没有奉献出这样的智慧,或者下意识的回避了这样的智慧。

  虽然由于时代背景无可厚责,甚至无可责,只不过对民族的成长之不成熟多一点悲凉的印证罢了。而可幸之事,是更多人正在醒来,这个是无可辩驳的。王小波说,在那个时代,我们所能够拥有的智慧只是不被愚弄的智慧。事实上,这个标准也并不低。仍然很欣赏的是,作者有一种难得的真诚。比之父母之辈及周边人的经历,认同感慨而有敬意。作者自己谈到,越到晚年,忧虑越多,笔调越加沉重。读者以为大可不必。鲁迅在《野草》中曾经说过,“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我想,这句话放到现在来说,也是合适的吧。

  《不尽之思》读后感(二):看完书后,给宝宝的信。

  看完书后,给宝宝的信。虽然她现在才6岁,但写这封信,是有必要的。

  宝贝:

  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会看到一个美丽、快乐的小女孩的成长,以及她不凡而又充满趣味的一生。她那么天真、热情、调皮。她把一生中最有意思的事情象聊天一样、毫无保留地、热切地讲给你。那么真诚。你一定会迷上她。

  当然,仅仅有趣,还不足以让爸爸将它推荐给未来的你。爸爸觉得:看这本书,看她走过的路、经过的事,遇过的人,我们会感受到一个美丽的心灵,会对亲情、爱情、友情、中国、世界,增长一些见识。

  心灵和见识,也许是人最美好的两样东西。书中谈到了爱人、朋友、恩师、孩子、同事;这五者我们以后也会慢慢接触到,并且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书中提到的人是不平凡的,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印迹。但这些人在作者的笔下,是生动活泼的,因为她爱他们,他们也爱他。有爱的生活,多么美好。爸爸看过后,觉得,她的爱,即使是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爱,都是一种基于理解的爱。这种爱来自于以下两点:

  1)她的赤子之心。如此,她能够怀着好奇心,敞开心扉,去探索,去表达。不伪装,就能最大程度地感受世界,感受生活。

  2)她有见识。她看过很多书,受过良好的教育(包括美育),因此,她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永恒,什么是浮云,什么重要,什么可以忽略。因此,她的幸福全在于内心,外界不能干扰她。

  爸爸不知道以后你能不能这样。这个世界很复杂。我们受到各种方面的影响。爸爸把你往这边拉一点,另外的力量又把你往那边拉一点。无论如何,只要你幸福、快乐,爸爸就知足了。而爸爸觉得这本书会帮助我们幸福、快乐,所以向你推荐它。还有,妈妈也很喜欢这本书。

  请打开这本书吧。旅途愉快。

  《不尽之思》读后感(三):虽然不像前三本有精彩的让人热血的评论,但依旧很精彩,只不过换成了另一种

  自选集五部是一起买的。

  在看完前三本资中筠先生的文章后,觉得很过瘾,深刻理性较客观的评论和处处洋溢着的拳拳赤子之心,深厚的学养和知识分子追求独立的人格让我深深佩服。

  但是说实话,在看这一本之前,看了看目录,感觉像是资先生个人的回忆录,没有前三本那样的深刻精彩的文章,觉得会有些乏味和不吸引我。

  不过让我意外的是开头第一篇就很快吸引我了。因为是怀念资先生的丈夫陈乐民先生的文章。 乐民先生应该算是我的启蒙老师,我最开始看的就是他的《欧洲文明十五讲》和《写给没有收信人的信》,知道他夫人是美国研究所的所长觉得二人真是般配,互相认可,该有很强的共鸣。

  后面的记人的文章也都挺好的,虽然我之前只听说过宗璞的名字,但看时才知道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物。

  其实现在想来,资先生这本对故人和朋友的怀念的书未尝就不如前三本那么有意义。 因为前三本都是评论,而这本是记人,如果不是看这本书我们就不会知道还有这样的人物和这样的事情,一方面是资先生借此表达对故人的怀念和尊重,一方面也是通过具体的事情反映其人和当时的整个大环境。

  还有一个亮点是最后三篇关于清华和素质教育的文章,也很好。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大话题了,1952年的院系调整确实让人遗憾和吐槽,放弃欧美的通识文化教育转成苏联的专业教育,对人文社科的放弃,以及对清华北大两校的专业调整确实在长期显示了遗病。

