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8 03:02: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经典读后感10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由錢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一):历史视角看演变

  读了此书,方知以前对政治识见之少。一则在于人事和制度之分,以往一直说清末腐朽,后说同光中兴之际颇不容易,现在才知元清积弊;二则在于历代政治制度演变,尤其是中国人重名尤甚于实,讲究名不正言不顺,可以见到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制度各方相辅相成的脉络;其三在于文化传统对于政治的重要性,任何制度都不能是空中楼阁,天外飞仙,因此植根于传统,发挥人的积极性和才能,才是一个好制度。例如一个统一的大国,其向心力何在,世界范围内,除了美国,可能很少有能借鉴之处(美国这种联邦制国家也与中国大不相同);其四在制度发展之际,如何不断因形势修改,太频则无所适从,太疏则漏洞百出。一个公司如是,一国亦如是,一个组织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无论如何,视角很重要,宽视野和长焦距齐备,方能有一个周全的认识。而且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人都有简化思维的倾向,但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认识到自己的粗疏。常读常思常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二):读了此书,你可以对洗脑免疫。。。

  钱先生做学问的风格,正是我现在要求自己的方向----即任何事情,都要看到事物的本源,而不是被现象、甚至几个口号就迷惑了。

  借用三国里貂蝉的一句话,钱先生真乃神人也!!

  下面简述一下钱先生对有关“帝国主义”的讲解。

  在钱先生看来,所谓帝国主义,就是:

  一:要有一定的征服地,

  二:此征服地不被其征服国平等的统治。比如英国,日本,法国在其征服地没有民主,搞人种差异。

  但,美国不是。因为美国当初占领菲律宾,不愿意派人去管理,如果派人去,那么就违背美国的立国精神(立国精神是什么,大家自己去查吧,钱先生没说,但至少能感知“立国精神”这一观念的属性)。既然这样,那么菲律宾就说,我加入联邦吧,美国人又不干。。。最后只好让菲律宾独立了。。美国人不愿意因为一个菲律宾(海外殖民地)而推翻自己本国的立国精神。而苏维埃说美国是帝国主义,乃是名不副实的。

  这是在说清朝的统治政策的时候。清朝实行部族统治,即满洲人统治汉人。满洲人是一等,蒙古、藏人是二等,汉人是三等。所以也可以说清朝是帝国主义。。。哈哈。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三):必读历史书籍゚゚*( ˆoˆ )*°゜゚°

  ①汉代经济皇室与政府在法理上鲜明划分: 九卿中有两卿分别是大司农和少府,大司农掌管政府经济,少府管理皇室经济。

  ②汉代时期地方政府只有郡和县,郡长官郡太守与三公九卿中的九卿官位相等,都是两千石,只要从地方调回中央就可以做九卿,再升一级就是三公。所以职位并不大差别,中央和地方两千石也无名位差别,所以中央政府并不显得遥不可及。

  但是到了明朝地方政府的官员就多了很多,最大的省官分三个,下面还分了两个司个很多个分守分巡,再到下面还有府和州,县官被压的很低。导致了管官的多,管民的少。县官应付上面那么多上司都来不及那还来精力管理地方。

  在我看来,这就是当今中国官场习气,官本位思想的源头。

  ③流品这一观念亦是从明代开始确定,原因就是在两汉时代官与吏本区别不大,但从元代开始为了不让中国人进去政府部门工作,就开始让一些中国的知识分子去各衙门做文书工作成了处理一般事务的吏,后来明成祖时期便规定了胥吏不可考进士,就限制了胥吏的出身。导致官吏分开两途。

  直到今天流品观念仍存在中国人脑里很深,譬如教书人是一种职业,衙门当师爷也是一种职业,但行业与行业之间却显出请浊高下。

  到了最后这些家庭富裕的年轻官兵常常会被用来当苦役,要么为某亲贵建造府邸,要么轮番值宿。最惨的是常常要去戍边,死了政府也渐渐的不去死难兵里家里慰问。

  便渐渐失了人心,后来没有什么人愿意戍边,政府有钱就请外国兵戍边,像安禄山史思明这些都是外国人,国防大臣。

  我总结的不好,这上面的几点时我印象最深刻的几点,简直为我对历史书上不太理解的,想深入了解的知识都解释了,钱穆老师真是太牛了!

