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崩溃》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崩溃》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10-09 03:4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崩溃》经典读后感10篇

  《崩溃》是一本由[美] 贾雷德·戴蒙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65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崩溃》读后感(一):有限地球时代

  贾雷德·戴蒙德的三部曲,这本略冗长,叙事略唠叨。着重从环境问题分析看待一个个社会的“崩溃”的悲惨命运,为什么有些人类社会(复活节岛、玛雅文明、格陵兰岛维京人殖民地等)会走向崩溃?而有些社会却能存活下来?贾雷德·戴蒙德主要从环境保护来分析,有限的地球时代,何去何从……

  《崩溃》读后感(二):学历史有何用

  整体上,作者挑选了古代几个消亡和生存下来的文明,和当今几个存有问题的国家对比以史为鉴,警戒世人如何保护好我们的世界,立意甚好。 作者自称“谨慎乐观主义者”,但是悲观倾向还是相当明显,这和时代有关,毕竟本书是作者上世纪作品,那个时候全世界正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大量问题。 另一方面,贾雷德认为,由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界介入程度越来越深,这会对整个世界带来强不稳定性。这一点和《黑天鹅》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也深以为然。 本书并未对我带来太大的价值,主要是观点和论调都为我熟知。不过,太平洋诸岛灭亡史,维京人的迁移史,蒙大拿社会…这些还是给我带来很多新知识,可以有更多的思考。此外,作者用整本书论述了一个观点:学历史有何用。 四星吧。

  《崩溃》读后感(三):环境不起眼,但需谨慎待之

  1. 人类社会经常因为这种模式走向崩溃——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崩溃,农牧业无法发展,经济社会崩溃。比如玛雅文明消失、复活节岛岛民沦为原始人、纽芬兰和格陵兰岛的崩溃。

  2. 中国、日本、冰岛都曾为发展而破坏环境,好在及时改变观念解决环境问题得以发展。

  3. 历史见证伟大文明因破坏环境而崩溃;即将崩溃的文明因善待环境而起死回生

  4.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保护环境有助于改善公司和当地政府民众关系建立良好社会口碑提高生产效率和吸引人才

  5. 不能把一切环境问题归罪于科技发展,石器时代也有环境问题,关键在于人民环保意识强不强。

  6. 也不能仅依靠科技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关键还在“人”。只要政府真的重视,问题就可以解决。

  7. 影响历史走向的因素很多,其实有些是不起眼的,比如环境,比如病菌,比如地形

  《崩溃》读后感(四):要讨论复杂性本身就很复杂

  阅读指数:6

  时间消耗:6小时

  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讲述的是环境保护的问题。崩溃是一个社会当中各种因素之复杂性的遽减与衰败。其中还提到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

  书中经常提到不同社会在其崩溃前夕大多出现过人吃人的现象。这的确很能引起读者的不适。不过,就像书中同时提到的,很多民族部落至今还保留亲人去世分食其尸的习俗,并认为这才是对逝者尊重。所以人吃人的重点还是在于思考人与人、更深一步说是人的灵魂与人的身体的关系。

  不过本书不太符合我的口味事例有点过多了。但可以学习之处是如何通过一个小现象或是小样本去展开宏大叙述,这对于写书而言极具意义

  《崩溃》读后感(五):人类很可能自己灭绝了自己

  之前看过作者的书,特别喜欢这种人类学的书籍

  之前学习了解的环境保护当年的内容都是一些空空的大道理,从来没有像此书一样切实论述我们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真的会直接导致人类社会的崩溃的。而且事实上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很多次累死的例子了。作者用一些古代社会已经崩溃的例子,那些空留下一些孤独标志物标志这曾经又人类在此生存而最后都因为自己的原因破坏了环境耗尽了资源而消失了。而现代社会的例子我们正在一再重复历史。这样发展下去我们要不了几代可能就崩溃了看到中国的章节更是触目惊心。从来没有如此迫切的感觉,如果我们再不警醒,社会整个地球很可能就在我们这代或者下代就崩溃了。我们实在是在耗尽后代的资源。

  我想,这本书真的事应该推荐给每个人,看清我们自己对地球造成多么大的伤害

  作者的语言更是让人欲罢不能。可以说真的启发了我对人类学的爱好,对进化生物学的爱好。以及对环保的热情

  另外这种站在整个地球整个历史之上的高度观察人类社会以及一些历史,有种上帝视角的感觉,比那些纠结一两长战争的视角高多了。

  读这种书真的会使人变聪明的。

  《崩溃》读后感(六):暗淡前景中的一点曙光

  Jared Diamond大爷真是博学多才,他留给我们的三本书本精彩可惜《枪炮,病菌和钢铁》的翻译生硬,长句折磨的我至今没有完整的读过一遍,《第三种黑猩猩》是王道还的译本,《崩溃》乃是mainland的两位译者作品,前面几章,偶尔有地方我还觉得不符合中文习惯,后半本则已经很流畅,想必这是因为是两个译者的缘故吧。

