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寡人》是一本由阿乙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寡人》读后感(一):十一前夕的早晨,读《寡人》
最近上下班看这本书,一路上能看完五六篇文章,有时候读完抬头瞥见周围的人或事,忽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喜欢在书里享受代入感,里面的每句言语都会和我产生共鸣——绝不是虚幻的亭台楼阁。县城、家族、叛逃、死亡,每个主题词都十分鲜明,仿佛剥去皮毛,只留下血肉的那种鲜明。试想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将一把尖刀插在心口上,剖开胸膛,来述说也许与世界、与他人的那一小撮共鸣。
《寡人》读后感(二):寡人有疾
《孟子·梁惠王下》: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读了阿乙老师的《寡人》之后,脑海里浮现出这两句话来,实在有些羞愧的。
但看到一个作家把一切都写出来,又很有趣。也能看到他的挣扎、他的成长、以及局限。
“离她近了,离她远了——好像永别了一样惆怅。如果人生能永远停留在此刻便好。不再生变。
如果人生永远是看书写作,多好。
《寡人》读后感(三):寡淡——阿乙《寡人》读书笔记
相比阿乙的同学兼前前同事,也是他的小说《模范青年》里的主人公周琪源,一直计划着从没有一滴柏油的洪一乡出发,去镇、去县、去市、去省城、去沿海、去直辖市、去首都、去纽约的阿乙,倒真凭着他辞掉公职的决绝勇气与四处打拼的毅力,一步步地走出了那个封闭的县城。
他的随笔集《寡人》,收录2005年以来的博文,以时光倒流的形式展现心路与梦境。书中文章多以短章呈现,有时写梦境,有时似臆想,他的八年单恋更是被无数次反刍,而我比较看得进去的还是他写亲情的几篇,如写父亲的《诗人》、写爷爷的《子宫》、写单相思F的《偏执》、写同学兼前同事的《于连》。余则不足观。
《寡人》读后感(四):爷爷的故事
那时爷爷想着的便只有逃亡了。就像活在高墙下的鸡,老掉了,连翅膀也展不开,只能有一下没一下地啄着米,心里却想着飞到天空去,和那清风白云为伴。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悲凉,是他的热望,也是他的绝望。
这些都没什么意思,我的爷爷跟别人的爷爷一样。我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爷爷。现在,当我孤独得想念一只梨子的时候,我想念爷爷;当我孤独得想念一盆炭火的时候,我想念爷爷。我想念他和他的祖辈所繁衍出来的层层温暖,他们自绝于火车轮船,宁可摘草而食,围火而谈。而在那个凄寒的县城,爷爷只能做一件事,他站在二楼,伸着一把丑旧的雨伞,像老母牛那样温柔地喊:“带伞啊,带伞,你们带伞啊。”我们这些人,在江南漫长的雨季里头也不回地离开。
有一天,我在梦里看见爷爷的落葬地开满桃花,弟弟和他的一对儿女嬉笑着穿行于密匝的阳光之中。在那个梦里,唢呐、鞭炮、阳光、菩萨、青山都很光明,都很好看。让我像想念恋爱一样想念着未来的死亡。我想葬于螺蛳旋。
《寡人》读后感(五):14
1
我很少自辩,事情便是这样,不是不想改变,而是体内总有一股懒惰而深刻的力量将我拉下去。我觉得自己是个操蛋的人,有时不是为了去兑现不好好活的诺言,而仅是为赐自己一张安慰的放荡之床。
2
我看了看我侧方的杯子,我一天只喝一杯牛奶。杯底是没融化干净的奶粉,结成痂。沙发上堆着杂志,笔记本,充电器,衣服。还有塑料袋。我在这些物品中间找到落座的地方。有好几天我根本没出门,也不干什么事情。从醒来起,活着,直到天黑。
3
4
他紧张,急促,敏感,自卑,但当她蓬头垢面,丑状类鬼时,他成为她的父,柔软而勇敢。
