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之器》经典观后感10篇
《砂之器》是一部由野村芳太郎执导,丹波哲郎 / 加藤刚 / 森田健作主演的一部犯罪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砂之器》观后感(一):始作俑者?電影觀後感
《砂之器》已經6度影視改編,先前看2004年和2011年的版本,原著中身為「新藝術團」成員的和賀英良,電視劇將其由前衛音樂家改為鋼琴家、古典音樂作曲者,讓人深感不解。
原來,始作俑者是1974年的電影。
電影不僅調動小說結構,也漠視小說本意:無法成器,在指間流逝的砂,代表的是人心的孤寂絕望。電影更偏重情緒張力,硬是抬出「宿命」之說,並且具體化為交響曲,又讓和賀矯情地注解宿命就是「人生下或活下,都受其支配」。其實捏造身分、力爭上游的和賀並非宿命論者,一如未婚妻佐知子在公演時笑稱「終於熬到『生下或活下都受支配』的時候啦」,志得意滿的和賀聽此戲言,也是面露微笑,毫無先前的沉鬱。
老巡警三木謙一的出現讓和賀深感危脅,然而何以在短時間萌生殺意,又極其殘酷地毀屍滅跡,才是故事重心。無論原著或影視改編,三木形象都相當正面。雖然來自和賀的黑暗過去,三木本人卻抱持溫暖的懷想而來,絕無勒索意圖。警方因此推測引發殺機的導火線,在於和賀殘病的父親仍在世,三木可能要求和賀與父親相認。
從現實來看,和賀揭穿身世,婚事尚不至於告吹。畢竟和賀捏造的出身,相對於未婚妻的顯赫家世,根本不值一提。若依小說情節,內閣大臣的岳父除了寵溺女兒,愛屋及烏,也是對和賀等人引領的「新藝術」有所期待。電影略去60年代前衛藝術的背景,使得故事流於平板,甚至庸俗如一齣現代陳世美。可惜的是,電影的濫情基調卻為後輩承襲,原著描繪的時代氛圍全不見於螢幕。例如近年兩部「砂之器」連續劇,佐知子都是溫順無知的深閨千金,沒有電影版佐知子的活躍自信,更遠離了原著刻畫的菸酒不拒、縱情享樂的雕塑家形象。
和賀殘殺恩人的行為,出於道德淪喪,正義無存,更突顯價值觀的極度扭曲。很可惜電影意在渲染抗拒宿命的悲劇效果,結尾以字幕重述大眾對痲瘋病患的拒斥心態,而「宿命」則出於子嗣無從選擇尊親。說穿了,兩小時多的影片就是一樁無頭兇案仰賴巧合偵破(原著最大缺陷),然後為兇手的童年遭遇叫屈,但又表明這一切是生為人的宿命。
《砂之器》原書有一章以「藝術家」為章名,除了鋪陳角色背景,更企圖探究事件之下的社會實貌。和賀所屬的「新藝術團」,成員宣稱蔑視權威,卻利用媒體造勢、積極攀結權貴。藝術家們表裡不一的作態,正呼應和賀的作惡--表面上抗拒宿命式的枷鎖,亦即反抗社會因為無知排斥其父,又因循陳規,讓未染惡疾的他蒙上汙名。但青年和賀實際是在掩蓋「汙名」,他無視自己曾因三木的無私得救,憑自私利己的思惟行事,目的只在迎合權威,求取當權者的認可。
某些文評說,松本清張撰述有革命之心,企求日人革去假面,重整生活。1960年發表連載的《砂之器》無疑是其代表,時至今日,卻是革命尚未成功,也無同志努力。
《砂之器》观后感(二):因为篇幅,犯罪过程讲得并不太透彻。
因为篇幅,犯罪过程讲得并不太透彻。但本片还是继承了日本电影的优秀传统,细致入微。
导演野村芳太郎的成功是从1958年开始,他将名侦探小说作家松本清张的作品搬上银幕,拍出名作《出张》。描写一个刑警对犯人落脚处的盯梢,充满真实的生活感,与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探侦小说极为融合,因而也成为松本作品最佳的代言人。
其后,《零的焦点》、《影之车》、《鬼畜》、《疑惑》、《迷走地图》等作品接连上市,大都多是松本清张的作品改编,其最高潮是1974年的《砂之器》,被松本本人认为是改编作品中最满意的一部。该片集合了黑泽明的御用编剧桥本忍,以及大导演山田洋次联合编剧,并由芥川龙之介之子芥川也寸志作曲(亦即片中的交响乐《宿命》),被日本影坛赞誉为“金字塔之作”。1978年,与松本清张共同成立电影制作所“雾高手”。
