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冰毒》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冰毒》经典影评10篇

2018-01-18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冰毒》经典影评10篇

  《冰毒》是一部由赵德胤执导,王兴洪 / 吴可熙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冰毒》影评(一):男女歌唱的都不错

  7.5分。

  全片生活化的叙事与表演,让观众感觉到时间实实在在的流逝,但最大问题也在这一块,节奏太慢,略显拖沓;展现了缅甸华人的生活困境以及中缅边境生活方方面面与中国息息相关,得以一窥缅甸底层人的生命状态;挖玉石和贩毒成了快速致富的危险旅程,大城市生活成了普遍向往。

  导演映后说脸上涂的是缅甸本土男女都会涂的,是一种树根磨出来粉,作用是防晒、祛痘,而许多华人为了掩饰自己华人的身份会去刻意涂上以避免不必要麻烦(华人在缅甸的地位可见一斑),三妹第一次见男主(制片人演的)时不理不睬直到男主说出汉语才搭上车也是这个原因

  (深圳艺穗影展)

  导演真人确实蛮帅

  《冰毒》影评(二):《冰毒》:最原生态的禁毒宣传

  导演:赵德胤

  主演: 王兴洪 / 吴可熙

  没有跌宕起伏情节,也没有糜烂腐朽的镜头,甚至连对毒品的渲染也几乎没在电影语言中直接的表达,《冰毒》拍得是人类世界中最具“魔力”的一种东西,导演却用最为平常的语言来表达,谈到毒品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梦之安魂曲》的疯狂感,而本片恰好站在了《梦之安魂曲》的对面,现在了最平常不过的一种接触与渗透。

  这样一部带着很浓重的文艺色彩的电影,同时也没能避免一切自以为是的同类片共同的弊端,在导演有些自说自话的镜头中,整部电影节奏缓慢,大量的镜头几乎是放任演员肆无忌惮的说出对白,导演或许在追求自然流露,可是或许除了自己很难真正打动观众,总感觉导演很不负责的将电影的任务加载在了演员的身上,尤其是对于非专业演员来说缺少了必要的调教,这是很缺乏自信表现,在这样的一部电影中演员和环境甚至成为了绝对的焦点,至于电影本身反倒成为了配角,原本故事所应传达出的毒品的人的腐蚀完全没能流露出来,这是本片最大的败笔。

  电影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原生态的生命感其实为这部影片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底子,导演若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挖掘一点点人性的光辉本片或能呈现出很不一样的面貌,当然可能个人所追求的有所不同,导演在影片中很克制或许就是避免有着主旋律的煽情,但整部电影对于人物和故事没有丝毫的升华就无可避免的沦为一种平庸,而且如果是以还原为基准的话,电影的结尾就显得很突兀,甚至可以说是在一种猝不及防之中便成为了禁毒宣传片式的结束。《冰毒》被文艺氛围裹挟着沦为了那种为了文艺而文艺的电影。

  《冰毒》影评(三):生存比死亡更艰辛

  电影给5分吧。不褒不贬,也不推荐

  个人将它归为写实类。看的过程情绪压抑。满目的贫瘠与挣扎,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这让我想起从前看过的一个片子《盲山》,满目的落后与扭曲。看完后内心会充满恐惧,对于底层穷苦人民的悲悯,也会充满感恩,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相对文明的国度,哪怕是表象的。

  为何会选看这样一部片子?主要是《再见瓦城》最近太火。一个娱乐圈的小朋友整天刷屏报道关于《再见瓦城》的消息,我虽然对柯小少没兴趣,但看过一篇腾讯报道后,对导演赵德胤萌生了些许兴趣。通过度娘了解到赵德胤导演过去的作品,就挑了一部相对比较新的《冰毒》来看看,一方面是想通过一部作品认识一个导演,另一方面也是在看过《湄公河行动》、《湄公河大案》后出于对缅甸人民特别是缅甸华侨真实生活的好奇