  反正看这本书可以了解很多历史书上看不到的东西,很有趣很深刻很全面,不过我个人觉得有些太主观了,但不失为一本必读的历史书籍。

  ゚゚*( ˆoˆ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四):从政治得失看中国

  得览钱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似有所得,作文记之。

  宋一向以弱闻于史册,宋代孱弱的军队建设也一直为人所不齿。宋兵役如此不济产生原因有三,其一,宋先天条件不良,首都位置、边境条件不佳。宋得天下未能统一全国,且宋建都开封。开封豁露于黄河,太行以东尽为平原,辽国骑兵从北而下,三日可至黄河。但建都开封实属无奈之举,历尽五代战乱,全国经济全仰仗南方,因汴渠已坏,人力物力到达建都理想地洛阳都要一番周折,长安更不必说。故宋太祖建都开封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也讲过日后国都定要西迁。此外由于边境问题,只能以劣势防守为主(太宗征辽后鲜有进攻),养兵却不打仗,到王安石时期已有百万士兵,政府为兵役所累。其二,还是因为疆域原因,国防资源匮乏。由于中国战马出于甘凉河套(属西夏)、蓟北之野(属辽),宋基本无良马可用,骑兵不济,难以在战场立足。推行的“保马”制也成为民众包袱。其三,受五代兵乱影响,矫枉过正,宋尚文轻武。太祖杯酒释兵权,各节度使居于汴梁,地方政府以文官为首,且士兵中不乏因犯罪充军之徒。军队从上至下,上得不到朝廷重视,下都是些杂牌入伍。宋代以募兵为制,为防士兵骄逸,规定军队分番戍守,今年戍河北,明年调中央,各地军队疲于往返。

  小儿戏言,贻笑大方。

  2012年4月13日 0:3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五):当年北大讲坛上最叫座者乃胡适和钱穆二人

  维基: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原名思鑅,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

  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

  原本胡适相当赏识钱穆,称钱的《刘向歆父子年谱》乃“一大著作,见解与体例都好”,并对学生说:有关先秦诸子事,可向宾四先生请教,不必再问他。外界以为钱“喜治乾嘉学”,张君劢甚而劝钱穆“何必从胡适之作考据之学”。钱穆初到北平,胡适的弟子傅斯年对他优礼有加,邀至史语所,奉为上宾。胡适也将私藏“孤本”《求仁录》借给钱研览。

  钱穆在治学方面与胡适颇多抵触。胡适继承传统的说法,认为老子略早于孔子;钱穆则创立新说,认为老子略早于韩非,后于孔子。一次,两人不期而遇。钱穆说:“胡先生,《老子》成书的年代晚,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你的错误了!”胡适说:“钱先生,你举出的证据还不能说服我;如果你能够说服我,我连自己的亲老子也可以不要!”

  --------------------------------------------------------------------------------------------------------------------------------------------------------------------------------------------------------------------------------------------------------------------

  75

  99

  103

  明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期...我们要了解清代,该先了解明代,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开始的。

  114

  时间观念

  117

  118

  东三省

  122

  “流品”观念

  123

  绍兴师爷

  137

  尤其是清代,可说是没有制度。...由满族部族的私心出发,所以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

  148

  中国传统政治,若说凭技术也已有两千年的经验。但有它可宝贵的地方,最可宝贵处,就是在公开。一切事情都是公开的。

  149

  “卧碑”