《砂之器》观后感(三):形似神不似的电影《砂器》
看完小说意犹未尽,就想尽快找这部电影来看,期待比文字更鲜活的演绎。今天在土豆上终于看了这部电影,但很失望。
电影对作品加以改变并不稀奇,但这部电影在主旨的改动上和原著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只能说形似神不似。人物精简得过于简单,而警察角色的工作也重新做了分配(原著中今西沿铁路线发现线索在电影中成了吉村的功劳),这些还算是小节,全篇后半部分在穿插音乐画面中阐述凶手身世的一段,貌似很感人,但将原著中警察办案的艰难无形中冲淡了,凶手的身世也画蛇添足地进行了添枝加叶,把一个本是工于心计的人物塑造成了多少还值得同情的感情错综复杂的角色,我以为这是这部电影的败笔。诚然,松本清张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推理小说只是一个载体形式,但这样的改编还是本末倒置了,尤其是以今西为代表的警察,本是事件的参与者、真相的发现者,但在电影中似乎仅仅是一个父子故事的讲述者,而作品反映出的对社会功利的追逐,在电影中几乎看不到。电影结尾的设计感觉很拖沓,不如原著中的反差强烈。而父亲流泪否认亲子照片的场面,看似震撼,但因为是编剧添加的,对于看过原著的观众,引不起共鸣。
对于《砂器》,或者先看电影再看原著,或者干脆别看电影,象我先看书后看电影的,对电影只有失望。
《砂之器》观后感(四):麻风病引发的宿命---砂之器
好的,我也是来装逼的。
142分钟,所有的故事都在宿命演奏的时间里道出
1、电影挺长,长的我几乎想要快进,毫无线索时又有线索蹦出,看似柳暗花明又突入死角,我有点疯,差点没看下去,差点错过这部电影。
2、从小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因为父亲的麻风病,母亲离自己远去,自己又和父亲被迫流浪,人们畏惧麻风病而不敢援助,羡慕学校又不得不再次流浪,被警察驱逐,被同龄的孩子欺辱,但还是难以舍弃父亲,即使父亲被人们所畏惧疏远。
但是,倔强的眼神中,不是没有不满,端着吃的来,但看见父亲之后又吓的慌忙关门而去的村民,拼命摇铃而又无人应答的门前,还有被警察驱逐而摔破的额头,就算父子连心,也会心生间隙。
离开三木之后,学习之后,事业一帆风顺之后,绝对不是不想去见流浪时相依为命的父亲,只是一切磨难之后,收获到的事业和成功让人难以做出割舍,即使心下思念万分,但又难以亲自探望。
所以才会说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幸福这样的话,才会说宿命是什么根本没人会懂,人生下来活下去都会靠它。
3、调查难以进展。不管是养子,还是曾经工作过的同事,口中的三木是个大好人,待人亲厚,工作尽职,总是为身边的人们着想,大水里冒死救出两个孩子,大火之中又冒死救出婴儿,还尽心尽力的照顾其他人避之不及的麻风病人和他的孩子,用三米警察工作时的好友的话来说,他这个人太好了,做的好事说也说不完,警察里头没有人比他更受人敬重的了,这么个菩萨心肠的人还会有人害,叫我看啊,老天真是不长眼睛。
为人善良,劝人的风格也是让人没法不听。
也就是如此,三木不明白为何秀夫不能回去看看自己的父亲,为何回去看一看自己的父亲自己的事业就会受到影响,二十多年,从千代吉那里无时不刻不在感受父亲对儿子思念的他无法理解秀夫的觉定,所以他决定,就算是拿绳子套在秀夫的脖子上,也要将秀夫带着去见千代吉。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和三木见面的人不得不对三木痛下杀手呢?