  剧情不再啰嗦。看完片子后翻看了大部分的短评,对几位豆友的短评深表赞同:“父子之间和母女之间的对话戏拍得挺好。” “在中缅边境坐过摩托车的人应该能更有体会,体会那种生活的无力感。” “精神和物质的贫瘠让人无力健康向上的生活。真是越穷越见鬼,越冷越刮风”。特别是男主的父亲一边拒绝男主想要去挖玉石矿一边阐述主要是不想让男主染上毒品这一段,和女主的母亲一边拒绝女主想要跟表哥求活路一边解释家里太穷女主要是有牢狱之灾都没有钱赎她出来这一段,我内心十分震撼父母都是疼爱子女的,即使在面临这样穷困的生活时,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承担风险走上一条不归路。可是偏偏,男主和女主最后都走上了那条不归路。

  记得在《湄公河行动》中有一个情节,彭于晏饰演的卧底警察方新武载着张涵予饰演的缉毒警高刚经过缅北山区,和当地种茶采茶的村民打招呼,而往来于山路上背着箩筐的村民几乎不是断手断脚就是面部严重畸形,方新武说,从前缅北农民种植罂粟也是为了讨生活,而且不是农民主动想种植罂粟,很多时候是毒贩逼着农民必须那么做,否则就砍手砍脚。在《湄公河大案》里虽然没有类似场面,但侦破案件的过程中,也会有类似的介绍。之前在看“湄公河惨案”的相关报道时,也有看到记者暗访缅甸、泰国一些小毒贩的对话,毒品在缅甸、泰国、老挝这些国家成本价格十分低廉,只有走私到中国、美国、欧洲这些国家才能赚钱,可就算是面对巨额的利,小毒贩们大多也不会冒这样的风险,只会在缅甸、泰国、老挝这些对毒品打击力度不够大的国家走毒,中国公安实在是太厉害了,他们不想有牢狱之灾。贫穷无知、被迫,或许就是缅甸、泰国、老挝这些国家毒品猖獗的重要原因吧,或许也是《冰毒》导演赵德胤想要通过电影描绘的百姓生活状态吧。

  片子里采用的音乐大多是2000年以前中国大陆流行的曲风。灯光建筑、摆设,处处凸显着贫穷与落后。老人带着男主向亲戚朋友借钱买摩托车、女主描述她和另外十几个女孩子被拐卖到中国嫁做人妇,处处传递着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与悲凉。

  在湛江生活过一段时间,也是在湛江,第一次见到水烟这种东西。老实说,第一次见到有人吸水烟时,仿佛回到了民国时期鸦片横行的年代。湛江的街头、乡村,无论是青年、壮年、老年,只要是男性,大多都会吸水烟。《冰毒》中也给了很多百姓吸水烟的镜头。现在已经离开湛江了,但是再看到这样的镜头,还是心有余悸。也许水烟只是烟草的一种,也许水烟并不比合法售卖的香烟毒性大太多,可那种吸水烟的场景就是让我心里不舒服

  最后一节杀牛的场面,血腥、暴力,看着镜头下鲜血从牛的喉管处喷涌而出的时候,心中说不出的难受。就是这样的国家,这样的人,这样的贫瘠与落后,这样的无奈与悲凉,一代又一代人,一个又一个人,还在挣扎地活着,还在迷茫地活下去。生存比死亡更艰辛呐。

  看了几张导演、女主的红毯照,虽然西装革履晚礼服更能彰显他们的俊朗与美貌,可看过片子后再看这些,总是有种说不出的违和感。

  《冰毒》影评(四):赵德胤谈《冰毒》:拍摄有惊无险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

  近日对赵德胤导演进行了邮件专访,问了关于《冰毒》《翡翠之城》《再见瓦城》的相关问题。在此摘录电影相关部分段落。

  全文:http://www.cinematik.cn/uread/app/viewArt/shareViewArt-905011d873a1494d86bd535c8fe7400e.html

  问:《冰毒》的拍摄历经艰辛坎坷。请大致讲下拍摄过程中印象深刻事情吧。

  赵德胤:印象深刻的事太多了。包括我们在车站被警察抓,因为没有拍摄许可。但最后有惊无险,在我们跟警察沟通状况下,跟他们说我们是一群国外来的电影人,在当地做一些记录或观光风景,蒙骗过关,有惊无险。