  可以说现在也深受其害。

  《不尽之思》读后感(四):独立有多重要

  我是喜欢看这一类散文随笔的,亲切的,铺面而来的生活气息。重要的是可以窥见学者们的人生轨迹与思想轨迹。

  因为见识不足根部不知道资中筠或者陈乐民是谁?这本书是搁置了有好几个月才重新翻开的,一沉静地读起来就很难放下的那种。这应该归功于,学者的气质深深的感染力。

  第一个是追求真相。也可以说是无尽的好奇心。

  主要是在发明家《发明家凯特林的故事及其启示》,凯特林与作者散文中的其它人物不同,作者与他并不在同一时代,统一文化系统,没有任何听闻。但恁是从基金会开始,去透彻了解了凯特林的故事。虽然写成散文是短短一篇,但这种好奇而探究的本心,还有在探究中不仅仅是几个奇闻异事的故事,而深入至于美国的时代发展、人物的思想影响,从中来讲,所花的心思和时间觉对不少。而令看见不认识的字都懒查字典的我,感到震撼。或许是因为这份探究的本性才成为了学者,我发现不论是社会学、哲学、数学甚至物理、建筑等等学科的学者,总有对知识无尽的贪婪,好像不了解更多就会饥渴而死一样。

  第二个是艺术修养。

  其实暗暗地好羡慕那个民国那个时代生于书宦世家的女子。你能想起来的民国才女几乎都是,资中筠当然也算。都知道那个年代,女子不再需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是仅仅读点“烈女传”之类认识几个字,在开明世家的女子都是可以上学,并且师从各种名师也是大师的人学习。最让人羡慕得是,就算是学理工的,也有很深的文学与艺术修养。我能找到的有限的词汇便是,优雅,典丽。

  第三个独立之思想。

  我在大学念了大概三年的时候才有些被这句话启发,但是到今天也没独立起来。这本书虽然是关于生活的纪实居多,但里面所回忆的大师风采还有在特殊时期中的思想混乱,都能感受到,所谓独立的思想精神是多么难得的东西。

  当然,描写那个特殊时期的生活,应该是中央的、外交上的一些生活,也的确是一个很有力的吸引。因为,都知道历史里不教这些,而越被禁止,又引起越多的好奇。作者以她特有的身份参与到的工作和生活记录下她所经历的,的确很有一种亲历的感受。

  写到后来发现,我这根本不是书评,小学生读后感一篇。只是重视写一点我的感受。最后再感叹一句,学者气质笼罩着整本散文。因为这是集子的第四本,等哪天来了兴致也会把其他四本找来看看,就像我前面说的,探究力求全面而深刻,才会更快得成长吧。

  《不尽之思》读后感(五):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

  赵梅:

  资老师在《不尽之思》中还有一些怀念,比如钢琴的启蒙老师,还有死于日本人枪下的老校长,这些都特别的亲切,这些人、这些事都跃然纸上,让我很感动。

  资老师在八十年代以后开始从事美国研究,那时候写的东西就更加理性、更加冷静,资老师写美国发明家凯特林的发明就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写的,美国人为什么会成就这么繁荣和富强的国家,她强调了创新和成就这些创新的土壤,这让我非常有启发。

  1950年到现在已经60年了,这60年资老师走过来的心路历程,我和资老师共事了20年,资老师特别朴实无华,她永远是特别漂亮、特别典雅地出现在我面前。我说的不是穿戴,而是为人,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资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我觉得资老师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资老师过去60年来或者我认识她20年来,她一直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特别有理想,特别爱憎分明,和资老师共事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在清华大学毕业前,在资老师的发动下全班同学在一个清早太阳和国旗一同升起之时,一同爬到楼顶一起宣誓,代表毕业班在大礼貌表态坚决服从分配,那时觉得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同样灿烂。怎么也没有想到资老师能够爬到楼顶在国旗下宣誓,资老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抱有一个理想,怀抱着要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始终如一追求的理想,现在也是如此。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资老师在岁末感言的一段话:“呜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个人温饱无虑,别无他求。所求者惟国泰民安,善用百年来国力最强盛的时机,力求以和平方式越过这一不可避免的门槛。正因为如此,每见种种悖理伤道之事,忧思难解,悲愤不已。我宁愿不做贾谊式的预言家,我宁愿落杞忧之讥。”这么多年中一直没有变,变的是忧国忧民的幽思。

  资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资老师提到清华精神,什么是清华精神呢?“在心灵上永远年轻、壮志豪情永不衰退、有所作为应该是清华精神的一部分。”我觉得资老师身上始终保有清华精神。资老师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她永远是在学习,我读《不尽之思》就好像是在看电影,一个特别生动的老电影,资老师和资老师笔下的人和物都跃然纸上,读起来很亲切、很感动。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资老师,当时您爬到楼顶上在国旗下宣誓,您现在怎么看这个事?

