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诸神读后感10篇
《不顾诸神》是一本由爱德华·卢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顾诸神》读后感(一):非常好的书
此书从宗教, 历史, 文化, 政治, 经济各方面 介绍印度.
要看懂此书, 需要有一定的政治学知识, 不然你会觉得印度很乱.
要看懂此书, 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 不然你会觉得印度的现在很怪.
要看懂此书, 需要有一定的宗教知识, 不然你会困惑佛教的问题.
一句老话, 中国今天比她好, 不代表明天比她好.
《不顾诸神》读后感(二):不顾诸神
《不顾诸神》(In spite of the Gods),爱德华·卢斯著,张淑芳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8月第2版。
四年驻印记者生活让作者有此一书的感触。与中国一样,印度也是大国,也很复杂。但两国间相互了解远远不够。两个月前去出差时,知道两国一年来往不过数十万人次。印度于制度上看低中国,中国于发展上看轻印度。两国似都没有真正去了解与认识对方。其实,两国是如此不同,也是如此相似。很多表面上不同之处其实内里一致。作为一个英国人,在书中都能时不时进行中印比较,我们的学者与记者应该更能吧。
印度的经济、政府、种姓、印度教、国大党、穆斯林、大国关系、传统与现代化,几个主题已大略涵盖印各方面。作为不了解印度者,大可一读。但作为西方人写的书,不太合我等阅读习惯,读来有散漫之感,似信笔到何处便是何处。另外,翻译仍太粗糙。。。
《不顾诸神》读后感(三):印度万花筒
一般来说,这样一本书大约一个中午的时光就可以读完。但这本书却用了三天,主要因为所述的内容很新鲜,在阅读时总会引起丰富联想。而且作者资料很丰富,能细细咀嚼。
这本书是一部很好地了解当前印度社会的入门读物。作为一名有政治经验的资深记者,爱德华.卢斯将印度社会细致梳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意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时空,都汇集在他的笔端,给读者展示印度的全景。
从他的书中可以引起许多思考:
(1)印度是一个极其多样的社会。多样不等于自由,自由不等同于民主,而多样、自由、民主等都在印度交织,成为一种奇特的社会;
(2)印度具有许多发展的潜质与机遇,也存在许多问题。但印度的崛起一定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其有自身的特殊过程。而且其崛起也是一种不可否定的事实。印度走得慢,但一直在走;
(3)文化是无法被抹杀的。印度的悠久传统给予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但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否定或者毁灭文化;
(4)信息化、国际化将为印度社会的进化注入新的活力;
读完这本书,有了强烈去印度转转的欲望。了解这个国家,体味千年文化交织混杂的味道,是咖喱味吗?
《不顾诸神》读后感(四):提及中国的地方不足信
对印度社会的观察与分析很深刻,让人了解了一个并非自己想象中的印度。
但文中有一处显著的错误,说中国的文明发源于长江流域的城邦文化,而实际上中国文明应该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
作者在书中多次拿印度和中国作比较,但是其用来比较的资料皆是参考别人发表的资料,这些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尚有待商榷,何况再参考之后的呢。还是应该更严谨一些。不过对于一本描写印度的书,瑕不掩瑜。
《不顾诸神》读后感(五):龙象之争