5
这个女人什么事都能自我消化,总是优雅地自处,我从来不被需要。
6
回到家后,他一直发呆,枕头上留有头痕。蜷缩的被窝让人想起腿像蛇一样夹过它们。一只拖鞋在卫生间另一只在门下,她喜欢赤脚。
她曾穿着它们坐在雨后清晨的窗台上,海风吹过长发,这间房子是她来到,她看见,她献身的痕迹,现在只剩他一人。
7
农家子弟是有爱情,但那爱情是奇艺的,它不是说你脸上长了一双桃花般的眼睛,而是你脸上长了前途。
阿乙的作品挑人。姐姐读了两篇,受不了,弃掉了。我大爱,像是被剥了皮一样痛快,也疼,疼的扎到心里,就记下了。
阿乙使用的语句总是出人意料,但特别精准。一句话就给出了整个儿的东西。 上下文没说出来,读的人感受到了。
我以为语言也需要精确,就像数量一样。有些人把文字当做婊子,以为人人可操。就一股脑的倒出头脑中的过剩热量,把文字操的碎渣一地。高明的使用者却小心而惜字。每个汉字的精髓了然之后,表达立刻简单、直接、恰好。
对现代作家这个物种来说,语言用来表达感受。我以为感受是一项类似于物理的事业,需要大量的研究。像阿乙这样的作家,像吴秀波这样的演员,都是非常合格的研究者。阿乙的工具是语言,秀波的工具是姿势。
同时,内在要生一双眼睛,打量着里面的和外面的世界。这双眼睛不可复制。它是一面天生的哈哈镜,个个的曲率都不一样,类似指纹,人手一套。时间和空间投影在哈哈镜中,生活投影在哈哈镜中。镜像就是我的感受,知觉与智慧。
描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就像我无法准确传达对阿乙作品的感知。我试着说了一下,但我知道,不完全,不完美。不是我阅读时体验的复制。经过我拙劣的语言打印,这些信息失真了。
读阿乙时,我回想着我和阿乙重合的体验。我明白了我们的共性。我看到他写自己就如写我。看到他用文字的刀剃刻出我某一刻的视觉。然后我明白了,世界上最好的事情仍然是沟通,而不是孤独。沟通者的角色,需要天赋的才能。
《寡人》读后感(七):达人内心的力量(转)
相比阿乙的小说,我更热爱他那些信手拈来的随笔。他的小说刻意抹上了忧伤与绝望的暗色,稍显矫情。相比之下,他的随笔却意外让人获得了不经雕饰的宣泄感。《寡人》里面,我最喜欢他的两篇作品:子宫与偏执。子宫是写他爷爷的,偏执是写他暗恋的美眉。这两部作品都拥有一种达人内心的力量。爷爷不愿去城市,愿意终老故土,回归生他养他的“家乡子宫”,这与我的奶奶非常相似——她往往来城里吃顿饭便要急着往老家赶,焦虑地诉说着家里有几头羊还没喂食。而偏执是讲他苦追过的一个姑娘。这也与我有一些吻合的经历——大学时候带着水果去学校看她,关心她考研有没有能够在网上报上名,但是她对你的热情总是极力消解,最终将心灵鸡汤变为一滩波澜不惊的死海。在爱情面前,情窦初开的痴情少男总会犯贱吧。
是哈卜拉姆再聪明、再有学问,有一件事却是他不能解答的,因为包罗万有的“可兰经”上也没有答案;如果你深深爱著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甚麽法子?白马带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 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摘自金庸·《白马啸西风》
《寡人》读后感(八):中间代作家阿乙《寡人》
在读完阿乙的随笔集《寡人》后,感觉像是有一张大手狠狠的将心脏无情的捏了一下,留下了是阵阵的疼痛。这本散文集更像是一篇篇阿乙的日记,以时间来作为线索,从2011年到2005年,作者通过自己内心的故事来发觉别人心中的秘密。留给读者的满是孤独、痛苦、流浪与暗恋的痛楚。作者将梦境与自身的经历相结合构成这本会让人心痛的散文集。文章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基本和现实中的作者相一致,整本随笔集零零碎碎的讲述了主人公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生命历程。