  《崩溃》这本书列举了一个分析框架,给出了人类社会崩溃的五个主要原因,并且列举了现代蒙大拿,古代的复活节岛,汉德森岛,格陵兰的维京人社会,蒂科皮亚岛,古代日本,以及现代社会中的多米尼加等成功社会的例子,十分生动详尽。令我很有坐在家里,知晓天下的感觉。

  难能可贵的,作者还给出了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为了我们的后代可以延续,应该做些什么去影响那些大企业,去影响我们的社会。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开眼看世界的一本书。

  干涩评价,很好

  《崩溃》读后感(七):短评

  想起看到的一句话:中国人写的东西太干,西方人写的东西水分多。这书的篇幅至少可以砍掉200页,有点太絮叨,重复性内容比较多,表达也不精炼。主要讲的主题是环保和资源开发,跟副标题比起来,实在是偏差较大,取了个大而无当的名字,不是我想看的“崩溃”。内容虽然多。论证性谈不上太严密,一些很公开化的数据不太严谨存在明显滞后性(按成书的05年考虑)。

  告诉我们一些文明如何因为短视或者社会习俗,导致过度开发竭泽而渔或者不能采取更有利的发展路线,最终走向末路,包括复活节岛、 阿纳萨兹、玛雅文明、格陵兰维京社会等;或者在发展中问题频出(海地),甚至造成严重冲突(卢旺达);也有因为选择了较好的方式,逐渐站稳了脚跟(冰岛和多米尼加);还有的国家问题较多,同时在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澳大利亚和中国)。 短视和较好的方式,也存在于各类企业里,有一些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影响了他们的选择。总起来补充了一些事件细节,包括比较热门的复活节岛和玛雅文明的故事,也指出了卢旺达大屠杀事件背后的人口因素。关于中国的章节,已经比较脱节,教科书里的内容更可靠些,其实可跳过。

  鉴于篇幅太大,耗费大量时间看完,收获也不大,建议看看可靠的总结就好了。

  《崩溃》读后感(八):别那么傻,好吗

  为什么一定要给这本书贴上一个环保主义标签,把它归类,似乎自己已经掌握了它,魔鬼已经制服。我只知道我读了它之后,情绪受到了影响,内心很不平静。我不是害怕于那些触目惊心的破坏环境的事实,也不是恐惧于人类有可能像寄生虫一样将与宿主同归于尽,我只是在想地球如果有人类的想法,它肯定会把人类当作澳大利亚引进的兔子狐狸,欲除之而不得。那些文明史中一个个消逝的存在肯定不是蠢蛋,不是自己想要这样,而是最后被裹挟成不得不这样一个结局。就如作者在枪炮一书所说,文明的起源拓展决定于一些列因素,安娜卡列尼娜原则,文明的崩溃也不是一个因素就最终决定的,也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结果。这里面的要害是人类要么没有意识到这些因素,是为被遮蔽的存在;要么意识到了不以为然或者自以为是,是为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要么意识到了却已无能为力个体群体裹挟,是为悲剧。作者认为人类在现阶段还可以做点事情拯救这个家园未来。我倒觉得问题在于人性幽暗深微的东西和生物性的短视而人却拥有越来越强大能力。过上更好的生活奋斗和所有创业神话的美国梦,这是一个价值正确判断,但所有的更好背后都是有代价的,意味需要更多的资源为其服务,资源是无限的吗?或许是,就看人类能力发展和探索宇宙速度。如果跟不上,那么结局就是压制和掠夺,反抗暴力。一个绝对正确的要求——求生存求发展,是不是只是人类自身的正义,还有更重要的是这种正义不是统一的,内部充满各种冲突,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绝不安分的存在就会使世界绝不安静,既然如此,就看折腾到什么程度吧。