调查前期警察苦思而不得其解,而这一切在最后秀夫的宿命演奏中,向观众慢慢道出。
4、我想把这理解为麻风病而起的宿命,这一切探讨的是人性,科技不发达医疗技术落后时候人们对于麻风病的误读,和因此而产生的冷漠。
但是,父子二人的羁绊不会因此而改变,一曲宿命,道出父子二人所有的磨难和羁绊。
电影不是在讲案子,是在讲这一对父子之间的羁绊和宿命。
======================================================================
分割线君的题外话
1、按照现在的故事发展,说去屋里拿东西但是不在屋里,警察不应该立即起身去追么
2、柯南出生的太晚了,不然这根本就不算什么案件
以上,砂之器观后感
《砂之器》观后感(五):宿命论
很早看过这部日本老片,一直印象深刻。最近看了本片剧本——
本片改编自松本清张的同名小说,松本清张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为推理小说三大宗师!在松本清张这里,人物自我的内心世界被放在了第一位,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成为作者着力的重点,而推理的过程,既属于故事情节本身,更成为展示社会世相、人间悲欢、内心挣扎的历程。松本清张在推理小说界的意义,相当于为悬空而舞的飞天们,找到了降落的坚实大地。
砂器》从头至尾飘响着暧昧的文字、风格旋律。这就是伤感和自哀。《砂器》没有《东方快车谋杀案》那样先松后紧、先缓后疾、突然解密的节奏感,犹如细密、琐碎色块织出的一件彩衣,但每一针每一线都沁透了作者的心力,流动着作者内心的情绪。这小说就像一张悲哀的网,整个将人笼罩,让你去看到包括今西、三木谦一,包括罪犯和贺英良、关川重雄,以及舞女、演员等各色人等内心中常驻的感伤和暴烈的绝望。
佐贺子:到底什么叫宿命?
和贺:除了我,谁都不会懂的。
佐贺子:那么说,音乐除了音乐家以外,谁都不懂得罗。
和贺:等我写完了,就谁都懂了。
短暂的沉默。
佐贺子:爸爸总担心咱俩的事呢。他说,让周刊杂志像前阵子那样说你们的闲话,就不好办罗,婚事嘛,干脆早点办了算了。
和贺:不,我现在不能考虑这个问题。
佐贺子:那是不是等这次工作结束了以后还是···
和贺一声不响。
佐贺子:我总觉得如果同你结婚,一定会得到幸福的,你不这么想吗?
和贺:你以为在这个人世间真会有什么幸福吗?
佐贺子:?
和贺:本来就没有什么幸福啊,正因为没有,所以人们才捕风捉影似的去追逐它。
佐贺子:那,这就是宿命?
和贺:还不一样。那是强大的多的东西。
佐贺子:是强大的多的东西?
和贺:人,谁都是认为自己是在按照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生活的。但世界是被这个强大得多的东西支配着。当他明白过来的时候,总急着拼命去摆脱它,但又绝对摆脱不了···这就是说,人,生下来或是活下去,都是受它的支配。
佐贺子:(点头)人,生下来或是活下去,都是受它的支配,要说这就是宿命的话,那我也懂了。不过,我倒是希望你同另一个宿命切断关系。
和贺定睛望着。
···佐贺子拿出带香水的手绢,质问来源。
更加爆烈而绝望的,是宿命,是过去,和贺一直在逃避过去,逃避现在——人真的可以吗——面对自己该怎么办?
《砂之器》观后感(六):无与伦比
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影片,我看了无数遍。
现在想想,最喜欢的还是里面警察的敬业精神。今西警官和吉村,他们从事着自己热爱的职业,虽然薪水微薄。他们是令人羡慕和让人肃然起敬的。
如果没有影片开头的那一幕,想理解《砂器》这个名字不容易。我看完小说后,并没理解。
关于这个案子的杀人动机是否与日本否认历史有关,我认为可以参看秦刚的《松本清张的砂器与战后日本社会》一文。对于电影和小说的优劣,文中的评论也令人信服。
《电影传奇》里面专门介绍《砂器》的那一集也很感人。
此外,优酷有一个版本比较全,大陆翻译版删去了至少20多分钟,那其中就有高木小姐的露点部分——某些人可能迫不及待的去看了吧。
《砂之器》观后感(七):寂灭
小时候看《砂器》,印象太深,不寒而栗,却喜欢得要命。
神秘女人从火车车窗往外扔雪片那幕我记到如今。
音乐老师说,专注看电影中的指挥家指挥音乐。连带我记住那个背影。
还有麻风病,是当时的我能想见的最可怕的疾病了。我编了几个故事吓自己,开头都是:郊区有座麻风病院。
说到根本,我只是把它当作音乐教育片看。
有些念头却时起时伏。伴随着黑暗的影像。
后来翻拍的电视剧,中居正广演音乐家。我笑坏了,根本看不下去,他悄立窗前的背影既不肃穆,也不够修长。他演不出那种心如黑洞热血流空的感觉。
弹的那首曲叫《宿命》吧。
松本清张每部著作里,都有拼命想隐藏过去的主角。过去究竟是什么,那么可怕,让人来不及地想埋葬。
这是部童年我最爱的电影。我要为它写几个字。