  另外就是在《冰毒》拍摄的最后一天,有飞车追逐的戏,就是男主角发现女主角被警察抓,他非常慌张地骑车回家的路程,需要车拍。当时我们借了男主角姐夫的一辆小车,平行地和男主角骑着摩托车一起追逐。我们请男主角的姐夫开车,路比较差,开得比较慢。但太慢就不像飞车追逐,最后我说我来开。我开起来就开得很快,男主角骑车也很快,在一个转弯处要拍一个类似摩托车和小车一起转弯的镜头,我只顾拍摄,不管车旁边的路有多窄,就撞到了一根电线杆。所以那一天应该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用土方法拍摄,导演亲自下去开车,只想拍到画面,没想到非常危险,车子撞破了。大家有被吓到,但两分钟后我就说没事,大家继续拍。是蛮惊险的一天。

  问:《冰毒》结尾,一头牛被宰杀。与故事中的人物形成映照。具体寓意是?

  赵德胤:《冰毒》是一个即兴创作,我们拍摄时在山里遇到很多农民。那时缅甸面临整个国家的改变、进步,经济发展,很多年轻人不想种田,大家都想往城市发展。我们拍摄的演女主角爷爷的老人真的是有一个儿子在吸毒,老人一直担心家里的牛被儿子卖到屠宰场。于是我写了《冰毒》这样的故事,但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就想一个老人和他的儿子面临着农作物收成不好,就想搬到城市。想到一个方法,就是把他的牛抵押给一个亲戚,换一台摩托车。摩托车营业没有办法成功,最后牛当然是被杀掉了。因为抵押的时候已经讲了,摩托车的钱还不出来,牛就会被卖到屠宰场杀掉。这是故事的前后呼应:牛被抵押,男主角骑摩托车没有赚钱,反而吸毒、疯狂。牛当然就会被杀掉。具体意义也没有想太多。

  牛在乡下农村本来就是和家人一样重要的角色,牛被杀掉是蛮悲剧性的。在全球化的改变下,所谓的穷人、农民往城市发展,向往文明的、更好的地方。这件事对他们是矛盾的,乡下农民不一定会适应快速的城市发展,不一定适应全球化。

  问:有观众把《冰毒》和中国的贾樟柯导演的作品《小武》联系起来。您看过贾樟柯导演的作品吗?有何看法

  赵德胤:我不认为《冰毒》和《小武》相象,《小武》相对更完整,《冰毒》比较即兴。我很喜欢贾樟柯导演的作品,最喜欢的是《站台》。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变化下的人的缩影。

  《冰毒》影评(五):穷人,冰毒,偷渡客

  穷人,冰毒,偷渡客,缅甸腊戌的三个关键词。在赵德胤的镜头下,三者具备了某种自然且紧密的关联,同时也构成了他绝大多数电影的主题。《冰毒》正是其中之一。

  《冰毒》里吸食毒品的人,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富人、也不是常因此见诸报端的明星,而是那些艰难谋生的穷人。电影开头,穿着缅甸纱笼的男人在农田卖力地处理废弃的秸秆,在菜地里采摘能够卖钱的菜叶,他们耗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务农,赚的钱却越来越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

  这是一个处在进步的社会中,底层人的生活缩影。整个建置过程便注定了电影的基调,它是灰色的,同现代文明相隔绝的。这种感觉一如影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缓慢而迟滞,从不流露任何感情关心

  他们开始想方设法谋生活,但“星星是穷人的珍珠,日落是穷人的剧目”这样朦胧诗意的画面永远不会出现在赵德胤的电影里。在他眼中,这些特殊地域的残破与衰败远不能催生出浪漫主义的花朵,星星和落日也不会成为穷人的灵魂收容所。电影里,庄稼汉只能用家里唯一值钱的黄牛换来一辆破旧不堪的摩托车,挤在大客车门口期待着能有好运降临;从小被人贩卖到中国的缅甸女人,想等攒够了钱把孩子接来,从此远离那个痛苦之地。不论是出于何种贫穷,他们最终殊途同归,面对贩卖冰毒的暴利诱惑,最终走向了自己希冀的反面。

