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水深火热在美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书笔记 >

《水深火热在美国》读后感10篇

2022-04-08 03:02: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水深火热在美国》读后感10篇

  《水深火热在美国》是一本由[美] 蔡真妮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深火热在美国》读后感(一):蔡真妮:我在美国遥望伟!大!的!中!国!

  作者是曾经跟“虎妈”产生观点对立而被媒体关注的一个旅美作家。

  这本书我正在看,名字本来叫《水深火热在美国》,可是真正看了才知道,其实里面暴露出很多中美文化的对撞,并且,看完以后真的会联想到同样问题在国内的现状。

  当然写作风格也颇具美式幽默的风格,读起来很轻松,有中国公民因文化差异在美国闹出的笑话,也有同样的社会问题放在不同的政府、文化背景下被赋予的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法,当然也不乏美国社会一些固有食物在我们眼中看来好笑的地方……

  很好看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

  《水深火热在美国》读后感(二):一本像美剧一样的书~

  也许是作者的移民身份成就了她的此种文风。

  前几日跟一个朋友推荐这本书,她在电脑那边给我敲下几个字:啊?你写错了吧?

  我一脸茫然的说:啊?哪错了?

  她回:应该是水深火热在中国吧!

  我就笑了,我们祖国人民总是这么善于自嘲。

  的确,这本书里看到的多数是美国制度中好的一面,有些可能会让我们觉得刻板或是忍俊不禁的生活细节,仔细想来却传递出一种人权和公平的信息。

  书写美国,文也如同美剧一般短小轻松,但会让你在笑后思索一些关于自己生活状态的问题,很有意思。

  《水深火热在美国》读后感(三):美国的生活一点也不水深火热!

  以为这本书会写一些两国文化差异和体制碰撞的生活例子,但是实际上这样的事例在书里少得可怜。而且作者的生活一点也没有‘水深火热’的感觉,这本书改名叫《2b青年在美国的2b生活》可能更贴切点。

  当然,有些故事还是非常好的,比如讲到医疗问题、美国政府对孩子的教育的重视的问题以及政府的扶持制度等。

  有些故事,只能说是啼笑皆非。比如,用微波炉煮鸡蛋,鸡蛋爆炸了(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用微波炉煮鸡蛋爆炸了都是件很蠢的事吧,跟美国无关!)。想在取款机存款发现找不到存款键(哪个国家的取款机都不能存款好么- -!)。婆婆对儿媳家庭暴力被美国警方拘留(在中国也不可以的好么- -!)。作者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被警察追(哪个国家不会开罚单?)。等等。我真的想大声的吐槽一句:这样的行为即使是在中国也是弱爆了好么?个人认为这种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发生都是笑柄的故事就不要写进书里了,文章应该更着重强调那些只有在美国才会发生的事是不是才更符合书的标题?

  整本书看下来真的有点阿乡进城的感觉。。

  如果你是一个常看美剧的人,真的会觉得这本书弱爆了!

  《水深火热在美国》读后感(四):北美不是美国北

  而这本新书,也不同作者之前的一些亲子或情感类的书籍,此次作者用一种平实而幽默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她生活着的地方。就像跟一个海外归来的发小跟你侃侃而谈自己在国外的趣闻轶事,读来不禁莞尔。

  我觉得真妮是用讲述或者直接用“告诉”来和读者沟通的,这同时也成为她个性化的表达符号,并且区别了讲故事或者叙述这样的方式。那么,真妮告诉我们什么呢?

  真妮在北美生活了十五年,她的生活经历被切割成了几块儿,童年的故乡,受高等教育以及工作的十几年,海外侨居的生活。如果简单地划分成三快儿的话,很显然,三块的写作资源是在北美生活之后加以关照和整合的。前几年,我听说北美华人作家中,真妮挺火的,坦率地说,那时候我对“北美”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比如我把“北美”理解成美国的北部,后来我专门查了资料,才知道“北美”是“北美洲”的范围,东至圣查尔斯角(西经55°40′,北纬52°13′),南至马里亚托角(西经81°05′,北纬7°12′)。很显然,“北美”属于外来语,尽管这个外来语是中文的方式,按照我们学术界习惯的划分方式,我们一般不会用那个概念,就像直至今天,“东北亚”文学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梳理一样。

  言归正传,虽说书中描写的是“北美印象”,但她更多的注意力还是在汉语语境范畴内的人、事、物上,即使介绍北美,目的指向也是汉语为载体的阅读群体,文化基因决定了她的心还停留在实体的故乡以及虚拟的故乡里。也即“一个人在有了某种归属感的同时又有另一种归属感作为陪衬”。

  如果想去了解中美文化的对撞,可以去看看这本书;如果仅仅是想消磨午后漫长的时光,这本书应该一定也会给你带去欢乐。

  《水深火热在美国》读后感(五):究竟是我们很悲催,还是美国人民更加水深火热?

