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85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1985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3 03:33: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85读后感精选10篇

  《1985》是一本由[匈牙利] 道洛什·久尔吉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85》读后感(一):是预言也是历史

  如果说《1984》是奥威尔天才的预言,那么《1985》可以说既是预言也是历史。说它是历史,是因为作者有着很深的中国情结,本书又写于1981年,不得不让我们浮想联翩,尤其是看到老大姐的出现更是让我忍俊不禁。说它是预言,因为仅仅10年之后,苏联和包括作者母国在内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就纷纷变了颜色,后来发生的故事也跟本书的情节有几分相似。

  这本书整体翻译的很不错,唯一一点就是P3第2段“现在终于到了可以不带责怨、不怀偏见地回顾那些在我们今天有权称之为‘决定生死命运’的诸多事件”,这句话明显不通顺,要么去掉“到了”,要么在最后加上“的时候”。想必是作者在考虑两种翻译方式的时候自己思路有点乱。还是值得推荐。

  《1985》读后感(二):老大哥,你怎么就死了?

  《1985》相比起《1984》的确是差了一个级别!

  道洛什·久尔吉不可能没有领略到《1984》的精髓。

  但《1985》的确颠覆了《1984》的世界观和各种设定,我更愿意视之为《1984》之后的平行世界。

  只是读过3次《1984》(三大中译本各一次),还是没有很好地领略其中的精髓,不过的确道出了一些超越语言的隐喻。

  当然,《1985》中的反讽,戏谑也很深刻,但我总觉得《1984》之后的世界应该不是这样子的,其实1984的世界观不能维持很久……

  腰封上的自由的脆弱,的确是误读!

  自由只不过是人类的臆想,不存在形态、属性什么的……

  自由只不过是一个一瞬即逝的过程,永远不可能是结果!

  所以,人类注定要受自由之苦!

  《1985》读后感(三):自由的脆弱

  《1985》全文约8.4万字,篇幅不长,但是为奥威尔的《1984》提供了一种的分析思路,即随着老大哥的去世,极权政治体制的崩塌,人民终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但是对于这些经历了体制残酷压迫和思想洗脑的民众来说,自由又是那么的脆弱。貌似村上春树在写《1Q84》的时候原本定的书名也是《1985》,后来由于书名撞车了才改为《1Q84》。

  《1985》读后感(四):未完成

  《1985》这本书,

  最吸引人的,除了“老大哥死了,世界会怎样?”以外,我想就是它下面的”多一个人读《1984》,自由就多了一份保障;《1985》则是在说,自由的脆弱“ (实际上,前者的“正确”版本应该是“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了一份保障”——笔者注)

  本书一开始

  知识份子在国家转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的困境

  史密斯等知识份子的生活糜烂,实际上是一种人类面对创造历史时的彷徨与迷失。面对老大哥及其无所不在的极权体制,他们应对的方式似乎只有一种:反抗。但是在老大哥逝世以后,大洋国体制随着崩溃,史密斯们最主要的敌人——极权体制——突然消失了,他们习以为常的应对方式——反抗——也没用了。一群人顿时变得无用武之地。

  不难看出,

  看到了老大姐之死、党对老大哥的历史评价、以及后面一系列的叙事,我不禁莞尔,在想多少人看到了以后会把它们与天朝国情联系在一起。

  威权体制、无政府状态、

  在我看来,近代中国有两段知识份子热烈议政的时期,一段是五四运动,另一段则是八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结束前的那个夏天。

  其中,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角色是

  不过,可惜的是,结尾的革命并没有在天朝发生,老大哥的体制继续运作。

  《1985》读后感(五):《1984》的中国续篇

  我很疑惑《1984》何以能在中国出版,续篇《1985》的出版更是令我不解。《1984》的故事还可以安在苏联头上,《1985》的故事,尤其是前半部分,完全是在写中国啊。

  《1985》中写道,老大哥死了,party高层出现分裂。老大哥遗孀老大姐夺权失败,掌权的温和派施展怀柔措施,容许一些知识分子办刊物,对原本禁止的话题开展讨论。(是不是很熟悉的桥段?)后来,party和思想警察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工人中开始出现宗教组织,并迅速展开革命,成功夺权。然而,事实上,高层们从欧亚国搬来援军,扑灭了革命。

