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叛国作家》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叛国作家》的观后感10篇

2022-04-03 20:36: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叛国作家》的观后感10篇

  《叛国作家》是一部由拉达·巴拉华执导,艾伦·瑞克曼 / 玛德琳·斯托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叛国作家》观后感(三):一分为二的“两部电影”

决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在网上看到的一张图片,女主坐在椅子上,Alan绕到背后去拥住她,离得那么近,似乎在耳语,神情眷眷的模样,叫人按捺不住的心动。匆匆扫了一眼简介,狭小的房间、神秘的审问员和背着叛国罪名的女作家……一连串的关键词让人随时随地可以脑补出一百种虐恋。

  《叛国作家》观后感(四):叛国作家

“你可以击垮我的肉体,但你无法摧毁我的意志。”
  
  整部电影仿佛一台小剧场话剧,场景一个,演员一双。90分钟,仿佛也被关进窒闷阴冷的地下审讯室里,周身寒凉。
  
  一个写童话的女作家,因为一本未完成的书而获罪,在某个熟睡的夜晚被闯入家中的有关部门人员挟持到地下室,强迫她服罪签“自白书”。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个屏息噤声年代,凡是传播影响社会和谐的言论都会被关进小黑屋请喝茶。
  
  这是很恐怖的事,女作家的家里都不安全,无知不觉中任人搜查。
  
  女作家起先期望对方也是依据法律办事的权力机关,于是要求叫律师、说明误会、等待官方致歉书。怎想一旦来了这种地方那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不认罪伏诛就别想四肢完好地踏出大门。
  
  精神肉体的双重折磨倒是逼问出女作家儿时的不堪往事,她写出的这些书不过是她在受侵犯时闭上眼睛假想出来的美好。但审讯官才不在乎这些心灵阴影,反而残忍地利用阴影来擭取想要的却并不存在的信息。
  
  房间的陈设简练、冷硬、有棱有角,每样都具有攻击性。而支撑房间的Doric风格石柱似乎也暗示出一种肃杀强权的意味。审讯官辱骂女作家是“故作清高立牌坊的婊子”,用手探其下体检查月事,骗女作家喝排泄物,拳脚相加,破坏女作家清洁干净的外表画上丑恶浓妆、衣不蔽体,用情趣玩具迷乱神智,剥夺睡眠,到最后的拔趾甲,这些酷刑都没有崩毁女作家的意志,更令她越挫越勇,倒激发出一股反抗强权的觉悟出来。
  
  “口哨不要停,我不能睡。”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那好听的田园风情的口哨来自哪里,是审讯过程的一部分,还是发乎于女作家的内心。
  
  到最后一场审讯,官员想继续迷惑她的思维,谁知这时的女作家异常清醒,一席话还令审讯官怔忡了一瞬,也许审讯官也曾坐在桌子对面,成功被改造为人民公仆。这个时候,审讯官背靠黑暗,女作家这面是有光线的,镜头上移,第一次,电影里出现了一点别的景致——我想窗外的是天空吧,不知是晨曦还是夕照。
  
  女作家终究拒签满纸荒唐谎话的“自白书”,坚决地撕毁,纷飞的纸屑中,女作家像最初一样,笔挺站在那里,一袭白色睡袍,如清水百合。
  
  PS: 女演员面熟,想不起来还演过什么电影。很喜欢她清亮而坚定的眼睛,非常漂亮,西方美女很少可以长出东方女子的秀气。这样一个柔弱单薄的女子,看似很容易攻陷,却拥有最坚不可摧的意志。她不一定有怎样的信念和信仰,她自己也反复强调“不懂政治”,但是她会顽强捍卫自己的无辜,绝不接受强加来的罪名。意识觉醒什么的,都是逼出来的。
  
  艾伦又是个腹黑反派,呜呜呜……反派如果都这样文质彬彬衣冠楚楚的还真是具有强大迷惑性。艾伦的演技完全可以将任何剧本提升好几个档次,第一次知道他的声音也可以千变万化的。这个剧本很挑演员,同时艾伦叔对剧本的筛选也很有自己的见地。隐隐感觉这种文字狱电影放哪个国家都是被当地的总急果断拦下的那种。

  《叛国作家》观后感(五):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首先吐槽一下没有字幕的电影- -其实ar叔的电影没有字幕我已经习惯 。。。。不过作为英语系的看懂还不算太大问题。
我始终相信,世界上的东西,一定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舍去一些东西,才能取得一些东西。孟子面对选择,做出了舍生取义。可是,一定要舍生才能取义吗?舍生就是为了取义吗?舍生就能取义了吗?
  
