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妮》经典观后感10篇
《西蒙妮》是一部由安德鲁·尼科尔执导,阿尔·帕西诺 / 薇诺娜·瑞德 / 瑞秋·罗伯茨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奇幻 / 科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蒙妮》观后感(一):·
维克多的影片不卖座了 他的新片拍摄时因明星演员对工作条件的不满和对影片内容的不解决定罢演而中断了 维克多的前妻 同时也是和维克多签订导演合同的电影公司领导劝他 停止影片拍摄是最好的选择 也告诉他 公司不会和他签订新的合同了
程序设计师汉克快死了 他把这个程序送给了维克多
维克多发现这个程序能创造出自己心中完美的表演 他的创造大获成功
维克多的前妻因西蒙妮排斥和维克多复合
维克多用病毒消除了西蒙妮 对外界说西蒙妮死了 在西蒙妮的葬礼上 警察逮捕了维克多 怀疑他谋杀了西蒙妮 但汉克给他的硬盘被维克多扔进了海里 也没有打捞上来 维克多解释不清楚了
维克多的女儿蕾妮消灭了病毒 西蒙妮复活了
维克多被释放了 维克多的前妻告诉维克多 他必须完成自己做的事情 她建议维克多和自己同住 维克多同意了
于是西蒙妮告诉大家自己考虑进入政坛 因为维克多和她都很关心他们的儿子生活在怎样的世界中
《西蒙妮》观后感(二):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恩赐
一部将人性阐述到淋漓尽致的科幻电影,我无法形容自己看完后有多震撼。人性中有许多对立矛盾的方面都被我们忽视了,于是只把一些我们并不喜欢的心情展示给了生活。我们渴望成功渴望名誉,甚至愿意为了目的变得自私可怕不惜一切代价。当所谓的“成功”真的来临的时候,才发现生活并不是自己所期盼的样子。如果你想要的地位,名誉,金钱,是以牺牲亲人朋友甚至丢失原本的自己换来的,那么你还想要吗?Victor Taransky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有机会将这所有的过程亲身经历一遍,然后才发现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甚至可以做出选择。电影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尤其是当从大海里捞出原本应该装满光碟却已经无故变空的箱子时,那种绝望和后悔的心情让我一直眉头紧锁。但结局还是让人欣慰的,只是人生不同于电影,一旦选择,便不能反悔。好好地爱生活,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恩赐。
《西蒙妮》观后感(三):我们才是虚拟人
西蒙妮明明不存在,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她却真实地存在着;我们明明存在,但除了寥寥可数的亲朋好友,没有人认为我们是存在的。
起先,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维克多制造了西蒙妮;后来,为了证明西蒙妮的不存在,维克多又毁灭了西蒙妮。但毁灭了虚拟的西蒙妮,真实的维克多就面临被毁灭。只有复活虚拟的西蒙妮,真实的维克多才有资格继续存活下去。真实的维克多,成了虚拟的西蒙妮的寄生物。
我们与西蒙妮的共同之处是,西蒙妮的面容,可以像一把沙尘一样,被风吹散,我们的面容,也是一把风中的沙尘。而不同之处在于,被风吹散的西蒙妮的面容可以重新聚合,我们的面容,则一去永不返。因此,相比于虚拟的西蒙妮,我们这些真实的人,更像是虚拟人。
《西蒙妮》观后感(四):她是史上最神秘影星,拒绝出镜,拍不到一张照片
(本文由电影派dyp833原创)
吃瓜群众都知道,明星和狗仔是天