  作者是匈牙利人,对铁腕统治崩溃之后的乱象颇有发言权。该书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情节上是否借鉴了中国的现实不好说,不过作者自己承认一直在关注中国。不论如何,书中情节有其合理性,而且口述和文献摘录穿插的形式也挺有趣。

  不过,我有两点不同看法。

  首先,书中的老大哥是个具体的人,他的死亡开启了party高压统治的崩溃。我认为,老大哥只是一种象征,代表了party,或者更具体地,party的领导核心。《1984》中,关于老大哥的信息变幻莫测,只有永远坚毅、永远正确、永远盯着你是不变的。这是为了party的长治久安服务的。

  其次,温斯顿和几个《1984》中的人物成了冲破思想钳制的意见领袖,温斯顿更是其中最激烈的一个。这一点我实在不敢苟同。经过洗脑和思想改造的人,即便放松了思想钳制,也不大可能立刻恢复自由思想的能力。就像在笼子里关惯了的动物,笼门打开也不会轻易跑掉了。作者这样安排,可能有更容易与《1984》衔接的考虑,但是太缺乏说服力,还不如新创几个人物。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1985》读后感(六):刚读完

  在《1985》里,大洋国政权解体始于两桩事件:老大哥的死、大洋国空军被欧亚国全灭。

  的确,《1984》里老大哥很可能根本不存在,大洋国与欧亚国的战争也是永不分胜负的幌子,而且,这些骗局以及其它一整套的专政愚民手段成就了一个无懈可击、永保无虞的专制机器,这也是奥威尔明示了的。《1984》根本就没法写续篇。

  要基于东欧人的现实生活写续篇,作者必须造个突破口,比如假定老大哥和战争的真实性,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如果要想象极权一朝瓦解后的情况,这本书还是可以看着解闷玩的。梗概:大洋国战败,国土面积大量沦丧,老大哥死去,核心党分裂出温和派等,秘密警察开始从文化领域入手讨好外围党和民众,为夺权造势。知识分子借与警察合作的方式搞思想启蒙和文艺复兴,然而激进的民众以工人暴动的方式领先了知识分子,革命推翻了核心党及警察各派,但民众的临时政府仅维持了五天。知识分子中的保守派与警察骨干外逃投靠欧亚国,引欧亚国军队平乱,新的标榜人道主义的党的政权在外国军队庇护下重建。

  三个主角:温斯顿是知识分子里的激进派,主张与工人运动牵手,革命失败后被新政权长期监禁。裘莉亚是知识分子内保守派,不信任工人,反感暴力革命,参与了镇压革命,在新政权里以教育部长身份推进人道主义思想传播。警察头子奥勃良改革初期为知识分子提供平台,完成夺权后试图控制自由思想传播,在工人革命后借外国军队镇压革命,重新掌权。

  书篇幅不长,两个钟头内可以逐字看完。形式上以三个主人公多角度回忆叙事,辅之以一个历史学家的批注,以及各种体裁的新闻、讣告、诗歌、信件等等,结构比较巧妙,语言也挺幽默。

  外国军队干预并庇护新政权的部分,可能韩国人和伊拉克人读会比较亲切。

  《1985》读后感(七):1985:狗尾续貂还是另开先河?

  当道洛什久尔吉决定续写1984时,不知是否已经做好了挨板砖的准备。撇开他的叙述文本不谈,1984作为反极权主义的小说力作,已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接受与认可,1985要想承续1984之后的世界图景,可以说是一项极具复杂性的挑战。也就是说,写好了,读者会说那是有1984珠玉在前,而写不好,读者亦可撇撇嘴角,轻蔑说道,这纯粹是狗尾续貂。