作品中的主人公至始至终都是孤独而挣扎的,“暗恋”这一主题在这整个作品中总会时不时的冒出来,像是马路上零碎的玻璃片,在太阳的反射下,一不小心就刺痛了你的眼。当主人公有了朦胧的爱情意识后,这种状态就一直持续下去了,长达八年的“暗恋”让主人公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只要她一声召唤,我便可随她去任何地方,山岗、远寨,可以抛弃父母、财产和生命。”他喜欢的女人,让他的世界重新开始,但是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正是他陷入痛苦深渊的开始。八年的暗恋就像是他生命的根基,牵动这他向左向右。在暗恋中他处在一个卑微、被动的位置,但是他心甘情愿,因为这是一个暗恋者的一切。“我赋予暗恋以伟大,是因为自己曾经承受这样的耻辱。”作者曾经这样说过。暗恋让人产生幻想,让人做出改变,幻想能够为心爱的人买下车库做她的衣柜,幻想能够成为音乐家,有一天去家乡巡回演唱。这些幻想让他脱离现有的生活环境,走出去,去流浪,去追求所谓的“成功”。
将视角从县城转向城市,孤独与挣扎却更加的深重。生在农村的命运让他不满,他渴望去城市去寻找真正的“幸福”。县城当警察的极度无聊的生活渴望能够在城市中得以拯救,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作者通过作品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种种社会现实问题。在城市中,主人公并没有找到那种他所渴望的“成功”,而一层又一层的孤独却时刻不停的附加在他的身上。城市生活中的种种弊病让作者感觉“好像口袋里的东西随时会被缴走”。
阿乙的文章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语言简单却不失深度。但是总能在文章中营造一个压抑和挣扎的氛围,在字与字之间透漏着一种张力,像是对这个世界的呐喊。阿乙通过小人物的视角来探寻人与世界的关系,寻觅内心的孤独与创伤,让我们在痛中去体验与思考,希望阿乙能够继续保持他这种独有的风格去创作,在揭露现实的同时,能够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寡人》读后感(九):寡人
在读完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之后,读了这本寡人。同样是一段时间里零零碎碎的随笔记录或者创作,我明显的感觉到两个人的相似及区别。
刘瑜是女人,尽管是一名政治评论员,尽管她独立又自我,尽管她有着独特清晰的思考见解,尽管她清醒又聪明,但女人天性里的柔软还是清晰的被人感觉到了。两人的文字里都有悲伤,但刘瑜的悲伤里甚至带着些幽默和无奈,阿乙的悲伤里则带着愤怒和嘲讽。
在爱情上,这点尤为突出,这是女人和男人天性里的不同吧。不是深不深情的问题,而是生理上造就的差异。女人没办法做到脱离爱的性,而男人可以;女人会因崇拜产生爱意,而男人会因怜惜产生爱意;女人终归是渴望安全感的,而男人终归是永远躁动不安的;女人渴望爱,男人渴望征服。再强悍独立的女人都没办法在爱情里完身而退吧。
刘瑜的文字会让我恍然大悟叹为观止,而阿乙的文字从来是点到为止意犹未尽。我赞叹刘瑜的理智和洞察,也赞叹阿乙的冷静和鬼才。