《西蒙妮》观后感(五):数字情人的调调
抛开故事情节里导演对“西蒙尼”的的个人情愫不谈,西蒙尼难道不是我们大家心中理想化对象的具象化吗?或许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些甚至是无奈何彷徨的结果,但对于心中的完美形象的刻画是每个人内心都不可或缺的,这并非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或者其他什么缘由,更应该理解为对至美的追求之心。
故事是始于主人公维克特失意的电影指导生涯,渐入中年的泥沼,寻不到理想的电影女主角,来自家庭、工作和社会舆论的各种压力逼迫着一位失意的电影导演沉溺在颓废的氛围中苦苦寻觅突出重围的途径。故事真正开始是从失意的电影导演收到一位不想接触的老朋友寄来的包裹——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让一个不喜欢电脑科技的人疯狂的迷恋上电脑,这需要多么充足的吸引力才能促成这件事;让一个对工作失去信心的人转而变得疯狂甚至痴迷于创造一个新的镁光灯焦点;让一个正常人变成癫狂的人,做到这些需要多么强烈的感情倾注才可以。毫无疑问,将自己内心中完美形象的具象化,足够让自己为其疯狂了。主人公维克特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尽情创造一个美轮美奂的生命,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持其神秘感,且不会被公众识破,完全像一位万能的天神,编织一个虚无飘渺的梦境。
故事进行到这里,我们的心其实是矛盾的,一面是想看看接下来维克特想赋予西蒙尼什么样的人格特征,另一面是担心真相大白于众,梦幻破灭。
人毕竟不像神灵一样能操控事物发生的规则,有些一时的疏忽可能促成一个惊天的变革。在创造西蒙尼的时候,维克特其实是受心灵谴责的,他一次又一次的质问自己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值得的,是不是违心的。但在镁光灯和荧幕面前,他并没有还原事情的本相,总是变着法子找寻良心漏洞。
不可否认,真相一定会呈现在世人面前,但受假象的侵染,当真相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竟没有一人相信,认为这只不过是维克特跟大家开的一个玩笑。可笑我们迷恋的对象只是一堆电脑参数而已,唯一真实的,可能就是维克特在其身上倾注的感情吧。电影的结尾有些荒诞,不知道作者是如何还能继续愚弄观众的,难道真的想将这个故事寿终正寝?
虽然是美国电影,但好似美国电影里的商业味并不那么明显,反而有些地中海东海岸的气息在其中,只有在电影故事情节的结尾才能看到一些美国电影一贯的悲喜转换元素。电影到这也还原到了人性的层面,虽然是假借电脑的手笔继续描绘之前的故事,但淡淡的生活气息已经内含其中了。
《西蒙妮》观后感(六):S1m0ne
好莱坞导演维克多(阿尔•帕西诺 饰)曾经大名鼎鼎,有过辉煌的历史。他的影片曾获过奥斯卡提名。然而,时运不济,一心追求艺术的他,却遭到大牌明星的罢演,就连一直支持他艺术的前妻也将他解雇。眼看着维克多的新片《日出日落》即将胎死腹中。
也许是上帝的眷顾吧,一位天才程序设计师神秘地出现在维克多面前,交给他一套可以设计出高度逼真的三维动画的程序。利用它,维克多创造出了一个让全世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狂热喜爱的“完美女人”——Simone。Simone一夜之间迅速走红,成为全世界追随的超级偶像。可是,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日夜追捧的“完美女人”,其实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虚拟背后的危机,随之攀升……©豆瓣