  1985开篇,作者便让1984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统治符号的“老大哥”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并不无戏谑的把老大哥活活“整死”(1985里的老大哥有两只左手,寓意“极左”)。老大哥死后的世界,极权的统治方式渐趋瓦解,各路思潮涌动,人们越来越忍受不了英社的高压统治。原来是秘密警察头子的奥勃良意识到这一危机,开始做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并且让1984里已半死不活的温斯顿做起了一份杂志的主编,1985的社会就这样开始了。但千万不要以为久尔吉会四平八稳的线性叙事,以个体的视角叙述这一切。作者开篇便以历史学家的身份自居,在浩瀚的历史档案里寻觅1985社会变革的踪迹。多维度的叙事视角,奥勃良的,温斯顿的,以及更多在1984中从未提及的人物。他们分别以个人的视角开始回忆变革期的思潮、行动以及最后的失败。

  作者的解构叙事还不止于多视角叙事,更有一些大洋国当时的官方声明,外媒记者的回忆录文本。作者的这些叙事手段无疑稀释了主题的沉重与深刻,对极权体制崩溃后各色人等的描写也仅仅止于蜻蜓点水式的刻画,但故事阅读起来更有快感,也更具搞笑性。

  整部小说翻译成中文,不过八万字,仅仅相当于中篇小说的厚度。再加上作者花里胡哨的叙事手段,很难从笔下看出什么深刻的预言性。而且此书作于1981年,距离苏东剧变不过九年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共产主义世界的意识形态幻梦早已破灭,苏共宣扬的赤裸裸的谎言也早已在人民心目中破产,暴力成了维系统治的主要方式。这样的时代背景,也很难说作者窥见了什么历史的重大秘密。

  结合作者在后记中谈到自己早年的毛派分子经历,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关注。1985中塑造的“老大姐”(老大哥之妻)形象,颇似四人帮之一江青。夺权,政变,一幕幕宫廷斗争暗含了文革时代政治的混乱与残暴。这可看做是给中国读者的一个彩蛋。

  如果如作者所言,试着植入自己的历史,老大哥死去之后的1985,从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跛足改革的现实关照。改革不触动核心层面的权力制约,那越改越倒退的局面不是没有可能。起码,它已在近期重庆事件中表露无疑!

  有很多人说,这次事件处理的公开透明。乍一想是那么回事,不过细细回想,其实是资讯手段前所未有的进步给我们以如此“透明”的感觉,离着现代民主政治程序的“透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黑箱操作,带给人们美剧般的刺激和享受。但剧情过后,谁都会自问,谁也都只能自问,何时该让人们参与进来?而这同样也是1985的追问。

  《1985》读后感(八):《财经》:新话世界(作者:刘苏里)

  来源:《财经》杂志 作者:刘苏里 时间:2012年4月9日

  对没有经历过《1985》所描述生活经验的读者,这是一部警示小说。对有类似生活经验者,作品中的诸多事件、人物,事件发生背景、人物活动形状,皆会似曾相识。

  此作的大哥篇,乔治·奥威尔的《1984》曾引起一些争论,比如奥威尔是左派还是右派,是社会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1984》篇尾提到“新话”的定义、新话实施的具体步骤,以及新话辞典颁布的年代——2050年。《1985》延续了奥威尔关于新话的预言。在我看来,这才是作品值得反复品读所在。

  能够查到的中文简体字版《1984》最早出版于1987年(花城出版社)。应该有更早版本,那还是内部发行的,流传不广。公开发行后,此书风靡于市,最近五六年几近普及。作品写于1948年,讲的是1984年大洋国统治状况——其他两国也类似大洋国,换句话说,整个世界的统治状况是前所未有的极权统治时代。时人将此作与另两部作品,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扎米亚京的《我们》统称反乌托邦三部曲。

  《1984》从创作到风靡经历现实历史的三个阶段。此前,苏俄革命及制度实践有约40年经历,纳粹上台到覆灭也有13年光景。作品创作于“二战”结束后,正值世界范围冷战酝酿开启的年代。作品发表后,其声誉顶峰恰好是1984年。随着苏东极权政府垮台,《1984》似乎进入沉寂期——它描写的时代结束了。

  《1985》创作于1981年,作者为匈牙利人久尔吉。作品假想作于2036年,书中讲述的故事已过去半个多世纪,距“新话”全面推广还有14年。据说,作者在1973年读到过《1984》。上述背景是《1985》产生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可以说,本书既不可能产生于美国、法国,也不太可能产生于苏联和保加利亚,当然,更不可能产生于中国。