行驶在印度的黄金四边形公路上,你会看到广袤的农田,也会看到花枝招展的广告牌,却很少能看到印度自主研发的汽车。这就是印度经济的缩影:体系庞大的农业和一流的服务业,却缺乏能够吸纳最多就业人口的制造业。我们甚至可以说印度的经济是断层发展的,它像是被扼住腰部血管堵塞的生物,头部、尾部缺少连接各自生长、充血膨胀,资源分配的不平均使它陷入怪诞的循环之中。
这其中有甘地对印度的影响。他坚持用纺车进行传统手工业的纺纱工作,拒绝西方在蒸汽革命后发展的大工业生产。
但当我们观察亚洲其他的新兴工业国家,纺织、面粉等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可以说是必经的也是极重要的初级工业探索。以中国为例,民族资本家荣氏家族以纺纱、面粉业起家;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开办大生纱厂,作为实业救国的主要途径。同时大批赴欧美留学的有志青年,主要学习的也是西方先进的纺纱技术,如山东苗海南赴英国曼彻斯特纺织学院学习,后归国创业成为胶东半岛最优秀的企业家。
很可惜,从一开始印度就缺少了这一环,其工业发展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的。
同时,印度引以为傲的普遍民主体制,也严重影响了其发展。首先,在文盲率超过30%的国家实行直接民主到底是否可行,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例如,有很多民众觉得甘地特别好,看见他的名字就选。这时候,就有人看懂并利用了这一点: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嫁给了一个姓甘地的男人,随夫姓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英迪拉·甘地,赢得了大量的选票成功当上了印度的总理。但是这个“甘地”和“圣雄甘地”没什么关系,英迪拉始终贯彻的也是尼赫鲁的政策。
其次,只有打通决策到执行的通道,一个国家的人口、资源、战略位置等潜力才能真正被挖掘出来。印度官僚体制的冗杂阻碍了这一通道,当一个经济奇点出现,整个决策的过程太过缓慢,等到终于在各个委员会讨论完毕、内阁各部要付诸实施时,这个千载难逢的窗口已经关闭了。
同时,在开国总理尼赫鲁为现代印度规划的蓝图中,根本没普通老百姓的事儿!开展英文教育,兴建理工科大学,建立最一流的政府机构。这些看起来很现代很文明的政策在新加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印度却结出了奇形怪状的果实,为什么?体量不一样啊!换句话说就是,人太多。
拿英语教育来说。新加坡的四百万人口中精英比例可以很高,但撑死也是几十万的数量,开展全英文教育还是有可行性的;而印度人口你懂的,光官方语言就有几十种,老乡们赶集过了俩山头可能就听不懂对方说啥了,英语教育普及只能限于孟买、德里、雅加达等大城市。尼赫鲁曾经在镜头前哽咽道:我为了自己的母语印地语说的不像英语一样好而悲伤不已。但像尼赫鲁这样光英国管家就好几个的土豪家族代表不了整个印度。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人民掌握的技能满足不了工业行业发展的要求,所以生活水平改善的速度也就自然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速度。不仅工业发展速度起不来,反而导致更多家庭完全沦为赤贫,掉队了。
这些就是印度拥有生产核武器的军工业实力,制造业却相对萎靡的原因。相信拥有古老智慧的印度终有一天会清醒过来把握这一次经济发展的机遇,但第一回合的龙象之争,我们赢了。
《不顾诸神》读后感(六):不顾天竺诸神意,只问人间诗几行——读《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崛起与发现》
曾经有个流传很久的段子:
天堂门坏了,上帝要招标重修。
印度人说:3千元就弄好,理由是材料费1千,人工费1千,我自己赚1千;
来个德国人说:要6千元,材料费2千,人工2千,自己赚2千;
最后中国人淡定地说:这个要9千元,3千给你,3千我的,剩下3千给那个印度人干。
上帝拍案:中国人中标!