《西蒙妮》观后感(七):阿尔·帕西诺的又一场独角戏
作为补全阿尔·帕西诺主演电影的一部分,尽管口碑和票房都十分平凡的《虚拟偶像》并没有多少亮点,但如果算上是阿尔·帕西诺的影迷,这部电影还是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这部电影的首映于2002年,全年乃至之后都没有获得任何知名的奖项,2002年阿尔·帕西诺已经62岁了,他是那种越老越具迷人的男人,好莱坞百年以来仅仅寥寥数人具备这般非凡的魅力,可是面对糟糕透了的电影剧本,阿尔·帕西诺没能以一己之力将这部片子打造为经典。
在整部电影中,阿尔·帕西诺所饰演的过气导演充满着仓皇和焦躁,非常优秀的呈现出了维克多·特兰斯基在是否延续欺骗行为的矛盾心态下所承受住的压力,所有的人物感受,都通过阿尔·帕西诺那双地球上最为传神的眼睛传递给了观众,从电影刚开始,阿尔·帕西诺颤抖着双手分辨着五彩斑斓的糖果,我就已经明白,这部电影将如同《魔鬼代言人》一样,由阿尔·帕西诺的大段独白、肢体动作以及收放自如的情绪来全程支配,而对付这类角色的扮演,阿尔·帕西诺也是手到擒来,本色释放自己那早已炉火纯青的演技便可以让影片导演交口称赞了。
《虚拟偶像》亦是如此,女主角西蒙妮的饰演者瑞秋罗勃兹成为了一个十足的花瓶,不仅仅是因为阿尔·帕西诺的光芒太盛,也因为剧情将她限制得太死。这部电影的编剧水平让我十分失望,这部电影的Idea非常高明,如果能够深入挖掘——比如突现虚拟人物的真实情感、与维克多·特兰斯基产生一些互动、甚至可以深入到人工智能的存在合理性和合法性,都可以使这部片子具备更厚重的质感,但编剧看起来只是想拍一部既带点科幻又包含着喜剧的剧情类电影,这也是全片最大的失败之处,同时也间接的助推女主角成为了最花瓶的花瓶:一张表情僵硬的面孔,少得可怜的发挥空间,甚至没有一个影片角色基本具备的情感,因为她至始至终都是以“虚拟偶像”而存在,不论是在影片内容中还是面对作为观众的我们,当维克多·特兰斯基最后用计算机病毒将西蒙妮毁灭掉时,在那张支离破碎的面孔上依然看不出任何悲伤或是其他的什么表情,我只能无奈的叹气,见鬼了,你难不成是在向EVA致敬?瑞秋罗勃兹的从影道路就此片一个高峰,《虚拟偶像》之后,她便迅速的消隐不见,一如和这部电影开拍之前一样,当然也有可能是无奈之举,瑞秋罗勃兹并不是专业演员,她演出本片之前在平面模特圈倒也混得不错,估计导演是将这个没有演技的美女来扮演一个不需要演技的花瓶,然后就原封不动的还给她最适应的时尚广告圈了。
倒是在本片中饰演阿尔·帕西诺女儿的伊雯·雷切尔·伍德在不多的出场机会中展露出了自己的天分,这也是这部电影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伊雯·雷切尔·伍德在出演本片时才十五岁不到,却显示出了惊人的自然和从容,没有丝毫的做作和怯场,在看过电影后我去查询了一下,果不其然,她出身于一个演艺世家,父母亲人多是影视从业者,也难怪她拥有如此惊艳的演员功底。她后来凭借在《芳龄十三》中的青春叛逆而真正走红,并且也有在《CSI》、《白宫风云》等美剧中有过露脸,更是有推出歌曲专辑,不过这已是后话。
总的来说,如果是喜爱阿尔·帕西诺,那么《虚拟偶像》还是值得一看的,阿尔·帕西诺是个天才,但他接电影时不挑剧本这个习惯也是让人比较头疼的。
《西蒙妮》观后感(八):有创意的编剧是多么可贵
这个虚拟偶像的创意在02年是相当牛逼的。初音未来就是著名的虚拟偶像。这个虚拟完美偶像(情人)的创意,也影响了很多后来者,像郭在容《我的机器人女友》、是枝裕和《空气人偶》等等。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就像《攻壳机动队》,创意影响了众多的后来者。
作为一个编剧或者导演,如果有一部作品可以影响到后来者,就已经是成功。这个电影再次说明了创意是多么的重要。新西兰导演安德鲁·尼科尔真是个天才,所编导电影大多是科幻题材,而且都是满满的创意,想象力惊人。