  按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的说法,典型极权体制变化,必与该体制符号人物的生理躯体消亡有关。《1985》讲述的故事从老大哥的死亡开始,这是一个奇妙但又符合逻辑的开头。故事由四部曲组成:松动及变革(因为老大哥死了)、政变及失败、革命及失败、新秩序建立。如同苏俄及纳粹政权的存在给予奥威尔灵感,匈牙利1956年及以后的(东欧各国)社会运动实践,给了久尔吉创作以启发。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表达作品的惊人预见给予我们的震惊之感。

  这部作品在极短时间内多语种广为传播,证明它的预见具有超凡的思想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超越时空的想像力。此外,它获得世界级重视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描写的状况还在不只一个政治共同体中继续演绎和发酵,因而也就具有观察此类社会演进逻辑的坐标价值。

  我们可以说,老大哥死后大洋国变化四部曲具有世界范围的启示意义。根据该作品,影响变化的有四股力量:知识分子群体、执政党核心层(它们可能分为两派)、秘密警察和草根阶层(它们很可能具有被禁已久的宗教复兴色彩)。在不同阶段,博弈各方的策略不同,力量此消彼长,故事主角亦如万花筒般变换无穷。松动及变革的主角是知识分子阶层;政变主角是秘密警察(即思想警察);革命主角是信奉伊斯兰教的草根阶层(它的领袖是工人出身);而新秩序建立主角是长期与大洋国为敌的欧亚国扶持的傀儡——英社党残余势力。

  无论作品有多少惊人的预见,《1984》和《1985》的故事主情节并不陌生。真正令人惊悚莫名的是《1984》最后一章描写的新话世界,以及2036年回放1985年发生的故事所具有的隐喻意义。“新话的目的不仅是为英社拥护者提供一种表达世界观和思想习惯的合适的手段,而且也是为了使所有其他思想方式不可能存在。”新话通行后,“异端的思想,也就是违背英社原则的思想,就根本无法思想。”因为供人思想的词语以及它们内在的含义没有了。“老话”被新话取代后,与过去所有的联系也就被切断。整个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新话时代,一个人类新时代诞生了,很相仿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毋宁说,奥威尔和久尔吉的世界比之赫胥黎,变得更彻底、走得更远。

  《1984》中,奥威尔的新话世界还只是个开头,久尔吉的《1985》将其展开。那是一个所有传统价值归零的世界,一个任谁也不记得除新话时代还有其他历史的世界,人人感到不怎么自在却又时时感到幸福的世界,一个由谎话(新话就是集谎话之大成)作为唯一交流工具的世界。

  奥威尔恐惧的,正是这样一个世界的诞生,他用生命最后一点力气警告后人,防止这个时代的降临;而久尔吉为我们刻画了新话世界的雏形。

  《1985》读后感(九):大洋国1985年革命史

  1984年底,就在温斯顿·史密斯刚刚“赢得了跟自己的战争”时,大洋国却在与欧亚国的空战中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虽然官方公告从未承认加那利岛上空的失利,但是这次战争——大洋国的公民此时根本不知道战争的结果——却影响了绝对领袖老大哥的健康,国家医疗特别委员会的250名专家都没能挽回他的生命。老大哥死后没多久,大洋国爆发了一场被称为“伦敦的春天”的改革运动。

  这场改革运动当然是虚构的。《1984》只是一本小说,大洋国和它的统治者“老大哥”都出自英国作家奥威尔的想像。作为《1984》的续作,道洛什·久尔吉在《1985》中,以历史资料汇编与当事人回忆录的形式虚构了这场短暂的革命,回答了“老大哥死后,世界将会怎样”这个人们阅读《1984》时忍不住会产生的疑惑。