  《崩溃》读后感(九):略读《崩溃》有感

  略读《崩溃》有感 看到很多关于气候危机报道,却一直不知道普通人应该如何参与,就比较留意环保方面的内容。昨天在图书馆翻了翻贾雷德·戴蒙德的《崩溃》,没找到我要的答案,但了解到的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却超出了想象,书中提到的很多事时隔多年依旧没有改善。转而想到之前从《纽报》上看到的相关报道:2018年北极冰盖开始融化,很多猛犸象尸骨开始露出来。伊朗油轮东海相撞沉没,将给大范围繁殖带的鱼类造成灭顶之灾。巴西亚马逊雨林的消逝面积触目惊心。2017年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因海水温度上升开始大范围白化。2014年卫星记录到西藏的冰川也在崩塌…… 这些气候危机的报道被众多社会新闻包围着,很少出现在头条,就像匆忙街头旁被众人忽略的一个乞讨者,一个不起眼的警告牌。如果从前的复活节岛上有互联网,在悲剧尚未上演之前,环境危机的新闻可能也是淹没在众多部落冲突、酋长大选的报道里的吧。 一个山头的树快被伐光,还可以再种上,一片草地变成荒漠,也还有重新修复的可能,但全球性的气候危机似乎已经不可阻挡。 发展中国家向往发达国家那样的消费水平,就好比普通人都想致富,都想过阔气的生活。发达国家的居民也不可能自愿降低已持续很久的消费水平。各国对肉类工业品的消费需求随经济发展只会越来越高,就不可避免对地下水、土地空气森林海洋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各国采取的很多环保措施,只是把垃圾和环境破坏从自己的国家转移到他国,不砍伐自己国家的木材,却转而进口印尼和巴西亚马逊雨林等地的木材,地球上的森林资源依旧在持续减少。 由于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将来会是一片汪洋,但还在不停地修铁路公路、盖楼。普通民众也没有多少人会在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我在南通住处附近的那个小庙,香客不绝,每次路过都看到一大片乌烟瘴气逢年过节小区周围更是香火不断…… 普通民众都没把气候危机当回事,只有科学家和一批已觉醒的政客在奔走疾呼。人类将为自己的集体麻木付出无法想像的代价。上述发生在全球各地的各种反常例子,我认为已经不是在为人类敲响警钟,而是敲响了丧钟。 2018.3.21,南通

  《崩溃》读后感(十):穷途末路,最动人心

  这本书看完以后立刻借给老妈了,而她看书又很慢。因此,写书评计划一拖再拖。现在决定写一篇不翻书确认的书评,了结心思

  从书的主旨来讲的,作者可算开宗明义,一上来就把他总结的、导致社会崩溃的生态破坏、气候变化、强敌在侧、友邻衰弱对策失误等五大因素列出。全书主体部分,则用历史和人类学研究常见案例分析方式,解读古代、当代社会遇到环境问题后崩溃、将崩溃和未崩溃的若干国家/族群/部落,用以证明社会走向崩溃,确实受到这五条因素的综合影响。

  作者在最后一部分,重点讨论对策为何会失误。毕竟其他几点相对为客观因素,而最后一点主要是主观因素,讨论清楚了可供今后借鉴。可惜的是讨论结果显示,在环境问题出现的事前、事中、事后阶段,决策失误都很容易出现,而正确决策则往往需要付出更为辛苦的努力,以克服人类自身的、顽固的劣根性(短视、从众、护短,等等)。抽象来看,这充分明了理性全面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人类而言是多么宝贵稀缺

  以上是一般性的回顾。下面说点自己觉得好的地方。

  作为一向喜欢异世界题材的读者,我看书时很喜欢作者向读者展现某个社会的运行轨迹的努力,展现的东西越真实具体,又越不同于日常生活,于我而言就越精彩。《崩溃》在这一点上,做得近乎完美。戴蒙德除了对每个案例社会在历史地理中的地位痕迹清晰说明,更对因资料所限而缺失环节展开了生动又合理的推想。在他的笔下:伐完最后一片森林的复活节岛,人们因为人口的过剩和资源的匮乏而陷入部族间与家族间的混战,竖立石像竞赛,一夜间变成了推倒石像的战争;因为气候变冷而丧失自给能力(牲畜冻死)和外贸补给(航线冻结)的格陵兰维京聚落,在饥寒中走向灭亡,男人坐在家中等死,女人孩子则走进敌对的因纽特人部落乞活。这些消亡和衰败的场景,如果和人们最初登上那片处女地时,意气风发、奋勇扩张的场景放在一起,就显得更加悲壮。有多少次,某个新社群(甚至新物种)踏出了一条新的生路,又沿着这样的路线走向灭亡?对于人类整体而言,这条规律又何时应验?这种故事如果能够拍成电影,那不就是真实史诗版的《异形》吗?

  另一方面,那些在资源限制下得以暂时稳定延续的社会,也是很精彩的题材。看这书不禁想到《今日西藏牧民》那书,真希望戴蒙德或什么人能借鉴戈尔斯坦等人的资料,对阿里牧民文化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让读者看看人类是如何把世上最苦寒的高原变成最舒适的家园的。相信其中也一定多有跌宕不凡、曲曲折折的适应过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