  在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以及奇迹不断冲击我的民族自豪感,使之接近于北京2011年夏季暴雨中的古木一般摇曳不安时,我发现了这本书,它的名字让我虎躯一震,嘴角暗暗浮上一抹神秘的窃笑——原来美国人民也是水深火热着~

  在这个终于放晴的午后,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还好,没有高唱爱国主义红歌,文笔也是我喜欢的风格,诙谐幽默,一个个的小故事,读起来很轻松。

  只是,合上书后,我更加不淡定了。。。。

  节选几个片段:

  1、不知道有没有同学听说过美国的“斯特拉奖”,这个奖项专门颁给最荒诞的诉讼案和白痴陪审团。

  奖项来由是美国著名的“麦当劳咖啡案”。

  1992年斯特拉79岁,孙子开车拉她在麦当劳花4.9美元买了一杯咖啡。她将杯子夹在两腿之间,试图打开杯盖往里加糖和奶精,没想到杯子没夹住被打翻了,滚烫的咖啡将她的大腿、腹股沟及阴部烫伤,大部分受伤部位达到了三度烫伤的程度(一度为表皮受伤,二度为真皮受伤,三度为皮下组织受伤)。老人的女儿要求麦当劳赔偿两万元的医药费及护理费。麦当劳当时特别傲慢和短视,只肯赔八百块钱。斯特拉的女儿就请律师上诉到了法院,律师起诉的理由是麦当劳出售的咖啡“具不该有的危险性”,是“劣质产品”(“unreasonably dangerous” and“defectively manufactured”)。

  当时全国舆论一面倒地向着麦当劳,对老太太和家人冷嘲热讽,认为他们全家想钱想疯了。陪审团的人也都认为这个案子滑稽可笑,应该很快就可以结案。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老太太获得了100万美元的赔偿,并且还使美国诞生了“斯特拉奖”。

  不是地沟油哦,不是塑化剂哦,不是瘦肉精哦,不是苏丹红哦,不是三聚氰胺哦。。。。是因为麦当劳的咖啡温度太高哦。。。100万美元,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2、美国的交通罚单上庭申诉制度。

  警察开出的罚单等于说是他起诉你有罪(违章)。交通罚单的背面,都给了你三个选择:一是你完全认罪,那么按要求交钱了事;二是你完全不认罪,那么交通法庭上见;三是你认一部分罪,还有所申辩,那么也得上法庭,由法官评断。

  对于拿到罚单的人最容易的、最常见的胜诉原因是给你开罚单的那位警察那天没有到场,法庭就算你胜诉。虽然法院尽可能会把每个警察开的罚单凑到一起开庭,但是警察的工作哪有个准,美国和加拿大的警察不分交警刑警,哪里有事到哪里去,临时有个任务什么的就不能出庭了,所以他不露面的几率挺大。

  对于部分认罪的人,此时可以申辩自己虽超速,却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比如老婆临产了、孩子生病了,拿出证据来,法官或许会发了同情心给你减轻惩罚,可能由罚款二百改为一百,计两点改为记一点,等等……

  跟警察讨价还价啊亲!还敢上法庭跟警察辩论啊亲!!

  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3、关于房子那些事儿。

  “我住在美国东部的一个小城里,距离首都华盛顿大约两小时的车程,距离纽约三个小时车程。居民小区共有二十九户人家,因为临近一所医学院,所以大部分邻居都在该医学院当医生或教授,其他还有警察、会计师等,属于中产阶级住宅区。

  我们学区的初高中都是附近地区最好的,所以这个区的房价在这几年房地产低迷的状态下,价格下降得很有限,小区里的房子基本上挂牌三个月之内就被卖掉了。”

  小区里至今为止交易价格最高的房子,在2007年以42.5万美元成交易主。买主是一对年轻夫妇,有一个小孩,男主人是个医生,女主人是台湾第二代移民。房子上下两层共有400多平方米,算上全部装修好的地下室,有将近500平米的使用面积。室内设计得宽敞气派,后院有一个封闭的大阳台,还有一个露天阳台。

  我大概算了一下,按照8的汇率,大概是不到7000一平。。。

  至于你信不信,我是信了。

  只想咆哮一句,让我去水深火热的美国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