  156

  帝国主义

  美国 菲律宾

  159

  太平天国

  161

  孙中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观历代,知得失

  大学前期应该是知晓钱穆先生的,但第一次开始对之留心应该始自某老师的一次讲座,那位老师向我们描绘了当年那个仍作为少年的自己在读到钱先生著作时的表现,每读至精彩处,情不自禁从座位弹起,不住地来回踏步,来回思索。从此,便对钱穆先生的名字多着了一份心眼。但可惜的是大学生涯白驹而过,始未得以一览先生著作。至到研究生阶段,方得有幸一窥先生文章。

  纵观此书,主要讲述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而又不仅仅只停留于制度层面,而是以论述制度为根,不断向周边的相关议题扩展,帮助读者理清制度与人事,封建与集权,帝王专制与部族专制等各自的异同之处,言之所至,智慧与思想之光宛如星斗,沁人心脾。钱老指出,孤立地看待各个制度往往是错误的,一种制度往往是要和其他的制度相互配合,相互牵制而得以具体落实,故不能仅就一制度而论一制度。一种制度往往存在设立的最初理由,而这理由往往只适用于当时当地,后朝的制度如不加批判地只知继承而不知因时因地理性修改,往往会落入自我设立的牢笼之中,后患无穷。

  而至于元、清,由是异族统治,统治者的总体着眼点始终放在为自己的部族谋取利益,由是制度之公转而化为权术之私,地方之权被逐渐侵蚀,中央集权愈演愈烈,人民之意志逐渐被统治者的意志所压迫,政治制度无法使得人才施展才华,整个政府变得压抑而一潭死水,由是近代中国逐渐走向羸弱而不复富强。

  钱老的这本著作,着实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由于自己的基础实在薄弱,处处皆能发现新的大陆,现在回想过往,每晚临睡前夕的品读时分,总是那么的愉快而充满新奇,入睡后的梦境似乎因而也变得更为甜蜜,也未可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七):尺度拿捏不易,人总是既理性又有诸多局限

  关于科举制度的严密化,钱穆认为八股文未必是为了愚民有意为之,而是应考人太多,为了公平,只能尽量采用统一直观的标准,但过于刻板妨碍选拔真人才。如果制度宽松,则舞弊不可避免。世上许多事都在权衡。

  宋代防范武将也是到了矫枉过正的程度,“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强干弱枝造成首都过重,首都失守即崩溃,无法翻身。

  明代崇祯曾主张先平流寇再打满洲,但被言官知道,群起反对,崇祯也只能妥协。“有人说,明代亡国就亡在这些处。”就像现在的键盘侠和一些妄论是非的人,浅薄无知不负责任却自信爆棚。

  从近的历史看,国初政治未必清明,古代的治乱更替,更大可能是如下逻辑:乱世动荡损耗大量人口,稳定后发展空间充足,休养生息恢复迅速,因为可以做大蛋糕,矛盾得以缓和。等人口恢复生产恢复不再有做大蛋糕的空间,而权贵力量依旧强大,进一步膨胀份额,民众持续遭受挤压,直至难以维生无路可退,开启新一轮的循环。

  如钱穆所言,制度、文化皆有脉络,有前因,有后续。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八):在冰冷的政治与沸腾的热血中

  很大程度上,看书与听音乐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从书的名字已经完全看不出什么来了,大多数初出茅庐的作者必须从题目就开始吸引眼球——因此只能去尝试,大多数时候得到的结果是……此处省略若干少儿不宜的吐槽……

  饶是如此最近也看了几本非常不错的书:

  从最近的开始吧?2012年4月22日,胡老板也就是胡斌推荐了一本三联书店出版的大师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冰哥的话有一些道理——为什么我们说的就好像在平日谈天说地,他们的就能作为经典呢?