  资中筠: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理想主义还是很珍贵的,而且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当时我们都觉得我们迎接来一个新的时代,祖国前途光辉灿烂,我们个人的前途也光辉灿烂,而且为此而献身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有一个同学,他有一个原则,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只要有人站着,他就绝对不坐,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坐下来的,这也是他一个做人的原则,因为这也算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五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出租汽车,要拿着行李上火车站之类的,要坐三轮,我们不只是一个同学坚决拒绝坐三轮,因为这是不平等的思想。当然,从非常功利和实际的角度来讲的话,都很傻,大家都不坐那这些车夫不是失业了吗?还有一个同学他自杀了,他是一个留学生派到苏联留学,他失业,并且失恋,还得了肺结核,他在苏联期间想自杀担心会给祖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他憋着回祖国再自杀。那个时候的人就有这样一种虔诚,连自杀都想着对国家有没有不好的影响,那时候人的心态现在是很难想象的。

  另外我还想讲一句,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人物没有写,我没有时间,我想写,越想越多,我经历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和很好玩的人,以后再接着写。

  《不尽之思》读后感(六):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

  赵梅:

  资老师在《不尽之思》中还有一些怀念,比如钢琴的启蒙老师,还有死于日本人枪下的老校长,这些都特别的亲切,这些人、这些事都跃然纸上,让我很感动。

  资老师在八十年代以后开始从事美国研究,那时候写的东西就更加理性、更加冷静,资老师写美国发明家凯特林的发明就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写的,美国人为什么会成就这么繁荣和富强的国家,她强调了创新和成就这些创新的土壤,这让我非常有启发。

  1950年到现在已经60年了,这60年资老师走过来的心路历程,我和资老师共事了20年,资老师特别朴实无华,她永远是特别漂亮、特别典雅地出现在我面前。我说的不是穿戴,而是为人,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资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我觉得资老师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资老师过去60年来或者我认识她20年来,她一直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特别有理想,特别爱憎分明,和资老师共事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在清华大学毕业前,在资老师的发动下全班同学在一个清早太阳和国旗一同升起之时,一同爬到楼顶一起宣誓,代表毕业班在大礼貌表态坚决服从分配,那时觉得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同样灿烂。怎么也没有想到资老师能够爬到楼顶在国旗下宣誓,资老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抱有一个理想,怀抱着要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始终如一追求的理想,现在也是如此。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资老师在岁末感言的一段话:“呜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个人温饱无虑,别无他求。所求者惟国泰民安,善用百年来国力最强盛的时机,力求以和平方式越过这一不可避免的门槛。正因为如此,每见种种悖理伤道之事,忧思难解,悲愤不已。我宁愿不做贾谊式的预言家,我宁愿落杞忧之讥。”这么多年中一直没有变,变的是忧国忧民的幽思。

  资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资老师提到清华精神,什么是清华精神呢?“在心灵上永远年轻、壮志豪情永不衰退、有所作为应该是清华精神的一部分。”我觉得资老师身上始终保有清华精神。资老师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她永远是在学习,我读《不尽之思》就好像是在看电影,一个特别生动的老电影,资老师和资老师笔下的人和物都跃然纸上,读起来很亲切、很感动。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资老师,当时您爬到楼顶上在国旗下宣誓,您现在怎么看这个事?

  资中筠: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理想主义还是很珍贵的,而且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当时我们都觉得我们迎接来一个新的时代,祖国前途光辉灿烂,我们个人的前途也光辉灿烂,而且为此而献身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有一个同学,他有一个原则,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只要有人站着,他就绝对不坐,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坐下来的,这也是他一个做人的原则,因为这也算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五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出租汽车,要拿着行李上火车站之类的,要坐三轮,我们不只是一个同学坚决拒绝坐三轮,因为这是不平等的思想。当然,从非常功利和实际的角度来讲的话,都很傻,大家都不坐那这些车夫不是失业了吗?还有一个同学他自杀了,他是一个留学生派到苏联留学,他失业,并且失恋,还得了肺结核,他在苏联期间想自杀担心会给祖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他憋着回祖国再自杀。那个时候的人就有这样一种虔诚,连自杀都想着对国家有没有不好的影响,那时候人的心态现在是很难想象的。