大概编写这个段子的人依然抱有“亚非拉阶级弟兄质朴而实诚”的观点,认为印度人比国人吃苦耐劳,又诚实廉价。而读过这本《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崛起与发现》 之后才知道,这个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崛起的某些奇怪的,甚至不同寻常的方面。最早是在罗辑思维第一季最后一期节目中看到的这本书的推荐,很幸运的从市图书馆借到,非常开心,30万字的书籍,用了6天才读完这本看似浮光掠影、实则一针见血介绍印度方方面面的经典作品。
这本书全面的介绍了印度的强势政府、种姓制度、民族冲突、精英统治、地缘政治以及发展机遇和挑战等形形色色方方面面。具体的内容真的非得读过才知道,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也是非常巨大的:
一、传统是动力而不是负担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佛陀的故乡,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传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貌似中国也是如此,但是,如果把传统当成唯一重要的事情,那么传统就不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而是沉重的负担。不管是置办女儿的嫁妆还是考古自己文明的起源,都是如此。我们国家也是如此啊,如果某个事情如法争辩过别人,就说这是我们的传统,否认他就是不爱国这样的论调也比比皆是。
二、开启民智比民主更重要
一直以来,都认为民主是根治腐败的唯一良方,但反驳者拿菲律宾和印度的例子总是让人哑口无言。在作者的笔下:印度政府的腐败几乎成为一群疯狂逐臭的苍蝇,其中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社会组织发起一项核实政府开销的运动,在核实政府官员支出帐目上的4座水坝建设情况时,发现官员们从4条不同的路带领他们去了同一个地方,即便如此,也没有任何一个公务员因此被解雇,更不用说被判刑罚了。”任尔官清似水,无奈吏滑如油“不是反腐要重拳的问题,而是开启民智,让人人成为反腐警察,去监督他们,举报他们,形成强大气场的问题。这一点上,我们当前做的比他们强的多。
三、精英应成为领袖而非神
不管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圣雄甘地,还是自幼在国外受到高等教育的精英尼赫鲁家族,以及当今各个民主党派领军人物或者教派领导者,在印度他们往往不由自主的走上了神坛,在书中有一张很好玩的相片:人们在朝拜端坐在莲花台上佛像的同时,竟然也一同朝拜着穿西服系领带戴眼镜的低种姓精神领袖安培多迦尔,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在国内轰动一时的畅销书《走下神坛的某某某》,当民众信任他们的精英领导人到无以复加,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那么精英和草根之间就必然会分裂了,不是情感上的,而是心智和关注层面上全部都不一样了,而精英们又没有圣经、金刚经上面记载诸神的无尽法力,结果必然是民众的崇拜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电。。。。。。
一点遗憾
一提起印度,在历史和神话上就想起西游记和诸多佛经,在军事上就想起62年那场对我们感觉痛快淋漓的胜利,在政治上想起大象和巨龙的争吵。。。。。。这些书中都没有涉及到,作者作为西方人,关注点和我们不同都可以理解,但是不花费篇幅描绘一下宝莱坞就真的有点说不过去了,而作者笔下的宝莱坞女星,各个漂亮非凡,身穿诱惑之极的湿身纱丽,思想上却极度保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不顾诸神》读后感(七):熟悉的印度,陌生的印度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观点 " 印度最终会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一支 " 。这个观点主要是从印度的产业和经济增长模型上进行分析。印度的金融比较发达,是一个内需型的经济社会。金融危机中,很多人批判说华尔街的金融衍生品导致了本次危机,所以金融的发达不如制造业强大好,虚拟经济总是敌不过实体经济(但看股票市场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效益比吧)。这个观点我不置可否,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但中国现在强调内需,而且已经强调了很多年,一直是中国的软肋。就如2012年的光伏产业,国外的贸易壁垒一旦筑起,我们的光伏产业整个就会崩溃,所以培育内需消费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印度总是很神秘,我们每个人都会联想到这样一个画面 : 练瑜伽或柔术的男女、阿育王或孔雀王朝、圣雄甘地等;令人捧腹或赚人眼泪的宝莱坞影片、班加罗尔的软件帝国及离岸的软件服务等现代化形象。而我对印度感兴趣是因为印度最近几年的雄心壮志,耗资 100 亿购买各种军事装备、耗巨资来构筑边界工事、修建兵力快速投递的交通等等军事因素。