我喜欢刘瑜文字里的幽默,就好像这个世界实在是太让人无奈了,可我是这么爱玩的一个孩子,怎么办呢,那就想着法的找乐子过下去吧。她嬉笑着怒骂瞧那个人啊实在是太可气了,然后办个大大的愤怒的表情,之后就把他忘记了。她有点温柔的回忆起什么,好像深夜里窝在电脑桌前,穿着松松垮垮的衣服,有点感伤又一副随意的样子回忆起什么,笑了一笑,耸了耸肩,喝了杯热牛奶,就又回到堆满书的拥挤的卧室里的被窝了。她的所有情绪里都带着些许的自嘲,连深情也似乎怕过了度,故意搞得你笑一下,连愤怒也都有克制,好像这么置气实在不值当,只有开心是淋漓尽致的开心,哪里像个女博士,分明是个大孩子,天真又知足。她的文字里充满了表情,仿佛她就那么活活泼泼的蹦在你面前或者又孤僻安静的窝在一角,爱和恶,动和静,都有。
我喜欢阿乙文字里的嘲笑,好像太严肃的面孔会给人一种不自在的端着的假惺惺的感觉,所以他就看似随意平常的随手那么一抛,抛出一个又一个真相,甚至没带着多大情绪,好像说,你看,又是这样一个事实。一脸无奈无辜的面无表情。冷不丁的一个悲伤,落寞的孤独的让人定在那不知该怎么安慰。他冷冷静静的,清清醒醒。文字里记录了他的逃离,生活铺就了一条管道,他在里面按部就班的游走的好好的,突然觉得人生怎么能就这样过去了呢,像是没在活着一样,于是他出逃了。他写下的思考其实不是太多,更多的是描写,他在描写里添进去了他的态度,偶尔抛出一句真相,偶尔什么都不再讲,可你就知道他的确是说完了的说清了的。只是我有时并不能完全领会罢了。
哦,对,还有他们的孤独。有太多思考的人很容易是孤独的吧。廉价的热闹不屑于要,共鸣理解又可遇不可求,所以大部分时间应该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吧。
不过孤独总比空白无物好太多了。
《寡人》读后感(十):《寡人》| 流放之地
说真的,封面挺丑的,要不是冲着阿乙 《寡人》以时间倒退的形式来呈现,说是日记,有些失真,这更像是作家阿乙几年来的呓语。有长有短,可读来总觉得与自己内心相契合,可见阿乙用文字的精准,足以慰读者的心。
有意思的是刚在上周末结束《寡人》的阅读,因公在外一段时间、一座城市、一个人以及一个房间,真的就是寡人了。这座城市虽不陌生,但也算有了一个暂时隔绝的空间。
《寡人》就像是人在死前的闪回,回顾自己的一生,似乎能记住的并不多,留下的也不多。这本书如果从后往前读,我想也会有另一番的体验。不知何时,开始迷上阿乙,我喜欢的作家慢慢固定,慢慢多了起来,阿乙就是其中之一。他本身的故事就相当吸引我。
阿乙,原来不叫阿乙,叫艾国柱,一个很有年代感的名字,这在他文字里常常出现。他原来是一个小镇警察,因为在一个和领导同事打麻将的事件中看到了自己未来一生的模样,最终逃离体制,扎进了文学的世界。
本身他又体弱多病,似乎文字也跟着细腻起来。我常想,身体因各种原因这样那样不好的人都比较敏感,写出来的文字也更加细腻。像作家史铁生,我喜欢,但不敢看,那种文字有力量但也沉重,无法感同身受的文字,生出同情,总觉得对作家心生愧疚。
如果可以再有一个名字,我想叫阿甲,排在阿乙前面,又好记,又有我是路人甲之意,一生路过了多少人,多少人路过了我,我只是一个路人甲,无关紧要,想到此处,不免有悲观厌世的情绪。
阿乙用文字给一个女人写了八年情书,写得真真的,其实是幻想出来的女人。幻想绝对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我也曾幻想,自己掉落在一个陌生之地,见陌生人,生活一段时间。此时此地,我的幻想似乎有种实现的意味,恍恍惚惚。五月已骄阳似火,那样的热不断提醒着我,这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城市。
“正式开始写作是32岁,当我认真写下第一篇小说时,感觉自己像回到了童年时的选择。但是如果没有这十几年颠沛流离,没有那种时刻担心自己成为井底之蛙的恐惧感,没有那种切肤的挣扎,和时时涌来的绝望,可能现在什么也写不出来”。文字是阿乙的流放之地。
而我的流放之地尚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