  另外我还想讲一句,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人物没有写,我没有时间,我想写,越想越多,我经历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和很好玩的人,以后再接着写。

  《不尽之思》读后感(七):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

  赵梅:

  资老师在《不尽之思》中还有一些怀念,比如钢琴的启蒙老师,还有死于日本人枪下的老校长,这些都特别的亲切,这些人、这些事都跃然纸上,让我很感动。

  资老师在八十年代以后开始从事美国研究,那时候写的东西就更加理性、更加冷静,资老师写美国发明家凯特林的发明就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写的,美国人为什么会成就这么繁荣和富强的国家,她强调了创新和成就这些创新的土壤,这让我非常有启发。

  1950年到现在已经60年了,这60年资老师走过来的心路历程,我和资老师共事了20年,资老师特别朴实无华,她永远是特别漂亮、特别典雅地出现在我面前。我说的不是穿戴,而是为人,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资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我觉得资老师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资老师过去60年来或者我认识她20年来,她一直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特别有理想,特别爱憎分明,和资老师共事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在清华大学毕业前,在资老师的发动下全班同学在一个清早太阳和国旗一同升起之时,一同爬到楼顶一起宣誓,代表毕业班在大礼貌表态坚决服从分配,那时觉得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同样灿烂。怎么也没有想到资老师能够爬到楼顶在国旗下宣誓,资老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抱有一个理想,怀抱着要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始终如一追求的理想,现在也是如此。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资老师在岁末感言的一段话:“呜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个人温饱无虑,别无他求。所求者惟国泰民安,善用百年来国力最强盛的时机,力求以和平方式越过这一不可避免的门槛。正因为如此,每见种种悖理伤道之事,忧思难解,悲愤不已。我宁愿不做贾谊式的预言家,我宁愿落杞忧之讥。”这么多年中一直没有变,变的是忧国忧民的幽思。

  资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资老师提到清华精神,什么是清华精神呢?“在心灵上永远年轻、壮志豪情永不衰退、有所作为应该是清华精神的一部分。”我觉得资老师身上始终保有清华精神。资老师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她永远是在学习,我读《不尽之思》就好像是在看电影,一个特别生动的老电影,资老师和资老师笔下的人和物都跃然纸上,读起来很亲切、很感动。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资老师,当时您爬到楼顶上在国旗下宣誓,您现在怎么看这个事?

  资中筠: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理想主义还是很珍贵的,而且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当时我们都觉得我们迎接来一个新的时代,祖国前途光辉灿烂,我们个人的前途也光辉灿烂,而且为此而献身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有一个同学,他有一个原则,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只要有人站着,他就绝对不坐,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坐下来的,这也是他一个做人的原则,因为这也算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五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出租汽车,要拿着行李上火车站之类的,要坐三轮,我们不只是一个同学坚决拒绝坐三轮,因为这是不平等的思想。当然,从非常功利和实际的角度来讲的话,都很傻,大家都不坐那这些车夫不是失业了吗?还有一个同学他自杀了,他是一个留学生派到苏联留学,他失业,并且失恋,还得了肺结核,他在苏联期间想自杀担心会给祖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他憋着回祖国再自杀。那个时候的人就有这样一种虔诚,连自杀都想着对国家有没有不好的影响,那时候人的心态现在是很难想象的。

  另外我还想讲一句,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人物没有写,我没有时间,我想写,越想越多,我经历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和很好玩的人,以后再接着写。

  《不尽之思》读后感(八):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

  赵梅:

  资老师在《不尽之思》中还有一些怀念,比如钢琴的启蒙老师,还有死于日本人枪下的老校长,这些都特别的亲切,这些人、这些事都跃然纸上,让我很感动。

  资老师在八十年代以后开始从事美国研究,那时候写的东西就更加理性、更加冷静,资老师写美国发明家凯特林的发明就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写的,美国人为什么会成就这么繁荣和富强的国家,她强调了创新和成就这些创新的土壤,这让我非常有启发。