  按照《1985》的描述,这场革命肇始于温斯顿·史密斯与詹姆斯·奥勃良的一次会面。这两位老冤家在《1984》中有过一段“小插曲”,当时还是精神保卫局高层官员的奥勃良曾经成功地“扳直”了史密斯的“邪想”,此时他再次主动找到史密斯,要求他协助创办《文学报》副刊,试图对“英 ”社(《1984》中虚构的社会形态)加以“多种解释”。奥勃良有此计划,是政治的需要。老大哥死后,当时的执政党分裂成以老大哥的妻子老大姐为首的铝派和反对者纸派,他们之间最大的矛盾在于铝派要求迅速拿起武器与欧亚国再开一战,而纸派则希望尽快与欧亚国签订 平协和议,精保局在这两者中原本处于中立,然而在铝派即将出手收拾纸派时,站在了纸派(主要由知识分子构成)一边,而他们最主要的动作,就是预备挑选“被改造得现实了的家伙”的编辑一份文学副刊。除了史密斯,编辑部的成员还包括“新话”专家赛麦,经济学家维特斯,诗人安普尔福斯和历史学家派逊斯,而在奥勃良的审讯下曾出卖了史密斯的裘丽娅·米勒也在此后加入编辑部。

  只是史密斯自称从未屈服。他表示,自己不顾“道德考虑”接受这份来自“体制内”的工作,目的是“要将恶魔(老大哥的幽灵)从大洋国赶走”。为了这个目的,他决定不惜“先与恶魔(奥勃良结盟”。副刊在3月1日与读者见面,在所有官样文章之外,出现了一首引发公开争议的诗歌,《大洋国战士的抱怨》。这首诗能够经过修改后发表,当然也出自上面的安排,它引发了大洋国居民对“悲伤权”的诉求。精保局在此时发动了对老大姐的突袭,“就地专政”了包括老大姐在内的主要铝派分子。按照原定计划,精保局此时应该立即拘捕史密斯等人,只是由于残留的铝派威胁要公布核心党的杀人数字,导致纸派不敢及时接手政权,于是史密斯他们的副刊得以继续存在,继而煽动起诸多社会变革,最终将《哈姆雷特搬上舞台。《哈姆雷特》的公演成为这场改革运动的转折点。它打破了所有人的计划,并最终推翻了现政府。然而,革命者内部的诉求也是一团混乱。欧亚国就在此时悄然入侵,可悲的是,迫于“保持微笑手枪”的淫威,亡国者被迫几个月内皮笑肉不笑。至此,我们大概已经可以从这场短暂的革命中看到,没有) 老大哥的世界也并不值得欢欣,如同《1984》的结尾,久尔吉给出的仍然是一个让人寒彻肺腑的答案。

  如果没有第四人,即虚拟的作者欧亚国历史学家伊尔库兹克,在革命后的资料中以评注的方式插科打诨,《1985》很难成为作者所谓的“讽刺小说”。久尔吉的这个举动,和全书的记录风格并不搭调,却让我们猛然明白,大洋国的革命固然荒诞,而欧亚国也并非政治清明,这个在《1984》中和大洋国对着干的三大帝国之一,一切与大洋国无异。作为曾经在东欧政治动荡中遭遇各种“黑色幽默”的作家,久尔吉在序》 言中呼吁读者试着将书中的世界植入现实的历史,因为所有人在这个世界中,如同这场革命中的所有人一样,都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或者是史密斯,或者是奥勃良,或者是裘丽娅,或者是沉默而被动的大多数。

  发表在《法制周末》

  《1985》读后感(十):玻璃瓶外的光明

  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在我个人的阅读史里它无异于一场三对三的意识形态辩论赛。有幸的是,这是迄今为止我通过阅读聆听到最好的一场争鸣。正方辩友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反方在文学史上被誉为“三大反乌托邦小说”,分别是扎米亚京的《我们》、奥威尔的《1984》,以及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辩论赛的主席显然是马克思,他端坐在双方的中间作为连接两者的分割点,正方都坐在他提出政治理论之前,而反方全部坐落于他逝世后的历史坐标上。

  对我而言,这场辩论赛第一个发言的是奥威尔。十九岁那年,我后来的硕士生导师向我推荐了《1984》,理由是我这个生于1984年的人应该看看预言我出生年发生了什么的同名小说。由于入门阶段的阅读资历尚浅,加之缺乏相关的书籍资讯,看过之后,我还大言不惭地对他说:这的确是一本好书,但我确切的出生时间是1985年1月,如果预言的年份更精准一些就好了。彼时我从未听闻过有用“1985”来命名的文学作品,现在当我看到了匈牙利作家道洛什•久尔吉的《1985》之后,立即因为暗合当年的一句戏言而萌生去读的念头。况且,书的封底还写着:“1985年1月,老大哥不治身亡。《1984》的世界已经过去,现在进入了《1985》”。这句话足以让我更加兴奋,仿佛它就是专门为我这个同龄人而写的。