对于西楚霸王,他宁死不肯过江东的故事被人当做大义凛然的真英雄行为,他用死成就了个人大义,而他,却看不到为他战死的千万士兵,把江山拱手相让给对手,失去了国家民族的大义。而对于越王勾践,他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人所津津乐道,千古传颂。可是他是在苟且偷生,为吴王做牛做马,受尽凌辱,才成就一番霸业的,他失去了尊严,可是却换来了复国的大义。 
多少贪官铤而走险,收刮民脂民膏,最后落个被判死刑的下场;多少罪犯丧心病狂,杀人放火,只是为了一点钱财……他们把钱看做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不仅抛弃了生命。
更抛弃了义。他们没有清楚熟悉到义和生的重要性,而把本不重要的东西放在首位,甚至把生和义都抛弃了,是思想的错位,人性的扭曲。
所以,忍受痛苦,不一定能得到保全。在这样一个主旋律的社会,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做到的,往往不尽一致。  
而舍生,不一定就能够取义,而且,还有可能灭义。因为他们错把愚义当做大义,为了愚义而牺牲。正如陈宫效忠于吕布一样,吕布本是奸邪之人,而陈宫却对他忠心耿耿,到最后吕布被杀后,他抱着赴死的决心不投降曹操。他本是一个可以大展宏图的谋士,却因为愚忠愚义,把吕布当做明主,誓死效忠一个不义的人。
类似的还有被谎言欺骗的德国人民,他们曾经支持拥戴一个疯狂的纳粹分子,还有无数个崇尚武士精神而白白战死的日本军人,他们能不怕死而成全义,只是他们错误把义定位在愚义,而把大义给毁灭了。  
所以可见,舍生取义在今天的诠释不仅仅是舍去生命而成全道义,而是要明智的熟悉大义,明智的成全大义,不能白白牺牲,也不是靠一己弱力徒增刽子手刀尖上的一点鲜血。当然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但不需要人人全部都这样。
生:只有生存下去,才能完成我们的使命。人活事兴,人死事废。
义:那些为了使命而英勇牺牲的战士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正是为了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他们可以流血、流汗,无怨无悔。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叛国作家》观后感(六):残酷中的唯美

没想到,在神作“The Sunset Limited”之前,还有一部“Closet Land”。
我先看的T,这个电影直接由对话构成,探讨人生的虚无与信仰,影片最后,好像是虚无打败了信仰,因为教授最后离开了,奔赴他的自杀之路。前天晚上看了C,影片介绍说,是惊为天人的作品,全片只有两个主角。这一下子吸引了我,只有一个或两个主角的电影,最喜欢看了,因为令人深思的地方很多,同时,观看演员的演技,也能过把瘾。
影片一开始只有黑,声音是它的开场白。几分钟的黑亮开时,看到女主角超凡脱俗的容貌,一袭白色长裙,真的是宛如天使下凡。让人顿生疑惑:这样的天使怎么会,被囚禁审问?
影片结尾部分,当女主角一手撕掉所谓的“认罪书”时,白色的小纸片如花瓣在空中散开,飘过她静穆神圣的脸,那画面,孕育了一种在残忍现实中盛放的永恒之美。
如果审问她的秘密警察代表政府,那影片的寓意讽刺,就实在太尖锐了。女主从5岁开始就在衣橱空间被他性侵,是否意味着,在我们渐懂事的年纪之初,就已经被我们的政府囚禁伤害?她问,为什么是她?他回答说,因为她思考太多。呵呵呵,思考让我们接近自由,在政府的眼里,我们就是在靠近“犯罪”,而一旦有点风吹草动,政府就把我们束手就擒。
“艺术家用谎言揭示真相,政治家用谎言掩盖真相”,这句电影“V字仇杀队”的台词,在我观看这个电影的过程中,过了好几遍脑海。他说,政府监视每一个人,有些人放过了,但对艺术家,他们一刻也没放松警惕。真好笑,单纯的艺术家,最后要狡猾的政治家如此费尽心机,观察动态的同时,还时时留意罪名成立的时间点。
西方国家的人民视政府为妨碍自由的烦人家伙,我们国家的人民,也嫌厌政府妨碍自由,只可惜势单力薄,只能眼巴巴地逆来顺受。看完这个电影,我可怕地觉得,自己不能出名,因为树大招风,出名意味着被绑架自由。想想毕福剑事件,仍心有余悸。另外,一群愚众,加上狭隘霸道的政府,出名显然是自掘坟墓。
“You can break my body. You cannot break my mind.”
愿自由有一天被解放,愿政府有一天变宽容。