  读过此书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迎刃而解,能成为体系并且著书立说应该有几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第一,思想上要有一整套的体系,今天说张家的瓜明天论李家的菜这个不叫体系,顶多了能写游记——而且无非肯定不很好看的“咖啡”游记;第二,要有深厚的又十分大众化的文笔并且不在乎书的长短,深厚到至少让人看起来觉得有可学之处,大众到大家可以读得懂,不在乎长短可以避免动辄几十页的“重要性”和“绪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把这种有思想和能写的功底用文笔展露出来,其实平日中我们热衷于这种谈论也未必没有所得,重要的是必须要记下来。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不错的书,一部值得一读的书,一部虽然“一家之言”但是非常浅显又足够深入的历史普及书。

  再一个是冰哥推荐的特种兵题材小说《狼群》,可以算是现代版的《朔风飞扬》,里面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当然我没有办法辨别真伪但是本能地认为应该是不错的。

  至少有三点是值得推荐的:细致入微的战场描写(基于这一点也希望大家慎重阅读,有些战场描写过于“真实”),永不忘本的爱国情怀,从不放弃的铁血本色。

  最后一个是君琦推荐的《圈子圈套》,已经拿了此书很长时间了,上个月刚刚看。刚刚走出校园,对于由书名想象出的内容是有一定的抵触的,最终我更相信哥们的推荐。

  结论也只有一个,更多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从书中所谓的反派俞威去看我们当然会看到不少的谎言、设计的圈套、势力的投机;但是如果以真正的主人公洪钧的视角看,至少有一点是可取的——最好不要撒谎,哪怕是善意的谎言,因为是谎言就有被揭穿的可能——这样的教训对洪钧之于邓汶适用,对俞威之于范宇宙更加适用。

  相比于我们自动加上的厚黑学的想象,我更愿意把书本身看成是一种商场和职场的智慧,一种社交和酒局的机变,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抉择。很多的时候我也觉得这种差别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如果参看一些《韩非子》就知道其实这种机变的精明真的与所谓的黑暗相去甚远,确实值得一看并且可以一看。

  作者是销售出身,很多的话语应该确实是亲身感受,甚至有圈友笑言应该将文字印成竖排,因为要边看边点头认同。

  为了证实,权且写几个我认为不错的经典语录吧?

  “虽然眼下我们的状况确实很糟,已经糟得不能再糟了,但这是好事,因为在我们周围已经没有不确定因素了,即使不会很快好起来,起码不会更糟。试想,假如你换一个环境,也许最初会觉得舒服一些,但那里有无数的不确定因素在等着你,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恐怕很快就会比现在还要悲惨得多。最大的危险并不是你眼前看到的,而是你还没看到的那些未知数,记住,要小心拐角的另一侧。”

  “人这一辈子不会像乘地铁这么简单,错过了还可以再绕回去,关键的时候只有那么几步,错过一个出口、错过一个机会,可能就会抱憾终生。”

  “一个项目,到什么时候就彻底没希望了,我的回答是:当你自己不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我的意思是,只要你自己放弃,这个项目就一定没戏了;但换句话说,只要你不放弃,任何项目无论进行到任何阶段都还有机会。坐镇后方的统帅,即使放弃一场战役,他还有机会重振旗鼓;但在前线的士兵,都不可以放弃一场战斗,因为他放弃的后果就是死亡,两个人拼刺刀,谁也没有第二次机会。”

  “老板看你的简历,是在寻找录用你的理由;下面的人看你的简历,是在寻找淘汰你的理由。

  任何成功,都有太多的偶然;而任何失败,都有太多的必然。成功,没有秘笈也没有捷径,成功没有充分条件,而是有无数的必要条件;相反,失败没有必要条件,倒是有无数的充分条件。”

  2012年5月20日

  欢迎关注“管中赏文一斑相析”或雅正拙著《听安静的声音》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九):简评钱穆《历代中国政治得失》

  钱穆先生认为制度源于人事,单一的制度也绝非孤立的存在,而是随人事而变,因人事而设,由此他提出了人事的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制度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并且制度根植于制度背后的文化,他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有一番融合媾通,纔能真實發生相當的作用” 。