  赵德胤也许是近年来台湾最受推崇的独立电影导演之一,媒体频频冠之以“下一个侯孝贤”、“李安的接班人”等等光环。其实,这倒不仅仅是因为他曾是侯孝贤主导下金马电影学院的学员,受到过李安的亲自提点,更重要的是他极度写实的电影语言。《冰毒》中大篇幅的长镜头、演员无剧本的即兴表演,无不体现出导演对于电影本质的探索与理解。电影只有十天拍摄期,100万台币(约合人民币20万)的拍摄经费,而且几乎没人会想到它是出自一支仅有七人的拍摄团队之手。赵德胤受到关注是有理由的,不论是他拍摄风格还是他的拍片模式,都截然有别于市场条件下的绝大多数电影。正如台湾媒体人陈乐融所言,“赵德胤的低成本拍片模式,刷洗了台湾自《海角七号》成功后对‘商业类型片’或精致或粗糙的大量仿制,回归侯孝贤一脉的人文内涵艺术外衣。”

  赵德胤电影的独特之处,更体现在他所选择的拍摄题材,他将电影的触手延伸到之前从未有人涉猎的领域——缅甸华人。这些人第一次成为了电影的主角,电影也注定要揭开与我们的理解相异的另一种现实。作为第四代缅甸华侨,赵德胤试图在包括《冰毒》在内的“归乡三部曲”中勾画出他曾经生活过的腊戌原本的样子,这里落后、停顿、没有希望,十年前和十年后几乎找不出太多差别。它像极了另一个中国,或者说是旧日中国的“垃圾回收厂”,这里还保留了在中国也许早已被淘汰的传统(水烟、门联、安老衣……),而这些风俗也许只能在现在中国的一些偏远农村见到。

  移民的第一代华人最初怀抱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来到缅甸,却不想他们后代的生计依旧无比艰难。就“异乡人”的主题,《冰毒》其实更具有一种普世意义。类似对于移民生存状况的探讨,可以是新加坡导演陈哲艺在《爸妈不在家》中对菲律宾女佣的刻画,而在当下中国,移民的时代主题似乎更为深刻,譬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便试图从更大的时空、更宏观的角度来探讨“流动”的议题。

  《冰毒》中,王兴洪饰演的农民和吴可熙饰演的三妹实际展现出穷苦移民后代的两种生存状态。前者代表了本分的庄稼人,在面对贩毒唾手可得的财富时,往往表现出犹疑与胆怯;后者代表了遭遇更为不幸的一群人,他们因绝望而获得勇气。其实,电影中没有穷人不是被绝望所包覆,他们因此获得某种力量,又被它诱惑,走向绝路。所以,冰毒更多的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意义,它一方面代表了财富与希望,一方面又成为灵魂坠落的深渊。当我们猜测两位主角会有怎样的结局时,答案其实已经隐藏在了前文的叙事中,等待他们的必定不会是想象中生活富足、亲人团聚的场景,故事注定以悲剧收场。

  赵德胤坦陈,相比于“归乡三部曲”的前两部,他在《冰毒》中加入了更多的主流叙事元素。正如他有意为之的结尾,片头被拿去当作抵押品的黄牛扮演了绝望,最终死于屠刀之下。杀牛的场景与疯癫的农民构成了一种现实主义的蒙太奇,低下的农工阶层终于还是无法扭转自己的命运。

  《冰毒》影评(六):《冰毒》: 等待的影像艺术

  《冰毒》,看标题会以为这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剧情片,而事实上它不仅在故事上平铺直叙,在风格上也显得迷离沉闷。

  这是台湾导演赵德胤继《归来的人》、《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之后的第三部剧情长片。《冰毒》目前正在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展映,提名2014台北电影节最佳剧情长片,之前入围柏林电影大观单元……对于一个年仅34岁的导演来说,这样的荣誉来之不易。《冰毒》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中缅边境的腊戌,也是导演的故乡。故事中男主角是当地一个典型农村家庭的年轻男子,女主角(三妹)是被卖到四川的外籍新娘。三妹因为家人的去世短期回到缅甸,无意中结识开摩托车的男主角,三妹赚钱心切,说服男主角一起做冰毒交易。最后三妹被捕,男主角慌乱中逃离现场。