  《叛国作家》观后感(九):两个人演绎出的政府龌龊与精神坚强。。。

        一张桌,二把椅,一个罗马柱撑起的四面空旷冷暗的房间,两个人上演了一部反映政府政治的龌龊与人精神之强韧的独幕剧。窃以为精彩之处有三:
        第一、主角展现暴力摧毁意志的方式并没有用cult片的血腥与残暴来展示,更多的是利用精神上的瓦解,心思费劲软硬兼施让女主在思想上被催眠、被同化、自发认同男主的诱导,然而,最终却让男主自发的道出了实事的真相——那张需要签名的自供,不过是一直谎言罢了,男主败了,无论从案件上对女主的审讯上,还是意志上女主对他自身的审讯。审讯精神诱导摧残细致展现和肉体迫害的一笔带过,正是本片精彩却不俗套的地方。。。
        第二、作家源于童年罪恶经历,寻早自我保护的一段经历,后来自然流露形成的一部作品。竟然被政府牵强附会的对号隐喻成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说法可能不大准确,但做贼心虚看谁都像警察的心理却昭然若揭,文字狱的荒唐亦不过如此。。。
        第三、女主精神上的坚强韧性战胜了肉体上的脆弱,她对刑讯的畏惧是人之常情,然而对于弱者面对强者施加罪恶是,那倔强的心灵战胜了对折磨的畏惧,同时悔悟了罪恶未降临在自己头上,便躲在壁橱里闭上眼睛的做法。。。
另外,男主角表演大赞,不同性格间无缝切换,自如堪比多重人格,女主都说长得美可能我欣赏不了印度裔的长相吧,感觉一般。。。
        我相信导演想展现的东西,或者是这电影的妙趣所在跟最后的大亦调查报告无关,本片的精彩所在并不是那几行主旋律的批判政治迫害。