说到演员,阿尔·帕西诺与达斯丁·霍夫曼真是有不少相似处。西蒙妮的扮演者选了蕾切尔·罗伯茨薇,但显然诺娜·瑞德更好看,甚至演女儿的都更可爱,导演选个知名度不高的也许就是为了这种虚拟偶像的真实感。
《西蒙妮》观后感(九):simone,sim one
撒谎的最高水准就是,你只说出一个关键词,然后所有人帮你把故事编的完整,并且在他们的脑海里不停的将故事延续
这样我想起了,别人转发的《不存在的女友》的故事
而simone 就是 一个人利用虚拟的二进制数字0和1 创作出来的所谓完美的存在,然后,人们开始替发明者编造这个完美的童年,恋爱史,喜爱的品牌,热爱的食物,这是极大的讽刺了现实的 舆论媒体
在这部电影里,落魄的好莱坞导演,利用一个完全不存在的演员,而争夺了全世界的眼光,让他再次回到了巅峰,然而,当人们开始更加喜爱西蒙妮的时候,他自己却开始了否定自己,开始忘却了最开始的目的
然后,他开始,嫉妒起另一个自己,一个被套入了数字模拟化中的自己,甚至变了性别的自己
又让我开始深深地反思我自己,我有没有嫉妒另一个自己
imone,sim one 某一个人,我们总是热切希望自己能拥有别人身上自认为美好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到底是我们没有,还是说,我们以为自己没有
然后,我们开始撒谎,谎称自己身上有着另一个自己有的东西,然后所有人替你圆谎,然后,你开始矛盾,其实我没有啊,你们为什么以为我有,最后,我们开始厌弃自己,厌弃撒谎的自己
这就是一种犯贱的怪圈
在这部电影里,艾尔帕西诺,完成了他自己的完美的独角戏,也展示给我们看,他的怪圈
幸而最后,有着爱他的妻子和女儿
然后,在现实中,是不是一定有这么美好的HAPPY ENDING
而,那个能继续,无时无刻,义无反顾的告诉你,你确实拥有这些谎言,然后去帮你圆谎的人
是不是就能让你碰上,这些都是未知
什么是完美,为什么撒谎
我们到底拥有什么
不如,去探讨探讨自己
停止八卦别人
停止恶心的怪圈
做一个没有扭曲而变态心理的正常人吧
《西蒙妮》观后感(十):西蒙妮:群氓的无知与偶像的虚无
今年的六一是一个让人纠结而悲伤的节日,不是因为童年的远去,而是因为发生在家乡山东的邪教故事伤害致死案。个人命运的脆弱袒露无疑,仅仅是在麦当劳里休息一会,又仅仅是拒绝了陌生人索要电话号码的要求,就能招来无故的殴打,乃至于丢失性命,这是何等的悲哀。而围观者桀桀,同样耽于个体内在的惶恐与茫然而不敢也不知道如何施救,眼睁睁看着一条鲜活的生命,在极度惊恐的骇叫之下,香消玉殒。而逞凶者直到进入司法的控制,依然执迷不悟,只相信他所谓的老神在在,令人心寒。
无论是死者,还是围观者,或者是邪教成员,都让网络内外的人感到震惊,并因此而悲悼而怨念而痛恨,但死者不可追,生者仍需还,我们有必要知道群氓的概念,并因此增长一些理性,知道以后该怎么样可以使我们生活的更好一点。
当然,发生在招远市麦当劳里里的凶杀案件,我们不能过度指责围观者不去施救,恰恰相反,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麦当劳的经理与员工们曾经进行过阻拦,都被持械的邪教徒喝退。在面对这种情况,不仅当时围观者们,包括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换做屏幕前的你我,在那个时候,也会同样惊慌失措。在危机关头,人性化的抉择其实就在于一念之间,即便是国外的求生手册,其流程也是run---hide---fight,首先是自保,实在躲不过了才转为反抗,没有人鼓励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就贸然施救。君不见,见义勇为是在任何社会里都是得到褒奖的行为,而这恰恰说明见义勇为非常态,因为奇缺才成为楷模。所以,不能强求围观者徒手施救,因为这不是他们的义务。不能因为看到暴徒行凶而不救,就要接受来自公众的道德批判。