  1950年到现在已经60年了,这60年资老师走过来的心路历程,我和资老师共事了20年,资老师特别朴实无华,她永远是特别漂亮、特别典雅地出现在我面前。我说的不是穿戴,而是为人,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资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我觉得资老师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资老师过去60年来或者我认识她20年来,她一直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特别有理想,特别爱憎分明,和资老师共事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在清华大学毕业前,在资老师的发动下全班同学在一个清早太阳和国旗一同升起之时,一同爬到楼顶一起宣誓,代表毕业班在大礼貌表态坚决服从分配,那时觉得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同样灿烂。怎么也没有想到资老师能够爬到楼顶在国旗下宣誓,资老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抱有一个理想,怀抱着要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始终如一追求的理想,现在也是如此。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资老师在岁末感言的一段话:“呜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个人温饱无虑,别无他求。所求者惟国泰民安,善用百年来国力最强盛的时机,力求以和平方式越过这一不可避免的门槛。正因为如此,每见种种悖理伤道之事,忧思难解,悲愤不已。我宁愿不做贾谊式的预言家,我宁愿落杞忧之讥。”这么多年中一直没有变,变的是忧国忧民的幽思。

  资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资老师提到清华精神,什么是清华精神呢?“在心灵上永远年轻、壮志豪情永不衰退、有所作为应该是清华精神的一部分。”我觉得资老师身上始终保有清华精神。资老师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她永远是在学习,我读《不尽之思》就好像是在看电影,一个特别生动的老电影,资老师和资老师笔下的人和物都跃然纸上,读起来很亲切、很感动。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资老师,当时您爬到楼顶上在国旗下宣誓,您现在怎么看这个事?

  资中筠: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理想主义还是很珍贵的,而且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当时我们都觉得我们迎接来一个新的时代,祖国前途光辉灿烂,我们个人的前途也光辉灿烂,而且为此而献身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有一个同学,他有一个原则,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只要有人站着,他就绝对不坐,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坐下来的,这也是他一个做人的原则,因为这也算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五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出租汽车,要拿着行李上火车站之类的,要坐三轮,我们不只是一个同学坚决拒绝坐三轮,因为这是不平等的思想。当然,从非常功利和实际的角度来讲的话,都很傻,大家都不坐那这些车夫不是失业了吗?还有一个同学他自杀了,他是一个留学生派到苏联留学,他失业,并且失恋,还得了肺结核,他在苏联期间想自杀担心会给祖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他憋着回祖国再自杀。那个时候的人就有这样一种虔诚,连自杀都想着对国家有没有不好的影响,那时候人的心态现在是很难想象的。

  另外我还想讲一句,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人物没有写,我没有时间,我想写,越想越多,我经历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和很好玩的人,以后再接着写。

  《不尽之思》读后感(九):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

  赵梅:

  资老师在《不尽之思》中还有一些怀念,比如钢琴的启蒙老师,还有死于日本人枪下的老校长,这些都特别的亲切,这些人、这些事都跃然纸上,让我很感动。

  资老师在八十年代以后开始从事美国研究,那时候写的东西就更加理性、更加冷静,资老师写美国发明家凯特林的发明就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写的,美国人为什么会成就这么繁荣和富强的国家,她强调了创新和成就这些创新的土壤,这让我非常有启发。

  1950年到现在已经60年了,这60年资老师走过来的心路历程,我和资老师共事了20年,资老师特别朴实无华,她永远是特别漂亮、特别典雅地出现在我面前。我说的不是穿戴,而是为人,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资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我觉得资老师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资老师过去60年来或者我认识她20年来,她一直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特别有理想,特别爱憎分明,和资老师共事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在清华大学毕业前,在资老师的发动下全班同学在一个清早太阳和国旗一同升起之时,一同爬到楼顶一起宣誓,代表毕业班在大礼貌表态坚决服从分配,那时觉得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同样灿烂。怎么也没有想到资老师能够爬到楼顶在国旗下宣誓,资老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抱有一个理想,怀抱着要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始终如一追求的理想,现在也是如此。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资老师在岁末感言的一段话:“呜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个人温饱无虑,别无他求。所求者惟国泰民安,善用百年来国力最强盛的时机,力求以和平方式越过这一不可避免的门槛。正因为如此,每见种种悖理伤道之事,忧思难解,悲愤不已。我宁愿不做贾谊式的预言家,我宁愿落杞忧之讥。”这么多年中一直没有变,变的是忧国忧民的幽思。

  资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资老师提到清华精神,什么是清华精神呢?“在心灵上永远年轻、壮志豪情永不衰退、有所作为应该是清华精神的一部分。”我觉得资老师身上始终保有清华精神。资老师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她永远是在学习,我读《不尽之思》就好像是在看电影,一个特别生动的老电影,资老师和资老师笔下的人和物都跃然纸上,读起来很亲切、很感动。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资老师,当时您爬到楼顶上在国旗下宣誓,您现在怎么看这个事?