  《叛国作家》观后感(十):直面·谎言

不知道是《叛国作家》让我一再想起可能受之影响的《枕头人》还是后者已经成功刷新了我的文艺审美观,怀揣着“讲故事者的唯一责任就是讲一个故事”这一信念,我观看这部对观众有强烈诉求的影片时从一开始便自动后退至旁观者席位,眼光中也比以往多添了加倍小心的审视,生怕一不留神被魅惑了似的。作为政治片,既然光明正大地讲求“文以载道”,那么“文”在其次,“道”则是首要,我们也尤其该首先对这“道”的伦理正确性有一番清醒地分辨。要知道当中那些有远见的,可以成为《M就是凶手》;反之,难保不是一部《意志的胜利》。
以上是泛泛而论,具体到《叛国作家》,她的表达意图其实直白明了得很。无论是”You can break my body, but you cannot break my mind”这句气贯长虹的抵抗宣言,或者沉默等于同谋的主旨皆是直接出自作家台词,而结尾处打出甘地的名言也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扣题”、“升华”的作用,总之这部影片三观端正得挑不出错。事实上,片中单线性的封闭回路叙事就是很难让人下手挑“刺儿”——人物是可控的,观点是预设的,走岔路是一时的,结局是注定的,从审讯伊始,主角哪怕经历再恐怖的折磨都会越挫越勇,最后成为圣洁的女神融入一片光明,承担起表达反暴政/反集权主题的任务。影片的首场和终场里,作家皆身着宛如祭司装扮的洁白长裙,正仿佛从一种纯洁走向另一种纯洁的绝佳象征。
由躲进想象世界以逃避残酷现实的小作家到意志力全面爆发的人权主义战士,女主角的成长和转变自有合理的内在逻辑。《叛国作家》本名《Closet Land》,既指向作家笔下的同名童话故事,同时亦随之构成对片中大环境的隐喻,涉及审讯室乃至极权统治下的无名国家。作家童年时,实体的“衣橱”是她噩梦与幻想的双重源头,而长大成人的作家被送入审讯室后,儿时的黑色记忆再次被唤起,但在这抽象的“衣橱”里遭遇更强大的、更深度的国家权力对身体和意志的压迫,幻想已然无济于事,长着翅膀的奶牛和小猫一个个地化作了尖牙利齿的怪物。作家在权力面前几近屈服,然而就在对审讯者讲出童年阴影后,她发现眼前的审讯者正是幼年时衣橱里的男人……于是对作家而言,恐惧在直面中得以消解,她坦然选择了良知的命运;对于观众而言,两个“衣橱”融为一体,隐喻义浮现于现实。在“衣橱”之内,女孩与母亲,母亲与漠视的大众,大众与受害者的意义最终联结成了影片的话语力量。值得注意的是,本片的导演兼编剧Radha Bharadwaj将作为权力对立面的上述群体限定为知识分子(作家、教授、记者等),多多少少显现了某种精英立场。这不免让人想起《枕头人》的一句台词“我们喜欢处决作家。弱智者我们可以随便哪天处决。我们会处决。但是,处决一个作家,那是一个信号……”,两相映衬,颇为有趣。(好吧,我承认我就是找借口回味一下《枕头人》……)
坐在被迫害者对面的,一个外表混蛋内心痛楚(或者柔软、虚弱等)的审讯者几乎是同类题材作品的标配。看罢《叛国作家》,我终于记准了男主角这张脸和艾伦•瑞克曼的名字(脸盲伤不起==),并且忍不住意淫他出演舞台剧的风采。本片中,一人分饰多角这一设计让观众大饱眼福之余,更直观地剥落出了洋葱一样多重的秘密警察:残忍的暴力执法者、冷酷的国家机器零件、喜欢音乐的大学教授、变态的恋童癖、某种程度的受害者、一个心痛不已渴望留住“爱人”的可怜人,很难分清哪一层才是这个男人最真实的面貌,但林林总总又俱是真实。临近片尾,审讯者哀求作家在早已准备好的供状上签名,说那只是一纸“谎言”。他承认了表象,漠视了实质,非主观故意地纵容了权力对个体的控制和压迫,理性能力的丧失使他在作家面前沦为失败者(最后一个镜头中穿过通道迎向光明的只有作家一人)。而反观之,这是否也暗示着人类在极权之路上更广泛的失败和危机?毕竟,祛魅之后,神圣天国并非一个糟糕现世必然的许诺。
审讯之初,作家反复辩解自己不懂政治,可警察关于俾斯麦语录的提问却证明她没有那么“无知”。作家说谎了吗?我认为没有,此时的她尚未到“意识自觉”的时候。作家说儿童是天真无辜的,警察则说天真的儿童是意识形态绝佳的灌输对象,像幻灯片一样插入的静止画面上一个个孩子的脸以外被遮住的部分显露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儿童和枪、儿童和标语、儿童和希特勒。此处导演直接介入叙述,模糊了影片和真实世界的边界,展示了艺术虚构所不能抵达的真正的恐怖。
片尾字幕打出来自国际特赦组织1990年度报告的引言:Today,over half the world’s governments continue to use torture against their own citizens.本片上映于1991年,而就在前天,美国参议院公布了中情局缩略版酷刑报告。从多家媒体的报道来看,对此事关注的焦点并不在报告内容,而在两党斗争以及美国国家战略的难题。当然,对此谁也没有资格批判什么,因为虚伪和冷漠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两难处境,纵使再卑劣不堪,事实终究是事实。
如果神明存在,我仍然愿意相信。既然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一闪而过的灵光乍现,我想最后还是直接模仿她,引用先贤的话献上我的一片敬意吧:
“For I can see that
in the midst of death life persist,
in the midst of untruth truth persist,
in the midst of darkness light persist”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