但一个无辜的生命的确就是在围观者眼睁睁之下丧失了性命,无论怎样辩白,都无法改变围观者存在着不救之过。这个时候,到底该怎么办?动用专业词汇的话,就是群氓的概念,那一刻,围观者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如同群鸟,在天空左冲右突,飞来飞去不知道方向。当其时,最需要的当然是专业的知识,让大众知道该怎么做。而除此之外,关键的关键,在于有一个担当者需要站出来,他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需要适当的组织能力,能够疾喝一声,振臂一呼,引起应者云集,大家群起而上,用众抵少,才是正途。乌合之众之所以成为群氓,就在于缺乏一个精神领袖,缺乏一个有力的引导者。就像漫天飞舞的群鸟,只要出现一只头鸟,便可以迅速找到方向,不再散乱。缺少精神砥砺的群众,就不在是群体,而是被彼此隔离,每一个人都成为对暴徒心怀畏惧的个人,只有领导者站出来,让群氓成为群众,合成一股,从而串联成一股力量,才能有效制服势力相对单薄的暴徒。不独是招远凶案,常见于报端的,有两三个暴徒洗劫整个车厢的事件,也有一节车厢群起制服七八个持械歹徒的新闻,面对歹徒,不太的人有不同的后果。这就是突破群氓的典型。人是群居的动物,时时需要领袖,就看成为什么样的领袖。
当然,这些也只能是事后诸葛,并不能救活招远那位年轻的妈妈,但足以提醒我们以后在同类的事件中,究竟该怎么办。首先,需要我们学习下面对公众事件时,个人应当注意的事项,大家可以去找度娘或者谷哥,这里不赘。然后需要的就是作为公民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必要时成为临时公众领袖的魄力。
在招远血案中,民警出警算得上及时,并不足以引起大众的批评。但作为整体意义上的政府,依然存在可置批评之处。最紧要的,就是公民教育的不足,民众面对暴徒行凶而惊慌失措,茫然不知如何应对,这反映的正是平时得到的教育不足的结果,这恰恰是政府的责任。
还有,当我们得知行凶者是邪教成员时,我们又一次震惊了。何以邪教如此猖狂,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行凶,而且针对的还是此前毫不相识的路人。邪教之猛,当然在于司法的前置处理不力,未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司法机关没能及早控制住邪教的蔓延,遂使邪教做大,公检法诸部门,统统失职。
本来,以上于今天要点评的《西蒙妮》并不太相关,但临到跟前,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以至于写了这么多。回到电影上,其实,本片从虚拟偶像的另一面看上去,以上写的又高度相关。
我是在看了《超验骇客》、《她》之后,将《西蒙妮》翻出来看了的,本想以虚拟人物为题,构成一个观影的小主题,没想到发生招远的血案。我本来的写作顺序打算以《她》的个人性到《超验骇客》的双人互动,再到《西蒙妮》的群体偶像崇拜切入,从个人到群体的认识程度,进行一个分析的。不过此前信马由缰,随性所至,已出的两篇《她》、《超验骇客》也没有按照遵照既定的写作理路。唯有《西蒙妮》算是回到了正题上,揭示了群氓的无知与盲从性,算是一点弥补。(有兴趣的读者,对前两篇文章,可以往前翻一翻。)
其实《西蒙妮》不是一部传世经典,就像《超验骇客》远没有那么烂一样。如果没有那个狗尾续貂的结局,电影将结局终止于“阿尔·帕西诺”的被捕,电影的内涵将大大加强,将群氓的无知艺术化扩散到极点,反而更深入人心。但偶想的虚假性,还有公众的无知程度,怎么被挖掘都不为过。《西蒙妮》上映与12年前,而招远血案却发生在眼前。我们该学的,该思考的,真的还有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