印度在梦想和时间上与我们相距遥远,它属于我们灵魂所附的古老东方。 所以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认可印度的精神象征,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一个大国,一个"野心勃勃"的区域性大国。 中国在崛起,那我们的邻国,而且是这样一个区域性大国,一个曾经有过争执的大国,他们现在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他们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
一、印度经济
我们见惯了印度农村的 " 脏乱差”,看到火车有"挂票"一说的神奇国度,相信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曾经有很多人以为印度会像中国一样,从劳动密集型生产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生产。但令人很费解,印度似乎一夜间成为了资本密集企业,直接进行了跨越式发展。以前从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观点 " 一个国家要的是效益还是要更多的就业机会 " 。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印度是第一种,他没有很多低技能的就业岗位来提供给更多的人,而基本上靠的是技术或资本来成就效益问题。拿印度的汽车行业来讲,他们的人均效益远远超过中国。回顾这几年的的GDP增长,其实他们做到了有质量的增长,从最初的几百亿到现在的10000亿。因为有中国这个的光芒四射的邻居遮住了他的闪光点,以至于让世界对印度的发展成就"视而不见"。最近看报道,印度计划将土地分给穷人,或许印度也在开始关注农村的种姓问题和发展问题。继续关注印度的经济,看是否能实现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如果成功,印度或许是另一个人类发展奇迹。
二、印度的政府官员
印度的官吏都是世袭,古代的中国有科举,一个平凡的人还是有晋升通道的。在印度有个很有意思的官场现象,所有的官员不能被辞退,有点类似"一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看哪个官员不爽,就把他调到犄角旮旯中,孤独终老。
关于印度官员这章,满篇都在讲述着腐败和低效。世界上的国家都或多或少都有腐败现象的存在,而印度的神奇之处在于 "他们已经将腐败程式化,可以和那些手握权力的人讨价还价。 " 另外一点就是僵化的体制,政府决策效率太过低下。但他的太空研究所效率却异常高,而且腐败是绝迹的,因为他们获得一个很大的自主权,责权清晰。所以很多腐败是需要制度的约束的。正如英国的阿克顿爵士提到 "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对照国内,要优先考虑责权清晰和监督。正如以前的三网合一,都因为各自利益而自设壁垒。期待这次大部制改革后的新气象。
印度在制度上太像我们曾经走过的时光,如果印度有一天进行制度的深入改革,并被上层和大部分民众认可,他的爆发力该有多大呀?想想都可怕。
三、种族冲突
印度的种族冲突居然是因为他们的种姓,婆罗门、帝刹利等不同的种姓阶层。有人讲,印度像是一个由无数联盟组合起来的,不同种姓间、同一种姓间、不同宗教信仰间都在进行着联盟和斗争。最近几年,在报道中也经常看到印度的种族冲突,以前都不知道矛盾居然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争取权益的一方总是被利益所得者压迫。达利特 ( 被压迫的人 ) 总是在争取着他们的权益。
在印度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像是老朱家的淮西军团一般,总爱折腾其他地域的利益团体。当低种姓获得了政府部门的职位后,他们喜欢干一件事情:折腾那些视他们为 " 不可接触人 " 的婆罗门们。就像一个一直饱受欺压的穷小子一跃成为了主宰,就去欺负那些他认为曾经比他富裕的人。但印度南方要比北方开化许多,而且推行一些政策的难度要小很多,种姓间的摩擦也要小很多。种族问题不知道啥时候又会被点燃...
四、宗教冲突
21 世纪是一个宗教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尤其是不同宗教信仰的掌握不同国家政权后,正如现在的阿拉伯世界,如:伊朗、黎巴嫩。在看了印度的民族主义对待和他们持不同信仰的团体时,那种冲突简直令人发指。宗教徒的世界观中没有同胞,没有手足,有的只是一颗被燃烧的对宗教图腾的狂热之心。印度人对牛的爱惜超过了对生命的敬畏,可以杀死无数人,美其名曰他们亵渎了我们的神牛。或许,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永远所无法理解的事情吧。我们虽然没有宗教冲突,但我们喜欢窝里斗,对外却有比较谄媚。难道东方的文化都是如此?
如果对印度感兴趣,可以看一下这本书和印度的历史。每个古老民族还是有很多牛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