  人与时代

  赵德胤导演没有将镜头对准生活在台湾的缅甸人,而是将观众带到了这些异乡人的另一端 —— 他们的家乡缅甸,意图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当下”缅甸。95分钟的时间里,故事并不出彩,反而是细节的铺陈让电影意蕴深长。导演将镜头对准缅甸社会,展现人物的生活状况。如同贾樟柯导演(《小武》《三峡好人》《天注定》等)用影像呈现现代化下暴力混乱的中国,赵德胤用镜头捕捉了全球化发展下的缅甸。在两位主角的故事进程中,电影涉及了缅甸当下出国打工,买卖新娘,毒品交易这些议题,从而简单建构了“缅甸”这一个电影形象。

  对于当下社会的表达,是很多导演都在处理的题材,他们都在关注“人与时代”。社会的发展或进步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社会冲突,社会暴力和社会混乱,而在这个现代化的全球化影响的大时代中,作为个体的人是怎样与时代相处,与他人相处,与自己相处。也因此,个人的记忆或者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时代和社会的脉络。

  结尾处,一头牛被宰杀,镜头完整地呈现了这个画面,鲜血流出,电影结束。这是一个很有力量的结尾,牛的死亡与人的生存形成了一种映照。而作为导演,选择这样的方式结尾是需要有胆量的。赵德胤说,在缅甸牛就是人们的家人。

  离散情绪

  电影里面似乎处处在释放一种“离散”的情绪:不管是故事中提到了当地人去马来西亚,去中国大陆,去台湾打工,还是女主角三妹从四川回到缅甸,参加老人的葬礼,都萦绕着消散不去离散感。而这些情节也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这是导演个人的经历(祖籍在南京,祖父迁居云南后又到缅甸,16岁到台湾念书一直到现在),也是电影的个人印记。而离散不仅是简单的乡愁,它是时代变迁中个人无法抗拒的力量,是几十年沉淀几代人积累的一种情怀。电影中用了不少镜头来交代老人的离世,三妹从四川到云南找到老人的“安老衣”,然后带到缅甸家中,为去世的父亲穿上,好让他的灵魂能够回到故土安息。

  在采访中,导演直言对于这种“离散”的把握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直觉,个人的成长经历积淀了这种直觉。老人离世的情节就是出自他儿时的记忆,自己花了两天两夜送“安老衣”的往事。

  “一旦你离开家乡,时间和空间会将你转变。家乡是一旦离开就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影像美学

  在影像美学上,赵德胤似乎沿承了侯孝贤的风格。不仅是那些显而易见的静止长镜头:人物角色在长镜头下不急不忙的生活;而且体现在对于影像的态度上:自然地呈现而不是刻意地创造。不同的是,导演认为自己的长镜头是在表达一种等待,人们等待改变的到来,而且相信这种改变是积极的,他们期待改变。因此长镜头营造出的时间感诠释了这种等待。而侯孝贤的长镜头是一种个人的美学风格,类似于传统绘画中的留白艺术。回想《悲情城市》中那个固定长镜头:人物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远景处是九份的一条大河。这或许是对电影中留白艺术的一个很好阐释。

  而导演自己觉得电影的影像美学更贴近于东南亚的风格,或者是南美电影的风格。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它们共同表达着“离散”的大主题。另外也因为他们都西方语境中被归于“第三世界艺术”的美学风格,受限于经济和技术,电影影像倾向于纪实的表达手法。

  《冰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脚本去解读缅甸社会和离散情绪。有趣的是,社会的发展有快有慢,电影的进步也有先有后。从日本到台湾,到中国大陆,再到缅甸,社会的发展进程都沿着特定的轨迹和规律;从小津安二郎到侯孝贤,到贾樟柯,到赵德胤,导演都从社会变革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或许,电影便是如此,与社会和时代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