  资中筠: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理想主义还是很珍贵的,而且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当时我们都觉得我们迎接来一个新的时代,祖国前途光辉灿烂,我们个人的前途也光辉灿烂,而且为此而献身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有一个同学,他有一个原则,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只要有人站着,他就绝对不坐,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坐下来的,这也是他一个做人的原则,因为这也算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五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出租汽车,要拿着行李上火车站之类的,要坐三轮,我们不只是一个同学坚决拒绝坐三轮,因为这是不平等的思想。当然,从非常功利和实际的角度来讲的话,都很傻,大家都不坐那这些车夫不是失业了吗?还有一个同学他自杀了,他是一个留学生派到苏联留学,他失业,并且失恋,还得了肺结核,他在苏联期间想自杀担心会给祖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他憋着回祖国再自杀。那个时候的人就有这样一种虔诚,连自杀都想着对国家有没有不好的影响,那时候人的心态现在是很难想象的。

  另外我还想讲一句,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人物没有写,我没有时间,我想写,越想越多,我经历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和很好玩的人,以后再接着写。

  《不尽之思》读后感(十):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

  赵梅:

  资老师在《不尽之思》中还有一些怀念,比如钢琴的启蒙老师,还有死于日本人枪下的老校长,这些都特别的亲切,这些人、这些事都跃然纸上,让我很感动。

  资老师在八十年代以后开始从事美国研究,那时候写的东西就更加理性、更加冷静,资老师写美国发明家凯特林的发明就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写的,美国人为什么会成就这么繁荣和富强的国家,她强调了创新和成就这些创新的土壤,这让我非常有启发。

  1950年到现在已经60年了,这60年资老师走过来的心路历程,我和资老师共事了20年,资老师特别朴实无华,她永远是特别漂亮、特别典雅地出现在我面前。我说的不是穿戴,而是为人,她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资老师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诚实率真和坚守独立人格的本性”,我觉得资老师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资老师过去60年来或者我认识她20年来,她一直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特别有理想,特别爱憎分明,和资老师共事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在清华大学毕业前,在资老师的发动下全班同学在一个清早太阳和国旗一同升起之时,一同爬到楼顶一起宣誓,代表毕业班在大礼貌表态坚决服从分配,那时觉得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同样灿烂。怎么也没有想到资老师能够爬到楼顶在国旗下宣誓,资老师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抱有一个理想,怀抱着要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始终如一追求的理想,现在也是如此。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资老师在岁末感言的一段话:“呜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个人温饱无虑,别无他求。所求者惟国泰民安,善用百年来国力最强盛的时机,力求以和平方式越过这一不可避免的门槛。正因为如此,每见种种悖理伤道之事,忧思难解,悲愤不已。我宁愿不做贾谊式的预言家,我宁愿落杞忧之讥。”这么多年中一直没有变,变的是忧国忧民的幽思。

  资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资老师提到清华精神,什么是清华精神呢?“在心灵上永远年轻、壮志豪情永不衰退、有所作为应该是清华精神的一部分。”我觉得资老师身上始终保有清华精神。资老师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她永远是在学习,我读《不尽之思》就好像是在看电影,一个特别生动的老电影,资老师和资老师笔下的人和物都跃然纸上,读起来很亲切、很感动。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资老师,当时您爬到楼顶上在国旗下宣誓,您现在怎么看这个事?

  资中筠:

  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理想主义还是很珍贵的,而且也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当时我们都觉得我们迎接来一个新的时代,祖国前途光辉灿烂,我们个人的前途也光辉灿烂,而且为此而献身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有一个同学,他有一个原则,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只要有人站着,他就绝对不坐,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坐下来的,这也是他一个做人的原则,因为这也算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五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出租汽车,要拿着行李上火车站之类的,要坐三轮,我们不只是一个同学坚决拒绝坐三轮,因为这是不平等的思想。当然,从非常功利和实际的角度来讲的话,都很傻,大家都不坐那这些车夫不是失业了吗?还有一个同学他自杀了,他是一个留学生派到苏联留学,他失业,并且失恋,还得了肺结核,他在苏联期间想自杀担心会给祖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他憋着回祖国再自杀。那个时候的人就有这样一种虔诚,连自杀都想着对国家有没有不好的影响,那时候人的心态现在是很难想象的。

  另外我还想讲一句,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人物没有写,我没有时间,我想写,越想越多,我经历过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和很好玩的人,以后再接着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