  钱穆先生是一名儒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政治的赞美之情不时溢于书中的字里行间,可以说,他撰写本书的第一大要旨就是要指正人们对中国“傳統政治之忽視”与“傳統文化之誤解”。

  钱穆先生是一个中国文化本位论者。快人快语的李敖就曾直言不讳:“钱穆作为史学家,本已令人皱眉;但他不以为足,还要做经学家、理学家、甚至俨然当代朱子,这就更闹了大笑话。”

  我本是后辈晚生,但我觉得对于学术上的争议,大可以不用“为尊者讳”,故特此浅述我对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的若干不满之处,如有谬误,请不吝指正。

  钱穆先生在最后的总论说:“在此我只想專舉我們認為一些不好的趨勢,再一陳述。至於好的地方,我們且暫略不講了。” 既然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何必只提“失”,而回避“得”,中国的传统政治真有这个“得”可以回避么?

  钱穆先生是个擅长推銷的人。你不能说他所说的不是事实,他总是强调自己的立场是中立客观的,但他却在语气、情感上有所偏向,而且总是企图通过个案来否定全盘。

  “中國政治比西方先進步,這是歷史事實,不是民族誇大。這句話也只有孫中山先生曾說過。”我读了两遍,总觉得后一句话正好可以拿来反驳前一句话,既然“只有”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何以说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又何以说明这是历史事实?从他嘴里说出来就成了事实,难道孙文还能发明历史?

  “我們今天卻不能單憑此等事駡中國文化不好,甚至說我們民族已衰老。” “我們不要說中國民族衰老了,他的文化不行了,那些空洞話。” 钱穆强调“价值中立”,觉得不应该夹杂个人的意见。然而人之为人,正是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动物,意识表达出来,见于他人,自然也就成了“意见”。想孔子著春秋,微言大义,其中就有他的意见,司马迁著史记,这“太史公曰”必是他本人的意见无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史家治史全是自己的意见,历史研究没有价值中立,我们应该区分两种历史,一种是人事,一种是制度。人事是四维的,有空间,有时间,我们只需要直叙其事即可,这便是价值中立;而制度是一维的,现要谈其“得失”,自然不能回避意见,否则就真成了毫无意义的“空洞話”。

  那钱穆先生写的就真没有自己的意见,全是“空洞話”么?当然不是。只是钱穆先生举着价值中立的大旗,给读者灌输自己的意见而已。他的意见可以高度概括成一句话:中国传统政治好。

  他对于意见只作事实陈述,仿佛一切都已是定论,如此的理所当然,然而没有逻辑推理,自然是经不起推敲的。意见有了,但意见的对错自然是另一回事。读国粹家的书,我们尤其需要提防的是那些似是而非的诡辩。

  又比如:“今天我們卻把歷史切斷,一概想模仿外國制度。明明知道這一制度與現實不配合,卻想推翻現實來遷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實革命的本質,應該是推翻制度來遷就現實的,絕非是推翻現實來遷就制度的。” 这里的现实有争议,现实可以理解成当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因,也可以理解成现存的制度所造就的现实环境,因为就后者而言,任何改革都是不合于现实的,于是乎人类的历史就成为了静止的历史。他这话中还默认了两个不经证明的前提:给革命所要建设的制度贴上“外国制度“的标签,现实与此种制度不合。前者默认现代政治制度与中国的历史传统不合,后者默认现代政治制度与中国当下的国情不合,如此笔法不胜枚举,如果只是一眼扫过,自然是要中毒的。

  在钱先生的另一部大作《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中,他说:“中国人自由太多,不是太少。即如伯夷、叔齐,他们反对周武王伐商纣,但他们仍有言论的自由。可见反对的意见,在中国常被容忍的。”

  那么,在这个有时间观念、讲法治、最自由、最平等的中国,两位异见人士的结局又是如何呢?他们饿死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十):清明则普天太平,污浊则风声鹤唳——《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述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