《砂之器》观后感(八):砂之器 砂の器 (1974)
看《砂之器》的前半部分,仿佛在看电视台经常播放的法治节目一样,感觉很平淡无味。如果只是推理侦破一个案件,又不步步设置悬疑(西方的惊悚推理片惯用的技巧),观众自然没有太多惊喜。可日本片经常是这样,情节平淡地铺垫至观众甚至有些厌倦时,突然步步深入、渐入佳境、直至高潮。
东京国铁蒲田停车场发生一起凶杀案,今西和吉村负责调查这起案件。经过艰苦地走访调查和线索追踪,他们最终锁定了嫌疑人为青年音乐家和贺英良,而帮助和贺英良销毁作案时衣物的情人高木理惠子则意外死亡。
那么和贺英良为什么杀害受害人呢?今西根据已知的线索加自己的想象叙述了和贺英良从小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故事……而观众也可以认为这个故事是和贺英良通过自己最新的演奏会作品交响乐《宿命》回忆给大家的。
影片用一小段契合片名的,和贺英良小时候在海边做砂器玩的情节开始,在砂器经不住风吹雨打散落开去时候显出片名。这是一个寓意深厚的片头。
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对今西的案情陈诉、和贺英良的钢琴演奏会、和贺英良童年时代的回忆三条线索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展开描绘,既保证了以案件推理侦破的主线清晰,又用动人心魄的钢琴曲加凄美的故事把影片推向了一个高潮。这部分也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
《砂之器》观后感(九):当一流小说遇上一流电影
很多人看的是上译的配音版,我看的是日语原版+字幕。
不得不说无论电影还是故事本身都很棒,当然,因为松本清张的小说太经典。至少看的时候就一直觉得:这才是电影啊!哪怕是40年前拍的,但至少不会像是看俊男美女式加长版MV或PPT甚至JPG。
故事开场,主导视角下在炎热天气里警察到处走访但一无所获,一次次徒劳、无功而返的挫败感成功营造了一种“悬案”、“无从下手”的压抑、沉重感,从而引起观众的兴趣 ---- 几时是转机?哪里是突破口?
本片配乐一流,结尾处警察局和演奏厅交错出现的编排也很出色。这是个悲剧,但让人看到温情和父子情,尤其是父亲对儿子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另外,片中几位男女配角颜值很高,尤其是那位中途死去的女主角,无敌的天然美颜!
推荐!
喜欢这篇影评的朋友,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一得影评”。
《砂之器》观后感(十):父与子的宿命
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喝着花茶,重温年代已久的《砂器》。
松本清张、野村芳太郎,光这两个位大师的名字就足以把这部电影置于经典的行列。90年代初赏时,便已留下深刻印象,而时至今日,再度解读,总能有新的诠释。事实证明,它,是历久弥新的。
虽然是部悬疑片,但剧本并没有展现出侦破案件复杂的过程。而表达了案件背后隐藏的一段不愿被揭示的情感。影片最后用和贺音乐会上演奏的情形与儿时与父亲生活点滴交错的画面来展现。是的,他在音乐中与父亲相会呢!这里,影片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只有在音乐里,和贺才能放下面具,直面被藏匿已久的内心。原来,他一直爱着父亲!
和贺杀了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养父,想必内心是十分矛盾的。杀人后,也许他一直生活和挣扎在不安与追悔的漩涡中,直到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交响曲《宿命》。我想大家很难去痛恨这样一个杀人犯吧!但是,法、理、情的存在必定有它的原因。
宿命是什么呢?没人会懂!——那么音乐呢,是不是只有音乐家才懂?——作品写完了,就都懂了!
这世上真有幸福吗?根本就没有!人们追逐的不过是它的幻影!——这就是宿命!它是非常非常强大的。——人生下来,活下去,要受他支配!
然而不管人生的旅途变换如何,像这样父与子的宿命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感谢大师们用电影这样的形式表现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人性的百态,给我们带来视觉上与情感上的冲击,同样使观众也卸下日益加剧的压力,哭的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