  诚如介绍所言,《1985》是《1984》的续篇,除了温斯顿、裘莉亚和奥勃良继续领衔出演以外,又增设了哲学家赛麦、经济学家维特斯、诗人安普尔福思和历史学家派逊斯,以及老大哥的遗孀老大姐等人物。不同于常见的小说叙事形态,《1985》通过这些人物的回忆录、官方公告、报刊摘要、诗歌、札记与历史学家的注释构成了叙事性。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老大哥死后,极权体制出现松动。老大姐在名义上成为最高领导人,实际上因为自己的威信不够而造成了内部党的集体领导制。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了大洋国的物质极度匮乏,在与欧亚国长期对峙的军事冲突中,大洋国突然一溃千里,不仅空军被全歼,而且眼看外敌就要兵临城下了。在双重打击之下,救亡图存是唯一的目标,此时核心党成员分裂为“铝派”(激进派)和“纸派”(温和派),官僚、秘密警察、知识分子与民众陷入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之中。

  我无从确认,久尔吉是否和他的匈牙利老乡、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有过交流,因为后者在《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里有过英雄所见略同的宏观描述:典型极权体制变化必与该体制符号人物的生理躯体消亡有关。在《1985》之中,老大哥身患诡异的疾病后因荒唐的治疗宣告无效而丧命。生理躯体消亡了,老大哥死后怎样?这个问题仿佛与鲁迅时代的“娜拉走后怎样”呼应,同是身陷危亡关头的转型期,答案也颇为类似——鲁迅说,娜拉走后一是回来,一是饿死;久尔吉的笔下则是,老大哥死后一是混乱,一是灾难。

  当然,千万不要误会。这并非如同极权体制用以证明自身合理性的诡辩说辞:只有老大哥在,才能确保社会安定团结,而一旦老大哥不在了,社会就将陷入一片混乱不堪之中。事实上,即便没有一步登天地从极权社会跑步进入自由社会,这些从一种最差的稳定过渡到一种略差的混乱、一种必然的灾难蜕变成一种非必然的灾难,的确也是实属不易。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话来说,这叫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期;用一种较为学术的方式来表达,则是从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看到哈维尔的《给胡萨克的公开信》与《无权者的权力》等几篇文章。换言之,也就是从极权社会向后极权社会的一种微弱而又黯淡的进步。

  之所以如此说,只因《1985》中的自由极为脆弱。根据约翰•密尔《论自由》一书对“自由”的界定:唯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只要我们不试图剥夺他人的这种自由,不试图阻碍他们取得这种自由的努力。小说里的自由却把努力争取本该拥有的自由偷换概念成了由当权者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施舍的自由。当局为了重拾民心,启用温斯顿担任《时代》文学副刊的主编,原本敌对秘密警察奥勃良与知识分子温斯顿“相逢一笑泯恩仇”,官方与知识分子携手进入蜜月期,甚至还在栗子树咖啡馆里大办百花齐放的文化沙龙。只可惜好景不长,任何施予的东西也可以随时没收。经历了内忧外患的双重困顿之后,知识分子群体绝望到自杀的自杀,投诚的投诚,投靠的投靠,而温斯顿再度身陷囹圄,这一次逮捕他的是祖国与敌国的“联合行动”。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描述过自由社会和极权社会殊途同归的可能性,大意是奥威尔害怕的是极权强制禁止自由,赫胥黎担心的是一旦失去了强制性,人们也很可能在自由中无所事事地虚度。现在,久尔吉提出了一个更具时效性的问题:那些虽不全是极权却也绝不自由的转型社会又该如何?《1985》暗示的答案或许是令人悲观的,就如同玻璃瓶里的苍蝇一样,四周都是光明,可每次迎向光明的结局都是撞到头破血流——此刻的光明虽然近在咫尺,却随时都可能得而复失;背后的黑暗看似很远,却很可能在下一秒就能重新将你吞噬。

  刊登于《第一财经日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1985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